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试卷 37及答案解析(总分:5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2.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分数:2.00)A.论语B.孟子C.中庸D.学记3.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从而培养完整的人格的教育学派是(分数:2.00)A.马克思主义教育学B.批判教育学C.实用主义教育学D.文化教育学4.下列活动(或行为)属于教育范畴的是(分数:2.00)A.儿童偶然把手指伸到火
2、苗上,被灼伤,由此知道火是热的,火能灼伤人等有关火的知识B.近期公映的电影非常好看,在孩子的强烈要求下,父母与孩子一起去影院看电影C.某盗窃团伙教新成员盗窃技巧D.母亲劝说打架的孩子要礼让他人5.教育的阶级性出现的历史阶段是(分数:2.00)A.原始社会B.古代社会C.近代社会D.现代社会6.根据劳动力市场理论,教育与工资的关系为(分数:2.00)A.正负关系B.负向关系C.无关D.不确定7.格塞尔的爬梯实验表明(分数:2.00)A.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对个体发展的影响B.后天的教育和训练不起作用C.遗传素质的重要性D.后天的教育和训练的重要性8.在幼年失去了双手的人,通过练习可以用脚写字画画,
3、甚至比正常人用手写得好画得好。最能解释这一现象的是(分数:2.00)A.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人的身心发展B.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C.后天的教育和训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D.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9.“教育工作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集中体现为培养人的质量标准”是指(分数:2.00)A.教育目的B.教育目标C.培养目标D.培养目的10.从学制类型来看,19 世纪的西欧学校教育制度是双轨制,其“双轨”是指(分数:2.00)A.公立学校系统与私立学校系统B.普通学校系统与职业学校系统C.家庭教育系统与学校教育系统D.大学一中学系统与小学一初等职业学校系统11.我国最早提出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
4、法律法规是(分数:2.00)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2.下列不属于学科课程特点的是(分数:2.00)A.课程视野开阔,内容丰富,主题自由,形式多样B.课程内容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选择和安排C.重视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D.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13.关于泰勒的课程原理,可以概括为(分数:2.00)A.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学习效果B.背景、投入、过程、成果C.确定课程标准、确定课程的成绩、比较成绩与标准、确定两者差距D.观察、探究、解释、评价14.通过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促进学
5、生的认知结构不断重组和改造,使学生智力获得发展的教学模式是(分数:2.00)A.范例教学模式B.掌握学习教学模式C.发现教学模式D.程序教学模式15.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教学的(分数:2.00)A.巩固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D.量力性原则16.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分数:2.00)A.教师教育学生的方法B.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的方法C.教师指导下学生配合进行教学的方法D.教师教的方法17.在学期教学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目的是弄清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这样的评价叫做(分数:2.00)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
6、终结性评价D.问题性评价18.教师通过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给学生做出表率,这体现的德育原则是(分数:2.00)A.知行统一B.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C.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19.根据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当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依据外在的规则做出的,他们的道德标准只取决于是否服从这些成人给予的外在规则,道德判断只注意外在的行为结果,而不关注内在的动机,这表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处于(分数:2.00)A.前道德阶段B.他律阶段C.自律阶段D.前习俗道德水平20.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说明教师劳动具有(分数:2.00)A.创造性B.复杂性C.示范性D.灵活
7、性二、辨析题(总题数:4,分数:8.00)21.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分数:2.00)_22.在全球化的今天,培养“世界公民”已成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分数:2.00)_23.智育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分数:2.00)_24.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分数:2.00)_三、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8.00)25.简述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分数:2.00)_26.简述课程评价的功能。(分数:2.00)_27.简述教学评价的国际总体改革趋势。(分数:2.00)_28.简述德育过程的规律。(分数:2.00)_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试卷 37答案解析(
8、总分:5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解析:2.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分数:2.00)A.论语B.孟子C.中庸D.学记 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一部分“教育学概述”之第(三)条“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基本常识的掌握程度。中国先秦时期的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它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师的地位、作用和师生关系,提出了一些教育教学原则。论语
9、虽然也包含许多重要的教育教学思想,但并不是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而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与其弟子问答的记录,除了教育思想以外,还包括许多政治、伦理等思想。因此,正确答案为 D。3.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从而培养完整的人格的教育学派是(分数:2.00)A.马克思主义教育学B.批判教育学C.实用主义教育学D.文化教育学 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一部分“教育学概述”之第(三)条“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旨在考查考生对 20世纪以来教育学发展所形成的理论派别的掌握程度。在教育目的上,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批判教育学的目的是要揭示看
10、似自然的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多因素敏感起来,即对他们进行“启蒙”,以达到意识“解放”的目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文化教育学主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教育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从而培养完整的人格。因此,正确答案为 D。4.下列活动(或行为)属于教育范畴的是(分数:2.00)A.儿童偶然把手指伸到火苗上,被灼伤,由此知道火是热的,火能灼伤人等有关火的知识B.近期公映的电影非常好看,在孩子的强烈要求下,父母与孩子一起去影院看电影C.某盗窃团伙教新成
11、员盗窃技巧D.母亲劝说打架的孩子要礼让他人 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二部分“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之第一条“教育的概念”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定义的理解。教育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从狭义上说,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判断某项活动或行为是不是教育首先要看这项活动是不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活动或行为。根据这一标准,选项 A、B 可以排除:选项 A只是一种个人的经验总结,选项 B只是一种娱乐活动,同样是看电影
12、,如果是老师或父母有意识地让学生或儿童从中受到影响或教育,则是教育活动,选项 B是儿童出于电影流行或好看,要求父母陪同观看,并没有父母的有意识的行为。判断某项活动或行为是不是教育其次要看这项活动是不是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或品德,根据这一标准,选项 C可以排除,显然教授盗窃技巧在品德方面是负面的影响。选项 D是母亲有意识地培养儿童的良好品质。因此,正确答案为 D。5.教育的阶级性出现的历史阶段是(分数:2.00)A.原始社会B.古代社会 C.近代社会D.现代社会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二部分“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之第五条“教育的发展”,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的历史发展的了解程度。原始社会是没有私有制
13、,没有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社会,教育没有阶级性。奴隶社会开始出现私有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教育开始具有阶级性。因此,正确答案为 B。6.根据劳动力市场理论,教育与工资的关系为(分数:2.00)A.正负关系B.负向关系C.无关D.不确定 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三部分“教育与社会发展”之第一条“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与社会关系主要理论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一个人的工资水平主要取决于他在主要劳动力市场还是次要劳动力市场工作,而与教育程度本身并不直接相关,教育只是决定一个人在哪个劳动力市场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教育与工资有关系但并不确定
14、是什么关系,正确答案为 D。认为教育与工资有关的是筛选假设理论,该理论认为教育水平反映了求职者的能力,因而教育水平高的人,雇主付给他们的工资也越高。因此,正确答案为 D。7.格塞尔的爬梯实验表明(分数:2.00)A.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B.后天的教育和训练不起作用C.遗传素质的重要性D.后天的教育和训练的重要性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四部分“教育与人的发展”之第二条“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旨在考查考生对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把握程度。格塞尔的爬梯实验表明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影响个体的发展,遗传素质成熟了,相应的能力才会发展。同时,实验也表明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超越人的发
15、展阶段而进行提前教育和训练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是不明显的。因此,正确答案为 A。8.在幼年失去了双手的人,通过练习可以用脚写字画画,甚至比正常人用手写得好画得好。最能解释这一现象的是(分数:2.00)A.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人的身心发展B.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C.后天的教育和训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D.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四部分“教育与人的发展”之第二条“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旨在考查考生对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失去双手的人通过练习可以用脚写字画画。本来用来走路的脚,经过练习可以胜任一部分手的功能,这说明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这
16、在残疾人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盲人的听觉、触觉会特别发达,腿有残疾的人,手臂的力量会特别大。用脚写字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后天的教育和训练也有很大关系,但都要以遗传素质的可塑性为前提,如果遗传素质没有可塑性,主观性再强,教育和训练再多也不会起作用。因此,正确答案为 D。9.“教育工作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集中体现为培养人的质量标准”是指(分数:2.00)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C.培养目标D.培养目的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五部分“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第一条“教育目的”,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目的的概念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工作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集中体现为培养人的质量标准。因此,正确答案
17、为 A。选项 B,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某一阶段所要达到的要求或标准。选项C,培养目标是不同类型、层次的学校或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选项 D,并没有培养目的这一提法。因此,正确答案为 A。10.从学制类型来看,19 世纪的西欧学校教育制度是双轨制,其“双轨”是指(分数:2.00)A.公立学校系统与私立学校系统B.普通学校系统与职业学校系统C.家庭教育系统与学校教育系统D.大学一中学系统与小学一初等职业学校系统 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六部分“教育制度”之第二条“学校教育制度”,旨在考查考生对学制类型特别是“双轨制”主要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情况。18 一 19世纪的西欧,特别是英国,在产业革命
18、之前,资产阶级为其子女建立了从预备学校、中学直至大学的学校教育制度,而广大劳动人民的子女只能在由宗教团体主办的“贫民学校”“主日学校”接受“教义”的灌输。大工业的发展,特别是 1870年初等教育法的颁布,要求其国民接受一定年限的义务教育。这样一来,英国的教育一方面保持着原有的专门为资产阶级子女服务的学校系统,另一方面为劳动人民的子女设立国民小学、职业学校,以便培养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新型劳动力,由此逐渐形成了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双轨学制。因此,正确答案为 D。11.我国最早提出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法律法规是(分数:2.00)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C.中
19、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六部分“教育制度”之第二条“学校教育制度”,旨在考查考生对1949年以来我国的学制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程度。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规定,将全国划为三类地区,分步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并明确了义务教育实施中社会、家庭和学校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明确了义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选项 c是重要干扰项,198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使我国义务教育的实施有了法律上的依据和保障,2006 年我国又对义务教育法进行了修订。因此,正确答案为 A。12.下列不属于学科课程特点的是(分数:2.00)A
20、.课程视野开阔,内容丰富,主题自由,形式多样 B.课程内容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选择和安排C.重视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D.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七部分“课程”之第二条“课程类型”,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课程类型特点的理解与把握程度。学科课程是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内容,组成学科,以学科的逻辑体系制定标准,编写教科书,规定教学顺序、教学周期与学时,分科教学的课程。学科课程的优点是以学科逻辑来编排的课程,以其严谨的逻辑结构、系统性、简约性为特点;教材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组织,有助于系统地学习人类文化遗产;容易组织教学和评价。因此,正确答案为 A。13.关于泰
21、勒的课程原理,可以概括为(分数:2.00)A.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学习效果 B.背景、投入、过程、成果C.确定课程标准、确定课程的成绩、比较成绩与标准、确定两者差距D.观察、探究、解释、评价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七部分“课程”之第三条“课程编制”,旨在考查考生对泰勒课程编制原理的把握程度。泰勒的课程原理以课程目标为核心,预先确定目标,根据目标选择和组织经验来反映这些目标,然后通过评价确定这些目标是否已经达到。可以概括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学习效果。因此,正确答案为 A。14.通过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重组和改
22、造,使学生智力获得发展的教学模式是(分数:2.00)A.范例教学模式B.掌握学习教学模式C.发现教学模式 D.程序教学模式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八部分“教学”之第四条“教学模式”,旨在考查考生对当代国外几种主要的教学模式的把握程度。由“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可以判断本题所阐述的是发现教学模式,倡导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他提出学科的基本结构理论,倡导发现法。范例教学模式强调教学内容应选择一门学科最基本的知识,反映学科的基本结构,即体现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是以集体教学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化帮助以及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
23、学生达到所规定的掌握标准。程序教学模式是一种使用程序教材并以个人自学形式进行的教学。程序教学模式是把学习内容分成若干步骤,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情况按步骤学习,并得到强化,最终通过一步步的积累达到学习目标的模式。因此,正确答案为 C。15.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教学的(分数:2.00)A.巩固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 D.量力性原则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八部分“教学”之第五条“教学原则”,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教学原则的理解和把握情况。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和技能的运用;
24、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及过程的清晰表象;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力;量力性原则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是学生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学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教师对人施教,就是启发诱导:即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劝勉而不强制;指导学习的门径,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因此,正确答案为 C。16.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分数:2.0
25、0)A.教师教育学生的方法B.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的方法C.教师指导下学生配合进行教学的方法 D.教师教的方法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八部分“教学”之第七条“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旨在考查考生对教学方法的概念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对教学定义表述为:“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因此,正确答案为 C。17.在学期教学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目的是弄清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这样的评价叫做(分数:2.00)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C
26、.终结性评价D.问题性评价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八部分“教学”之第九条“教学评价及其改革”,旨在考查考生对教学评价类型的理解与掌握情况。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的评价,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上的特点、优点与不足之处;终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总评,目的是给学生评定成绩,以作为某种资格认定或升、留级的根据;形成性评价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它包括在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或书面测验,使教师与学生都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因此,正确答案为 A。18.教师通过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给学生做出表率,这体现的德育原则是(分数
27、:2.00)A.知行统一 B.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C.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九部分“德育”之第四条“德育原则”,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的德育原则的理解与把握程度。言传体现的是“知”的一面,身教体现的是“行”的一面。教师通过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给学生做出表率体现的是知行统一原则。因此,正确答案为 A。19.根据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当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依据外在的规则做出的,他们的道德标准只取决于是否服从这些成人给予的外在规则,道德判断只注意外在的行为结果,而不关注内在的动机,这表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处于(分数:2.00)A.前道德阶段B
28、.他律阶段 C.自律阶段D.前习俗道德水平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九部分“德育”之第七条“德育模式”,旨在考查考生对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皮亚杰为代表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认为儿童道德发展是从一个非常自我中心的道德推理阶段发展到以合作和互利为基础的公平系统阶段,也就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发展到自律道德阶段。儿童道德的判断依据外在的规则做出,道德判断只注意外在的行为结果,这表明儿童的道德发展处于他律阶段。因此,正确答案为 B。20.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说明教师劳动具有(分数:2.00)A.创造性B.复杂性 C.示范性D.灵活性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十部分“教师与学生
29、”之第一条“教师”,旨在考查考生对教师劳动的特点的掌握情况。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说明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教育是科学,说的是教师的工作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不是无章可循的随意性的工作。教育是一门艺术,说的是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彼此间存在着一定的个性差异。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经受着不同的影响,遗传素质不同,家庭环境不同,接受教育的基础不同,这一切都决定了教师在进行教育劳动时不能采取千篇一律的方式,而必须善于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因此,教师一方面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选项 A,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只说明教育
30、是一门艺术,不能回答教育是一门科学。因此,正确答案为 B。二、辨析题(总题数:4,分数:8.00)21.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分数:2.00)_解析:22.在全球化的今天,培养“世界公民”已成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误。教育是有国别的,教育总是要为本国培养各种人才的。我们只能说教育要培养人的世界意识、世界视野、世界水平和世界胸怀,但不能说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世界公民”。)解析:解析:本题旨在综合考查考生对教育的整体把握程度。全球化确实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全球化要求人们要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国际视野等。但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归根
31、结底要受到国家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制约,教育目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培养人首先要体现国家的意志和国家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再培养人的国际视野。23.智育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误。 智育是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基本的技能技巧和发展智力的教育。学生的心理是一个整体,智力活动是非智力活动的基础,非智力活动对智力活动具有积极的作用。智育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感觉、记忆、思维等智力因素,还要发展兴趣、动机、需要、情感等非智力因素。)解析: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全面发展教育的理解与掌握程度,重点考查学生对智育的理解,以及学生对教学过
32、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的掌握程度。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包含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的有机的统一活动过程。它们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智力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非智力活动是一种情意活动,教师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果。24.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误。 不论我们的教育观如何,在教学的过程中都要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而不是说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原因有:第一,现代教师均是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他们能够胜任教育教学的工作。第二,相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有更丰富的学科知识,教师的经验更能对学生起引导作用。第三
33、,学生是正在成长的人,他们自学能力较弱,教师在学习方向和方法上对他们进行帮助与引导是必要的。因此,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合作者的观点是错误的。)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在教育史上,关于教育过程中师生地位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即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但这两种观点都有偏颇。“教师中心论”制约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使教育活动变得被动而僵化;“学生中心论”淡化、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利于学校教育优势的发挥。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三、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8.00)25.简述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
34、案:我国的学制在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里得到了确认。 它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教育: (1)学前教育(幼儿园)。 (2)初等教育:主要指全日制小学教育。 (3)中等教育:指全日制普通中学、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与业余中学。 (4)高等教育:指全日制大学、专门学院、专科学校、研究生院和各种形式的业余大学。 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我国学制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就是重建和完善分支型学制。我们现在正在走的道路是通过发展基础教育后的职业教育走向分支型学制,下一步要走的道路将是通过高中综合化走向单轨学制。这是现代学制发展的大趋势。)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现行学
35、校教育制度的形态。需要注意的是,它不仅包括我国学校制度的层次,也包括我国学制的形态的发展过程、趋势。26.简述课程评价的功能。(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关于课程评价,有不同的定义。有人认为,课程评价就是测量学生在学业方面实现预期行为目标的程度;还有人认为,课程评价就是将学生的学业与某些标准进行比较。课程评价主要包括导向功能、调控功能、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 课程评价的导向功能是指课程评价本身所具有的引导评价对象朝着理想目标前进的功效和能力,这是由评价标准的方向性决定的。 课程评价的调控功能是指课程评价对评价对象的教育教学或学习等活动进行调节的功效和能力。 课程评价的激励功能是指合
36、理有效地运用课程评价,能够激发和维持评价对象的内在动力,调动被评价者的内部潜力,提高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功效和能力。 课程评价的诊断功能是指课程评价认定、判断评价对象合格与否、优劣程度、水平高低等实际价值的功效和能力。)解析: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课程评价功能的理解程度。首先要回答课程评价的概念,然后分别阐述课程评价的各项功能。27.简述教学评价的国际总体改革趋势。(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各国的教学评价都有新的要求,但从总体来看,教学评价体现的趋势有: (1)重视教学评价发展性功能的发挥。 (2)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及评价能力的养成。 (3)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37、的评价。 (4)评价的模式向多样性、综合化发展。)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评价的改革。各国的教学改革都对教学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评价的形式与手段不断革新,教育理论研究者孜孜不倦地完善教学评价,发挥教学评价的最大功能。28.简述德育过程的规律。(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把握德育过程的规律应该基于对德育过程基本矛盾的认识,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德育的依据来看,德育过程要依据社会对德育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发展规律进行。 (2)从德育的动力机制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转化的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等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既是社会的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 (3)从德育的目的和结果来看,德育过程是促进思想品德形成并使受教育者形成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学校德育只是学生品德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而不是学生品德发展过程本身,它在诸要素中起主导作用,但必须有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转化为品德。)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过程规律。德育过程的规律有三个方面,即依据德育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品德发展规律进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转化的过程、德育目的和结果是促进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