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14 ,大小:237.10KB ,
资源ID:132879      下载积分:5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3287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TB T 1806-1986 客车车体静强度试验方法.pdf)为本站会员(李朗)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TB T 1806-1986 客车车体静强度试验方法.pdf

1、TB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部标准 TB/T 180686 客 车 车 体 静 强 度 试 验 方 法 19870108发布 1988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发布客车车体静强度试验方法 1. 总则 1.1. 本标准适用于准轨铁路一般用途客车车体强度和刚度的鉴定性试验。特种用途客车除特殊要求外,也应按本标准进行鉴定性试验。 本标准不适用动车组中车辆。 注:客车车体系指客车车体钢结构。 1.2. 试验载荷、鉴定标准(包括基本作用载荷、许用应力、刚度评定标准等)须符合TB133578铁道车辆强度设计及试验鉴定规范的规定及设计任务书或建议书的要求。 1.3. 本标准采用的强度试验测量方法为电

2、阻应变测量法。 1.4. 本标准规定范围以外的特殊性试验要求,须由供需双方和鉴定单位共同商定。 2. 试验场地 试验一般应在室内进行,其场地应满足下列要求: a具备220V、50Hz交流电源,风(压缩空气)源,水源,照明和起吊设备等。 b无阳光直晒、高温辐射和剧烈气流的影响,不漏雨,无腐蚀性气体,气温在0以上并波动较小。 c附近无强磁场、强噪声、强振动的干扰,以免影响试验。 3. 被试车辆 3.1. 试验应在车体钢结构组成后、未安装木结构和设备的条件下进行。 3.2. 被试车体的制造质量应具有代表性。其结构的形式尺寸、工艺质量,材质,须经生产单位检查合格后方能进行试验。 3.3. 试验前后须对

3、被试车体的技术状态,如各部变形、铆接和焊接的质量情况等进行检查和测量,并作记录。 3.4. 被试车体应按设计的支承方式,落于扭转试验台或无弹簧装置的转向架上。试验时至少有一台扭转试验台或无弹簧装置的转向架能沿轨道随车体变形而自由移动。 4. 试验内容 4.1. 垂直载荷试验 4.1.1. 按运用载荷分布情况,在铺有木地板或枕木的底架上施加均布或集中试验载荷。 4.1.2. 测量各应力测点的应变值和挠度测点的位移值。 4.2. 纵向力试验 34.2.1. 纵向拉伸力和压缩力沿车钩中心线分别施加于前、后从板座上。当试验加载设备无法施加纵向拉伸力时,可只施加纵向压缩力。 4.2.2. 测量各应力测点

4、的应变值和挠度测点的位移值。 4.3. 扭转试验 4.3.1. 在枕梁端部四个抬车位或旁承处将车体顶起,使车体与转向架离开一定距离呈四点支承,近似处于水平状态,然后,将任意一对角线上的两支承点上升或下降,使车体扭转。 加于车体的扭转力矩按下式计算: 1212bPPMK+=(1) 式中:扭转力矩,kNm(tfm); KM1P、分别为同一枕梁两支承点支承力变化的绝对值kN(tf); 2P1b同一枕梁两支承点间距离,m。 4.3.2. 测量各应力测点的应变值和枕梁各端部测点的位移值。 4.4. 顶车试验 4.4.1. 顶车试验一般在相当于车辆的空车状态条件下进行,即在车体钢结构的底架上施加相当于木结

5、构和设备重量的垂直试验载荷,然后在架车位将车体顶起,使车体与转向架离开一定距离呈四点支承,近似处于水平状态。将任意一对角线的两支承点下降或上升使车体呈对角线上两点支承或接近两点支承状态,导致车体形成最大扭转。 注:对于封闭壳体整体承载客车车体,对角线两支承点顶车试验方法为推荐性方法。 4.4.2. 测量各应力测点的应变值并观测顶车位附近结构的变形情况。 4.5. 扭转试验可在顶车试验工况中进行。 5. 测点布置与编号 5.1. 应力测点 5.1.1. 应力测点应根据强度计算结果,并结合结构分析情况进行布置,主要承载构件受力大的部位、应力集中严重的部位均应布置测点。 5.1.2. 应变片的布置方

6、式应根据测点的应力状态确定。单向应力状态,应力方向已知时布单向应变片;平面应力状态,主轴方向已知时布90二向应变片(应变花),主轴方向未知时布45三向应变片(应变花)。 5.1.3. 在测点布置图中,应标明测点的确切位置,断面突变部位测点应尽量靠近突变处,构件翼缘上测点中心与其外缘的距离为1Omm。 45.1.4. 应变片编号采用“零部件代号、断面位置编号、应力测点编号、应变片布置方位代号”四级编号形式,各级编号均采用阿拉伯数码,前三级各占两位数码位置,最后一级只占一位数码位置,共计为七位数码。应力测点的表示可只取前六位数码。 例如: 03 05 05 0 应变片布置方位代号 应力测点编号 断

7、面(或部位)位置编号 零部件代号 零部件代号,推荐按附录A(参考件)的规定编制。 断面位置和应力测点编号,可依次编为01、02、03、99。对称断面和对称应力测点的编号,建议采用其相邻的偶数号。 应变片布置方位代号,单向应变片或应变花中沿车体纵向的应变片以0麦示,应变花中沿垂直于车体纵向的应变片以1表示,45方向的应变片以2表示。 5.2. 挠度测点 5.2.1. 中梁(包括牵引梁)在车体中央部位、两端和两心盘处须布挠度测点。建议编号从一位端开始,依次为1、2、3、4、5。无中梁车则只需布1、2、4、5四个测点,车体中央部位不设测点。 5.2.2. 侧梁在车体中央部位,两枕梁端部处须布挠度测点

8、。建议编号从一位端开始,一位侧梁依次为12、13、14,二位侧梁相应为22、23、24。 5.2.3. 扭转刚度的测点布置在两枕梁的四个端部。同一枕梁两端部的测点应布置在车体同一横断面的相同水平位置,如图1所示。建议测点编号从一位端一位侧开始,依次为n1、n2、n3、n4。 56. 试验设备和仪表 6.1. 测量用试验加载设备和仪表须在校验有效期内使用,否则应重新校验,合格后方能使用。 6.2. 试验加载装置的精度应不低于3级,用于显示载荷值的油压表、风压表、千分表和测量挠度的位移传感器、百分表等,精度须不低于1.5级。应变仪的基本误差不超过测量值的2,100以下不大于2;零点飘移不超过34h

9、。 6.3. 测量导线应选用同一规格,测量片和温度补偿片所用测量导线的长度和截面积须相同。 当双股测量导线单根线的电阻值与应变片的电阻值之比大于1时,须对测量值按式2进行修正: )21(Rrcx+=(2) 式中:x修正后的应变值; c测得的应变值; r双股测量导线中单根线的电阻值,; R应变片的电阻值,。 6.4. 测量片和温度补偿片的规格、灵敏系数须相同,电阻值应尽量一致。补偿片所贴试件或部位须不受载荷影响,其材质应与粘贴测量片的构件相同,两者所处环境温度也应一致。 7. 应变片的粘贴 7.1. 应变片粘贴部位须打磨露出光泽的金属表面,其表面粗糙度R1的最大允许值为3.2m,并用细纱纸抛光使

10、砂削方向与贴片方向成45角,然后用丙酮类洗料擦试,清除灰尘和油污。 7.2. 应变片可采用适宜的粘结剂牢固均匀地粘贴于被测部位,胶层要薄,须密贴,不得夹有气泡,粘贴位置和方向要正确,不得移动,粘贴好后进行自然干燥或用红外线烘干,并将引出线焊于接线板上。 7.3. 立变片粘贴干燥后,其与被试车体间以及测量导线与大地间的绝缘电阻值应不小于200M,并须用防潮剂密封。 8. 试验 8.1. 测量导线接好后,须首先进行预试、预试加载(包括卸载,本章下同)工况,一般为纵向加载和垂直加载,如果垂直加载不方便时可只进行纵向加载。加载应分二级或三级进行。最大加载值为试验所要求的最大值。 68.2. 预试过程中

11、,须注意监视各级载荷下车体的应变、变形和仪表、加载设备的异常情况,检查加载值与应变值是否成线性关系,确认应变片的粘贴质量,待认定各部技术状态正常后方能进行正式试验。 8.3. 试验载荷应不小于基本作用载荷。 8.4. 正式试验时,每种试验工况加载次数一般应不少于3次,如果加载不方便,且前两次加载所测数据可信时,第三次加载可不再进行。 8.5. 试验中应注意及时分析应变、挠度的变化规律,处理被试结构与测试系统出现的问题。 9. 试验数据的整理与换算 9.1. 试验数据的整理 加载后测得的读数减去加载前或卸载后读数所得数值为试验值。对每个测点各试验值须经分析剔除异常数后求出算术平均值,以作为强度、

12、刚度换算的依据。 注:异常数须结合试验具体情况判断。一般情况下,建议剔除最大、最小值中差值大于20的个别数。 9.2. 应变和应力的换算 根据试验数据整理所得平均应变值,须先换算为基本作用载荷下的应变,然后再依布片方式换算成基本作用载荷下的应力。 9.2.1. 垂直静载荷下的应变换算 9.2.1.1. 底架中梁、端梁、横梁及斜撑测点应变换算公式 13211)(Fgmmmcj+=(3) 式中:j垂直静载荷下的应变值; 1c试验载荷下测得的应变值; 1F试验载荷; 1m底架自重; 2m载重; 3m底架上的整备重量; g重力加速度。 9.2.1.2. 枕梁、侧墙(包括测梁)和车顶测点应变换算公式 1

13、4201)(Fgmmmcj+=(4) 7式中:车体自重; 0m4m车体的整备重量。 9.2.2. 纵向力作用下应变换算 9.2.2.1. 1MN(100tf)纵向拉伸力作用下应变换算公式 111FcL=(5) 式中:L1MN(100tf)纵向拉伸力作用下应变值。当试验载荷为纵向压缩力时,则 111FcL=(6) 9.2.2.2. 1.2MN(120tf)纵向压缩力作用下应变换算公式 112.1FcY=(7) 式中:Y1.2MN(120tf)纵向压缩力作用下应变值。 9.2.3. 40kNm(4tfm)扭转载荷作用下应变换算公式 1140KCcnM=(8) 式中:n40kNm(4tfm)扭转载荷

14、作用下应变值; 1KCM试验扭矩。 9.2.4. 顶车载荷下应变换算公式 1max1KCkcdMM=(9) 式中:d顶车载荷下应变值; maxkM车体架修时可能形成的最大扭矩,即车体自重之半与架车位至车体纵向中心线间距离的乘积,kNm(tfm)。 9.2.5. 单向应变片测点应力计算公式 E=(10) 式中:基本作用载荷下应力值,MNm2(kgfcm2); E弹性模量,MNm2(kgfcm2)。对于低碳钢和合金钢取为210MNm(2.1106kgfcm2); 基本作用载荷下应变值。 9.2.6. 二向应变片测点主应力计算公式 8)(190020 +=E(11) )(1900290 +=E(12

15、) 式中:0、90基本作用载荷下车体纵方向及其垂直方向的应力值,MNm2(kgfcm2); 泊松比,对于低碳钢和合金钢取为0.30; 0、90基本作用载荷下车体纵方向及其垂直方向的应变值。 9.2.7. 三向应变片测点主应力及其方向角计算公式 +=290452450900)()(1212maxminE(13) 900900451)(221+=tga14) 式中:、基本作用载荷下代数值最大、最小主应力值,MNmmaxmin2(kgfcm2); a主应力方向角,度。 数据整理时,须注意将主应力方向角a按下列公式转化为与车体纵向的夹角maxa0; 当090,45应变片位于第一或第三象限时(如图2所示

16、),a0=;45应变片位于第二或第四象限时,aa0=-。 a当090,45应变直位于第一或第三象限时,a0=90+;45应变片位于第二或第四象限时,aa0=90+(-a)。 注:、aa0的计算均取代数值,a00为逆时针旋转,a00为顺时针旋转。 9.3. 应力合成 99.3.1. 应力合成须遵守“最大可能组合”原则。单向应力状态,可由各种基本作用载荷下按公式(10)求得的应力直接进行合成。平面应力状态,则须先将各个方向的应变片在各种基本作用载荷下的应变合成后,再按上述相对应的公式,求出合成主应力及其方向角。 9.3.2. 底架中梁、端梁、沈梁、横梁及斜撑应变和应力合成公式为 0)()1( +=

17、LydycjhK或(15) 0)()1( +=LydycjhK或(16) 式中:h为合成应变值, h为合成应力值,MNm2(kgfcm2); dyK垂直动载荷系数,按TB1235第2.1.1条规定计算; cj垂直静载荷作用下应力,MNm2(kgfcm2); y1.2MN(120tf)纵向压缩力作用下应力,MNm2(kgfcm2); L1MN(100tf)纵向拉伸力作用下应力,MNm2(kgffcm2); 040kNm(4tfm)扭转载荷作用下应力,MNm2(kgfcm2)。 9.3.3. 侧墙(包括侧梁)及车顶应变和应力合成公式为 0)()1( +=LycdycjhKK或(17) 0)()1(

18、 +=LycdycjhKK或(18) 式中:侧向力影响系数,取=0.1。 cKcK9.3.4. 顶车应变和应力合成公式为 dkcjdh +=(19) dKcjdh +=(20) 式中:dh顶车工况下合成应变值; dh顶车工况下合成应变值,MNm2(kgfcm2); kcj空车静载重下应变值,参照(3)和(4)式去掉分子中的载重和整备重量后换算求得; Kcj空车静载重下应力值,MNm2(kgfcm2); d顶车工况下应变值; d顶车工况下应力值,MNm2(kgfcm2)。 109.4. 挠度的计算与换算 9.4.1. 在垂直或纵向试验载荷下,中梁(或侧梁)挠度一般可按图3形式作图求得或按下列公式

19、计算: = )(2421211VVLLVVf(21) += )(24221255VVLLLVVf(22) )(214233VVVf +=(23) 式中:中梁端部挠度,mm; 1f3f中梁中部挠度,mm; 5f中梁另一端部挠度,mm; 1V中梁端部测得的位移值,mm; 2V心盘处测得的位移值,mm; 3V中梁中部测得的位移值,mm; 4V另一心盘处测得的位移值,mm; 5V中梁另一端部测得的位移值,mm; 1L中梁端部测点与心盘处测点间距离; 2L两心盘处测点间距离。 9.4.2. 基本作用载荷下挠度,应参照公式3、4、5、7中的比例系数由试验载荷下挠度换算求得。 119.5. 车体相当垂直弯曲

20、刚度计算公式 )245(384212222LLfWLEj =(24) 式中:相当垂直弯曲刚度,GNmEj 2(kgfmm2); W试验载荷或基本作用载荷下,单位长度载荷值,GNm(kgfmm); f试验载荷或基本作用载荷下,中梁、侧梁相应的挠度值,m。 9.6. 车体相对扭转角和相当扭转刚度计算公式 9.6.1. 车体相对扭转角按下式计算: 24321)()(b=(25) 式中:相对扭转角,rad; 1、2、3、4扭转刚度测点n1、n2、n3,n4垂直方向的位移值,mm; 2b同一枕梁两测点间距离,mm。(见图1) 9.6.2. 车体相当扭转刚度按下式计算: LMGKj=(26) 式中:相当扭

21、转刚度,MNmjG2rad(kgfmm2rad); L相当扭转截面间距离,m。 10. 试验资料与试验报告 10.1. 原始试验资料须由试验鉴定单位存档备查。 10.2. 试验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a试验概况; b被试车体结构特征及技术状态; c测点布置说明; d试验用加载设备,仪表型号与精度; e整理后试验数据及说明; f试验结果的分析与评定; g鉴定结论及改进建议; h应力、挠度测点图,基本作用载荷下应力及合成应力表(格式如附录B)和挠度表; i试验日期、试验人员、试验单位(公章)。 12附 录 A 零部件代号 (参考件) 表 1 顺 号 零 部 件 名 称 代 号 1 中梁(包括牵引梁)

22、 01 2 枕梁 02 3 主横梁03 4 地板横梁 04 5 底架斜撑05 6 侧梁 06 7 侧立柱07 8 车顶弯梁 08 9 车顶纵向梁09 10 地板 10 11 侧墙板11 12 车顶板 12 13 门角13 14 窗角 14 13附录B 基本作用载荷下应力及合成应力表格式 (参考件) 表 2 MNm2纵向力 最大可能合成应力 顶车载荷下合成应力 应 力 值 测 点 编 号 1.2MN (120tf)压缩力 1.0MN (100tf)拉伸力垂直载荷下静,动侧向应力合成扭 转 载 荷 40kN.m (4tf.m)主应力相当 应力 主应力 相当应力备注010101 1401010 ( ) ( )( ) ( ) 1401011 ( ) ( ) ( ) ( ) 1401012 ( ) ( ) ( ) ( ) max min 140101 0a 部位名称 部 位 工况 注:应变花测点,当合成主应力正负符号相反时,须按公式求出相当应力为3记入相应栏内,否则,相当应力可不必求出。基本作用载荷下的应力栏内可只填人微应变值,并加括弧。 31 =s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铁道部四方车辆研究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铁道部四方车辆研究所和铁道部标准计量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陈宝印 李德康 14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