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7 ,大小:81.50KB ,
资源ID:1405524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40552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考研类试卷】综合课中国法制史-1及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progressking10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考研类试卷】综合课中国法制史-1及答案解析.doc

1、综合课中国法制史-1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8,分数:28.00)1.春秋时期“竹刑”的制作者是(分数:1.00)A.子产B.邓析C.李悝D.商鞅2.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中的“三不去”制度是对丈夫休妻权的限制,其中“与更三年丧”是指妻子在夫家守过三年孝。妻子为之守孝的对象是(分数:1.00)A.丈夫B.公婆C.自己的父母D.夫家的祖辈3.我国上古史料典籍中的“眚”是指(分数:1.00)A.惯犯B.偶犯C.故意D.过失4.西周时期对诉讼已经有所区分,其中“以财货相告”称为(分数:1.00)A讼B告C狱D诉5.比较完善的赎刑制度最早见于(分数:

2、1.00)A.禹刑B.汤刑C.吕刑D.法经6.下列选项中,属于西周司法官责任制度的是(分数:1.00)A.三宥之法B.三风十愆C.三赦之法D.五过之疵7.我国奴隶制的五刑为(分数:1.00)A.笞、杖、徒、流、徙B.昏、墨、贼、赎、鞭C.墨、劓、剕、宫、大辟D.折杖、充军、刺配、迁徙、凌迟8.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_”。(分数:1.00)A.商刑B.汤刑C.吕刑D.九刑9.商朝有“三风十愆”的规定,其中三风中的巫风是指(分数:1.00)A.庭内起舞、沉溺酒歌B.贪求财物、迷恋美色、狩猎不休C.巫蛊乱政、残害忠良D.蔑视圣人教训、拒绝忠直劝告、亲小人远贤臣10

3、.关于奴隶制五刑,流行的说法认为最早源于(分数:1.00)A.上古祭祀活动中的献俘、杀俘仪式B.原始社会后期军法、军令的积累C.先进部落苗民的刑罚D.夏商时期的天罚、神判观念11.下列关于奴隶制五刑的说法,正确的是(分数:1.00)A.五刑起源的记载最早见之于孝经五刑B.剕刑的具体做法是断人之足,或者斩人之趾C.大辟的执行方法包括斩首、炮烙、醢、脯等D.五刑是上古时期所有刑罚的总称12.下列各选项,不属于吕刑内容的是(分数:1.00)A.阐述了苗民无德滥刑而遭受亡国绝祀的历史教训,以说明建立法度的重要性B.主张“刑无等级,法不阿贵”,所以要发布于众,让臣民皆“知所避就”C.强调必须以德教为本,

4、用刑适中,惩罚与罪行相符D.规定了较为完整的收赎办法,赎刑由此制度化13.西周时期的礼仪内容可分为五个方面,通称为“五礼”,其中“冠婚之礼”称为(分数:1.00)A.吉礼B.宾礼C.嘉礼D.婚礼14.渎职方面的犯罪是西周三大类主要罪名之一,典型的罪名就是司法官的“五过”之疵,五过之中的“惟货”是指(分数:1.00)A.利用职权,报私恩怨B.贪赃受贿,敲诈勒索C.秉承上意,依仗权势D.接受请托,徇私枉法15.根据西周民事立法,买卖奴隶、牛马等大宗交易必须使用的较长契券被称为(分数:1.00)A质B剂C傅D别16.西周时期审判案件时,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一种观察方式是(分数:1.00)A.五刑B.

5、五礼C.五声D.五过17.构成西周基本政治模式的,并且成为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贵族世袭统治工具的制度是(分数:1.00)A.嫡长子继承制B.明德慎罚C.宗法制度D.家长制18.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例的封建成文法典的编纂者是(分数:1.00)A.商鞅B.子产C.邓析D.李悝19.历史上称为“张杜律”的法典是(分数:1.00)A.北齐律B.晋律C.开皇律D.九章律20.法经中规定杀人、伤人等侵犯他人人身安全犯罪及其刑罚的篇目是(分数:1.00)A.盗法B.贼法C.具法D.杂法21.西汉法律规定,朝廷官员“舍天子而仕诸侯”的行动构成(分数:1.00)A.出界罪B.阿党附益罪C.非正罪D.左官罪2

6、2.南北朝时期,北朝东魏政权颁布的法典是(分数:1.00)A.泰始律B.大统式C.大业律D.麟趾格23.在汉文帝十三年的刑制改革中,用以替代黥刑的刑罚是(分数:1.00)A.笞三百B.笞五百C.弃市D.髡钳城旦舂24.关于商鞅变法中的“改法为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分数:1.00)A.所谓“改法为律”是指将法经改为秦律B.“改法为律”突出了法律的普遍性和必行性C.以往法律规范统称为“法”,“律”自“改法为律”时出现D.“改法为律”不只是名称和体例的变化,也带有打破贵族特权的内涵25.在秦朝的几种法律形式中,其内容为司法判例,用以弥补法律规范漏洞的是(分数:1.00)A.决事比B.廷行事C.封诊

7、式D.条法事类26.与西周一样,秦朝也重视对犯罪故意与过失的区别,其中过失称为(分数:1.00)A.惟内B.不端C.非眚D.非终27.汉朝官吏选拔制度中,高级主管官吏或地方郡守以上官吏在其辖管内对有名望和才德之士,向中央举荐或自选为属吏的方式称之为(分数:1.00)A.察举B.征召C.辟举D.诏举28.汉朝已经有比较完备的诉讼制度了,其中公诉称之为(分数:1.00)A.乞鞫B.读鞫C告D劾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4,分数:42.00)29.在“明德慎罚”思想的指导下,西周实行的刑法原则有(分数:3.00)A.宽严适中B.诬告反坐C.老幼犯罪减免刑罚D.区分故意与过失、偶犯与惯犯30.下列选项

8、中,属于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活动的有(分数:3.00)A.子产“铸刑书”B.邓析“造竹刑”C.赵鞅、荀寅“铸刑鼎”D.商鞅制“分户令”31.按照周代礼制,已婚妇女不被夫家休弃的情形包括(分数:3.00)A.有恶疾B.有所娶无所归C.与更三年D.前贫贱后富贵32.关于中国法律的起源,下列说法能成立的有(分数:3.00)A.中国早期法律兼有国法和宗法的双重性质B.中国古代刑法主要由军队法令发展而来,礼制则由祭祀仪式发展而来C.中国古代法起源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基础之上D.中国古代刑法、行政立法等公法发达,跟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家长制联系紧密33.关于“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下列说法不能成立的是(

9、分数:3.00)A.“礼”不是为庶人制定的,他们不可能按贵族的礼仪行事B.庶人以下的人日日忙于劳动生产,所以不需要受礼的约束C.刑罚不是针对贵族的,贵族犯罪不受刑罚处罚D.贵族享有刑法上的特权,一般的犯罪能够获得宽宥34.关于“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分数:3.00)A.礼是中国古代社会中长期存在的、维护血缘宗法关系和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以及言行规范的总称B.礼最早是氏族社会祭祀鬼神的仪式,是人们自愿遵守的习惯,所谓“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C.礼始于“周公制礼”,周公在武王死后的摄政期间,深切认识到礼的社会政治作用,因而在立国之初便进行了制礼活动D.周礼是西周法律的总称,即所谓礼典,它规范和

10、调整着西周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教育、婚姻、家庭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35.西周的刑法带有浓重的等级色彩,其中最显著的表现之一就是同罪异罚的刑法原则,下列各选项属于这一原则制度表现的是(分数:3.00)A.“凡杀人者唯王之同族或有爵者,杀之于甸师氏”,即贵族犯死罪一般不当众行刑B.“公族无宫刑”,应处宫刑者,由贵族们议决减免C.关于八辟之法的规定,亦公开赋予特定身份者享受减免刑罚的特权D.有“三赦”之法:“一曰幼弱,二曰老耄,三曰蠢愚”,此三者除犯故意杀人罪外,一般皆赦免其罪36.古代对监狱的称呼很多,下列各选项属于商朝对监狱的称呼的是(分数:3.00)A.圜土B.钧台C.囹圄D.大狱37

11、.关于商王盘庚发布的各类法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分数:3.00)A.在出师平叛时发布带有军纪的“盟誓”B.针对如何处置叛乱部落首领发出的“令”C.在迁都到殷之后发布“诰”指示臣子不要再有返回故都之意以安定民心D.针对新都城王宫位置的挑选发布“命”38.关于西周“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思想,下列说法可以成立的是(分数:3.00)A.它是在夏商两代“天讨”、“天罚”的神权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否定了天命观念B.它是西周初期统治阶层的基本政治观点,对西周的政治生活、法律实践都有指导作用C.它强调道德教化的重要性,主张审慎而有区别地对待刑罚及因时制宜地制定和适用刑事政策D.它是我国古代法律思想史上的重

12、大进步,为后世“德主刑辅”法律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39.西周时期婚姻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下列(分数:3.00)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B.一夫多妻制C.同姓不婚D.“七出”、“三不去”40.汉朝法律中体现儒家指导思想的制度和原则主要有(分数:3.00)A.亲亲得相首匿B.春秋决狱C.上请D.秋冬行刑41.汉代法律规定的对外贸易的违禁物包括(分数:3.00)A.丝绸B.马匹C.兵器D.铜钱4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立法指导思想主要包括(分数:3.00)A.一断于法B.刑无等级C.轻罪重刑D.明德慎罚三、分析题(总题数:2,分数:20.00)43.材料:牧牛争讼案。三月甲申日,伯扬父在周王的面前

13、宣布对牧牛的判决,说:“牧牛!过去你任职的时候,竟敢和你的长官争讼违背自己曾立下的誓言。今天,你必须再立信誓。你只有恪守自己的誓言,才能重新担任官职。按照你的罪行,我本应鞭你一千,施以墨刑。现在我宽恕你,鞭你五百,罚金三百鎱。”牧牛于是向其长官立誓说:“从今以后,我不敢再和你争讼,不再以各种大小事扰乱你。” 问题: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的哪些法律制度或法律问题。 (分数:10.00)_因秦法经,就增三篇,而具律不移,因在第六。罪条例既不在始,又不在终,非篇章之义。故(新律)集罪例以为刑名,冠于律首。 晋书刑法志 上述文字材料记录了汉、魏时期法典体例发展演变的情况,请分析材料并结合中国法制史的有关知

14、识回答下列问题:(分数:10.00)(1).“旧律”在篇目上增加了哪三篇?(分数:2.50)_(2).“旧律”在篇目体例上存在什么问题?(分数:2.50)_(3).“新律”在篇目体例上有哪些主要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分数:2.50)_(4).汉魏之后,晋律在法典的篇目体例上又是如何演变的?(分数:2.50)_四、论述题(总题数:1,分数:10.00)44.试述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公布成文法的情况,并评价成文法公布的意义。 (分数:10.00)_综合课中国法制史-1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8,分数:28.00)1.春秋时期“竹刑”的制

15、作者是(分数:1.00)A.子产B.邓析 C.李悝D.商鞅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三节中的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法制史的考题很多考查细化记忆,所以在做这类题目的时候,最好将选项涉及的知识点都简单回顾,以便达到理解记忆的效果,上述四人的成果或事迹分别是:子产铸刑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邓析编订竹刑;李悝颁布成文法典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封建性质法典;商鞅在秦国变法。重要法律人物的作为或成就一定是考试重点。2.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中的“三不去”制度是对丈夫休妻权的限制,其中“与更三年丧”是指妻子在夫家守过三年孝。妻子为之守孝的对象是(分数:1.00)A.丈夫B.

16、公婆 C.自己的父母D.夫家的祖辈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西周婚姻制度。按照周代礼制,已婚妇女若有下列三种情形则可以不被夫家休弃,即所谓“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其中,“与更三年丧”是指女子入夫家后与丈夫一起为公婆守过三年之孝,已尽子媳之道,亦不能休妻。“三不去”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休妻的限制,但根本上是出于维护宗法伦理的需要。从逻辑上分析一下另三个选项,为丈夫守孝则无所谓丈夫休妻了,嫁入夫家之后再为自己父母守孝是不合礼法的,再者,通常守孝都是儿子为父母、或者长孙为祖父母,对于已婚妇女而言则首要的是公婆,而且祖辈的概念太宽泛,所

17、以只能是 B 选项。类似“七出三不去”这样长期延续的具体制度一定是考试重点。3.我国上古史料典籍中的“眚”是指(分数:1.00)A.惯犯B.偶犯C.故意D.过失 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西周主要刑法原则。史籍中,过失被称为“眚”,故意即是“非眚”,惯犯被称为“惟终”,偶犯称为“非终”。古书上的生僻字的含义以及相关法律制度,有些只能简单记忆。现代法律概念在古代的名称是考试重点。4.西周时期对诉讼已经有所区分,其中“以财货相告”称为(分数:1.00)A讼 B告C狱D诉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西周司法制度。西周时期将诉讼称为“狱讼”、词讼,针对诉讼案件的性

18、质,对刑事、民事两类诉讼已有所区分。其中“讼,谓以财货相告者”,“狱,谓相告以罪名者”。“狱”与“讼”,大致相当于近世的刑事、民事两类诉讼,因其性质不同,所以处理的方式也有差别。审理民事案件称为“听讼”,审理刑事案件叫做“断狱”。跟当代法律制度有对比的知识点一定是重点。5.比较完善的赎刑制度最早见于(分数:1.00)A.禹刑B.汤刑C.吕刑 D.法经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西周立法概况中的吕刑。西周经成康之治后,至穆王时国势渐衰,财政拮据。周穆王为革新政治,命司寇吕侯作吕刑。它应是西周中期具有代表性的法典。吕刑继承并贯彻了周初明德慎罚的思想,以苗民无德滥刑而亡国绝祀的历史

19、教训说明建立法度的重要性,强调必须以德教为本,用刑适中(“明于刑之中”),提出惩罚与罪行相符(“其罪惟均,其审克之”“上下比罪”),结合具体案情灵活处断(“刑罚世轻世重”“轻重诸罚有权”)、案情不能确定时从轻不从重(“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等审案原则,还规定了较为完整的收赎办法,赎刑由此开始制度化。可以结合西周的法律思想的内容如明德慎罚、罪刑相符等来理解和记忆吕刑中的内容。禹刑、汤刑分别是夏、商时期法律的总称,法经是李悝在魏国颁布的成文法,都有其时代背景的特点,均可结合理解。重要法典中的特别或者开创性内容一定是考试重点。6.下列选项中,属于西周司法官责任制度的是(分数:1.00)A.

20、三宥之法B.三风十愆C.三赦之法D.五过之疵 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西周主要罪名。本题也可以将另外三个概念比较记忆:“三宥之法”表明西周在定罪量刑时考虑到行为人的主观动机,周礼秋官司刺载有三宥之法:“壹宥曰不识,再宥曰过失,三宥曰遗忘。”“三风十愆”之规定,即官吏有巫风(庭内起舞、沉溺酒歌等)、淫风(贪求财物、迷恋美色、狩猎不休等)、乱风(蔑视圣人教训、拒绝忠直劝告、疏远贤德高士、亲近庇护小人等)三类恶劣风气以及与之相关的十种行为者,将受到墨刑等的处罚。“三赦之法”是针对老幼愚笨者的宽大处理、赦免其罪,“三赦”:“一曰幼弱,二曰老耄,三曰蠢愚”,此三者除犯故意杀人罪外,

21、一般皆赦免其罪。“五过之疵”即司法官的五种罪过:“惟官”(秉承上意,依仗权势)、“惟反”(利用职权,报私恩怨)、“惟内”(内亲用事,暗中牵制)、“惟货”(贪赃受贿,敲诈勒索)、“惟来”(接受请托,徇私枉法)。有特色的具体制度一定是考试重点。7.我国奴隶制的五刑为(分数:1.00)A.笞、杖、徒、流、徙B.昏、墨、贼、赎、鞭C.墨、劓、剕、宫、大辟 D.折杖、充军、刺配、迁徙、凌迟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有关商朝刑事立法中的奴隶制五刑。五刑制度在我国古代是流传并发展变化的:奴隶制五刑为墨、劓、剕、宫、大辟;曹魏恢复五刑后,到晋代五刑变为死、徒、笞、罚金、赎刑;北魏五刑为死、流

22、、徒、鞭、杖;北周五刑为杖、鞭、徒、流、死;隋朝开皇律最终形成封建制五刑为笞、杖、徒、流、死。此类在一定沿革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制度,一定是重点,而且要特别注意梳理发展变化的特点,以便不同时期比较记忆和区分。8.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_”。(分数:1.00)A.商刑B.汤刑 C.吕刑D.九刑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一节中的汤刑。夏商两朝的法律总称分别为禹刑和汤刑,都带有对祖先或者朝代建立者的尊敬与怀念之意,故以大禹和商汤的名字命名。9.商朝有“三风十愆”的规定,其中三风中的巫风是指(分数:1.00)A.庭内起舞、沉溺酒歌 B.贪求财物、迷恋美色、狩

23、猎不休C.巫蛊乱政、残害忠良D.蔑视圣人教训、拒绝忠直劝告、亲小人远贤臣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一节中的商朝立法概述。对于古代的这些名词概念,不能简单地以现代意思揣度,除非古文功底深厚,否则只能细心识记。巫风虽然带有“巫”字,但其主要针对的是官吏只顾吃喝玩乐、不理政事;淫风则指贪求财物、迷恋美色、狩猎不休,有点类似于今天的生活作风层面;乱风则指蔑视圣人教训、拒绝忠直劝告、亲小人远贤臣,侧重执政思想观念和用人方面。10.关于奴隶制五刑,流行的说法认为最早源于(分数:1.00)A.上古祭祀活动中的献俘、杀俘仪式B.原始社会后期军法、军令的积累C.先进部落苗民的刑罚 D.夏商时期的天罚

24、、神判观念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一节中的夏商刑事立法。虽然一般的理论都认为我国最早的法律制度是起源于祭祀活动、军法和军令等,也带有浓厚的神权法思想,但是在具体问题上还是要细致地认识和理解,例如本题中的奴隶制五刑,尽管也与 A、B、D 三选项密不可分,但是从源头上来看还是先进苗民的刑罚。11.下列关于奴隶制五刑的说法,正确的是(分数:1.00)A.五刑起源的记载最早见之于孝经五刑B.剕刑的具体做法是断人之足,或者斩人之趾C.大辟的执行方法包括斩首、炮烙、醢、脯等 D.五刑是上古时期所有刑罚的总称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一节中的夏商刑事立法“五刑”。五刑起源最早见于尚

25、书吕刑;剕刑的具体做法包括断人之足或剔去膝盖骨;大辟是死刑的总称,执行方法包括斩首、炮烙、醢、脯等;五刑是上古的“正刑”,而不是所有刑罚的总称,除正刑外,还有鞭扑、流刑、劳役刑等。12.下列各选项,不属于吕刑内容的是(分数:1.00)A.阐述了苗民无德滥刑而遭受亡国绝祀的历史教训,以说明建立法度的重要性B.主张“刑无等级,法不阿贵”,所以要发布于众,让臣民皆“知所避就” C.强调必须以德教为本,用刑适中,惩罚与罪行相符D.规定了较为完整的收赎办法,赎刑由此制度化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西周立法概况有关吕刑的介绍。吕刑继承并贯彻了周初明德慎罚的思想,以苗民无德滥刑而亡国绝祀

26、的历史教训说明建立法度的重要性,强调必须以德教为本,用刑适中从这一基础出发,可以设想吕刑中刑罚不会严苛,除此之外,具体制度方面规定了较为完整的收赎办法,赎刑由此开始制度化。强调刑无等级是战国封建地主阶级法律思想的主张,法律要公布为民所知也是春秋时期子产铸刑书于鼎等之后的事,不可能属于西周的做法。对某法典或者制度的特点、内容进行学习的时候,要与其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法律思想特点相结合来理解、判断。13.西周时期的礼仪内容可分为五个方面,通称为“五礼”,其中“冠婚之礼”称为(分数:1.00)A.吉礼B.宾礼C.嘉礼 D.婚礼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礼与刑的关系。西周时期的礼仪内

27、容可分为五个方面,通称为“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吉礼是祭祀之礼,古人认为祭祀鬼神、祭祀祖先能给自己带来福祉,故称祭祀之礼为吉礼;凶礼是丧葬之礼;军礼是行兵打仗之礼;宾礼是迎宾待客之礼;嘉礼是冠婚之礼。冠婚之礼包括成年加冠和结婚两方面,因而不只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婚礼。此外,吉礼和宾礼也是比较容易混淆的,需要注意具体含义。14.渎职方面的犯罪是西周三大类主要罪名之一,典型的罪名就是司法官的“五过”之疵,五过之中的“惟货”是指(分数:1.00)A.利用职权,报私恩怨B.贪赃受贿,敲诈勒索 C.秉承上意,依仗权势D.接受请托,徇私枉法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西周主

28、要罪名。西周的罪名比商朝发达,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政治性犯罪,如违抗王命罪;二是破坏社会秩序、侵犯人身财产等方面的犯罪,如“寇攘奸宄”(劫夺窃盗);三是渎职方面的犯罪,如司法官的“五过”之疵(弊端):“惟官”(秉承上意,依仗权势)、“惟反”(利用职权,报私恩怨)、“惟内”(内亲用事,暗中牵制)、“惟货”(贪赃受贿,敲诈勒索)、“惟来”(接受请托,徇私枉法)。这些罪名很多在今天的刑法中也多有涉及,所以很有可能考到。15.根据西周民事立法,买卖奴隶、牛马等大宗交易必须使用的较长契券被称为(分数:1.00)A质 B剂C傅D别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西周民事立法。西周有质剂与傅

29、别两种契约形式,质剂是买卖契约,所谓“大市以质,小市以剂”,即凡买卖奴隶、牛马等大宗交易须使用较长的契券,称“质”;买卖兵器、珍异等小件物品使用较短的契券,称“剂”。傅别指借贷契约,是解决债务纠纷的凭证。所谓:“听称责以傅别。”“傅”即债券,一分为二称“别”,债权人执左券,债务人持右券,司法官以其为凭证审理有关债权债务纠纷案件。了解这些古代法律事物名词的含义,是分析和理解古代法律文献的基础,必须掌握。16.西周时期审判案件时,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一种观察方式是(分数:1.00)A.五刑B.五礼C.五声 D.五过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一节中的西周司法制度。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西周

30、总结出一套“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的经验,即运用察言观色进行审讯,以判断当事人陈述的真伪。上述几个名词都是以“五”为数的,要注意区别:五刑指的是我国古代五种刑罚方式,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五礼是西周礼仪的五方面内容,具体指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过是指“五过”之疵中司法官五种罪过: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这些有类似或者规律的概念要注意比较、区分。17.构成西周基本政治模式的,并且成为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贵族世袭统治工具的制度是(分数:1.00)A.嫡长子继承制B.明德慎罚C.宗法制度 D.家长制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宗法制度。本题首先可以排除的是

31、明德慎罚和家长制,前者是一种法律思想理念,而非制度,后者是强调家长在管理家族事务时候的主导地位;A、C选项是包含关系,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在继承方面的具体制度,它只涉及继承而不涉及确立秩序和继承以外的政治模式,因此,准确地说只有宗法制度才符合题干的说法。18.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例的封建成文法典的编纂者是(分数:1.00)A.商鞅B.子产C.邓析D.李悝 解析:19.历史上称为“张杜律”的法典是(分数:1.00)A.北齐律B.晋律 C.开皇律D.九章律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四节中的晋律。晋律因为是由律学大家张斐、杜预作注,律文和释文合为一体作为法律文本通行全国,故而又称张杜

32、律,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是因为由张斐、杜预二人编订才这样命名。北齐律相关的要点在于形成 12 篇法典体例,确立作为“十恶”起始的“重罪十条”,确立作为隋唐五刑体系基础的北齐五刑(死、流、徒、杖、鞭)。开皇律要点有:“五刑”的进一步确立,确立“十恶”,完善了“八议”、“官当”制度;九章律是汉高祖为弥补“约法三章”不足而命丞相萧何编订的。20.法经中规定杀人、伤人等侵犯他人人身安全犯罪及其刑罚的篇目是(分数:1.00)A.盗法B.贼法 C.具法D.杂法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一节中的法经。现代用语中“盗”、“贼”总是连用,但是古代“盗”针对的是侵犯财产犯罪,“贼”针对的是侵犯人身犯罪,

33、故而在法经等古代法律文献中有所区别。此处还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法经之类的重要法律文献必须从制定或颁布的背景、主要编制者、内容、特点和历史地位几个方面全面理解,这几方面往往是相互联系的,理解时要注意思考这些联系。21.西汉法律规定,朝廷官员“舍天子而仕诸侯”的行动构成(分数:1.00)A.出界罪B.阿党附益罪C.非正罪D.左官罪 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三节中的汉代主要罪名。由于汉初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使得西汉对危及统治的各种行为异常敏感,所以在罪名中有很多相关内容,实际上,西汉的危害中央集权制的犯罪、危害君主专制的犯罪、危害皇帝尊严的犯罪以及危害国家政权的犯罪本质上都属于维护统治稳

34、定的,故而对此类罪名要重点注意。另一表现就是对这类犯罪的规定非常之细,所以在理解的时候要注意区分。关于各类罪名的具体内容在此就不赘述了,参考考试分析了解。22.南北朝时期,北朝东魏政权颁布的法典是(分数:1.00)A.泰始律B.大统式C.大业律D.麟趾格 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四节中各朝颁布的主要法典。泰始律为西晋颁布,因晋武帝司马炎泰始三年年号命名;大统式为西魏大统年间颁布,以年号命名;麟趾格由东魏颁布,因其议定于麟趾殿而得名。对于各朝主要法典必须有基本的了解,即名称、教材列明的参与人、内容要点或特点(无需全面)、历史地位等。23.在汉文帝十三年的刑制改革中,用以替代黥刑的刑

35、罚是(分数:1.00)A.笞三百B.笞五百C.弃市D.髡钳城旦舂 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三节中的文景时期刑制改革。关于文景刑制改革,要注意两者改革的侧重不同:文帝侧重废除肉刑,改变行刑方式;景帝则减轻刑罚残酷程度,侧重减轻量刑。24.关于商鞅变法中的“改法为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分数:1.00)A.所谓“改法为律”是指将法经改为秦律B.“改法为律”突出了法律的普遍性和必行性C.以往法律规范统称为“法”,“律”自“改法为律”时出现 D.“改法为律”不只是名称和体例的变化,也带有打破贵族特权的内涵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一节中的商鞅变法。改法为律的内容就是将魏国李悝

36、的法经改为秦律运用于秦国;“律”的含义为:“均布也”,具有稳定、恒常、整齐划一之意。律又与音律有关,即所谓律吕,起着定音于一的作用,故而这一改革突出了法律的普遍性和必行性;普遍性当中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让旧贵族也受法律的制约,因此有打击贵族特权的内涵;而“律”的出现是在商鞅变法之前,此时只是开始作为法典名称沿用。25.在秦朝的几种法律形式中,其内容为司法判例,用以弥补法律规范漏洞的是(分数:1.00)A.决事比B.廷行事 C.封诊式D.条法事类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二节中的秦代法律形式。秦代的四中法律形式分别是:律:制定法;令:皇帝针对具体事项的临时法令;法律问答:法律解释;

37、封诊式:审判原则和司法程序等;廷行事:司法判例。此外还有课、程等。决事比是两汉时期的判例;条法事类是南宋在敕、令、格、式四种法律形式并行和编敕的基础上,将敕、令、格、式以“事”分类,统一分门编纂,形成了条法事类这一新的法典编纂体例。是以事类为标准分门编纂的法规大全,每项事类中同时收入相关的敕、令、格、式、申明等,申明即法律解释。26.与西周一样,秦朝也重视对犯罪故意与过失的区别,其中过失称为(分数:1.00)A.惟内B.不端 C.非眚D.非终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二节中的秦代刑事立法。秦代将故意称为“端”,过失称“不端”。惟内是西周司法官“五过”中的内亲用事,暗中牵制;非眚是西

38、周时期对故意的称法;非终是西周时期对偶犯的叫法。27.汉朝官吏选拔制度中,高级主管官吏或地方郡守以上官吏在其辖管内对有名望和才德之士,向中央举荐或自选为属吏的方式称之为(分数:1.00)A.察举B.征召C.辟举 D.诏举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三节中的汉朝法律制度。察举是由皇帝下诏责成中央和地方各级长官每年向朝廷推荐贤能之士为官;征召是由皇帝以特定方式“召”选人才,其中经过皇帝面试者称之为诏举;辟举则是相关官员的推举或自选人才任用。28.汉朝已经有比较完备的诉讼制度了,其中公诉称之为(分数:1.00)A.乞鞫B.读鞫C告D劾 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三节中的汉朝诉讼

39、与审判制度。汉朝的起诉叫“告劾”,其中告(告诉)指当事人或其亲属直接到官府控告,类似今天的自诉;劾(举劾)指官吏代表国家纠举犯罪,类似于现代诉讼中的“公诉”。经过审判的各项程序,事无可疑后,法官可依据律令作出判决,并向被告及其亲属宣读,称为“读鞫”。如果被告及其亲属不服,允许其申请重审,称为“乞鞫”,乞鞫期限为三个月,期外不听。对于公诉称“劾”,可以结合现代的“弹劾”一词来理解,弹劾本质上也是一种特殊的公诉形式。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4,分数:42.00)29.在“明德慎罚”思想的指导下,西周实行的刑法原则有(分数:3.00)A.宽严适中 B.诬告反坐C.老幼犯罪减免刑罚 D.区分故意与过

40、失、偶犯与惯犯 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明德慎罚”思想在西周刑罚制度上的反映。就理解记忆而言,可以从明德慎罚的基本内涵出发来判断,即选项中哪些是体现了注重道德教化、以适度宽松且谨慎、有针对性的方式适用刑罚。显然 A、C、D 选项都体现了这些特点,B 选项对诬告者实行反坐,即其诬告的行为应该处以刑罚,显然是严苛的表现,所以可以联想应该是秦朝法律制度的特点。重要法律思想在法律制度上的体现也是考查的重点,可以借此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0.下列选项中,属于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活动的有(分数:3.00)A.子产“铸刑书” B.邓析“造竹刑” C.赵鞅、荀寅“铸刑鼎” D.商鞅制

41、“分户令”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三节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的具体活动。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代,所以肯定可以排除,而 A、B、C 选项都是春秋时期郑国和晋国的颁布成文法活动。这种历史上国家或者诸侯国重大法制活动往往具有里程碑意义,如本题涉及的成文法颁布活动就是打破了之前以秘而不宣来保持法律地位的方式,转变为更加符合现代法律理念的做法,是法制史上的重大进步,因此要从其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的角度去进行理解。31.按照周代礼制,已婚妇女不被夫家休弃的情形包括(分数:3.00)A.有恶疾B.有所娶无所归 C.与更三年 D.前贫贱后富贵 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西周婚姻制度

42、。本题具体的知识点仍然是“七出”“三不去”的规定。解析见前面单选第 2 题。32.关于中国法律的起源,下列说法能成立的有(分数:3.00)A.中国早期法律兼有国法和宗法的双重性质 B.中国古代刑法主要由军队法令发展而来,礼制则由祭祀仪式发展而来 C.中国古代法起源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基础之上 D.中国古代刑法、行政立法等公法发达,跟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家长制联系紧密 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一节中的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中国古代法律起源的特点有三个:第一,与宗法制度紧密结合,这主要是指统治者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构建等级秩序,并在此基础上管理国家;第二,刑始于兵,礼源于祭祀,这是法律制度

43、和规则的具体来源或者说历史渊源;第三,这一法律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这一经济基础特点和宗法制又导致家长制的主导地位,从而使得公法发达成为我国古代法制的特点。综上,A、B、C、D 四个选项均正确。33.关于“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下列说法不能成立的是(分数:3.00)A.“礼”不是为庶人制定的,他们不可能按贵族的礼仪行事B.庶人以下的人日日忙于劳动生产,所以不需要受礼的约束 C.刑罚不是针对贵族的,贵族犯罪不受刑罚处罚 D.贵族享有刑法上的特权,一般的犯罪能够获得宽宥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西周礼与刑的关系。礼不下庶人,绝对不意味着庶人不受礼的约束,实际上

44、庶人受的约束更加严苛,只是在某些时间或者情况下庶人参与得少所以不可能完全按照礼来行事;刑不上大夫也不意味着贵族不受刑罚处罚,而只是两方面的特权:(1)享有某些特权,对于一般的犯罪可以宽宥,如果触犯了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也还是会受到刑罚处罚;(2)对贵族的刑罚会考虑到其身份,一般不施以侮辱性刑罚,以便维护贵族的尊严。34.关于“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分数:3.00)A.礼是中国古代社会中长期存在的、维护血缘宗法关系和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以及言行规范的总称B.礼最早是氏族社会祭祀鬼神的仪式,是人们自愿遵守的习惯,所谓“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C.礼始于“周公制礼”,周公在武王死后的摄政期间,深切

45、认识到礼的社会政治作用,因而在立国之初便进行了制礼活动 D.周礼是西周法律的总称,即所谓礼典,它规范和调整着西周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教育、婚姻、家庭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一节中的周公制礼。周公制礼是在夏商实践的基础上对礼制进行折中损益,融合周族礼制进行的制礼活动,因此,礼并不是属于周公制礼,而是在夏商时期就有了,C 选项错误;周礼虽然涉及西周国家、社会的很多方面,但它只是西周时期法律规范的重要形式之一,而不是西周法律的总称,D 选项错误。A、B 选项是正确表述。35.西周的刑法带有浓重的等级色彩,其中最显著的表现之一就是同罪异罚的刑法原则,下列各选

46、项属于这一原则制度表现的是(分数:3.00)A.“凡杀人者唯王之同族或有爵者,杀之于甸师氏”,即贵族犯死罪一般不当众行刑 B.“公族无宫刑”,应处宫刑者,由贵族们议决减免 C.关于八辟之法的规定,亦公开赋予特定身份者享受减免刑罚的特权 D.有“三赦”之法:“一曰幼弱,二曰老耄,三曰蠢愚”,此三者除犯故意杀人罪外,一般皆赦免其罪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西周刑事立法原则。西周刑法虽然以明德慎罚、德教为先作为基本理念,但是宗法等级制度仍是其重要内容,所以在刑法原则上有同罪异罚规定,表现主要有贵族犯死罪不当众行刑,贵族不适用宫刑和八辟之法三方面,而 D 选项“三赦”之法指的是矜老

47、恤幼,对老、幼、智力障碍者减免刑罚,反映的是明德慎罚理念,不涉及宗法等级问题。36.古代对监狱的称呼很多,下列各选项属于商朝对监狱的称呼的是(分数:3.00)A.圜土 B.钧台C.囹圄 D.大狱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一节中的夏商司法制度。商朝对监狱的称呼包括圜土、囹圄、羑里,钧台是夏朝对监狱的称呼,大狱是后世甚至当代对监狱的称呼,也只重大案件。37.关于商王盘庚发布的各类法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分数:3.00)A.在出师平叛时发布带有军纪的“盟誓” B.针对如何处置叛乱部落首领发出的“令”C.在迁都到殷之后发布“诰”指示臣子不要再有返回故都之意以安定民心 D.针对新都城王宫位置的挑选发布“命” 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一节中的汤刑。商朝的不成文的习惯法和王发布的“誓”“诰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