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70.64KB ,
资源ID:136569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3656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7年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高考模拟历史.docx)为本站会员(周芸)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7年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高考模拟历史.docx

1、2017 年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高考模拟历史 1.吕思勉说 “ 以贵族食于人,可以攘族而居。平民食人,必逐田亩散处。贵放治人,其传给不容涣散,平民治于人,于统系无所知 ” ,故西周时期 “ 宗法盖仅贵族有之 ” 。据此可知:( ) A.宗法原则与贵族政治密切相关 B.小农经济不利于宗族体系的形成 C.平民阶层不重视宗法血缘关系 D.宗族的贵族化导致社会等级森严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査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宗法盖仅贵族有之”信息说明宗法原则与贵族政治密切相关,故 A 项正确。 答案: A 2.钱穆说: “ 宋朝的时化在太平景况下,一天一天的严重,而一种白觉的精神,亦终于在士

2、大夫社会渐渐萌茁, 促进了在朝的变法运动。 ” 下列思想主张最符合这种 “ 自觉的精神 ” 是; ( )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 “ 士大夫社会渐渐萌茁, 促进了在朝的变法运动。 ” 信息说明宋代士大夫注重救国救民的思想意识,故 B项正确; A 属于变法思想; C 属于心学; D 是批判儒家思想的思想。 答案: B 3.唐宋儒生学者有借住寺院读书的风气,据学者统计, “ 读书山林寺院,论学会友,蔚为风尚,及学成乃出

3、应试以求闻达,而宰相大臣、朝野名师亦即多出其中 ” 。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 A.儒佛思想融合趋势显著 B.寺院开放顺俗倾向明显 C.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山林寺院体现文人追求 解析: 据材料 “ 唐宋儒生学者有借住寺院读书的风气 ”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寺院对文人开放,顺应了读书的风气,故 B 选项正确;儒生学者有借住寺院读书,并未融合佛教思想,故 A 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城市商品经济的问题,故 C 选项错误;寺院仍然属于佛教之地,材料说明儒生学者的追求是 “ 应试以求闻达 ” ,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B。 答案: C 4.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

4、清晨,这些有技术的 “ 机工 ”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 “ 机户 ” 雇佣,落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 ) A.手工业者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B.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富裕劳动力 C.劳动力的商品化开始出现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普及 解析: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 “ 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 ” 的信息可以看出,明朝中后期雇佣关系已经出现,劳动力商品化出现,故 C 项正确; A 项不是本质,排除;题干说的是 “ 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 ” ,这与农业的发展无关,故 B 项错误; D 项明显错误,排除。 答案: C 5

5、.李鸿章在两江总督任上开设了金陵机器制造局,左宗棠则以闽浙总督的身份创 办了福州船政局。在各个地区性集团之间,儿乎没有什么合作和协调,即使这些人员调任他所,他们继续与从前创办的企业保持着私人联系。材料意在说明在洋务运动中 ( ) A.军工企业成权力根基 B.企业运作老式落后 C.地方官员腐败无能 D.企业管理程序混乱 解析: 据材料 “ 这些大员调任他所,他们继续与从前创办的企业保持着私人联系 ”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洋务派官僚对军工企业的私人控制较强,说明军工企业成权力根基,故 A 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企业运作方式,故 B 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地方官员腐败无能的问题,故 C 选项

6、错误 ;材料也无法体现企业管理程序的问题,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A。 答案: A 6.19 世纪末英国在海外营业的银行共有 25 家,并在各地设立了很多分行。各殖民地设立的银行机构更多, 1904 年共有 50 个殖民地银行和 2279 个分行;到 1910 年殖民地银行增至 72个,分行达 5449 个。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 A.自由主义的盛行 B.世界市场的形成 C.垄断资本的膨胀 D.资本输出的带动 解析: 据材料 “19 世纪末 ” 、 “ 殖民地设立的银行机构 ”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成为主要的经济侵略方

7、式,银行就属于表现之一,故 D 选项正确;自由主义的盛行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故 A选项错误;世界市场的形成,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后果,不是殖民地银行增加的原因,故 B选项错误;垄断资本的膨胀,会导致多种后果,如侵略扩张、瓜分世界,故 C 选项过于抽象,排除。故选 D。 答案: D 7.“ 吾以为国体与政体本绝不相蒙,能行宪政,则无论为君主为共和,皆可也。不能行宪政,则无 论为君主为共和,皆不可也,两者既无所择,则毋宁因仍现在之基础,而徐图建设理想政体于其上,此吾十年来持论之一贯精神也。 ” 材料表明梁启超旨在 ( ) A.维护君主立宪制 B.渐进式变革制度 C.实现宪政体制 D.建立民主共和制

8、 解析: 材料中梁启超认为,只要是能实行宪政,则无论国家是君主立宪政体还是民主共和政体都无所谓,国家都能得以治理;若不实行宪政,则两者都不可。如果两种政体不能选择采用哪个,就要依据国家现实的基础,在宪政的基础上慢慢选择政体。梁启超通过此话意在表明宪政的重要性。宪政是一种主张国家权力来自并被 一部基本法律约束、规定公民权利的学说或理念。君主制和共和制的选择、渐进制变革均不是梁启超强调的重点。故排除 ABD,选C。 答案: C 8.某个时期,我国的分配制度实行 “ 四马分肥 ” 的办法,即把利润分为国家征收的所得税、企业公积金、职工福利奖金、资本家股息红利四部分。这反映了 ( ) A.统购统销的实

9、施 B.国家资本主义政策 C.工人积极性的提高 D.公私合营的完成 解析: 据材料 “ 四马分肥 ” 、 “ 资本家股息红利 ”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了此类办法,这属于国家资本主义政策,故 A 选项正确;统购统销,不符合材料关键信息,故 B 选项错误; “ 资本家股息红利 ” 与工人积极性的提高之间也没有必然联系,故 C 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公私合营的完成,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A。 答案: B 9.古雅典官员任职期间, “ 任何公民都可因他行为不敬或侵占公款、叛国,共谋或其他严重犯罪活动而启动一种 指控程序 来反对他,如果情况属实,他就被判处死

10、刑。案件首先由议事会来判决,但更严重的案件通常由议事会交由陪审法庭来做最终判决,极其严重的案件,像叛国罪,由公民大会来审问 ” 。这说明古雅典 ( ) A.对政治权力实行严格 的制约 B.公民大会是最高司法机构 C.官员贪污腐败现象比较严重 D.司法审判程序缺乏合理性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 “ 案件首先由议事会来判决,但更严重的案件通常由议事会交由陪审法庭来做最终判决,极其严重的案件,像叛国罪,由公民大会来审问 ” 信息说明雅典对权力制约比较明显,故 A 项正确;公民大会不是司法机构,故 B 项错误;贪污腐败,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C 项错误;材料中体

11、现司法和理性,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10.美国 1787 年宪法颁布至今,共通过了 27 项修正案。 1865 年宪法修正案规定: “ 在合众国境内或受合众国管辖的任何地方,奴隶制或强迫劳役都不得存在 。 ”2009 年 l 月奥巴马在林肯雕像下发表了被戏称为在林肯怀中的演讲。这一情景是对这条修正案最好的注脚。下列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 A.奥巴马和林肯一样都是美国伟大的总统 B.美国的民主制度在不断修正中日臻完善 C.废除奴隶制后黑人和白人一样有当总统的权利 D.奥巴马能够当选总统是林肯废除奴隶制的结果 解析: 依据材料, “ 美国 1787 年宪法颁布至今,共通过了 27 项

12、修正案 ” , 1865 年宪法修正案才废除了奴隶制,说明 1787 到 1865 年美国仍然存在奴隶制、民主制还不完善, 1865年宪法修正案废除奴隶制进一步完善了美国的民主制,美国黑人曾经饱受奴隶制的残害,时过境迁,黑人血统的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并在为废除奴隶制做出巨大贡献的林肯总统的雕像前发表演讲,说明了美国的民主进一步的完善,因此,材料主要反映出的是美国的民主制度在不断修正中日臻完善,而不是在反映废除奴隶制后黑人和白人一样有当总统的权利。故 B项正确, C 项错误。材料仅 提到奥巴马在林肯雕像前演讲,不能发映出奥巴马和林肯一样都是美国伟大的总统。故 A 项错误。林肯废除奴隶制为奥巴马当选

13、总统提供了条件,但不能说奥巴马能够当选总统是林肯废除奴隶制的结果。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11.下图是美国军费开支曲线图,根据该图获取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是: ( ) 导致阶段 A.军费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冷战下出现了 “ 热战 ” 朝鲜战争 阶段 B.中美关系处于敌视和对抗状态 阶段 C.军费开支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经济危机下国力下降,实行全球战略收缩 阶段 D.中美逐渐结束对抗,两国关系开 始实现正常化 A B C D 解析: 根据曲线图,阶段 D 的起点时间是 1975 年,而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是 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说法错误。 说法正确,故答案为 A 项,排除含有 的 BC

14、D 项。 答案: C 12.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一些成员国大量进口美国的廉价煤以及法德通过运输补贴影响煤炭价格等等,因此戴高乐称之为患了 “ 营养不良 ” 的慢性病。这说明 ( ) A.欧洲联合损害了国家利益 B.欧洲企图摆脱美国的控制 C.美国通过出口煤炭控制西欧 D.超国家和民族利益之间的矛盾 解 析: 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欧煤钢联营,有超国家的特点,但美国的廉价煤以及法德通过运输补贴影响煤炭价格损害了成员国自身的民族利益,故 D选项正确 答案: D 13.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 钱荒主要还是表现在基层市场的细碎性贸易中。至于铜钱向

15、官府集中,同时在民间(富豪)沉淀,又往海外流失,则是导致钱荒的直接原因。然而,宋代铜钱的钱面值(名义价值)小于其币材值(实际价值),导致铜钱不断退出流通领城,乃是造成上述状况的深层原因。而两宋政府逆历史潮流而动的 “ 钱禁 ” 和 “ 铜禁 ” 法令则加剧了钱荒和铜荒的程度。 葛金芳宋代 “ 钱荒 ” 成因再探 材料二 : 1843-1850 年间银钱比价波动情势 年代 银一两兑换制钱文数 年代 银一两兑换制钱文数 1843 1656.23 1847 2167.44 1844 1724.12 1848 2299.34 1845 2024.74 1849 2354.98 1846 2208.36

16、 1850 2230.32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代出现 “ 钱荒 ” 现象的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宋代出现 “ 钱荒 ” 现象的原因,可根据材料分析和结合所学作答。根据材料分析,依据 “ 铜钱向官府集中,同时在民间(富豪)沉淀,又往海外流失,则是导致钱荒的直接原因 ” 可分析出官府和民间贮藏金属货币,海外贸易导致铜钱流失到海外;依据 “ 宋代铜钱的钱面值(名义价值)小于其币材值(实际价值),导致铜钱不断退出流通领城 ” ,可分析出铸造铜钱利润低下;依据 “ 两宋政府逆历史潮流而动的 “ 钱禁 ” 和“ 铜禁 ” 法令则加剧了钱荒和铜荒的程度 ” ,可分析出是因为两宋

17、政府的 “ 钱禁 ” 和 “ 铜禁 ” 法令的实施和铜产量不足、出现铜荒。结合所 学,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加上宋朝政府的冗费,也是造成宋代出现 “ 钱荒 ” 的原因。 答案: 政府赋税政策的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铸造铜钱利润低下;铜产量不足;贮藏金属货币;海外贸易导致铜钱流失周边各族和海外;宋政府的冗费。 (2)请根据材料二,分析当时的中国山现了什么经济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清末经济的发展状况。依据材料二, 1843-1850 年间银两兑换制钱文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出现了银贵钱贱的现象。出现银贵钱贱现象的原因,结合所学可知, 1843

18、 年到 1850 年,鸦片战争已经结束,英国等列强对中国的鸦片走私仍然存在,开放通商口岸使更多的商品进入中国,导致中国大量白银外流,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要支付英国高额战争赔款,也加剧白银的流失,另外随着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外国商品的冲击,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进一步加剧了白银的流失。这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清政 府为赔偿巨额战争赔款,只能在经济上加大对农民的剥削,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社会矛盾,导致了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 答案: 现象:银贵钱贱 原因:列强对中国的鸦片走私和商品输出导致大量白银外流;鸦片战争高额赔款;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国内市场的的扩大。 影响:政治上:清政府加大

19、对农民的剥削,激化阶级矛盾,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只达到太平天国即给只答到阶级矛盾激化给答阶级矛盾激化,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共给)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受到冲击,破产加剧,人民生活日益困难。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 社会。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 “ 血缘、情理、入世 ” 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 “ 修身、齐家、

20、治国、平天下 ” 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 “ 兼济天下 ” 与 “ 独善其身 ” 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 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 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 “ 人世精神 ” 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 本题要求围绕儒家文化的 “ 入世精神 ” 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史实加以论述。据材料 “ 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 ” 、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 “

21、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并结合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知识即可提炼出一个观点加以论述。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观点可以多元化, 例如: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入世精神,体现出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等。注意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即可。 答案: 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出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反映了儒家学者关心现实,关心民生,爱国忧民的政治情怀(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示例: 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杜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

22、论述:春秋战国时期,面对 “ 礼崩乐坏 ” 的局面,孔子在政治上主张 “ 克己 复礼 ” ,实行 “ 仁政 ” ,恢复周礼,重建社会等级制度;在人际关系上强调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主张宽恕与和谐。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直面社会变革、积极入世、力图改造社会的政治主张,后世的孟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继承了这一传统 总结:儒家文化的这种入世精神反映出士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追求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 早在甲午后,应诏陈言的刘坤一、张之洞在江楚会奏变法三摺中强调,为造就有用的人材,传统的教育制度必须改革。 1901 年,清廷谕令从 1902 年起各省科举考试要考试能

23、够解说四书五经及西 学政治、艺学的 “ 策论 ” ,度除八股文章;将各省的书院改为学堂,学生毕业后可获得功名;选派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 “ 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 ” ,自费留学学生也 “ 一体考验奖励 ” 。 1904 年公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对学校体系、课程设置、管理通则等作了具体规定。 1905 年,清廷下令停止科举考试,科举的废除加快了学堂建立的步伐。到 1905 年,除去教会学堂,官、公、私立和大中小学、师范、专门学校等各类学堂 8277所,学生达 25 万人。随着形势的发展,作为专管全国学堂事务的机构 学部,于 1905年正式设立。这样,一个不同于旧式文人 和封建士大夫的新知识分于群体

24、活跃于历史舞台,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教育改革的背景。 解析: 晚清教育改革的背景,可以根据教材所学,从当时社会状况如民族危机、阶级矛盾、近代工业发展的需要等方面来回答。 答案: 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阶级矛盾激化,国内革命形势发展迅猛;科举制度已无法应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教育改革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 晚清教育改革的特点,可以通过对材料 “1901 年,清廷请令从 1902 年起各省科举考试要考试能够解说四书五经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 ”“1904 年公布了奏定学

25、堂章程,对学校体系、课程设置、管理通则等作了具体规定。 1905 年,清廷下令停止科举考试,科举的废除加快了学堂建立的步伐 ” 等信息的分析归纳来回答。晚清教育改革的影响,可以联系教材所学,从当时的社会状况来回答。 答案: 特点:内容上中西结合,以西学为主导方向;改革逐步推进直至废除科举制;教育管理开始制度化;主管教育的行政机构出现;教育体系初具规模 。(一、二点必答,后三点任答一点即可) 影响: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培养了新式人才;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培养了反清的力量。 16.【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20 世纪所发生的战争显然从根上说是一种新形式的战争,即全面的战争。体现了工业化在军事行

26、为方面产生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显示了全面战争的性质。战争越来越多地运用了更具破坏性的技术,战争组织不仅包括大规模的兵役征发,还包括政府通过强制规划和定量配给的方式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它还包括对媒体前所未有的控制,而且通过以煽动情绪为目的的强有力的宣传,激发起对国家事 业的责任感,以及对敌人深深的非理性的仇视。全面战争的方式之一就是把军队和平民混淆起来,这种界限在先前的世界历史上常常限制了战争的破坏性。 全面战争,像任何主要的历史发展一样,都有着混合性的结果,改善了的政府经济政策通常采取了新的保护工人的政策,对劳动大军的军事动员常常会导致妇女地位的重大突破。组建技术研究机构的强大努力经常会对

27、经济领域产生侧面的影响,如合成橡胶和其它新材料的发明。即使如此,全面战争造成的灾难仍然是引人注目的。那种把一切可利用的资源都投入到军事行动中去的做法更能造成经济的崩溃。全面战争的结果之 一是产生了一种胜利者在战争结束的谈判中更缺乏弹性的倾向;曾经艰苦奋战的人们觉得很难宽厚地对待他们的敌人,寻求报复经常会引发新的紧张,这种紧张很快直接导致新的冲突。战争引发的情绪和混乱局面也会导致国内新的暴力行动。 皮特 N 斯特恩斯全球文明史 (1)根据材料,指出 “ 全面战争 ” 有哪些特点? 解析: “ 全面战争 ” 可从材料中分析、概括得出,依据 “ 全面的战争,体现了工业化在军事行为方面产生的影响 ”

28、,可概括出 “ 全面战争 ” 的出现体现了工业化对军事的影响;依据“ 战争越来越多地运用了更具破坏性的技术 ” ,可概括出 “ 全面 战争 ” 运用更具破坏性的技术;依据 “ 战争组织不仅包括大规模的兵役征发, 它还包括对媒体前所未有的控制 ” ,可概括出 “ 全面战争 ” 在战争组织上具有广泛性;依据 “ 全面战争的方式之一就是把军队和平民混淆起来 ” ,可分析概括出 “ 全面战争 ” 是全民总动员。 答案: 特点:其出现体现了工业化对军事的影响;运用更具破坏性的技术;战争组织上的广泛性,如兵役征发、对经济活动和媒体的控制;全面战争是全民总动员。 (2)根据材料并结合一战后的史实,分析 “

29、全面战争 ” 的影响。 解析: 依据 “ 全面战争 改善了的政府经济政策通常采取了新的保护工 人的政策,对劳动大军的军事动员常常会导致妇女地位的重大突破 ” ,结合一战后的史实,一战后工人和妇女地位得到一定提高;依据 “ 组建技术研究机构的强大努力经常会对经济领域产生侧面的影响,如合成橡胶和其它新材料的发明 ” ,可概括出战争期间研制的军事技术可对战后经济发展起一定的推动作用;依据 “ 全面战争造成的灾难仍然是引人注目的。那种把一切可利用的资源都投入到军事行动中去的做法更能造成经济的崩溃 ” ,结合一战后德国经济遭到重创,而英法等战胜国经济遭受一定削弱,可答 “ 全面战争 ” 使战败国和绝大多

30、数战胜国战后经济趋于崩溃或元气大伤 ;依据 “ 全面战争的结果 曾经艰苦奋战的人们觉得很难宽厚地对待他们的敌人 ” ,结合一战史实可知,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严格削弱和限制战败国德国,埋下了二战的隐患; “ 战争引发的情绪和混乱局面也会导致国内新的暴力行动 ” ,结合一战可知,一战激化了俄国的国内阶级社会矛盾,引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可答 “ 全面战争 ” 激化了国内社会矛盾、进而引发革命。 答案: 影响:工人和妇女地位提高;战争期间研制的军事技术战后对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战败国和绝大多数战胜国战后经济趋于崩溃或元气大伤;战后的巴黎和会严格削弱和限制战败国德国, 埋下了二战的隐患;战争激化

31、了国内的社会矛盾,引发了革命,如俄国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 玄奘( 602 年 664 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贞观初年,玄奘在苦心钻研佛学中,发现当时国内佛教经论的体系杂乱,有些问题各家说法颇多分歧。玄奘听说天竺(古印度)地方有很多佛经,于是决心西游, “ 以问所惑,以释众疑 ” 。 唐初,西行之路出玉门关后分南北二路,北路由天山南麓过葱岭,南路由昆仑山北麓向西过葱岭,玄奘选择了北路,他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 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归国后,玄奘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

32、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除了将梵文译成汉文外,玄奘还将汉文译成梵文,如老子道德经,大乘起信论等孟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 110 个国家及传闻的 28 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其取经事迹为原型。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玄奘西行取经成功的原因。 解析: 玄奘西行取经成功的原因,依据材料 “ 玄奘听说天竺(古印度)地方有 很多佛经,于是决心西游 ” ,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初佛教盛行,而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和中心;依据 “ 西行之路出玉门关后分南北二路 玄奘选择了北路 ” ,可分析出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延续为玄奘西行取经提供了交通条件;

33、依据 “ 他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 ” ,可回答玄奘不为艰险、探求真理的精神;结合所学还可以回答唐初奉行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有利于玄奘西行取经。 答案: 原因:唐初佛教盛行,印度是佛教文化的中心;唐初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延续;玄奘不畏艰险、探求真理的精神。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玄奘西行取经的意义。 解析: 玄奘西行取经的意义,依据材料中玄奘西行印度取经,回国后将梵文佛经翻译为汉文,还将汉语著作翻译为梵文,可分析出玄奘西行取经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依据玄奘 “ 著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 110 个国家及传闻的 28 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 ” ,可分析出玄奘西行取经留下了研究唐朝与西域、中 亚、南亚地区交往的重要史料;依据 “ 西游记即以其取经事迹为原型 ” ,可分析出玄奘西行取经为后世的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素材。 答案: 意义: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对促进中印文化交流起了积极作用;留下研究唐朝与西域、中亚、南亚地区交往的重要史料;为后世的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素材。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