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政治-397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7,分数:27.00)1.列宁说,在哲学认识论上存在着“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它们是(分数:1.00)A.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2.在哲学史上一切唯物主义哲学家在认识论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坚持(分数:1.00)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认识是一个辩证过程3.马克思主义之前的一切认识
2、论,无论是旧唯物主义反映论还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它们都是非科学的,其根本原因是它们(分数:1.00)A.不懂得认识是一个辩证过程B.否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4.恩格斯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分数:1.00)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和认识的客体是指(分数:1.00)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B.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C.在人的活动之外存在的一切事
3、物D.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指向的对象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性原则是指(分数:1.00)A.主观性原则B.主体决定客体的原则C.主体的能动性原则D.客体依赖主体的原则7.人的实践活动是主体和客体进行物质变换、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通过(分数:1.00)A.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双向运动实现的B.物质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C.精神和物质的相互作用实现的D.主体自身的创造性活动所实现的8.感觉、知觉、表象是(分数:1.00)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B.意识的三种形式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9.毛泽东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
4、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分数:1.00)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C.感性认识对人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10.“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一论断说明(分数:1.00)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C.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D.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11.人们凭感觉器官不能直接把握到的东西,理性认识能够把握。在微观领域,谁也不能直接观察到基本粒
5、子本身:在宇观领域,到目前为止,人们还不能直接到太阳系之外的星球上去实地考察。但是,微观世界和字观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人们还是可以认识的。这就需要依靠理性抽象,依靠运用理性抽象形成的科学理论去把握。这说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有区别的,二者的区别在于(分数:1.00)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不可靠B.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过程,这个统一是(分数:1.00)A.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抽象的不变的统一C.本质和
6、现象的统一D.必然和偶然的统一13.牛顿说过:“假如我比别人嘹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个人的知识来自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分数:1.00)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C.知识的“源”和“流”的关系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1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的,感觉是认识的起始点。对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分数:1.00)A.唯物主义承认,唯心主义不承认B.唯心主义承认,唯物主义不承认C.辩证唯物主义承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承认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15.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指出:主体选择不同的
7、参照系对同一物理事件或物理过程进行时、空度量,所得的结果可能不一样。在认识论上来说是(分数:1.00)A.真象和假象的区别所造成的B.现象和本质的矛盾所造成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的变化所造成的D.由于主观认识的错觉所造成的16.在中国哲学史上,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的优良传统是(分数:1.00)A.知行并进推动认识不断发展B.知难行易C.强调行是知行统一的基础D.因知以进行1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不是对客观世界穷尽的认识,都具有相对的性质,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分数:1.00)A.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D.真
8、理有待扩展和深化18.在真理观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分数:1.00)A.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B.真理的客观性C.真理的辩证法D.物质世界的可知性19.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真理观的辩证法表现在(分数:1.00)A.承认客观真理和主观真理B.承认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C.承认具体真理和抽象真理D.承认终极真理和永恒真理20.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义为“不识字的人”;后来又把文盲确定为“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而现在联合国把文盲确定为“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从哲学上看,这表明(分数:1.00)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B.实践是认识
9、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认识具有反复性21.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时指出:“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句话说明(分数:1.00)A.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实践标准并不可靠C.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D.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22.在阶级社会里真理的根本属性是(分数:1.00)A.真理的阶级性B.真理的客观性C.真理的可变性D.真理的具体性23.“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分数:1.00)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0、的发展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24.“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分数:1.00)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25.根据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关系,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分数:1.00)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26.1980 年 10 月,罗马教皇为被宗教活活烧死的科学家伽利略公开平反,承认 300 多年前对伽利略的审判是不公正的,宣布撤销给伽利略定的罪
11、名。这一事实雄辩地说明,对于一个确定的对象(分数:1.00)A.只能有一种认识B.正确的认识只能有一个C.正确认识只能一次获得D.正确的认识只能用一种方法获得27.唯物辩证法认为,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分数:1.00)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B.实践不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C.实践有历史局限性,它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D.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25,分数:50.00)2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分数:2.00)A.世界的可知性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C.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认识发展
12、的辩证过程29.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和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分数:2.00)A.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B.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C.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30.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实践和认识的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下列关于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说法正确的有(分数:2.00)A.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实践活动中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B.实践和认识的客体是一种不以主体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与客观事物相等同的范畴C.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通过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实现D.主体
13、客体化造成人的活动成果的体外积累,客体主体化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人的本质力量31.主体和客体作为实践和认识的两个基本要素,它们的关系是(分数:2.00)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B.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C.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D.相互依赖、协调发展的关系3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作为实践和认识的主体的人(分数:2.00)A.是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B.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具有意识属性C.是一切活动的承担者,具有实践属性D.是世界一切事物的主宰者,具有本原属性3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作为实践和认识的客体的事物(分数:2.00)A.处于与主体的认识关系中,具有对象性B.进入主体的活动
14、范围,具有社会历史性C.是主体活动指向的对象,具有与主体的相关性D.与认识主体相关联,具有主观性34.在射电望远镜发明之前,许多星球就客观存在着,但它们没有成为认识的客体。射电望远镜发明之后,它们就成了认识的客体。这说明(分数:2.00)A.认识的客体具有整体性B.认识的客体具有能动性C.认识的客体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D.认识的客体具有社会历史性35.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作用的,二者相互作用的关系体现了(分数:2.00)A.精神和物质的关系B.目的与手段的关系C.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的关系D.限定和超越的关系36.A 皮鞋公司推销员甲和 B 皮鞋公司推销员乙均被派往太平洋
15、某小岛寻找销路。一周后,甲向 A 公司报告:“在这里一双鞋也不会卖出去。因为这里的人从来不穿鞋。”乙向 B 公司报告:“我找到了一个巨大的皮鞋市场,我们的鞋销路会非常好。因为这里的人从来不穿鞋。”甲和乙对同一事实得出不同结论表明(分数:2.00)A.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B.人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C.人的认识结果受主体影响D.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表现为选择作用和重构作用37.在认识活动中,实践和认识的主体的作用表现在(分数:2.00)A.主体选择和设定客体的结果B.主体通过认识工具作用于客体,使客体信息被主体所接受C.主体对客体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并对客体信息的意义、含义作出解释和概括D
16、.主体创造客体信息38.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表现在(分数:2.00)A.透过现象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B.主体反映的超前性和创新性C.在人的头脑中直接产生出一个物质世界D.在人的头脑中再现出一个物质世界39.黑格尔说对同一句格言,年轻人所理解的意义总不如饱经风霜的老年人所理解的广泛和深刻。这说明了(分数:2.00)A.在经验的积累中加深认识B.认识的深刻性与经验的多少在一定意义上成正比C.认识来源于经验,因此老年人的认识在一切方面都超过青年人的认识D.认识的深刻性与知识的积累有密切联系40.恩格斯说过:“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却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更敏锐得多的嗅觉,但
17、是它不能辨别在人看来是各种东西的特定标志的气昧的百分之一。”这是指(分数:2.00)A.动物也有感觉B.人的感觉和动物的感觉相同C.人的感觉能力和动物感觉能力不同D.人的感觉是以实践为基础自觉的选择,动物的感觉是被动的自然选择41.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分数:2.00)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4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因为(分数:2.00)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B.理性认识就
18、是感性认识的不断积累C.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D.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43.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是(分数:2.00)A.感性材料十分丰富B.感性材料合乎实际C.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D.感性材料的大量积累44.在认识活动中,情感、意志、欲望等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是(分数:2.00)A.起激发和调控的作用B.认识运动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C.受到理性因素的决定与制约,并同理性因素相互作用D.决定理性因素45.认识中的灵感、顿悟、直觉、幻想等非理性因素(分数:2.00)A.是实践经验积累的无意识飞跃B.是知识积
19、累和长期探索过程的不自觉的升华C.不知道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D.是逻辑思维所包含的心理形式46.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分数:2.00)A.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B.肯定认识的本质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C.认为认识能够提供客观世界的正确映象D.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47.2013 年 12 月 2 日 1 时 30 分嫦娥三号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它将携带中国的第一艘月球车,并实现中国首次月面软着陆。这标志着(分数:2.00)A.人类有能力认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B.人类可以完全统治自然界C.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D.自
20、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48.中国汉代王充在批判孟轲的“良知”“良能”时说:“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这在哲学上坚持了(分数:2.00)A.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C.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D.唯物主义可知论的观点49.中国古代荀子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其哲学含义是说(分数:2.00)A.能够认识世界是人的本性,客观世界能被认识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所决定的B.物质世界是可知的C.人的认识是对外界的反映D.人们通过实践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50.爱因斯坦说过这样的话:“用一个圆周代表我所学到的知识,但是圆周之外是那么多的空白,对我来说就意味着无知。而且
21、圆周越大,它的圆周就越长,它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也就越大。由此可见,我感到不懂的地方还大的很呢!”这说明(分数:2.00)A.任何认识都具有相对性B.认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C.认识无止境D.世界有不可认识的领域51.认识运动之所以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是因为(分数:2.00)A.由于事物本身的复杂性,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B.认识本身的复杂性C.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D.人们的实践及其认识条件的历史性5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分数:2.00)A.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获得真理性认识B.取得规律性的认识C.达到理性认识D.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三、分析题(总题
22、数:4,分数:23.00)53.1912 年,奥地利科学家魏根纳(1880-1930)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当时震动了世界地理界。后来,地质古生物学家、古气候学家和古地磁学家,又从不同方面证实了这个学说。魏根纳提出这个学说的经过是这样的:他生病住院时,一天,病房墙壁上的世界地图吸引住了他的视线,他发现,大西洋两岸大陆的海岸线凹凸恰恰相反,愈看愈觉得欧洲、非洲、南北美洲四块大陆可以拼凑成一块。特别是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简直像一张撕成两半的报纸。这是为什么?他苦苦思索,出院以后,便翻阅了大量地质学方面的书籍,逐渐形成了一种想法:是否由于某种驱动力,使原来连在一起的非洲和南美洲两块大陆分裂了,天
23、长日久,便为大西洋所隔。同样的原因,印度次大陆向北漂移,同亚洲大陆相撞,形成了今天的喜马拉雅山脉。据此推理,魏根纳得出结论:南美洲、非洲、印度次大陆和澳洲原是集合在南极周围,连成一整块的古大陆,即同瓦纳古陆。 请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有关原理分析说明魏根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 (分数:4.00)_下列是有关认识问题的一组材料: 材料 1 “自然并不让自己躲藏起来,它反而是尽力地自荐于人,或者可以说老着脸皮去迁就人的,恰像空气通过我们的口、鼻以及一切毛孔,挤进身内来一般”。 “当我们用手或唇接触有触觉的东西时,我们不只感觉到石头和木头,不只感触到骨肉,我们还感觉到触觉;我们用耳朵不只听到流水
24、潺潺和树叶瑟瑟的声音,而且还听到爱情和智慧的热情音调。因此感觉的对象不只是外在的事物,而且有内在的事物,不只是肉体,而且还有精神,不只是事物,而且还有自我因此,一切对象都可以通过感觉而认识,即使不能直接认识,也能间接认识,即使不能用平凡的,粗糙的感觉认识,也能用有训练的感觉认识,即使不能用解剖家或化学家的眼睛认识,也能用哲学家的眼睛认识”。 摘自费尔巴哈未来哲学原理材料 2 “我们凭什么论证能够证明人心中的知觉定是由和它们相似(如果这是可能的)而实际完全差异的一些外物所生起呢?我们凭什么论证来证明它们不能由人心的力量生起呢?我们凭什么论证来证明它们不能由一种无形而不可知的精神的暗示生起呢?我们
25、凭什么论证来证明它们不能由更难知晓的一种别的原因生起呢?” 摘自休谟人类理解研究材料 3 “凡以(可)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缘(因)耳而知声”,“缘目而知形”。 摘自荀子解蔽正名材料 4 “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矣”,“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良知良能”。 摘自孟子尽心上材料 5 在人的意识之外存在着一个“物自体”的世界,这个“物自体”的世界是不可知的,是超乎经验之外的,是人的认识能力所不可能达到的“彼岸世界”,人们只能认识“此岸世界”(现象)。 摘自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材料 6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
26、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请回答:(分数:7.00)(1).指出材料 1 在认识论上的哲学倾向及局限性。(分数:1.00)_(2).比较材料 2 和材料 5 的异同。(分数:1.00)_(3).指出材料 2 和材料 5 各自的错误实质。(分数:1.00)_(4).指出材料 3 的哲学倾向,并解释材料 3 的含义。(分数:1.00)_(5).指出材料 4 的哲学倾向,并解释材料 4 的含义。(分数:1.00)_(6).比较材料
27、6 与材料 1、材料 3 的异同。(分数:1.00)_(7).材料 1、材料 3、材料 6 与材料 4 有什么区别?(分数:1.00)_下列是一组关于实践观的材料: 材料 1 “正如在社会中,每个人的能力总是最容易在动荡的情况下而不是在其他情况下发挥出来,所以同样隐蔽在自然中的事情,只是在技术的挑衅下,而不是在任其自行游荡下,才会暴露出来。” 引自培根:新工具“我们有三种主要的方法:对自然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观察搜集事实;思考把它们组合起来;实验则来证实组合的结果。” 引自狄德罗:对自然的解释“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直到今天,犹太人还不变其特性。他们的原则,他们的上帝,
28、乃是最实践的处世原则,是利己主义”。 引自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材料 2 “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 引自王守仁:答友人问、传习录下“自我设定自身”;“自我设定非我”;“我我设定自身和非我”。 “理智是一种行动,除此之外是无”。 引自费希特:“知识学”引论第一篇实践理念“比以前考察过的认识理念更高,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的资格,而且具有绝对现实的资格”。“实践的理念即行动”。 引自黑格尔:逻辑学下卷材料 3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 引自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交错点=人和人类历
29、史的实践” 引自列宁全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引自毛泽东选集第 2 版第 2 卷请回答:(分数:6.00)(1).材料 1 在实践观问题上的合理性及局限性。(分数:2.00)_(2).材料 2 中王守仁、费希特、黑格尔在实践观问题上各自的特点及他们三者的区别是什么?(分数:2.00)_(3).谈谈对材料 3 的实践观的理解。(分数:2.00)_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 小学老师雷夫爱斯基斯在其所著的热门教育畅销书第 56 号教室的奇迹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从事特殊教育的优秀教师获得一个宝贵的签名球,上面有美国著名棒球队红袜队 1967 年全体队员的签名,这些球员都是他的
30、偶像,对这样一个签名球,这位教师别提有多珍爱了。当年幼的儿子找他一起玩球时,他理所当然地警告儿子:绝对不能拿签名球来玩。儿子问他理由时,他觉得儿子还太小,对球和球员一无所知,说多了儿子也不会明白,于是,他没有解释原委,只对儿子说,不能用那颗球,是因为“球上写满了字”。 过了几天,儿子又找他一起玩球,当老爸再次提醒儿子不要拿写满字的球来玩时,小男孩满不在乎说:我已经把问题解决了,爸爸问怎么回事,儿子说:我把球上所有的字都擦掉了。老爸气得想痛打儿子,但他转念一想,觉得儿子根本没有做错事。因为自己并没有告诉儿子上面的字有什么意义。从那天起,他无论去什么地方,都带着那颗空白的签名球。这颗球提醒他,不管
31、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去看事情。 不论家长还是教师,常常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用成人的思维理解孩子,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岂不知,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正是儿童教育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律。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2 年 3 月 16 日)材料 2 某大学一研究生凭借着设计“醒目药瓶”,摘得了素有“设计界奥斯卡”关誉的 2011 年度“国际红点奖”概念设计类奖。 在他提供的设计图上,常见的塑料瓶盖的顶上一圈变身为一块圆圆的玻璃。“这是一面凹凸镜,有放大的功能。”他解释说,有了这个药瓶盖,老年人不需要带上老花镜来区别药的类别、服用量等。他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中对中老年
32、人群体的关注。有一天,有位老人要吃药,可是药瓶上的字太小了,原本挂在脖子上的老花镜却不见了,急的这位老人团团转。就这样,该同学很长一段时间沉浸在老人世界中。突然有一天灵感进发,想到“醒目药瓶”这个点子。 有了灵感后,从设计,带写英文翻译说明,再到制作动画,一共才三天时间。也许有人要问,这样的设计看上去很简单,为什么能拿“国际红点奖”呢?他坦然,设计很简单,关键在于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老人,这一设计胜在实用。按照测算,不会给药品本身带来额外的成本,推广起来很容易,实用方便。“希望将来这款设计能推向市场,让更多的人得到帮助。” 这位研究生说他没有想当名人的“野心”,只期望能从生活中的小处入手,用自己
33、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加美好。正如“红点”主席 Peter Zec 博士在颁奖晚会上说的那样:从同学们优秀的设计中,他高兴地看到的是他们所描绘的未来更加美好的世界。(分数:6.00)(1).分析“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老人”两事例所体现的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分数:3.00)_(2).“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美好”对我们从事实践活动有何意义?(分数:3.00)_考研政治-397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7,分数:27.00)1.列宁说,在哲学认识论上存在着“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两条根本对立的
34、认识路线,它们是(分数:1.00)A.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区别的确认。题干是列宁对两种对立的认识路线的划分。“从物到感觉和思想”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及观点,“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及观点。所以 C 项是正确答案。本题没有什么难点,只要理解了题干的内容,就会轻松找到正确答案。2.在哲学史上一切唯物主义哲学家在认识论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坚持(分数:1.00)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
35、的能动的反映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认识是一个辩证过程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观点。在哲学史上一切唯物主义在认识论问题上都坚持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个“反映论”的共同原则。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承不承认在认识论问题上的实践和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辩证过程。以此为依据分析四个选项:由于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懂实践,不懂辩证法,而 BCD 三个选项都与实践、与辩证法相关,所以不是它们的观点,不符合题意,排除掉。因此正确答案为 A。3.
36、马克思主义之前的一切认识论,无论是旧唯物主义反映论还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它们都是非科学的,其根本原因是它们(分数:1.00)A.不懂得认识是一个辩证过程B.否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之前的一切认识论,即唯心论的先验论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根本缺陷。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相比较,之前的一切认识论都是非科学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们都不懂得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决定作用,所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最大贡献就是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引起了认识论的伟大变革。所以 C 项是正确答案。选择类似题型只要抓住“实践”这个关键词,这个马克思主义全部哲
37、学的起点、核心、基础,是不应该选错的。4.恩格斯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分数:1.00)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具体考查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题干是恩格斯一段著名的论断,需要考生将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提炼出来。“人的智力”属于认识范畴,“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是说在实践活动中发展。显然,题干的意思不是讲认识的来源问题,也不是讲“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更不是
38、说“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这样将干扰项 ACD 项排除,正确答案就是B 项。答错本题的考生可能会误选 D 项。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和认识的客体是指(分数:1.00)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B.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C.在人的活动之外存在的一切事物D.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指向的对象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客体概念的确定。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所谓认识的客体不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也不是指“在人的活动之外存在的一切事物”,而是指进入主体活动范围的,即“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若要选对本题,考生必须搞清楚,认识的客体是一个确
39、定的概念,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它不等于客观世界或客观事物,是与人打上交道的客观事物。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性原则是指(分数:1.00)A.主观性原则B.主体决定客体的原则C.主体的能动性原则 D.客体依赖主体的原则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认识的主体的特征的把握。本题比较容易,一般考生都能选出正确答案 C项。认识的主体是指一定社会中从事认识和实践的人,它具有社会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其中认识的主体性原则指的就是主体的自觉能动性原则。7.人的实践活动是主体和客体进行物质变换、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通过(分数:1.00)A.主体客体化和客体
40、主体化双向运动实现的 B.物质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C.精神和物质的相互作用实现的D.主体自身的创造性活动所实现的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作用的。二者的相互作用既不是一般物质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不是一般的精神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是把这两种相互作用都包含于自身。因此,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是通过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而实现的。所以题中所给出的四个选项,只有 A 项才是题干所要求的正确答案。考生回答本题有一定的难度,最容易将 C 项或 D 项误认为是正确答案而丢分。这就需要在复习的时候将那些理论层次较深刻,平时接触又较少
41、的知识点有重点地复习。8.感觉、知觉、表象是(分数:1.00)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B.意识的三种形式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感性认识的三种表现形式的确认。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感性认识的获得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点,它是经历了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完成的。题中所给出的四个选项,A 项和 B 项明显是干扰项;D 项即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像这样的知识点虽然不是难点,但在复习时容易被忽视,也就不能作出正确选择。9.毛泽东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
42、,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分数:1.00)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C.感性认识对人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感性认识的局限性的把握。题干是毛泽东在讲到感性认识的时候讲的一段话,是说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题中给出的四个选项中,C 项明显是错误的,需排除。ABD 三项都是有关感性认识的正确观点。但受到题目要求所限,要求选出一个最合题意的选项。而毛泽东这句话主要不是讲感性认识在认识中的地位,而是谈感性认识的局限性,正由于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才必须由感性认识上升
43、到理性认识。所以再将 A 和 D 两项排除,只有 B 项才是最合题意的正确答案。考生回答本题也有一定难度,难就难在对毛泽东这句话的理解上,它究竟是指感性认识的作用问题呢还是局限性问题呢?从这句话中似乎还不能直接把握。有的考生很可能由于没有读懂这句话的主要指向,而误选 A 项或 D 项。10.“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一论断说明(分数:1.00)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 C.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D.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
44、对理性认识特点的理解和把握。题干是马克思的一段话,主要讲“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由于马克思这段话理论指向不明显,考生选择本题有一定困难。聪明的考生就应该首先读懂题干的意思是什么,然后再去分析选项。题干中所说的“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一切科学的抽象”就是指“理性认识”,接着往下理解,“一切科学的抽象”,即理性认识“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就是说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理解了题干的意思之后,再去分析题中所给出的四个选项:C 项明显是错误的选项,因为抽象的东西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这样将 C 项排除。ABD 三项都是正确的观点,但作为单项选择,只能选一,
45、根据已经理解的题意,只有 B项才是最合题意的正确答案。11.人们凭感觉器官不能直接把握到的东西,理性认识能够把握。在微观领域,谁也不能直接观察到基本粒子本身:在宇观领域,到目前为止,人们还不能直接到太阳系之外的星球上去实地考察。但是,微观世界和字观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人们还是可以认识的。这就需要依靠理性抽象,依靠运用理性抽象形成的科学理论去把握。这说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有区别的,二者的区别在于(分数:1.00)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不可靠B.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的理解和把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作为两种认识首先是有区别的,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认识。正确答案为 B 项。1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过程,这个统一是(分数:1.00)A.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抽象的不变的统一C.本质和现象的统一D.必然和偶然的统一解析:解析 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