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 年陕西师范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总分:3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题(总题数:6,分数:12.00)学制_教育_3.最近发展区(分数:2.00)_4.三舍法(分数:2.00)_5.学习动机(分数:2.00)_6.苏格拉底法(分数:2.00)_二、简答题(总题数:6,分数:12.00)7.简述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分数:2.00)_8.简述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分数:2.00)_9.简述如何促进知识的迁移。(分数:2.00)_10.简述美国国防教育法的主要内容。(分数:2.00)_11.简述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措施。(分数:2.00)_1
2、2.简述大学“三纲领、八条目”的主要内容。(分数:2.00)_三、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13.试述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分数:2.00)_14.新基础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是什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这些目标?(分数:2.00)_15.比较杜威和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谈谈你对这两种思想观点的看法。(分数:2.00)_16.启发性原则是什么?并结合个人经验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这一原则?(分数:2.00)_2016 年陕西师范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试卷答案解析(总分:3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题(总题数:6,分数:12.0
3、0)学制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学制的内容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各种专业学校、大学和业余学校等。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学制:按教育程度来划分,有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机构;按教育类型划分,有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等教育机构;按受教育的时间来划分,有全日制、半日制、业余教育等机构;按主要教育手段和场所划分,有面授、函授、巡回、广播、电视等教育机构;按教育对象的年龄划分,有学龄期教育、成人教育机构;按主办单位划分,有国家办、地方办、企事业
4、办和私人办的教育机构,组成了一个纵横交叉的学校教育网。)解析:教育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一定的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教育类型,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
5、。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具有保证人类延续、促进人类发展以及促进社会发展等功能。)解析:3.最近发展区(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最近发展区是由维果茨基提出来的,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学生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或他人的启发和帮助可以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他主张教学应当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水平,以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应当走在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从而带动学生的发展。)解析
6、:4.三舍法(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三舍法是“三舍考选法”或“三舍选察升补法”的简称,是王安石改革太学时的一条重要措施。其主要内容是:将太学生员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生员依学业程度,通过考核,依次升舍。初入学为外舍生,相当于预科生或旁听生,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王安石的长远目标是逐渐让“三舍法”取代科举考试。三舍法是在太学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升舍考试制度,对学生考检和选拔力求做到平时行艺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学习优劣与对他们的任职、使用结合。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太学教学质量,同时又把上舍考试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融养士与取士于太学,无疑提高了太学的地位。总之,三
7、舍法是中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上的一项创新,它不仅对宋朝的学校教育产生了积极作用,而且对后来元、明、清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解析:5.学习动机(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学习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能直接激起、调节、维持或停止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它常以愿望、兴趣、理想等形式表现。按照不同的标准,学习动机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依据学习动机的来源,可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类;奥苏贝尔则将动机分为认知的动机、自我提高的动机、附属的动机这三类;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或者是正确的与错误的动机;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的范围不同,可将学习动机分为一般动机与具体动
8、机或性格动机与情境动机。学习动机不仅具有激发个体产生某种行为、使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一目标以及使个体的行为维持一段时间的一般作用,而且具有影响学习的方向、进程和效果的独特作用。良好的学习动机不仅使个体的学习行为朝向具体的目标,激发和维持某种学习活动,而且还控制着学习的进程,并决定了何种结果可以得到强化,提高信息加工的水平,改善学习行为。)解析:6.苏格拉底法(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苏格拉底法是由古希腊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在进行讲学的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师生之间的对话方法。它实际上是一种归纳法,即通过归纳形成普遍概念的方法。苏格拉底法主要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四个步骤组成,讥
9、讽是就对方的问题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是帮助对方自己得出答案;归纳是从各种具体的事物中找出事物的共性,形成一般的概念;下定义就是把个别事物归人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对话不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强制性灌输上,而是建立在与学生的共同讨论上,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的基础上,是通过不断提问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然而然地得到正确的结论,这有利于思维的训练和真理的发现。但是这种方法只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不是万能的,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和适度范围内作为参照,有其局限性。)解析:二、简答题(总题数:6,分数:12.00)7.简述班级授课制
10、的局限性。(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 (1)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学活动大多由教师直接做主。 (2)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 (3)学生的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 (4)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 (5)不能容纳和适应更多种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因为它的一切都固定化和形式化,灵活性有限。 (6)不能保证真正的智力卫生的要求,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 (7)缺乏真正的集体性,每个学生独自完成学习任务。虽然教师向许多学生同样施教,但每个学生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掌握。每个
11、学生分别地对教师负责,学生与学生之间并无分工合作,彼此不承担任何责任,无必然的依存关系。)解析:8.简述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学校实施德育的途径包括以下几点: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但这是有条件的: 教学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启发学生思考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以此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并付诸行动。 在教学中,既有学生与知识之
12、间的对象活动关系,又有师生、生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学生在此过程中形成的认识、态度以及价值观等也会潜移默化地积淀为学生品德。 (2)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 其特点在于要实际地做,实际地交往,让学生在做中学,在交往中学。有意义的劳动和社会实践,能够激发学生爱劳动、爱人民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进而形成学生勤俭、朴实、艰苦、顽强等许多好的品德。 (3)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通过这个途径进行的德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并形成互助友爱、团结合作、尊重规则等良好品德。 (4)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共青团、少先队是青少年自己的组织,组织得当的团
13、队活动能激发青少年学生的上进心、荣誉感,使他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提高思想觉悟、培养良好的品德。 (5)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个别谈心、咨询、讲座等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各方面问题,使他们成为积极向上、心理健康的人。 (6)班主任工作 通过班主任工作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学校才能强有力地管理基层学生集体,教育每个学生,更好地发挥上述各个德育途径的作用。 (7)校园生活 校园生活是学生重要的生存方式和生长方式。学生的道德行为方式和习惯的养成,道德观念在情感体验上的深化,在实际情境中的行为上的应对操作,需要通过实际的活动与交往才能实现,校园生活是其重要途
14、径之一。)解析:9.简述如何促进知识的迁移。(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学习的迁移又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知识对另一种知识学习的影响,既有先前知识对后续知识学习的影响,也有后续学习的知识对先前知识的影响。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促进知识迁移:(1)明确教学目标 在每个新的单元教学之前为学生确立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如有可能,可让学生一起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并要学生了解某一阶段的目标学习。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可以使学生对与学习目标有关的已有知识形成联想,即有一个先行组织者,会有利于迁移的发生。 (2)注重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整合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材的编排上,要注意在各个教学单元相对独立的前
15、提下,体现出各单元和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和前后衔接,切忌造成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割裂。学习的新知识与已经学习的知识间有共同要素或成分的,可引导学生利用这些共同要素进行学习。例如在数学课上学习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后,下一课再学习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做法,就很好地注重了前后学习内容的联系,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 (3)整合学科内容 教师要注意把各独立的教学内容整合起来,即要注意各门学科的横向联系。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把在某一门学科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其他学科中去,比如数学课学习的知识可以融入到物理或化学课的学习中。 (4)加强知识联系 教师要重视简单的知识技能和复杂的知识技能、新知识技能和旧知识技
16、能之间的 联系; 教师要促使学生把已学过的内容迁移到新的学习内容上去; 教师通过提问或简单的提示推动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的、比较复杂的内容。 (5)强调概括总结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概括化的原理,培养和提高其概括总结的能力,充分利用原理和原则的迁移; 在讲解原理、原则时,要列举最大范围的例子和各种变式,使学生正确把握其内涵和外延。 (6)重视学习策略 教师要有意识地教学生学会学习,帮他们掌握概括化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是可教的,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教学生一些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将有助于促进学习的迁移。在实际学
17、习中,老师可以教给学生划线或画结构图等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学习内容。 (7)培养迁移意识 教师要通过反馈和归因控制等方式使学生形成关于学习和学校的积极态度。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反馈方式,当学生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某一学科的问题时,应予以鼓励。)解析:10.简述美国国防教育法的主要内容。(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二战以后,美国社会各界对美国的教育质量展开了激烈批评,特别是 1957 年苏联卫星上天后,美国朝野震惊,改革教育的呼声更加高涨。在此背景下,1958 年 9 月 2 日,美国总统亲自批准颁布了国防教育法。 (1)加强自然学科的教学 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即
18、“新三艺“)的教学,国家为此将提供财政援助。法案列出了详细的财政年度拨款计划,要求各州购置适用于学校的实验设备、视听设备、印刷物等,并补充师资。 (2)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批高级技术人才。要求各地区设立职业技术教育领导机构,对更多的年轻人进行职业技能训练。 (3)强调“天才教育“ 鼓励有才能的中学生升人高等教育机构研修,从中培养拔尖人才。为保证所有有能力的学生不因缺乏财力而失去学习机会,为大学生和研究生提供奖学金和贷款。对公立学校或其他法律授权许可的学校(包括初级学院和技术学院)的学生进行甄别测验,以便资助那些经鉴定证明具有杰出才能的学生。 (4)为低收人家庭的儿童提供必
19、要的援助 对于在地方教育机关学区内就读的处境不利的儿童,地方教育机关应为其提供特殊的教育服务和安排(如双学籍、教育广播和电视、流动教育服务和设备等),以使该类儿童同样能够享受到国家提供的设备和材料的援助。 总之,国防教育法的颁布是美国立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的颁布说明美国认识到了教育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教育与国家的安危和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大量教育经费的投入,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并使小学的入学率迅速提高,中等教育普及速度也大大加快。该法的颁布有利于美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解析:11.简述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措施。(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创造性是指根据一定目的和任
20、务,运用已有知识,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创造性的培养途径包括创造意识的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创造个性的培养和创造机遇的把握。 (1)创造意识的形成 创造意识是指创造的愿望、意图等思想观念。创造意识是创造活动的起点和前提,离开了创造意识,一切创造活动都将无从谈起。创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性行为,它是在一定的意识支配下进行的。创造意识实质上就是一种问题意识,一种对问题的敏感性。要想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必须首先打破意识结构中这种固有的平衡状态,培养习惯性的发现问题的意识。要常常怀疑自己,敢于否定自己的错误,乐于接受新思想。 (2)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扩展思维的视角 尽量多地
21、增加头脑中的思维视角,学会从多种角度观察同一个问题。 提高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类特有的把已有的知识和新的信息在头脑中重新组合的能力,只有经过想象 力的推动,才会与行为整合,转变为创造性的思想。把握直觉和灵感 直觉和灵感是创造者孜孜以求,长期顽强劳动的结果,直觉和灵感可以帮助人在创造活动中作出预见。凭借卓越的直觉和灵感能力,科学家能够在纷繁的事实材料面前,敏锐地察觉出某一类现象和思想具有重大的意义,预见到将来在这方面会产生重大的科学创新和发现。 (3)创造个性的培养 培养创造个性,首先要树立坚定的信念 创造的本质特征就是不随俗,不模仿,不盲从,不迷信。如果模仿别人的创造成果,就不会有所前进。如果盲
22、从潮流,就不敢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如果迷信权威,就不会有所创造。 培养创造个性,必须坚持目标始终如一 一个成功的创造者在为达到预期目的的行动中,必须要不怕任何失败和挫折,努力克服各种障碍和困难,不达到既定目标誓不罢休。 培养创造个性,还要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任何创造性活动都有失败的可能。人们常常只看到创造成果的辉煌,却很少看到创造程中的挫折、苦恼、打击和磨难。挫折和失败是创造者经常遇到的事情,即使是科学巨匠, 也是失败多于成功。 (4)创造机遇的把握 一个人能否取得创造性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善于抓住和把握机遇。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但它又不是均衡摊派的。准确地把握机遇,便能事半
23、功倍。创造机遇有三种方式: 发现,留心观察生活,在现存的事物中,找出未被注视、未经利用的地方。 发明,瞄准新的需求,进行新的设计,创造出在那个特定的时期尚未存在的东西。 组合,把现存事物重新排列,把不同的因素重新组织,在看似没有关系的事物中间发现联系,并重新予以编排。)解析:12.简述大学“三纲领、八条目”的主要内容。(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大学中“三纲领”的内容及含义 大学提出的教育目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 “明明德”就是指把人天生的善性“明德“发扬光大,这是每个人为学做人的第一步。 亲民 儒家要求凡事都须由己及人,把个人自身的善转
24、化为他人、尤其是民众的善,于是高一步的目标是“亲民”。朱熹认为,“亲民”应改作“新民”,解释为推己及人,使人们去其“旧染之污”,以臻于善的境界。 止于至善 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止于至善”。大学对此的解释是:“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三纲领”表达了儒家以教化为手段的仁政、德治思想。朱熹认为“三纲领”,第一条重在修己;第二条重在治人;第三条是最终目标。“三纲领”虽是三步要求,但又是层层递进、浑然一体的整体要求,舍一而不能完成其他。 (2)大学中“八条目”的内容及含义 大学认为人的完善是一个过程,又可细分为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
25、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八条目”。“八条目”前后相续,逐个递进而又逐个包含,也体现了阶段与过程的统一。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被视为“为学人手”或“大学始教”,格物是学习儒家“六德”“六行”“六艺”之类;致知则是在格物基础上的提高。 诚意、正心、修身 a诚意主要指人的意念、动机的纯正; b正心指不受各种情绪的左右,始终保持认识的中正; c修身是人的一种综合修养过程,是人品质的全面养成,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 齐家、治国、平天下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个人完善的最高境界。齐家是成为家庭与家族的楷模,为人效法;治国是齐家的扩大和深化;平天下是治国的扩大。其基本精神一以贯之,即为政以德,以孝悌
26、、仁恤、忠恕之道治国。)解析:三、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13.试述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中体西用”是清末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的基本教育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简称,也称“旧学为体,新学为用”。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劝学篇中。 (1)“中体西用”思想 含义 “中体西用”的含义也就是张之洞所指出的“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这个思想。 基本思想 教育首先要传授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
27、充中学的不足。 “中学”和“西学”的关系 张之洞强调“中学”是立国之本,讲“西学”必先通“中学”;而要存“中学”,又不得不讲“西学”。他将“中学”中的伦纪、圣道、心术看作是不可变更的立国之本,而法制、器械、工艺等“西学”,则属于可变的附庸。他的“中体西用”说的基点是立足于“中学为体”的,他强调“中学”是本体,绝不能改;“西学”可以用来补助、强化、保存“中学”,但绝不能替代“中学”。 (2)历史作用 “中体西用”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传统教育,强调了“中学”的“经世致用”的成分;重视了知识分子的作用,肯定了科技知识是救世富强之实政,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 “中体西用”理论对“西学”教育的合理
28、性进行了有效的论证,促进了资本主义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从而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注入了新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在此原则下实施的留学教育和举办的新式学堂给僵化的封建教育体制打开了缺口,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教育结构。 在这个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学说、民主平等思想必然被裹挟在一起传播。 “中体西用”强调以中学为本,有选择性地学习西学,有助于中华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维护。 (3)局限性 “中体西用”的主旨在于维护清王朝的封建政治制度和儒家纲常名教的至尊地位,学习西学的主张是为了适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需要而提出的,并不是要建立资本主义国家。其维护封建专制等级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作用,阻抑了维新思想更广泛
29、的传播。 “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是粗糙的,它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直接进行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 总之,在当时中国封建主义的儒学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时代,能把“西学为用”作为办学宗旨,是一个不小的进步,是中西文化在当时的一种特殊的结合方式,虽然其根仍为中学,但毕竟给僵化的封建传统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在客观上对封建制度的解体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解析:14.新基础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是什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这些目标?(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
30、,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1)改革的目标 课程功能改革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课程结构改革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课程内容改革 改变课程内容
31、“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课程实施改革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程评价改革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课程管理改革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改革目标的实施
32、在教学目的上 教师要将知识的传授与学生能力、情感的培养相结合,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教学内容上 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社会与时代的要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 教师要改变一人主宰课堂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生动有趣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自身的发展。 在教学评价上 教师要注重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互评等评价手段,切实将学生与教师变成评价的主体。 在课程管理上 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善于
33、根据本地区、本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将课程本土化,适应本地需求,更好地促进本校、本班级学生的发展需求。 总之在课程改革目标的指引下,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来调整课堂教学,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的践行,促进我国课程与教学迎合时代的趋势,符合素质教育的需求。)解析:15.比较杜威和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谈谈你对这两种思想观点的看法。(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其教学理论主要有: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教材的重要性,主张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及权威地位。 杜威作为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教学理论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
34、主要有: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从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 (1)杜威与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的不同点 教育目的不同 赫尔巴特强调教育是人未来生活的一种准备;杜威提出教育无目的论,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在杜威看来,外在的教育目的是强加的,不能充分考虑儿童的本能与需要;固定的教育目的缺乏灵活性,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具体情况;终极的教育目的是一种理论上的虚构和假设,因为
35、世界是变动不息的。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就是生长。这就是杜威最著名的教育目的论。 教师与学生地位不同 赫尔巴特强调教师是中心,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论,整个教育过程中要以儿童为中心,要求尊重儿童的天性。 课程方面不同 赫尔巴特强调以系统知识为中心,重视学科学习,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杜威以其经验论哲学为基础,提出了“做中学”和从经验中学的课程理论,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为教育的起点,强调对直接经验进行组织、抽象和概括。 教学方法不同 赫尔巴特强调教师的讲授,杜威推崇从做中学或从经验中学习的教学方法。“从做中学”强调教学必须考虑儿童本性
36、发展的特点,必须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和个别差异,必须考虑儿童的需要,使儿童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学重点不同 赫尔巴特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杜威非常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他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 教学过程不同 赫尔巴特试图根据心理学来阐述教学过程,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揭示了课堂教学的某些规律性。这一理论对指导和改进教学实践起了积极作用,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上,杜威依据学生在做中学的认识发展提出了包含五个阶段的教学过程,简明地概括为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也有人把它称为五步教学法。 (2)杜威与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的相同点 赫尔巴特与杜威
37、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因此教育思想必然有很多不同之处。教育本身具有历史继承性,因此他们的教育思想也有相同之处。 强调教育培养的人为社会发展服务; 都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 强调教学阶段,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赫尔巴特提出三阶段说,杜威提出思维五步法或探究五步法。)解析:16.启发性原则是什么?并结合个人经验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这一原则?(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基本含义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以及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贯彻启发性
38、教学的基本要求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使许多一时的欲望和兴趣,汇集和发展成为推动学习的持久动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要注意提问、激疑,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茅塞顿开;然后因势利导,使学生的认识步步深入,以获取新知。 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向他们布置由易到难的各种作业,或提供素材、情境、条件和提出要求,让他们去独立探索、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独出心裁地完成作业,以便发展其创造才能。 发扬教学民主 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善于制止学生之间的讽刺讥笑和相互卑薄,引导他们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相互支持。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启发性原则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性,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能动认识过程。)解析: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