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5 ,大小:39.50KB ,
资源ID:1401794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40179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考研类试卷】中山大学中外教育史真题2006年及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proposalcash35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考研类试卷】中山大学中外教育史真题2006年及答案解析.doc

1、中山大学中外教育史真题 2006年及答案解析(总分:3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简答题/B(总题数:6,分数:150.00)1.简论法国卢梭关于“自然教育”的思想。(分数:25.00)_2.简述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思想及时代意义。(分数:25.00)_3.试述德国 19世纪初洪堡改革的基本内容。(分数:25.00)_4.简述独尊儒术政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分数:25.00)_5.简析中国科举制的主要内涵及特征。(分数:25.00)_6.概述近代康有为变法主张中的教育思想。(分数:25.00)_二、B论述题/B(总题数:3,分数:150.00)7.比较中国近代教育的“中体西

2、用”与日本教育的“和魂洋才”之差异及历史作用。(分数:50.00)_8.试论 20世纪 6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及对世界教育发展的影响。(分数:50.00)_9.论“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影响。(分数:50.00)_中山大学中外教育史真题 2006年答案解析(总分:3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简答题/B(总题数:6,分数:150.00)1.简论法国卢梭关于“自然教育”的思想。(分数:25.00)_正确答案:()解析: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强调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的特点,按照传统与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所谓教育,干涉或限制儿童的自由

3、发展。 (2)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所谓“自然人”,不是原始社会的野蛮人,而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即完全自由成长、体魄健康、心智发达,道德高尚、处事于练、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 (3)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则:正确看待儿童是自然教育的必要前提和原则;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遵循自然天性的教育。根据人的自然发展的进程和不同年龄时期身心的特点,他把自然教育划分为四个时期,即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并认为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教育是不同的。自然教育是卢梭教育理论的根本思想,其核心是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卢梭的自然教

4、育理论有着巨大的进步意义。他强调教育必须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大大提高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与以教师为主体、残害儿童身心的封建教育是完全对立的,开辟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先河。2.简述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思想及时代意义。(分数:25.00)_正确答案:()解析:“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是斯宾塞在其论著教育论的首篇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提出的。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应放在对实际需要的基础上,放在对实用知识的追求上,为使人们过完满的生活做准备。 (1)斯宾塞认为,最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某些知识有无价值,而在于它的比较价值。这个比较的尺度就是他提出的知识价值论,即学科是否重要是与生活、生

5、产和个人的发展相联系的。为此,他把人类生活的几种主要活动加以分类。它们可以自然地排列成为: 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 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 目的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 与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 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可用于满足爱好和各种感情的活动。 (2)根据生活准备说和知识价值论,他提出学校应该开设以下五种类型的课程:第一类是生理学和解剖学,它是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是合理的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第二类是逻辑学、力学、数学、光学等,是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是使文明生活成为可能的一切过程能够正确进行的基础;第三类是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是履行父母责任必须的知

6、识;第四类是历史,有利于调节人们的行为,维持正常社会关系;第五类是文学、艺术等。 (3)斯宾塞的知识论重视科学知识的地位,重视根据人的活动而设立课程理论体系,重视建立智育、德育和体育的完整的教育体系等等,表现出了他对教育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对近代教育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但是,知识论将教育演变成为理性主义教育或者惟理性教育。这种教育具有外施性、强制性、分离性的特性,从根本上是与人的生命活动相隔离的。它的消极意义是剥夺了个体发展生命、创造生活的权利,人的受教育的过程成为人格不断分裂、人性不断物化的过程。教育不是智慧的启迪、生命的张扬,而是知识的灌输、生命的压抑。3.试述德国 19世纪初洪堡改革的

7、基本内容。(分数:25.00)_正确答案:()解析:洪堡是德国 19世纪进行社会教育变革和发展的关键人物,他制订了包括学制、课程、教法、考试、学校管理和师资在内的一系列的改革方案。 (1)在初等教育上,他认为初等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理性,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宗教感情,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准备。他特别重视提供师资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努力改进培养工作。 (2)在中等教育上,洪堡十分重视文科中学的改革,编制了教学计划,以拉丁文、希腊文、德文和数学为主课,重视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教学。 (3)在高等教育上,洪堡尤为重视大学的建设工作,创立柏林大学,提出了学术自由原则、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原则,开创

8、了高等教育教学与科研两大任务并重的新的局面,成为各高校学习的榜样,对欧美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4.简述独尊儒术政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分数:25.00)_正确答案:()解析:独尊儒术文教政策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确立的,其主要措施包括:设儒学五经博士;设太学,建立博士弟子制;建立察举制度,以儒术取士等。 (1)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更是确立了教育为立国之本的地位。独尊儒术政策实施后,统治者一方面积极地进行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另一方面用官禄引诱读书人潜心研习儒家经典,大大激励了士人学习的积极性,是古代教育昌盛的动力,更起到了统一思想、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汉代

9、教育的大发展,官学和私学都得到空前的发展,学制系统已初具规模,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学校教育制度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2)独尊儒术政策确立后,儒家学说上升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政治指导思想。独尊儒术由于适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国情,在它的指导下,封建教育在汉唐时期从建立逐步走向完备,独尊儒术政策也因此成为后世历代君主所奉行的文教总方针,对后世封建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独尊儒术另一方面限制了中国古代教育,政治、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多种形式、规格人才的培养。5.简析中国科举制的主要内涵及特征。(分数:25.00)_正确答案:()解析:科举制是隋唐之际兴起的一种选拔官吏制度,指朝廷开设科目公开考试,

10、根据考试成绩来选取人才,并授予相应的官职。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选才与育才标准统一,科目设有进士、明经、三史、明法、明算、童子、武举等。 (2)主要特征有:士人报名应试,不论出身、地位、家业,不必由官员举荐,考试定期举行,选土的大权集中到了封建中央;考试逐级进行,制度相当完备;择优录用,选士的范围有所扩大;考试严格,有一套命题、保密、封存、评卷的措施及违者的处罚规定。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扩大了政权基础。但是它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使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学校成为声名利禄之场,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

11、。6.概述近代康有为变法主张中的教育思想。(分数:25.00)_正确答案:()解析:康有为认为,八股取士导致读书人不研究现实,不研究各国情形,也放弃了真正的中国传统学问,所以主张废除八股考试,改试策论,待学校普遍开设后,再废科举。 (2)大力创办学校,改变传统的教育内容,传授科学技术,培养新型人才。 (3)为了更好更快地学习西学,建议派遣留学生,考察外国的学校制度。 (4)建议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译外国教科书及其他书籍。二、B论述题/B(总题数:3,分数:150.00)7.比较中国近代教育的“中体西用”与日本教育的“和魂洋才”之差异及历史作用。(分数:50.00)_正确答案:()解析:“中

12、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它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教育思潮和社会思潮,是19世纪 60年代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和行动准则,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教育纲领。其基本思想是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和魂洋才”是指“东洋精神,西洋艺术”,即大和民族的精神,西洋的科技,其宗旨是在坚持日本固有的传统道德、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吸收西方近代以来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并为其所用。其目的在于鼓励日本国民学习西方文化,同时又要求国民保留日本传统文化。 (2)相同点:第一,两者同始于 19世纪 60年代,当时都处于面临西方文化强有力冲击的内忧

13、外患的社会大背景下,体现了面对西方文化冲击下力图保存传统的一种反应。第二,两者的原始内涵大致相同。“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在不触动封建根本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吸收西方科技以补“中学”之所缺。而“和魂洋才”源于“东洋道德,西洋艺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本体,以近代西方的科学技术为辅助。第三,两者的内涵都处于不断演变之中。“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都经历了一个演变的历史过程,随着对西方文化认识和变革的日渐深入,“西用”和“洋才”的内涵从最初的洋器洋技扩展到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经济模式,甚至推及政治体制,而“中体”与“和魂”的内涵却日益缩小。第四,两者初期学习西方的模式基本一致,都力

14、图保持自身文化的主体性,试图以自身文化之“体”或“魂”驾驭西方文化之“用”或“才”,在此基础上试图调和或融会东西方文化,以期以西方文化之长补自我文化之短。 不同点:第一,对待内外的态度不同。在“中体西用”中,“中体”和“西用”是本末、主从关系;而在“和魂洋才”模式中, “和魂”与“洋才”基本上处于对等的地位。第二,经济基础不同。中国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在日本,旧的经济基础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已趋于瓦解,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日渐形成。第三,所面临的文化阻力不同。相比较之下, 日本向西方学习的文化阻力比中国所面临的要小得多。第四,内涵演化的深度不同。“中体西用”和“和魂洋才”

15、都经历了一个对西方文化的接纳不断宽泛的过程,但是深度不同。中国对西方的学习始终未能超脱“用”的层面,而日本学习西方却接触到了“体”的层次,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体”本身。 (3)由于以上差异导致了不同的作用和结果。日本明治维新在“和魂洋才”思想的指导下,在教育等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既重视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保留了东方国家重基础、重训练的教育传统,又努力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尊重个性发展,提高文化修养,不断加大学习西方的力度,迅速走上了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亚洲的唯一强国。“中体西用”尽管给中国封闭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使西学的传播和发展成为现实,为中国近代

16、社会的变革注入了新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但洋务运动在“中体西用”的指导下,最终未能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教育领域,“中体西用”作为洋务教育的指导纲领,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是双重的,它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既有促进,也有阻挠,而且因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专制传统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意识形态,使新式教育一直受到忠君尊孔读经封建信条的支配,延缓了新式教育的发展进程。8.试论 20世纪 6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及对世界教育发展的影响。(分数:50.00)_正确答案:()解析:20 世纪 60年代,美国的教育改革主要有三个方面:中小学课程改革;继续解

17、决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问题;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其中,教育质量可以说是 6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追求的最重要目标。 中小学的课程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改革。继 1958年国防教育法之后,美国立即开始关注、探讨中小学教育改革问题。在美国科学院领导下,科学教育、心理等方面的学者共同讨论关于普通教育学校中的数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的教学质量及其改革问题,通过了改革中小学课程的报告。会后,心理学家布鲁纳以教育过程为名发表了报告。其基本思想是:强调早期教育,发掘儿童智力潜力;逐级下放科学技术课程,缩短高级知识与初级知识的距离;用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做指导,编制结构课程,并使之与教学过程结构和儿童的智力发展结构相

18、适应;鼓励学生用探索的发现式方法学习。这次改革开始了美国 60年代的课程改革运动,但是没达到预期的结果。1965 年,为了解决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问题,美国通过了中小学教育法。法案的主要内容有:提出了中小学的教育目标,小学教育应为将来接受专业教育打好基础,中学的目标则应是为培养未来的学者、专家打基础,学会钻研科学的方法;要求政府拨款奖励推动黑人、白入学生合校的工作,规定凡自动而认真合并的学校可以领取大量的补助费。1966 年和 1967年,美国又对这一教育法令不断加以修订完善,分别颁布了中小学教育法的修订案。 在高等教育方面,6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关高等教育的法案,主要有高等教育设

19、施法 (1963 年)、高等教育法(1965 年)、高等教育法修正案 (1968 年)等。这些法案强调大力培养科技人才,促进科技进步,增加对高等院校的拨款,更新高校的教学和科研设施,提高学生的贷款和奖学金数额,改革课程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在这些法案的指导下,美国的高等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据统计, 19781979学年度,公立高等院校共得到资助三百多亿美元,其中将近 50%来自联邦政府;这些法案的出台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无疑对美国科学、技术、国防产生了促进作用,极大地增强了美国的综合国力及其在世界上称霸的实力。 这些方面的教育改革,使美国教育在 60年代获得了许多成果,教育改革促进

20、了美国现代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效仿美国的教育改革举措,追求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对国家综合实力的贡献。9.论“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影响。(分数:50.00)_正确答案:()解析:教育机会均等。强调在教育上“使个人享自由平等之机会而不为政府、社会、家庭所抑制”。 (2)尊重个性和规律。要求在教育中尊重个人,从尊重儿童开始,教师必须懂得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从而选择适当的方法。 (2)教育的平民化、普及化。“五四运动”时期,教育关注点的下移和重民是当时普遍可见的现象,提出必须坚持教育的“庶民”方向,打破以往社会有贵贱上下、劳心与劳力、治人与被治种种差别的阶级教育。 (4)

21、教育的实用化。“五四运动”时期,一方面认识到教育对个人生活能力的培养、对社会生产发展的适应的重要意义,从观念上解决了改革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学校内部须进行全面改革,沟通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强调学生主动、创造的学习和实际能力的培养,要求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均须适应生产和生活发展的需要,以求普通学校教育摆脱传统的束缚。“五四运动”时期的教育实用化对当今教育改革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 (5)教育的科学化。“五四运动”时期,民主主义者开始用科学的精神分析中国教育现状,指出要让科学内容和方法渗入社会各项事业,渗入教育,改变人民的态度和观念。现代教育改革仍需借鉴之。 (6)“五四运动”时期还促生了一系列的教育思潮和改革运动,如平民教育运动、工读主义教育运动、职业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勤工俭学运动、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学校教学改革与实验等等。这些思潮和运动是教育改革的有益探索与尝试,被其后的中国教育改革所吸收和借鉴。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