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历史 第卷 每小题 4 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解析:本题从政治、经济和文化角度综合考查中国古代青铜器铭文。殷商以来,青铜器被大量用来祭祀祖先和鬼神。西周青铜礼器被用来维护和体现等级制度,正好体现的是宗法制度,排除 C。铭文又称金文、钟鼎文,与甲骨文同样是
2、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材料中商周文字都是铭文,并没有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排除 A。青铜器有两种基本功用 ,一是 “ 纳(内)、入 ”, 即盛装物件;一是 “ 设 ” 即陈设布列。青铜器的功用并未发生重大改变,排除 D。使用排除法,选 B。抓住关键词 “ 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 ” 正好体现历史传承的作用。也应该选 B。 答案: B 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 “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解
3、析: 本题以王充的论衡为切入点,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做此题要抓住对文书的补充说明 “ 国家档案文献 ” 的关键信息。本题反映的逻辑现象是 “ 文书(国家档案文献) 制度 ” ,解题思路是 “ 表象 实质 ” 。迷惑性最大的是 D 项,需要紧扣材料排除。这启示我们要加 强对考生的解题能力的训练,一定要掌握此类试题的解 法。 其考查的是 “ 现象和本质 ” 的逻辑思维,题目给出的是现象,我们需要找到本质即可。 答案: B 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 “ 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 ” ,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 “ 尽善尽美 ” ,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
4、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解析:本题 主要考查中国的书法艺术,探讨书法家地位的确立原因。首先要看他的书法作品艺术水平,还要符合时代需要。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他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 飘若游云,矫若惊蛇 ” ,被历代书法家公认为 “ 书圣 ” 。它适合了初唐清新雄健气象,经唐太宗推崇王羲之确立了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犯了绝对化错误,应该排除 ABD
5、。 答案: C 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 “ 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 ” ,如今 “ 骄惰 成风,非酒食不能劝 ”“ 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解析: 本题以市镇经济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对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解题逻辑思维是 “ 雇工态度的变化(现象) 市镇经济与手工业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本质) ” 。此题再次启示我们复习备考千万不能忽视主干知识的复习。 答案: A 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 “ 诗界革命 ” ,曾赋诗 “ 泱泱哉我中华 物
6、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 起,况乃堂裔吾中华! ” 这反映出 “ 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后思想文化的反映 “ 诗界革命 ” 。做此题一定要抓住关键词时间节点 “ 甲午战后 ” 联系教材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全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威胁。再把握材料中的感情色彩 “ 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 ” ,大凡是一个中国人在诗中都会反映出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应该选 C。梁启超属于改良思想的代表,排除 A。在甲午战前已经 出现了像王韬、郑观应的改良思想,排除 D。白话文运动出现在
7、新文化运动时期。应该排除 B。 答案: C 29.1903 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 “ 团体 ”“ 膨胀 ”“ 舞台 ”“ 影响 ”“ 组织 ”“ 运动 ”“ 报告 ”“ 观念 ” 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解析: 本题考査的是清末新政,如何对待中学和西学的问题。材料中列举的这些词都是外来词,禁止使用从根本上 来说是为了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应该选 D。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只是表象,并不是根本目的。 排除 B。张之洞属于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并不反对学习西方,也不抵制维新思想传播,
8、只是限制维新思想,比如曾写过劝学篇,排除 AC。 答案: D 30.下 图是 1932 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査 的是抗日战争,具体是九一八事变后的局部抗战。做此题的关键是要抓住关键时间点“ 1932 年”和主旨“抗敌”等信息,联系到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开始。在这一大背景下,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民族火柴工业也不例外。应该选 D。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所以排除 AB。 19 世纪末就已经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所
9、以排除 C。 答案: D 31.1980 年与 1975 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 6884 万亩,总产量却增加 674 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 53万亩,总产量增加 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 积共扩大 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 70%和 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的农村改革。做此题的关键是要抓住关键时间点 “1980 年 ”和主旨 “ 总产量增加 ” 等信息,联系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开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
10、了经营的自主权,虽然缩小耕种面积,但是粮食总产量却增加了,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应该选 A。 1980 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完成,第一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普及联产承包责任制,完成于 1984 年,排除 C。 1985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取消了实施 32年之久的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应该排除 D。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材料并未涉及。排除 B。 答案 : A 32.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严厉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 “ 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 ” 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出当时雅典人 A.宗教意识淡薄 B.反对
11、神灵崇拜 C.注重物质生活 D.强调人的价值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做此题的关键是要抓住关键词“人类”和主旨“神”等信息,联系教材内容。在古希腊雅典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出现 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而不是以神作为万物的尺度,这实质上是强调人的价值,应该选D。古希腊奉行多神教,崇拜古希腊神话诸神, AB 选项与事实不符应该排除。“注重物质生活”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 C。 答案: D 33.19 世纪 60 年代,总长超过 3 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铁路轨距以 5 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 4.9 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 6 英尺、 5.6 英尺
12、的轨距。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A.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B.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D.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査的是美国的工业革命。做此题的关键是要抓住关键词“ 19 世纪 60 年代”和主旨“铁路”等信息,联系到教材内容,美国当时发生了南北战争和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在南北战争之前,出现不同宽度的铁轨,说明尚未形成成熟的同一国内市场。应该选 A。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并不符合史实,第一次工业革命正向美国扩展,排除 C。铁路部门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材料并没有涉及。排除 BD。 答案: A 34.下 图为
13、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这 4 幅作品反映出近代以来 A.传统美术流派相继被淘汰 B.理性思维的不断深化 C.批判精神备受重视的趋势 D.美术流派演变的历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美术的辉煌。图片体现的是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印象画派和现代主义,美术流派演变的历程。图片一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杰出画家,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达维特的荷拉斯兄弟的誓言。新古典主义美术强调理性,往往以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为题材。图片二是现实主义美术作品,注重表现社会现实。图片 三印象画派,强调感觉和自己的眼睛。图片四是现代主义美术,主要特征是反传统和反理性,可以排除 B。传统美术流派相继被淘汰,批判精神备受重视的
14、趋势属于干扰项,应该排除 AC。 答案: D 35.1875 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 1958 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A.有利于政局稳定 B.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 D.有 助于两党制的形成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査的是法国政治制度的变化。做此题的关键是要抓住关键时间点。“ 1875年以后”“ 1958 年”和主旨“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等信息,联系到教材内容,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法国确立了议会制民主共和体制,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结果出
15、现了材料中“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的现象。法国现行宪法是 1958 年宪法即第五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半总统半议会制共和制政体,大大削弱了议会的权力,扩大了总统的权力。政体的改变有利于政局稳定,应该选择 A。 1958 年宪法并没有剝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 立法权,排除 1875 年宪法里就确立了法国总统的国家元首地位,排除 B。法国的政党制度是多党制,而不是两党制,排除 0。 答案: A 卷 40.阅读材料,完成下要求。( 25 分) 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 “ 仁政 ” 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 “ 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
16、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 ” 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 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1601 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 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 “ 贫民习艺所 ” ,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
17、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根 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1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7 分) 解析: 第 (1)问“共同目的”的解答,只需要结合材料,从救济对象、维护统治和社会稳定方面进行思考。“救济方式的异同”的解答,需要结合材料,从中英两国国情角度进行比较。相同点:需要抓住材料里的关键语句“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就能得出答
18、案。不 同点:需要抓住材料里的关键词。“政府财政”“设养济院”“教养院”“明律”“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从政府、机构、法律、救济对象上思考作答。 第 (2)问 “ 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 ,关键是转化成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 “ 特点 ” 就很容易作答了。做此题要做到 “ 两个结合 ” 结合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依据材料 “ 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 、 “ 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贫穷儿童、流浪者、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 ” 等信息可归纳出单纯的救济。依据所学知识,二战后,政府把人民的生 存状况纳入政府职能里边,可以得出从单
19、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再依据所学知识 “ 福利国家 ” 的含义,可以得出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再依据所学知识 “ 福利国家 ” 涉及内容更广泛,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领域;可以得出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答案: (1)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 6 分) 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 8 分) 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4 分) (2)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20、。( 7 分) 4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 材料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 1898 年至 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 30 余个商埠。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编等 清末自开商埠分布示意图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 3 分)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 6 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3 分) 解析: 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査自开商埠与约开商埠的不同,考査角度新颖。意在考査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
21、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解答时可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大背景来解答。首先要提取归纳材料中的一个主题,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观点必须明确,逻辑清晰, 史论结合。特别要注意,理由一定要能够充分说明观点。 答案: 示例:集中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 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侵。 卷 45.历史 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15 分) 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 398 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 “ 太祖 ”“ 高祖 ” 等庙号受
22、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 “ 宗有功、祖有德 ” 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 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 “ 天子七庙 ” 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 “ 非太祖子孙 ” 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7 分) 解析: 本题考査孝文帝改革,有教材依托
23、。答内容只需从材料概括即可。要抓住关键词“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儒家礼制”等信息,可以得出确立新的原则 ,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 答意义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再结合第一问组织答案即可。从北魏政权向汉族政权靠拢、孝文帝改革者、鲜卑贵族阻力三方面思考组织答案。 答案: (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 8 分) (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 7 分) 46.历史 选修 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 15 分)
24、 材料 1895 年,严复说: “ 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 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 ”“ 西洋之言治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 ” 。他认为,开民智是今日一大要政。 1905 年,严复在与孙中山交谈中说: “ 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之于丁。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 ” 1915 年,袁世凯为复辟帝制,组建筹安会,严复参与其中。同时他认为: “ 吾固知中国民智卑卑,号为民主,而专制之政不得不阴行其中,但政体改变 ,已四年矣。袁公既有其实,何必再居其名 ” 摘编自严
25、复集 (1)根据材料,概括严复关于 “ 民智 ” 的认识。( 5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在不同历史时期严复的 “ 民智 ” 主张。( 10 分) 解析: 本题考査严复思想。第 (1)问概括严复关于“民智”的认识,此问比较简单,直接从材料中归纳即可。要抓住关键词“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天下之真主”“教育”“开民智是今日一大要政”等信息,可以得出民智低下;发展教肓,提高国民素质;开民智是实行民主的先决条件。 第 (2)问答评价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再结合第一问组织答 案即可。做题的关键:要放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这样的大背景下,分为维新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和民国初年三个时
26、期思考。要抓住关键词“大盗窃国”“唯急从教肓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组建筹安会,严复参与其中”等信息,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 (1)民智低下;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开民智是实行民主的先决条件。( 5 分) (2)戊戍时期,主张开民智,宣传启蒙思想,为变法提供思想武器,推动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意义;辛亥时期,认为民智未开,主张改良;北洋政府时期,以民智未开为由,与专制妥协。( 10 分) 47.历史 选修 3: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15 分) 材料 1918 年 1 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 “ 十四点 ” 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开外交、订立和平条约、公海航行自由、贸
27、易平等、民族自决、裁减军费、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建立国际联盟等。泰晤士报评论其 “ 似乎没有考虑到形势的某些严峻现实 ” 。尽管交战双方接受 “ 十四点 ” 为停战基础,但是实力依然强大的殖民大国英法只是口头赞同。“ 十四点 ” 计划的实施严重受阻。 摘编自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 1775 1989 (1)根据材料并结 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提出 “ 十四点 ” 计划的背景。( 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尔逊 “ 十四点 ” 计划严重受阻的原因。( 7 分) 解析: 本题考査威尔逊“十四点”计划。第 (1)问比较简单,答背景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再结合材料组织答案。答第一小问背景,
28、要从一战这个大背景下思考,美、欧、俄国三者状况。 第 (2)问“受阻的原因”答原因都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再结合材料组织答案。答第二小问原因,需要从美国国内、国际两方面思考。 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防止大战重演、重建战后秩序成为关注的焦点;苏俄政府发布和平法令产生很大反响;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8 分) (2)过分理想化;列强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对战后和平的重建看法不同;美国的实力还不足以主导世界;美国国会中意见分歧、反对力量强大。( 7 分) 48.历史 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15 分) 材料 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 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
29、选。 1916 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蔡元培接任校长后,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 “ 立法 ” 机构,凡大学 “ 立法 ” 均须评议会通过;同时,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凡重要事项经评议会审核通过才能付诸执行。评议会由评议员组成,校长是当然的议长,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此后,蔡元培又组织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会,规划各科的教学工作。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 力。 1919 年 3 月,东方杂志载文称蔡元培 “ 使数年来无声无臭生机殆尽之北京大学挺然特
30、出,褒然独立 学风丕振,声誉日隆 ” 。 据周天度蔡元培传 (1)根据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 4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大学校务改革的特点,并评价蔡元培的贡献。( 11分) 解析: 本题考査蔡元培。在必修教材新文化运动就涉及到蔡元培,大大降低试题难度。答原因只需从材料概括即可。要抓住关键词“留学期间”“校长独揽大权”。答特点和贡献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再结合第一问,放在新文化运动的 大背景下思考组织答案。 答案: (1)北大原有管理体制存在严重弊端;蔡元培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善于借鉴国外教育管理经验。( 4 分) (2)特点:成立相应管理机构,权力下移;教授治校;兼容并包。( 4 分) 贡献:力倡并推行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推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 7 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