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 131 及答案解析(总分:6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多项选择题(总题数:30,分数:60.00)1.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2.恩格斯指出:“应用到物质上的运动,就是一般的变化”。这说明( )(分数:2.00)A.运动和变化都离不开物质B.物质是运动的形式C.运动仅仅是物体位置的变化D.运动是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3.恩格斯说:“意识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这句话表明( )(分数:2.00)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C.意识比物
2、质更为根本D.意识的产生离不开物质世界4.有诗云:“寝薄冰者梦溺,寝积薪者梦焚。”这说明( )(分数:2.00)A.梦是灵魂的漫游B.现实生活是梦的基础C.梦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D.梦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却是客观的5.恩格斯指出,时间和空间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只是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说明( )(分数:2.00)A.时间和空间都离不开物质B.时间和空间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C.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时间和空间都是客观的6.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这句话的含义是( )(分数:2.00)A.意识和存在
3、具有同一性B.把意识与存在等同起来C.意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D.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7.霍尔巴赫认为:“人是自然产物,存在于自然之中,服从自然的法则,不能超越自然。”这一观点( )(分数:2.00)A.否定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B.肯定了自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C.认为人们只能认识规律,不能利用规律D.将机械决定论贯彻到人的活动领域8.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 )(分数:2.00)A.知行不可分割B.知行合一C.知行相互促进D.行先知后9.马克思说过:“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
4、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话说明( )(分数:2.00)A.动物具有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本领B.动物的活动是本能活动C.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D.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10.马克思在批评形而上学的错误时指出:在他看出有差别的地方就看不出统一,在他看出统一的地方就看不出差别。这表明( )(分数:2.00)A.形而上学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割裂开来了B.不能从对立中把握统一C.把对立看作是没有任何联系和同一的绝对对立D.把同一看作是不包含差别和
5、对立的绝对同一11.费尔巴哈指出,纯粹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虽然“是人类知识的大厦的基础,但不是大厦本身”。列宁也指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哲学没有任何的单独存在的权利,它的材料分布在实证科学的各种不同的部门中间”。这说明( )(分数:2.00)A.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应该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应该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C.纯粹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是哲学唯物主义的基础D.必须把社会的科学同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相协调起来12.荀子在天论中指出:“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j 应之以乱则凶”。荀子这里所表述的
6、是( )(分数:2.00)A.宿命论的观点B.具有辩证法的思想C.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D.唯意志论的观点13.意识并非一开始就是“纯粹的”意识,“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这说明( )(分数:2.00)A.没有独立存在的意识、精神B.意识永远依赖于物质C.语言是现实的意识,是意识的表现形式D.意识也就是物质的东西14.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块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相对于全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而言,这是有重大意义的事情,这句话表明( )(分数:2.00)A.量变中渗透着质变B.质变中渗透着量变C.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的
7、存在D.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展15.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挫折和反复,这一事实表明( )(分数:2.00)A.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螺旋式的B.新生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C.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基本依据发生了改变D.历史有时会向后做出较大的跳跃16.我们要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表明( )(分数:2.00)A.对外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据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条件C.对外开放必须要通过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而起作用D.对外开放能够加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17.17 世纪末,牛顿提出了光的微粒说,认为光是由微粒状的
8、物质组成的。不久惠根斯提出了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一种波动。由于当时牛顿在科学界享有极高的威望,微粒说占了上风。19 世纪初,波动说又重新提出,并用实验有力否定了牛顿的微粒说。19 世纪末,光电效应等一系列的实验向波动说提出了新的挑战。爱因斯坦最终冲破禁区,创立了光的量子学说,认为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以上材料说明了( )(分数:2.00)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一切事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8.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 6 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
9、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 )(分数:2.00)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19.某村原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上级多次给钱给物,但该村面貌总是变化不大,后来在上级的帮助下建立起强有力的党支部,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全村干部和群众连续苦干几年,面貌大变。村民感慨地说,给钱给物,不如建设一个好党支部,这一事实说明( )(分数:2.00)A.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B.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C.理论来源于经验D.要善于抓关键、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20.在射电望远镜发明
10、之前,许多星球就客观存在着,但它们没有成为认识的客体。射电望远镜发明之后,它们就成了认识的客体。这说明( )(分数:2.00)A.认识的客体具有整体性B.认识的客体具有能动性C.认识的客体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D.认识的客体具有社会历史性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说明( )(分数:2.00)A.价值选择是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内在统一B.人们的价值选择必然是在众多的价值取向中保持一种主流的价值导向C.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实现价值的首要前提D.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目标的唯一途径是价值实践活动22.爱因斯坦 1939 年在获悉铀核裂变及其链式反应的发现后,曾在匈牙利物理学家西拉德推
11、动下,上书罗斯福总统,建议研制原子弹,以防德国占先。然而,让爱因斯坦感到愤怒的是,二战结束前夕,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首次将原子弹用于战争。这对爱因斯坦震动很大,从此开始投身反对核战争的运动。这段材料蕴含的哲学原理是( )(分数:2.00)A.真理和价值总是一致的B.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C.真理和价值都是人类追求的目标D.科学研究只是为了追求真理23.牛顿说:“假如我能比别人嘹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这表明( )(分数:2.00)A.认识具有历史继承性B.实践不是认识的唯一来源C.间接经验是认识发展的必要条件D.直接经验对科学发展无任何作用24.
12、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包括( )(分数:2.00)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经验来检验D.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25.在现代天文宇航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天文望远镜可以遥望几百亿光年以外的宇宙,人们已经登上月球;在现代生物科学进步的今天,人们已经可以分析人体细胞和 DNA 的细部特征。但是,还是有许多的人相信“上帝”存在,相信“灵魂”的存在与“转世”。这说明( )(分数:2.00)A.唯心主义有其复杂的认识和社会根
13、源B.社会意识的发展有其历史继承性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上帝”与“灵魂”的存在具有客观实在性26.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结底是生产方式依次更替的历史。下列关于生产方式,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2.00)A.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C.是一种物质性的社会存在D.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起决定力量27.18 世纪,经济上落后的法国在哲学和政治思想领域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分数:2.00)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于社会经济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D.社会意识并不决定于社会存在28.马克
14、思指出:“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这句话反映了( )(分数:2.00)A.生产力的任何变化都会立即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B.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是生产力内在要求的体现C.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D.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不以任何人、任何阶级以至于整个人类的意识为转移29.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它( )(分数:2.00)A.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B.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C.是随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D.是研究价值形成和价值分配的理论
15、30.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有( )(分数:2.00)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B.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C.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自由王国向必然王国的飞跃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 131 答案解析(总分:6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多项选择题(总题数:30,分数:60.00)1.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解析:2.恩格斯指出:“应用到物质上的运动,就是一般的变化”。这
16、说明( )(分数:2.00)A.运动和变化都离不开物质 B.物质是运动的形式C.运动仅仅是物体位置的变化D.运动是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运动和变化的关系”。运动作为哲学范畴,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运动是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因此哲学上讲的运动有极大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运动和变化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运动作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着事物变动不居的动态过程。变化则主要指运动的一般内容,即事物所发生的改变,包括事物性质、数量、结构、形态
17、上的改变。二者的联系表现在:运动和变化都离不开物质,都既包括事物量的变化,也包括质的变化;既可以是上升、前进的运动,又可以是下降、倒退的运动,还可以是平向的运动。而这都有最大的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两者的区别在于:在阐述物质的根本属性时,往往使用运动这一概念;而在表达事物的具体运动过程、状态时,常常使用变化这一概念。 运动也并非物体位置的变化这一种形式,把机械运动看成是物质运动的唯一形式,是机械论的错误观点。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内容和基础,并非运动的形式,因此选项 B 和选项 C 都是错误的。正确答案是选项 AD。3.恩格斯说:“意识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这句话表明( )(分数:2.0
18、0)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C.意识比物质更为根本D.意识的产生离不开物质世界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活动的产生”。这句话说的是意识的产生,意识的产生离不开物质,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社会的产物。意识依附于物质,物质比意识更为根本。故正确答案是选项 ABD。4.有诗云:“寝薄冰者梦溺,寝积薪者梦焚。”这说明( )(分数:2.00)A.梦是灵魂的漫游B.现实生活是梦的基础 C.梦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D.梦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却是客观的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梦属于意识的一种,这里依然说的
19、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由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原理可知,现实生活是梦的基础,梦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梦的形式是主观的,但梦的内容是来源于物质世界的,是客观的。正确答案是选项BCD。5.恩格斯指出,时间和空间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只是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说明( )(分数:2.00)A.时间和空间都离不开物质 B.时间和空间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C.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时间和空间都是客观的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运动同时间和空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物质运动具有时空特征,并且只有在时间和空间中才能进行。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
20、的存在形式。时空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离开时空的物质运动和离开物质运动的时空都是不存在的。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表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它们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同物质运动一样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时间和空间的这种客观性,要求一切依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所以,AD 选项正确表达了题意。B 选项割裂了物质和时空的联系,认为时空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是形而上学的时空观。C 选项的表述是正确的,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但是,此选项与题意无关,故不选。6.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这句话的
21、含义是( )(分数:2.00)A.意识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B.把意识与存在等同起来C.意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 D.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本质,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对客观实在的能动的反映,其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体现了主观和客观(以客观为基础)的辩证统一。题意是马克思把思维(意识)与存在的抽象关系转换成为现实的具体的关系。他认为,抽象的思维和意识其实都是社会的、历史的思维和意识,它最终根源于人的现实生活,根源于人的社会历史的现实。马克思用现实的人的实际生活过程去解释
22、意识,体现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A 选项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回答,是否承认意识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构成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D 选项说明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因此方法论上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通过以上分析可知,ACD 符合题意。B 选项把意识等同于存在,错误地解释了题干。7.霍尔巴赫认为:“人是自然产物,存在于自然之中,服从自然的法则,不能超越自然。”这一观点( )(分数:2.00)A.否定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B.肯定了自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 C.认为人们只能认识规律,不能利用规律 D.将机械决定论贯彻到人的活动领域 解析:解析:提
23、炼考点:题中强调了自然法则的不可改变,这也就承认了自然规律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同时,由题干所说人不能超越自然,可知这种观点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选项分析,可知本题考点是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分析题干选择答案:题干中霍尔巴赫只承认自然规律的客观实在,认为人只能服从自然,只能认识规律,而不能利用规律,从而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一种形而上学机械论的观点。所以,ABCD 四个选项都是对题干意思的正确说明。8.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 )(分数:2.00)A.知行不可分割 B.知行合一C.知行相互促进
24、D.行先知后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孙中山知行观的理解。D 项:这里的先是逻辑上的先。B 项:知行合一是明代王守仁的认识论命题,中心意思是知就是行,而知本质上是决定行的,知是行的来源、开始,行只是知的作用、结束。显然,这不是孙中山先生知行观的含义所在。9.马克思说过:“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话说明( )(分数:2.00)A.动物具有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本领B.动物的活动是本能活动 C.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D.人
25、的实践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人与动物活动的本质区别。动物的活动再精细和别致,也是本能的,没有能动性、目的性和创造性。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 BCD。10.马克思在批评形而上学的错误时指出:在他看出有差别的地方就看不出统一,在他看出统一的地方就看不出差别。这表明( )(分数:2.00)A.形而上学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割裂开来了 B.不能从对立中把握统一 C.把对立看作是没有任何联系和同一的绝对对立 D.把同一看作是不包含差别和对立的绝对同一 解析:解析:形而上学歪曲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要么夸大斗争性,要么夸大同一性,因此说到同一就是绝对的同一,说到对立就是绝
26、对的对立。说法都是具有绝对性的。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ABCD。11.费尔巴哈指出,纯粹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虽然“是人类知识的大厦的基础,但不是大厦本身”。列宁也指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哲学没有任何的单独存在的权利,它的材料分布在实证科学的各种不同的部门中间”。这说明( )(分数:2.00)A.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应该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应该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C.纯粹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是哲学唯物主义的基础 D.必须把社会的科学同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相协调起来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与具体科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 把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看作是整
27、体与部分的关系,是对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一种错误理解。15 世纪以前,在欧洲,哲学和许多具体科学,如天文学、数学、力学、生物学、物理学等混为一体,哲学成了“知识的总汇”。那时有些人曾认为具体科学是哲学的一部分,把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看作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15 世纪以后,由于生产和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许多自然科学逐渐从哲学中独立出来,这时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但它们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也就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不仅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且生活在人类社会中,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也有自己的发展史和自己的科学。因此,问题在于使关于社
28、会的科学同唯物主义的基础协调起来,并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造。这个任务费尔巴哈并没有完成。他虽然有“基础”,但是在这里还没有摆脱传统的唯心主义束缚,这一点费尔巴哈也是承认的,他说:“向后退时,我同唯物主义者是一致的;但是往前进时就不一致了。”就是说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费尔巴哈本人没有“前进”,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唯心主义者。因此本题正确答案应为 BCD 选项。12.荀子在天论中指出:“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j 应之以乱则凶”。荀子这里所表述的是( )(分数:2.00)A.宿命论的观点B.具有辩证法的思想 C.朴素唯物主义
29、的思想 D.唯意志论的观点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荀况是我国战国后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试题原文是说,天道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的,它不因为人世间统治者的好坏而发生改变,相反,人们只有自觉地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得到好的结果,如果倒行逆施,违背天道,就要遭殃。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上,荀况能够用客观规律性来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具有辩证法思想的理论,在人类认识上抹掉了“神”和“天”的神秘色彩,揭示了“神”、“天”范畴对天道的唯物主义的科学猜测。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 BC 选项。13.意识并非一开始就是“纯粹的”意识,“精神”从一开始就
30、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这说明( )(分数:2.00)A.没有独立存在的意识、精神 B.意识永远依赖于物质 C.语言是现实的意识,是意识的表现形式 D.意识也就是物质的东西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意识和语言的关系。题干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语言、意识和物质的关系的论述。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在劳动过程中由于协同动作的需要,到了彼此间交流沟通的地步,于是产生了语言。马恩指出:“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
31、迫切需要才产生”。语言的产生,使人脑能够用词来概括各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思维活动,使人类获得了交流思想的工具,从而推动了人类意识的发展。语言是意识的表现形式。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说明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没有脱离物质而独立自存的意识。D 选项认为意识也就是物质的东西混淆了物质和意识的区别,是错误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BC 选项。14.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块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相对于全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而言,这是有重大意义的事情,这句话表明( )(分数:2.00)A.量变中渗透着质变 B.质变中渗透着量变C.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的存在 D.质变过程中量的
32、扩展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在量变质变规律中,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中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事物的质变有两种形式,一是事物数量增减引起的质变,一是事物排列顺序和结构变化引起质变。 首先要确定这句话在总的过程上说的是量变还是质变,当时全国性质在总的方面还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是总的量变中渗透着的质变。正确答案是选项 AC。15.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挫折和反复,这一事实表明( )(分数:2.00)A.事物发展的道路是
33、螺旋式的 B.新生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 C.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基本依据发生了改变D.历史有时会向后做出较大的跳跃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发展道路的前进性与曲折性”。事物发展道路的螺旋式是对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所做的形象化表述。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曲折性不仅在于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而且在于社会主义几乎都是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中产生,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一种格局,社会主义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在经济、文化、科学、管理等方面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又由于复杂的国际环境以及自身一些政策上的失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某些曲折性是难以避免的。并不能因此而认为马克
34、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基本依据发生了改变。答案是选项 ABD。16.我们要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表明( )(分数:2.00)A.对外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据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条件C.对外开放必须要通过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而起作用 D.对外开放能够加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独立自主是内因,
35、对外开放是外因。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并能够加速或延缓甚至暂时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题中独立自主是内因,对外开放是外因。正确答案是选项 CD。17.17 世纪末,牛顿提出了光的微粒说,认为光是由微粒状的物质组成的。不久惠根斯提出了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一种波动。由于当时牛顿在科学界享有极高的威望,微粒说占了上风。19 世纪初,波动说又重新提出,并用实验有力否定了牛顿的微粒说。19 世纪末,光电效应等一系列的实验向波动说提出了新的挑战。爱因斯坦最终冲破禁区,创立了光的量子学说,认为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以上材料说明了( )(分数:2.00)A.实践是认
36、识发展的动力 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一切事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实践观、发展观”。事物的发展一般要经过一定的反复,在一定阶段上,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并不是直线的,其中要经过暂时的停顿和后退,事物的发展是在曲折中前进的。上述材料揭示了科学界对光的性质的一个曲折探索过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因此选 D。人们对光的性质的揭示是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的,因此选 A。光既是波又是微粒,同时包含两个对立面,微粒说和波动说这两个对立学说的斗争促进了对光的认识的发展,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 ABCD。18.据媒体报
37、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 6 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 )(分数:2.00)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解析:解析:从复杂的内容中提炼出核心考点,这是对于较长题干分析的首要任务。对于本题来说,其意思就是:一个人通过“电子邮件的 6 次信息接力”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说明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也表明了世界的普遍联系,而且这种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信息接力就是通过中介)而实现。由此可以
38、推断出,本题实际考查的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所以,AC 选项符合题意。 对错误选项的分析:电子邮件的信息固然是人发出的,但是信息的传输、接受却是一个客观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是物质的运动过程,信息源和信息的传输、接受都依赖于物质,物质是信息的载体。选项 B 把事物之间的联系都看成是“人为的”,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是错误的。 信息是他物的性质、结构、状态和历史在此物中以某种方式的再现,它通过事物间的相互作用和反映表现出来。信息不是具体的物质实体,而是物质的属性和功能的表现,信息的发出、传递和接受,都必须有一定的载体,它依赖于物质。因此,信息不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是物质。选项 D 排除
39、。19.某村原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上级多次给钱给物,但该村面貌总是变化不大,后来在上级的帮助下建立起强有力的党支部,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全村干部和群众连续苦干几年,面貌大变。村民感慨地说,给钱给物,不如建设一个好党支部,这一事实说明( )(分数:2.00)A.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B.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C.理论来源于经验D.要善于抓关键、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解析:解析:本题是一个综合性试题,涉及对立统一规律中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以及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选项 A 明显是正确的,外因是上级的支持(给钱给物)和
40、帮助建设起党支部。内因是“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全村干部和群众连续苦干”,结果“面貌大变”。选项 B 也是正确的,体现在“村民感慨地说,给钱给物,不如建设一个好党支部”,这说明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选项 D 也是正确的,因为此题说明抓“输血”不如抓自身的“造血”功能,这才是主要矛盾。选项 C 的说法错误,理论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来源于实践,所以不选。因此,答案是选项ABD。20.在射电望远镜发明之前,许多星球就客观存在着,但它们没有成为认识的客体。射电望远镜发明之后,它们就成了认识的客体。这说明( )(分数:2.00)A.认识的客体具有整体性B.认识的客体具有能动性C.认识的客体的范围是不断
41、扩大的 D.认识的客体具有社会历史性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客体的特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和认识的客体不同于客观事物,必须进入主体活动的领域同主体发生功能性关系,成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这样,随着主体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认识的客体范围也不断扩大,因此认识的客体是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选项 CD 正确。认识的客体没有能动性,只有认识的主体(人)才有能动性,选项 B 错误。选项 A 不符合题意要求。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 CD。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说明( )(分数:2.00)A.价值选择是多样性和统
42、一性的内在统一 B.人们的价值选择必然是在众多的价值取向中保持一种主流的价值导向 C.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实现价值的首要前提 D.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目标的唯一途径是价值实践活动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这道题考查考生对于价值观相关知识的理解。目前社会价值是多样性的,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实现价值的首要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则是多样性中的主流。建设和谐社会要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为此去展开价值实践活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ABCD。22.爱因斯坦 1939 年在获悉铀核裂变及其链式反应的发现后,曾在匈牙利物理学家西拉德推动下,上书罗斯福总统,建议研制原子弹,以
43、防德国占先。然而,让爱因斯坦感到愤怒的是,二战结束前夕,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首次将原子弹用于战争。这对爱因斯坦震动很大,从此开始投身反对核战争的运动。这段材料蕴含的哲学原理是( )(分数:2.00)A.真理和价值总是一致的B.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C.真理和价值都是人类追求的目标 D.科学研究只是为了追求真理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实践活动中,要追求真理和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辩证统一。真理和价值都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既追求真理,又追求积极的价值。把科学研究同维护人类和平和正义
44、结合起来,并反对将科学研究成果用于非正义的事情,这都体现了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但是,现实中真理和价值不总是一致的,人类应该通过正确的实践活动将它们统一起来。选项 A 的观点是错误的,真理和价值不总是一致的。选项 D 也是错误的,科学研究是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的统一。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 BC。23.牛顿说:“假如我能比别人嘹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这表明( )(分数:2.00)A.认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B.实践不是认识的唯一来源C.间接经验是认识发展的必要条件 D.直接经验对科学发展无任何作用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间接经验的重要性。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
45、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具体的主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而且理论或认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所以主体也可以并应该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式来获得间接经验,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但是间接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而且人们接受间接经验也要或多或少地以某种直接经验为基础。只有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比较完整的知识。所以 AC 选项符合题意。BD 选项的观点是错误的。24.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包括( )(分数:2.0
46、0)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经验来检验D.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题干中内容分为两个层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停泊绝壁之下”,说明士大夫由于没有亲身参加实践,因而没有正确认识“钟声”产生的原因,其中蕴含的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说明渔工水师虽然亲身参加了实践,获得了感性认识,但是不能通过抽象思维上升为理性认识,这说明感性认识必须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 BD。选项 AC 与题干无关。25.在现代天文宇航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天
47、文望远镜可以遥望几百亿光年以外的宇宙,人们已经登上月球;在现代生物科学进步的今天,人们已经可以分析人体细胞和 DNA 的细部特征。但是,还是有许多的人相信“上帝”存在,相信“灵魂”的存在与“转世”。这说明( )(分数:2.00)A.唯心主义有其复杂的认识和社会根源 B.社会意识的发展有其历史继承性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上帝”与“灵魂”的存在具有客观实在性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和唯心主义根源”。本题所列的现代科技成果,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某些原理,它们进一步证明“上帝”和“灵魂”只是人的主观精神创造物,不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不是客观存在的,也无客观依
48、据,所以选项 D 是错误的。但是,“上帝”与“灵魂”等观点的存在,证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为自身的历史继承性,还表现出唯心主义不只是生产落后和科学不发达的产物,同时还有其复杂深刻的社会生活和认识根源。选项 C 与本题无关,是干扰项。所以答案是选项 AB。26.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结底是生产方式依次更替的历史。下列关于生产方式,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2.00)A.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是一种物质性的社会存在 D.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起决定力量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产方式的概念”。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取方式,
49、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故选项 AB 正确。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所以生产方式是一种物质性的社会存在,选项 C 也正确。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首先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选项 D 也符合题意。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 ABCD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