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5 ,大小:82KB ,
资源ID:1385815      下载积分:5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38581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和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试卷1及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orderah29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和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试卷1及答案解析.doc

1、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和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试卷 1及答案解析(总分:9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单项选择题第 1-45小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分数:2.00)_2.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 )”。(分数:2.00)A.商刑B.汤刑C.吕刑D.九刑3.商朝有“三风十愆”的规定,其中三风中的巫风是指(分数:2.00)A.庭内起舞、沉溺酒歌B.贪求财物、迷恋美色、狩猎不休C.巫蛊乱政、残害忠良D.蔑视

2、圣人教训、拒绝忠直劝告、亲小人远贤臣4.关于奴隶制五刑,流行的说法认为最早源于(分数:2.00)A.上古祭祀活动中的献俘、杀俘仪式B.原始社会后期军法、军令的积累C.先进部落苗民的刑罚D.夏商时期的天罚、神判观念5.下列关于奴隶制五刑的说法,正确的是(分数:2.00)A.五刑起源的记载最早见之于孝经五刑B.荆刑的具体做法是断人之足,或者斩人之趾C.大辟的执行方法包括斩首、炮烙、醢、脯等D.五刑是上古时期所有刑罚的总称6.下列各选项,不属于吕刑内容的是(分数:2.00)A.阐述了苗民无德滥刑而遭受亡国绝祀的历史教训,以说明建立法度的重要性B.主张“刑无等级,法不阿贵”,所以要发布于众,让臣民皆“

3、知所避就”C.强调必须以德教为本,用刑适中,惩罚与罪行相符D.规定了较为完整的收赎办法,赎刑由此制度化7.西周时期的礼仪内容可分为五个方面,通称为“五礼”,其中“冠婚之礼”称为(分数:2.00)A.吉礼B.宾礼C.嘉礼D.婚礼8.渎职方面的犯罪是西周三大类主要罪名之一,典型的罪名就是司法官的“五过”之疵,五过之中的“惟货”是指(分数:2.00)A.利用职权,报私恩怨B.贪赃受贿,敲诈勒索C.秉承上意,依仗权势D.接受请托,徇私枉法9.根据西周民事立法,买卖奴隶、牛马等大宗交易必须使用的较长契券被称为(分数:2.00)A.质B.剂C.傅D.别10.西周时期审判案件时,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一种观察

4、方式是(分数:2.00)A.五刑B.五礼C.五声D.五过11.构成西周基本政治模式的,并且成为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贵族世袭统治工具的制度是(分数:2.00)A.嫡长子继承制B.明德慎罚C.宗法制度D.家长制12.关于商鞅变法中的“改法为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分数:2.00)A.所谓“改法为律”是指将法经改为秦律B.“改法为律”突出了法律的普遍性和必行性C.以往法律规范统称为“法”,“律”自“改法为律”时出现D.“改法为律”不只是名称和体例的变化,也带有打破贵族特权的内涵13.在秦朝的几种法律形式中,其内容为司法判例,用以弥补法律规范漏洞的是(分数:2.00)A.决事比B.廷行事C.封诊式D

5、.条法事类14.与西周一样,秦朝也重视对犯罪故意与过失的区别,其中过失称为(分数:2.00)A.惟内B.不端C.非眚D.非终15.汉朝官吏选拔制度中,高级主管官吏或地方郡守以上官吏在其辖管内对有名望和才德之士,向中央举荐或自选为属吏的方式称之为(分数:2.00)A.察举B.征召C.辟举D.诏举16.汉朝已经有比较完备的诉讼制度了,其中公诉称之为(分数:2.00)A.乞鞫B.读鞫C.告D.劾17.西汉文景时期刑制改革,不涉及下列刑罚方式的(分数:2.00)A.劓刑B.墨刑C.宫刑D.斩左趾18.汉代对选拔任用官吏有身份的限制,据此,下列各选项能够成立的是(分数:2.00)A.某大商贾子婿被举孝廉

6、B.中山靖王之孙出任益州刺史C.县令王某因贪赃被免官三年后又被征召为官D.上党郡守与渤海郡守为姻亲关系19.汉代已经产生了官员退休制度,称为“致仕”,汉代致仕的法定年龄为(分数:2.00)A.60岁B.65岁C.70岁D.75岁20.“八议”、“官当”正式人律,即为法律所规定,发生的朝代是(分数:2.00)A.东汉时期B.王莽新朝C.曹魏时期D.西晋时期二、多选题(总题数:19,分数:38.00)21.多项选择题第 46-63小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22.关于中国法律的起源,下

7、列说法能成立的有(分数:2.00)A.中国早期法律兼有国法和宗法的双重性质B.中国古代刑法主要由军队法令发展而来,礼制则由祭祀仪式发展而来C.中国古代法起源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基础之上D.中国古代刑法、行政立法等公法发达,跟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家长制联系紧密23.关于“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下列说法不能成立的是(分数:2.00)A.“礼”不是为庶人制定的,他们不可能按贵族的礼仪行事B.庶人以下的人日日忙于劳动生产,所以不需要受礼的约束C.刑罚不是针对贵族的,贵族犯罪不受刑罚处罚D.贵族享有刑法上的特权,一般的犯罪能够获得宽宥24.关于“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分数:2.00)A.礼是中国古

8、代社会中长期存在的、维护血缘宗法关系和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以及言行规范的总称B.礼最早是氏族社会祭祀鬼神的仪式,是人们自愿遵守的习惯,所谓“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C.礼始于“周公制礼”,周公在武王死后的摄政期间,深切认识到礼的社会政治作用,因而在立国之初便进行了制礼活动D.周礼是西周法律的总称,即所谓礼典,它规范和调整着西周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教育、婚姻、家庭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25.西周的刑法带有浓重的等级色彩,其中最显著的表现之一就是同罪异罚的刑法原则,下列各选项属于这一原则制度表现的是(分数:2.00)A.“凡杀人者唯王之同族或有爵者,杀之于甸师氏”,即贵族犯死罪一般不当众行刑

9、B.“公族无宫刑”,应处宫刑者,由贵族们议决减免C.关于八辟之法的规定,亦公开赋予特定身份者享受减免刑罚的特权D.有“三赦”之法:“一日幼弱,二日老耄,三日蠢愚”,此三者除犯故意杀人罪外,一般皆赦免其罪26.古代对监狱的称呼很多,下列各选项属于商朝对监狱的称呼的是(分数:2.00)A.圜土B.钧台C.囹圄D.大狱27.关于商王盘庚发布的各类法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分数:2.00)A.在出师平叛时发布带有军纪的“盟誓”B.针对如何处置叛乱部落首领发出的“令”C.在迁都到殷之后发布“诰”指示臣子不要再有返回故都之意以安定民心D.针对新都城王宫位置的挑选发布“命”28.关于西周“以德配天”、“明德慎

10、罚”思想,下列说法可以成立的是(分数:2.00)A.它是在夏商两代“天讨”、“天罚”的神权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否定了天命观念B.它是西周初期统治阶层的基本政治观点,对西周的政治生活、法律实践都有指导作用C.它强调道德教化的重要性,主张审慎而有区别地对待刑罚及因时制宜地制定和适用刑事政策D.它是我国古代法律思想史上的重大进步,为后世“德主刑辅”法律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29.西周时期婚姻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下列(分数:2.00)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B.一夫多妻制C.同姓不婚D.“七出”、“三不去”30.法家的“法治”理论突出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法律思想,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打破奴隶主旧贵族的等级

11、特权,下列原则中反映了这一目的的是(分数:2.00)A.法布于众B.轻罪重刑C.一断于法D.赏当其工,刑当其罪31.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颁布了法经六篇,其中的程序法规定主要是(分数:2.00)A.具法B.囚法C.捕法D.杂法32.下列各选项,反映了汉初以黄老学说为立法指导思想的是(分数:2.00)A.轻徭薄赋,约法省刑B.刘邦人咸阳“约法三章”C.文景时期废肉刑改革D.从十五而税一到三十而税一33.下列各选项假设发生于汉武帝时期,那么其中不属于“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必须追究隐匿者刑事责任的有(分数:2.00)A.某甲窃取邻人银簪,其子隐匿不告B.某乙聚众谋反,其妻隐匿不告C.某丙为叛军“通行饮

12、食”,其父隐匿不告D.某丁以左道诅咒天子、蛊惑民众,其祖父隐匿不告34.下列各罪名,属于汉律中有关危害君主专制罪的有(分数:2.00)A.废格诏书B.左道C.阿党附益D.僭越35.关于西汉武帝官制设置中各官职与其职责搭配,下列说法不能成立的有(分数:2.00)A.中央设置大司徒掌管土木营造,大司空掌管民政、财政和教育,大司马掌管军事B.监察机构为御史台,御史大夫为中央监察官之首,下设御史中丞和司隶校尉C.刺史为地方行政区划州的行政长官,下设郡县,主官分别为郡守和县令D.尚书台作为“出纳王命,敷奏万机”的国家中枢机构,成为行政机关的核心36.关于秋冬行刑,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分数:2.00)A.秋

13、冬行刑是指汉代死刑犯都必须在秋天霜降以后、冬至以前执行B.其理论基础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认为春夏以阳为主,主生;秋冬以阴为主,主杀C.它把司法镇压与阴阳运行、四季变换联系起来,借助天的权威和实际生活感受来加强司法的严肃性D.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与社会秩序的稳定,又标榜了德政慎罚,故为后世法律所继承37.下列关于南北朝时期法典所属政权的说法,错误的有(分数:2.00)A.泰始律是东魏法典B.麟趾格是北齐法典C.大统式是北魏法典D.新律是西晋法典38.关于晋代法律制度的首创,下列说法错误的有(分数:2.00)A.法例首次从晋律中分离出来独立成篇B.首立“准五服以制罪”,以丧服为标志来区分亲

14、属远近关系,进而定罪量刑C.首次确立允许以官爵抵罪的“官当”制度D.作为上诉直诉制度的登闻鼓首创39.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司法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分数:2.00)A.尚书台此时成为主要的中央司法审判机构,下设三公曹、都官曹等司法审判机构B.西晋时开始在廷尉之下设置专门教授法律、培养司法官吏的律博士C.为了加强皇帝对司法审判的控制,开始出现了“登闻鼓”制度和死刑复奏制度D.刑讯逼供在这一时期也更加残酷,出现了“测罚”、“测立之法”等新的刑讯方式三、简答题(总题数:2,分数:4.00)40.简答题第 64-66小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分数:2.00)_41.简述两汉的主要法律

15、形式。(分数:2.00)_四、分析题(总题数:2,分数:4.00)42.分析题第 67-69小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分数:2.00)_43.材料:牧牛争讼案。三月甲申日,伯扬父在周王的面前宣布对牧牛的判决,说:“牧牛!过去你任职的时候,竟敢和你的长官争讼违背自己曾立下的誓言。今天,你必须再立信誓。你只有恪守自己的誓言,才能重新担任官职。按照你的罪行,我本应鞭你一千,施以墨刑。现在我宽恕你,鞭你五百,罚金三百鎱。”牧牛于是向其长官立誓说:“从今以后,我不敢再和你争讼,不再以各种大小事扰乱你。” 问题: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的哪些法律制度或法律问题。(分

16、数:2.00)_五、论述题(总题数:3,分数:6.00)44.论述题第 70小题,本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分数:2.00)_45.试述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公布成文法的情况,并评价成文法公布的意义。(分数:2.00)_46.简述汉代的监察制度。(分数:2.00)_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和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试卷 1答案解析(总分:9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单项选择题第 1-45小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分数:2.00)_解析:

17、2.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 )”。(分数:2.00)A.商刑B.汤刑 C.吕刑D.九刑解析:解析: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一节中的汤刑。夏商两朝的法律总称分别为禹刑和汤刑,都带有对祖先或者朝代建立者的尊敬与怀念之意,故以大禹和商汤的名字命名。3.商朝有“三风十愆”的规定,其中三风中的巫风是指(分数:2.00)A.庭内起舞、沉溺酒歌 B.贪求财物、迷恋美色、狩猎不休C.巫蛊乱政、残害忠良D.蔑视圣人教训、拒绝忠直劝告、亲小人远贤臣解析:解析: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一节中的商朝立法概述。对于古代的这些名词概念,不能简单地以现代意思揣度,除非古文功底深厚

18、,否则只能细心识记。巫风虽然带有“巫”字,但其主要针对的是官吏只顾吃喝玩乐、不理政事;淫风则指贪求财物、迷恋美色、狩猎不休,有点类似于今天的生活作风层面;乱风则指蔑视圣人教训、拒绝忠直劝告、亲小人远贤臣,侧重执政思想观念和用人方面。4.关于奴隶制五刑,流行的说法认为最早源于(分数:2.00)A.上古祭祀活动中的献俘、杀俘仪式B.原始社会后期军法、军令的积累C.先进部落苗民的刑罚 D.夏商时期的天罚、神判观念解析:解析: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一节中的夏商刑事立法。虽然一般的理论都认为我国最早的法律制度是起源于祭祀活动、军法和军令等,也带有浓厚的神权法思想,但是在具体问题上还是要细致地认识和理

19、解,例如本题中的奴隶制五刑,尽管也与 A、B、D 三选项密不可分,但是从源头上来看还是先进苗民的刑罚。5.下列关于奴隶制五刑的说法,正确的是(分数:2.00)A.五刑起源的记载最早见之于孝经五刑B.荆刑的具体做法是断人之足,或者斩人之趾C.大辟的执行方法包括斩首、炮烙、醢、脯等 D.五刑是上古时期所有刑罚的总称解析:解析: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一节中的夏商刑事立法“五刑”。五刑起源最早见于尚书.吕刑;剕刑的具体做法包括断人之足或剔去膝盖骨;大辟是死刑的总称,执行方法包括斩首、炮烙、醢、脯等;五刑是上古的“正刑”,而不是所有刑罚的总称,除正刑外,还有鞭扑、流刑、劳役刑等。6.下列各选项,不属

20、于吕刑内容的是(分数:2.00)A.阐述了苗民无德滥刑而遭受亡国绝祀的历史教训,以说明建立法度的重要性B.主张“刑无等级,法不阿贵”,所以要发布于众,让臣民皆“知所避就” C.强调必须以德教为本,用刑适中,惩罚与罪行相符D.规定了较为完整的收赎办法,赎刑由此制度化解析:解析: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西周立法概况有关吕刑的介绍。吕刑继承并贯彻了周初明德慎罚的思想,以苗民无德滥刑而亡国绝祀的历史教训说明建立法度的重要性,强调必须以德教为本,用刑适中从这一基础出发,可以设想吕刑中刑罚不会严苛,除此之外,具体制度方面规定了较为完整的收赎办法,赎刑由此开始制度化。强调刑无等级是战国封建地主阶级

21、法律思想的主张,法律要公布为民所知也是春秋时期子产铸刑书于鼎等之后的事,不可能属于西周的做法。对某法典或者制度的特点、内容进行学习的时候,要与其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法律思想特点相结合来理解、判断。7.西周时期的礼仪内容可分为五个方面,通称为“五礼”,其中“冠婚之礼”称为(分数:2.00)A.吉礼B.宾礼C.嘉礼 D.婚礼解析:解析: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礼与刑的关系。西周时期的礼仪内容可分为五个方面,通称为“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吉礼是祭祀之礼,古人认为祭祀鬼神、祭祀祖先能给自己带来福祉,故称祭祀之礼为吉礼;凶礼是丧葬之礼;军礼是行兵打仗之礼;宾礼是迎宾待客之礼;嘉

22、礼是冠婚之礼。冠婚之礼包括成年加冠和结婚两方面,因而不只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婚礼。此外,吉礼和宾礼也是比较容易混淆的,需要注意具体含义。8.渎职方面的犯罪是西周三大类主要罪名之一,典型的罪名就是司法官的“五过”之疵,五过之中的“惟货”是指(分数:2.00)A.利用职权,报私恩怨B.贪赃受贿,敲诈勒索 C.秉承上意,依仗权势D.接受请托,徇私枉法解析:解析: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西周主要罪名。西周的罪名比商朝发达,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政治性犯罪,如违抗王命罪;二是破坏社会秩序、侵犯人身财产等方面的犯罪,如“寇攘奸宄”(劫夺窃盗);三是渎职方面的犯罪,如司法官的“五过”之疵(弊端):“惟

23、官”(秉承上意,依仗权势)、“惟反”(利用职权,报私恩怨)、“惟内”(内亲用事,暗中牵制)、“惟货”(贪赃受贿,敲诈勒索)、“惟来”(接受请托,徇私枉法)。这些罪名很多在今天的刑法中也多有涉及,所以很有可能考到。9.根据西周民事立法,买卖奴隶、牛马等大宗交易必须使用的较长契券被称为(分数:2.00)A.质 B.剂C.傅D.别解析:解析: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西周民事立法。西周有质剂与傅别两种契约形式,质剂是买卖契约,所谓“大市以质,小市以剂”,即凡买卖奴隶、牛马等大宗交易须使用较长的契券,称“质”;买卖兵器、珍异等小件物品使用较短的契券,称“剂”。傅别指借贷契约,是解决债务纠纷的凭

24、证。所谓:“听称责以傅别。”“傅”即债券,一分为二称“别”,债权人执左券,债务人持右券,司法官以其为凭证审理有关债权债务纠纷案件。了解这些古代法律事物名词的含义,是分析和理解古代法律文献的基础,必须掌握。10.西周时期审判案件时,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一种观察方式是(分数:2.00)A.五刑B.五礼C.五声 D.五过解析:解析: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一节中的西周司法制度。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西周总结出一套“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的经验,即运用察言观色进行审讯,以判断当事人陈述的真伪。上述几个名词都是以“五”为数的,要注意区别:五刑指的是我国古代五种刑罚方式,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五礼

25、是西周礼仪的五方面内容,具体指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过是指“五过”之疵中司法官五种罪过: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这些有类似或者规律的概念要注意比较、区分。11.构成西周基本政治模式的,并且成为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贵族世袭统治工具的制度是(分数:2.00)A.嫡长子继承制B.明德慎罚C.宗法制度 D.家长制解析:解析: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宗法制度。本题首先可以排除的是明德慎罚和家长制,前者是一种法律思想理念,而非制度,后者是强调家长在管理家族事务时候的主导地位;A、C 选项是包含关系,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在继承方面的具体制度,它只涉及继承而不涉及确立秩序和继承以

26、外的政治模式,因此,准确地说只有宗法制度才符合题干的说法。12.关于商鞅变法中的“改法为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分数:2.00)A.所谓“改法为律”是指将法经改为秦律B.“改法为律”突出了法律的普遍性和必行性C.以往法律规范统称为“法”,“律”自“改法为律”时出现 D.“改法为律”不只是名称和体例的变化,也带有打破贵族特权的内涵解析:解析: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一节中的商鞅变法。改法为律的内容就是将魏国李悝的法经改为秦律运用于秦国;“律”的含义为:“均布也”,具有稳定、恒常、整齐划一之意。律又与音律有关,即所谓律吕,起着定音于一的作用,故而这一改革突出了法律的普遍性和必行性;普遍性当中的一

27、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让旧贵族也受法律的制约,因此有打击贵族特权的内涵;而“律”的出现是在商鞅变法之前,此时只是开始作为法典名称沿用。13.在秦朝的几种法律形式中,其内容为司法判例,用以弥补法律规范漏洞的是(分数:2.00)A.决事比B.廷行事 C.封诊式D.条法事类解析:解析: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二节中的秦代法律形式。秦代的四中法律形式分别是:律:制定法;令:皇帝针对具体事项的临时法令;法律问答:法律解释;封诊式:审判原则和司法程序等;廷行事:司法判例。此外还有课、程等。决事比是两汉时期的判例;条法事类是南宋在敕、令、格、式四种法律形式并行和编敕的基础上,将敕、令、格、式以“事”分类,统一

28、分门编纂,形成了条法事类这一新的法典编纂体例。是以事类为标准分门编纂的法规大全,每项事类中同时收入相关的敕、令、格、式、申明等,申明即法律解释。14.与西周一样,秦朝也重视对犯罪故意与过失的区别,其中过失称为(分数:2.00)A.惟内B.不端 C.非眚D.非终解析:解析: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二节中的秦代刑事立法。秦代将故意称为“端”,过失称“不端”。惟内是西周司法官“五过”中的内亲用事,暗中牵制;非眚是西周时期对故意的称法;非终是西周时期对偶犯的叫法。15.汉朝官吏选拔制度中,高级主管官吏或地方郡守以上官吏在其辖管内对有名望和才德之士,向中央举荐或自选为属吏的方式称之为(分数:2.00)

29、A.察举B.征召C.辟举 D.诏举解析:解析: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三节中的汉朝法律制度。察举是由皇帝下诏责成中央和地方各级长官每年向朝廷推荐贤能之士为官;征召是由皇帝以特定方式“召”选人才,其中经过皇帝面试者称之为诏举;辟举则是相关官员的推举或自选人才任用。16.汉朝已经有比较完备的诉讼制度了,其中公诉称之为(分数:2.00)A.乞鞫B.读鞫C.告D.劾 解析:解析: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三节中的汉朝诉讼与审判制度。汉朝的起诉叫“告劾”,其中告(告诉)指当事人或其亲属直接到官府控告,类似今天的自诉;劾(举劾)指官吏代表国家纠举犯罪,类似于现代诉讼中的“公诉”。经过审判的各项程序,事无

30、可疑后,法官可依据律令作出判决,并向被告及其亲属宣读,称为“读鞫”。如果被告及其亲属不服,允许其申请重审,称为“乞鞫”,乞鞫期限为三个月,期外不听。对于公诉称“劾”,可以结合现代的“弹劾”一词来理解,弹劾本质上也是一种特殊的公诉形式。17.西汉文景时期刑制改革,不涉及下列刑罚方式的(分数:2.00)A.劓刑B.墨刑C.宫刑 D.斩左趾解析:解析: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三节中的文景时期刑制改革。肉刑,古指墨、劓、剕、宫、大辟等,严格地说大辟是生命刑而不属于肉刑,其余四项,在文景刑制改革中,只有宫刑没有涉及。这一点也可以从日后汉武帝时期史学家司马迁受宫刑来理解记忆。18.汉代对选拔任用官吏有身

31、份的限制,据此,下列各选项能够成立的是(分数:2.00)A.某大商贾子婿被举孝廉B.中山靖王之孙出任益州刺史 C.县令王某因贪赃被免官三年后又被征召为官D.上党郡守与渤海郡守为姻亲关系解析:解析: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三章的汉代官吏管理制度。汉代对选拔任用官吏有身份的限制,如商人子弟、赘婿以及因贪赃被免官者不得为官,故 A、C 选项错误;在官吏选任中还实行回避制度,为此制定“三互法”,规定“婚姻之家及两州人士,不得对相监临(即交互为官)”,故而两郡郡守不可能是姻亲关系,D 选项错误;宗室子弟不得任公位高官,中山靖王之孙虽然是宗室子弟,但郡守并不属于公位高官,即中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三公

32、”。19.汉代已经产生了官员退休制度,称为“致仕”,汉代致仕的法定年龄为(分数:2.00)A.60岁B.65岁C.70岁 D.75岁解析:解析: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三节中的汉代官吏管理制度。本题纯属记忆性题目,汉代法定退休年龄为 70岁。对于法制史上涉及一些具体数字的内容,要注意精确记忆。20.“八议”、“官当”正式人律,即为法律所规定,发生的朝代是(分数:2.00)A.东汉时期B.王莽新朝C.曹魏时期 D.西晋时期解析:解析: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四节中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刑事立法。“八议”是指贵族官僚中位高权重的八种人犯罪后,普通司法机构无权审理,须在大臣“议其所犯”后,由皇帝对其所

33、犯罪行决定减免刑罚的制度。“八议”制度源于西周的“八辟之议”,曹魏时期正式人律。“八议”即议亲(皇亲国戚)、议故(皇帝故旧)、议贤(有大德行与影响的人)、议能(有大才能的人)、议功(有大功勋的人)、议贵(贵族官僚)、议勤(为国家勤劳服务的人)、议宾(前朝皇室宗亲)。自曹魏以后,“八议”遂成为古代法律的重要原则。二、多选题(总题数:19,分数:38.00)21.多项选择题第 46-63小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解析:22.关于中国法律的起源,下列说法能成立的有(分数:2.00)A.

34、中国早期法律兼有国法和宗法的双重性质 B.中国古代刑法主要由军队法令发展而来,礼制则由祭祀仪式发展而来 C.中国古代法起源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基础之上 D.中国古代刑法、行政立法等公法发达,跟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家长制联系紧密 解析:解析: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一节中的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中国古代法律起源的特点有三个:第一,与宗法制度紧密结合,这主要是指统治者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构建等级秩序,并在此基础上管理国家;第二,刑始于兵,礼源于祭祀,这是法律制度和规则的具体来源或者说历史渊源;第三,这一法律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这一经济基础特点和宗法制又导致家长制的主导地位,从而使得公法

35、发达成为我国古代法制的特点。综上,A、B、C、D 四个选项均正确。23.关于“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下列说法不能成立的是(分数:2.00)A.“礼”不是为庶人制定的,他们不可能按贵族的礼仪行事B.庶人以下的人日日忙于劳动生产,所以不需要受礼的约束 C.刑罚不是针对贵族的,贵族犯罪不受刑罚处罚 D.贵族享有刑法上的特权,一般的犯罪能够获得宽宥解析:解析: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西周礼与刑的关系。礼不下庶人,绝对不意味着庶人不受礼的约束,实际上庶人受的约束更加严苛,只是在某些时间或者情况下庶人参与得少所以不可能完全按照礼来行事;刑不上大夫也不意味着贵族不受刑罚处罚,而只是两方面的特权

36、:(1)享有某些特权,对于一般的犯罪可以宽宥,如果触犯了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也还是会受到刑罚处罚;(2)对贵族的刑罚会考虑到其身份,一般不施以侮辱性刑罚,以便维护贵族的尊严。24.关于“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分数:2.00)A.礼是中国古代社会中长期存在的、维护血缘宗法关系和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以及言行规范的总称B.礼最早是氏族社会祭祀鬼神的仪式,是人们自愿遵守的习惯,所谓“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C.礼始于“周公制礼”,周公在武王死后的摄政期间,深切认识到礼的社会政治作用,因而在立国之初便进行了制礼活动 D.周礼是西周法律的总称,即所谓礼典,它规范和调整着西周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教

37、育、婚姻、家庭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解析:解析: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一节中的周公制礼。周公制礼是在夏商实践的基础上对礼制进行折中损益,融合周族礼制进行的制礼活动,因此,礼并不是属于周公制礼,而是在夏商时期就有了,C选项错误;周礼虽然涉及西周国家、社会的很多方面,但它只是西周时期法律规范的重要形式之一,而不是西周法律的总称,D 选项错误。A、B 选项是正确表述。25.西周的刑法带有浓重的等级色彩,其中最显著的表现之一就是同罪异罚的刑法原则,下列各选项属于这一原则制度表现的是(分数:2.00)A.“凡杀人者唯王之同族或有爵者,杀之于甸师氏”,即贵族犯死罪一般不当众行刑 B.“公族无宫刑”,应

38、处宫刑者,由贵族们议决减免 C.关于八辟之法的规定,亦公开赋予特定身份者享受减免刑罚的特权 D.有“三赦”之法:“一日幼弱,二日老耄,三日蠢愚”,此三者除犯故意杀人罪外,一般皆赦免其罪解析:解析: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西周刑事立法原则。西周刑法虽然以明德慎罚、德教为先作为基本理念,但是宗法等级制度仍是其重要内容,所以在刑法原则上有同罪异罚规定,表现主要有贵族犯死罪不当众行刑,贵族不适用宫刑和八辟之法三方面,而 D选项“三赦”之法指的是矜老恤幼,对老、幼、智力障碍者减免刑罚,反映的是明德慎罚理念,不涉及宗法等级问题。26.古代对监狱的称呼很多,下列各选项属于商朝对监狱的称呼的是(分数

39、:2.00)A.圜土 B.钧台C.囹圄 D.大狱解析:解析: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一节中的夏商司法制度。商朝对监狱的称呼包括圜土、囹圄、羑里,钧台是夏朝对监狱的称呼,大狱是后世甚至当代对监狱的称呼,也只重大案件。27.关于商王盘庚发布的各类法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分数:2.00)A.在出师平叛时发布带有军纪的“盟誓” B.针对如何处置叛乱部落首领发出的“令”C.在迁都到殷之后发布“诰”指示臣子不要再有返回故都之意以安定民心 D.针对新都城王宫位置的挑选发布“命” 解析:解析: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一节中的汤刑。商朝的不成文的习惯法和王发布的“誓”“诰”“命”等同样具有很高的法律效力。其

40、中,“誓”的内容偏重于出兵打仗前的盟誓,主要是发布军令或宣布军纪,大体相当于后来的军法。“诰”的内容偏重于王或权臣对大臣、诸侯或下属官吏发出的命令、指示或训诫。“命”则是王针对具体事情发布的命令。28.关于西周“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思想,下列说法可以成立的是(分数:2.00)A.它是在夏商两代“天讨”、“天罚”的神权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否定了天命观念B.它是西周初期统治阶层的基本政治观点,对西周的政治生活、法律实践都有指导作用 C.它强调道德教化的重要性,主张审慎而有区别地对待刑罚及因时制宜地制定和适用刑事政策 D.它是我国古代法律思想史上的重大进步,为后世“德主刑辅”法律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41、奠定了基础 解析:解析: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西周“明德慎罚”的立法指导思想。这一思想是理解西周法律制度的基础理论,所以必须全面掌握。这一思想虽然有很大的进步性,但是有两个点是不可能改变的:一是对天命的态度不可能完全改变;二是不可能动摇宗法等级观念和制度。这是其时代的局限性,在认识任何思想或观点的时候都要注意时代局限性。29.西周时期婚姻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下列(分数:2.00)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B.一夫多妻制C.同姓不婚 D.“七出”、“三不去” 解析:解析: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西周婚姻制度。西周婚姻制度主要包括: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六礼

42、,七出(去),三不去等五个方面内容,对于这些制度中的具体规定也要了解,很有可能出选择题。B 选项错在将“一夫一妻多妾制”理解成了一夫多妻制,中国历史上长期采取的都是一夫一妻,妾是没有妻的地位的,简单地把老婆很多理解成为一夫多妻是不恰当的。30.法家的“法治”理论突出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法律思想,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打破奴隶主旧贵族的等级特权,下列原则中反映了这一目的的是(分数:2.00)A.法布于众 B.轻罪重刑C.一断于法 D.赏当其工,刑当其罪 解析:解析: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一节中的战国立法指导思想。四个选项都是战国时期的法律指导思想,但是题干有限制,即针对等级特权的原则,法布于众是成

43、文法的公布,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法单方面掌控的特权;一断于法强调法对贵族也等同适用,后者不享有特权;“赏当其功,刑当其罪”强调赏罚依据现实功罪来进行,而不是依据等级特权,所以也是对等级特权的否定。31.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颁布了法经六篇,其中的程序法规定主要是(分数:2.00)A.具法B.囚法 C.捕法 D.杂法解析:解析: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一节中的法经。法经六篇分别针对的内容以及体例是重点,因为这些反映了国家对法律问题的重视:盗法针对侵犯公私财产犯罪;贼法关于人身伤害、破坏社会秩序犯罪;网法也称囚法,针对囚禁和审判;捕法针对抓捕;杂法针对其他犯罪;具法针对法律原则,属于总则。由以上顺序也

44、可见,刑事立法在当时更为重视具体问题而相对轻视法律原则。32.下列各选项,反映了汉初以黄老学说为立法指导思想的是(分数:2.00)A.轻徭薄赋,约法省刑 B.刘邦人咸阳“约法三章” C.文景时期废肉刑改革 D.从十五而税一到三十而税一 解析:解析: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三节中的汉初立法指导思想黄老学说。黄老学说在西汉初年盛行,其原因是有鉴于秦朝徭役繁重、专任刑罚、重刑轻罪等教训,其具体体现为轻徭薄赋和约法省刑,其中轻徭薄赋最典型的表现就是高祖和景帝两次减税,“约法省刑”的表现则有刘邦约法三章,废除秦朝苛法以及文帝景帝废除肉刑、惠帝四年废除挟书律等。汉初黄老思想及其具体制度表现,是典型的基于

45、国家以及社会现状进行政治法律变革的事例,值得重视。33.下列各选项假设发生于汉武帝时期,那么其中不属于“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必须追究隐匿者刑事责任的有(分数:2.00)A.某甲窃取邻人银簪,其子隐匿不告B.某乙聚众谋反,其妻隐匿不告 C.某丙为叛军“通行饮食”,其父隐匿不告 D.某丁以左道诅咒天子、蛊惑民众,其祖父隐匿不告解析:解析: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三节中的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汉朝法律规定,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以外的罪行,均可因互相隐匿犯罪行为而免于刑罚。汉宣帝时明确规定:子女隐匿父母,妻子隐匿丈夫,孙子隐匿祖父母的罪行,皆不追究刑事责任;父母隐匿子女,丈夫隐匿妻

46、子,祖父母隐匿孙子罪行的,如果所隐匿罪为死罪,则上请廷尉,由其决定是否追究首匿者的罪责。由此可见,A 选项显然是属于该原则的一般犯罪,可不追究责任;B、C 选项都是涉及谋反叛乱,不能按照亲亲得相首匿免责;D 选项就行为来看是应处以死刑的,但是首匿者为犯人的祖父,依律应由廷尉决定是否追究首匿者责任,而不是必须追究。34.下列各罪名,属于汉律中有关危害君主专制罪的有(分数:2.00)A.废格诏书 B.左道 C.阿党附益D.僭越解析:解析: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三节中的汉律主要罪名。汉律的新罪名虽然众多,但都是针对汉室统治的,一般将罪名分为四大类,这四类下属的小罪名繁琐且似乎都有类似,所以必须理解其中的本质标准:危害中央集权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