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7 年河北省衡水中学高考模拟历史 1.有学者认为,儒家对现实经验层面的君臣父子、夫妇长幼理所当然的伦理道德规范,是适应社会需要的,有不可变易的价值。这说明,儒学长盛不衰是由于 ( ) A.以血缘关系规范君臣关系 B.以血缘关系规范社会秩序 C.宣扬要绝对服从君主要求 D.其观念植根于社会生活中 解析:儒家倡导的伦理道德关系具有 “ 理所当然 ” 的特征,是由于儒学从血缘关系这一植根于民众生活之中的起点出发,推及君臣关系,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故 D 项正确。君臣关系、社会关系并非都具有血缘关系, A、 B 两项错误;材料强调以伦理关系规范君臣关系,并 不能说明是否要绝对服从君主的要求,
2、 C 项错误。 答案: D 2.有学者认为: “ 专制君主集权始终面临两个无法解脱的困境:其一只要君主运用官僚体制来管理社会,就会受到官僚集团的制约:其二,君主为了防止其坐大,必然采取各种手段来削弱。但是,皇帝越是打击,官僚集团的规模越庞大 ,组织越严密。 ” 由此可知 ( ) A.君主加强皇权的措施经历了由内官到外官的演化 B.君主大权独揽的说法某种程度上不具有可操作性 C.专制君主必须要依靠官僚体制才能统治整个社会 D.皇权加强官僚体制的削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解析:本题考査历史解释能力,与传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两大趋势的史实有所不同,必须紧扣材料作答。 A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B 项
3、由 “ 无法解脱的困境 ” 可知正确; C 项表述过于绝对; D 项不符合的主旨。 答案: B 3.清王昱东庄论画说: “ 学问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 ,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 ” 该绘画理论 ( ) A.深受理学观念影响 B.表明文人画彰显人性追求 C.说明画家品德高尚 D.说明绘画与文学地位一致 解析:该绘画理论强调,绘画先要端庄品德,方能体现作品的正大光明,并强调 “ 画如其人 ” ,体现的是理学外在行为与内在人格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故 A 项正确。材料 无法体现 “ 文人画 ” , 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人的品德对绘画品
4、质的影响,不能说明绘画者都具有高尚的品德, C 项错误; “ 文如其人,画亦有然 ” 强调的是文章、绘画都体现人的品德修养程度,不是对绘画、文学地位的界定, D 项错误。 答案: A 4.有学者著文指出, 16 世纪前后的中国,虽然有相对自由和富有弹性的土地和劳动力制度,但商人阶层受到权力的压制、剥夺,纷纷 “ 托庇于官僚政治之下 ” ,财产权、经营权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没有成为一种反抗的力量,异化的力量。这主要说明 16 世纪前后的中国 ( ) A.土地和劳动力制度比较灵活 B.经济政策 失调抑制社会发展 C.商人阶层深受权力阶层制约 D.商品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解析:材料表明, 16 世
5、纪前后的中国有相对自由和富有弹性的土地和劳动力制度,例如土地买卖的自由、租佃关系的灵活等,但政府却一直压制商业的发展而没有形成健康的市场经济秩序,说明经济政策失调抑制了社会的发展,故 B 项正确。材料能够说明土地和劳动力制度比较灵活、商人阶层深受权力 阶层的制约、商品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但均不能全面涵盖材料含义 。 答案: B 5.有研究表明,在 1842 年前,农村的制度、生产情况决定城市的制度、生活情况,是农村领导 城市。 1842 年以后,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经济组织等首先在城市发生,然后扩展到农村,形成城市领导农村的局面。 1842 年前后城乡经济地位的变化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6、 ( ) A.经济结构的变动 B.城市化水平提高 C.农村经济的凋敝 D.城乡差距的扩大 解析: 1842 年以后,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经济组织的出现表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由于这些新的经济因素首先出现在城市,而后向农村扩展,导致了城市领导农村局面的形成,体现的实质问题是经济结构的变动,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城市化水平、农村 经济状况、城乡经济差距的前后对比情况,故 B、 C、 D 三项错误。 答案: A 6.维新思想家严复说: “ 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
7、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政化之极则。 ” 严复此言旨在 ( ) A.比较中西文化的不同 B.解释中 衰 西盛的原因 C.揭示中国文化的特征 D.为变法寻求理论依据 解析:严复这段言论揭示出中国衰落、西方兴盛的不同原因是对待古今的不同态度和对历史发展规律的不同认识,其根本意图是为维新变法寻求理论上的依据,故 D 项正确。比较中西文化的不同、解释中国衰落西方兴盛的原因、揭示中国文化的特征,属于从不同的角度解释材料的内容,均 不是 严复此言的根本意图, A、 B、 C 三项错误。 答案: D 7.2017 年 1 月 11 日新华社报道,教育部要求, 20l7 年春季教材全面落实
8、“ 十四年抗战 ” 概念, “ 八年抗战 ” 一律改为 “ 十四年抗战 ” 。 “ 十四年抗战 ” 主要是基于 ( ) A.突出东北抗战的重要性 B.中共抗战的历史功绩 C.抗战的民族性和完整性 D.中国抗战的长久悲壮 解析: “ 七七事变 ” 前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具有连续性,中华民族的抗战始于 “ 九一八事变 ” ,与 “ 七七事变 ” 后的抗战是一个整体, “ 十四年抗战 ” 更能展现中国抗战的民族性和完整性,故 C 项正确。东北抗战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不足以体现抗日战争的整体性, A 项错误; “ 九一八事变 ” 后开始抗战的并非只有中国共产党, B 项错误; “ 十四年抗战
9、” 能够体现中国抗战的长久性,但无法说明其是否 “ 悲壮 ” , D 项错误。 答案: C 8.经过新中国初期三年国民经济恢复,私营企 业的大多数 不再是纯悴的私人资本主义性质,而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同社会主义经济相联系的、并受工人监督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了。这种状况 ( ) A.说明国民经济恢复收到良好效果 B.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良好基础 C.确立了人民政府的经济领导地位 D.把私营企业纳入了计划经济轨道 解析:材料表明,私营企业的大多数接受人民政府的管理,建立了和社会主义经济的联系并接受工人监督,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这就为私营企业走向公私合营、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故
10、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三年国民经济恢复的成效, A 项错误;人民政府从成立之日起就具有对经济的领导权, C 项错误;建国后前三年,尚未形成计划经济体制, D 项错误。 答案: B 9.雅典民主政治强调公民之间近乎绝对的平等 , 任何个人都不能凌驾于众人之上。个人无论好坏,其权力或权威一旦对民主政治集体议政的制度形成威胁,就有可能成为 “ 陶片放逐法 ” 放逐的对象。这体现出 “ 陶片放逐法 ” 的根本目的是 ( ) A.防止精英人物参与政治决策 B.保障公民对政治决策的参与 C.维护公民政治决策权的平等 D.保证民主政治的安全和稳定 解析:材料表明, “ 陶片放逐法 ” 针对的是权力或权威威
11、胁 民主政治集体议政制度的个人,这体现出 “ 陶片放逐法 ” 的根本目的是保证民主政治的安全和稳定,故 D 项正确。 “ 陶片放逐法 ” 针对的是威胁民主政治集体议政的个人,并不是防止精英人物参与政治决策, A 项错误;公民都有参与政治决策的权利,与 “ 陶片放逐法 ” 无关, B 项错误; C 项与题意无关。 答案: D 10.马丁 路德认为:教会分为 “ 不可见的教会 ” 和 “ 可见的教会 ” ,前者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为绝对精神性的、不可见的:后者存在于人世之中,但只不过是一种属世的组织,是信仰者学习圣经的地方,要归世俗政府来管理。上述主张 的主要意图是( ) A.将宗教
12、秩序与世俗秩序分离 B.使宗教秩序从属于世俗秩序 C.将世俗的权力置于中心地位 D.实现个人宗教信仰上的自由 解析: “ 不可见的教会 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 ” , “ 可见的教会 ” 是 “ 信仰者学习(圣经的地方,要归世俗政府来管理 ” ,强调的是教会不能再控制信仰者和世俗权力,其意图是要使宗教秩序从属于世俗秩序,故 B 项正确。马丁 路德是主张将宗教秩序置于世俗秩序的管理之下,不是要使二者分离, A 项错误; “ 可见的教会 ” 、 “ 要归世俗政府来管理 ” ,体现了将世俗的权力置于中心地位的意图,但不能全面涵盖材料含义, C 项错误; “ 不可见的教会 ” 、 “ 存在于
13、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 ” ,表明人们仍然要信仰上帝,只是信仰的方式不同,不属于个人宗教信仰上的自由, D 项错误。 答案: B 11.美国著名学者威克特指出,罗斯福的理论是让普通大众生活得舒适而安全,让普通阶层的繁荣如酵母般带动各个阶层蒸蒸日上。这说明罗斯福新政的特征是 ( ) A.政府立法干预经济运行秩序 B.以普通大众为经济发展核心 C.拉动大众消费活跃市场需求 D.扶持普通阶层压制特 权阶层 解析: “ 让普通大众生活得舒适而安全,让普通阶层的繁荣如酵母般带动各个阶层蒸蒸日上 ” ,表明罗斯福新政要通过刺激社会大众的消费能力来释放市场活力,缓解生产与销 费 的矛盾以 度 过经济危机
14、,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怎样干预经济运行秩序的信息, A 项错误;材料强调普通大众消费能力提高的作用,不是以普通大众为经济发展的核心, B 项错误;提高普通阶层的生活不等于压制特权阶层, D 项错误。 答案: C 12.下图是 1991 年莫斯科街道上被拆除的一个前苏联镰刀和锤子。对此, 20l6 年 12 月 26日俄罗斯学者指出 , 共产党点燃了 世界革命,并在苏联确立了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但是在抵达目标前,意识形态淡去,物质资料短缺,这 让民众开始更多地衡量生活质量。这说明导致该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是 苏联共产党 ( ) A.未能处理好国际国内关系 B.缺乏长远目标的设计能力 C
15、.背离了目标和忽视了民生 D.忽视改善民众的物质生活 解析:图片反映的事件是苏联解体,苏联共产党“在抵达目标前,意识形态淡去”,表明其背离了自己设计的目标,“物质资料短缺,这让民众开始更多地衡量生活质量”,说明其没有满足民众的生活需要,故 C 项正确。“共产党点燃了世界革命”是指其对世界革命进程的影响,不能说明其是否处理好了国际国内关系, A 项错误;共产党“在苏联确立了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说明其具有 对长远目标的设计能力, B 项错误;“物质资料短缺,这让民众开始更多地衡量生活质量”,说明苏联共产党忽视改善民众的物质生活,但不能全面涵盖材料的含义, D 项错误。 答案: C 13.阅读材料,
16、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 农业时代的外贸需求一般主要是奢侈品需求,强大帝国的这种需求(可以货币支付的需求)往往高于衰弱国家,因而容易形成更大的逆差,奏汉唐宋时期的对外贸易就属于这种情况。初级工业化开始后,大宗产品供给与大宗原材料需求同步增加,但如果它是与没有投资需求的传统农业国进行贸易,则它的大宗原材料需求会比大宗产品供给更易实现,从而也造成大量逆差。 17、 18 世纪前后的明清时代中国对外贸易,从此前的历史性逆差转交为顺差,倒更有可能是开始逐渐转为相对落后、相对 “ 边缘 ” 化的体现 。 秦晖 “ 东方中心论 ” 是个似是而非的问题 材料二 : 英国从中国进口的丝茶迅速增加,而对华出
17、口却进展缓漫,这就势必造成英国对华贸易的巨大逆差,从 1850 年到 1856 年英国对华贸易逆差额逐步扩大,短短的几年中,逆差额从 4274880 磅涨到 8436072 磅,几乎翻了一番。 而作为第二大贸易国的美国情况与英国相类似, “ 对华贸易也有四百万至九百万美元的货易逆差 ” 。 李小庆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英贸易仍存在巨大逆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唐宋存在巨大贸易逆差、明清时期转变为巨大贸易顺差的原因,并分析这种转变所反映的实质问题 。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 “ 农业时代的外贸需求一般主要是奢侈品需求,强大帝国的这种需求(可以货币支付的需求)往往高于衰弱国家
18、,因而容易形成更大的逆差,奏汉唐宋时期的对外贸易就属于这种情况。 ” 得出秦汉唐宋时期 , 中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奢侈品的需求相对较大;贸易对象相对落后,对中国商品的需求量有限。明清时期转变为巨大贸易顺差的原因可以从中国处于农业文明和西方开始了工业文明进行分析。第二小问, 古代中国从贸易逆差到贸易顺差的转变实质反映 出 了中国经济的落后。 答案:原因:秦汉唐宋时期 ,中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奢侈品的需求相对较大;贸易对象相对落后,对中国商品的需求量有限。明清时期,中同依然处于农业时代,对外商品依赖小;西方开始向工业社会过渡,主要以金银等向中国购买大批原材料和初级产品。(言之成理即可) 实质:
19、表明中国由奢侈品消费国逐渐向原料出口国转变,中国日益远离世界经济的中心地位。(言之成理即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后初期西方对华贸易的特征,并加以简要评价 。 解析: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可以得出鸦片战争后初期,西方对华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第二小问,原因是西方工业革命对外掠夺的需要,中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造成的。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列强加紧侵略,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答案: 特征:西方对华进口大量增加 ,对华出口进展缓慢,贸易逆差额逐步扩大。 评价:鸦片战争后初期,西方对华贸易逆差不断扩大,是由于西方国家大肆惊夺中国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同时,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20、对西方工业品需求小。这表明中国已经远远地落后于世界工业化发展趋势。为了扭转逆差,列强加紧侵略,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更加深重的灾难。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 作为二战后国际秩序特别是国际经济治理规则的主导者和霸权国家,美国最能够从现今的国际经济规则中受益。 但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美国并未对此承担相应的责任,从而造成其自己一手缔造的全球化陷入困境。 20l6 年 10 月 l 日李少丹欧美版经济全球化进程遭遇自我狙击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 “ 美国与经济全球化 ” 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
21、,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 本题 属于 开放性的题目,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题目的论点,注意观点要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料,论证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理,论证要充分,史论结合要注意思维的逻辑性。针对本题可以从美国是二战后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对经济 全球化进程有阻碍作用两个论题中进行论证。 答案: 示例一: 论题:美国是二战后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阐述:背景:二战后的美国是世界最富强的国家,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以遏制苏联为旗号将西方国家纳入美国主导的冷战格局,服务于美国称霸全球的需要。 过程:通过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和
22、关贸总协定,主导国际金融、贸易规则,成为世界最大的受益国。 结果:两极格局解体后,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随着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获得了更加丰厚的霸权利益。 综上,美国凭其雄厚的实力主导了全球化,是二战 后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示例二: 论题:美国等西方国家对经济全球化进程有阻碍作用。 阐述:贸易保护;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尽管美国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但当其利益受到影响时 , 又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阻遏了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如当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商品进人其市场,使其自身利益受损时,便实行提高关税等措施,这对全球化的发展极为不利。维持国际经济旧秩序
23、;在世界贸易中,美国等发达国家尽力压低原料和初级产品价格,提高工业品价格,以谋取暴利,拉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不利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插手地区热点事务,造成局部动荡,也不利于全球化发展。美国等西方国家部分民众抵制全球化的做法,同样不利于全球化的发展。这充分暴露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虚伪性,当对其有利时,就大力推动全球化, 当对其不利时,又阻遏全球化发展。 综上,美国等西方国家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产生阻碍作用。 (示例仅作参考,不是唯一答案。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意,亦可同 样 得分) 15.【历史 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 英国传教士傅兰雅被认为是近代将西方科技
24、知识和书籍翻译成中文最多的外国人。1895 年 6 月,时任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首席翻译的他在万国公报登出启事: “ 求著时新小说。 ” 他指出 ,当时社会有三大积弊: “ 一鸦片、一时文,一缠足。若不设法更改,终非富强之兆 ” 。希望时人能撰写小说,显示这三大积弊的害 处。 最后征集到的 162 篇稿件,摆脱旧小说模式,引导了晚清时期新小说的创作取向。 这批稿件多来源于普通社会人士,而非士大夫阶层。由于选取了新的社会题材,不少作品除对当时的社会弊害进行揭露和谴责外,还积极设想改革方法,以促国家兴盛富强,达教化社会之效。 尘封百年时新小说重见天日曾激发晚清小说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25、 , 分析傅兰雅倡导晚清小说变革的原因 。 解析:根据材料 “ 英国传教士傅兰雅被认为是近代将西方科技知识和书籍翻译成中文最多的外国人。 ” 得出傅兰雅热衷传播西方文化,关注中国社会生活;根据 材料 “ 他指出,当时社会有三大积弊: “ 一鸦片、一时文,一缠足。若不设法改,终非富强之兆 显示这三大积弊的害处。 ” 得出利用新小说揭 示 鸦片、时文、缠足三大社会积弊的害处;另外小说的发展与当时报刊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答案:傅兰雅热衷传播西方文化,关注中国社会生活;利用新小说揭林鸦片、时文、缠足三大社会积弊的害处;晚清报刊业的发展。(言之成理即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傅兰雅
26、倡导的晚清时新小说的特征和影响。 解析: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 “ 这批稿件多来源于普通社会人士,而非士大夫阶层。 ” 得出创作主体平 民化;根据材料 “ 由于选取了新的社会题材,不少作品除对当时的社会弊害进行揭露和谴责外, ” 得出创作内容现实性;根据材料 “ 还积极设想改革方法,以促国家兴盛富强 ”得出创作日的除旧布新。第二小问,可以从对小说模式、社会教化和国家富强等角度进行回答。 答案: 特征:创作主体平民化;创作内容现实性;创作目的除旧布新。(言之成理即可) 影响:引导晚清小说摆脱旧小说模式,形成面向社会生活的创作趋向;收到了社会教化的效果,有利于推动社会生活近代化;使小说成为革除积弊、
27、促进国家兴盛富强的有力武器。(言之成理即可) 16.【历史 选修 3: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 1943 年 1 月,罗斯福接受了丘吉尔竭力兜售的计划:进攻 “ 欧洲柔软的下腹部 ” ,即攻占西西里岛,确保地中海航行安全;决定成立联合计划参谋部,拟制在法国北部登陆计划。 5 月,美英首脑华盛顿会议达成妥协,同意 1944 年 5 月 l 日开始实施法国北部登陆战役,代号 “ 霸王 ” ;同时扩大在西西里岛登陆作战规模,以尽快迫使意大利投降。 1943 年底的德黑兰会议,罗斯福同意按时实施 “ 霸王 ” 战役,这既是战时迅速打败德国的需要,也是战后控制西欧的需要。在罗斯福调解下,丘吉
28、尔最后同意按时开辟第二 战场。会议确定: “ 霸王战役 应于 1944 年 5 月发动,同法国南部的战役相配合。苏联军队将在差不多同一时间发动攻势,以便阻止德国军队从东战场调到西战场。 ” 1944 年 6 月 6 日凌晨,盟军开始在诺曼底登法,至 7 月初,美国、英国、加拿大军队已登陆 l00 万人。 8 月 15 日,美、英、法军在法国南部夏纳至土伦一带顺利登陆。经过 3 年酝酿和努力,开辟第二战场终于成为现实。 第二战场的开辟,不仅形成了从东、西、南三面围歼纳粹德国的有利战略态势,对加快纳粹德国的灭亡具有决定性作用,而且对苏军在欧洲战争结束后移师远东参加对日作战、加 快日本法西斯的灭亡也
29、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以上材料均据周小宁化解大国分歧,西线合作推动转折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盟国联合对德作战的表现。 解析: 根据材料 “5 月,美英首脑华盛顿会议达成妥协, 同时扩大在西西里岛登陆作战规模,以尽快迫使意大利投降。 ” 得出实 施 西西里登陆,迫使意大利投降;根据材料 “1944年 6 月 6 日凌晨,盟军开始在诺曼底登法 开辟第二战场终于成为现实。 ” 得出实施诺曼底登陆和法国南都登陆,陷德国法西斯于两线作战的铁钳之中;根据所学可知苏军发起反攻 ,牵制德军在西线的作战。 答案:实 施 西西里登陆,迫使意大利投降;实施诺曼底登陆和法国南都登陆,陷德国法西斯于两线
30、作战的铁钳之中;苏军发起反攻 , 牵制德军在西线的作战。(言之成理即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英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原因并做简要评价 . 解析: 原因,可以从二战的有利形势及目的等角度分析;评价,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 原因: 1943 年二战进入转折时期,法西斯开始走向败亡;苏联红军的反攻牵制了德军的力量;美英加强与苏联对西欧的争夺,以便战后控制西欧。(言之成理即可) 评价:一方面,加强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合作,加快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反法西斯同盟内邻的矛盾斗争。(言之成理即可) 17.【历史 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
31、 丁日昌( 1823.7.7 l882.2.27),字持静,号禹生(作雨生),广东丰顺人。 1862 年积极参加洋务运动,被李鸿章视为左右手。 1863 年 2 月,丁日昌改任直隶知州,推举唐廷枢等创办开平煤矿,开发矿藏,兴办开平矿务局,后扩展为开滦煤厂。 1864 年,任苏松太道,苦心筹划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新式航运企业 轮船招商局。次 年,成立上海机器制造厂总局,推荐容闺赴美购机器、聘技师,制造厂逐步扩大为江南造船厂。同时还在上海浦东设立炮兵学校,培荞炮兵人才,加强防务。 1870 年,丁日昌上条议海防奏折,提出海洋水师章程,建议设立北洋、东洋、南洋三支海军和把台湾建制为行省。他还提出一系列富
32、国强兵主张,诸如整饬吏治、简兵厚饷、屯军要镇、设立舶司、举办报馆等,多被清廷采纳。 丁日昌从政不忘育才。在潮州先后募款扩建金山书院、韩山书院和榕江书院;在丰顺倡办蓝田书院、鹏湖书院,促成同治九年第一批学生留美和光绪三年第一批学生留欧,造就詹天佑 、严复等一批人才。 洋务运动的风云人物 丁日昌 材料二 : 1875 年,丁日昌继沈葆祯任福建船政大臣。次年兼署福建巡抚,并赴台巡视,主持建造新式炮台,训练洋枪队和洋炮队,架设海底电缆以密切海峡两岸联系。 1879 年后在籍养病欺间,继续关心海防建设,指出日本将南侵台湾,北图朝鲜,以欺引起朝野重视。 据近代军事人物:丁日昌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
33、所学知识,概括丁日昌的主要活动。 解析: 本题考査学生根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 1862 年积极参加洋务运动制造厂逐步扩大为江南造船厂。”得出参与洋务运动军用、民用企业的创办和发展;根据“同时还在上海浦东设立炮兵学校建议设立北洋、东洋、南洋三支海军和把台湾建制为行省 。 ”得出积极筹划防,加强东南防御;根据“他还提出一系列富国强兵主张多被清廷采纳。”得出改革军备,建设新式军队;根据“丁 日 昌从政不忘育才造就詹天佑、严复等一批人才。”得出他创办炮兵学校和各种书院 , 选派留学生,培养军事、民用人才;提出一系列富国强兵的主张并多被采用。 答案:参与洋务运动军用、民用企业的创办和发展;积
34、极筹划 海防,加强东南防御;改革军备,建设新式军队;创办炮兵学校和各种书院,选派留学生,培养军事、民用人才;提出一系列富国强兵的主张并多被采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丁日昌在台湾建设上的贡献,并分析其多种活动的出发点。 解析: 第一小问,根据材抖“主持建造新式炮台,训练洋枪队和洋炮队”得出加强台湾军备建设;根据材料“架设海底电缆以密切海峡两岸联系”得出架设海底电缆加强两岸联系;根据材料“指出 日 本将南侵台湾,北图朝鲜,以 其 引起朝野重视。”得出指出台湾面临 日 本侵略危险。结合所学 知识 可知丁 日 昌还倡议台 湾建制为行省。第二小问,可以从政治、经济、对外抵御侵略和社会进步等方面进行分祈。 答案: 贡献:倡议台湾建制为行省;加强台湾军备建设;架设海底电缆加强两岸联系;指出台湾面临日本侵略危险。 出发点:维护清朝统治;推动国家富强;抵制外来侵略;推进社会进步。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