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3 年兰州大学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总分:3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11,分数:22.00)1.名词解释 21-28 小题。(分数:2.00)_2.弭兵之会(分数:2.00)_上计_4.董仲舒(分数:2.00)_5.党锢之祸(分数:2.00)_6.门阀、庶族(分数:2.00)_7.开皇律(分数:2.00)_8.健儿与纩骑(分数:2.00)_9.站赤与急递铺(分数:2.00)_九边_11.改土归流(分数:2.00)_二、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8.00)12.简答题 31-34 小题。(分数:2.00)_13.简述“百家争鸣”的
2、社会背景及主要原因。(分数:2.00)_14.就“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内容及效果进行比较。(分数:2.00)_15.清朝设置了哪些特别行政区?采取了哪些不同于内地的管理方法?(分数:2.00)_2003 年兰州大学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真题试卷答案解析(总分:3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11,分数:22.00)1.名词解释 21-28 小题。(分数:2.00)_解析:2.弭兵之会(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春秋中期,晋、楚争霸,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晋、楚两国本身也疲于征战,于是在两大霸国之间出现了“弭兵”的活动。“弭兵”之
3、会总共有两次,公元前 579 年,宋国执政华元约合晋楚,订立了停止武力、互帮互助的盟约。但是盟约订立后三年,晋楚之间再次爆发战争。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双方都想停止战争,而一些小国也疲于奔命,希望和平,一时间“弭兵”成为大势所趋。由宋大夫向戌倡议,公元前 546 年,晋、楚、齐、秦、鲁、宋、郑、卫、曹、许、陈、蔡、滕、邾等14 国诸侯会于宋。会议规定,除齐、秦两大国和滕、邾等属国外,原来从属于晋、楚的国家要互朝晋、楚,对两国尽同样的义务。“弭兵之会”以牺牲中小国利益的办法确立了晋、楚两国的霸权地位,但也赢得了比较安定的和平环境,客观上为生产的发展和新兴势力的夺权创造了有利条件。)解析:上计_正确
4、答案:(正确答案:战国秦汉时期年终考核地方官吏成绩的方法。战国时期,地方官吏年终将赋税收入写于木卷,呈送国君考核,称为上计。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郡的最高长官是郡守,掌管全郡直接受中央政府管辖,由县令将该县的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编为计簿,呈送郡国,郡守国相再加以汇编,呈报中央。入京执行上计的人员称为“上计史”。)解析:4.董仲舒(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西汉思想家、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枣强)人。景帝时,曾任博士。武帝时,诏举贤良文学之士,他以贤良身份上天人三策,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策后任江都王相,后居家教授。其代表作是春秋繁露。为维护封建统治,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
5、说和“天人感应”说,同时又大力宣扬孔孟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并指出了“三纲”、“五常”的伦理规范,使之成为封建伦理关系的准则,束缚人民的精神枷锁。此外他还提出了“性三品”说,以此来论证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统治的合理性。但其思想的核心,是从维护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的立场出发,神化专制皇权,并力图把封建政权、神权、族权、夫权结合起来,为地主阶级服务,所以长期以来为封建统治阶级所信奉。)解析:5.党锢之祸(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东汉后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一部分开明的官僚、太学生及郡国生徒,为挽救东汉政权,反对宦官专权,双方斗争愈演愈烈,最终爆发了“党锢”事件。“党
6、锢”事件总共有两次。桓帝时,李膺与陈蕃、王畅等合作打击宦官,引起了宦官集团的嫉恨。延熹九年(166 年),宦官派人诬告李膺与太学生及郡国生徒朋比为奸,惑乱朝廷。桓帝遂诏令全国,逮捕“党人”,收执李膺等二百余人。第二年,又赦免“党人”,但却禁锢终身,即终身不得为官。这就是第一次“党锢”。永康元年(167 年),桓帝死,灵帝继位,大将军窦武辅政。窦武与陈蕃合作,起用被禁锢的“党人”,密谋铲除宦官集团,后因事泄被害。之后宦官集团又先后两次大肆奏捕“党人”,李膺等百余人皆死在狱中,其它受牵连者有六七百人。熹平五年(175 年),下诏规定,凡是“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及五服以内的亲属,一律免官禁锢
7、,这是第二次“党锢”。这次党锢持续了十几年,直到 184 年黄巾大起义后,东汉政府才宣布赦免“党人”,起用他们去镇压农民起义。)解析:6.门阀、庶族(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萌生于东汉,发展于三国,初步形成于西晋,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门阀士族在政治上,垄断仕途,控制官吏的选拔,把持要职,世代为官,严格等级,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经济上,兼并农民土地,侵夺官田,享有充分的特权。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门阀之外的中小地主阶层通称庶族,他们社会政治地位低下,只能担任一些低官浊职,被排挤在上层
8、社会之外。到南朝时,庶族的地位有所提高,出现了“寒人掌机要”的现象,并逐步执掌军政大权。唐朝时,庶族的地位进一步得到了提高。)解析:7.开皇律(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隋朝开皇年间制订的一部法律。隋文帝开皇三年(583 年),命令苏威、牛弘等对对旧律进行修订,制成开皇律五百条,共十二篇。主要内容有:五刑。即死、流、徒、杖、笞五刑;十恶。即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由于十恶侵犯了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儿触犯者皆从严惩治,不加赦免。八议之科。规定八种人犯罪要给予减免。开皇律制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和地主阶级的利益,但同时也适应了新王朝
9、建立之初世望宽平、人心思稳的政治需要。它继承了中国封建法制的基本精神,为历代封建法典所沿袭。)解析:8.健儿与纩骑(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唐代具有雇佣性质的职业兵。随着府兵制的逐渐破坏,募兵制日益发展起来。到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 年),根据张说的建议,京师宿卫一切募士承担,共募得 12 万,号称“长从宿卫”,次年,改称“纩骑”。初期,纩骑多募选精壮,也注重军事训练,有一定的战斗力。但到天宝年间,纩骑多招募市井无赖充当,很快堕落腐化。边镇戍兵也自开元二十五年(737 年)起正式实行招募制,因为要长期服役,招募的戍兵被称为“长从兵”或“长征健儿”。他们由边地将帅长期统帅,逐步
10、形成了将帅专兵的局面。)解析:9.站赤与急递铺(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站赤就是驿站的管理人。元代之前,中国早就有了驿站制度。成吉思汗时已在境内开始设驿站,忽必烈定都大都后,驿站制度更大规模的发展起来。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蒙古地区的驿站设通政院管理,中原地区的驿站则归兵部掌管。在全国交通线上每站设站赤进行管理。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是急递铺。元制每十里、十五里或二十里设一急递铺,设铺丁五人,十铺设一邮长,京师设总急递铺领所。急递铺的主要任务是传递中央和地方州郡的紧急文书。铺丁在传递文书时。一昼夜行程达一百里,所过之处,车马行人都要让道,所以效率很高。驿站和急递铺的设置,
11、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政治联系,保证了中央政令的贯彻执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解析:九边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明代北部边塞的九个军事要镇。明朝建立后,逃亡北方边塞以外的北元仍不时骚扰,严重威胁着明朝的统治。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北部边防,屡次派兵北征,同时,派重兵驻守北部边塞。明成祖朱棣五出漠北,又于沿边设镇,派兵驻守。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又设山西、固原两镇,称为九边。九边各镇设镇守总兵官、副总兵官等官,无品级、无定员,各镇都驻有重兵。万历中期,各边仅主兵就有六十万左右,还有为数甚多的客兵。各边为进行备战与士兵给养所需的军饷,初多依靠屯田,正统后,逐渐由京师太仓
12、供应,加重了中央的财政负担。九边的设立,使明朝北部边塞形成一条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广袤万里、峰侯相望、卫所互联的北方防线。对加强北部的安定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解析:11.改土归流(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所谓改土归流,就是将少数民族地区永久世袭的土司改为可以随时任免的流官。17261731 年,雍正帝任命云南巡抚兼云贵总督鄂尔泰,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省依次展开了改土归流。即撤销土司。在原土司地区设立府、厅、州、县,实行和汉族地区一样的制度,清丈土地,编制户口。乾隆时,继续推行了改土归流的政策。改土归流的措施,有利于多民族国家
13、的统一和发展,促进了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是我国地方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解析:二、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8.00)12.简答题 31-34 小题。(分数:2.00)_解析:13.简述“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及主要原因。(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战国时期,政治经济领域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文化领域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派别,如儒、墨、法、名、兵、农、阴阳等家,人们统称为“诸子百家”。各家各派都创立学说,聚徒讲学,议论时政,相互诘难,人们把思想战线上出现的这种局面称为“百家争鸣”。 社会背景: 一是阶级基础: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各种社
14、会矛盾错综复杂。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经济与文化繁荣,对各个阶级、阶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对当时社会大变革中的许多问题,表明自己的态度,提出主张、愿望和要求。这是产生“百家争鸣”的阶级基础。 二是“士”构成了“百家争鸣”的主体:战国时代的“士”,是当时知识分子的统称。他们一部分是从奴隶社会的“士”转化而来的,一部分是从地主和平民中涌现出来的。他们虽然不是一个阶级,但都必须依附于一定的阶级。他们走公室、跑私门,希望得到统治者的任用。由于他们所投靠的对象不同,或出身经历不同,成了各阶级在思想上的代言人。因此“士”构成了“百家争鸣”的主体。 三是社会基础:在诸侯割据纷争的时期,统治者还不可能推行封建的
15、文化专制主义。所谓“诸侯并争,厚招游学”,诸侯国的国君和大贵族,都招揽大批知识分子为自己服务,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气。当时的士,可以各持一说,在诸侯之间奔走游说,“合则留,不合则去”,有相对的自由。收徒讲学的风气也非常盛行,只要略为著名的士,差不多没有一个不是“率其群徒,辩其谈说”的。这就使各个学派有了发展的机会。 主要原因:从政治方面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从经济方面看,战国时代,由于封建的生产关系代替了奴隶制的生产
16、关系,大部分直接生产者从奴隶制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劳动兴趣和生产积极性有了提高,促使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这使得有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从文化方面看,孔子时就推广私人讲学,打破了“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的历史,使得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即文化下移,这也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出现。 从科技的发展看,战国时的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此外,这一时期,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
17、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一个重要原因。)解析:14.就“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内容及效果进行比较。(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 年),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的奏疏,提出了实行改革的十方面内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以裁减冗官、选拔“贤能”为整顿吏治的手段,以此来缓和社会矛盾,史称“庆历新政”。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 年)。王安石主持变法,在富国、强兵、培养和选拔人才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措施。北宋中期的这两次改革变法,在原因、内容及效果等方面既有相似的地方,同时又存在着不同之处。 从原因方面看,“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共同的原因主要有:一是
18、积贫积弱局面的加深。进入北宋中期,冗官、冗兵、冗费更加严重。官僚队伍膨胀,不仅办事效率低,而且增加了政府的开支,加重了政府的负担。北宋时期军队虽多。但战斗力极弱,在对外战争中仍处于被动的局面,同时,军队人数的增加也加重了军费开支。冗官、冗兵造成了冗费。因此,从宋太宗后期开始露出端倪的积贫、积弱现象,这时已经正式形成并逐渐加深。二是农民和士兵起义不断发生。随着吏治的腐败和封建剥削的加重,到庆历年间,以农民和士兵为主体的起义不断发生,而且从以前统治力量较薄弱的边远地区发展到统治力量较为强大的腹心地区,这时北宋政府的武装力量已穷于应付。其中影响比较大的起义有:王伦起义、张海、郭藐山起义、湖南贵阳监瑶
19、民起义、贝州王则起义。这些起义虽然都失败了,却给北宋政府以沉重的打击。 不同的原因在于:“庆历新政”时北宋面临着严重的边患危机,主要是西夏不断发动对北宋的战争,其中多数战役都是以北宋的失败而告终。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北宋政府接受范仲淹的主张,对西夏实行清野固守政策,以对付西夏,守卫边境。而到了王安石变法时,北宋与辽、西夏暂时处于一种和平相处的状态,边境相对比较稳定。 从内容方面看,“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在内容上都涉及了有关发展农业、军队建设、人才的选拔等方面。但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庆历新政”是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缓和社会矛盾;而王安石变法主要是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土地兼并,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权。
20、具体表现为:“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有,根据官员的政绩决定提拔或罢免;裁减官员的数量;改革科举考试制度,选拔具有真才实学的官员;均分职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加强武备;减轻人民的徭役;厚恩泽以及取信于民等十个方面的内容。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包括财政经济方面、军政方面、教育和科举方面。财政经济方面又包括:均输法,使发运使周知各路产品和中央的需求,以减少国家开支,同时限制富商大贾的投机倒把。青苗法,抑制兼并之家的高利贷盘剥,对青黄不接的农民暂救燃眉之急。农田水利法,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募役法,由政府出钱募人应役,使农民免除苛刻的差役,使农业生产有较多的劳动力。市易法,打击了大商人对市
21、场的垄断,平抑了物价,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方田均税法,丈量土地,按土地好坏均定税率。军政方面的改革主要是实行置将法、保甲法。设置固定的将官对军队加以训练,对农户加以编制,以加强对农民的控制和统治。教育和科举方面主要是广建学校,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明经、诸科,只以进士科取士,应举人考经义和策、论。 从效果方面看,“庆历新政”的一些措施触犯了官僚和权贵的既得利益,遭到了他们的猛烈反对,“新政”推行仅一年左右,范仲淹等人就被迫离开朝廷,已颁布的改革法令也相继被取消。王安石的变法,在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方面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势,特别是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但是,由
22、于变法触动了北宋大官僚、大贵族、大地主集团的既得利益,引起了他们激烈的反对和攻击,推行新法举步维艰。加上新法本身的一些弊端和变法派内部的矛盾和纠纷,变法派的力量大大削弱,王安石不得不辞官隐居。宋神宗把改革的重点转向职官制度,削减了新法中抑制豪强兼并和发展社会生产的内容,只是重视扩大税源和加强各项军事措施,企图取得对辽、夏战争的胜利。宋哲宗即位后,高太后重新起用保守派领袖司马光为宰相。除教育和科举部分的改革内容外,新法全部被废除。变法派官员或被贬或遭流放,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解析:15.清朝设置了哪些特别行政区?采取了哪些不同于内地的管理方法?(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清代在内
23、外蒙古、新疆、青海、西藏、东北地区、西南地区以及边疆等地设置特别行政区,采取和内地不同的管理办法。 清入关后,为了加强对内外蒙古地区的统治,清政府实行盟旗制度。旗。是内外蒙古最基本的行政单位。旗设扎萨克一人,掌管一旗政令;设协理台吉二人或四人,赞襄旗务。旗下设佐,佐设佐领;佐领听命于扎萨克,辅助管理民事。若干旗组成一盟,初为临时性的会盟,以后则变成相对固定的组织。盟设正、副盟长各一人,是经理藩院从各盟扎萨克及闲散王公中简选后奏请皇帝任命的。盟不是旗的上一级的行政区划,而是代表中央对所属各旗实行监督的机构。有关蒙古的政令、设官、封爵、俸饷、征税以及朝贡、会盟和刑法等重要事务,都由朝廷通过理藩院具
24、体掌管。 在外蒙古、青海和新疆的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库伦、西宁、伊犁、乌鲁木齐、喀什噶尔、塔尔巴哈台等地设置将军、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等官员。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掌管各相关地区的军政大权。在哈密、吐鲁番地区。设总理回务扎萨克郡王一人,治理当地部务,又设图撒拉克齐二人以佐之。乾隆中期后收复南疆各回城,不再设扎萨克,皆因其旧制,置各色名目的大小伯克等官员,品秩自三品至七品不等,他们归朝廷派驻当地的将军、参赞大臣、领队大臣和办事大臣等统辖。 在西藏,达赖和班禅掌政令、行教化,同为政教领袖,但他们“并受成于驻藏大臣”。僧官有国师、禅师、扎萨克大喇嘛、大喇嘛等,专司教事。在卫、藏、喀木、阿里四部各置
25、噶布伦(三品),以理政事。仔璋(四品)以下各官为佐理政事官,分别掌管财政、民政、刑名或其他行政事务等。戴琫(四品)以下武官,为各城典兵官。边营官(五品,后藏无设)以下各官,为各营寨的治民官。清朝中央政府设置的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具有同等的权利和地位。噶布伦以下各级官员,皆由驻藏大臣会同达赖、班禅选补,并听命于驻藏大臣的管辖和约束。 在清朝的发祥地东北地区,其管辖机构与其他省区也不相同。清朝迁都北京后,在旧都盛京设内大臣一人留守。顺治三年(1646 年),改为昂邦章京。康熙元年(1662 年),改驻辽东,称镇守辽东等处地方将军。康熙四年,改为镇守奉天等处地方将军。乾隆十二年(1747 年)又移驻
26、盛京,下设副都统二人。从顺治十五年(1658 年)至康熙三十年(1691 年)间,在盛京陆续设立了礼、户、工、刑、兵五部(吏部事权统归中央),每部置侍郎一人为长官。顺治十四年,在盛京辖区设奉天府,置府尹、府丞各一人,主管民政。顺治十年,增置宁古塔昂邦章京二员,统辖吉林、黑龙江地区。康熙元年,改为宁古塔将军,减省一员。康熙十五年改驻吉林,将军下又设副都统二人。康熙二十二年,为抗击沙俄的侵略,授副都统萨布素以黑龙江将军,驻瑷珲,辖黑龙江等地。康熙二十九年改驻墨尔根(今嫩江县)。康熙三十八年,又徙齐齐哈尔,增设副都统二人;后又增置墨尔根副都统一人。 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西南各省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清初仍沿袭明代土司制度,有宣慰、宣抚等诸司,也有土府、土州、土县的设置。土司大多昏庸无度,时常叛乱。雍正后,清政府陆续将土司改设流官,进步加强了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直接统治。 在边疆各地设置将军、大臣驻防和管理,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的政策,说明清朝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治理进一步得到了加强。 清政府在特别行政区实行了与内地不同的管理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利于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解析: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