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46KB ,
资源ID:1381386      下载积分:5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38138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考研类试卷】2014年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eventdump27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考研类试卷】2014年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doc

1、2014 年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总分:1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简答题(总题数:6,分数:12.00)1.简述你对 CNN 的理解。(分数:2.00)_2.报刊的四种理论。(分数:2.00)_3.简述培养理论。(分数:2.00)_4.新闻和宣传的关系。(分数:2.00)_5.新闻报道中如何建构信息可信度?(分数:2.00)_6.记者的特定内涵。(分数:2.00)_二、案例分析题(总题数:1,分数:2.00)7.美联社于 2004 年 7 月 15 日在不经意间选用了一张有意夸大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区水灾的新闻照片,后经确认此图片经过电

2、脑处理。16 日,美联社通知各台作单位将此图片撤消。试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在网络传播时代新闻媒体的伦理道德。(分数:2.00)_三、论述题(总题数:2,分数:4.00)8.观众对电视内容越来越挑剔,对某一类节目往往是“又看又骂”,试分析论述这种既逆反又接受的受众心理。(分数:2.00)_9.试分析论述新媒体时代“围观改变中国”的说法。(分数:2.00)_2014 年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真题试卷答案解析(总分:1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简答题(总题数:6,分数:12.00)1.简述你对 CNN 的理解。(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CNN,英文

3、全拼为 Cable News Network,是美国一个透过有线电视与卫星电视播出的频道,由泰德.透纳于 1980 年创办,由时代华纳旗下的透纳广播公司所有。CNN 被认为是世界第一个全天候播出的新闻频道,除了在美国境内播出,也有境外频道对全世界服务。其总部和主要播报室位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 CNN 的崛起在电视领域引发了一场革命,对电视媒介、电视新闻、电视理论等均产生相当影响。CNN 重新界定了新闻的概念,新闻在过去是指已经发生的事情,而 CNN 则把新闻变成了正在发生的事情。概括起来,CNN 的核心理念有三点:它会 24 小时不间断地播报新闻;它的目标是全球性的CNN 会从世界任何一个

4、角落向全世界播报新闻;它的新闻报道将是现场的CNN 会在新闻事件发时,而不是发生后播报新闻。 但是,CNN 之类的电视新闻,在追求及时、逼真与现场感时,淡化了与娱乐的界限,往往缺乏事实与事实的联系与意义,使之看上去像没完没了的情景喜剧,比较肤浅琐碎。由于CNN 是通过与美国政府紧密合作而取得大多数的新闻的,很多人指责 CNN 并不试图做出准确的中立持平报导,而只是政府一个宣传工具。)解析:2.报刊的四种理论。(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报刊的四种理论,是由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威尔伯.施拉姆、弗雷德.西伯特和西奥多.彼得森于 1956 年出版的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提出来的。 (1)集权

5、主义理论 集权主义理论(也称权威主义理论)是欧洲中世纪后期极权主义制度下的产物,现代仍有其残余。其最大特点是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力或权威的意志为转移,一切为统治者服务。 集权主义的媒介制度及其规范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 报刊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力,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 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事先检查,这种检查是合法的; 对当权者或当局制度的批判属于犯罪行为,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 (2)自由主义理论 自由主义理论是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中形成的媒介规范理论,其核心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点,即认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

6、由企业。 自由主义理论的主要原理原则包括: 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的权利而不必经过政府的特别许可; 除人身攻击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 新闻出版不应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限制; 在涉及意见、观点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应当同样得到保证。 现代自由主义理论有两个重要原则,一是“观点的公开市场”原则,二是“自我修正”原则。 自由主义理论促进了现代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但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自由主义理论本身也发生了蜕变,成为维护垄断资本利益的理论;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则进一步演变成个别传播大国在国际推行文化帝国主义

7、的理论。 (3)社会责任理论 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 1947 年,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出版自由与负责任的报刊一书,提出媒介必须对社会负有责任。 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主要的原理原则有以下几点: 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 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 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4)共产主义理论

8、 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主张报刊应当成为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是施拉姆在冷战时期对当时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理论的一种指称。带有“学术政治化”的倾向。他认为这种新闻理论本质上与旧的集权主义和纳粹集权主义相同,认为具有“工具性”。 绝对的新闻自由是不可能的。 值得肯定的是能自由地说出他们相信的真理。 反对国家的自由是不容许的。 自由和责任是密不可分地连在一起。)解析:3.简述培养理论。(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培养”理论,也称为“培养分析”、“教化分析”、“涵化分析”。 这种研究起源于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当时,美国社会的暴力和犯罪问题十分严重,美国政府专门成立

9、了一个“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培养分析”的核心观点是,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于潜移默化中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 “培养分析”是以一定的社会观和传播观为出发点的。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要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只有在此基础上,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通的基准,社会生活才能实现协调。 “培养分析”一方面肯定“共识”是社会作为一

10、个统一整体存在的前提,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共识”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又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以及传媒的一些倾向所带来的社会后果。“培养分析”的重要目的是揭示大众传播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和意识形态服务的本质,其观点包含着对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现状的鲜明的批判态度和改革志向。)解析:4.新闻和宣传的关系。(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的基本职能是告知人们所需要的信息。 宣传,则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

11、度)。 (1)新闻与宣传之间的联系 新闻与宣传之间的联系在于: 宣传的目的是制约新闻、驾驭报道。 当社会上出现某种倾向时,宣传者往往会利用新闻媒介及时报道各种事实,引导这种倾向朝着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向发展。 新闻报道活动有一种潜在的宣传动机。 经过加工后的新闻,背后总是有一种观点或意见对受众施加影响。 发挥新闻的宣传作用,需要把握新闻报道转化为宣传效果的规律,遵循新闻本身的特性。宣传需要新闻提供思想材料,新闻是宣传的基础。 (2)新闻与宣传之间的区别 新闻与宣传虽有联系,但同时也表现为本质上的分离。 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这是两者最基本的区别,也由此引起其他一系列区别。 出发点不同。 宣

12、传的出发点是出于宣传者自身的需要,他们把一定的观念传播出去,让受众了解、理解、接受,从而争取受众的信任和支持。而新闻的出发点是出于受众的需要。因为信息是消除人们认知上的不确定性,是人们一切行动决策的前提。 归宿点不同。 宣传者传播一定的观念,其最终目的,是要人们理解它、接受它、支持它。宣传者在宣传之前,有自己的主观意图,通过宣传,力图影响人们的思想,让受众自觉自愿按照宣传的意图去行事。而新闻发布者发布新闻,除了以新闻谋利外,对新闻本身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图,任凭新闻接受者自己去分析、判断,作出决策。 传播的方式不同 信息是消除人们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对受众来说,信息总包含着新的原先人们不知道的东西

13、:新的事实、新的问题、新的情况、新的思路、新的知识等等。因此,一条信息的传播从来是一次性的。但宣传却往往需要重复,无论是意识形态还是商品广告,为了加深人们的印象,利于人们的了解和理解,往往用同一形式或不同形式向人们重复地宣传一种观念。 传播的要求不同 信息沟通要求定量的准确,具体要求是: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准确。而宣传,则要求定性的准确,即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观点要求正确、鲜明;材料要求真实、典型,能够恰到好处地说明观点的正确。在宣传上,凡是能够证实观点的所有材料,只要是真实的、典型的都可以用,不管是新近的还是历史的,是新鲜的还是人们所熟知的,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 把新闻视为宣传,把新

14、闻报道视作宣传活动,是相当普遍的新闻观念。在新闻报道历史上,资产阶级党报一诞生,就运用新闻报道从事广泛的宣传运动,发动和组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现代西方新闻宣传模式中巧妙的是,没有将新闻媒介的报道内容强加给公众,也不排除公众关心的问题对媒介有决定性的作用,让新闻报道间接对公众施加影响。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把新闻的宣传观念放在首位,:并形成系统的新闻宣传思想。新闻与宣传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几乎成为一个习惯性的概念,被党报工作者视为天经地义的新闻意识。)解析:5.新闻报道中如何建构信息可信度?(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新闻报道构建信息的可信度应该从坚持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做起。 第一,坚

15、持真实性原则。新闻传播活动的本质是传达新近变化的事实信息,这决定了新闻报道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新闻的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和经过都要经得起核对。新闻如果不坚持真实性原则,新闻报道构建的信息就没有可信度。 第二,坚持客观性原则。新闻报道是记者的主观意识对事物的反映,因而要尽可能排除个人的主观成见,客观提示新闻事件的原貌,坚持客观性原则。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指的是新闻报道者应力求排除主观成见或立场、情感因素的影响,忠实地反映新闻事件的原貌,追求新闻真实与客观形式的统一。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体现在两个层面:在理念层面上,

16、体现了求真求实的新闻精神,把客观性看作是真实性的保障,唯有客观才能真实;在业务操作层面上,体现为一系列以客观方式再现新闻事件的报道手法。只有坚持客观性,新闻报道的信息才有可信度。 第三,坚持平衡性原则。新闻报道涉及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以及新闻事件当事人各方利益,因而必须坚持平衡性原则。新闻报道的平衡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平衡报道意味着新闻报道应该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世界,即全面性要求;平衡报道意味着新闻报道应公平地而不是偏颇地对待新闻当事人以及涉及对象各方,即公正性要求。坚持平衡性原则,有助于保障新闻报道整体的真实性原则和新闻的可信度。)解析:6.记者的特定内涵。(分数:2.00

17、)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记者是指媒体从事信息采集和新闻报道工作的人。记者属于职业的一种。记者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代替广大的民众前往事情发生的现场,或是接触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并将事情的真相及其代表的意义,透过报导呈现于大众媒体之上,协助媒体达成守望、教育、讨论、娱乐等功能。由于记者拥有阅听人赋予的权力,所以也被冠以“无冕之王”的雅称。 记者按工作性质分为: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广播记者、电视记者、网络记者;按内容分为:政治记者、军事记者、经济记者、文教记者、科技记者、体育记者;按地区分为:本地记者、驻外记者、特派记者。 记者的修养,是指在从事新闻采访、新闻制作和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在政治思想、道德品

18、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锻炼和培养所形成的素养和能力。记者在从事新闻工作的时候,需要具备一定的修养。 第一,精神的理论修养。记者的理论修养是指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分析事物,进行报道,做大众的代言人。第二,崇高的政治修养。记者的政治修养,是指自觉地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一致,熟悉党的方针政策,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第三,高尚的道德修养。记者的职业道德,是指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新闻规范和准则,是社会道德对新闻记者这一职业所提出的特殊要求。 第四,过硬的业务素质。过硬的业务素质包括:敏捷地获取新闻线索、准确衡量新闻价值、创

19、造性地编写新闻报道、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杰出的才华学识。)解析:二、案例分析题(总题数:1,分数:2.00)7.美联社于 2004 年 7 月 15 日在不经意间选用了一张有意夸大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区水灾的新闻照片,后经确认此图片经过电脑处理。16 日,美联社通知各台作单位将此图片撤消。试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在网络传播时代新闻媒体的伦理道德。(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网络的出现和繁荣在为新闻事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伦理危机和挑战。网络时代,新闻媒体的伦理失范现象频频发生。 第一,新闻内容的失真。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生命,也是新闻的最基本要求。网络时代要求媒体要在最短

20、的时间内将真实、客观、有效的新闻信息展现在受众面前。网络时代,各种新闻媒体增多,新闻获得渠道多样化,使得媒体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为了自身的商业利益,媒体可能会参与事实构造本身,即以片面、主观的态度去面对事实本身,以想象和臆想代替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新闻内容的失真是对新闻事业的根基性腐蚀,不仅对媒体自身的发展造成了负面效应,也对新闻媒体的伦理道德提出了挑战。 第二,有偿新闻的发布。有偿新闻是指新闻工作者采取不正当手段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物质报酬的活动,同时也包括故意隐匿和扣押新闻的活动。有偿新闻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以劳务费、车马费等为形式的红包、礼金等等。新闻媒体通过与单位或个人进行钱权交易,

21、收取各种名目的好处费,从而故意对相关的新闻报导加以篡改、隐瞒、放大,以歪曲事实和颠倒黑白的方式损公利己,造成了严重的伦理危害。 第三,新闻内容的低俗化。为了迎合大众,增加点击量,新闻媒体不顾及社会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而利用大众虚假的生理“刚性”需求,以能够引发色情联想的特殊词汇,如“少女”、“女大学生”、“女教师”或一些着装暴露的图片等刺激网民的视觉和点击欲,致使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大量存在。 第四,价值导向的偏差。网络时代,娱乐成为主流并构成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新闻媒体不关注新闻的道德责任和价值导向,而只是一味追求新闻报道的轰动效应,并和大众一起将娱乐进行到底。新闻媒体的道德不作为助长了道德虚无

22、主义,媒体价值导向的偏差也对其他行业的道德规范构成威胁。 网络时代新闻媒体的伦理失范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闻工作者伦理观念偏差,部分从业人员道德素质低下。新闻工作者的伦理观念偏差以及部分新闻从业人员自身的道德素质低下是网络时代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首要原因。 第二,网络新闻伦理审查不严,政府和社会道德监管不力。新闻的伦理审查不够严格以及政府和社会的道德监管力度不够,也为网络时代新闻媒体的伦理失范打开了方便之门。 第三,法律制度不完善。网络新闻立法的不完善和法律缺失是导致网络时代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网络时代媒体的伦理失范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结果,

23、因此,媒体伦理失范的治理必然涉及到政府、社会、媒体以及个人等多方面的努力与合作。 第一,矫正新闻工作者伦理观念,提高从业人员道德素养。新闻工作者之所以会出现新闻伦理观念的偏差,主要是因为自身知识水平的不足以及在工作中缺乏正确的道德引导,而这一点又与新闻工作者的道德素养及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因此新闻工作者伦理观念的矫正以及从业人员自身道德素养的提高对于治理新闻媒体伦理失范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严格新闻伦理审查程序,加强政府与社会的道德监督。治理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现象最直接迅速的途径就是严格新闻发布的伦理审查程序,并加强相应的政府和社会的道德监督。 第三,完善法律进程,德治法治并举。)解析:三、论

24、述题(总题数:2,分数:4.00)8.观众对电视内容越来越挑剔,对某一类节目往往是“又看又骂”,试分析论述这种既逆反又接受的受众心理。(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新媒体时代,各个媒体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各大电视台都使出浑身解数,推出各种电视节目。中国的电视节目由于原创性的动力不足,同质化非常严重,在某个电视台一档节目的火爆之后,他电视台往往都会推出类似节目。在这种背景下,观众对电视节目自然会越来越挑剔,尽管挑剔,但他们还是会观看,这种“又看又骂”的现象是有一定原因的。 “看”的原因: (1)从受众需求来看,受众有社会互动需求和娱乐释放需求。社会互动需求可以分为情

25、感体验需求和人际模拟需求(以访谈节目为例)。情感体验需求指的是受众在情感上与主持人和嘉宾达成互动的需求,虽然是通过电视画面传播的,受众却有身临其境之感。人际模拟需求指的是,在访谈的过程中,嘉宾和主持人乃至现场观众的互动,使得受众可以通过影像与节目形成人际交往模拟场,即受众与嘉宾、主持人有了“熟人”的感觉,进而“加入”了节目,会让接受影像的受众很容易融人到情景当中,模拟成为节目主体之一,参与到栏目之中,进而进行模拟替代。受众观看某一类电视节目是他们社会互动需求和娱乐释放需求的体现。 (2)从受众心理来看,受众具有从众和时尚心理。受众的从众心理是在社会团体的压力下,各人不愿与众不同而感到孤立,放弃

26、了自己的兴趣,采取与大多数一致的行为,以获得安全感认同感和归属感。而时尚具有反常规的特点,以新和奇吸引人们。从众和时尚对受众的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当某一类节目流行时,由于从众心理和时尚心理驱使,受众往往会选择观看该类节目。 “骂”的原因: (1)从受众需求来看,除了娱乐释放需求之外,受众还有接收严肃性、对自身有帮助的信息的需求。而当今网络社会,媒介竞争异常激烈,出于商业目的考虑,电视节目呈现出“娱乐化”的倾向,电视和受众在娱乐当中丧失了自我。当过度娱乐化的电视节目满足不了受众获取信息的需求时,受众便会“骂”这些节目。 (2)从受众心理来看,受众具有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属于态度范畴,是个体对外界

27、态度的一种持相反方向的反应,是受众在接触、接受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产生于传播者愿望相反的态度的一种倾向。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有的记者、节目主持人为金钱所诱惑,或搞“有偿新闻”,或“走穴”要高价,或做虚假广告,以致受到受众的批评或冷落,进而对节目产生逆反心理,对节目“开骂”。另一方面,如今电视节目同质化严重,受众对千篇一律、你抄我我抄你的节目产生了视觉疲劳,雷同、抄袭、没有创新自然会引起受众的逆反心理。)解析:9.试分析论述新媒体时代“围观改变中国”的说法。(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围观之风日渐风靡,“打酱油”一词能红透大江南北与嗣观有着密切联系。虽然“打酱油

28、者”(如“小悦悦事件”中的路人)多被解读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犬儒主义者,但当互联网使跨时间、跨地域的嗣观成为可能,就整体而言,网络时代的围观被赋予种种积极内涵,所谓“围观改变中国”即是由此而来。新媒体时代,围观几乎成为共同关注甚至集体行动的代名词,网络围观成为一种新媒体现象。 新媒体时代,网络围观是公民社会政治参与的一种呈现出很多“另类”特征,其集体无意识的参与带来的群体压力型传播效果,其建设性和破坏性共存的社会干预功用,其“起哄”和“使命感”、“正义感”相互掺杂的参与心态,都使网络围观超越了简单化的“看客”定性而呈现出意义的复杂性和多面性特征。 网络围观不同于体制内有组织的政治参与,具

29、有自身的独特征。 第一,通过点击率、跟帖量等指标显示围观和参与,为媒体和公众设置议题。曾经被网民高度关注的陕西安监局长因在车祸现场“微笑”被网民发掘后变身为“表哥”,以及赵普微博爆料“皮革酸奶”、“郭美美事件”引发慈善业地震等,都是网民从兴趣出发,个体自发关注和讨论某一事件,在集体无意识的参与中,信息流出现了高度集中,以点击率、跟帖量等为评价指标的微博、论坛、BBS 等平台,系统自动生成关注排行,将关注焦点通过置顶、排名、加 V 等方式予以凸显,从而推动某一事件、某一人物成为“热点”。这种新闻遴选、推荐机制客观上为媒体和公众设定了关注的范围和方向,具有议程设置的功能。从公众无意识的“围观”到媒

30、体有意识地设置话题,网络围观经历了从集体无意识自发参与到媒体设置议题后群体自觉参与的演变。 第二,通过群体压力影响社会和参与公共治理。网络围观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集体无意识的分散参与,公众根据个人兴趣分散而自发地参与信息交流,参与的形式包括阅读、发言和行动等参与程度由浅而深的三个层面,在无意识中使某一信息被集中关注和出现“围观”;第二个阶段是媒体介入以后,公民参与从无意识的“散民”发言到有意识的“群层”论争,群体有意识地围绕群层利益进行辩论和斗争,并最终以优势人群的舆论意志、利益诉求占据上风和得到相关回应而终止。在这一过程中,除去纯娱乐型的围观,多数时候,围观会指向公共人物、公共

31、政策、公共管理,以个体权利表达、舆论监督、政治参与等渐次提升的形式,推动网络围观从个体兴趣走向公共治理。723 动车事故、PM25 事件、对养老金问题的争议等,都验证了网络围观群体压力所产生的社会干预作用。 对网络围观的价值评判: 面对网络围观现象,人们给出的评价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人高度肯定其正向价值,认为围观对改变当下中国社会问题有巨大建设作用,响亮地提出了“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也有人对围观的后果持怀疑和警惕态度,认为失范失序的国民劣根性在网络上的集中宣泄,引来大批围观与起哄,在网络上形不成良性互动的氛围,在置官方于尴尬境地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污损着公民社会的道德标准。 事实上,在承认网络围观存在着民意暴政、群体极化、侵犯隐私、不健康的心理满足等问题之外,其权利表达、舆论监督、意见交流、思想启蒙、促进社会规范建构、推进民主法治等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杨菁菁“戒指换大楼”等公益活动对社会的激励,譬如“杨武案”、“小悦悦事件”引发的全社会对公共道德的讨论和反思等,其建设意义都远远大于其破坏力。即使网络围观存在形不成良性互动的氛围,在置官方于尴尬境地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污损着公民社会的道德标准等问题,它也担负了提出问题供全社会思考、催化问题解决等功能,而不只是简单的破坏;在批判网络围观“非理性”的背后,更要反思引发网民“非理性”表达背后的深层社会原因。)解析: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