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 年安徽省安庆市高考二模试卷 化学 一、选择题 1.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地沟油不宜食用,可分馏提取汽油 B.二氧化硅具有很好的导电性,可用于制取光导纤维 C.盛有甲醇的试剂瓶上,应贴上 警示标签 D.钙、钡、铁、铂等金属有绚丽的颜色,可用于制造焰火 解析: A.地沟油主要成分为油脂,汽油只要成分为烃,故 A 错误; B.二氧化硅不具有导电性,具有很好的导光性,故 B 错误; C.甲醇有毒,易燃烧,应贴上 警示标签,故 C 正确; D.铂没有焰色反应,不可用于制造焰火,故 D 错误 。 答案: C 2.设 NA 为阿伏加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
2、正确的是 ( ) A.17g 羟基和 17gOH 含有的电子数均为 10NA B.2L0.5 molL 1 醋酸溶液中含有的 H+数为 NA C.标准状况下, NA 个 NO 分子和 0.5NA 个 O2 分子充分反应后气体体积为 22.4L D.7.8gNa2O2 与足量的 CO2 和 H2O(g)混合气体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 0.1NA 解析: A.17g 羟基的物质的量为 1mol, 1mol 羟基中含有 9mol 电子,含有的电子数为 9NA,17gOH 含有的电子数均为 10NA,故 A 错误; B.2L0.5 molL 1 醋酸溶液,醋酸部分电离,所以含有的 H+数小于 NA,
3、故 B 错误; C.NA 个 NO 分子和 0.5NA个 O2 分子混合后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1mol 二氧化氮,但二氧化氮气体中存在平衡: 2NO2N2O4,导致分子个数减少,故气体分子个数小于 NA 个,故 C 错误; D.过氧化钠和水、二氧化碳反应,过氧化钠都是既做氧化剂又做还原剂, 1mol 过氧化钠反应转移 1mol 电子,则 7.8gNa2O2 物质的量为 =0.1mol,转移的电子数为 0.1NA,故D 正确 。 答案: D 3.碳酸亚乙酯是一种重要的添加剂,其结构如图 ( ),碳酸亚乙酯可由两种分子发生酯化反应制取,这两种分子的原子个数比为 ( ) A.3: 5 B.1: 2 C
4、.2: 3 D.2: 5 解析: 酯化反应实质是醇脱羟基上的氢原子,酸脱羟基, 为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其中顶点省略的是 C 原子,该有机物为乙二醇 与碳酸 (H2CO3)反应而得,这两种分子的原子个数比为 10: 6,即 5: 3,只有 A 符合 。 答案: A 4.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结论均正确的一组是 ( )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将乙醇和苯配成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水溶液 加入大小相同的金属钠,观察反应快慢 两者的羟基活性不同 B 向 Na2SiO3 溶液中通入 CO2 气体 溶液变浑浊 碳的非金属性比硅强 C 将过量的铁粉和氯气反应,将反应后的固体溶于盐酸后,滴加 KSCN 溶液
5、溶液不显红色 过量铁与氯气反应产物为 FeCl2 D 向 Al(SO4)3 溶液中滴入氨水至过量 溶液先变浑浊后又澄清 Al(SO4)3 溶液既有酸性又有碱性 A.A B.B C.C D.D 解析: A.由于 Na 与水发生剧烈反应,不能比较乙醇、苯酚中羟基活性,故 A 错误; B.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硅酸,溶液变浑浊,碳酸的酸性比硅酸的强,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中心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故 B 正确; C.过量的铁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铁,再溶于盐酸,过量的 Fe 与盐酸、氯化铁反应达到氯化亚铁,最后滴加 KSCN 溶液,溶液不显红色,故 C 错误; D.硫酸铝溶液中铝离子水解,溶液呈酸性,硫酸铝
6、与氨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氢氧化铝沉淀不能溶液氨水,溶液不能变澄清,故 D 错误 。 答案: B 5.锌溴液流电池用溴化锌溶液作电解液,并在电池间不断循环 。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充电时 Zn2+通过阳离子交换膜由左侧流向右侧 B.放电时每转移 2mol 电子负极增重 130g C.充电时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Br2+2e =2Br D.若将电解液改为氯化锌溶液放电效果更好更安全 解析: 根据图示的信息,结合原电池等工作原理,原电池的负极是金属锌失电子的过程,所以 b 是负极, a 是正极 。 A、充电时,电解池原理, Zn2+会移向阴极,即通过阳离子交换膜由左侧流向右侧,故 A
7、 正确; B、原电池中 Zn 易失电子作负极,电极反应式为 Zn 2e Zn2+,每转移 2mol 电子,负极减轻 130g,故 B 错误; C、充电时阴极发 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 Zn2+2e Zn,故 C 错误; D、若将电解液改为氯化锌溶液,此时在阳极上参与放电的不是溴离子,变为氯离子,和电池的原理不相符,故 D 错误 。 答案: A 6.W、 X、 Y、 Z 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加, X、 Y 同周期, W、 Z 同主族,且 X、 Y 最外层电子数之和是 W、 Z 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的 6 倍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简单离子半径: Y Z B.氢化
8、物的稳定性: X Y C.原子失电子能力: W Z D.X 与 Y 形成的简单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 解析: W、 X、 Y、 Z 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加, X、 Y 同周期, W、 Z 同主族,且 X、 Y 最外层电子数之和是 W、 Z 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的 6 倍, W 应该位于第一周期第 IA 族,为 H 元素,则 Z 为 Na 元素, X 和 Y 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 12,则 X 为 N 元素、Y 为 F 元素, A.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离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小, F 、 Na+电子层结构相同,且原子序数 F Na,所以离子半径 Y Z,故 A 错误; B.元素的非金属
9、性越强,其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非金属性 Y X,所以氢化物的稳定性 X Y,故 B 错误; C.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原子失电子能力越 强, Z 是金属元素、 W 是非金属元素,所以失电子能力 Z W,故 C 正确; D.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共价键,只含共价键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 X 是 N、 Y 是 F 元素,二者形成的化合物中只含共价键,为共价化合物,故 D 错误 。 答案: C 7.用 0.1molL 1NaOH 溶液分别滴定体积均为 20mL、浓度均为 0.1molL 1HCl 溶液和 HX溶液,溶液的 pH 随加入的 NaOH 溶液体积变化如图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N
10、aX 溶液呈碱性 B.P 点: c(Na+) c(H+) C.M 点: c(HX)+c(X )=2c(Na+) D.M 点水电离程度小于 N 点 解析: A.0.1molL 1 HCl 溶液,是强酸溶液完全电离,所以溶液的 PH=1, 0.1molL 1 HX 溶液的 PH 5 说明是弱酸部分电离, NaX 为强碱弱酸盐,所以其水溶液显碱性,故 A 正确; B.盐酸的体积为 20mol, P 点 NaOH 的体积为 10mL,二者的浓度相同,所以盐酸剩余的物质的量与参加反应的 NaOH 的物质的量相同,因此溶液中 P 点: c(Na+)=c(H+),故 B 错误; C.M 点 NaOH 的体积
11、为 10mL,钠离子的物质的量是 HX 的一半, HX 在溶液中以 HX 和 NaX形 式存在,所以 M 点: c(HX)+c(X )=2c(Na+),故 C 正确; D.M 点溶质为 HX 和 NaX, N 点的溶质为 NaX, HX 为酸会抑制水的电离, NaX 为强碱弱酸盐,会促进水的电离, NaX 的浓度越大,对水的电离的促进程度越大, N 点对水的电离的促进程度大,故 D 正确 。 答案: B 二、解答题 8.过氧化钠可做航天飞船的供氧剂,对其纯度要求很高,某小组同学为了测定过氧化钠的纯度 (杂质为碳酸钠 ),设计了如下方案: 方案一:取 m1g 样品,加入足量的 CaCl2 溶液,
12、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测得 CaCO3沉淀质量为 m2g; 方案二:取 m1g 样品,用如下装置测得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 m3g; 方案三:取 m1g 样品,加水充分溶解并微热至不再产生气体,用 cmol/L 的盐酸标准溶液滴定所得溶液 (甲基橙作指示剂 ),终点时消耗盐酸的体积为 VmL。 回答下列问题: (1)方案一中,经正确操作后,测得的过氧化钠的纯度比实际的偏低,其原因是 ; 解析:反应中会生成微弱的氢氧化钙,导致测定碳酸钙测定质量偏大,计算得到碳酸钠的质量偏大,故测得的过氧化钠的纯度比实际的偏低。 答案:生成微溶的 Ca(OH)2,致使 m2 数值偏大 (2)方案二中气囊要使用两
13、次,第二次使用的目的是 , C干燥管的作用是 ,若用稀盐酸代替稀硫酸,则测定结果偏 (填高、低或不影响 ) 解析:圆底 烧瓶中生成二氧化碳,用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硫,干燥管 b 中碱石灰吸收二氧化碳,根据干燥管 b 质量增大可知二氧化碳的质量,进而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可得过氧化钠的纯度,干燥管 c 吸收空气中水蒸气与二氧化碳,防止加入 b 中,开始利用气囊鼓入空气排尽装置中空气,用 a 装置吸收鼓入空气中二氧化碳与水蒸气,结束后再排出装置中二氧化碳进入 b 中被完全吸收; 若利用与水代替稀硫酸,挥发出的 HCl 会被 b 中碱石灰吸收,测定二氧化碳的质量偏大,计算碳酸钠的质量偏大,故沉淀过氧化
14、钠的纯度偏低。 答案:排出装置中生成的 CO2 完全被碱石灰吸收 防止空气中水和二氧化碳进入 b 中 低 (3)方案三中,滴定终点的现象是 ,测得过氧化钠的纯度为 。 (用含 m1、 c、 V 的式子表示 ) 解析:滴定终点落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之内,终点时溶液由黄色变成橙色,且半分钟内不变黄, 消耗 HCl 的物质的量为 0.001V Lc mol/L=0.001Vc mol,则生成 NaCl 为 0.001Vc mol, 设过氧化钠、碳酸钠物质的量分别为 xmol、 ymol,则: 由钠离子守恒: 2x+2y=0.001Vc 根据二者总质量: 78x+106y=m1 解得 x= , 则过氧化
15、钠的含量为 100%= 100%。 答案:溶液由黄色变成橙色,且半分钟内不变黄 100% (4)某小组同学向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溶液中滴加酚酞,发现溶液先变红后褪色,针对导致溶液褪色的原因提出两种假设: 假设一:因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过大而使溶液褪色 假设二:因生成了过氧化氢而使溶液褪色 实验验证:向等体积浓度分别为 5molL 1, 2molL 1, 1molL 1, 0.01molL 1 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观察到溶液变红后褪色的时间如下: 氢氧化钠浓度 (molL1) 5 2 1 0.01 变红后褪色的时间 (s) 8 94 450 长时间不褪色 本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设计实验验
16、证假设二 。 解析: 由表中数据可知,酚酞在浓的 NaOH 溶液中先变红后褪色,且碱浓度越大、褪色越快; 若由于生成过氧化氢使溶液红色褪去,可以加入二氧化锰使之分解,再加入酚酞溶液,与直接加入酚酞溶液进行对比验证,验证假设二的实验方案为:取两份等量的反应液于试管中,向其中一支试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并微热,滴几滴酚酞,溶液变红且不褪色,另一支试管中直接加入几滴酚酞,溶液变红后又褪色,说明假设二成立 。 答案: 酚 酞在浓的 NaOH 溶液中先变红后褪色,且碱浓度越大、褪色越快 取两份等量的反应液于试管中,向其中一支试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并微热,滴几滴酚酞,溶液变红且不褪色, 另一支试管中直接加入几滴
17、酚酞,溶液变红后又褪色,说明假设二成立 9.氯化亚铜 (化学式为 CuCl)常用作有机合成工业中的催化剂,是一种白色粉末;微溶于水、不溶于乙醇;在空气中迅速被氧化,风光则分解 。 某实验小组用工业废液 (主要成分为 Cu2S和 Fe2O3)制取氯化亚铜并同时生成电路板蚀刻液,设计流程如: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固体 A 的成分为 Fe2O3 和 ,为提高固体 A 的溶解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是 (任写一种 )。 解析:用工业废液 (主要成分为 Cu2S 和 Fe2O3)制取氯化亚铜并同时生成电路板蚀刻液,废液焙烧硫化亚铜生成氧化铜、二氧化硫,二氧化硫通入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得到亚硫酸钠溶液
18、,固体 A 主要为氧化铜和氧化铁,加入稀盐酸溶解得到氯化铁溶液和氯化铜溶液,加入氧化铜调节溶液 PH 使铁离子全部沉淀,过滤得到氯化铜溶液和沉淀 B 为氢氧化铁,亚硫酸钠溶液和氯化铜溶液加 入浓盐酸抽滤得到氯化亚铜沉淀,洗涤得到固体粉末,沉淀 B 是氢氧化铁溶解于浓盐酸得到蚀刻液。 固体 A 是硫化亚铜焙烧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氧化铜 CuO 和原废液中的氧化铁 Fe2O3的混合物,提高溶解速率可以增大接触面积,把 A 固体粉碎,升高温度等措施。 答案: CuO 将固体 A 粉碎为粉末或升温等 (2)沉淀 B 为 ,不宜将沉淀剂 CaO 改为 NaOH 溶液,其理由是 。 解析:沉淀 B 是溶液中氯
19、化铁加入氧化铜调节溶液 PH 促进铁离子水解彻底生成氢氧化铁沉淀,不宜将沉淀剂 CuO 改为 NaOH 溶液,其理由是避免铜离子沉淀。 答案: Fe(OH)3 避免 Cu2+反应生成沉淀 (3)在 Na2SO3 的水溶液中逐滴加入 CuCl2 的水溶液中,再加入少量浓盐酸混匀,倾出清液,抽滤即得 CuCl 沉淀,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CuCl沉淀的洗涤剂应选用 以减少沉淀的溶解损失,所得 CuCl 粉末应密封在真空或充有 的避光装置中保存 。 解析:在 Na2SO3 的水溶液中逐滴加入 CuCl2 的水溶液中,再加入少量浓盐酸混匀,倾出清液,抽滤即得 CuCl 沉淀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
20、的离子方程式为: 2Cu2+SO32+2Cl+H2O=2CuCl+SO42 +2H ;氯化亚铜微溶于水、不溶于乙醇分析选择乙醇洗涤剂,氯化亚铜在空气中迅速被氧化,见光则分解,应避免接触空气,遮光保存,所得 CuCl 粉末应密封在真空或充有 N2 的避光装置中保存。 答案: 2Cu2+SO32 +2Cl+H2O=2CuCl+SO42 +2H 乙醇 N2 (4)熔融态氯化亚铜时快时导电性差,实验测得氯化亚铜蒸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99,则氯化亚铜分子式为 ,属 (填:共价或离子 )化合物 。 解析:实验测得氯化亚铜蒸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99,结合实验室为 CuCl 计算 (CuCl)n=199,
21、n=2 得到化学式 Cu2Cl2,熔融态氯化亚铜时快时导电性差说明是共价化合物。 答案: Cu2Cl2 共价 (5)氯化亚铜在热水中迅速与水反应生成砖红色 固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解析: 氯化亚铜在热水中迅速与水反应生成砖红色固体为氧化亚铜,结合原子守恒配平书写化学方程式为: 2CuCl+H2O Cu2O+2HCl。 答案: 2CuCl+H2O Cu2O+2HCl 10.一种煤炭脱硫技术可以把硫元素以 CaSO4 的形成固定下来,可以减少 SO2 的排放,但产生的 CO 又会与 CaSO4 发生化学反应,从而降低脱硫效率 。 相关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CaSO4(s)+CO(g)Ca
22、O(s)+SO2(g)+CO2(g) H1=210.5kJmol 1 CaSO4(s)+CO(g) CaS(s)+CO2(g) H2= 47.3kJmol 1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 CaO(s)+3CO(g)+SO2(g)CaS(s)+3CO2(g) H= kJmol 1;平衡时增大压强,此反应 (正向、逆向、不 )移动 。 解析:利用盖斯定律将 4 可得 CaO(s)+3CO(g)+SO2(g)CaS(s)+3CO2(g) H=4(47.3kJmol 1) = 399.7kJmol 1,由方程式可知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向移动。 答案: 399.7 正向 (2)已知 298K 时, Ks
23、p(CaCO3)=m10 p, Ksp(CaSO4)=n10 q。 则反应: CaCO3+SO42CaSO4+CO32 的平衡常数数值表示式为 (用含 m、 n、 p、 q 的式子表示 )。 解析: CaCO3+SO42 CaSO4+CO32 的平衡常数 = = =。 答案: (3)用碘量法可测定排放烟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请写出碘溶液与二氧化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解析:碘具有氧化性,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碘溶液与二氧化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 SO42 、 I,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I2+SO2+2H2O=SO42 +2I +4H+。 答案: I2+SO2+2H2O=SO42 +2I
24、+4H+ (4)反应 的平衡常数的对数 lgK 随反应 T 的变化曲线见图,其中曲线 代表 反应, P 为两曲线交点,则在该温度下两反应均达平衡时,体系中 c(SO2)= molL 1,从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的角度来考虑,本体系适宜的反应条件是 。 A.低温低压 B.低温高压 C.高温高压 D.高温低压 解析: lgK 越大,说明 K 越大,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 向逆向移动,则 lgK 减小,说明曲线 代表 的反应; P 为两曲线交点,说明 的平衡常数相等,则 = ,则体系中 c(SO2)=1molL 1, 反应 生成二氧化硫,如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应使平衡逆向移动,则条件为低温高压 。 答案:
25、1 B 11.聚铁 化学式可表示为 Fe2(OH)n(SO4)3 n/2,具有吸附、脱色、除臭作用,是无机高分子混凝剂净水材料 。 实验室利用黄铜矿废渣 (主要成分为 FeCuS2 和 SiO2)制取聚铁的化工流程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焙烧黄铜矿废渣时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解析:黄铜矿废渣焙烧生成二氧化硫、氧化铁与 CuO,反应方程式为: 4FeCuS2+13O28SO2+2Fe2O3+4CuO。 答案: 4FeCuS2+13O2 8SO2+2Fe2O3+4CuO (2)滤渣 A 的主要成分为 (填化学式 )。 解析:氧化铁、氧化铜、二氧化硅混合物用硫酸溶解,二氧化硅不反
26、应,过滤除去,滤渣 A的主要成分为: SiO2。 答案: SiO2 (3)本工艺流程中在硫酸铁、硫酸铜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 (填 X的化学式 ),过滤得到硫酸亚铁溶液和滤渣 B,要使滤渣 B 中两种成分分离开来,最简单的方法是 。 解析:硫酸铜、硫酸铁滤液中加入 Fe 除去硫酸铜,过滤分离,滤液中加入硫酸、过氧化氢得到聚铁,滤渣 B 中含有 Cu 及 Fe,利用磁铁吸附分离出 Fe。 答案: Fe 磁铁吸附 (4)将硫酸亚铁溶液、硫酸混合搅拌,当温度升高到 30 45 时,通过加料管缓慢加入 H2O2可制得聚铁,此步骤的温度不能过高,其原因是 ,工业上此过程应在 中进行 (填字母 ) A.沸腾
27、炉 B.反应釜 C.回转窑 D.蒸馏塔 解析:控制温度不能过高,其原因是:温度过高,双氧水会分解,工业上此过程应在反应釜中进行。 答案:温度过高,双氧水会分解 B (5)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有 。 解析:二氧化硫转化制备的硫酸及滤渣 B 中的 Fe 可以循环利用。 答案: Fe、 H2SO4 (6)当生成 1mol 聚铁时,理论上消耗 30%H2O2(密度为 1.11g/cm3) mL。 解析: 聚铁中 Fe 为 +3 价,根据电子转移守恒,当生成 1mol 聚铁时消耗 H2O2 为=1mol,故需要 30%H2O2(密度为 1.11g/cm3)的体积为:1mol34g/mol30%1.11
28、g/cm3=102.1cm3。 答案: 102.1 12.铜及其化合物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具有许多用途 。 (1)纳米氧化亚铜 (Cu2O)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光电材料,已知高温下 Cu2O 比 CuO 稳定, 画出基态 Cu 原子的价电子轨道排布图 ; 从核外电子排布角度解释高温下 Cu2O 比 CuO 更稳定的原因 ; 解析: Cu 是 29 号元素,价层电子的排布为 3d104s1,所以价电子轨道排布图为。 轨道中电子排布达到全满、半满、全空时原子最稳定, Cu+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为 3d10,而 Cu2+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为 3d9,因最外层电子排布达到全满时稳定,所以固态 Cu2O 稳定性
29、强于CuO。 答案: Cu+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为 3d10,而 Cu2+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为3d9, 因最外层电子排布达到全满时稳定,所以固态 Cu2O 稳定性强于 CuO (2)CuSO4 溶液常用作农药、电镀液等,向 CuSO4 溶液中滴加足量浓氨水,直至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可得到深蓝色的透明溶液,再向其中加入适量乙醇,可析出深蓝色的Cu(NH3)4SO4H2O 晶体 。 沉淀溶解的离子方程式为 ; Cu(NH3)4SO4H2O 晶体中存在的化学键有 ; A.离子键 B.极性键 C.非极性键 D.配位键 SO42 的立体构型是 ,其中 S 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是 ; 解析:向硫酸铜中加入氨水,得
30、到的是氢氧化铜沉淀,故溶解氢氧化铜的原理与制取银铵溶液相似,故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u(OH)2+4NH3=Cu(NH3)42+2OH 。 配合物中,中心离子与配体之间有配位键,内界和外界之间是离子键,氨分子和水分子中都有极性共价键,所以 Cu(NH3)4SO4H2O 晶体中存在的化学键有离子键、极性键、配位键。 SO42 的中心原子硫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 =4,没有孤电子对,所以 SO42 的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可知, S 原子的杂化方式为 sp3。 答案: Cu(OH)2+4NH3=Cu(NH3)42+2OH a、 b、 d 正四面体 sp3 (3)Cu 晶体中原子
31、的堆积方式如图所示 (为面心立方最密堆积 ),则晶胞中 Cu 原子的配位数为 ,若 Cu 晶体的晶胞参数 a=361.4pm,则 Cu 晶体的密度是 (只用数字列算式 ) 解析: 根据 Cu 晶体的晶胞结构示意图可知,以顶点铜原子为例,距离最近的铜原子位于晶胞的面心上,这样的原子有 12 个,所以晶胞中 Cu 原子的配位数为 12, Cu 晶体的晶胞中含有铜原子数为 =4,根据 可知晶胞的密度为g/cm3= g/cm3。 答案: 12 13.CH3CH2CH=CHCH2CH2CHO 是一种微黄色液体,呈青草和油脂香气,可用于高端的食用香料 。 它可用以下方法合成: 已知: (1)CH3CH2C
32、H=CHCH2CH2CHO 的名称为 , B 中所含有的官能团名称为 ; 解析:由 B 的结构简式、反应物分子式,可知反应 为加成反应,则 C3H7OCl 为HOCH2CH2CH2Cl, A 为 ,可推知 C3H6 为 CH2=CHCH3,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生成 C3H5Cl为 CH2=CHCH2Cl,再与水发生加成反应得到 HOCH2CH2CH2Cl。由给予的信息可知反应 为取代反应,则 C 为 ,结合 D 的分子式及CH3CH2CH=CHCH2CH2CHO 可知, C 水解得到得到 D 为 CH3CH2CCCH2CH2CH2OH, D 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得到 CH3CH2CH=CHCH2C
33、H2CH2OH,再利用弱氧化剂如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氧化得到 CH3CH2CH=CHCH2CH2CHO。 CH3CH2CH=CHCH2CH2CHO 的名称为 4庚烯醛, B 中所含有的官能团有醚键、氯原子。 答案: 4庚烯醛 醚键、氯原子 (2)的反应类型是 , 的反应类型是 ; 解析: 的反应类型是取代反应, 的反应类型是氧化反应。 答案:取代反应 氧化反应 (3)A、 D 的结构简式分别为 、 ; 解析: A 的结构简式为 , D 的结构简式为 CH3CH2CCCH2CH2CH2OH。 答案: CH3CH2CCCH2CH2CH2OH (4)检验 E 是否完全转化为目标产物的方法 ; 解析:检
34、验 E 是否完全转化为目标产物的方法:取样,加入金属钠,无气体产生。 答案:取样,加入金属钠,无气体产生 (5)M 是 C 的同分异构体,写成满足以下条件的 : 无环状结构; 1molM 与足量银氨溶液反应可得到 4molAg; 分子中有 2 种化学环境不同的氢原子。 M 的结构简式 (不考虑顺反异构 ) ; 解析: C 为 , M 是 C 的同分异构体,满足以下条件: 无环状结构, 1molM 与足量银氨溶液反应可得到 4molAg,分子中含有 2 个 CHO,不饱和度为 3,结合 可知还含有碳碳双键, 分子中有 2 种化学环境不同的氢原子,符合条件的同分异构体为: 。 答案: (6)参照上述合成路线,设计一条以 C3H6为原料制备丙酸 (CH3CH2COOH)(其他无机原料任选 )的合成路线 。 解析: 丙烯与是发生加成反应得到 1丙醇,再催化氧化得到丙醛,最后氧化得到丙酸,合成路线流程图为:。 答案: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