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 24及答案解析(总分:9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0,分数:60.00)1.“文化”一词中,“化”的本义是 ( )(分数:2.00)A.化学B.改易C.化解D.驯化2.易贲卦说:“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处“天文”指的是 ( )(分数:2.00)A.自然现象和规律B.社会现象和规律C.人的修养D.改造世界的方法3.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 ( )(分数:2.00)A.文化内涵B.文化现象C.文化事象D.文化产品4.价值观、审美观属于 ( )(分数:2.00)A.文化事象B
2、.文化现象C.文化政策D.文化观念5.梁启超认为,汉代的经学、隋唐的佛学、宋明的理学、清代的考据学,都可看作 ( )(分数:2.00)A.文化事象B.文化思潮C.文化政策D.文化现象6.在诗歌题材上,“曲”盛行于 ( )(分数:2.00)A.唐朝B.宋朝C.元朝D.清朝7.中围封建体制彤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这就是典型的 ( )(分数:2.00)A.民族文化B.国别文化C.传统文化D.文化传统8.被称为“天地之中”的历史建筑群位于 ( )(分数:2.00)A.开封B.安阳C.西安D.登封9.历来是中原人群
3、与草原人群必争之地的是 ( )(分数:2.00)A.青藏高原B.汾河谷地C.长白山脉D.河套地区10.在中国历史上曾起到重要作用的族群,如鲜卑、契丹、金人、满族,都起源于 ( )(分数:2.00)A.华北平原B.东北平原C.黄土高原D.长白山脉11.秦朝时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 ( )(分数:2.00)A.鄱阳湖B.长江C.漓江D.珠江12.从公元前 1100年到公元 1400年,属于中国气候变迁中的寒暖交错期。这个寒暖交错期上起西周,下迄 ( )(分数:2.00)A.秦末B.两汉C.唐末D.元朝中期13.中国历史发展的两大趋势中占主导倾向的追求是 ( )(分数:2.00)A.和睦B.团结C.
4、和平D.统一14.中国文化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但不同于西亚文化的是,它所依赖的不是黄河干流本身,而是 ( )(分数:2.00)A.半岛与岛屿之间形成的区域B.众多支流河汊所形成河曲的湿润地区C.浩瀚的沙漠和山地D.广阔的黑土地15.在古代,分隔着东方与西方两大文化世界的高原是 ( )(分数:2.00)A.青藏高原B.云贵高原C.帕米尔高原D.蒙古高原16.禹贡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其中的兖州包括 ( )(分数:2.00)A.古济水、黄河之间的地区B.华山以南、怒江以东的汉中、四川盆地C.渤海、泰山之间的地区D.黄海、泰山、淮河之间的地区17.西晋时期河西走廊一带,在中原地区完全沦入北方边地部族入侵
5、的混乱之际,因地理之便,长期成为中原文化的中心,对保存中原文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后来人们称这个地区的文化为 ( )(分数:2.00)A.敦煌文化B.张掖文化C.酒泉文化D.凉州文化18.唐朝中期以后,南方成为经济中心,主要得益于大量兴建 ( )(分数:2.00)A.堤堰水利工程B.运河水利工程C.陂塘水利工程D.闸河水利工程19.宋代之所以把都城建在平原地区的开封,主要是为了就汴河的 ( )(分数:2.00)A.水源B.水运C.水量D.水利20.“湖广熟,天下足”代替“苏湖熟,天下足”的时期是 ( )(分数:2.00)A.唐宋以后B.元朝初期C.清朝末年D.明清时期21.淮河由一条河床很深、便
6、于航运的“利河”变成“害河”是在 ( )(分数:2.00)A.秦汉以后B.唐宋以后C.明清以后D.民国以后22.中国古代的林木被乱砍滥伐,给北方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者太喜欢 ( )(分数:2.00)A.大兴水利B.大兴武功C.大兴土木D.大兴文治23.黄河下游迁徙变为常态的时期开始于 ( )(分数:2.00)A.魏晋南北朝B.宋元时期C.唐五代D.明清时期24.截至目前,认识夏文化的第一手资料是 ( )(分数:2.00)A.半坡文化遗址B.二里头文化遗址C.赤山文化遗址D.河姆渡文化遗址25.与五帝时代不同,夏朝开始了族群相处的一种新的关系模式,那就是 ( )(分数:2.
7、00)A.和睦相处B.战争征服C.遣使游说D.离间取胜26.据商君书及管子记载,早期“法”的精义是 ( )(分数:2.00)A.“尚公正”B.“尚公德”C.“尚公义”D.“尚公益”27.“兼爱”“尚同”“尚贤”“节用”等所体现的是 ( )(分数:2.00)A.儒家思想的核心B.法家思想的核心C.墨家思想的核心D.道家思想的核心28.中国文化曲折前进的历史阶段是 ( )(分数:2.00)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29.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教义是小乘教派的 ( )(分数:2.00)A.般若经B.四十二章经C.金刚经D.密迹安般经30.中国士大夫类似后世“党派”的政治群
8、体出现在 ( )(分数:2.00)A.东汉B.魏晋C.元朝D.宋朝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5,分数:10.00)31.古人关于知行关系的观点主要有 ( )(分数:2.00)A.“知易行难”B.“知轻行重”C.“行先知后”D.“知先行后”E.知行“并进互发”32.中国古典舞蹈的特点主要有 ( )(分数:2.00)A.民族性B.民俗性C.融合性D.娱乐性E.地域性33.下列属于我国现代汉语七大方言的有 ( )(分数:2.00)A.北方话B.吴语C.蒙古语D.粤语E.客家话34.汉字在造字之初的手段主要有 ( )(分数:2.00)A.象形B.指事C.转注D.形声E.会意35.19世纪末以来,影响重大
9、而深远的中国文化思潮有 ( )(分数:2.00)A.“东方文化论”B.“全盘西化论”C.“综合创新论”D.“儒学复兴论”E.“中体西用论”三、名词解释(总题数:5,分数:10.00)36.摊丁入亩(分数:2.00)_37.“荒政”思想(分数:2.00)_38.宗法制(分数:2.00)_39.“三纲五常”(分数:2.00)_40.“儒学复兴论”(分数:2.00)_四、简答题(总题数:6,分数:12.00)41.简述古代利用改造自然的成就。(分数:2.00)_42.简述唐朝实行两税法的意义。(分数:2.00)_43.简述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民心理。(分数:2.00)_44.简述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
10、基本特征。(分数:2.00)_45.关于中国古代艺术的致用精神方面产生了哪些重要命题?(分数:2.00)_46.简述中国人的修辞观。(分数:2.00)_五、论述题(总题数:2,分数:4.00)47.试述我国历代农书提出的主要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分数:2.00)_48.试述礼记大学所提出的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和八个步骤。(分数:2.00)_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 24答案解析(总分:9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0,分数:60.00)1.“文化”一词中,“化”的本义是 ( )(分数:2.00)A.化学B.改易 C.化解D.驯化解析:解析:“文”的本义是
11、“错画”,“化”的本义是“改易”。早期,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现在,“文化”则具有更为广泛的内涵。2.易贲卦说:“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处“天文”指的是 ( )(分数:2.00)A.自然现象和规律 B.社会现象和规律C.人的修养D.改造世界的方法解析:3.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 ( )(分数:2.00)A.文化内涵 B.文化现象C.文化事象D.文化产品解析:4.价值观、审美观属于 ( )(分数:2.00)A.文化事象B.文化现象C.文化政策D.文化观念 解析:5.梁启超认为,汉代的经学、隋唐的佛学、宋
12、明的理学、清代的考据学,都可看作 ( )(分数:2.00)A.文化事象B.文化思潮 C.文化政策D.文化现象解析:解析: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故题干所述汉代的经学、隋唐的佛学等都可看作文化思潮。6.在诗歌题材上,“曲”盛行于 ( )(分数:2.00)A.唐朝B.宋朝C.元朝 D.清朝解析:7.中围封建体制彤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这就是典型的 ( )(分数:2.00)A.民族文化B.国别文化C.
13、传统文化D.文化传统 解析:解析: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争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仍会在人们头脑中起着作用。8.被称为“天地之中”的历史建筑群位于 ( )(分数:2.00)A.开封B.安阳C.西安D.登封 解析:9.历来是中原人群与草原人群必争之地的是 ( )(分数:2.00)A.青藏高原B.汾河谷地C.长白山脉D.河套地区 解析:解析:黄土高原的北邻,是蒙古高原,这是一个草原、沙漠、戈壁交错的地带,历来也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特别是今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区,从来都是中原
14、人群与草原人群的必争之地。10.在中国历史上曾起到重要作用的族群,如鲜卑、契丹、金人、满族,都起源于 ( )(分数:2.00)A.华北平原B.东北平原 C.黄土高原D.长白山脉解析:解析:东北平原土地肥沃,居住着许多以狩猎和耕种为生的民族,鲜卑、契丹、金人、满族等都起源于这一地域,他们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11.秦朝时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 ( )(分数:2.00)A.鄱阳湖B.长江C.漓江 D.珠江解析:12.从公元前 1100年到公元 1400年,属于中国气候变迁中的寒暖交错期。这个寒暖交错期上起西周,下迄 ( )(分数:2.00)A.秦末B.两汉C.唐末D.元朝中期 解析:解析:根
15、据竺可桢的理论,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可分为四个时期: (1)约从公元前 3000年到公元前 1100年,属于温暖期,其时间下限正是商朝末年; (2)从公元前 1100年到公元 1400年,为寒暖交错期,这个时期是从西周到元朝中期; (3)从公元 1400年到 1900年,为寒冷时期,竺可桢称之为“方志时期”; (4)从 1900年开始进入第四个大的气候期,竺可桢称之为“仪器观测期”。13.中国历史发展的两大趋势中占主导倾向的追求是 ( )(分数:2.00)A.和睦B.团结C.和平D.统一 解析:解析: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两大趋势,其中,追求统一总是占主导的倾向。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
16、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有重要作用。14.中国文化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但不同于西亚文化的是,它所依赖的不是黄河干流本身,而是 ( )(分数:2.00)A.半岛与岛屿之间形成的区域B.众多支流河汊所形成河曲的湿润地区 C.浩瀚的沙漠和山地D.广阔的黑土地解析:解析:世界上的几个古代文明,古埃及发生于尼罗河,巴比伦发生于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它们相同的特点是都仰仗大河所具有的灌溉,而周围广大地区是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浩瀚沙漠或山地。古希腊文化产生于地中海的半岛和岛屿,各地理单元都有着很大的独立性。中国文化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17、但不同于西亚文化的是,它所依赖的不是黄河干流本身,而是它众多支流河汊所形成河曲的湿润地区。15.在古代,分隔着东方与西方两大文化世界的高原是 ( )(分数:2.00)A.青藏高原B.云贵高原C.帕米尔高原 D.蒙古高原解析:16.禹贡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其中的兖州包括 ( )(分数:2.00)A.古济水、黄河之间的地区 B.华山以南、怒江以东的汉中、四川盆地C.渤海、泰山之间的地区D.黄海、泰山、淮河之间的地区解析:解析:古人很早就对华夏大地的自然区域进行了研究,尚书中的禹贡篇将当时的天下划分为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其中,兖州是指古济水、黄河之间的地带;而B、C、D 三项则
18、分别指的是梁州、青州、徐州。17.西晋时期河西走廊一带,在中原地区完全沦入北方边地部族入侵的混乱之际,因地理之便,长期成为中原文化的中心,对保存中原文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后来人们称这个地区的文化为 ( )(分数:2.00)A.敦煌文化B.张掖文化C.酒泉文化D.凉州文化 解析:18.唐朝中期以后,南方成为经济中心,主要得益于大量兴建 ( )(分数:2.00)A.堤堰水利工程B.运河水利工程C.陂塘水利工程 D.闸河水利工程解析:解析:水利的兴修不仅关系着农业的兴衰,而且关系着环境的美恶。正是由于大量兴建陂塘水利工程,江南农作物产量才大幅度提高,最终在唐中期以后,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19.宋
19、代之所以把都城建在平原地区的开封,主要是为了就汴河的 ( )(分数:2.00)A.水源B.水运 C.水量D.水利解析:解析:北宋的运河以开封为中心,以汴河为重要的经济补给线,另外还疏凿了广济河、金水河及惠民河。随着沟通南北东西的大运河体系的开通,一系列大小城市沿河兴起,如开封、扬州等。宋代之所以把都城建在属于平原地区的开封,也主要是为了就汴河的水运。20.“湖广熟,天下足”代替“苏湖熟,天下足”的时期是 ( )(分数:2.00)A.唐宋以后B.元朝初期C.清朝末年D.明清时期 解析:解析:唐宋以后的粮食生产中心,一开始是在江浙,所以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但到了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一带经济作
20、物大发展,粮食多仰仗两湖一带,故有“湖广熟,天下足”的新说。21.淮河由一条河床很深、便于航运的“利河”变成“害河”是在 ( )(分数:2.00)A.秦汉以后B.唐宋以后C.明清以后 D.民国以后解析:解析:由于乱砍滥伐以及过度开垦,黄河中上游地区自然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了黄河的泛滥与改道,明清以后,黄河夺淮入海,造成了淮河流域的大灾难,而此前的淮河一直是一条河床很深便于航运的“利河”。明清统治者不从根本上对黄、淮有所治理,最终酿成更大的灾害。22.中国古代的林木被乱砍滥伐,给北方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者太喜欢 ( )(分数:2.00)A.大兴水利B.大兴武功C.大兴
21、土木 D.大兴文治解析:23.黄河下游迁徙变为常态的时期开始于 ( )(分数:2.00)A.魏晋南北朝B.宋元时期C.唐五代 D.明清时期解析:解析:黄河是中国文化的母亲河,但以公元 10世纪为界,此前黄河虽有改道现象,但不严重,基本是稳定的、安流的。10 世纪也就是唐五代开始,黄河下游迁徙变为常态。24.截至目前,认识夏文化的第一手资料是 ( )(分数:2.00)A.半坡文化遗址B.二里头文化遗址 C.赤山文化遗址D.河姆渡文化遗址解析:解析:夏是我国第一代王朝,时间约从公元前 21世纪到公元前 17世纪,历时近五百年。考古发掘出的“二里头文化”遗址,是认识夏文化的第一手资料。25.与五帝时
22、代不同,夏朝开始了族群相处的一种新的关系模式,那就是 ( )(分数:2.00)A.和睦相处B.战争征服 C.遣使游说D.离间取胜解析:26.据商君书及管子记载,早期“法”的精义是 ( )(分数:2.00)A.“尚公正”B.“尚公德”C.“尚公义” D.“尚公益”解析:解析:据商君书及管子记载,早期“法”的精又是“尚公义”,即建立普遍的法度,上约君主,下约民众,以一种公平的法度治理国家。27.“兼爱”“尚同”“尚贤”“节用”等所体现的是 ( )(分数:2.00)A.儒家思想的核心B.法家思想的核心C.墨家思想的核心 D.道家思想的核心解析:解析:墨家学派产生于春秋时期,其创始人是墨翟。墨家思想的
23、核心是“兼爱”“尚贤”“尚同”“节用”“非乐”等。28.中国文化曲折前进的历史阶段是 ( )(分数:2.00)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解析: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处于大分裂、大动荡之中。民族大融合、南方的开发以及佛教的传播等文化大势造成了这一时期特殊的发展阶段,即着眼于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是动荡与混乱;着眼于更长远的历史,则是转变与前进。因此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文化是在曲折中前进的。29.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教义是小乘教派的 ( )(分数:2.00)A.般若经B.四十二章经 C.金刚经D.密迹安般经解析:解析:佛教源于印度,最初传入我国时,是被人
24、们当作方术来崇奉的。由于佛教是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东土的,因此早期的传教者基本为西域胡僧,而最早传入我国的教义是小乘教派的四十二章经。30.中国士大夫类似后世“党派”的政治群体出现在 ( )(分数:2.00)A.东汉B.魏晋C.元朝D.宋朝 解析:解析:北宋实行文官政治,士大夫集政治家、诗文家、学问家为一身,本着各自的道德学问及对现实问题不同的理解为政,因而在宋代士大夫中出现类似后世“党派”的政治群体。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5,分数:10.00)31.古人关于知行关系的观点主要有 ( )(分数:2.00)A.“知易行难” B.“知轻行重” C.“行先知后” D.“知先行后” E.知行“并进互发”
25、 解析:解析:知行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家特别重视的问题之一。尚书说命上提出了“知易行难”的观点;而荀子则认为“知轻行重”;宋代程颐则强调“知先行后”;朱熹提出知行“并进互发”说;而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则反对离行以为知,提出了“行先知后”说。32.中国古典舞蹈的特点主要有 ( )(分数:2.00)A.民族性 B.民俗性 C.融合性D.娱乐性E.地域性 解析:解析:从总体上看,中国古典舞蹈主要有三个特点,即民族性、民俗性和地域性。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舞蹈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而且还常常和当地的地方风俗密切相关,带有明显的地方文化色彩。33.下列属于我国现代汉语七大方言的有 ( )(分数:2.00)A.北
26、方话 B.吴语 C.蒙古语D.粤语 E.客家话 解析:解析:汉语分布遍及全国各地,有许多地域变体方言,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北方话、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粤语。34.汉字在造字之初的手段主要有 ( )(分数:2.00)A.象形 B.指事 C.转注D.形声E.会意 解析:解析:汉字在造字之初,主要以象形、指事、会意为手段,后来,随着汉语词汇的扩大,逐渐发展出形声的造字方法。35.19世纪末以来,影响重大而深远的中国文化思潮有 ( )(分数:2.00)A.“东方文化论”B.“全盘西化论” C.“综合创新论” D.“儒学复兴论” E.“中体西用论” 解析:三、名词解释(总题数:5,分数:10
27、.00)36.摊丁入亩(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摊丁入亩:是清朝的一种赋税制度。“丁”指丁银,即人头税。摊丁入亩即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银额为准,将丁银摊到人家所占的地亩中去 征收赋税,实际上是取消了人头税。因为康熙五十年以后出生的人口不纳税,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人口的增长。)解析:37.“荒政”思想(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荒政”思想:这一思想由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提出,认为全社会都要有居安思危的自觉意识,官方应吸收民间生物学抗灾办法,使灾后“亦无害也”。)解析:38.宗法制(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
28、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但其影响长期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解析:39.“三纲五常”(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三纲五常”:“三纲”是由西汉董仲舒提出来的,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表现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和隶属关系。“五常”也是由董仲舒提出来的,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解析:40.“儒学复兴论”(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儒学复兴论”:影响 20世纪中国文化趋势的最重要的三大文化思潮之一。其核心内容是“中国文化复兴=儒学现代化”,认为中国文化的唯一出路,就是复兴现代儒学,寻求继先秦原始儒学、宋代
29、理学新儒家之后的第三期发展。)解析:四、简答题(总题数:6,分数:12.00)41.简述古代利用改造自然的成就。(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古代利用改造自然方面的成就有以下几项:一是土地的开恳,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这三项成就,都是根植于中国的地理条件,是古代“正德、利用、厚生”精神的体现,也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体现。)解析:42.简述唐朝实行两税法的意义。(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两税法的实施使唐王朝摆脱了经济困境。 (2)两税法的实施标志着一种王朝治国观念的变革,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两税法的实施从不同程度上减轻
30、了富人和穷人的负担,从而促使唐宋之际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高涨。)解析:43.简述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民心理。(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不仅包括农业经济,也包括手工业和商业的多种经济成分。中国早期的个体家庭经济的“耕织”分工,原有工农互补的趋势,其产品也与市场有一定联系。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观念虽非主流,但仍有其文化价值: (1)它促成了城市的出现。 (2)它发展了市民文化。 (3)它打破了小农经济的视野,引进了城市信息,并把地方或民族文化带向全国和世界。)解析:44.简述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重视教育的社会
31、作用。 (2)强调教育的必要性。 (3)主张德育和智育相结合。)解析:45.关于中国古代艺术的致用精神方面产生了哪些重要命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关于中国古代艺术的致用精神方面的重要命题有: (1)“诗言志”。 (2)“文以载道”。 (3)“乐以教化”。)解析:46.简述中国人的修辞观。(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古人重视语言的政治伦理价值和认识世界的价值,因而对言语修辞非常关注。 (1)古人特别重视言辞的内容,提出言辞应该诚信。 (2)为了内容表达的需要,古人特别注意语言的传达效果。 (3)为了取得好的语言传达效果,古人特别重视说话的场合、对象、时机和分寸
32、。 (4)在语言形式方面,一向存在着追求质朴与追求华美这一对矛盾。)解析:五、论述题(总题数:2,分数:4.00)47.试述我国历代农书提出的主要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统筹水土利用规划,重视水土平衡的关系。提出整地、浇水、种植、施肥、收获和准备再耕一盘棋的思想,指出关键在于控制人对自然资源的使用限度,任何农业经营都不能违反自然规律。 (2)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要整体地看待农作物的栽培,要协调好劳力、农具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注意如何选择雇工、勤俭持家等。 (3)引进优良农作物品种。如元代孟祺等编著的农桑辑要记载了“栽木棉法”,介绍了从种棉到织布
33、的全过程。 (4)人力胜天说,即强调人的知识能力和奋斗精神,认为人的合理作为可以弥补自然资源的不足,取得人力胜天的成绩。)解析:48.试述礼记大学所提出的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和八个步骤。(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中围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集中反映在礼记大学关于“大学之道”的论述中。大学一开篇就明确提出了当时大学教育的三大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实际上也就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 大学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使人的“明德”发扬光大。第二个目标是“亲民”,即“泛爱众而亲仁”。 第三个目标是“止于至善”,即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这是儒家对教育所提出的最高目标。 (2)为了实现这三个目标,大学还提出了教育的八个步骤,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就是指对五经、六艺等方向内容的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可以获得必要的知识,即“致知”。 “诚意、正心”是指个人内心的保养,也就是所谓的“修心养性”。 “修身”是整个教育程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修身的具体方法,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修身的最终目的。 (3)礼记大学所提出的这些教育目标一直是中国古代教育所遵循的原则,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解析: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