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 安徽 卷 ) 语文 第 I 卷 ( 阅读题,共 66 分 ) 一、 ( 9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 题。 科学所研究的是那些被认为是独立于研究者个人而存在的关系。这也适用于把人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科学陈述的对象还可以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概念,像在数学中就是那样。我们不一定要假设这种概念是同外在世界显的任何客体相对应的。 但是,一切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都有一个共用的特征:它们是“真的或者假的” ( 适当的或者不适当的 ) 。粗略地说来,我们对它们的反应是“是”或者是“否”。 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有另一个特征。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所用到的
2、概念用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 对于科学家,只有“存在”,而没有什么愿望,没有什么价值,没有善,没有恶;也没什么目标。 只要我们逗留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我们就绝不会碰到想“你不可以说谎”这样的事。附带地说,这个特点是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由此看来, 好像逻辑思维同伦理毫不相干。关于事实和关系的科学称述,固然不能产生伦理的准则,但是逻辑思维和经验知识却能够使伦理准则合乎理性,并且联惯一致。如果我们能对某些基本的伦理命题取得一致,那么,只要最初的前提叙述得足够严谨,别的伦理命题就都能由他们推导出来。这样的伦理前提在伦理学中的作用,正像公理在数学中的作用一样
3、。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根本不会觉得提出“为什么我们不该说谎?”这类问题是无意义的。我们所以觉得这类问题是有意义的,是因为在所有这类问题的讨论中,某些伦理前提被默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于是,只要我们成功地把这条 伦理准则追溯到这些基本前提,我们就感到满意。在关于说谎这个例子中,这种追溯的过程也许是这样的;说谎破坏了对别人的讲话的信任。而没有这种信任,社会合作就不可能,成者至少很困难。但是要使人类生活成为可能,并且过得去,这样的合作就是不可缺少的,这意味着,从“你不可说谎”这条准则可追溯到这样的要求;“人类的生活应当受到保护”和“苦痛和悲伤应当尽可能减少”。 但这些伦理公理的根源是什么呢?它们是不是任意
4、的?它们是不是只是以权威为根据而建立起来的?它们是不是来自人们的经验并且间接地受着这些经验的制约呢?从纯逻辑看来, 一切公理都是任意的,伦理公理也如此。但是从心理学和遗传学的观点看来,它们决不是任意的。它们是从我们天生的避免苦痛和灭亡的倾向,也是从个人所积累起来的对于他人行为的感情反应推导出来的。 只有由有灵感的人所体现的人类的道德天才,才有幸能提出应用如此广泛而且根基如此扎实的一些伦理公理,从而人们会把它们作为自己在大量个人感情经验方面打好基础的东西而接受下来。伦理公理的建立和考验同科学的公理并无很大区别。真理是经得住经验的考验的。 ( 选自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略有改动 ) 1.
5、联系上下文,对第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 A.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构建严谨完整的科学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充分表达个人感情的。 B.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只关注、研究客观存在,决不会碰到“你不可说谎”这一类的命题。 C.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都像清教徒一样追求真理而不放任自己或者凭一时冲动处理问题。 D.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运用的不表达愿望、善恶等感情的概念,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解析 : A 项“不充分表达”改为“不表达”更恰当; B 项“绝不会碰到”用语太绝对化,要留有余地; C 项在“科学家”一词前应加上“追求真理的”这一定语。 答案: D 2.
6、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 A.段首先明确科学研究的内容以及科学研究所创造的概念,然后从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真的或假的”这一特征推导出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另外一个特征。 B.段承段,表明逻辑思维和经验知识能使伦理准则合乎理性;叙述的足够严谨的最初伦理前提在伦理学中的作用就像公理在数学中的作用一样,由此引出段。 C.段先确定伦理问题有意义,举例阐述由伦理准则追 溯到伦理公理的根源;接着探寻伦理公理的根源所在;最后重点明确伦理公理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D.文章前一部分着重阐述科学研究的特点,后一部分着重阐述伦理公理的根源、特点和作用;全文意在明确伦理公理同科学公理在构建
7、和验证过程中是有本质差别的。 解析: A 文中科学思维的另一个特征不是第一个特征推导出的,故“推导出”是错的; B 第段紧承第段,进一步说明逻辑思维同伦理毫不相干; D 伦理公理的建立和考验同科学的公理并区别不大。 答案: C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3 分 ) A.科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独立于研究者之外的客观事物和关系,作为科学陈述对象的概念未必要与外在世界里的任何客体对应。 B.“你不可说谎”的伦理前提是人类生活应当受到保护和苦痛悲伤英尽可能减少,这样的伦理前提是经得住经验考验的真理。 C.伦理公理源自人们的经验,是从个人对于他人行为的感情反应推导出来的;
8、从心理学和遗传学的观点看,它决不是任意的。 D.人类道德天才提出的根基扎实、应用广泛的一些伦理公理,被人们自觉接受并运用于丰富自我情感、打好知识基础等方面。 解析 : “被人们自觉接受并运用于打好知识基础等方面”错,因为文 中说“人们会把它们作为自己在大量个人感情经验方面打好基础的东西而接受下来”。 答案: D 二 、 ( 33 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 7 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 箕踞见陆生。陆生 因 说佗曰:“足下中国人, 亲戚 昆弟坟墓在真定。 今足下弃反天性
9、,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背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 而诛 王;天下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郡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 反覆 手耳。”于是尉佗 乃 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仪。”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 参、韩信贤?”陆生曰
10、:“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 舆 ,万物殷富,政 由 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 踦区 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 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遣不若汉! ”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 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陆生拜味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 节选自说苑 奉使 )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
11、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 所 置长史,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猪。汉十一年,谴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 节选自史记南越前传 ) 【注】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 踦区: 同“崎岖”。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3 分 ) A.亲戚 昆弟坟墓在真定 亲戚:父母 B.如 反覆 手耳 反覆:翻转 C.人众车 舆 舆:众多 D政 由 一家 由:如同 解析 : 政由一家中的“由”,意思是“出于”。 答案: D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12、一组是 ( )( 3 分 ) A.陆生 因 说佗曰 伺者 因 此觉知 B.将相欲移兵 而 诛王 今人有大功 而 击之 C.尉佗 乃 蹶然起坐 今其智 乃 反不能急 D.佗因稍以法诛秦 所 置长史 独籍 所 杀汉军数百人 解析: A 前句“因”译为于是,后句“因”即因为; B 前句“而”表示目的的连词,可译为来,后句中的“而”表转折的连词,译为却; C 前句中的“乃”译为于是,后句的“乃”即竟然。 D 两句中的“所”用在动词前,形成所字短语。 答案: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3 分 )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
13、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原本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 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委托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带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解析: 句中“且南越君民同心”纯属无中生有。 答案: B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0 分 ) ( 1)
14、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 2) 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遣不若汉! ( 3) 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解析: 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要准确、通达,不能有译错和疏漏之处。 答案 : ( 1) 而现在您却一反中国人的习俗,丢弃衣冠巾带,想用只有弹丸之地的小小南越来和天子抗衡,成为敌国,那你的大祸也就要临头了。 ( 2) 我不能在中原发迹起家,所以才在此称王。假使我占据中国,我又哪里比不上汉王呢?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8 9 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 ,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 秋斋独宿
15、【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8.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 4 分 ) 解析: 两首诗 都能借景抒情,写出了诗人“ 孤独 ” 的处境 ,从景物特征看出淡静与凄冷的不同,分析应 抓住 诗中的意象。 答案: 同:孤独。异: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中恬淡自适的情怀。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 9.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 4 分 ) 解析: “山月皎如烛”,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利用月和烛的相似
16、之处,对其进行描绘渲染。“冷晕侵残烛”,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月光人性化了,给人鲜明印象,便于表达作者感情。答案: 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写出了环境的凄冷。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 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 题计分 。 )( 6 分 ) 甲: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 _, _, _? _, _; 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杜牧阿房宫赋 ) 乙: _,余独好修以为常。 ( 屈原离骚 ) _,使我不得开心颜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_,塞上风
17、云接地阴。 ( 杜甫秋兴八首 ) 其间旦暮闻何物? _。 ( 白居易琵琶行 )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_,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 范仲淹岳阳楼记 ) 楚天千里清秋, _。 _(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 解析: 考查对名句的理解及默写。注意“暇”“摧眉折腰”“璧”的写法。 答案: 甲: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谁得而族灭也 秦人不暇自哀 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乙: 民生各有所乐兮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杜鹃啼血哀鸣 江间波浪兼天涌 静影沉 璧 水随天去秋无际 三、 ( 24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 14 题。 樱 桃 黄裳 富春江沿岸的几
18、座县城,富阳、桐庐和上游的白沙 ( 建德 ) ,几乎没有例外都有一条沿江的长街。主要的商业店铺就集中在这里。一些行政机关和民居大抵都坐落在长街后面。有的江岸连山,没有多少发展余地,新兴的建筑只能向长街侧边扩展,有时还免不了要上山。这一格局,恐怕是一切沿江城市的通例。 桐庐的街,从公路车站开始,一直向东伸展开去,迤逦行来,约有二三里远近。从八十年代新建的百货公司大楼、电影院,到五十年代以来陆续修建的商店、机关,还有更早的、三五十年、百把年前留下的老屋,杂然并陈地对峙在长街的两侧。这些时代脚步留下的痕迹,它们的新旧比列、建筑规模与风貌的对比,说明本来是迂缓前进的步伐显然是一天天加快了,尤其近两三年
19、来是如此。前年到这里来时还没有看到踪影的电影院,这就是披着八十年代的新装新出现的“娇客”。从簇拥在门前广告栏边人群的脸上,可以看到兴奋、专注的神色。他们中间有小孩子,也有中年人; 有城镇居民,也有进城来挑着担子的农村男女。 这样一个中小县城居民的文娱生活,竟是出人意外的丰富。两三年前在山上的大会堂里,我看到过金华堥剧团演出的广告;现在是浙江绍剧团在那里上演火焰山,是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票价是三角、四角、五角。好像比堥剧稍高一些。此外,桐庐越剧团在山演啼笑因缘,票价是一角 ( 童票 ) 到三角。一家旅馆“桐江饭店”里还开设了讲话人的书场,长街上新增设了旅游局的宣传栏。这个局也是最近才出现的,
20、就在南面长街尽头的城隍庙旧址里,门前有一棵几百年树龄的老樟树。城隍庙不在城市中心,竟被挤到 边远的角落,无疑也说明了这个依江傍山的山城的特色。桐庐三个著名的旅游点是桐君山、钓台和新发现的“瑶琳仙境”。这个古老的地下迷宫几年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就在我们来到桐庐的当天,听说就接待了五千名游人。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对比之下,前两处就要冷落的多,不过我觉的论山水之美和历史气息,还是这两处有更多的吸引力。 到桐庐的当天下午,我们度过长街,来到“渔梁渡口”乘渡船到了桐君山下,接着又登了山。这山,比起两年前初访时,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登山的石级铺好了,桐君祠也正在重修整修。两三位上了年纪的木工师傅正
21、在 大殿里细心地雕刻着镂空的:“雀替”殿内一角堆着樟木的板材,散发出淡淡的香味。这些装在外檐梁柱尽头的纯装饰性构件,被木工灵巧的双手雕成了镂空的人物亭台花样,有几只已经加上了金碧斑斓的重彩,繁缛极了也美丽极了。殿中的桐君像还是白垩的,两侧悬着一副新雕成的抱柱对联,是从山东来的老书法家孟庆甲的楷书。这可能是一副原曾有过的旧联: 大药几时成,漫拨炉中丹火。 先生何处去,试问松下仙童。 桐君,是古代一位采药的老人,住在山上。药,总是采了来给人们服用的,所以老百姓记得他。不过他却不大喜欢回答人们的问讯,终于连名字 也没有留下。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在传说中却变成了一位道士,像老君那样的“仙人”了。人们
22、还指给我看他日常静坐在树荫下的桐树。这树就在祠后的山崖旁边。据说那株古桐早已枯死,现在的桐树是从原来的树根上生发出来的,亭亭地也已有了十多丈了。 等我们走下山来,渡过江去,重新踏上长街,已是旁晚时分了。街上的摊贩早已散去,只剩下一位老年农夫还坐在路边的石级上等顾客,她身边放着一只编织精巧的半旧竹篮,手里拿着一杆小称。走近去时,我惊喜地发现篮里盛着一颗颗晶莹如珍珠的樱桃。真的已经很久没有吃到樱桃了,这种果子在城市的水果店 里是很难得看见的,它的产量少,时令断,又经不起久藏;难怪不易发现它的踪迹。 它似乎只出现于词人的笔下,“樱桃落尽纯归去”引来了李后主的叹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也是作为“流光
23、容易把人抛”的论据提出来的。词人好像无例外地一致惋惜春光的短暂,千方百计地想留它下来,看见檐外蛛网上的落花瓣,敏感地发现蜘蛛竟也是自己的同志,也在进行无效的挽留春光的努力。在他们看来,樱桃的出现,简直是春去的信号。其实又何必如此呢?晚春以后紧接着就是初夏,这才是更为丰富、坚实、健旺、充满了生机的季节,也是人类努力工作的季节。 齐白石为 荣宝斋画过一幅诗笺,一只高脚水晶盘里,满满盛着鲜红的樱桃,每只晶圆的颗粒上都缀着一根细柄。真是一片火红,饱满地孕育着势将迸裂喷发的生命的力。老画家给了樱桃崭新的解释,在他看来这应该是象征着未来更大更多收获的信息。不能不佩服齐白石的见识和魄力,他的笔一下子就扫尽了
24、多少年来围绕了樱桃凝聚着的悲叹、哀愁的气氛。他在画幅上角题词是“女儿口色”,一下子竟从樱桃联想到女孩子的朱唇上去了。 老太太篮里的樱桃,并不全是红的,有些还带着浅绿嫩黄的奶白色,也许是品种不同,或是尚未完全成熟。不管这些,我们买了一大捧,一面走一面 吃,有的还带着微酸,甜味也是淡淡的。就这样边走边吃,再走近那棵古老的香樟时竟自全部吃完了。 一九八二年五月十七日 ( 选自黄裳过去的足迹 ) 注 雀替:中国传统建筑中横梁与立柱相交处的托座。白垩:石灰岩的一种,白色,可用作粉刷材料。这里指用白垩粉刷塑像,为上彩做准备。 11.根据 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 6 分 ) ( 1) 两段写了“近两三年
25、”桐庐当地的变化,请概括这些变化。 ( 2) 从两段看,桐君山的历史气息体现在那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解析 : 本题需对文中重要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并对获得重要信息进行概括。 ( 1) 题围绕“近两三年来是如此”开始回答。 ( 2) 题要注意“历史气息”一词。 答案: ( 1) 新建筑陆续出现,人的精神面貌转变,文娱生活更为丰富,旅游业快速发展。 ( 2) 古老的建筑、精美的传统雕刻,留传的、富有诗意的抱柱对联,悠久的引人向善的民间传说。 12.第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4 分 ) 解析: 应从内容 ( 手法、思想情感 ) 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答案 : 转入对樱桃寓意的阐发为樱桃新的
26、寓意做衬托增强了文章的文化气息 13.文章以“樱桃”为题,但 后三段才集中写“樱桃”,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 6 分 ) 解析: 本题 考查 对 “ 作品结构 ” 的分析 和 对 “ 作品的艺术魅力 ” 的 领悟。 答案 : 按照游览顺序依次展开,行文舒徐自然。在前五段叙述社会生活变化的基础上,借樱桃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思考,丰富文章内涵。后三段从不同层面揭示樱桃寓意,升华文章主旨。 14.第段称赞齐白石的“见识与魄力”,其实,作者当时根据自己对社会发展变化的观察与思考完成的这篇文章,同样显示了他的“见识与魄力”。请结合文本,从两个方面谈谈作者的“见识与魄力”。 ( 8 分 ) 解析: 此题从
27、文中对旅游景点的判读及对樱桃悲春的新解释谈即可。见识:指明智、正确地作出判断及认识的能力。魄力:指处置事情所具有的胆识和果断的作风。 答案 : ( 1) 对社会发展变化的敏锐发现和积极肯定显示了作者的见识与魄力。作者通过对桐庐长街变化的观察,敏锐地感受到时代前进的脚步;并通过对桐庐风貌的描写,赞美与肯定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 ( 2) 对改革发展前景的信心和期待显示了作者的见识与魄力。作者笔下的樱桃,虽未完全成熟,甜味也只是淡淡的,但还是让作者欣喜;樱桃“饱满地孕育着势将迸发生命的力”,预示着未来更大更多的收获, 作者对此抱有坚定信心。 第卷 ( 表达题 共 84 分 ) 四、 ( 24 分 )
28、 1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3 分 ) A.旋律 天籁 协奏曲 休止符 余音缭绕 不绝如缕 B.文采 脚本 座右铭 俱乐部 鸿篇巨制 异曲同功 C.履职 禀报 亲合力 传帮带 弊绝风清 惠民工程 D.机率 调剂 孺子牛 气垫船 顾名思义 一如既往 解析 : B 异曲同功中的“功”应为“工”; C 亲合力的“合”应为“和”; D 机率中的 “机”应为“几”。 答案: A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3 分 ) A.随着全社会对宏观经济增长目标的深入解读,“幸福感”“幸福指数” 毋庸置疑 地成为民生改善和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话题,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
29、。 B.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首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美食类纪录片,片中由近距离拍摄呈现出的各类食材的纹理构造,带给观众 焕然一新 的审美感受。 C.如今,视觉文化 方兴未艾 ,在这图像和文本相互转换、相互模仿、共同存在的现实善下,图文关系正在成为中外学者共同关注的跨学科研究热点。 D.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者队伍建设,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 亡羊 补牢 ,使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在萌芽状态及时得到解决。 解析: A 毋庸置疑:不必怀疑,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说明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 B 焕然一新:指的是旧面貌被改变,出现了崭新的气象,本题用“耳目一新”更恰当。 C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
30、发展,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事物正在蓬勃发展。本题用“如火如荼”更恰当。因为视觉艺术不是新生事物, D 亡 羊补牢:多指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也可用与防止继续受损失。本题用“未雨绸缪”更恰当。 答案: A 17.下列各句中, 没有 语病的一句是 ( )( 3 分 ) A.湘、鄂、皖、赣四省地域相邻,山水相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既可整合旅游资源,也有助于形成极具特色的区域文化生态圈。 B.“辽宁舰”的舰员在选拔时,年龄、经历、任职时间、现实表现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入选者还要经过一系列的理论和技术培训才能成为合格的航空母舰舰员。 C.政府主导,媒体监督与宣传,社会各界
31、积极行动,是解决目前我国农村约 5800 万缺失父母庇护的留守儿童身心成长、学习生活所面临的失管、失教和失衡问题。 D.城镇化攸关到亿万人民的生活质量,它不是简单的城镇人口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而是在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解析: A 在“开展”后应加“的”使主谓搭配更恰当; B 在“年龄”前加“在”,“经历”和“任职时间”语义重复; C“ 失衡问题 ” 后边加“的措施”这样语义会更完整。 答案: D 18.某校利用宣传橱窗举办关于“蛟龙”呈的专题展览 ,展览包括四个板块。请根据下面的材料,为展览拟写总标题和各板块标题。要求:简明生动,每个标题不超过 8
32、个字。 ( 6 分 ) “蛟龙”号是我国第一台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主设计,除少数非核心零部件之外,绝大部分零部件都是“中国制造”,总装也由我国独立完成。“蛟龙”号技术上拥有三个优势,即先进的近底自动航行和悬停定位功能、高速水声通信功能、强大的续航供电功能;与国际上现有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相比,其综合性能稳居前列。2012 年 6月 24 日,“蛟龙”号顺利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 7062 米的深处,全世界 为之瞩目。此次深海作业的成功,证明这条“中国龙”具备了在全球 99.8%的海域潜航的能力,标志着海底资源宝库向中国人敞开了大门。 总标题: _ 板块标题 _ _ _
33、_ 解析:本题需整体感知文意,概括提炼要点。 答案: 本题需整体感知文意,概括提炼要点。 板块标题 : 深海“蛟龙” 中国制造 技术优势 深海作业 。 19.请根据上下文,从所提供的四个选项中选择相应语句分别填入文中横线处。 ( 只填字母 )( 4 分 ) 兰亭集序 ( 见右下图 ) 这幅传颂千古的书法名迹,通篇美劲健,变幻万端,如有神助,在章法、结构、用笔上都达到了行书艺术的高峰。章法上,凡二十八行,行的疏密大致相等,唯首尾偶显宽密;字与字之间,大小参差,长短配合,错落有致, _ _。结构上,极尽变化之能事,不求字体结构的平正、对称、均匀, _ _;或修长,或浑圆,突破了隶书扁平方正的形貌。
34、全篇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用笔画赋 予了鲜活的生命,有筋骨,有血肉, _ _;尺幅之内,众相毕现;异字异构,同字别构,匠心独运,韵味无穷, _ _。 A.秉性、精神、风仪各异 B.可谓极尽运笔使锋之妙 C.强调欹侧、揖让、对比 D.颇具天然潇洒飘逸之美 解析:注意句子之间的衔接,上下文意过渡自然。 答案 : D C A B 20.在某班宣传交通文明的文艺节目中,李华扮演的志愿者对路萍扮演的违规行人进行了耐心劝导。下面是表演的对话片段,请补写出其中的空缺部分。要求:符合情境,简明得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 5 分 ) 李华: _ 路萍:哟,红灯啊?我没注意。 李华:阿姨,您看, _ 路
35、萍 :嗯,是不该跟着别人抢。 李华: _ 路萍:小伙子,你讲的在理。下次我会注意的。 李华:谢谢您,再见! 解析:做此题,先要明确具体的语言环境,用语符合人物身份,简明得体即可。 答案:示例:阿姨,请问您刚才注意到那红灯了吗? 那儿亮着的是红灯。红灯亮了就要停下,不能跟着别人抢,会有危险的。 以后您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看好信号灯,不能闯红灯,这是对自己安全负责。 五、 ( 60 分 )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 60 分 )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 诗歌除外 ) ,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答案:略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