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7 年安徽省合肥市第二次模拟试卷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雅的产生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雅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礼为衡量的标准。而只有雅的观念产生,雅乐与俗乐之间才开始真正有了区分。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 “ 艺术加工 ” 有着重要的作用。 雅乐有些是专业艺人的创作,有些却是对俗乐进行艺术加工的结果。 “ 俗乐 ” 的概念,是依 “ 俗 ” 的原始含义经过漫长的发展衍变而自然形成的,期间没有经过刻意的艺术加工,因而保留的原始的、民间的东西多一些。如果俗乐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与改造,能够遵从礼的规范,就变成了雅乐。如诗经中的国风,很
2、多都是乡间的俗乐,但它们经过乐官的加工后,就成为能在正式场合演奏的雅乐了。对俗乐的艺术加工,实际上涉及材料选择、金属铸造、丝竹加工、协调音律、乐曲创作、舞蹈编排,以及最后的审查、修订等诸多生产领域与环节。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条 件与社会分工程度,加工才能顺利进行。可以说,只有社会分工的出现,才使得从事精神生产的人脱离了物质生产,从而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专业的精神生产,并因此而具有了很高的专业文化修养。如 “ 大师 ”“ 乐师 ” 等专职乐官的出现,就使得音乐的生产有了比较明确的分工,同时也为雅乐的艺术加工活动提供了专业的人才保障。而札记 乐记: “ 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
3、 ” 荀子王制: “ 修宪命,审诛赏,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大师之事也。 ” 更是从制度上为社会分工和艺术分工找到了依据。因此,在由俗到雅的音乐 生产过程中,艺术加工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由俗向雅的艺术加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艺术加工,一是间接的艺术加工。直接的艺术加工,就是针对音声、曲调、节奏、辞句等等所作的直接修改。如周代的乐官所进行的剔除邪音的工作,就是直接的艺术加工。间接的艺术加工主要表现在对不同方言的诗歌进行翻译过程中的加工。原来的作品,所用的语言可能是极为通俗的方言。但由于翻译者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在翻译作品时,会自觉地根据自己的修养,将通
4、俗的言辞雅化,再呈现给贵族统治者。这种加工,更多是依靠文人的自觉意识来雅化 作品。如钱穆在中国民族之文字与文学一文中说: “ 鄂君子皙泛舟新波,越人拥楫而歌,鄂君不知越歌,乃召译使楚说之。此所谓越歌而楚说之者,其实即俗歌而雅说之者也。 ” 可见,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艺术加工是无时不在的,它是由俗向雅转变的关键因素。由于它的存在,俗乐可以转为雅乐。同时,雅乐中也可能会包括着俗乐。雅乐与俗乐之间这种复杂的相互包容关系,正是艺术加工得以产生并长久存在的原因。 综上所述,由俗到雅的艺术加工在雅乐产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经过了艺术加工的音乐不一定就是雅乐,但雅乐的产生,却一定是经过了艺术 加工的
5、。 (摘编自何涛 “ 艺术加工 ” 在雅乐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雅乐与俗乐真正开始有所区分,是在雅的观念产生之后,而雅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又以符合礼的规范作为衡量标准。 B.只有一部分雅乐来源于对俗乐的艺术加工,其他的雅乐则出自专业艺人之手,这些艺人在创作之初就已经考虑到礼的要求。 C.俗乐之所以能够较多地保留一些原始的、民间的东西,是因为它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并没有经过刻意的艺术加工。 D.大师、乐师等乐官的主要职责,是遵循艺术的规律,将采集到的乡 间俗乐加工为能在正式场合演奏的雅乐。 解析: “ 是遵循艺术的规律 ” 错,原文第二段
6、为 “ 能够遵从礼的规范 ” 。 答案: D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俗乐的加工涉及诸多生产领域与环节,这表明雅乐产生时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分工程度已经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 B.只有脱离物质生产,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专业的精神生产,从事音乐生产的人才能创作或者加工出雅乐。 C.雅乐的艺术加工活动需要那些具备专业文化修养的人才,而专职乐官的设立就为此提供了专业的人才保障。 D.如果要从制度上为社会分工和艺术分工寻找依据,可以参考礼记荀子等先秦时期留下的一些文献资料。 解析: 前提条件错,原文第二段为 “ 只有社会分工的出现,才使得从事精神生产的人脱离了物质生产,从而
7、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专业的精神生产,并因此而具有了很高的专业文化修养 ” 。 答案: 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中的大雅小雅都是雅乐,就是一些原本源于俗乐的国风篇章,也通过乐官的加工成为了雅乐。 B.在周代乐官对俗乐进行的艺术加工之中,直接修政包括了剔除邪音的工作,这 里的 “ 邪 ”是相对于 “ 礼 ” 而言。 C.钱穆所谈论的 “ 越歌而楚说之 ” 从艺术加工的角度看属于间接修改,是指俗乐经由诗歌翻译的过程转变成了雅乐,即所谓 “ 俗歌而雅说之 ” 。 D.雅乐和俗乐并非泾渭分明,雅乐之中可能存在俗乐,俗乐可以转变为雅乐,艺术加工使得二者之间产生了一种复
8、杂的相互包容关系。 解析: “ 艺术加工使得二者之间产生了一种复杂的相互包容关系 ” 因果颠倒,原文最后一段为 “ 雅乐与俗乐之间这种复杂的相互包容关系,正是艺术加工得以产生并长久存在的原因 ” 。 答案: 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大荒见葱茏 路大荒是蒲松龄的同乡。他 7 岁入邻家私塾,拜在蒲松龄后裔蒲国政门下,后又转投名儒王东生。这两位老师都对蒲松龄存有极深的敬仰之心,蒲国政多讲聊斋渊源,王东生则藏有许多蒲松龄的手稿。少年路大荒浸润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不自觉间就奠定了他一生的追求方向。 青年时期,路大荒便立志潜心于聊斋文集诗稿的搜集和研究工作。只要获悉哪里有聊
9、斋文稿,他必定积极谋求。为了搜集到遗稿,他常常奔波于淄川城乡,远访章丘、济南,求亲问友,辗转反复。他节衣缩食,不惜重金购买蒲松龄手稿,因此家中拥有的蒲氏著作越来越多。这其中,以 蒲松龄手抄的祭文最为珍贵。路大荒初见此书,不由欣喜若狂,立即将所有积蓄取出购买。后来他在文章中回忆道: “ 然在闻号令角声之中,资斧告罄之时,尚恋之一书,人间尚有我之痴耶乎?然能聊慰自痴,何顾后人之讪笑也! ” 一九三六年,由路大荒注释、编辑的聊斋志异外书 磨难曲 和聊斋全集(四册)先后在日本和国内出版,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1937 年 12 月,济南、淄川相继沦陷。路大荒南下杭州学习航空技术,后又返乡参加了抗日
10、游击队。日军得知路大荒藏有大量珍贵的蒲氏书稿,欲行抢夺。事先得到消息的路大荒背起手稿躲进了深 山。日军一怒之下,放火烧掉了他家的房屋,并在淄川城四处张贴捉拿他的告示。路大荒辗转来到济南,隐居在大明湖边的秋柳园街。秋柳园街比邻曲水亭街,他安寄于此,乐在访书。 1938 年的一天,他在曲水亭街上的聚古斋书肆发现了一套聊斋文集(六册),大喜过望,但因囊中羞涩无力购买,只好设法将书借回家中,连夜在灯下抄录。治学拓荒,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正是这种几十年不改初衷的执着毅力,成就了路大荒 “ 网罗三百载,集聊斋之大成 ” 的美名。 新中国成立了,先生欣喜万分。政府十分注重文物与文化遗产的整理、抢救和保护工作
11、,这更加激发了 路大荒的研究热情。 1953 年,山东省整理蒲松龄著作编辑委员会成立,路大荒担任副主任。他亲自带领研究人员,或深入淄川在乡间广泛征集蒲松龄的著作版本、手稿、佚文和遗物,修葺整理蒲氏故居;或远赴北京、上海、广州、沈阳等地,查询点滴资料,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1962 年,在中外众多专家学者的多年支持下,一部更大规模的蒲松龄集终于问世。这本由中华书局出版的蒲松龄集,凝聚了路大荒的毕生心血,总共收集了聊斋文稿 120余万字,奠定了路大荒 “ 聊斋学 ” 研究第一人的学术地位。学界认为,蒲松龄集是聊斋学的基石, 在聊斋学发展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喜爱蒲
12、松龄小说的人,饰演聊斋剧目的人,还有 “ 聊斋学 ” 研究的后来者,都十分感念路大荒,正是由于他艰苦卓绝地收集、研究、整理蒲松龄的著作,读者得以捧卷饱赏,学者得以利用钻研。与此同时,路大荒把最心爱的聊斋文集手稿一并捐献给了国家,其后又出版了蒲松龄年谱和聊斋俚曲选等著作,在东岳论坛上发表了 “ 聊斋遗文 ”12 篇,实现了他的 “ 聊斋学 ” 人生。 路大荒天资聪颖,悟性极高,在聊斋学以外的诸多领域也有很深造诣。如绘画,曾赢得张大千、黄宾虹、陈半丁等名 家的赞许。尽管博学,但他始终清醒地知道,该深挖哪口井。他从不认为自己是天才,深知真正厚实博大的学问,必然要经过极大的努力才可获得。为此,他读书、
13、治学、从艺从不敢懈怠,无论是默存自守,还是荣名加身,他都宠辱不惊,专心于学术。在他人生的最后五年,由于患有脑中风后遗症,身体活动受限,经常卧床,但仍然不忘 “ 聊斋学 ” 研究。他曾让孙女打开事先藏好的蒲松龄集,告诉她某页某段还有些必须修正的问题要记下来,并叮嘱她,此书以后如能再版,一定要把这些问题改过来。学问做到完全忘我的境界,令读书人叹服。 路大荒是中国文化熏陶出来的纯正的人文学者,他的身上闪烁着令我们亲近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光芒。 (摘编自徐忠志大荒见葱茏、陈明超 “ 蒲学 ” 研究第一人 路大荒等) 【相关链接】 爷爷青年时期,正值国内军阀混战。当时邓恩铭的叔父邓国瑾是淄川县长,他劝告爷爷
14、说:“ 人生行为如黄河流水奔泻千里,决之东则东流,决之西则西流,若受制约可流入大海,希望你对事业有所抉择,好自为之。 ” 爷爷深有感悟,从此潜心于聊斋文集诗稿的搜集研究中去。 (路应和怀念我的爷爷路大荒)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路大荒对聊斋作品的最初接触,始于幼年时期就教的两位老师,蒲国政多讲聊斋渊源,王东生则藏有许多蒲松龄的手稿。 B.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非常重视蒲松龄著作的整理、抢救和保护工作,路大荒为此欣喜万分,并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工作之中。 C.蒲松龄集在中外众多专家学者多年的支持下得以问世,路大荒凭借此书确立了自己 “ 聊斋学 ” 研究第一人的
15、学术地位。 D.路大荒在绘画领域也有很深造诣,无论是默存自守,还是荣名加身,他都宠辱不惊,因而赢得了张大干、黄宾虹、陈半丁等名家的赞许。 解析: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的能力 。 A“ 路大荒对聊斋作品的最初接触 ” 并不是说的这个时期,这个时期的路大荒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接触过这些作品; B“ 山东省非常重视蒲松龄著作的整理、抢救和保护工作 ” 不符合文意,原文表述为的为 “ 政府十分注重文物与文化遗产的整理、抢救和保护工作 ” ; D 强加因果,原文表述为 “ 如绘画,曾赢得张大千、黄宾虹、陈半丁等名家的赞许 。 尽管博学,但他始终清醒地知道,该深挖哪口井 。 他从不认为自己是天才,深
16、知真正厚实博大的学问,必然要经过极大的努力才可获得 。 为此,他读书、治学、从艺从不敢懈怠,无论是默存自守,还是荣名加身,他都宠辱不惊 ,专心于学术 ” 。故选 C。 答案: C 5.文章以 “ 大荒见葱茏 ” 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的基本能力 。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尤其是需要理清文章与传主人物的基本关系,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一定要突出这些内容 .文章标题 “ 大荒见葱茏 ” 中的 “ 大荒 ” 与传主名字构成双关的手法,是文章题目蕴含深意,这种将标题名称与传主名称相结合,使读者更感兴趣; “ 荒
17、”也彰显出路大荒同志在学术研究过程中的坚信不易 。 答案: 运用双关、比喻等手法,使文题寓意丰 厚 。 形象生动地将传主姓名、生平及其事业追求结合起来,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 既概括了路大荒历经坎坷实现学术梦想的人生之路,又指聊斋学得以发展和兴盛的过程,还指路大荒所处社会环境由黑暗到光明的时代变迁 。 6.路大荒为什么能成就 “ 网罗三百载,集聊斋之大成 ” 的美名?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解析: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 这是一道文意的概括题目,要立足全文,找到文中的主要事件,答题时要尽量运用文中词语分条作答 。 原文第一段 “ 这两位老师都对蒲松龄存有极深的敬仰之心,蒲国政多讲聊
18、斋渊源,王东生则藏有许多蒲松龄的手稿 。 少年路大荒浸润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不自觉间就奠定了他一生的追求方向 ” 可以看出,市长的艺术熏陶奠定其研究方向;从材料链接可以看出青年时期贵人指点,增加其创作信仰 。 同时路大荒先生自身严谨细致、潜心治学的品质也是其成名的重要原因 。 答案: 少年时期,师长的熏陶渐染激发了路大荒对聊斋的兴趣,奠定了他事业追求的方向; 青年时期,邓国瑾的指点迷津让路大荒豁然开朗,坚定了他研究聊斋学的信念; 路大荒是蒲松龄的同乡,具备 搜集整理聊斋文献的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 路大荒对事业成功需要付出的艰巨努力有着清醒的主观认识; 路大荒默守自存、不计功名、博学多才、执着坚毅
19、,这种德行修养有助于他潜心治学 ; 政府及中外众多专家学者的帮助与支持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撤标 技术楼建成,要进行室内装修,按照工程管理规定,得招标。三百万左右的标的,算是个不大不小的工程了。这一块正好归布小朋管,他坚持严格招标,不看关系。师党委会上,他说: “ 我来得罪人,你们不用怕,都推我身上。 ” 前来投标的公司共有十六家,布小朋把 标书拿来看,一家名叫文新经贸装饰有限公司的标书吸引了他 吸引他目光的,是其法人代表的名字 康文定。 布小朋脑袋嗡地响了一下,他揉揉眼睛,确认没有看错。会不会是重名?这世上叫康文定的,不止他一个。但是直觉告诉他,不会是别
20、人,就是这个康文定,这个与他的命运,与姐姐布花一家的命运密切相关的人。 现在基地能想起康文定这个名字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偶尔听到关于他的消息,有的说他发了大财,有的说他负债累累,家庭婚姻生活似乎更是一团槽。大家一致的看法是: “ 康司令的这个儿子是好人,就是管不住自己,他这辈子,坏就坏在这上头了。 ” 布小朋目光抚摸着标书上康文定的名字,居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真希望他打个电话过来。没有康文定,自己不可能入伍,也不可能现在还能留在军队中。如果康文定提出来,照顾一下他的公司,布小朋也许会的,哪怕自己打自己嘴巴,违犯一次规定,他也能豁出去。 到了快下班的时候,桌上电话响了。布小朋拿起电话, 是个十分
21、陌生的声音,对方问: “ 您是布师长吗? ” 布小朋说: “ 我是副师长布小朋。 ” 时方说: “ 布师长,您有个老朋友,晚上想请您坐坐,他在布谷鸟酒家等您,从你们师部大院北门往西走,过一个路口就是。 ” 对方不等他回答,就把电话放了。 布小朋一下子猜到,这个所谓的老朋友,就是康文定。看来他真打自己的主意了。他没有犹豫,下了班,换上便装,径直走了过去。刚才打电话的是康文定司机小辉,此刻小辉就坐在酒店门口的一辆奔驰车里,多年前他在康司令家见过布小朋一次。见布小朋过来,小辉从车里出来,打个招呼,就在前面带路。布小朋一把 拉住他,说: “ 我自己进去。 ” 到了三号包间门口,布小朋停顿一下,平静一下
22、内心,缓缓推开门。沙发上,一个中年男人蜷缩着,似乎睡着了。此刻,布小朋眼里的康文定,头发白了一半,眼角皱纹深刻,看上去感觉背也有些驼了,留在他印象中的那个身形挺拔、相貌英俊的小伙子,成了眼下这个几乎完全认不出来的老男人,岁月给出的答案就是这样残酷。 康文定突然醒了,猛地一下站起来,然后又愣在那里。二人都愣着,不知第一句话该说什么。还是布小朋打破沉默,他伸出手,两个人的手握到一起。 布小明说: “ 康参谋,你还好吧? ” “ 还好。小朋,你都当副 师长了 我早想到会有这一天,祝贺你 ” “ 谢谢。 ” 二人落了座。服务员端上来四个菜,启开一瓶红酒,过来倒酒。康文定抓过酒瓶,给自己倒上,说: “
23、我知道你不喝酒,你就以茶代酒吧。 ” 其实如果康文定给他倒一杯,他是不会拒绝的,不知为什么,今晚他特别想喝一点,以前可是从来没有这样的欲望。喝了两杯酒,康文定放开了一些,忽然问了一句: “ 你姐 她还好吗? ” 布小朋心中一阵剧痛,愣了好久才说: “ 她去世了 都六年多了。 ” 咣的一声,康文定手中的杯子倒了,酒洒了出来,他慌忙地扶起杯子。他喘着粗气,抬拳捶了下脑袋,摇头 不语,许久才说: “ 怎么会呢?怎么会呢? 你姐她是个好人 ” 布小朋此刻心中充满了愤怒,他攥紧了拳头,真想一拳把对面的人打倒在地。但是他不能打,他打不出去,他把拳头张开,又是许久才说: “ 我姐说,你也是个好人 ” 康文定
24、冷笑了一声,似乎不同意这个说法,伸手拿起酒瓶,倒满一杯,端起,咕咚一声全灌了下去。 布小朋耐心等待康文定说出参与投标之事,如果他张嘴求情,他一定满足他。康文定快要喝醉时,终于扯到这上头,他舌头打着弯说: “ 小朋,今天来找你,一是我特别、特别、特别想见你,二是我想告诉你,我参与你们技术 楼的投标了。 ” “ 我知道。 ” “ 以前我不知道你管这事。我来的目的,是想告诉你,我想 撤标。 ” “ 为什么? ” “ 你和我爸是一样的人,办事认真,我掺和进来,会让你为难。 ” 这话让布小朋一热。愣一下,他说: “ 我不怕为难。 ” “ 谢谢。但我还是决定撤。 ” 康文定把一瓶酒喝下去,人就醉了。布小朋
25、叫来小辉,两人把康文定抬上车。布小朋望着奔驰车在黑夜里往前驶去,两个尾灯一闪一闪,渐渐不见了,被黑暗吞没。 (选自陶纯一座营盘,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布小朋得知康文定投标之后的情感起伏,暗线是康文定撤标的迅速果断,两条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 B.小说描写布小朋眼中的康文定,通过今昔对比,既突出康文定的困窘和颓唐,也侧面写出了布小朋内心的怜悯,为下文写他 “ 不怕为难 ” 做了铺垫。 C.小说结尾布小朋望着汽车尾灯被黑暗吞没,这一闲笔通过对实有生活情景的随意点染,渲染了气氛,烘托了布小朋的心情,暗示了
26、康文定的命运。 D.小说将布小朋置身于情感与利益交织的 “ 练兵场 ” 中,借由他所面对的严峻考验,凸显了小说 “ 沧浪之水,淬砺军魂 ” 的主旨。 解析: A.“ 明线是布小朋得知康文定投标之后的情感起伏 ” 不恰当,小说的明线应是以 “ 布小朋坚持严格招标,不看关系 ” ;根据文本第一段 “ 这一块正好归布小朋管,他坚持严格招标,不看关系 ” 可以看出; B.恰当;见文本第四段 “ 现在基地能想起康文定这个名字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 。 偶尔听到关于他的消息,有的说他发了大财,有的说他负债累累,家庭婚姻生活似乎更是一团槽 ” 这是布小朋的回忆,文本第十一段 “ 沙发上,一个中年男人蜷缩着,似
27、乎睡着了 。 此刻,布小朋眼里的康文定,头发白了一半,眼角皱纹深刻 ” 和语句 “ 真希望他打个电话过来 ” 可以看出分析正确; C.“ 暗示了康文定的命运 ” 说法错误,小说要说明的主旨是 “ 人性的纯洁与光辉 ” 文本结尾主要通过 “ 汽车尾灯被黑暗吞没 ” 给人们引起反思,揭示小说主题,没有暗示康文定命运的作用; D.恰当,文本主要通过布小朋组织招标,到看到康文定的名字以及布小朋见到康文定的前后变化,以及康文定的撤标要反映的主题是 “ 沧浪之水,淬砺军魂 ” 正确,有文本中语句 “ 以前我不知道你管这事 。 我来的目的,是想告诉你,我想 撤标 ” 可知赏析恰当 。 答案: B D 8.在
28、与康文定见面的过程中,布小朋表现出怎样复杂的心理状态?请简要分 析。 解析: 根据语句 “ 现在基地能想起康文定这个名字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 。 偶尔听到关于他的消息,有的说他发了大财,有的说他负债累累,家庭婚姻生活似乎更是一团槽 ” 和 “ 沙发上,一个中年男人蜷缩着,似乎睡着了 。 此刻,布小朋眼里的康文定,头发白了一半,眼角皱纹深刻,看上去感觉背也有些驼了,留在他印象中的那个身形挺拔、相貌英俊的小伙子,成了眼下这个几乎完全认不出来的老男人,岁月给出的答案就是这样残酷 ” ,通过以上语句可以看出布小朋既有回忆过去时光的温情,又有面对残酷现实的感慨;语句 “ 但是直觉告诉他,不会是别人,就是
29、这个康文定,这个与他的命运,与姐姐布花一家的命运密切相关的人 ”和语句 “ 布小朋此刻心中充满了愤怒,他攥紧了拳头,真想一拳把对面的人打倒在地 。 但是他不能打,他打不出去 ” 由此可以看出布小朋的矛盾心理;根据语句 “ 布小朋耐心等待康文定说出参与投标之事 ” 由此可以看出布小朋想帮助康文定,可当康文定说话之后,布小朋感到惊讶,同时也有康文定请他帮忙的怀疑,也有对康文定撤标的敬重 。 答案: 既有回忆过去时光的温情,又有面对残酷现实的感慨; 既有怀念去世姐姐的悲痛,又有想要击倒康文定的愤怒; 既有知恩图报的冲 动,又有遭到拒绝的惊讶; 既有想要帮忙中标的犹疑,又有对康文定撤标的敬重 。 9.
30、小说画线句子,既是理解小说人物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解析: 考查对文章重点语句的赏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结合上下文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鉴赏分析,语句前 “ 以前我不知道你管这事 。 我来的目的,是想告诉你,我想 撤标 ” ;和语句 “ 我不怕为难 ”“ 但我还是决定撤 ” 由此可以看出康文定不想玷污家声,同时也不希望布小朋放弃原则;另外从整篇小说的主旨可以看出,康文定这样做是小说主旨的需要,所以解 答本题可以从人物的本性方面和小说主旨这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答案: 人物层面: 康文定不愿玷污家声,在落魄颓唐之际仍拒绝利益的诱惑,他的真诚与坚决令
31、人敬重; 康文定不愿布小朋为自己放弃原则,暗含着对布小朋继续廉洁自励的警醒与期待 。 小说主旨层面:在遭遇困境、面对诱惑之时,要守住做人的底线,追求人性的纯洁与光辉 。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 分) ( 19 分)(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钱易字希白。始,父倧嗣吴越王,为大将胡进思所废,而立其弟俶。俶归朝,群从悉补官,易与兄昆不见录,遂刻志读书。易年十七,举进士,试崇政殿,三篇,日未中而就。言者恶其轻俊,特罢之。然自此以才藻知名。太宗尝与苏易简论唐世文人,叹时无李白。易简曰: “ 今进士钱易,为歌诗殆不下白。 ” 太宗惊喜曰: “ 诚然,吾当自布衣召置翰林。 ” 值
32、盗起剑南,遂寝。真宗在东宫,图山水扇,会易作歌,赏爱之。易再举进士,就开封府试第二。自谓当第一,为有司所屈,乃上书言试朽索之驭六马赋,意涉讥讽。真宗恶其无行,降第三。明年,第二人中第,补濠州团 练推官。召试中书,改光禄寺丞、通判蕲州。奏疏曰:“ 尧放四罪而不言杀彼四者之凶尚恶言杀非尧仁之至乎古之肉刑者皆非死尚以为虐 近代以来,断人手足,钩背烙筋,身见白骨而犹视息,四体分落乃方绝命。以此示人,非平世事也。今四方长吏竞为残暴,婺州先断贼手足,然后斩之以闻。寿州巡检使磔贼于阛阓 之中,其旁犹有盗物者。 使严刑可诫于众,则秦之天下无叛民矣。臣以谓非法之刑,非所以助治,惟陛下除之。 ” 帝嘉纳其言。景德
33、中,举贤良方正科,策入等,除秘书丞、通判信州。东封 泰 山 ,献殊祥录,改太常博士、直集贤院。祀汾阴,幸亳州,命修车 驾所过图经,献宋雅一篇,迁尚书祠部员外郎。坐发国子监诸科非其人,降监颍州税。数月,召还。久之,判三司磨勘司。上言: “ 官物在籍,而三司移文厘正,或其数细微,辄历年不得报,徒扰州县。 自今官钱百、谷斗、帛二尺以下,非欺绐者除之。 ” 真宗雅眷词臣,其典掌 诰命 ,皆躬自柬拔。擢知制诰、判登闻鼓院、纠察在京刑狱。累迁左司郎中,为 翰林 学士,傣直未满,卒。仁宗怜之,召其妻盛氏至禁中,赐以冠帔。 (节选自宋史 钱易传,有删改) 【注】 阛阓:街道。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
34、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尧放四罪而不言 /杀彼四者之凶 /尚恶言杀 /非尧仁之至乎 /古之肉刑者皆非死 /尚以为虐 / B.尧放四罪而不言杀 /彼四者之凶 /尚恶言杀 /非尧仁之至乎 /古之肉刑者皆非 /死尚以为虐 / C.尧放四罪而不言 /杀彼四者之凶 /尚恶言杀 /非尧仁之至乎 /古之肉刑者皆非 /死尚以为虐 / D.尧放四罪而不言杀 /彼四者之凶 /尚恶言杀 /非尧仁之至乎 /古之肉刑者皆非死 /尚以为虐 / 解析: “ 彼 ” 为代词, “ 这 ” 的意思,不可作 “ 杀 ” 的宾语,是作主语,其前断句,排除 A、C; “ 死 ” 这里是名词,作 “ 非 ” 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
35、 B.句子翻译为:尧流放四大 罪人而不处死,四大罪人中最凶险的,尚且不说杀掉,岂不是尧的仁爱达到了顶点吗?古代的肉刑有劓、椓、黥、刖,都不是死刑,但古人还认为太残酷 。 答案: D 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翰林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始设于唐朝,一般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明清改从进士中选拔。 B.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文中的 “ 景德 ” 就是年号。 C.泰山,五岳之首,自秦始皇封禅泰山后,历朝历代帝王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庙 塑神,刻石题字。 D.诰命,又称诰书,是皇帝
36、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所谓诰是以上告下的意思,古代以大义谕众叫诰。 解析: “ 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 错,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 答案: B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钱易自幼苦学,早年怀才不遇。首次参加科举考试时,钱易虽才识卓越,却被特意淘汰;后被苏易简举荐给太宗,又因盗起未被起用。 B.钱易刚正不阿,敢于陈述己见。他认为在第二次科举中自己没有获得第一名,是有关人员压制所致,故上疏直言进谏,真宗对此非常反感。 C.钱易知古鉴今,奏请废除酷刑。他认为当今各地酷刑之风太盛,如果一味施行酷刑,将无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真宗赞赏并采纳了他的建
37、议。 D.钱易颇具文采,勤于政务。他多次进献文书,被皇帝提拔为文秘机要之臣,负责起草诏书、查核案件等工作,后在任上连日值宿,不幸逝世。 解析: “ 故上疏直言进谏 ” 错,原文为 “ 乃上书言试朽索之驭六马赋,意涉讥讽 ” ,意思是 “ 于是上了一篇朽索之驭六马赋议论考试,含有讥讽味道 ” 。 答案: B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使严刑可诫于众,则秦之天下无叛民矣。臣以谓非法之刑 ,非所以助治,惟陛下除之。 官物在籍,而三司移文厘正,或其数细微,辄历年不得报,徒扰州县。 解析: 使:假使;所以:用来 的 。 句子翻译为:假使严刑可以警示民众,那么秦朝就不会有造反的老百姓了 。
38、 我认为不合法的刑罚,不能用来辅助统治,望陛下废除 。 籍:登记;厘正:核实订正 。 句子翻译为:官府财物登记在册,而三司发文要求核实订正的,有时所涉数目细小,总是拖延多年无法上报,徒然干扰州县治理 。 答案: 假使严刑可以警示民众,那么秦朝就不会有造反的老百姓了 。 我认为不合法的刑罚,不能用来辅助统治,望陛下废除 。 官府财物登记在册,而三司发文要求核实订正的,有时所涉数目细小,总是拖延多年无法上报,徒然干扰州县治理 。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郡斋 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节选)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 海上 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39、。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 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注】 郡斋:指苏州刺史韦应物官署中的斋舍。 理会:通达事理。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二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宴厅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 “ 自惭 ” 的缘由。 B.“ 海上 ” 以下四句续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虽然风驰雨骤令人厌烦,但是满堂的嘉宾却令诗人备觉神清气爽。 C.七八两句写出诗人将未睹 “ 斯民 ” 之康与自惭 “ 居处 ” 之崇两相对比,表达了真切的反省之意。 D.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从是非纷纭中超脱,达到忘我的境界。 E.选章叙事
40、、抒情、议论相间,既体现诗人悲天悯人的襟怀,也通过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写出闲适的情趣。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主 要内容的基本能力 。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 。 B“ 虽然风驰雨骤令人厌烦 ” 错误,当时 “ 风雨 ” 给人一种清爽惬意的感觉; E“ 详细描述写出闲适的情趣 ”不准确,对于 “ 闲适的情趣 ” 只是一种简单的刻画 。 故选 BE。 答案: BE 15.前人曾称赞 “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 两句 “ 最为警策 ” ,白居易诗观刈麦也有类似的警句 “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 ,请指出二者情感
41、内蕴的异同之处。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 。 观刈麦同本 诗都流露出百姓疾苦,突出自己的一种愧疚之情,是一种关怀天下的胸怀,彰显出美的情怀 。 韦应物这首诗写出了生活场景的一种情趣之美,用这种情趣反衬自己内心的郁闷愧疚,白居易的观刈麦则更多的是突出百姓的疾苦,侧重于对当局者的罪恶的揭露 。 答案: 相同之处:都体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都表达了自省愧疚之情 。 不同之处:韦诗正面描写与嘉宾的宴饮之乐,反衬未见百姓安居的愧疚心理,偏重于对自身责任的警醒;白诗直接刻画百姓困苦的生活,抒发对底层民众的哀悯,含蓄表达对统治阶层的指责,情感内蕴更为深刻 。 16.名篇名句
42、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屈原离骚中 “ _, _” 两句,借前贤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 ( 2)在春望中,诗人通过刻画自己形象,表达忧国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 _,_。 ” ( 3)韩愈在师说中开篇就提出教师职能的句子是 “ 师者, _。 ”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 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题干要求,然后根据题干中的关键点及平时积累进行解答 。 注意字形,不要出现错别字,写后要检查 。 答案: ( 1)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 圣之所厚( 2)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 分) 17.下列各句中 划线 成语的使用
43、,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在 “ 雷锋热线 ” 志愿者前来探望时,这位爱热闹的孤寡老人激动地坐了起来,在病床上 振振有词 ,和志愿者们分享着他的人生经验。 据统计,我国人均捐赠额远不如发达国家,也低于经济水平相类的国家,而要促进慈善捐赠,就应该 细大不捐 ,充分尊重捐献者的意愿。 年轻画家毅然赴藏,深入藏民之中,打下了扎实的生活基础,创作西藏组画时 不蔓不枝 ,将西藏题材绘画提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年终,各种盘点 甚嚣尘上 ,其中年度汉字的评选备受关注。 “ 刷 ” 字当选年度汉字, “ 诗与远方 ”“ 匠人精神 ” 等人选年度关键词。 梳理以往案例,大额订单催生 “ 妖股 ” 的情况并不鲜见
44、,在订单从出现到消失的过程之中,一些资本大鳄 上下其手 。 贝多芬第七交响乐旋律优美庄重却处理得 哀而不伤 ,在略带伤感的曲调中,低音的弦乐旋律部分随着音乐的前进不断积蓄着力量。 A. B. C. D. 解析: 振振有词:理直气壮的样子,形容自以为理由很充分,说个不休;此此处用来形容“ 激动的孤寡老人在病床上和志愿者分 享人生经验 ” 不合语境; 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此处用来形容 “ 志愿者的捐助多少都行 ” 符合语境; 不蔓不枝:既不蔓延,也不分支,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此处用来形容 “ 年轻画家画画的技术 ” 用词不当; 甚嚣尘上:人声喧嚷,
45、尘土飞扬,原形容军中正忙于准备的状态,后来形容消息普遍淬,议论纷纷,现多指反动言论十分嚣张;此处用来形容 “ 年度盘点中的关键汉字 ” 用错了对象; 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串通做弊;此处用来形容 “ 资本大鳄从出现到消失的过程之中串通作弊 ” 符合语境; 哀而不伤:忧 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此处用来形容 “ 贝多芬第七交响乐旋律优美庄重却处理得感情适度 ” 符合语境;根据以上分析可成语运用正确的是: ;故选 C。 答案: C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一个能力强大的火箭家族,不仅能满足部分
46、国外用户的需求,更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在世界上也是可以引以为傲的 . B.本地的海南鸡饭摊主手持锋利的菜刀,在圆木砧板上将香滑滴油的白鸡干净利落地斩开,排列在白饭上,真是垂涎欲滴 . C.从网帖描述来看,该员工此前的岗位职责主要是接收客户投诉和解决客户问题,这需要具有一定的心理适应和自我调整能力 . D.作为中国的建筑师竟然读不懂自己祖先所写的建筑专书,这让梁思成无法忍受,立志回国终身从事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 . 解析: A 语序不当,递进关系颠倒,改成 “ 不仅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更能满足部分国外用户的需求 ” ; B 结构混乱,中途易辙,改成 “ 排列在白饭上,真是让人垂涎欲滴 ” ; C
47、正确;D 结构混乱,中途易辙,改成 “ 他立志回国终身从事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 ” ;故选: C。 答案: C 19.填入下列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认为,笑话是 文学与表演艺术之间的。笑话编出来总是想逗他人笑的, 有点像喜剧作家创作喜剧。 笑话作者有何深层用意,其共同目的都是希望逗大家一乐。 无论是说 写成文字,每个笑话作者的心里都有着虚拟的听众,他们 是力图让这些听众发笑。 A.处于 也 尽管 所以 或者 B.介于 这 不管 因而 还是 C.处在 当然 无论 / 以及 D.介于 / 如果 并且 抑或 解析: 本题考查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 。 要分析句子间关系和关联词语的搭配 。 宜用排除法 。 出根据后文 “ 之间 ” 可以准确得出结论,应该是衔接两者之中,应填写 “ 介于 ” , 空根据 “ 有点像喜剧作家创作喜剧 ” 表明一种顺承问题,填写 “ 这 ” ; 根据 “ 笑话作者有何深层用意,其共同目的都是希望逗大家一乐 ” 表明条件性选择关系,填写 “ 不管 ” ; 表明原因,填写 “ 因而 ”“ 还是 ” ,最后一空表明顺承关系,填写 “ 就 ” 。 故选 B。 答案: B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就现有技术而言,移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