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0 ,大小:64.50KB ,
资源ID:1389030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38903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试卷31及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Iclinic17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试卷31及答案解析.doc

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试卷 31及答案解析(总分:5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简答题(总题数:13,分数:26.00)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分数:2.00)_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分数:2.00)_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分数:2.00)_4.教育心理学目前的发展存在哪些问题?(分数:2.00)_5.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分数:2.00)_6.概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分数:2.00)_7.什么是高级心理机能?它是如何产生的?(分数:2.00)_8.什么是“最近发展区”?(分数:2.00)_9.简述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2、。(分数:2.00)_10.评价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分数:2.00)_11.简述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分数:2.00)_12.简述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分数:2.00)_13.从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的教育谈谈认知差异。(分数:2.00)_二、分析论述题(总题数:6,分数:12.00)14.必答题(分数:2.00)_15.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并说明认知发展理论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哪些重要启示?(分数:2.00)_16.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的主要内容。(分数:2.00)_17.认知发展的理论很多,主要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以及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不管是怎样的理论

3、都说明了认知发展与教育有密切的关系,请谈谈认知理论对教育的启示。(分数:2.00)_18.述评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分数:2.00)_19.述评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以及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分数:2.00)_三、名词解释(总题数:9,分数:18.00)20.教育心理学(分数:2.00)_21.心理发展(分数:2.00)_认知_人格_24.社会性发展(分数:2.00)_25.亲社会行为(分数:2.00)_26.认知方式差异(分数:2.00)_图式_28.物体守恒性(分数:2.00)_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试卷 31答案解析(总分:56.00,做题时间:90 分钟)

4、一、简答题(总题数:13,分数:26.00)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教育心理学的起源:随着 19世纪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政治经济的发展,普及教育的改革相继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如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运动”“教育要依靠心理学”。其中,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它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20 世纪 20年代到 50年代,教育心理学汲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扩充了自己的内容。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 年代,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兴起

5、,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3)成熟与完善阶段:从 20世纪 60年代至今,很多人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至此,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成为心理学科中一个较大的分支,研究成果无数,对实践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解析: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有效促进的机制和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

6、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第一,它反映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因为教育中包括师生双方的活动,不仅有学生的学,也有教师的教。教育心理学首先要研究学生如何有效地学习,同时又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第二,这里提到研究教与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便于使教育心理学与学科心理学有明确的分野。)解析: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有效促进的机制和规律的科学。其研究任务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科的根本任务在于:研究、揭示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及类型,以及各种学

7、习的过程与条件,同时承担着整个心理学科理论在教育领域中得以向纵深发展的任务。 其次,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教育学科的根本任务在于:研究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去设计教育、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人才培养的心理学原则。 这两个任务中一个是理论建设任务,一个是实践指导任务。需要说明的是,这两个方面的任务是彼此统一、互相促进的。)解析:4.教育心理学目前的发展存在哪些问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教育心理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研究对象不明确,意见分歧大; (2)传统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庞杂,体系零乱; (3)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不明; (4)研

8、究方法有待改进。)解析:5.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在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方面,向纵深发展。 (2)在研究方法上,呈现多元趋势。(3)在学科体系上,由庞杂零散逐渐走向系统和完善。 (4)在研究视角上,向综合化和跨学科发展。 (5)在学习观上,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突出学习过程中主动加工、高级思维和探究性活动,越来越重视学习者的社会文化互动。 (6)强调研究的国际化和本土化。)解析:6.概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

9、表现出具有不同的质的不同阶段,据此,他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 岁):这一阶段的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主要特点是:一般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发展到主动的探究;认识事物的顺序是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到探究外界事物;儿童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而在此之前,儿童往往认为不在眼前的事物便是不存在了。本阶段儿童还不能用语言和抽象符号为事物命名。 (2)前运算阶段(27 岁):运算是指内部化的智力或操作。这一阶段儿童的特点是:他们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即所谓的泛灵论,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把

10、自己与外部世界区分开来;他们认为其他的所有人跟自己都有相同的感受,表现为不为他人着想,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此时他们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特点;儿童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他们不知道物体事物不论其形态如何变化,其物质总量是恒定不变的。 (3)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的守恒的概念。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儿童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 (4)形式运算阶段(1116 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

11、的事物的依赖,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解析:7.什么是高级心理机能?它是如何产生的?(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高级心理机能是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来的,他在他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中说明了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 维果斯基区分了人的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这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如基本的知觉加工和自动化过程;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

12、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如记忆的精细加工。正是高级心理机能,使得人类心理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这两种机能是融合在一起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实质是以心理工具为中介,受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解析:8.什么是“最近发展区”?(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最近发展区”是维果斯基在说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时提出来的,他认为“儿童的教学可定义为人为的发展”。所谓“最近发展区”的思想,就是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为此,在确定儿童发展水平及其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

13、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从这个意义上,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他主张教学应当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教学可以带动发展。 根据“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如果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上都能不仅考虑到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而且能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给儿童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就会更有利于儿童的发展。)解析:9.简述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分数:2.00)_正

14、确答案:(正确答案: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显示了彼此之间不同的现象,这就是个体差异。 能力在发展水平上存在高低的差异。能力在全人口中表现为正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智力的高度发展叫智力超常或天才,智力发展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叫智力低下或智力落后,中间分成不同的层次。 能力在表现,也就是充分发挥上存在早晚的差异。有些人的能力表现较早,年轻时就显露出卓越的才华,这叫“人才早熟”。还有一种情况叫作“大器晚成”,这指智力的充分发挥在较晚的年龄才表现出来。 结构的差异。能力有各种各样的成分,它们可以按不同的方式结合起来。由于能力的不同结合,构成了结构上的差异。

15、能力在性别上也表现出差异,不过这种性别差异并未表现在一般智力因素上,而是反映在特殊智力的因素中。比如在数学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和空间能力上就表现出男女差异。)解析:10.评价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科尔伯格的这种研究是根据美国的社会情况做出的划分。他向我们勾画了道德发展是一种连续变化的过程。科尔伯格认为,这些发展顺序是一定的,不可颠倒的,各个阶段的时间长短是不相等的。同时,关于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者习俗水平上,而永远达不到超习俗水平的阶段。 该理论的意义在于发现了人类道德发展的两大规律:由他律到自律和循序渐进,并且提出道德教

16、育必须配合儿童心理的发展。理论不足之处在于强调的是道德认知,而不是道德行为,因而不能作为学校实施道德教育的根据。)解析:11.简述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认知是个体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感知、记忆和思维等活动,认知发展是指儿童在心理上表征世界、思考世界的方式的发展。认知发展一般遵循以下规律: (1)认知活动从简单、具体不断向复杂、抽象发展。儿童最初只有非常简单的、具体的反射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活动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抽象。 (2)认知活动从无意向有意发展。儿童最初的认知活动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之后逐渐向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方向发展,出现有意注意、有意

17、记忆等。 (3)认知活动从笼统向分化发展。儿童最初的认知活动是笼统而不分化的,发展的趋势是从混沌到分化和明确。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运用合理的方法,从易到难,提高学生的感知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解析:12.简述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在心理学上,人格指的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括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同一的心理品质。 (1)人格发展具有以下规律: 连续性和阶段性并存。从人的一生来看,个体人格的发展是连续不断的,但是,具体到某个阶段,又有其各自的规定性,体现出阶

18、段性的特点来。 发展具有定向性和顺序性。在正常的发展条件下,个体人格的发展总是指向一定的方向并遵循一定的先后顺序,而且这种顺序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发展表现出不平衡性。人格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在发展的速度、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以及最终达到的高度等方面都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发展的共同性和个别性差异。一般来说,个体的人格发展总要经历一定的共同发展基本阶段,但又没有任何两个个体的发展是完全一样的。 (2)关于人格发展的教育: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格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既受先天的影响,也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巨大作用,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旦成型,就很难改变,但这并不代

19、表它不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这种影响更大一部分是潜移默化的,尤其要注意家庭及早期经验对个体人格发展的影响;培养儿童的良好个性,更改儿童的不良习惯,为个体提供良好的榜样以及健康的成长环境,是促进个体人格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解析:13.从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的教育谈谈认知差异。(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是依据人在知觉时是否受环境信息的影响所做的分类。 (1)具有场独立认知方式的人,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具有场依存认知方式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自我

20、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2)在学习内容上,场独立型学生一般偏爱自然科学、数学,且成绩较好,两者呈显著正相关。他们的学习动机往往以内在动机为主。场依存型学生一般较偏爱社会科学,他们的学习更多地依赖外在反馈,他们对人比对物更感兴趣。场独立型者善于运用分析的知觉方式,而场依存型者则偏爱非分析的、笼统的或整体的知觉方式,他们难以从复杂的情境中区分事物的若干要素或组成部分。 (3)在学习方法上,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学生对教学方法也有不同偏好。场独立型学生易于给无结构的材料提供结构,比较易于适应结构不严密的教学方法。反之,场依存型学

21、生喜欢有严密结构的教学,因为他们需要教师提供外来结构,需要教师的明确指导与讲解,因材施教,扬长避短。)解析:二、分析论述题(总题数:6,分数:12.00)14.必答题(分数:2.00)_解析:15.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并说明认知发展理论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哪些重要启示?(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以智力发展理论为重点,涉及智力发展的影响因素、阶段特点和智力的本质等。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主动的,儿童的行为是先天的遗传结构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正是在先天遗传结构或图式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同化、顺应和平衡而获得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的,

22、不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促进智力的发展。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智力发展的因素有四个:成熟、经验、社会互动和平衡作用。其中成熟是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智力是否得到发展,还要看后天的环境因素的作用。经验只有经过同化,才能进入儿童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发展。社会互动泛指文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平衡作用是一种内在的自我调节系统,负责协调成熟、经验和社会互动,它是个体与外界相互调适的状态,是矛盾与冲突的解决,是认知发展的必经历程。 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乃是认知结构不断组织与再组织的过程,这种过程是渐进的、阶段性的,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皮亚杰将儿童认知或智力发展分为四个

23、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前运算阶段(27 岁)、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形式运算阶段(1116 岁)。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学前教育与课程的重要启示主要表现在: (1)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创造力和批判力。 皮亚杰认为,教育是认知发展的陶冶过程,就是创造条件,促使儿童与外界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不断成熟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育目的不在于增加儿童多少知识,而在于使儿童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把内心潜在的发明和发展的可能性表现出来。按照皮亚杰的话说,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儿童能做新事,有创造能力和发明兴趣,而不在于只训练重复既有事情的人。教育的第二个目的就是要培养儿童的批评性

24、,具有求证的能力,而不只是接受知识。由此可见,皮亚杰认为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不在于接受知识,而是培养创造力、想象力和洞察力。 (2)课程设计应依据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特点。 皮亚杰研究结果表明,儿童智力发展是分阶段的,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如 27岁为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具有了符号表征功能,能够进行简单的直接推理,理解简单的因果关系,产生了同一性特征,但自我中心现象还比较严重等。为 27 岁儿童设计课程,就必须考虑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特点,使不同的阶段都能得到顺利的过渡,除此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课程内容不应明显超出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 第二,所设计的课程应具有衔接性,前一

25、阶段应为后一阶段奠定基础,后一阶段应是前一阶段的继续。 第三,设计课程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由具体而抽象。 (3)课程组织与实施时应注意的方面。 第一,多创设可供幼儿活动的物质环境。 第二,充分利用图画,图表等辅助阅读,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第三,重视语言教学的功能。 (4)重视游戏和活动,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5)培养幼儿互助、合作、互尊等,发展幼儿的社会性。 (6)正确运用认知冲突原理,强调自我调节的平衡作用,发展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 (7)课程设计应依据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特点。)解析:16.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的主要内容。(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根据对“道德两难

26、”问题的回答,科尔伯格把人的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各包括两个阶段。于是,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品德发展理论。 (1)前习俗水平(09 岁)。这个水平的主要特征是,儿童的道德观念是纯外在的,儿童是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的。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取向。该阶段的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其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处罚。 第二阶段: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取向。该阶段的儿童为了获得奖赏或满足个人需要而遵从准则,偶尔也包括满足他人需要的行动,他们认为如果行为者最终得益,那么为别人效劳就是对的。 (2)习俗水平(915 岁

27、)。他们能顺从现有的社会秩序,而且有维持这种秩序的内在欲望,规则已被内化,自己感到是正确的。因此,行为价值是根据遵守那些维护社会秩序的规则所达到的程度。 第三阶段:好孩子取向。这一阶段的儿童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和惯常的角色行为,避免非议以赢得赞赏,重视顺从和做好孩子。 第四阶段: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秩序取向。这个阶段的儿童注意的中心是维护社会秩序,认为每个人应当承担社会的义务和职责。判断某一行为的好坏,要看他是否符合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 (3)后习俗水平(15 岁以后)。这一水平又称“原则水平”,它的特点是道德行为由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普遍的道德准则支配,道德标准已被内化为他们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了

28、。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和法律取向。这一阶段的道德推理具有灵活性。他们认为法律是为了使人们能和睦相处,如果法律不符合人们的需要,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加以改变,认为反映大多数人意愿或最大社会福利的行为就是道德行为。 第六阶段:良心或普遍的道德原则取向。他们认为应运用适合各种情况的道德准则和普遍的公正原则作为道德判断的根据。背离了一个人自选的道德标准或原则就会产生内疚或自我谴责感。)解析:17.认知发展的理论很多,主要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以及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不管是怎样的理论都说明了认知发展与教育有密切的关系,请谈谈认知理论对教育的启示。(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

29、:认知理论对教育的启示主要有: (1)教学要适应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 教学要考虑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认知特点,根据不同阶段儿童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措施。一方面,根据小学生认知发展的具体、直觉水平进行教学。小学生认知发展的局限性使他们凭借具体的实际经验来理解定义性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因此,教师要运用适合他们特点的语言来描述科学的概念和原理,以便于他们理解。另一方面,要根据中学生认知发展抽象水平占优势的特点进行教学。这一阶段,学生可以省去具体的实践经验而直接理解新的抽象概念,因此教师可以主要用定义性概念的方式进行教学。当然,必要的时候也要辅以适当的具体例子,以帮助学生理解。 (2)教学

30、应引导并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虽然说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教学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点和规律,适应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但是,教学不只是消极被动地适应,它可以主动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恰恰阐明了这种可能性,即我们可以通过教学,将儿童的最佳发展区水平转化为儿童能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同时再开辟新的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前面”,其含义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创造最近发展区。如此循环往复,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因此,我们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教给学生有组织的、结构化的陈述性知识,自动化的智慧技能以及高效的认知策略,促进

31、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 (3)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 知识是学习者经过同化、顺应建构起来的经验体系。我们要树立新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自身也要积极地参加活动,促进自身的发展。)解析:18.述评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埃里克森把发展看作是一个经过一系列阶段的过程,根据每个阶段不同的目标、任务和冲突,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 8个阶段: (1)信任对怀疑(015 岁)。如果本阶段的婴儿得到较好的抚养,并与父母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儿童将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否则将产生怀疑和不安。 (2)自主对羞怯(153 岁)。这一阶段中的儿童开始表现出自我控制的需要与倾向,

32、他们能凭自己的力量做越来越多的事情,渴望自主,也开始认识到自我照料的责任感。 (3)主动感对内疚感(36、7 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活动范围逐渐超出家庭的圈子,他们想象自己正在扮演成年人的角色,并因能从事成年人的角色和胜任这些活动而体验到一种愉快的情绪。但由于儿童能力的局限,他们出于自我动机的活动常常会被成年人禁止,可能会降低他们从事活动的热情。因此,本阶段的危机就在于儿童既要保持对活动的热情,又要控制那些会造成危害或可能会被禁止的活动。 (4)勤奋感对自卑感(6、7 岁12 岁)。本阶段儿童开始进入学校学习,面临来自家庭、学校以及同伴的各种要求和挑战,产生勤奋感。而且随着社交范围的扩大,儿童在

33、不同社交范围活动的经验,以及完成任务和从事集体活动的成功经验,助长了儿童的胜任感。其中的困难和挫折则导致了自卑感。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危机未解决好,往往是其以后学业颓废的重要原因,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对儿童的自我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 (5)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 一 18岁)。此时个体开始体会到自我概念问题的困扰,也即开始考虑“我是谁”这一问题,体验着角色同一与角色混乱的冲突。前几个阶段形成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创造性和勤奋感都有助于个体更自信地面对各种选择,从而使个体成功地获得角色同一性。 (6)友爱亲密对孤独(1830 岁)。这一时期相当于青年晚期。此时,个体如能在人际交往中建立正常的人

34、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可形成一种亲密感。如果害怕被他人占有和不愿与人分享便会陷入孤独中。 (7)繁殖对停滞(3060 岁)。本阶段个体面临抚养下一代的任务,并把下一代看作是自己能力的延伸。发展顺利的个体表现为家庭美满,富有创造力。反之,则陷入自我专注,对他人及后代感情冷漠以至于颓废消极。 (8)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60 岁以后)。这一时期巩固自己的自我感觉并完全接受自我,接受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意味着个体获得了自我完满感;相反,没有获得完满感的个体将陷入绝望,并因而害怕死亡。 评价:埃里克森把发展看作是一个经过一系列阶段的过程,在每一阶段的发展中,个体均面临一个发展危机,个体解决每一个危机的方式

35、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以及社会观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有人称他的理论为发展危机论。这种理论有许多值得肯定的方面,例如对人的心理的研究:既注重社会因素也注重文化因素;不是只在意识心理发展的某一方面,而是考察各方面的关系;不是只研究某一年龄段,而是涉及人的一生 b但是,由于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其理论又过分强调本能而相对忽视人的意识、理智等高级心理过程在发展中的作用的倾向;其发展阶段的划分以及每一阶段中主要矛盾的确定是否合理,是否适合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的发展实际,都是引起争论的焦点,这些均需进一步的研究。)解析:19.述评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以及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首次注意到了社会以及文化对人类心理的影响,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这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如记忆的精细加工。正是高级心理机能,使得人类心理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因此,人的心理与动物比较不仅是量的增加,而且首先是结构的变化,形成新的、质的意识系统。 从这个意义上说,维果斯基认为,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