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医综合-生理学-15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 型题(总题数:16,分数:40.00)1.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散热的主要方式是(分数:2.50)A.辐射B.传导C.对流D.蒸发2.关于体温生理变动的叙述,错误的是(分数:2.50)A.女性基础体温低于男性B.老年人体温略低C.女性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动D.运动时体温升高3.常温下,皮肤的物理散热速度主要决定于(分数:2.50)A.皮肤温度B.环境温度C.皮肤和环境的温度差D.风速4.昼夜体温变动的特点是(分数:2.50)A.昼夜间体温呈现周期性波动B.午后 46 时体温最低C.上午 810 时体温最高
2、D.昼夜间波动的幅度超过 15.具有体温调定点作用的中枢位于(分数:2.50)A.脊髓B.延髓下部C.中脑上部D.视前区-下丘脑前部6.体内温度最高的器官是(分数:2.50)A肾B脑C肝D.十二指肠7.支配小汗腺活动的神经纤维是(分数:2.50)A.交感肾上腺素能纤维B.副交感节后纤维C.交感胆碱能纤维D.肽能纤维8.关于细菌性发热的叙述,错误的是(分数:2.50)A.热敏神经元的反应阈值升高B.冷敏神经元的反应阈值下降C.调定点上移D.体温调节功能障碍9.某疟疾患者突发畏寒、寒战,体温达 39,这主要是由于(分数:2.50)A.体温调定点上调B.皮肤血管扩张C.散热中枢兴奋D.产热中枢抑制1
3、0.不属于肾分泌的物质是(分数:2.50)A.肾素B.1,25-(OH)2-D3C.NH3 与 H+D.前列腺素11.与近髓肾单位相比,皮质肾单位的特点是(分数:2.50)A.数目少,体积大,髓袢长B.入球、出球小动脉口径相近C.出球小动脉后形成直小血管D.功能侧重于滤过和重吸收12.在肾脏病理情况下,出现蛋白尿的原因是(分数:2.50)A.肾小球滤过率增大B.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增大C.肾小管对蛋白质重吸收减少D.滤过膜上的糖蛋白减少13.导致肾小球滤过率改变的因素是(分数:2.50)A.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C.血压在 80180mmHg 之间变动D.副交感神经兴奋14.下
4、述情况能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减少的是(分数:2.50)A.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C.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D.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15.入球小动脉强烈收缩所致肾小球滤过率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分数:2.50)A.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B.囊内压升高C.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降低D.滤过膜通透性降低16.正常成人流经肾的血浆约有多少由肾小球滤出到囊腔中(分数:2.50)A.20%B.80%C.60%D.40%二、B 型题(总题数:5,分数:35.00) A.糖 B.蛋白质 C.两者都是 D.两者均否(分数:10.00)(1).在正常营养状态下,机体的主要能源物质是(分数:2.50)A.B.C.D.(
5、2).在正常营养状态下,主要用于机体组织自我更新的是(分数:2.50)A.B.C.D.(3).在机体的主要营养物质中,生物热价最大的是(分数:2.50)A.B.C.D.(4).物理热价和生物热价不等的营养物质是(分数:2.50)A.B.C.D. A.食物的热价 B.食物的氧热价 C.呼吸商 D.能量代谢率(分数:5.00)(1).1 克食物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为(分数:2.50)A.B.C.D.(2).食物氧化时消耗 1 升 O 2 所产生的热量为(分数:2.50)A.B.C.D. A.50100ml B.200400ml C.600800ml D.1000ml(分数:5.00)(1).人体 2
6、4 小时的不感蒸发量一般是(分数:2.50)A.B.C.D.(2).人体 24 小时通过皮肤蒸发的水分约为(分数:2.50)A.B.C.D. A.100ml 以下 B.400ml 以下 C.10002000ml D.20002500m1(分数:5.00)(1).正常人每昼夜排出的尿量约为(分数:2.50)A.B.C.D.(2).少尿是指每昼夜排出的尿量为(分数:2.50)A.B.C.D. A.肾小囊内压升高 B.肾小球滤过率升高 C.肾小球滤过面积增大 D.肾毛细血管血压降低(分数:10.00)(1).肾小管结石可致(分数:2.50)A.B.C.D.(2).肾血流量增加导致(分数:2.50)A
7、.B.C.D.(3).急性大出血引起(分数:2.50)A.B.C.D.(4).静脉输液引起(分数:2.50)A.B.C.D.三、X 型题(总题数:11,分数:25.00)17.迷走神经兴奋引起的胰液分泌特点是(分数:2.50)A.酶含量丰富B.酶含量少C.水和碳酸氢盐含量高D.水和碳酸氢盐含量少18.影响食物中胆固醇吸收的主要因素是(分数:2.50)A.植物胆固醇B.纤维素C.胆汁酸D.肠道 pH19.哪些物质的吸收与钠泵活动有关(分数:2.50)A.脂溶性维生素B.葡萄糖C.氨基酸D.脂肪酸20.下列哪些物质伴随 Na + 的同向转运而被吸收(分数:2.50)A.脂肪酸B.葡萄糖C.氨基酸D
8、.大多数水溶性维生素21.皮肤温度的影响因素有(分数:2.50)A.发汗B.环境温度C.皮肤血流量D.体温调节中枢的兴奋性22.参与体温调节反应的传出途径有(分数:2.50)A.自主神经B.躯体神经C.内分泌系统D.热敏、冷敏神经元的活动23.汗液的特点为(分数:2.50)A.NaCl 浓度一般低于血浆B.乳酸浓度高于血浆C.含少量的糖D.无蛋白质24.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温度敏感神经元的部位包括(分数:2.50)A.大脑皮层B.丘脑C.脊髓D.网状结构25.肾单位包括(分数:2.50)A.肾小球B.肾小囊C.肾小管D.集合管26.在肾小管处与 Na + 重吸收相关的物质有(分数:1.00)A
9、.葡萄糖B.氨基酸C.Cl-D.Ca2+27.下列哪项能刺激远端小管和集合管主细胞分泌 K +(分数:1.50)A.细胞外液钾浓度升高B.细胞外液钾浓度降低C.醛固酮分泌增加D.小管液流量增高西医综合-生理学-15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 型题(总题数:16,分数:40.00)1.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散热的主要方式是(分数:2.50)A.辐射B.传导C.对流D.蒸发 解析:解析 当环境温度低于机体表层温度时,机体主要通过辐射、传导及对流三种方式散热,其中,辐射散热是安静状态下最主要的散热方式(约占 60%)。环境温度高于机体表层温度时,蒸发散热便成为
10、机体唯一的散热方式。2.关于体温生理变动的叙述,错误的是(分数:2.50)A.女性基础体温低于男性 B.老年人体温略低C.女性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动D.运动时体温升高解析:解析 在生理情况下,人的体温随昼夜、性别、肌肉活动和精神因素等变化而有所波动。在一昼夜之中,清晨 26 时体温最低,下午 16 时体温最高,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 1。女性体温平均比男性略高(约高 0.3),女性基础体温还随月经周期发生规律性变化,月经期和排卵前期体温较低,排卵日体温降至最低,排卵后期体温回到较高水平。幼儿体温略高于成人,老年人又略低于成人。肌肉活动时,骨骼肌的产热量增加,体温可轻度升高。3.常温下,皮肤的物理散热
11、速度主要决定于(分数:2.50)A.皮肤温度B.环境温度C.皮肤和环境的温度差 D.风速解析:解析 常温下环境温度低于机体表层温度,机体主要通过:辐射散热:以热射线(红外线)的形式将热量散发到外界。此种方式散发的热量,在机体安静状态下约占散热量的 60%左右,取决于皮肤温度与外界气温的温度差。传导散热: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它直接接触的较冷的物体,主要取决于皮温与接触物体的温差及物体的导热性能。对流散热:通过气体流动进行热量交换的一种散热方式,主要取决于风速。4.昼夜体温变动的特点是(分数:2.50)A.昼夜间体温呈现周期性波动 B.午后 46 时体温最低C.上午 810 时体温最高D.昼夜间波
12、动的幅度超过 1解析:解析 在一昼夜之中,清晨 26 时体温最低,下午 16 时体温最高,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 1,这种周期性变化与人体的昼夜周期活动规律有关,主要受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控制。5.具有体温调定点作用的中枢位于(分数:2.50)A.脊髓B.延髓下部C.中脑上部D.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解析:解析 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在下丘脑 PO/AH 区。温度变化信息可会聚于下丘脑 PO/AH 中的一些温度敏感性神经元。这类神经元还对致热原或 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及多种肽类物质发生反应,并导致体温的改变。6.体内温度最高的器官是(分数:2.50)A肾B脑C肝 D.十二指肠解析:解析 人体不同部位的
13、体温因代谢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差别。肝脏的温度最高,为 38;脑温接近38;肾脏、胰腺和十二指肠的温度略低;直肠温度更低。7.支配小汗腺活动的神经纤维是(分数:2.50)A.交感肾上腺素能纤维B.副交感节后纤维C.交感胆碱能纤维 D.肽能纤维解析:解析 小汗腺的支配神经属于交感神经,但其节后纤维为胆碱能纤维,乙酰胆碱有促进小汗腺分泌的作用。8.关于细菌性发热的叙述,错误的是(分数:2.50)A.热敏神经元的反应阈值升高B.冷敏神经元的反应阈值下降C.调定点上移D.体温调节功能障碍 解析:解析 细菌感染后出现的发热是由于在致热源作用下 PO/AH 热敏神经元的温度反应阈值升高,而冷敏神经元的阈值降低
14、,使得调定点上移所致。发热时体温调节功能并无障碍,只是调定点上移,产热和散热在新的水平保持平衡,消除致热源后体温便恢复正常。9.某疟疾患者突发畏寒、寒战,体温达 39,这主要是由于(分数:2.50)A.体温调定点上调 B.皮肤血管扩张C.散热中枢兴奋D.产热中枢抑制解析:解析 体温维持在 37左右,是由于调定点规定的温度是 37,感染时调定点上移,体温也会随之升高。10.不属于肾分泌的物质是(分数:2.50)A.肾素B.1,25-(OH)2-D3 C.NH3 与 H+D.前列腺素解析:解析 体内的维生素 D 3 主要由皮肤中 7-脱氢胆固醇经日光中紫外线照射转化而来,也可从动物性食物中提供。体
15、内由皮肤及食物获取的维生素 D 3 无活性,首先在肝脏经 25-羟化酶作用转化为 25-OH-D 3 ,它在肾的 l-羟化酶的催化下进一步变成 1,25-(OH)2-D 3 ,可见 1,25-(OH) 2 -D 3 不是由肾分泌的,只是在肾脏完成一次羟化。选项中其他物质都是由肾分泌的。11.与近髓肾单位相比,皮质肾单位的特点是(分数:2.50)A.数目少,体积大,髓袢长B.入球、出球小动脉口径相近C.出球小动脉后形成直小血管D.功能侧重于滤过和重吸收 解析:解析 皮质肾单位与近髓肾单位的鉴别要点如下:肾小球分布:皮质肾单位在外、中皮质层;近髓肾单位在内皮质层。肾小球体积、数量:皮质肾单位肾小球
16、体积小,占 90%;近髓。肾单位肾小球体积大,占 10%。人、出球小动脉口径:皮质肾单位 2:1;近髓肾单位 1:1。直小血管:皮质。肾单位无;近髓肾单位有。髓袢:皮质肾单位短(达外髓);近髓肾单位长(达内髓)。肾素:皮质肾单位多;近髓肾单位几乎无。功能:皮质肾单位起滤过和重吸收作用;近髓肾单位起尿的浓缩和稀释作用。12.在肾脏病理情况下,出现蛋白尿的原因是(分数:2.50)A.肾小球滤过率增大B.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增大C.肾小管对蛋白质重吸收减少D.滤过膜上的糖蛋白减少 解析:解析 滤过膜上有带负电荷的糖蛋白覆盖,形成滤过膜的电学屏障。肾炎或缺 O 2 时,会出现蛋白尿,其原因是由于病变使滤
17、过膜上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对带负电荷的白蛋白排斥作用减弱,使白蛋白易于滤过所致。13.导致肾小球滤过率改变的因素是(分数:2.50)A.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C.血压在 80180mmHg 之间变动D.副交感神经兴奋解析:解析 肾小球滤过率的大小取决于有效滤过压和滤过系数。而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球囊内压),可见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使有效滤过压和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血浆晶体渗透压对肾小球滤过率没有影响;血压在 80180mmHg 之间变动时,由于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机制,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可保持稳定,
18、从而使肾小球滤过率变化不大;肾脏无副交感神经支配。14.下述情况能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减少的是(分数:2.50)A.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C.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D.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解析:解析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球囊内压)(肾小囊胶体渗透压可忽略不计)。有效滤过压减小,则肾小球滤过率减少。除此之外,肾血浆流量也可影响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对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并非通过改变有效滤过压,而是改变滤过平衡点。当肾血浆流量增大时,肾小球毛细血管中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速度减缓,滤过平衡点向出球小动脉端移动,故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19、15.入球小动脉强烈收缩所致肾小球滤过率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分数:2.50)A.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B.囊内压升高C.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降低 D.滤过膜通透性降低解析:解析 肾小球入球小动脉强烈收缩,使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流量和压力均下降,因而使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降低,有效滤过率因而减小,使超滤液减少。16.正常成人流经肾的血浆约有多少由肾小球滤出到囊腔中(分数:2.50)A.20% B.80%C.60%D.40%解析:解析 流经肾的血浆并不全部由肾小球滤出,而是一部分,常用滤过分数来表示,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正常成人肾血浆流量为 660mL/min,则滤过分数为 125/66
20、0=19%,这表明流经肾的血浆约有 1/5 由肾小球滤出。二、B 型题(总题数:5,分数:35.00) A.糖 B.蛋白质 C.两者都是 D.两者均否(分数:10.00)(1).在正常营养状态下,机体的主要能源物质是(分数:2.50)A. B.C.D.解析:(2).在正常营养状态下,主要用于机体组织自我更新的是(分数:2.50)A.B. C.D.解析:(3).在机体的主要营养物质中,生物热价最大的是(分数:2.50)A.B.C.D. 解析:(4).物理热价和生物热价不等的营养物质是(分数:2.50)A.B. C.D.解析:解析 (1)在正常营养状态下,机体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50%70%),主
21、要用于机体组织自我更新的是蛋白质。(2)1g 某种食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称为这种食物的热价。食物的热价分为生物热价和物理热价,分别指食物在体内氧化和体外燃烧时释放的能量。糖、脂肪和蛋白质三种主要营养物质的热价不同(脂肪热价最高,达 39.8kJ)。其中,糖和脂肪的生物热价和物理热价相同;蛋白质则不同,这是由于蛋白质在体内不能完全被氧化,有一部分包含在尿素、尿酸和肌酐等分子中的能量从尿中排泄,还有很少量含氮产物在粪便中排出,因此其生物热价小于物理热价。 A.食物的热价 B.食物的氧热价 C.呼吸商 D.能量代谢率(分数:5.00)(1).1 克食物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为(分数:2.50)A. B
22、.C.D.解析:(2).食物氧化时消耗 1 升 O 2 所产生的热量为(分数:2.50)A.B. C.D.解析:解析 1 克某种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的热量为该种食物的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 1 升氧所产生的热量,为该种食物的氧热价。 A.50100ml B.200400ml C.600800ml D.1000ml(分数:5.00)(1).人体 24 小时的不感蒸发量一般是(分数:2.50)A.B.C.D. 解析:(2).人体 24 小时通过皮肤蒸发的水分约为(分数:2.50)A.B.C. D.解析:解析 人体通过皮肤和呼吸道将水分蒸发的过程称为不感蒸发,24 小时一般可由这两个部
23、位蒸发掉 1000ml 水分。其中,通过皮肤表面蒸发的水约为 600800ml,通过呼吸道黏膜蒸发的水分为200400ml。 A.100ml 以下 B.400ml 以下 C.10002000ml D.20002500m1(分数:5.00)(1).正常人每昼夜排出的尿量约为(分数:2.50)A.B.C. D.解析:(2).少尿是指每昼夜排出的尿量为(分数:2.50)A.B. C.D.解析:解析 正常人每昼夜排出的尿量约为 12L,平均 1.5L 左右;多尿是每天尿量超过 2.5L;少尿是每天尿量少于 400m1;无尿是每天尿量少于 100ml。 A.肾小囊内压升高 B.肾小球滤过率升高 C.肾小
24、球滤过面积增大 D.肾毛细血管血压降低(分数:10.00)(1).肾小管结石可致(分数:2.50)A. B.C.D.解析:(2).肾血流量增加导致(分数:2.50)A.B. C.D.解析:(3).急性大出血引起(分数:2.50)A.B.C.D. 解析:(4).静脉输液引起(分数:2.50)A.B. C.D.解析:解析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主要有:(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容量减少、剧烈运动、伤害刺激或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活动加强,入球小动脉收缩,导致肾血流量、肾小球毛细血管血量和血压下降。(2)囊内压:当。肾盂或输尿管结石、肿瘤压迫或其他原因引起输尿管阻塞时,肾小囊内液流出不畅、囊内压增高,
25、有效滤过压下降,肾小球滤过率减小。(3)血浆胶体渗透压:静脉快速注入大量生理盐水、血浆蛋白合成减少(肝功能受损)或血浆蛋白丢失(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均可导致血浆蛋白浓度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使有效滤过压和肾小球滤过率增加。(4)肾血浆流量:对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并非通过改变有效滤过压,而是改变滤过平衡点。当肾瓶浆流量增大时,肾小球毛细血管中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速度减缓,滤过平衡点向出球小动脉端移动,故肾小球滤过率增加。(5)滤过系数(Kf):是指在单位有效滤过压的驱动下,单位时间内经过滤过膜的滤液量。Kf 是 k 和 s 的乘积,k 是滤过膜的有效通透系数,s 为滤过膜的面积。凡能影响滤过膜
26、通透系数和滤过面积的因素都能影响肾小球滤过率。三、X 型题(总题数:11,分数:25.00)17.迷走神经兴奋引起的胰液分泌特点是(分数:2.50)A.酶含量丰富 B.酶含量少C.水和碳酸氢盐含量高D.水和碳酸氢盐含量少 解析:解析 胰液分泌的主要影响因素,可列表如下: 促胰液素 迷走神经刺激 缩胆囊素(促胰酶素) 刺 胃 机 蛋激因素 酸(最强)蛋白质分解产物 和脂酸钠,糖类无刺激作用 械性扩张 白质分解产物脂肪酸胃 酸和脂肪,糖类无促进作用 作用部位 胰腺导管上皮细胞 腺泡细胞 腺泡细胞 胰液分泌 特点 分泌总量多(水、18.影响食物中胆固醇吸收的主要因素是(分数:2.50)A.植物胆固醇
27、B.纤维素C.胆汁酸D.肠道 pH解析:解析胆固醇的吸收受很多因素影响,食物中的脂肪和脂肪酸有提高胆固醇吸收的作用,而各种植物胆固醇则抑制其吸收。胆盐可与胆固醇形成混合微胶粒而有助于胆固醇的吸收,食物中不能被利用的纤维素、果胶、琼脂等容易和胆盐结合形成复合物,妨碍微胶粒的形成从而降低胆固醇的吸收。肠道pH 对于胆固醇吸收无明显影响。19.哪些物质的吸收与钠泵活动有关(分数:2.50)A.脂溶性维生素B.葡萄糖C.氨基酸D.脂肪酸解析:解析氨基酸和葡萄糖的吸收都是通过继发性主动转动的方式进行,即 Na + 顺浓度梯度与载体蛋白结合进入细胞的同时,带着葡萄糖主动转运入细胞,直到肠腔中葡萄糖全部运完
28、。当 Na + 与葡萄糖进入细胞后就与载体脱离,Na + 借细胞膜上的Na + 泵再主动转运入细胞间隙。而脂溶性维生素、脂肪酸的吸收与胆盐有关,而与钠泵无关。20.下列哪些物质伴随 Na + 的同向转运而被吸收(分数:2.50)A.脂肪酸B.葡萄糖C.氨基酸D.大多数水溶性维生素解析:解析葡萄糖、半乳糖及大多数氨基酸的吸收都是伴随 Na + 的同向转运而被吸收的。水溶性维生素除维生素B 12 和叶酸外,其他如维生素B 1 、B 2 、B 6 、PP、泛酸、生物素及维生素 C都是伴随Na + 的同向转运而被吸收的。维生素 B 12 须先与内因子结合成复合物后,再到回肠被主动吸收。21.皮肤温度的
29、影响因素有(分数:2.50)A.发汗 B.环境温度 C.皮肤血流量D.体温调节中枢的兴奋性 解析:解析皮肤温度受皮肤血流量的影响,环境温度变化可致皮肤血管收缩或舒张,而精神因素也会影响皮肤血管的紧张度,从而改变皮肤温度。发汗时,由于蒸发散热,皮肤温度也会发生波动。体温调节中枢通过影响皮肤血流量以及发汗等也会影响皮肤温度。22.参与体温调节反应的传出途径有(分数:2.50)A.自主神经 B.躯体神经 C.内分泌系统D.热敏、冷敏神经元的活动解析:解析体温调节中枢整合指令的传出属于广泛性传出,传出途径包括自主神经系统的参与(如血管的舒缩反应),又有躯体神经系统的参与(如战栗),还有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30、(如代谢性调节反应)。23.汗液的特点为(分数:2.50)A.NaCl 浓度一般低于血浆 B.乳酸浓度高于血浆 C.含少量的糖D.无蛋白质 解析:解析汗液中水分占99%,固体成分不到1%,固体部分中大部分为NaCl,也有乳酸及少量KCl和尿素。同血浆相比,汗液的特点是:NaCl的浓度一般低于血浆,葡萄糖的浓度几乎是零,乳酸浓度高于血浆,蛋白质浓度为零。24.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温度敏感神经元的部位包括(分数:2.50)A.大脑皮层B.丘脑C.脊髓 D.网状结构 解析:解析除皮肤、黏膜及腹腔内脏等处的温度感受器能感受温度变化外,在脊髓、脑干网状结构及下丘脑中都有与体温调节有关的中枢性温度敏感神经
31、元。25.肾单位包括(分数:2.50)A.肾小球B.肾小囊C.肾小管D.集合管解析:解析肾单位是尿生成的基本功能单位,它与集合管共同完成尿的生成过程。肾单位由肾小体及与之相连接的肾小管构成。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管包括近端小管、髓袢和远端小管。26.在肾小管处与 Na + 重吸收相关的物质有(分数:1.00)A.葡萄糖B.氨基酸C.Cl- D.Ca2+解析:解析在近端小管的前半段 Na + 进入上皮细胞的过程与 H + 的分泌以及与葡萄糖、氨基酸的转运相偶联。27.下列哪项能刺激远端小管和集合管主细胞分泌 K +(分数:1.50)A.细胞外液钾浓度升高B.细胞外液钾浓度降低C.醛固酮分泌增加D.小管液流量增高解析:解析远端小管后半段和集合管的主细胞分泌钾,刺激其分泌的因素包括细胞外液钾浓度升高、醛固酮分泌增加和小管液流量增高。细胞外液钾浓度升高通过三个机制使钾分泌增加:刺激 Na + -K + -ATP酶,加速K + 浓度升高有利于K + 通过顶端膜分泌入小管液;增高小管顶端膜对 K + 的通透性利于K + 的分泌;刺激醛固酮分泌,而醛固酮又促进肾小管对 K + 的分泌(即排钾)。可见,细胞外液钾浓度降低不能刺激主细胞分泌钾。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