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 2 及答案解析(总分:6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3,分数:26.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2.汉代太学始建于( )。(分数:2.00)A.公元 124 年B.公元前 221 年C.公元 4 年D.公元前 124 年3.从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来看,其人性论属于( )。(分数:2.00)A.性善论B.性三品说C.性自然论D.性恶论4.( )是两汉时期官吏的主要选拔制度。(分数:2.00)A.察举制B.科举制C.九品中正制D.世袭制5.王充对下列哪种人才形
2、态最持批判态度?( )(分数:2.00)A.儒生B.文吏C.文人D.通人6.“立五经博士”是由( )设立的。(分数:2.00)A.汉献帝B.汉文帝C.汉武帝D.唐太宗7.对贤良策的作者是( )。(分数:2.00)A.王充B.汉武帝C.贾谊D.董仲舒8.“太学”出现在( )。(分数:2.00)A.唐代B.汉代C.秦代D.周代9.“独尊儒术”是由( )首先提出的。(分数:2.00)A.王充B.汉武帝C.董仲舒D.贾谊10.鸿都门学的主要教学和研究内容中没有( )。(分数:2.00)A.尺牍B.字画C.经学D.辞赋11.“人有知学,则有力矣。”这句强调知识作用的话出自( )。(分数:2.00)A.荀
3、况B.王充C.王安石D.颜元12.对于先秦儒家学者所概括出的五种人伦关系,董仲舒最为强调的三种是( )。(分数:2.00)A.君臣、父子、兄弟B.君臣、父子、夫妇C.君臣、父子、朋友D.父子、兄弟、夫妇13.王充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鸿儒,其有别于儒生、通人和文人的显著特征是( )。(分数:2.00)A.博览古今B.讲授章句C.兴论立说D.上书奏记二、辨析题(总题数:5,分数:10.00)14.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分数:2.00)_15.因为道家“人法自然”,由此看来其思想就彻底否定了教育对个人成长的作用。(分数:2.00)_16.学记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分数:2.0
4、0)_17.就性质来看,稷下学宫是一所私学性质的教育机构。(分数:2.00)_18.“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明荀况在师生关系问题上强调不唯师说。(分数:2.00)_三、简答题(总题数:8,分数:16.00)19.简述孔子关于教育的作用和地位的主张。(分数:2.00)_20.孟子所提倡的有关教育作用的思想表现在哪些方面?(分数:2.00)_21.孟子和苟子教育思想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分数:2.00)_22.稷下学官有哪些性质和特点?(分数:2.00)_23.简述大学“三纲领”“八条目”的具体内容。(分数:2.00)_24.中庸是如何阐述学习过程的?(分数:2.00)_2
5、5.简述苟子关于教师的地位、条件和作用的思想。(分数:2.00)_26.简述学记中“长善救失”的教育原则。(分数:2.00)_四、分析论述题(总题数:7,分数:14.00)27.必答题(分数:2.00)_28.请分析中国古代私学和官学的不同。(分数:2.00)_29.试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私学产生和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其对我国教育发展的贡献。(分数:2.00)_30.从我国的教育历史来看,孔子的贡献有哪些?(分数:2.00)_31.试述学记中关于教育教学原则的主张。(分数:2.00)_32.对“学而优则仕”,你如何评价?(分数:2.00)_33.墨子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其科学教育家的特性?(分数:2.0
6、0)_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 2 答案解析(总分:6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3,分数:26.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解析:2.汉代太学始建于( )。(分数:2.00)A.公元 124 年B.公元前 221 年C.公元 4 年D.公元前 124 年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太学的产生这一历史史实。元朔五年(前 124)丞相公孙弘,奏请为五经博士设立博士弟子,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所太学。博士,即是太学的教师;博士弟子,即是太学的学生。东汉称为“诸生”或“太学生”。因此,
7、本题选 D。3.从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来看,其人性论属于( )。(分数:2.00)A.性善论B.性三品说 C.性自然论D.性恶论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人性论。董仲舒吸收了先秦至汉初普遍流行的人性差异论的观点,明确将人性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等级:“有斗筲之性,中民之性,圣人之性。”教育对于不同的人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因此,本题选 B。4.( )是两汉时期官吏的主要选拔制度。(分数:2.00)A.察举制 B.科举制C.九品中正制D.世袭制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的官吏选拔制度。汉代统治者为了适应日益庞大的官僚机构对吏员的需要,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一套选拔统治人才的制度。这套制度包括皇帝征召、私人荐举等多
8、种方式。但最制度化的是察举,即由地方(也包括中央各部门)长官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予以录用为官。因此,本题选 A。5.王充对下列哪种人才形态最持批判态度?( )(分数:2.00)A.儒生B.文吏 C.文人D.通人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王充的教育思想。王充认为,文吏受过文字教育,但“无篇章之通,不闻仁义之语”,长大以后,或依靠自己的门第,或攀援权贵,入仕成吏。这些人不入仕,和一般的俗人没有区别,起用这种人不利于国家实行德治的政策。因此,本题选 B。6.“立五经博士”是由( )设立的。(分数:2.00)A.汉献帝B.汉文帝C.汉武帝 D.唐太宗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有关汉代教育改革的历史史实。汉武帝
9、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于建元五年(前 136)废除了诸子各家博士,专设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这是中国历史上“独尊儒术”的标志。因此,本题选 C。7.对贤良策的作者是( )。(分数:2.00)A.王充B.汉武帝C.贾谊D.董仲舒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有关董仲舒的教育实践。汉初所实行的“无为”政治留下了种种社会矛盾,汉武帝登基后。对于实行什么样的政策,必须有所抉择。如要实行“有为”政治,是采用法治,还是采用德治,在政治上应该以什么为指导思想,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汉武帝带着这些问题举行贤良对策。董仲舒对此一一作了回答。董仲舒提出的一系列对策即为对贤良策。因此,本题选 D。8.“太学”出现在( )。(分数
10、:2.00)A.唐代B.汉代 C.秦代D.周代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太学的产生这一史实。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于建元五年(前 136)废除了诸子各家博士,专设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这是中国历史上“独尊儒术”的标志。至元朔五年(前 124)丞相公孙弘,奏请为五经博士设立博士弟子,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所太学,太学博士即是太学的教师。因此,本题选 B。9.“独尊儒术”是由( )首先提出的。(分数:2.00)A.王充B.汉武帝C.董仲舒 D.贾谊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汉代有关教育改革的历史史实。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董仲舒,他前后三次回答汉武帝的策问,其中的三条建议后来成为政府实行的三大文
11、教政策。因此,本题选 C。10.鸿都门学的主要教学和研究内容中没有( )。(分数:2.00)A.尺牍B.字画C.经学 D.辞赋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鸿都门学的了解和识记情况。鸿都门学以尺牍、字画、辞赋为主要教学和研究内容,而经学不属于其教学内容。因此,本题选 C。11.“人有知学,则有力矣。”这句强调知识作用的话出自( )。(分数:2.00)A.荀况B.王充 C.王安石D.颜元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王充的教育思想。“人有知学,则有力矣”,意思是说,人有了知识,就有了力量。出自东汉哲学家王充的著作论衡。因此,本题选 B。12.对于先秦儒家学者所概括出的五种人伦关系,董仲舒最为强调的三种是( )
12、。(分数:2.00)A.君臣、父子、兄弟B.君臣、父子、夫妇 C.君臣、父子、朋友D.父子、兄弟、夫妇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所谓“王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尽管“三纲”思想并非由董仲舒首先提出,但他对此进行了系统论证并使之在教育和伦理实践中产生深刻的影响。从此以后,臣忠、子孝、妻顺成为封建社会中最重要的道德规范。因此,本题选 B。13.王充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鸿儒,其有别于儒生、通人和文人的显著特征是( )。(分数:2.00)A.博览古今B.讲授章句C.兴论立说D.上书奏记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王充的教育目的观。王充的培养目标
13、:第一是“鸿儒”;第二是“文人”;第三是“通人”;第四是“儒生”。他认为死守章句,只能培养“章句之生”,对社会没有用处;只有培养博通古今、著书立说的“鸿儒”,才对社会有益。这种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主张是很有见地的。因此,本题选D。二、辨析题(总题数:5,分数:10.00)14.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分数:2.00)_解析:15.因为道家“人法自然”,由此看来其思想就彻底否定了教育对个人成长的作用。(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这一表述不正确。 道家思想虽然以反儒家、反礼仪的面貌出现,激烈地抨击了礼教的虚伪性,倡导“人法自然”,主张“无为”,但实际卜并没有完全否定教育的作用
14、。主张施行法自然的“不言之教”,所渭“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同样体现了对教育的重视。只不过与儒家在思想和实践上有所不同而已。)解析:16.学记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这一表述是正确的。 写作于战国晚期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解析:17.就性质来看,稷下学宫是一所私学性质的教育机构。(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这一表述不正确。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创设的一所著名学府
15、,从主办者和办学目的来看,稷下学宫是官学。因为学宫是从养士制度发展转化而来的,其养士、用士和“招致贤人”的目的很明显。然而,学宫具体的教学和学术活动,又由各家各派自由安排,齐国官方并不插手干涉,因此,从这一方面看,稷下学宫也可以说属于私学。总的说来,稷下学宫所独创的官方兴办、私家主持的办学形式,集讲学、著述、育才与咨政为一体的职能模式,自由游学和自由听讲的教学方式,学术自由和鼓励争鸣的办学方针,尊重优待知识分子的政策,都显示了它的成功之处,对后代官学与私学(如书院)的发展具有启迪作用。因此稷下学宫并非一所单纯的私学性质的教育机构。)解析:18.“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明荀况在
16、师生关系问题上强调不唯师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这种观点错误。 劝学中这段话阐明了持久的学习和教育对人有完善的作用,也蕴含了学生必须向老师学习求教的思想,但推导不出在师生关系问题上不唯师说的结论,荀况也并无不唯师说的思想。荀况认为,教师与天、地、君、亲处在并列的地位,关系到国家的治理;教师是礼义的化身,人的完善没有比向老师学习更为有效的办法。因此强调学生必须服从教师,“师云亦云”,否则就是背叛。据此提出尊师,并以是否尊师为国家兴衰的标志。)解析:三、简答题(总题数:8,分数:16.00)19.简述孔子关于教育的作用和地位的主张。(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
17、1)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治国的基本大纲,要解决三个重要条件:首先是“庶”,要有较多劳动力;其次是“富”,要使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最后是“教”,要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这三者的先后顺序表明相互间的关系,庶与富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庶与富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才会取得社会成效。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认为先要抓好经济建设以建立物质基础,随之而来就应当抓教育建设,国家才会走上富强康乐之路。 (2)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利民的德政,反对害民的苛政。为了达到德政的目的,他强调以教育作为施政的基本手段,要宣传忠
18、君孝亲、奉公守礼,这是教育最直接为政治服务的表现。 (3)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栩近也,习相远也”,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天赋高贵、优越的思想。提出这一理论,是人类史上一个重大的突破,成为人人有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当受教育的理论依据。 (4)“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种观点,是孔子人性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他把人性分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属于上智;二等是“学而知之者”与“困而学之”,属于中人;三等是“困而不学”,属于下愚。“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的就是中人这部分,中人有条件接受教育,可以对他们谈高深的学问。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属于中人这个范围,对中人的发展,教育
19、能起重大作用。因此,他在实践上强调重视教育,这是孔子教育思想有进步意义的一面。至于他把人性分等级,并断言有不移的上智和下愚,这是不科学的,是他人性论的一个缺憾。)解析:20.孟子所提倡的有关教育作用的思想表现在哪些方面?(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孟子道性善”是其中重要的一派观点,而且是第一次从理论高度对人自身本质加以认识和阐述,并形成论证政事必先论证教育、论证教育必先沦证人性的思维习惯。 孟子以为,仁、义、礼、智这些人的“良知”“良能”,是人所固有的。但同时,孟子的“性善论”却又揭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成为其教育思想的基础。 其一,“性善论”说明了人性是人类所独有的区别干动
20、物的本质属性。 其二,“性善论”还包含了一个人类种系发展的前提在内。所以人性的善是人类学习的结果,是人类缓慢进化的结果。 其三,“性善论”不仅揭示了人之“类”,而且还揭示了人之“故”。人性之“故”就是“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孟子认为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尽管他说仁、义、礼、智等是“我固有之”,但他又不认为人生来就具备现成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道德的可能性。他说:“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所谓“端”,是指事物的开头或缘由。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心理倾向,不过是仁、义、礼、智的起始点或可能性。可能不等于实现
21、,要将“四端”转化为现实的道德品质,需要靠学习与教育,所渭“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所以孟子以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入保存、找回和扩充其固有的善端。没有教育,不要说性善,人就几乎无异于禽兽了。 孟子所说的“善端”只是人的某种可能性,将可能变成现实,要靠教育、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以促使人所固有的“善端”成长起来。)解析:21.孟子和苟子教育思想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关于人性与教育作用:孟子认为人人具有先验的“良知”“良能”,提出“性善论”;荀子则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提出“性恶论”。孟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发展本性
22、,荀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改变本性,实际上二者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孟子着重论证了封建地主阶级道德观念的合理性和实施封建教育的可能性;荀子力图说明树立封建地主阶级道德观念和实施封建教育的必要性。 (2)关于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孟子认为教育目的是“明人伦”,决定了教育内容是以孝悌为主的道德教育;荀子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各种治术人才,教育内容就是诗书礼乐春秋等。 (3)关于教学的主张:孟子主张“内发”,荀子主张“外求”;盂子强调“思”,荀子重视“学”;孟子把教学或学习看作是“存养”“内省”“自得”的过程,荀子把教学或学习看作是“闻、见、知、行”等环节。)解析:22.稷下学官有哪些性质和特点?(分数:
23、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稷下学宫的出现意味着先秦士阶层发展的登峰造极,也表现了养士之风的制度化。作为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稷下学宫独具特色。 稷下学官的性质: (1)稷下学官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稷下学宫的初创是田齐政权出于“招致贤人”的目的。数量可观的大师、学生以及康庄大道、高门大屋,构成了可容纳上干师生的规模宏大的齐国学府,也是战国时代的最高学府。这种规模的养士,使任何国家公室和私门的养士都相形见绌。所以,从主办者和办学目的来看,稷下学宫是官学。 学宫的重要特色是容纳百家、思想自由。当时,稷下学宫曾先后存在过儒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在稷下学宫,
24、一是不以统治者的好恶独尊一家而压制其他各家,或以一家为标准统一各家;二是充分允许各家“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于世主”,齐国统治者的这种措施,保证了稷下各家各派在学术和教学活动中的私学性质。再则,即使是学宫的学术领导人也通常由像萄况这样有独立学者身份的私家学者来担任,这也使稷下学宫在整体上带有若干私学性质。 (2)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稷下学宫的创建是以“招致贤人”“得士以治之”为目的的,这就决定了学宫是一所以学术活动为主要任务的高等学府。 首先是讲学。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通常允许教者自由择徒,随处讲学;学者可以自由择师,随处求学。稷下学宫是一个十分集
25、中的游学场所,其讲学活动十分兴盛。由于各学派集于一地,客观上使学者可以跨越学派门墒,广泛求学,学无常师。甚至在稷下学宫还有定期的学术集会。 其次是著述。稷下学宫的重要特色就是学术性,这一方面表现为各家各派的讲学和思想交锋,另一方面表现为著书立说。稷下先生积极著书立说,与讲学和争鸣互为因果、互为表里,从另一个方面展现了稷下学宫作为高等学府的特色。 其三是育才。这些私家学派通过大师的著述和讲学,培养了学派的传人和时代所需要的各种人才。严格的教育管理、浓厚的学术氛围、良好的物质条件,共同创造了一个人才成长的火环境,这就是稷下学宫的整体优势。 此外,稷下学宫还成为一个事实上的咨政议政机构。“齐稷下先生
26、喜议政事”,“以干世主”,这是学宫的一大特色。议政干世是当时几乎所有私学学派的特点,而稷下学宫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为各家学者提供了一个固定的议政沦坛。对稷下学者称为“先生”,“皆赐列第为上大夫”,“高门大屋尊宠之”,“不治而议论”,实际上是通过稷下学宫为齐国聘请了一批高级学术和政治顾问。 稷下学宫的特点: (1)学术自由。 这是稷下学宫的基本特点。为了鼓励学者们进行理论探讨,齐国君主让学者们“不治而议论”,即不担任具体职务,不加入官僚系统,却可以对国事发表批评性的议沦。这使学者有生活保障而无政事烦劳,可以专心著述言治乱之事。 容纳百家是学术自由的一种表现。出于“争天下者必先争人”的明确意识,来者不
27、拒,包容百家,这是稷下学宫的办学方针。在稷下学宫的各家各派,其学术地位是平等的。稷下学宫容纳百家,欢迎游学,来去自由,既允许个别游学,也允许集团游学。这种流动的游学制度,使稷下学术内部各学派之间、稷下学术与外部各国学术之间,处于不断交流的状态,富有发展的活力。 相互争鸣和吸取是学术自由的又一种表现。学术论辩带来稷下诸子学派的吸收、交融和分化、嬗变。到过稷下的不少学者和学派都表现出兼收并蓄的特点。 (2)待遇优厚。 稷下学宫发扬了礼贤下士的风格,给稷下学者以非常优厚的待遇。“不治而议论”足齐国君主给予学者们很高的政治待遇,因为学者所看重的是自己的思想主张能否被接受,人格是否受尊重。待遇优厚还表现
28、在物质待遇上,齐宣王时,邹衍等各派学者 76 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学者们得享相当于上大夫的俸禄,可以专心学问。)解析:23.简述大学“三纲领”“八条目”的具体内容。(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三纲领”。 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被称之为“三纲领”。“明明德”,就是指把人天生的善性“明德”发扬光大。朱熹认为,“亲民”应改作“新民”,解释为推己及人,使人们去其“旧染之污”,也臻于善的境界。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止于至善”。每个人都应在其不同身份时做到尽善尽美。
29、 (2)“八条目”。 为了实现“三纲领”,大学进一步提出一系列具体的步骤。大学以为人的完善是一个过程,又可细分为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八条目”。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被视为“为学人手”或“大学始教”。格物、致知是对先秦儒家学习起点思想和知识来源思想的概括。 诚意、正心、修身。 所谓“诚意”,是要求人即使闲居独处,也要谨慎小心,不敢有一念差池。因为只有“诚于中”,才能“形于外”,有良好的行为表现。所谓“正心”,就是不受各种情绪的左右,始终保持认识的中正。所谓“修身”,是指不再局限于个人内心的自省和自律,开始走出自我,在与他人的相瓦关系中再认识、要
30、求和提高自我。 齐家、治国、平天下。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个人完善的最高境界。“八条目”表现出较强的逻辑性,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样表现了易解性和可行性。“八条目”的逻辑程序反映出古代宗法等级制度的影响。作为对先秦儒家为学过程最为明确、概括和完整的表述。“八条目”对汉以后中国知识分子的为学、为人与为政有极大影响。)解析:24.中庸是如何阐述学习过程的?(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中庸对古代教育理论的另一贡献,在于它对学习过程的阐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把学习过程具体概括为学、问、思、辨、行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这一表述概括了知识获得过程的基本环节和
31、顺序,是对先秦儒家学习过程思想学、思、行的发挥和完整表述。 如果将中庸的五步骤与大学的“八条目”作一比较,那么可以看出:学、问、思、辨、行着重于阐述求知意义上的学习过程,列举了知识获得过程中一些基本的学习环节,比较局限;而“八条目”则着重说明为学、为人、处身、立命的完整过程,内涵更为丰富,过程更为漫长,要求更高。但二者也有共同点,即都把学习过程视为学习、思索和行动诸环节前后相续、缺一不可的完整过程。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学习思想的基本特征。 学、问、思、辨、行被后世学者引为求知的一般方法和途径,朱熹曾称之为“为学之序”,列为白鹿洞书院揭示的重要规定,因此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庸还特别指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在
32、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提倡“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解析:25.简述苟子关于教师的地位、条件和作用的思想。(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在先秦儒家诸予中,荀子是最为提倡尊师的,表达了与孔孟颇为不同的见解。荀子进而把师提到与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他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他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荀子特别推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在荀子看来,“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而教师又是传授“礼”、实行“礼”的榜样,是“礼”的化身,因此,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教
33、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2)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关系到国之兴衰、法之存亡,他把教师提高到与天、地、君、亲同等的地位。 (3)荀子也对教师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认为当教师应具备四个条件:一要有尊严,使人敬服;二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三要有传授知识的能力;四要能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且能加以阐发。)解析:26.简述学记中“长善救失”的教育原则。(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差异,认识到它的两
34、重性,即“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于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善长矣”。)解析:四、分析论述题(总题数:7,分数:14.00)27.必答题(分数:2.00)_解析:28.请分析中国古代私学和官学的不同。(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私学与官学是我国古代的两种重要教育制度。官学早在夏、商以及西周时期即存在。汉代官学标志着我国封建官学制度的确立。私学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兴盛于两汉,孔子起到开辟道路的作用。私学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两重含义:一指私家学术派别,探讨学术,多数侧重于对社会、政治问题的研究;二为教育团体,讲学授徒。而这二者的活动是紧密结
35、合的。私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它与官学截然不同: (1)私学与官府分离,是独立的专门的学术和教育团体。 (2)私学不传递官府法定的典章制度和文献,而以本学派的政治与学术主张教授弟子,寄望他们推行本学派的政治主张,因此各学派弟子的参政意识都较浓。 (3)私学大师与王官分离,不享有世袭的特权,属于士的行列。(4)受教育对象扩大,本着“有教无类”的原则,吸收平民入学,突破了王族、贵族的限制,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的来源。 (5)私学冲破了“学在官府”的封闭式的旧传统。学校从宫廷移到民间,教师以私人身份随处讲学学生可以自由择师,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发生了较广泛的联系,一
36、变官学僵化死板、远离实际的学风,形成百家争鸣的盛况,为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6)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私学大师,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教育著作,如学记大学成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基础。这是自由讲学带来的成果。)解析:29.试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私学产生和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其对我国教育发展的贡献。(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1)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教育。 贵族在世卿世禄制度下保持享有富贵的特权,贵族子弟命定为统治者,学习文化知识与其权位并无直接联系。他们养尊处优,只图享受而不重教育缺乏上进精神,失去学习动力。官学
37、以贵族为教育对象,贵族不想学习,官学衰落也就成为必然。 (2)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 周平王东迁,预示着重大的历史转折。孔子称春秋是“天下无道”的时期,开始时周天子能维持“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共主地位,后来是诸侯国也不能维持“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从而出现陪臣执国命的现象。王权衰落,礼制破坏,一切都不能按旧制度办了。天子的辟雍,诸侯的泮宫,地方的乡校,久已不闻弦诵之声,名存实亡。 (3)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 在社会动乱中,没落贵族及其后裔流落民间,文化职官被迫流落四方,他们把简册器物带出官府。他们都是有文化知识的人,在社会中谋生,就要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以传授为业,这就是“天子失官,
38、学在四夷”的历史现实,它是由文化变动而出现的新现象。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称为“文化下移”。民间分布有多种学术人才,也有记录历史文化、思想学说的古籍作为学习的材料,为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特点: (1)春秋时期,私学取代了官学,是学校教育与自然形态教育分离以后,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从官学转变到私学,它们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别,从比较中更能显出私学的特征。 (2)西周奴隶社会的官学,是建立在土地国有的经济基础上;而春秋时期的,是建立在土地私有的个体经济基础上。 (3)官学的社会阶级基础是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贵族。私学的社会阶级基础是以新兴地主阶级为首的,包括农、工、商等自由民反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阶级联盟。特别是自由民上层的士阶层的发展,是其重要的社会推动力量。 (4)官学是由国家政权机关主办,它是集中的,“学在官府”是其传统,维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