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1,018.79KB ,
资源ID:136321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3632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7年北京市昌平区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为本站会员(卡尔)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7年北京市昌平区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

1、2017 年北京市昌平区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 一、基础运用 ( 20 分) 1.在“览祖国山水,寻华夏文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某小组计划制作一本宣传图册,请你协助他们完成以下几项准备和校验工作。 ( 3 分) 下面是几幅泰山的摩崖题刻。请选出一幅最能体现泰山气势磅礴、地位崇高的作品作为宣传画册的封面,并结合其书体特点及题刻内容说明你选择的理由。 第一幅:五岳独尊 第二幅:造化钟神秀 第三幅:云海 第四幅:拔地通天 你选择:第 _幅 , 理由: _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化的能力。做此题要求仔细观察图画,注意每一个细节,如图画中的文字等,并联系题目要求,注意联想和想象。应该选第一幅,楷书笔画

2、平正,结构整齐,给人庄重之感,用楷书书写“五岳独尊”这几个字,更能表现泰山雄浑气势和特殊地位。 答案 : 第一幅 , 理由:楷书笔画平正,结构整齐,给人庄重之感,用楷书书写“五岳独尊”这几个字,更能表现泰山雄浑气势和特殊地位 。 2.小组成员给下面一段描写漓江山水的文字附上了几句赏析的话,其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 分) 从桂林到阳朔,有人比喻为一幅天然的画卷。但比起画卷来,那山光水色的变化要生动得多呢。尤其是在春雨迷蒙的早晨,江面上浮动着一层轻纱般的白蒙蒙的雨丝,远近的山峰完全被云和雨遮住了。这时只有细细的雨声,打着船篷,打着江面,打着岸边的草和树。于是,一种令人感觉不到的轻微的声

3、响,把整个漓江衬托得静极了。这时,一只小小的渔舟,从岸边溪流里走入江来。顺着溪流望去 , 在细雨之中,一片烟霞般的桃花,沿小溪两岸一直伸向峡谷深处,然后被一片看不清的或者是山,或者是云,或者是雾,遮断了。这时我想,这难道不是画家李可染的杏花春雨江南吗? A.选段开头把从桂林到阳朔的景比作“画卷”,形象地概括出了桂林山水的美。 B.选段中运用“打着”的排比句式,写出了雨的细密,衬托了漓江的静美。 C.选段中用“走入”一词,让小小的渔舟有了人的情态,为美景增添了生气。 D.选段结尾处语气强烈,意在强调要把眼前的景和李可染的画作相提并论,一求高下。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D 项理解不正确,结

4、尾句是为了说明漓江山水的秀美,就好像画家李可染的杏花春雨江南,并没有要把眼前的景和李可染的画分一个高低的意思。 答案 : D 3.为了加强与读者的互动,小组成员在四川成都武侯祠的图片旁配上了一副对联,且对联的部分内容被故意略去。依据你对诸葛亮的了解,将这副对联补充完整,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上联:心悬 _,初对策,再出师,共仰神明传将略 下联:目击 _, _,北拒魏,常怀 _励臣躬 A.三分鼎 八阵图 东连吴 谨慎 B.三分鼎 八阵图 西连 吴 谦逊 C.八阵图 三分鼎 东连吴 谨慎 D.八阵图 三分鼎 西连吴 谦逊 解析:本题考查对联,需要注意以下情况:上下句字数相等。上下句意思相

5、近或相反,有时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上下句对应位置的字眼词性相对、结构相同、不重复用字。 答案 : C 4.宣传图册中还有介绍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文字,请你仔细研读,完成 问 题。 ( 6 分) 水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在崇尚山水自然的庭院空间中,水是重要的造园要素,营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可见,庭院中对水的经营,是符合传统审美情趣的。园林用水,从布局上看可分集中与分散两种形式,从情态上看则有静有动。集中而静的水面能使人感觉到开朗宁静,而分散用水则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水面分割成互相连通的若干小块,这样便可因水的来去无源流而产生隐约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一般庭

6、院规模较小,以聚水为主。庭院规模不大,利用曲折分散的水体来营造和丰富空间层次。而在规模较大的园林中,则采用带状或聚散结合的水池构图以求空 间的丰富。 中国人对奇石的喜爱体现了崇尚自然的审美观念。中国古人认为,奇石是天人合一的产物,它 _、 _,妙在 _。奇石如同无言的诗词,立体的图画,无声的乐曲。古人很早以前就开始将石头应用于园林的装饰艺术之中,以石来点缀环境,并且根据产地把奇石区分成了不同种类,如江苏太湖石、安徽灵璧石、广东英德石等,都是叠石造景的上等材料。“叠山理水”几乎是中国古典园林营造的代名词。历代的造园家们都十分讲究叠石技巧。根据石头的天人造型,用各种奇巧的手段,将石块堆砌组合成假山

7、景观。 ( 1)对 划线 字注 音和对划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2 分) A.符 合 ( f) , 应 用 ( yng) , “区”字的第二画是“丿” B.符 合 ( f) , 应 用 ( yng) , “区”字的第二画是 “ ” C.符 合 ( f) , 应 用 ( yng) , “区”字的第二画是 “ ” D.符 合 ( f) , 应 用 ( yng) , “区”字的第二画是“丿” 解析: 本题考查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 答案: D ( 2) 文中 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 2 分) A.千姿百态 自然天成 栩栩如生 B.千姿百态 栩栩如生 自然天成

8、 C.栩栩如生 千姿百态 自然天成 D.栩栩如生 自然天成 千姿百态 解析: 词语的选择要全面理解词语意思,结合句子环境分析。 答案: B ( 3)结合文段内容,解释第一段中“经营”一词的意思。 ( 2 分) 解析: 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结合文中的语境作答。 答案 : 这里是指庭院中对水系的布局、设置、规划。 5.为了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小组成员想对参观污水处理厂的活动进行报道,并准备将文字稿放到宣传册中。其中标点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 5 分) 3 月 22 日是“世界水日”。我校初三年级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了学习实践基地 北京市污水处理厂,开展了以留住绿水青山,从我做起为主

9、题的系列实践活动。同学们走进厂区,参观雨水收集装置、污水处理池等通过实地参观,同学们了解了污水处理过程,学习了节水知识,增强了爱水意识。活动结束后,大家还纷纷表示 爱护环境,就要从我做起,珍惜每一滴水,人人争当“节水宣传员”。 A.第句中的破折号换成冒号 B.第句中的书名号换成引号 C.第句中的省略号换成句号 D.第句中的破折号换成逗号 解析:本题 考查我们对标点掌握和运用情况。 A 项破折号运用正确,不需要修改。其他各项的标点符号修改都正确。 答案 : A 6.表现自然山水与人文情怀的古诗文不胜枚举,小组成员选取了一些古人的作品,设置成了竞答题目,请你完成 问题 。 ( 5 分) ( 1)水

10、何澹澹, _。(曹操观沧海) ( 2) _,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 3)山川草木,鸟兽虫鱼,诗人偶有所感,亦能发为心声。虽为物语,但其中却不乏哲理,读来往往能引起我们心灵的震撼与共鸣,从而引发对人生、社会的思考。请你写出这 样的两句古诗文,并说出带给你的思考。 句子: _, _。 思考: _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背诵默写。 答案 :( 1) 山岛竦峙 ( 2) 黄鹤一去不复返 ( 3)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这句诗让我想到无论前途多么难行难辨 , 只要坚定信念 , 勇于开拓 , 就会出现光明与希望。 二、文言文阅读 ( 10 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 问题 。

11、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孟子 公孙丑下) 【乙】 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

12、:“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 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节选自史记 高祖本纪) 注:怀王:即楚怀王。族:灭族,杀害违犯者及其亲属。偶语:相对私语。弃市: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在街头,称为弃市。关:指函谷关,古代要塞、天险。吏人:指当时的大、小官员。案堵:同“安堵”

13、,即安定。 7.与“委而去之”中“去”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2 分) A.相去甚远 B.去国怀乡 C.馀悉除去秦法 D.去岁流年 解析: B 项中的“去”与例句的意思都是“离开”。 答案: B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 语句。 ( 4 分) (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2)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答案:( 1)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亲戚都背叛了他。( 2)当初,怀王派我西入关,就是因为我有能宽容之心。 9.在楚汉争霸中,刘邦最终赢得了胜利,这印证了甲文中的什么内容?(用原文回答)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沛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 4 分) 解析:

1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答案 : 印证了甲文中“得道者多助”或“地利不如人和”刘邦保全了秦王性命;听人劝告,不贪图享受;约法三章。 三、名著阅读 ( 12 分) 10.阅读下面的连环画,完成 问题 。 ( 6 分) ( 1)第二幅画文字部分横线处应填入的人物是 _。 ( 1 分) 答案: 甫志高 ( 2)从第二幅到第七幅画表现出了江姐 _的特点。 ( 1 分) 答案: 果断、沉着镇定、细心周到 ( 3)根据前后连环画的内容在横线上补写出江姐的心理活动。 ( 1 分) 答案: 应该让华为

15、他们走得再远一点 ( 4)作者于 1957 年写出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随后在这个基础上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请你结合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及其经历,说说你对回忆录名称的理解。 ( 3 分) 答案 : 江姐被捕后受尽折磨,如同在烈火中经受考验,然而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大义凛然,顽强不屈,最终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她的革命精神永存。 解析:解答本题,应将图标里的所有构成要素,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述,可结合长篇小说红岩的内容,联系主要故事情节,全面理解故事内容,掌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写出自己的理解。 11.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经历了八十一难。在这些磨难中,哪一个故

16、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结合具体内容说出故事吸引你的原因。 ( 3 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关于西游记的阅读与欣赏。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答案 :( 1) 三打白骨精 ( 2) 白骨精想吃唐僧肉,先后三次化作人形骗取唐僧信任,但终被孙悟空识破,将其打死。唐僧误解悟空伤害无辜,与其断绝师徒关系,后被妖怪擒获方才悔悟。此处曲折的故事情节吸引了我。 12.论语中的智慧,至今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请你结合下面任意一则,说说它

17、带给你的转变。 ( 3 分) 第一则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第二则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第三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第四则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解析:本题考查我们对论语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把握文章内容,从而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答案 : 第一则 孔子对季氏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一非礼违礼之事感到愠怒。以前我见到不良行为不敢质疑批评,学了这则之后,我觉得对待不良行为应抱着零容忍的态度,坚决反对。 四、现代文阅读 ( 28 分

18、)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问题 。 ( 9 分) 材料一 :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 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以及宁夏等省。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那里风沙大、降水少,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中国人民创造性地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窑洞等形式。靠崖窑是利用自然的垂直崖壁横向掘进的窑洞,按地形等高线排列成行,上下行之间以踏步连接。地坑窑是一种下沉式窑洞,俗称“暗庄子”。它是从黄土塬面向下挖出窑洞院落后,再从院落四周塬壁中掘出

19、数孔窑洞。箍窑是一种在地面上建造的类似窑洞的房子,由于防寒防湿条件较差,一般只作杂窑使用 。以地坑窑为例,窑洞村落几乎完全 _( 融合 镶嵌 ) 于自然环境之中。从窑洞单元或单孔窑洞来看,其景观价值十分平常,但从整体环境来看却充满乡土气息。人们走在黄土塬面上,只见一方又一方的地坑四下散布着,树梢从坑内探出头来;人声笑语从坑里飘散出来却不见其身影,构成一幅奇异的景象。 材料二 : 客家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其中以福建龙岩永定、漳州南靖的土楼最为有名。这种独特的建筑多以生土夯筑建造而成,其形状多以圆形和方形为主。圆楼是土楼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一般它以一个圆心出发,依不同的半

20、径,一层层向外展开,如同湖中的水波,环环相套,非常壮观。其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十平方米左右。除了结构上的独特外,土楼内部窗台、门廊、檐角等也极尽华丽精巧。土楼村落常常建在山丘洼地上,背倚青山、面临田畴、方圆结合,黄墙黛瓦 _(掩藏 掩映)在碧野蓝天之中。虽宛如“飞碟”,体量硕大,却无逼迫感。建筑与外部环境边界清晰,但由于主体建筑是就地取材,建筑依然具有强烈的地域归属感。 材料三 : 13.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横线处的括号内分别选择词语填入横线处,处应填 _,处应填 _。 ( 2 分) 解析: 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窑洞村落几乎完全融合于

21、自然环境之中,是说窑洞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黄墙黛瓦掩映在碧野蓝天之中,是说两种景物互相映衬。 答案: 融合 掩映 14.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 , 写出材料三中两幅民居建筑鸟瞰图中的民居建筑名称。 ( 2 分) _鸟瞰图 _鸟瞰图 解析: 本题考查我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材料中民居建筑的介绍,土楼形状多以圆形和方形为主,地坑窑是一种下沉式窑洞。可以知道材料三两幅民居建筑鸟瞰图中的民居建筑名称分别是:土楼鸟瞰图和地坑窑鸟瞰图。 答案: 土楼 地坑窑 15.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介绍了两种民居建筑,请综合两则材料说明的内容,提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并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或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作出合理推断。

22、( 2 分) 解析: 本题考查我们对文本信息的理解运用能力,利用已知信息做出合理的推断。阅读选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后,然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从文中找出合 理性的解释。 答案: 你的问题: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你的推断:因地制宜 16.结合以上材料中对窑洞或土楼的介绍,说说你对链接材料中画线句的理解。 ( 3 分) 链接材料 : 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在类型上丰富多彩,在形式上多种多样,但是纵观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又无不体现着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自然界具有普遍规律,人也应该服从这种规律。此外, “天人合一”还强调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

23、可以互相交流、和谐共生 。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天人合一”的审美观的体现。 答案 : 窑洞散落在黄土高原上,与地形地貌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惬意而美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审美观。 (二)阅读文章,完成 问题。 ( 11 分) 书房花木深 冯骥才 有一天,我突发奇想,用一堆木头在阳台上搭一座木屋,还将剩余的板条钉了几只方形的木桶,盛满泥土,栽上植物,分别放在房间四角。鲜花罕有,绿叶为多。再摆上几把藤椅、竹几、小桌,两只木纹裸露的老柜子,各类艺术品随心所欲地放置其间。还有一些老摆设,如古钟、钢剑以及拆除老城时从地上捡起的铁皮门牌高高矮矮挂在壁上

24、最初是想把它作为一间新辟的书房,期待从中获得新的灵感。谁料坐在里边竟写不出东西来。白天,阳光进来一晒,没有涂油漆的松木的味道浓浓地冒出来,与植物的清香混在一起,一种享受生活的欲望被强烈地诱惑出来。享受对于写 作人来说是一种腐蚀,它使心灵松弛,握不住手里沉重的笔了。 到了夜间,偏偏我在这书房各个角落装了一些灯。这些灯使所有事物全都陷入半明半暗。明处很美,暗处神秘。如果再打开音响,根本不可能再写作了。写作是一种与世隔绝的想象之旅,是钻到自己心里的一种生活,是精神孤独者的文字放纵。在这样的被各种美迷乱了心智的房子里怎么写作呢?因此,我没在房里写过一行字。每有“写”的欲望,仍然回到原先那间胡乱堆满书卷

25、与文稿的书房伏案写作。 渐渐地,这间搭在阳台上的木屋成了花房,但得不到我的照顾。我只是在想起给那些植物浇水时才提着水 壶进去,没时间修葺与收拾。房内四处的花草便自由自在、毫无约束地疯长起来。从云南带回来的田七,张着耳朵大的碧绿的圆叶子,沿着墙面向上爬,像是攀岩;几棵年轻又生命力旺盛的绿萝已经蹿到房顶,一直钻进灯罩里;最具生气的是窗台那些泥槽里生出的野草,已经把窗子下边一半遮住,上边一半又被蒲扇状的葵叶黑糊糊地捂住。由窗外射入的日光便给这些浓密的枝叶撕成一束束,静静地斜在屋子当中。一天,两只小麻雀误以为这里是一片天然的树丛,从敞着的窗子唧唧喳喳地飞了进来,我欣喜之极,怕吓坏它们,不走进去,它们居

26、然在里边快乐地鸣唱起来了。 一下子,我感受到大自然野性的气质,并感受到大自然的本性乃是绝对的自由自在。我便顺从这个逻辑,只给它们浇水,甚至还浇点营养液,却从不人为地改变它们。于是它们开始创造奇迹 首先是那些长长的枝蔓在屋子上端织成一道绿色的幔帐。常春藤像长长的瀑布直垂地面,然后在地上愈堆愈高。绿萝是最调皮的,它在上上下下胡乱“行走” 从桌子后边钻下去,从藤椅靠背的缝隙中伸出鲜亮的芽儿来。几乎每次我走进这房间,都会惊奇地发现一个画面:一些凋落的粉红色的花瓣落满一座木佛身上;几片黄叶盖住桌上打开的书;一次,我把水杯忘在竹几上,一枝 新生的绿蔓从杯柄中穿过,好似一弯娇嫩的手臂挽起我的水杯。于是,在我

27、写作过于疲劳之时,或在画案上挥霍一通水墨之后,便会推开这房间的门,撩开密叶纠结的垂幔,独坐其间,让这种自在又松弛的美,平息一下写作时心灵中涌动的风暴。 我开始认识到这间从不用来写作的房间非凡的意义。虽然我不在这里写作,但它却是我写作的一部分。我前边说,写作是一种忘我的想象,只有离开写作才回到现实来。这间小屋却告诉我,我的写作常常十分尖刻地切入现实,放下笔坐在这里所享受的反倒是一种理想。 我被它折服了,并把这种奇妙的感受告诉一位朋友。朋友笑 道:“何必把现实与理想分得太清楚呢!其实你们这种人理想与现实从来就是混成一团。你们总不满现实,是因为你们太理想主义。你们的问题是总用理想要求现实,因此你们常

28、常被现实击倒在地,也常常苦恼和无奈。是不是?” 朋友的话不错。于是当我坐在这间花木簇拥的木屋中,心里常常会蹦出这么一句话:我们是天生用理想来生活的人! 17.阅读文章,依据书房建成前后作者心理感受的变化,梳理文章内容。 ( 3 分) _心智迷乱,无法安心写作 _ _ 解析: 本题考查我们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可依据书房建成前后作者心理感受的变化,梳理文章内容。 答案:( 1)新辟书房,期待获得灵感 ( 2)花木葱茏,感受意外惊喜 ( 3)自在松弛,平息内心波澜 18.文中第段和第段都描写了花木的生机勃勃,但作者的写作目的略有不同,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有何不同。 ( 4 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

29、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答案: 第段描写了田七叶子沿着墙面向上爬,绿萝蹿到了房顶和灯罩里,野草疯长遮盖窗子等情形,表现了花木极富生命力,让作者感受到了大自然野性的气质;第段描写了枝蔓织成了绿色幔帐,常春藤如瀑布直垂地面,绿萝胡乱“行走”等情形,表现了花木带给作者的盎然情趣,让作者认识到了这间书房的非凡意义。 19.读了此文,有人认为作者是为了表现环境与人的关系,也有人认为是写作家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说明。 ( 4 分) 解析: 本题考查结合文章内容谈自己的理解。这类自主探究的题目,是中考的主流题型,具有较大 的开放

30、性。做这类试题,一方面要结合全文内容,另一方面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自己的真实感受。两种看法都可以选择,但要注意结合原文进行说明。 答案 : 我赞同本文是为了表现环境与人的关系。本文细致生动地描写了书房里花木的成长过程,自然环境的改变带给作者不同的心理感受,认识上也得到了提升。这些都表现了环境与人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三)阅读 文章 ,完成 问 题。 ( 8 分) 发现每个人的精神力量 盛玉雷 每一个寒冷的冬季,总会对温暖有着最深切的期盼。立春伊始,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的感动中国如期播出。十位年度人物,或倾一己之力,或践一生之诺,用卓越的成就和感人的事迹,驱散着这个漫长冬季的

31、寒意,传递着超越时间和地域的力量。 从“东方红”“北斗”的声震寰宇,到“嫦娥”“玉兔”的飞天之旅,中国人仰望星空的伟大征程铺展开来;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成功发射,让中国傲然挺立在量子科研前端、通信领域前沿正是孙家栋、潘建伟这样的科学家默默耕耘,才架设起一条横亘星空的天线,与星辰为伴、同宇宙对话,在时代的 进步和技术的更迭之中,刷新着我们追逐梦想、探索未来的活力。 一棵茁壮成长的大树,不仅需要高耸入云的枝干,也需要茂密厚实的根系;一个拥抱未来的民族,不仅要有甲 : _,也要有乙 : _。我们看到,面对千度烈焰,王锋在小巷中带血的脚印,刻下无私无畏的生命赞歌;面朝泥洋大山,支月英用 36年的美好

32、年华,为两代人的童年送去希望;面对战机故障,张超在 4.4 秒的抉择中,用生命完成一个军人最后的使命,弥留之际依然执着“我还能不能飞”;不仅如此,耶鲁高材生秦玥飞扎根湖南农村、大国工匠李万 君攻关高铁难题、医院院长郭小平创建红丝带学校、法官阿布列林捍卫法律尊严、大夫梁益建为病人奔走募捐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个体,之所以能够“感动中国”,正在于无论是如涓涓细流的漫长坚守,还是惊天动地的辉煌瞬间,他们所迸发出的令人震撼的力量,回应着这个时代的精神渴求和信念坚守。 无疑,“感动中国”只是一扇窗口,在十五载里所诞生的上百位年度人物,也只是中华民族厚重精神的代表,更多拥有坚定信念、笃定信仰的人们,才构成了我们

33、丙 : _。刚刚过去的春节,一位边防兵“喝牛奶”的照片感动了无数人。照片里,由于天寒 地冻,牛奶已经冻成了冰块,战士只能撕开包装用嘴唇的温热去融化。十年饮冰,难凉热血!一位战士代表了无数在春节期间仍然坚守岗位的人,他们以归途迢遥的坚守,换来了其他人回家过年的从容。其实,把视野从春节扩展到日常,无论是路边早餐摊位旁忙碌的夫妇,还是风里雨里永远在路上的快递小哥,抑或是在冷风中跺脚取暖的保安大叔,在每一个平凡人的背后,都有属于自己的坚守,都有荣光闪耀的时刻。正是在普通人的坚守里,蕴藏着每一个人都有的价值和力量。 无数涓滴细流,最终汇成蜿蜒水道,奔向大江大海。当“感动中国”特别致敬奖颁给中国女排的 刹

34、那,不知让多少人再次感慨“女排精神”的回归。女排姑娘们众志成城,把12 个人的力量凝聚成一股劲,荡气回肠问鼎奥运,为“团结就是力量”做出了最生动有力的注释。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只要我们 13 亿多人民和衷共济,只要我们党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从这个意义上,“感动中国”实际上提供了一个发现个体力量的契机,而当每个中国人的力量汇聚起来,便是坚如磐石的中国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 20.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发现每个人的精神力量的意义是什么?( 不超过 30 个字) ( 2 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分析中心论

35、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答案:汇聚每个人的精神力量,形成强大的中国力量。 21.阅读文章第 -段,概括说出“每个人的精神力量”中“每个人”指哪几类人?(用“不仅,还”的句式) ( 3 分) 解析:本题考查我们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认真阅读第二到五段,可以知道“每个人的精神力量”中“每个人”不仅指感动中国的典型人物,还包括生活中的普通人。 答案:不仅指感动中国的典型人物,还包括生活中的普通人。 22.根据文意,将下面三个短语分别填入文中甲 : 乙 : 丙 : 处。(只填序号) ( 3 分) 根深千尺的精神厚度不朽的精神底座仰望星空的精神

36、高度 甲 : 处应填: _ 乙 : 处应填: _ 丙 : 处应填: _ 解析:本题考查我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联系上文,大树需要枝干和根系,可知道甲处是:仰望星空的精神高度。乙处是:根深千尺的精神厚度。所以丙处应填:不朽的精神底座。 答案 : 五、作文 ( 50 分) (一)根据情境,按要求写作。 ( 10 分) 23.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题目一:春节期间,一档名为中国诗词大会的电视节目以其活泼的形式,迅速带起“人人读诗、人人爱诗”的风潮。然而,比赛中也暴露出一些选手只知背诵,不知其意,不懂平仄对仗,甚至不知道诗词中一些字的正确写法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发人深省 中国古诗词的正

37、确“打开方式”,难道就只是背诵吗?在班级“走进诗歌”交流会上,请你借助一两句诗,介绍一下中国古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还有哪些。 题目二:学校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参观博物馆。小明认为现 在学习紧张,实地参观太浪费时间,也没有这个必要,看看学校下发的一些文字资料或者上网查阅相关的知识就可以了。作为小明的朋友,请你写一段话来劝说他。 要求:( 1)内容符合要求,语言使用得当。( 2)字数在 150-200 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解析 : 选择一个题目,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即可。 答案:略 (二)根据题目,按要求写作。 ( 40 分) 24.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

38、章。 题目一:阅读发现每个人的精神力量一文,会带给我们很多启示。留意你身边的人,关注他们的生活,相信你也同样会 有所发现,会被某种精神力量所感染。请以“发现”为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题目二:阅读下面的连环画,请你发挥想象,以“沈括上山看桃花”为题目或自拟题目,将其扩写成一篇 600-800 字的故事。 要求:( 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字数在 600-800 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解析:本题是一篇命题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认真审题,明确题意这是写好命题作文最关键的一步;明确中心,选好材料:在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列好提纲,确定详略。发现的意思是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阅读发现每个人的精神力量,给我们的启示是:汇聚每个人的精神力量,形成强大的中国力量。这里要注意不要只写发现的表面现象,要写出精神品质。 答案 : 略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