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 8 及答案解析(总分:54.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题(总题数:6,分数:12.00)1.稷下学宫(分数:2.00)_2.总明观(分数:2.00)_3.六等黜陟法(分数:2.00)_4.马礼逊学堂(分数:2.00)_5.导师制(分数:2.00)_6.博士下乡(分数:2.00)_二、简答题(总题数:14,分数:28.00)7.简述私学兴起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分数:2.00)_8.简述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分数:2.00)_9.学记是如何论述教学原则的?(分数:2.00)_10.简述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分数:
2、2.00)_11.简述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分数:2.00)_12.三舍法及其历史意义。(分数:2.00)_13.简述白鹿洞书院揭示的主要内容。(分数:2.00)_14.试评价颜元的“习行”教学法。(分数:2.00)_15.简述京师同文馆创办的特点和意义。(分数:2.00)_16.维新派教育改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分数:2.00)_17.1922 年学制的内容和主要特点是什么?(分数:2.00)_18.简述职业教育思想的内涵及意义。(分数:2.00)_19.简要介绍抗大的教育情况。(分数:2.00)_20.黄炎培提出的职业教育的三大要旨是什么?有何现实意义?(分数:2.00)_三、
3、论述题(总题数:7,分数:14.00)21.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并说明其出处,阐述其中的教育思想。“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分数:2.00)_22.试述唐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分数:2.00)_23.阐述朱熹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地位。(分数:2.00)_24.试评述梁启超的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思想。(分数:2.00)_25.简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采取的学校管理措施。(分数:2.00)_26.评述乡村教育运动产
4、生的历史背景、主要从事者及其活动特点。(分数:2.00)_27.论述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分数:2.00)_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 8 答案解析(总分:54.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题(总题数:6,分数:12.00)1.稷下学宫(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齐桓公在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地区创办的一所著名学府,它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东方文化教育和学术的中心,是教育上的重要创造,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稷下学宫的办学性质是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而且
5、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其特点是学术自由、尊师重道、待遇优厚、不治而议论,而且在管理规范上有了我国第一个学术守则弟子职。稷下学宫是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促进了思想学术的发展,也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解析:2.总明观(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南朝宋明帝时期,设立总明观(亦称“东观”),设儒、道、文、史四科。总明观并不是纯粹的教学机构,而是藏书、研究、教学三位一体的机关,而且教学任务实际上已退居次要地位。在四科之上以机构较为完备的总明观作为总的领导机构,比南朝宋文帝时期的四馆在管理上更加完善,也使原来四个单科性质的大学发展成
6、在多科性大学中实行分科教授的制度。对隋唐时代的专科学校及分科教学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表明“儒学独尊”逐渐被“儒释道”并行的局面所替代。同时,科技的传授开始在学校教育中取得了一定的地位。)解析:3.六等黜陟法(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清朝实施的一种地方官学生员定级考试制度,有相应的奖惩措施,即六等黜陟法。学生考试成绩被分为六等:一等补廪膳生,二等补增广生,三等无奖无罚,四等罚责,五等降级,六等除名。六等黜陟法对学生进行动态管理,其等级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学业成绩来升降,其等级与学业成绩紧密挂钩,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该制度在明朝“六等试诸生优劣”方法基
7、础上发展完善而来,是清朝在地方官学管理上的一个重要创新。)解析:4.马礼逊学堂(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马礼逊学堂是开办在中国本土的比较正式的最早的教会学校,是一所专门针对华人开办的学校,开创了教会在华办学的先河,培养了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它开设了丰富的西学课程,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为他们形成近代社会观念打下基础。)解析:5.导师制(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抗战时期,为了进一步控制学生,强化学校的训育制度,教育部规定在中等以上的学校推行导师制,即中学以上学校每一年级学生分成若干组,由校长指定专任教师一人为导师,学校设主任导师或训育主任一人,总领全校训导。导师对
8、学生的思想、行为、学业和身体均应体察,做详细记录,按月报告训导处和家长。抗战后,训育制度加强,1939 年教育部颁布的训育纲要是最为集中体现国民党训育思想的纲领性文件。)解析:6.博士下乡(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著名教育家晏阳初提出“农民科学化,科学简单化”的平民教育目标,并认为欲“化农民”,须先“农民化”。所谓“农民化”是指知识分子与村民一起劳动和生活,当时人们称为“博士下乡”。只有先明了农民生活的一切,给农民做学徒,彻底地与广大农民打成一片,才能深切地了解农民,懂得他们的需要。所谓“化农民”,即教化农民。)解析:二、简答题(总题数:14,分数:28.00)7.简述私学兴起
9、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私学兴起的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时期,王权衰落,封建私有制逐渐地代替了井田制,新兴地主阶级兴起,诸侯国林立,促进了奴隶制解体,“经济下移”与“政治下移”导致官学失去政权的依托,造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为私学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 官学衰落,学术下移:世袭制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战争动乱,使得原在周王宫里的一批有文化知识的人,失去了原来的地位和职守,为了谋生,依靠“六艺”知识教书,还把藏于官府中的典籍文物、礼器乐器等学习器具带到民间,这样就打破了旧的文化垄断,出现了“学术下移”
10、的现象。 “士”阶层的出现:私学到春秋末期进入初步繁荣的阶段,与养士之风盛行有密切关系。士阶层本是奴隶制度贵族的下层,在封建制度兴起时转化为平民阶级的上层。各诸侯国为了扩张争相养士来搜罗人才,所以大批自由民要想成为士,就必须学习文化知识,于是出现了培养士的私学机构,私学随之兴盛。 一些思想家的办学活动直接促进了私学的发展。 (2)私学兴起的意义。 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使政教分设、官师分离,教师成为独立的职业,教育成为独立的活动。 教育内容新,不局限于六艺,培养各类人才。教育方式新,场所不固定,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学校向平民开放,进一步促进学术下移。
11、私学促进百家争鸣,各家各派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有辉煌的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私学讲求自由原则,各家私学不必有统一的思想,自由讲学,自由就学,自由办学,自由竞争,发展教育事业,符合历史潮流,开辟教育史新纪元。)解析:8.简述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孔子对于教育对象的基本主张是“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本意主要是指教育对象,即不分贫富贵贱与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垄断学校教育而言的,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大到平民,是历史性的进步。 孔子躬亲实践这
12、一办学方针,广收弟子,“自行束惰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最能表现孔子收徒思想,即只要学生有学习的意愿,奉送 10 条干肉行师生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 开放性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奴隶主贵族的教育垄断,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文化下移,对战国时期文化学术的繁荣和百家争鸣的出现起到了促进作用。)解析:9.学记是如何论述教学原则的?(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学记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它总结了教育、教学中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概括为“教之所由兴”和“教之所有废”的重要规律。教学原则可归纳为:“预、时、逊、
13、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 (1)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预计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防治措施。 (2)及时施教原则:教育应该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状况安排适当的教学内容。 (3)循序渐进原则:学习内容要有先后顺序,要求教师要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和逻辑结构来施教。 (4)学习观摩原则: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相互切磋研究,共同提高,既要专心学习,又能融入集体。 (5)长善救失原则:教师应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的心理倾向,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6)启发诱导原则:教师引导学生,但又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督促勉励,又不勉强、压抑;打开学生的思路,但又不提供现成的答
14、案。 (7)藏息相辅原则:既有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弛,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劳逸结合。 (8)教学相长原则:本意并非教与学的相互促进,仅指教这一方以教为学,后人引申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双方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解析:10.简述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在董仲舒的建议下,国家政策和文化教育皆以儒术为本,儒学成为统一的指导思想。以儒家经典为教育内容,用严格的师法代替自由讲学,书本知识在教学中占主要地位,长句古训代替了对现实问题的探讨,这便是“独尊儒术”政策对教育的重大影响。 (2)兴办太学
15、。实行设太学以养士,这是落实独尊儒术的教育政策的重要步骤。汉武帝下令为五经博士设弟子,标志着太学正式成立,以经学教育为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正式确立。 (3)建立察举制度。在汉武帝时期得以确立,是先经考察举荐,再经考试,据考试成绩优劣选人任官的制度,是对太学养士选才的补充。其实是保障了读书做官、以儒术取士的落实,成为科举制度的先导。 汉武帝先后实行的具体措施有:设立五经博士、开设太学、察举制的完全确立。)解析:11.简述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颜之推关于家庭教育的思想,主要是源自他对儿童教育的关心。 (1)颜之推非常重视儿童教育,尤其注重儿童的早
16、期教育。幼年时期是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长辈应利用这个最好的教育时机,及早对幼儿进行教育,而且越早越好。 (2)家庭教育的原则: 及早施教。幼年时期是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长辈应及早地对幼儿进行教育,早期教育甚至可以从胎教开始; 严慈相济。善于教育子女的父母,能把慈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并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均爱原则。在家庭教育中应当切忌偏宠,不论子女聪慧与否,都应以同样的爱护与教育标准来对待; 重视语言教育。语言的学习应成为儿童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儿童进行的语言教育应注意规范,重视通用语言,而不应强调方言; 重视品德教育。道德教育包括以孝悌为中心的人伦道德教育和立志教育两方面。 此外,颜之推
17、还认为家庭对儿童的发展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父母应该注意环境习染对子女的影响,要求父母审慎看待子女左右的人,以防误入歧途。慎重地选择师友,发挥教育的积极影响,潜移默化地对子女施加作用。)解析:12.三舍法及其历史意义。(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三舍法”是北宋王安石在熙宁兴学期间创立的一种学校管理制度,是对太学的一种改革。 (1)具体内容是:将太学生员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生员依学业程度,通过考核,依次升舍。初入学为外舍生,相当于预科生或旁听生。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 (2)历史意义:“三舍法”是在太学内部建立起的严格的升舍考试制度,对学生的考查和选拔力求做到将平时行
18、艺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学行优劣与对他们的任职选用相结合,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太学教学质量。同时又把上舍考试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融养士与取士于太学,无疑提高了太学的地位。总之,“三舍法”是中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上的一项创新。它不仅对宋朝的学校教育产生了积极作用,而且对后来元、明、清的教育也有深远的影响。)解析:13.简述白鹿洞书院揭示的主要内容。(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南宋朱熹复修白鹿洞书院,把白鹿洞书院又发展起来,朱熹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作为书院的学规和教育宗旨,明确了书院的教育目的,阐明了教育过程,提出修身、处事、接物的基本要求,并且作为实际生活和思想教育的准绳,把
19、世界观、政治要求、教育方向以及学习修养的途径结合起来。其内容是: (1)“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教育目的。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治学顺序。 (3)“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为修身之要。 (4)“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为处事之要。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接物之要。 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这些思想都在儒家典籍中出现,朱熹把这些思想汇集起来,用学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较完整的书院教育理论体系,成为后世一般学校的学规范本和办学准则,使书院教育逐步走上制度化的发展轨道。白鹿洞书院揭示集中体现了书院的
20、精神,对当时及以后的书院教育,而且对官学教育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贡献不可低估。)解析:14.试评价颜元的“习行”教学法。(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明末清初教育家颜元在漳南书院中重视“习行”的教学法。一方面,同他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有密切关系,他认为“理”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只有接触事物、躬行实践,才能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另一方面,他重视“习行”教学法的直接原因是为了反对理学家静坐读书、空谈心性的教学方法。 颜元所说的“习行”,虽然讲的是个人行动,忽视了“知”对“行”的指导作用,看轻了理论思维的重要性。但他强调接触实际,重视练习,从亲身躬行实践中获得知识,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教学
21、法发展上又一次手足解放的运动,它一反脱离实际的、注入式的、背诵教条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教学法理论和实践上的一次重大革新。这在当时读书为穷理,以讲说著述为穷理事业,脱离实际的“文墨世界”中,无疑具有进步意义。)解析:15.简述京师同文馆创办的特点和意义。(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京师同文馆最初是作为外语学校设立的,是近代中国被动开放的产物。它是第一所洋务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初创时只有英文馆,后来成为兼习各门西学的综合性学校,1902 并入京师大学堂。 (1)特点:第一,培养目标:专为培养译员、通事而设,专门培养洋务人才,不再是培养适应科举考试的官僚后备军,注重学以致用
22、;第二,课程设置:外语居于首位,侧重西学与西艺,汉文经学贯穿始终,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封建道德习惯的培养,还向学生灌输殖民主义思想、帝国主义思想,以宗教麻醉学生;第三,教学组织形式:最早开始了中国的班级授课制和分年课程计划;第四,教学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一定程度上改变死记硬背的学风,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2)意义:京师同文馆既有封建性,又有殖民性,是清政府在教育上和外国资本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就办学成效而言,京师同文馆不能列入洋务学堂之列,也未表现出比其他学堂更鲜明的特点,其历史地位主要表现在:首先,它是洋务学堂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这表明我国向西方学习从观念走向了现实,正是
23、由于其领头羊的作用,从此我国开办了大量学校;其次,京师同文馆身处北京,它的一些重要举措以及由此引起的争执往往能映现出各派关于教育改革的观点,所以它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以上两点,决定了京师同文馆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标志和象征意义。总之,京师同文馆标志着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的开始,具有新的办学形式,且使科学教育正式列入中国教育之中,教育向前迈了一步。)解析:16.维新派教育改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维新派在教育改革方面的实践主要有四个方面: (1)兴办学堂:维新性质的学堂包括两类,一类是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为培养维新骨干、传播维新思想而设立的学堂,如康有
24、为在广州设立的万木草堂等;另一类是在办学类型与模式、招生对象、教学内容等某个或某些方面对洋务办学观念有所突破、开风气之先的学堂,如北洋西学堂、南洋公学等。 (2)创办京师大学堂:由梁启超参考日本和西方学制,起草京师大学堂章程,京师大学堂的任务,不仅在管理自身,还要成为各省学堂的表率,而且还有统辖各省学堂的大权。 (3)改革科举制度:光绪皇帝下诏废除八股,此后人们不得不寻求新的学问,客观上促进了西学的传播。不久,光绪皇帝再次下诏催立经济特科,以选拔维新人才。 (4)书院改学堂:光绪皇帝又令各省及地方官将各省的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的新式学堂。)解析:17.1922 年学制的内容和主要特
25、点是什么?(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922 年的“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由于该学制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又称“六三三学制”。 (1)主要内容。 受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新学制不制定教育宗旨,而以七项标准作为指导,新学制的标准为:适应社会进化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实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伸缩余地。 1922 年的新学制比以往学制在指导思想、整体结构和具体条款上都有独特的长处和显著的进步。新学制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采用“六三三学制”分段标准,将学制划分为三段。纵向看,小学 6 年,其中初级小学 4 年(义务教育阶段
26、)、高级小学 2 年,中学分为初、高中各 3 年,大学 46 年,小学之下有幼稚园,大学之上有大学院。横向看,与中学平行的有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 学制还有四项附则规定:注重天才教育,得变通年限及教程,使优异之智能尽量发展;对于精神或身体上有缺陷者,应是以相当之特种教育;为青年个性发展,采用选科制;对年长失学者,给予补习教育。 (2)新学制的特点。 第一,第一次依据我国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学制采用美国的“六三三学制”,基本上是依据我国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划分的,这在中国近代学制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第二,初等教育缩短小学年限,更加务实合理,利于普及。将幼稚园纳入初等教育阶段,使幼
27、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得以衔接,确立了幼儿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 第三,中等教育是改革核心,是新学制中的精粹。延长中学年限,初中和高中各 3 年,提高中等教育的程度,克服旧学制中中学只有 4 年而造成基础教育薄弱的缺点,改善中学和大学的衔接关系;中学分为初、高中,不仅增加了地方办学收缩余地,也增加了学生的选择余地;中学实行分科制和选科制,力求使学生有较大的发展余地,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第四,高等教育缩短年限,取消大学预科,使大学不再担任普通教育的任务,有利于大学进行专门教育和科学研究。 第五,增强职业教育,最明显的特点是兼顾升学与就业。小学高级阶段就要求根据各地情形,增置职业教育准备;在中
28、学开设各种职业科目,使学生既能准备升学,也能准备就业。 第六,师范教育方面(6 年),程度提高、设置灵活,设师范大学,并在大学设教育科。)解析:18.简述职业教育思想的内涵及意义。(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职业教育思潮是由清末民初的实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发展演变而来。民初蔡元培将实利主义列入资产阶级的教育方针;陆费逵指出中国教育在三方面亟须注意改进,即国民教育、职业教育、人才教育,其中“职业教育以一技之长可谋生活为主”。在对职业教育概念的最早阐述中,涉及授人一技之长和促进实业发展这两点职业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实践: 1915 年起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多次提出推行职业教育的议案
29、,早期主张实用主义教育的人士大多转而提倡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思潮逐步形成; 1917 年黄炎培发起组织中国近代第一个研究倡导实验和推选职业教育的专门机构中华职业教育社,进一步从理论上探讨、在实践中推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思潮达到高潮; 1918 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创办中华职业学校,通过学校教育形式开展职业教育实验。 意义:职业教育思潮和运动的开展,不但产生了系统的、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而且大大促进了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职业教育思潮对 1922 年的新学制影响甚大,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职业教育思潮趋于消沉。)解析:19.简要介绍抗大的教育情况。(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
30、案: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是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直接领导和关心下创建和发展起来的一所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学校,是抗日根据地干部学校的典型,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人才。 (1)抗大的校训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2)抗大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加上激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便一定能够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解放的新中国。”所谓“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人民战争的形式,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是指生活上的艰苦朴素,工作中的刻苦勤奋,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是指掌握
31、和运用游击战的方法,与侵略者展开人民战争的持久战。 (3)抗大的政治思想教育:抗大非常重视对学员进行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政治思想教育,并将其作为学校的一门主要课程。同时,开展政治思想教育的途径也多种多样。其一,学习理论,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其二,学习中共党内斗争的文件,提高党性意识;其三,开展群众性的自我教育;其四,严格的组织纪律要求。 (4)抗大学风:最重要的学风传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5)抗大的教学方法:抗大创造了一套从实际出发、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与方法。 启发式:具体方法有由近及远,从具体到抽象,注意相互联系,突出重点; 研究式:集体讨论,按照教育计划学习,个人自学
32、和思考研究是主要的形式,教员只是从旁指导; 实验式:较少的课堂讲授,多实地操作,多设置实况演习,使学员善于判断分析,培养随机应变的能力; “活”的考试:由教员拟定考题,指定参考书目,学员自行准备后进行讨论,吸收补充他人的见解,再结合本人的材料完成答卷,学员互阅试卷。)解析:20.黄炎培提出的职业教育的三大要旨是什么?有何现实意义?(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黄炎培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在职业教育方面,他提出了三大要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职业教育三大要旨的主要内容。 在职业教育的内涵方面,黄炎培提出了职业教育的三大要旨。其三大要旨的主要内容包括:为个人谋生之准备;
33、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其中,他将“为个人谋生之准备”放在第一位。黄炎培把“谋生”作为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的基本出发点。他认为人们只有通过职业教育获得谋生的知识和技能,才能立足于社会,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而且,通过职业教育使人人爱岗敬业,以职业为荣,社会必然会发达。黄炎培强调从对社会的影响来讲,在于通过提高国民的职业素质,使学校培养之才无不可用,社会从业者无不得到良好训练,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之生。 (2)职业教育三大要旨的现实意义。 黄炎培三大要旨的现代职业教育目的理论,是从职业对人与社会的双重意义阐述的,即对个人来说,职业教育具有求生存、求发展的意义;对于社会来
34、说,职业教育具有利国富民的意义。 职业教育有实现促进个人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双重目的。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目的观体现了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统一,这一点是我们现在应该继续发扬光大的。 职业教育要实现学生独立个性与全面发展的统一。黄炎培在他的职业教育目的观上把“谋个性之发展”放在职业教育目的的第一位,这是现代职业教育值得继承和学习的。 职业教育要实现谋生与乐生的结合。职业教育应该把受教育者作为具有完整精神和独立人格的真正的人来对待,不仅关怀他的物质所需,更主要的是通过对其心灵的呵护,提升其探寻生活意义的能力。)解析:三、论述题(总题数:7,分数:14.00)21.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并说明其出处,阐述
35、其中的教育思想。“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断句。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2)这段话节选自礼记学记。 (3)这是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后概括出的规律,包含四条原则。“豫”是预防,“禁于未发之谓豫”,要在不良倾向尚未发生时就采取预防措施,否则,待到不良行为发生后再去纠正,则“扦格而不胜”,即遭遇抵触而难有成效;“时”是及时,“当其可之谓时”,要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适时进行,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孙”是指循序,“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