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厦门大学教育学原理真题 2006年及答案解析(总分:3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概念比较题/B(总题数:5,分数:100.00)1.教育与自我教育(分数:20.00)_2.导生制与导师制(分数:20.00)_3.学历与学力(分数:20.00)_4.毛入学率与净入学率(分数:20.00)_5.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分数:20.00)_二、B论述题/B(总题数:2,分数:100.00)6.我国当代教学理论的发展经过了哪几个阶段?(分数:50.00)_7.当代世界出现了哪几种教育思潮?(分数:50.00)_三、B评论题/B(总题数:2,分数:100.00)8.高考升学率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
2、的重要手段。(分数:50.00)_9.在大城市出现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是教育不平等的表现。(分数:50.00)_厦门大学教育学原理真题 2006年答案解析(总分:3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概念比较题/B(总题数:5,分数:100.00)1.教育与自我教育(分数:20.00)_正确答案:()解析:教育: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除了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学校教育之外,还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
3、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变化的活动。 自我教育:广义的自我教育指受教育者以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主观世界和教育自己的全部过程,又称自我修养。即人们以自己已经形成的思想品德为基础,而提出一定的奋斗目标,监督自己去实现这些目标,并评价自己实践结果的过程。狭义的自我教育即自我批评,是德育的一种方法。 自我教育应届于教育,教育同自我教育是统一的过程。自我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教育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教育的条件或内部动力。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2.导生制与导师制(分数:20.00)_正确答案:()解析:导生制:19 世纪中期,英国的“星期日”学校已有 250万学生,
4、师资成为问题,于是教会人士贝尔兰喀斯特在伦敦创立了“导生制”学校。其基本方法是先将学生编成小组,每组 10人,再指定一个年龄较大且成绩突出者为“导生”,教师先教“导生”,“导生”再对小组进行教学。 导师制:早在 19世纪,牛津大学就实行厂导师制,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他们的学习,还要指导他们的生活。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都在探索研究生教育以外的高等教育也能建立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制度导师制。这种制度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导师制从制度上规定教师具有育人的责任,对学生的教育要有整体性和一贯性的观念,自始至终和
5、任何环节都不放松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 导生制是教师先教“导生”,再由“导生”教其他学生。而导师制是教师在生活、学习上全面关心学生,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3.学历与学力(分数:20.00)_正确答案:()解析: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知识训练的学习经历。一个人在什么层次的教育机构中学习,接受了何种层次的训练,便具有相应层次的学历。从广义上讲,任何一段学习经历,都可以成为学习者的“学历”。而在社会中,人们通常所说的“学历”则是指具有特定含义、特定价值的“学历”,也就是说一个人具有什么学历,是指一个人最后也是最高层次的一段学习经历,以经教育行政部门批
6、准、实施学历教育、有国家认可的文凭颁发权力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所颁发的学历证书为凭证。学力包括学习者的动力、毅力和学习能力三个方面。 学历是静态的,是知识的显性形态,是知识的载体。而学力是动态的,是知识的隐性形态,它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增强和提高的。学历有极限,而学力尤极限。4.毛入学率与净入学率(分数:20.00)_正确答案:()解析:毛入学率是指某一级教育如小学这一级教育的在校人数与符合官方为该级教育所规定之年龄的总人口之比。 净入学率是指某一级教育适龄儿童的实际入学人数与该级教育适龄儿童的总人数之比,而不是指教育系统的招生能力,因为它不考虑在校的超龄儿童。 二者的计算方法和含义不同。5.全
7、民教育与终身教育(分数:20.00)_正确答案:()解析:终身教育是二战后在成人教育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196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采纳了“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指人一生各阶段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终身教育思想强调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一体化,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体化,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一体化。终身教育能推动社会持续高速发展,能保证人的真正个性的发展和自我实现,能真正实现教育机会平等,使教育成为实现社会平等和民主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 全民教育是指不分性别、年龄、种族等,全民都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从而提高全民的素质。满足每个人(无论是儿童、青年还是成人)的基本学
8、习需要是全民教育的最终目标。全民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道德发展的需要,是广义的,是一项新的:社会责任,不仅主导了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成为世界教育发展和进步的趋势。 二者的角度不同,终身教育主张教育在时间上贯穿人的一生,在空间上拓展到全社会,而全民教育侧重的是社会阶层面的普及,重视青少年的教育和成人的扫盲教育。二、B论述题/B(总题数:2,分数:100.00)6.我国当代教学理论的发展经过了哪几个阶段?(分数:50.00)_正确答案:()解析:教学理论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既要研究教学的现象、问题,提示教学的一般规律,也要研究利用和遵循规律解决
9、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技术。它既是描述性的理论,也是一种处方性和规范性的理论。 我国当代教学理论的发展经过了四个阶段: (1)学习引进阶段(19491958 年):全面学习苏联,主要以凯洛夫教育学中教学论部分,以及杜贺夫内伊的教学法原理(1952)为主。 (2)独立探索阶段(19581966 年):刘佛年主持编写的教育学(讨论稿)中的教学论部分,体现了教学理论的中国化。 (3)受挫停滞阶段(19661976 年):摒弃传统、拒绝和批判引进,教学理论一片荒芜。 (4)发展繁荣阶段(1976 年至今):整理和继承我国历史上的教学论遗产,大量译介国外教学理论著作,广泛开展教学理论的研究,新的观点
10、、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涌现。 20世纪 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学校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人们对课堂教学的观察与研究也开始活跃起来。1999 年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以后,对教学和教学理论的研究由于新课程面临实施而变得更为紧迫,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要求,呼唤教学及理论的更新。 近年来,课堂教学理论在如下三个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哲学认识论基础从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学科体系的系统化的旧唯物主义教学观,转向探讨现代认识的主体性、实践性、社会性的新教学观,集中研究人的主体能动性、人的发展问题;研究方法从单纯的因果解释转向关注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结
11、论的开放性和统一性;教学观念实现了以“人的发展”为主题,以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的确定为主要内容的变革。如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主体发展的教学理论、研究性学习理论、自主探究,教学理论等等,均反映了教学理论的新的发展。7.当代世界出现了哪几种教育思潮?(分数:50.00)_正确答案:()解析:20 世纪被誉为教育改革的时代。从起源于 19世纪末期、在 20世纪初期达到高潮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和新教育运动,到两次世界大战对教育的影响;从战后各国教育的恢复与重建,到 60年代以后席卷全球的教育改革浪潮;从 80年代世界各国新一轮教育改革运动的兴起,到 90年代人们对教育改革运动的反思和对 21世纪教
12、育的期望,世界教育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过。进入 90年代以后,随着新一轮国际竞争转向知识经济,各国教育面临新的危机和挑战,从而掀起了新理论教育改革的热潮。 (1)20 世纪 50到 60年代进行了一次教育改革,以美国为代表。1958 年美国颁布了国防教育法,这是美国战后首次颁布的教育大法,为教育改革确定了方向,改革的重点是删除陈旧的教学内容,增加大量新的科学知识,特别重视改善外语、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教学,重视天才教育并扩充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这一时期教育改革的特征是:教育投资大幅度增加,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教学内容科学化,教学手段现代化。 197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题为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
13、天和明天的报告,引发了全球性的教育改革浪潮。报告提出了终身教育的建议,认为只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人们再也不能通过刻苦学习而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而是需要通过终身学习体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即学会生存。从此,终身教育在整个世界范围尤其在发达国家流行起来,成为改革成人教育和学校教育并使之一体化的基本指导理论,并在日本等很多国家占据了教育改革中的指导理论地位。报告还指出,教育应扩展到人的整个一生,成为人的生活的一部分,教育应把社会发展和个人权利的实现作为它的目的,并明确把终身教育思想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的指导思想。 (2)1981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第 36次会议,主题
14、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引发了第三次世界性的教育改革。于是,各国高等教育领域,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被作为重要方针予以贯彻。与高等教育改革相适应,在中等教育阶段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和渗透成为发展的趋势, 目的是缩短教育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使教育直接为社会发展服务。 20世纪 90年代以来,工业化国家新一轮国际经济竞争聚焦于知识经济。由于知识经济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依托,以教育为基础,所以,科学与教育兴国成为所有发达国家和工业化国家的基本国策。世界格局的演变、经济全球化以及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向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促使许多国家在改进教育制度、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方法和手
15、段,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进行了新一轮改革。主要表现是:第一,高度重视教育改革,突出教育的战略地位。 第二,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提高教育质量。 第三,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第四,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 第五,重视提高师资水平。三、B评论题/B(总题数:2,分数:100.00)8.高考升学率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分数:50.00)_正确答案:()解析:(1)教育评价是指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依据确立的教育目标,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所实施的各种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科学判定的过程。高考无疑是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评价是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价值判断的准则,具有显著的
16、社会性特征,并因评价对象和要求不同而千差万别。我国目前的教育评价体制存在许多未完善的地方。不可否认,高考升学率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学校考入大学的人数量和质量直接反映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2)但另一方面,如果把高考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便会出现片面追求升学率问题。当前,每年高考结束后,地方要对学校排名,学校要对老师考核,以升学率来定奖惩、定升迁。如此一来,高考、中考升学率便成了教育发展的“硬道理”。实际上,不少目光瞄准高考升学率、花大力气办“重点”学校的地方,义务教育普遍还处在“温饱”线上。长此以往,与我们的素质教育宗旨就相去甚远了。因此,高考升学率的片面追求,会影响教
17、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们的教育是教书育人,培养合格劳动者。我国的教育目的指出,学校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近年来主要强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只有高考的评价制度是片面的,造成了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 片面追求升学率是陈旧落后的社会教育观和用人观在学校教育中的反映。它导致了大量的重复训练和低效甚至无效劳动,抹杀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目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大的“拦路虎”,造成了教育上的急功近利主义愈演愈烈,使得教育缺少了人文精神和文化关怀。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新建或特定历史时期,可以把实用和功利作为教育准则,但长此以
18、往,文化滑坡,伦理塌陷,精神、信仰、仁爱、忠信等维系一个理想社会的东西会逐渐流失或扭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贯彻科教兴国方略,提高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各级政府在发展教育事业上应当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既要鼓励优秀学生上名校,也要为大多数学生创造发展机会,把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到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上去,不能仅仅盯着高考升学率,尽快走出教育误区。提倡素质教育是对的,但我们应该一步一步地去实现。我们应该调整思想路线,从实际出发,制定一个一步一步解决问题的路线,分步骤落实。针对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例如,扩大招生计划、使中学教育资源分布得更加均衡、扩大
19、优势资源,逐步去做,然后对补习班、复习资料严加管理,多方面采取措施,增加考试本身的科学性、公平性。9.在大城市出现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是教育不平等的表现。(分数:50.00)_正确答案:()解析:(1)教育平等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我国教育机会不均等的主要表现在:入学机会上的不均等。学校资源的配置不均等。学业成功的机会不均等。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教育平等的理想被逐渐付诸实践,教育不平等逐渐有所缩小。但是在当代社会,仍然存在教育不平等的现象。 (2)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人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剧,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子女随父母流入城市是人情所在。伴之而来的农
20、民工子女教育成了社会问题。 新义务教育法的实施,从法律上确定了流动人口子女居住地政府要为他们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但事实上,农民工子女就学难的现状并没有明显好转。生活在城市的农民工子女仍然遭遇“择优入校”、变相收费、公办学校资源匮乏三大障碍。 农民工中大部分人不仅在经济上难以支撑子女进入流入地公立学校的费用,在心态上更缺乏融入城市主流文化的足够准备。民工子女普遍希望到“自己的学校”去读书,以求得文化上的认同和精神上的平等,应尊重孩子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优化教育环境。于是农民工子弟学校应运而生,这是一个过渡时期的产物,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有它的必然性,是教育不平等的表现。 (3)农民工子弟学
21、校基本上都是民办学校,往往设立在城市边缘,它们随着国内大中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多应运而生,是存在于国家义务教育体制之外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义务教育的边缘化。因为现行义务教育“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把流动儿童拒斥在城市正规学校的校门之外,农民工子弟学校才得以产生和发展,并且成为解决流动儿童就学的重要渠道。从这种意义上说,农民工子弟学校具有合理性。 农民工子弟学校利用自己有限的生存空间,满足了相当一部分流动儿童最基本的求知欲望。但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校舍简陋,教学设施贫乏,师资质量差,信息闭塞,缺乏安全保障,这些问题都是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弊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于农民工子弟来说,仍然是教
22、育上的不平等。 让农民工子女和城里人的孩子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不仅仅源于宪法和义务教育法的规定,而且也是社会资源公平分配的必然要求。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努力建立一套健全完善的机制,并且使这种机制更加充满人性化。公民的受教育机会保持平等,将有利于调节和缩小社会贫富的差距。 (4)在某种意义上说,开办民工子弟学校的目的是最终“消灭”民工子弟学校,这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历史使命。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各地政府要将进城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纳入到本区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让公立学校成为吸收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主渠道。同时扶持一些条件相对好的自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发展成为规范化学校,进而依照公立学校进行管理,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改善学校的软硬件质量,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随着墟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农民工这个特殊的城市群体必将会越来越大,办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不仅仅对于农民工及其子女,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深远的意义。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