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 45 及答案解析(总分:6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2,分数:24.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2.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是人们的传统认识。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事实使人们认识到,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协调。这一材料所体现的哲理是( )(分数:2.00)A.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指导实践B.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D.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
2、转化3.清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荣辱倒错,是当前各种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说明( )(分数:2.00)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B.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C.以耻为荣、以廉为耻的错误意识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D.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4.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词语不断涌现,例如,“神马”“浮云”等,这些新词语的出现主要说明( )(分数:2.00)A.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B.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C.人类具有超凡的创造力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促进作用5.1
3、978 年 12 月,小岗村 18 户农民签订了“分田到户”的“秘密协议”,从此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场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这说明( )(分数:2.00)A.社会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B.社会意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C.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D.群众的首创精神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6.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这里的“时务”喻指( )(分数:2.00)A.经济基础决定于上层建筑B.生产力要适应生产关系状况规律C.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D.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阶级斗争规律7.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的
4、根本领导方法和_丁作方法是( )(分数:2.00)A.唯物史观B.群众路线C.唯物辩证法D.群众观点8.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分数:2.00)A.阶级斗争史B.思想发展史C.劳动发展史D.文化发展史9.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分数:2.00)A.思想范畴B.经济范畴C.政治范畴D.文化范畴10.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分数:2.00)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1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后,人们认识到,观念变革是改革的先导,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应该是转变观念。这一认识的依据是( )(分
5、数:2.00)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C.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D.社会历史是由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12.1937 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抗战。随着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1945 年中国取得抗战全面胜利。1972 年中日建立外交关系。1985 年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发表谈话,承认侵略并道歉。2013 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侵略”的定义在学术界或国际上都没有定论,在国与国的关系中,从不同角度看这一问题的结论也不同。安倍晋三的言论意在为日本的侵略历史翻案,体现了其( )(分数:2.00)A.否认历史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B.历史认识中的主观能动性思想C
6、.关于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思想D.英雄创造历史的唯意志主义观点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0,分数:20.00)13.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14.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 )(分数:2.00)A.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B.它属于上层建筑C.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D.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15.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分数:2.00)A.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B.经济基础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各个部分同时变化D.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
7、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16.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 )(分数:2.00)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C.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D.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17.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 )(分数:2.00)A.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B.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整体C.社会形态是永恒的、不变的D.社会形态是超社会的、超历史的18.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这一观点表明( )(分数:2.00)A.全球性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B.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C.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的D.科学技术是当代
8、人的“非人化”的根源19.“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分数:2.00)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D.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20.“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 )(分数:2.00)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21.“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分数:2.00)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B.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
9、后者是唯心史观22.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这句话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分数:2.00)A.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具体的B.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但并不排斥自然属性C.人的本质属性是抽象的,存在着固定不变的人性,人类所共有D.马克思主义人性论既是辩证法又是唯物论三、分析题(总题数:3,分数:18.00)23.分析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分数:6.00)_材料 1 中国古代思想家说:“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
10、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材料 2 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人。“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人类的一切智慧都是人民群众实践的结晶。“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邓小平同志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订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同志在总结中国共产党 80 年实践的基本经验时指出: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
11、量。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是战胜一切困难、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胡锦涛同志在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的讲话中,要求领导干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 13 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
12、人民造福。请回答下列问题:(分数:6.00)(1).分析以上材料所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数:2.00)_(2).分析材料 1 观点的合理性及局限性。(分数:2.00)_(3).结合材料 1、2 并联系现实分析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分数:2.00)_材料 1 马克思曾明确地说“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材料 2 爱因斯坦对科学技术的作用做过深刻分析,他认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材料 3 技术悲观
13、论认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如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粮食短缺、失业、战争、民族文化的衰退等。克服目前存在的“全球问题”的基本途径就是,减缓或者停止科学技术的进步,甚至恢复到不要科学技术的古代社会甚至原始状态,实现经济上的零增长。材料 4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认为,科学技术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唯一决定因素,是划分社会形态的主要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和方法。结合材料,回答问题:(分数:6.00)(1).材料 1 和材料 2 的共同点是什么?(分数:2.00)_(2).比较说明材料 3 与材
14、料 4 的观点的异同,并指出二者的错误实质。(分数:2.00)_(3).依据材料 1 说明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分数:2.00)_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 45 答案解析(总分:6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2,分数:24.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解析:2.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是人们的传统认识。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事实使人们认识到,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协调。这一材料所体现的哲理是( )(分数:2.00)A.
15、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指导实践B.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D.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解析:解析:题目主要讲的是随着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使得人们的传统意识发生变化,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转变为“协调发展”,故选 B。A 项说法错误,错误意识对人们的实践也发挥作用,只是性质不同而已,所以舍去 A;C 与题目无关,不涉及前进性与曲折性,舍去;D 项与题意无关,不能把由“一个中心”到“科学发展观”的变化说成主次方面的转化,舍去。3.清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荣辱倒错,是当前各种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
16、一个重要原因。这说明( )(分数:2.00)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B.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C.以耻为荣、以廉为耻的错误意识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D.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解析:解析:材料主要叙述了不知廉耻、荣辱倒错的危害,对廉耻和荣辱的认识属于社会意识,因此,材料反映的是落后的社会意识的阻碍作用。A、D 观点正确,但与题意不符。C 观点错误,任何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本题选 B。4.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词语不断涌现,例如,“神马”“浮云”等,这些新词语的出现主要说明( )(分数:2.00)A.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B.社会
17、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C.人类具有超凡的创造力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促进作用解析:解析:新词语的出现体现的是社会的发展变化。A 不符合题意;C 与题意无关;D 说法错误,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才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因此选 B。5.1978 年 12 月,小岗村 18 户农民签订了“分田到户”的“秘密协议”,从此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场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这说明( )(分数:2.00)A.社会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B.社会意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C.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D.群众的首创精神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解析:解析:题干材
18、料中小岗村农民的创造,掀起了改革的序幕,改变了中国农村的发展形势。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6.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这里的“时务”喻指( )(分数:2.00)A.经济基础决定于上层建筑B.生产力要适应生产关系状况规律C.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D.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阶级斗争规律解析:解析:“时务”就是指历史发展的态势,不可改变的状态。即社会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社会发展亦有规律。正确选项为 C。7.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_丁作方法是( )(分数:2.00)A.唯物史观B.群众路线 C.唯物辩证法D.群众观点解析
19、:解析: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注意区分。群众路线基本内容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正确选项为 B。8.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分数:2.00)A.阶级斗争史B.思想发展史C.劳动发展史 D.文化发展史解析:解析:人的本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二是人与人的区别。从人与动物的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劳动。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通过一定的创造物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证。劳动发展史是理解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9.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分数:2.00)A.思想范畴B.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D.文化范畴解析
20、:解析: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阶级还是一个经济范畴。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就是经济。正确选项为 B。10.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分数:2.00)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解析:解析:英雄史观属于唯心史观。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就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唯物史观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1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后,人们认识到,观念变革是改革的先导,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应该是转变观念。这一认识的依据是( )(分数:2.00)A.社会意
21、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C.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D.社会历史是由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解析:解析:题干中提到“教育改革的第一步是转变观念”,“观念”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明显看出,题干强调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能动地反映社会存在,而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是最突出表现。故选 A。12.1937 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抗战。随着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1945 年中国取得抗战全面胜利。1972 年中日建立外交关系。1985 年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发表谈话,承认侵略并道歉。2013 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侵略”的定义在学术界或国际上都没有
22、定论,在国与国的关系中,从不同角度看这一问题的结论也不同。安倍晋三的言论意在为日本的侵略历史翻案,体现了其( )(分数:2.00)A.否认历史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 B.历史认识中的主观能动性思想C.关于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思想D.英雄创造历史的唯意志主义观点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历史唯心主义。日本侵略中国是不争的事实,安倍晋三对“侵略”定义的言论,意在为日本的侵略历史翻案,体现了其否认历史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A 选项正确;B、C 选项材料未体现;D 说法错误,英雄创造历史否认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0,分数:20.00)13.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
23、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解析:14.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 )(分数:2.00)A.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B.它属于上层建筑C.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D.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解析:解析:B 选项错误,科学技术属于第一生产力,应该属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范畴。其他为正确选项。15.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分数:2.00)A.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B.经济基础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各个部分同时变化D.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解析:解析:本题考
24、查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但是上层建筑的各个部分,由于不同程度的相对独立性,其改变有早有晚,有快有慢,不是同时地立即改变,但变化是必然的。因此 C 项观点错误。其他选项为正确选项。16.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 )(分数:2.00)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D.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D选项观点错误明显,上层建筑不能决定经济基础性质,应该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
25、建筑的性质。其他为正确选项。17.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 )(分数:2.00)A.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 B.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整体 C.社会形态是永恒的、不变的D.社会形态是超社会的、超历史的解析:解析: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历史的、具体的统一。因此选B。社会形态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另外社会形态是历史的,有它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因此选A。CD 两选项观点错误。18.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这一观点表明( )(分数:2.00)A.全球性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B.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C.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的
26、D.科学技术是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解析:解析:全球问题不是自然问题、科学技术问题,而是社会问题,A 选项观点错误。科学技术也不是当代人“非人化”根源,D 选项错误。正确选项 BC。19.“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分数:2.00)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D.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解析:解析: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自己创造历史观点,但不是任意创造,不是随心所欲,要受到一定条件限制。因此 C 选项观点错误。D 观点也是错误的,应该是劳动发展史,社会实践史。20.“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
27、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 )(分数:2.00)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 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 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解析:解析:材料观点过分强调个人的作用,违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英雄史观。21.“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分数:2.00)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B.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 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解析:解析:前者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后者唯心史观。这是两种完全对立的历史观。因此 B 选项观点错误。22.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
28、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这句话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分数:2.00)A.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具体的 B.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但并不排斥自然属性 C.人的本质属性是抽象的,存在着固定不变的人性,人类所共有D.马克思主义人性论既是辩证法又是唯物论 解析:解析:C 选项错误。不存在抽象人性,只有具体人性,人性不是固定不变的,C 项观点属于形而上学人性论。其他选项为正确选项。三、分析题(总题数:3,分数:18.00)23.分析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分数:6.00)_解析:材料
29、1 中国古代思想家说:“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材料 2 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人。“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人类的一切智慧都是人民群众实践的结晶。“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邓小平同志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订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同志在总结中国共产党 80 年
30、实践的基本经验时指出: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是战胜一切困难、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胡锦涛同志在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的讲话中,要求领导干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 13 亿人的智
31、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请回答下列问题:(分数:6.00)(1).分析以上材料所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以上材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人民群众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的大多数;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解析:(2).分析材料 1 观点的合理性及局限性。(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材料 1
32、中古人的话是说,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只有顺民意,谋民利者,才能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否则,违背民众的意愿,失掉民众的支持,政权就会衰败。材料 1 中的说法肯定了民众的作用,这是合理的思想。但这些思想是就君民关系,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并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维护其长治久安为目的来讲民众的作用,是十分狭隘的。)解析:(3).结合材料 1、2 并联系现实分析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是坚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
33、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的,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是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至关紧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对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战斗力,对于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对于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我们
34、必须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坚持三个“一致性”,即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解析:材料 1 马克思曾明确地说“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材料 2 爱因斯坦对科学技术的作用做过深刻分析,他认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材料 3 技术悲观论认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
35、球问题”,如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粮食短缺、失业、战争、民族文化的衰退等。克服目前存在的“全球问题”的基本途径就是,减缓或者停止科学技术的进步,甚至恢复到不要科学技术的古代社会甚至原始状态,实现经济上的零增长。材料 4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认为,科学技术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唯一决定因素,是划分社会形态的主要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和方法。结合材料,回答问题:(分数:6.00)(1).材料 1 和材料 2 的共同点是什么?(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材料 1 和材料 2 都肯定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马
36、克思把科学技术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爱因斯坦将科学技术当成一种强有力的工具。)解析:(2).比较说明材料 3 与材料 4 的观点的异同,并指出二者的错误实质。(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材料 3 是技术悲观论观点。材料 4 是技术乐观论观点,两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两者都只是从科学技术出发。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技术悲观论把一切问题都归罪于科学技术,而技术乐观论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归结为科学技术。两者错误的实质是:只见物不见人,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成果造福于人类,是科学技术单线论,或者说至上论。)解析:(3).依据材料 1 说明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强大杠杆。第一,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在当代社会发挥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第二,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三,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总之,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解析: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