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48KB ,
资源ID:1380354      下载积分:5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38035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考研类试卷】2006年北京大学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outsidejudge26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考研类试卷】2006年北京大学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doc

1、2006 年北京大学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总分:3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11,分数:22.00)1.名词解释 21-28 小题。(分数:2.00)_2.母系氏族社会(分数:2.00)_亳_4.十三经(分数:2.00)_5.御史台(分数:2.00)_6.牛李党争(分数:2.00)_7.宋明理学(分数:2.00)_8.头下军州(分数:2.00)_9.胡蓝之狱(分数:2.00)_辽饷_裴秀_二、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12.周初大分封情况以及对分封制的评议。(分数:2.00)_13.曹魏屯田的制度和影响。(分数:2.00)_1

2、4.宋代的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分数:2.00)_15.元代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及元代政治制度在中国古代制度史上的地位。(分数:2.00)_2006 年北京大学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真题试卷答案解析(总分:3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11,分数:22.00)1.名词解释 21-28 小题。(分数:2.00)_解析:2.母系氏族社会(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母系氏族社会是氏族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发展于新石器时代早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农业和定居生活的出现,人类社会从原始群过渡到母系氏族社会,婚姻形态也从族内婚转

3、而实行族外婚,即一个氏族的男子集体与另一氏族中的女子互为夫妻。子女只能确认生母而不能确认生父,世系依据母系,母系氏族社会由此得名。 母系氏族社会主要有以下特点:女子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她们是采集劳动、管理住所、保护火种和抚育子女等基本生产活动的承担者。妇女是氏族权力的支配者,氏族首领往往由年高望重的妇女担任。世系依据母系血缘计算。每一氏族成员不论性别,均属母亲所在的氏族。生产资料(包括土地)归公社集体共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产品,所有的财产由本氏族集体继承。 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是中国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的典型。)解析:亳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中国商代早期都邑。商前期曾数次迁都,

4、至汤时开始在亳地定居。商汤灭夏后,就将都城建在毫。但关于毫的地望,自汉以来就有争议。主要有四种说法:一说“梁国娵熟为南亳”,在今河南商丘附近;一说“河南偃师为西亳”,近年在偃师发掘出商代早期城址,有人认为就是汤的西亳;一说“汉山阳郡薄县为汤都北亳”,在今山东曹县境内,近人王国维力主其说;一说陕西长安县境有杜亳。近年邹衡提出新的“郑”亳说,认为河南郑州发现的商城遗址,即是成汤所居亳都。)解析:4.十三经(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儒家的十三部经典,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是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汉朝时,以易、诗

5、、书、礼、春秋为“五经”。唐以三礼、三传、诗、书、易合为九经。唐文宗时又增以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至宋列孟子于经之中,是为十三经。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广泛,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内含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周礼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礼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左传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穀梁传重在议论;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孝经为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孟子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

6、;尔雅训解词义,诠释名物。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地位尊崇,影响深广。)解析:5.御史台(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御史台是官署名。西汉时称御史府。是中央监察机构,长官为御史大夫。东汉光武帝时不设御史大夫,以使御史均入兰台,以御史中丞为长官,时称宪台,亦称御史台。为国家监察机关,其后历代相沿。唐的御史台分为台院、殿院、察院三部,一度改称“肃政台”,后来又恢复原名。明初年曾沿置,不久改为“都察院”,清也采用了“都察院”的称谓。御史台之名遂废。 御史台的职责最重要的为两项:一是弹劾百官;二是推鞫刑狱。有的案件由当事人自赴朝堂申诉,由中书舍人、给事中及侍御史受理,称为三司受事;也有投

7、牒匦中,由侍御史监督处理,称为理匦;但更多的是奉敕推鞫,即接受皇帝命令参与刑狱。御史台作为监察机构,是皇权的附属物,为巩固皇权服务,其发挥作用的大小也受制于皇帝的素质和政治需要。)解析:6.牛李党争(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牛李党争是唐后期朝官内部历时最久、斗争最为激烈的一次朋党之争。牛党是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进士及第出身的官僚集团,代表庶族地主;李党是以李德裕为首的门荫出身的官僚集团,代表士族地主。两党明争暗斗,为争夺权势相互倾轧。牛李两党之间的分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选拔官员的途径。李党重门第,牛党重科举。二是对待藩镇割据的态度。李党主张抑制藩镇势力,牛党主张姑息。

8、两党之争从宪宗朝一直延续到宣宗朝,文宗朝最为激烈,前后历时近四十年。牛李党争加剧了唐后期的政治腐败和社会混乱,加速了唐朝的衰败。)解析:7.宋明理学(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指宋明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故称“理学”。宋明理学以儒家思想为主。又吸收了佛、道的某些思想观点,探讨“性命义理”及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所以“理学”又称“道学”。理学起于北宋,南宋时期繁荣发展,经金元至明末清初衰落。 北宋时,汉唐注疏之学没落,义理之学逐渐兴起,转而探讨有关宇宙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起源与构成的原理,形成了宋代新儒学,理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北宋时期的胡瑗、孙复

9、、石介有理学“三先生”之称。至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为理学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基础,即“理”、“气”等基本理学概念的提出和诠释。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形成了系统的理学思想,并使理学在宋理宗后取得官方哲学的地位。与朱熹同时,有陆九渊一派与程朱对立。金、元、明时期理学仍是思想的主流,地位进一步巩固,并且到明朝王守仁时发展到了另一个高峰。王守仁以“灵明”、“感应”说,使朱、陆关于心、物的分歧得到统一;以“致良知”说,使朱、陆关于知、行的分歧得到合一。明末清初,实学兴起标志着宋明理学的没落,乾嘉考据又进一步促使了理学的衰落。)解析:8.头下军州(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头下军州也作投

10、下军州,是由辽的宗室、外戚、大臣和所属部族首领中立有战功者,以其所分得的或所俘获的人口为主体建立的一种带私属性质的地方行政单位,因此又称为“私城”。规模较大的私城建州或设军、置官,成为头下军州。规模次子军州的还有县(城)和堡,共分三等。头下军州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有既依附于领主,又隶属于朝廷的二重性:头下军州的官吏由军州的贵族任免和监督,但是节度使必须由朝廷选派;头下部曲既纳课于领主,又输租于朝廷,所以他们又称为二税户;头下军州征收的商税,一般为领主所有,但是酒税必须上缴朝廷。澶渊之盟前,辽的头下军州较多。辽中期以后战争减少,俘虏来源减少,加上辽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头下军州逐渐减少。头下

11、军州是契丹少数民族落后性在地方行政区划上的表现。)解析:9.胡蓝之狱(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即明初的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合称“胡蓝之狱”。朱元璋称帝后,对功臣都有封赏,但与此同时也有猜忌、戒备之心,功臣也往往恃功而骄。1380 年,朱元璋以谋反罪将时任丞相的胡惟庸处死,受株连的包括有韩国公李善长等在内的近 3 万人。1393 年,朱元璋又以谋反罪将大将蓝玉处斩,牵连 15 万人。胡惟庸、蓝玉两次党狱是朱元璋株连杀戮功臣宿将的重大政治案件,两案使元勋宿将几被杀戮殆尽,这也是明代皇权极端化的重要表现。)解析:辽饷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辽饷亦称新饷,明朝后期开征的用于辽东军事需要的

12、一种赋税。始征于 1618 年,全国除贵州等少数地区外,平均每亩土地加征银三厘半,后来又两次增加税额,至 1620 年时共征银约五百二十万零六十二两。天启年间,辽饷征收扩大到关税、盐课及其他杂项银两。1631 年又把田课由九厘提高到一分二厘,派银六百六十七万余两,除兵荒蠲免,实际征银五百二十二万余两,另加关税、盐课及杂项,共征银七百四十万八千二百九十八两。辽饷是对人民群众的大规模掠夺,加剧了社会的贫困程度,促进了明朝的没落。)解析:裴秀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字季彦,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西晋初年大臣、地图学家。曹爽执政时任黄门侍郎。后因曹爽之狱被罢官。不久又被司马昭拜为散骑常侍,随征诸葛诞

13、。司马炎代魏称帝后,裴秀被任为尚书令,后累官至司空。 裴秀在地图绘制方面成就突出,编绘禹贡地域图十八篇,撰著冀州记等。在禹贡地域图序中裴秀提出“制图六体”,即制图的六项原则:分率(比例尺);准望(方向);道里(道路里程);高下(高取下,下为水平直线距离);方邪(方取斜,斜为直线距离),迂直(迂取直,直为直线距离)。这六体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前人绘图的经验,为中国传统地图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解析:二、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12.周初大分封情况以及对分封制的评议。(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周灭商后,实行分封制,分封宗亲、姻亲和功臣到指定的地点建立起西周的属国,统治当地的部

14、落人民,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国”,这就是所谓的周初大分封。 分封的主要对象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周室子弟和宗亲,这是受封者的主体部分。如封周公于鲁,封召公于燕等都属于这一类。第二,古代圣王后裔。如封神农后裔于焦,封黄帝之后于祝,封尧后裔于蓟,舜后裔于陈,禹之后裔于杞。这类封国比较小,是周借以表明承袭圣人之治的体现。第三,在兴周灭商过程中的功臣谋士。封姜太公于齐即属于这一类。 分封诸侯与周天子的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有权任命诸侯国的重要官吏;定期巡狩,到各诸侯国视察;并有保护诸侯国免受外来侵袭和调节诸侯国内部纠纷的权力和职责。而诸侯国对天子有隶属关系,各重要诸侯国的国

15、君兼任王室的卿士,以表示服从王室;诸侯国要派遣军队戍守都城或随天子出征;诸侯定期朝聘,到王廷述职;定期向王室交纳贡品。派人为王室服役,如修筑城邑、宫室等。第二,各分封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除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外,各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以再次分封,一般是封地内的中心地区由诸侯直接统治,其余土地再分封给他嫡长子以外的亲属卿大夫,此类封地称为“采邑”,卿大夫也将自己分得的采邑再分割给他嫡长子以外的亲属士,称作“禄田”。因此诸侯相对于周天子是封臣,而相对于下级封臣就是封君,处于“亦君亦臣”的政治地位。 分封诸侯并非周初的权宜之计,而是西周国家的

16、重要组织形式。周处于中国国家的早期形态,血缘关系是维系政治的主要纽带,将宗室姻亲作为分封的主体符合当时的政治需求,也可以与宗法制相互支撑,起到巩固周统治的作用。通过分封制周王室建立了众多的诸侯国,用以藩屏天子,监视被征服的各地民众,形成了周统治的基本骨架,奠定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通过分封宗亲功臣,并辅之以天子与诸侯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使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加强,使国家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同时分封制的确立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有利于各地的开发和文化的传播。 同时也应该看到分封制是国家形态发展不成熟的表现,其维系纽带主要是依靠血缘宗亲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血缘上的疏远,必

17、然削弱分封制的存在基础;另外,分封制下的国家并非一个真正统一的政治经济整体,而是蕴含着分裂割据的因素,地方诸侯亦君亦臣的政治地位是造成分裂的重要隐患。到了春秋时期终于酿成诸侯割据、列国纷争的局面。)解析:13.曹魏屯田的制度和影响。(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屯田是中国封建政府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曹魏时曾大规模推行屯田。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局面基本形成。曹操占据的北方地区经过长期战乱,经济凋敝、土地荒芜。为了恢复生产,同时为了保证军需,曹魏集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除了招抚流民回乡耕种。还在统治区域内大规模推行屯田制。 曹魏的屯田制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军屯

18、和民屯,但实际上都采取了军事化的管理形式。民屯始于建安元年(196 年),最初是在许昌附近,后来陆续推广到其他地区。大多分布在洛阳一带及黄河中游土地肥沃或有战略意义的地区。民屯将招募或强制迁移的流民以五十人为一屯,作为屯田的基本单位,采用军事组织的方式进行管理,并设立管理官员司马,司马之上有屯田都尉、典农中郎将或典农校尉,中央则是大司马总领。政府对民屯征收五成至六成的田租,用以补充军需。 军屯主要面向士兵及其家属,始于建安二十三年(218 年)左右。军屯主要分布在军队及其家属聚集的地区,特别是在与吴蜀对抗的地区,由于驻扎的军队众多,因此军屯的规模也很大。军屯的基本单位是营,每营60 人,逐级设

19、有度支都尉、度支中郎将或度支校尉等官职。军屯的田租大致与民屯相同,也为收成的五成至六成。 屯田采用军事编制形式,剥削率也比较高,屯田上的民众和士兵及其家属饱受统治者的歧视和压迫,因此逃亡或反抗时有发生。但从整体看来,屯田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一方面,屯田特别是民屯将因战乱导致的大批流民和荒芜土地重新结合起来,使战争环境下的社会生产得以继续进行,不但稳定了社会秩序,消除了不安定因素,而且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发展。另一方面,政府从屯田之中获得了极大的益处,在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同时,可以取得大量军需,保证军队的作战需要,使军队供应有了相对稳定可靠的基础。这一点是曹魏集团能在军阀混战中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因

20、素之一。曹魏屯田取得的成功也为后人树立了成功的典型,其后的历代王朝基本上都有或多或少的屯田,因此曹魏屯田的影响也绝不限于一时。)解析:14.宋代的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大发展时期,是中国封建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高峰。 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两宋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为: (1)农业方面。人口迅速增长,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这是宋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条件;垦田面积不断扩大,平原地带大多垦辟,南方还出现了大量梯田;水利兴修取得了巨大成就,圩田大量出现;农具方面有众多创造和改进,铁制犁铧多样化,各种灌溉工具也大量

21、出现;南北农作物品种得到交流,占城稻种植推广;耕作技术也有新的提高。农作物的耕种、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步;经济作物种植有很大的发展,南方各地普遍种植桑、麻、茶、甘蔗等经济作物,棉花的栽培区也不断扩大。 (2)手工业方面。各行业规模扩大,分工更趋细化,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和数量都超过前代。矿冶业蓬勃发展,石炭的开采和铁的冶炼取得了巨大进步;纺织业主要体现在丝织业和麻织业两方面,两者不仅分布范围更广,产量和质量也取得了很大突破;制瓷业发展迅速,北方的五大名窑、南方的景德镇是著名的制瓷中心;造船业方面,宋政府在沿河、沿海设立众多的造船坞,造建官船,民间造船也蓬勃发展,造船规模和技术都发展迅速;印刷

22、业和造纸业也都发展迅猛,更有利于书籍的传播和流传。 (3)商业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带动下也繁荣起来,各种规模的城市发展壮大,城市数量大大增加,并涌现出开封、成都等著名的大都市,城市中的商业活动十分繁荣,并彻底打破了“坊”、“市”的界限;草市和墟市也普遍出现在郊区和村落,促进了乡村贸易的发展,其中许多还进一步发展成商业城镇;商业流通领域出现了纸币,两宋时期“交子”开始进入流通领域,承担起货币的职能。 科学技术方面:宋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集中体现在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上。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克服了传统印刷版式固定、缺乏灵活性的缺点,是印刷史上的转折点;两宋时期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使船只可

23、以在复杂的航海条件下安全航行,为远洋航行准备了条件;两宋时期火药和火器的制造技术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并设有专门制造火药和火器的官营手工业作坊,还制造了火枪,是射击管状火器的鼻祖。 除了三大发明外,两宋在建筑、医学、数学、天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李诫著有营造法式,是对当时建筑经验的总结。对各种建筑的营造十分详细,并配有图样,标志着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发展到新的高度;医学方面,医药的分科更加细致,更趋科学和成熟,出现了众多成就突出的医学家。如宋慈系统论述了检验尸体的方法,并著有洗冤录,王惟一在针灸学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统一了针灸穴位;数学方面出现了数学家沈括、楚衍、朱吉、秦九韶、杨辉等人,金

24、统治区内有李治。贾宪发明了“增乘开平方法”和“增乘开立方法”,对宋元时期数学发展有重大影响。杨辉在详解九章算法中,绘出一幅“开方作法本源”图形,即二项式定理中求系数的方法。秦九韶的数学九章和李治的测圆海镜及益古演段等书,记载了高次方程解法。以上数学成就都遥遥领先于西方;天文学方面苏颂和韩公廉等人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天文钟”水运仪象台,并写成详细说明书新仪象法要;沈括的梦溪笔谈内容丰富,其中涉及科学技术方面的约占三分之一,包括数学、天文、历法、气象、地质等各个方面。 两宋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是当时历史条件综合的结果。在经济上,宋朝的土地制度、赋税制度、户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发展的需要

25、。宋朝“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加快了土地的转移速度,大量国有土地转为私有;剥削方式也主要变为租佃契约关系,人身依附性大大削弱,劳动者积极性有了提高;宋朝规定佃农直接编入国家户籍,佃农获得了人身自由,人口流动加快。 政治上,政治和经济重心的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大量的人口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的开发,使得南方在经济和文化方面都超越北方,经济和文化在规模上得到快速发展;宋建国后采取的各种削弱地方权力的措施,有力消除了阻碍经济交流的地方障碍,促进了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形成;宋朝统治者采取“守内虚外”的政策,虽然在对外关系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但是国内形势相对稳定,经济发展有较好的内部环境。)解析:15.元代

26、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及元代政治制度在中国古代制度史上的地位。(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统一政权,蒙古族虽然是北方游牧民族,但元朝建立后开始大规模推行汉法,因此其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的基本骨架是汉法。 在中央,元朝承袭了汉族封建政权的皇帝制度,皇帝为全国最高统治者;中央政府的机构,主要由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构成。元采用了三省六部制,同时又有所变化,仅保留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统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其最高长官是中书令,副职有左、右丞相;枢密院是最高军事机构,掌管全国军事,长官为院使,但是作为皇帝禁军护卫的怯薛由皇帝或者亲信大臣统领,枢密院无管辖权;御史

27、台掌握监察权力,最高长官为御史大夫,共二人,下设察院、殿中司及内八道肃政廉访司;此外元代还设有宣政院,管全国佛教事务并统辖吐蕃地区,这是历代王朝所没有的。 在地方,元代最主要的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朝将靠近京畿的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由中书省直接管辖,称为腹里。在除腹里及西藏之外的地区,分设十个行省进行管理,计有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此外还曾设有高丽行省;各行省及腹里其下又依次辖有路、府、州、县,其长官都称达鲁花赤(蒙语意为“亲民官”或“镇守官”),掌管并监督地方行政,一般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担任,带有鲜明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性质;基层行政机构

28、方面,元也基本沿袭了汉族封建政权的组织形式,如在农村设立社、乡、都,在城市设立隅、坊等。 元代政治制度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吸收了历代政治制度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又依据新的历史条件加以创新发展,其在政治制度上的创建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遗产。元朝政治制度的基本骨架采用了汉族封建政权的组织形式,这体现了后者在政治构建上的巨大优势,也维持了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符合文明发展和传播的基本规律。 元朝在制度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行省制的确立上。行省即行中书省,本来是作为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后来逐渐向地方最高政府的方向演进,但行省始终具有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最高政府的双重性质。一

29、方面行省作为中央派出机构,是中央搜刮地方财赋,稳定秩序的工具,具有明显的替中央收权的性质;另一方面行省对辖区内的行政、财权、司法、军事具有相当程度的处置权。 行省制构建了一种新型的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形式。历代封建政权在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关系上,往往偏执一方,难以找到平衡点。地方权力过重,则尾大不掉,甚至导致分裂割据,直接威胁国家的统一,西汉七国之乱、唐末藩镇割据即是明证;中央权力过重,地方上就碌碌无为,缺乏灵活变通,宋代的过度集权也是其“积贫积弱”的重要因素。两者都不是国家组织的最佳形式。而行省制在将主要权力掌握在中央的同时,给地方保留了部分权力,使中央统而不死,地方权力大而不专,达到中央统一与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行省制的这一优势,为后世所推崇,对清朝、近代直至现代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解析: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