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安徽卷) 语文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卷第 1 至第 4 页,第卷第 5 至第 8 页。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座位号、姓名,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座位号、姓名、科类”与本人座位号、姓名、科类是否一致。 2答第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M 3答第卷时,必须用 0 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
2、束,监考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b 第卷 (选择题共 30 分) 一、 ( 12 分,每小题 3 分) 语言知识的考查由 4 道题组成,涉及到汉字字形、成语使用、病句辨析、语意连贯等四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题意明确,不偏不怪,但有一定的迷惑性。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隐秘 黯然失色 独挡一面 化干戈为玉帛 B涵养 合盘托出 惺惺相惜 反其道而行之 C鼓噪 出神入化 难辞其咎 不登大雅之堂 D膨涨 抑扬顿挫 不绝如缕 如坠五里雾中 答案: C。 难度不大,语料都是常见词语,错别字多为“经典”别字。 A 项“独挡一面”中的“挡”应为“当” , B 项“合盘托出”中的“合”应为“和
3、” , D 项“膨涨”中的“涨”应为“胀”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话剧界一些前辈粉墨登场,重新排演了雷雨等经典剧目。 B风格鲜明、体系完整、精细雅致的徽州文化,在洋洋洒洒的中华地方文化中独树一帜。 C在野外发现化石固然重要,而要把它完美无缺地取出并加以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D集电话、电脑、相机、信用卡等功能于一体,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被发挥得酣畅淋漓。 答案: A。 A“粉墨登场” :本来意思是指画好了妆,上台演戏。现在一般多用于贬义,比喻坏人乔装打扮,登上了政治舞台。该题的出错率估计会高,主要是对“粉墨登场”这个多义成语的理解,从考试的
4、角度看,这个题目有点偏。 B“洋洋洒洒” :形容写作时挥洒自如或文章篇幅很长。 C“完美无缺” :美好而完备,没有任何缺点或不足。 D“酣畅淋漓” :形容非常痛快。常用来形容书法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C* A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整合并均衡教育资源,真正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平等的教育、优质的教育。 B根据气象资料分析,长江中下游近期基本无降雨过程,仅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可能有短时小到中雨。 C初始阶段,由于对滩海地区的地质条件整体认识存在误区,导致了勘探队多次与遇到的油层擦肩而过。 D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和重视农
5、业产后经济,应当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 A。 B项自相矛盾,江苏是属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C“由于”滥用。 D项语序不当, “发展和重视农业产后经济”中的“发展和重视”应该为“重视和发展” 。 4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在古代,这个信念有些神秘色彩。 在一切比较深入的科学研究后面,必定有一种信念驱使我们。 对于数学研究则还要加上一点:这个世界的合理性,首先在于它可以用数学来描述。 可是发展到现代,科学经过了多次伟大的综合,如欧几里得的综合,牛顿的综合,爱因斯坦的综合,计算机的出现,哪一次不是或多或少遵循这个信念? 这个信念就是:世界是合理
6、的,简单的,因而是可以理解的。 Z A B C D x 答案: C。 排序的关键是首句的确定,该题的首句较容易确定,应为,倒是第二句的衔接较难,很多考生很容易受到迷惑选了,导致答案错误。其实与句应该是解说关系。 二、 ( 9 分,每小题 3 分) ;M 社科类文章阅读选用的是文艺理论家、北大教授金开诚的文艺随笔艺术与京剧的伴奏 ,设选择题三道,分别考查考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句子理解能力,推断能力。文章内容和题目都由一定的难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 7 题。 “艺术默契”与京剧的伴奏 j 金开诚 | 任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这种关系在艺术形式上的深
7、刻表现之一, 就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存在着心照不宣的 “默契” 。“默契”的形成和发展是谅解、定势、求美、求新等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谅解和求美是“默契”的基础。同时,因为有心理定势在起作用,所以“默契”具有稳定性;又由于创作和欣赏双方都要求出新,所以“默契”又不是凝固不变,而是变动发展的。但这变动乃是在创作与欣赏的相互作用中自然出现的;任何一方如果突然间严重破坏“默契” ,那么创作与欣赏的相互依存关系便趋于破裂,艺术作品也就不能取得应有的社会效果。 就京剧的伴奏而言,使用简单的民族乐器早已形成“默契” 。这种“默契”还不仅仅是出于谅解与定势,而且也符合求美求新的愿望。因为对许多老观众来说,
8、主要以京胡伴奏唱腔自有其美妙的感受,特别像徐兰沅、王少卿为梅兰芳伴奏,在老观众心目中都已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增加更多的音响只会起消极的作用。客观地看,这些伴奏与演唱之间也确有水乳交融之妙。虽然这样的珠联璧合已不易见于当世,但因心理定势的关系,老观众仍感到以苍劲或细腻的琴声来伴奏各种风格唱腔是最符合听觉要求的。同时老观众也并不保守,在伴奏的发展中,京胡加上了二胡,又加上了月琴;名琴师们还不断设计一些花过门、花点子,并在托腔时准确运用琴声与唱腔的离合变化,这都已被接受并受到欢迎,所以双方的“默契”事实上也是处在发展之中的。但是,当伴奏突然变为庞大的交响乐队时,由于背离原有的“默契”太大了,所以
9、表示不能欣赏。这种不能欣赏,是受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默契”运动规律的制约的,不能简单地视为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生事物。 不过,艺术“默契”虽然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事情,是在创作与欣赏这个大系统内所出现的一种规律性互动,却也必然受到系统之外的种种社会历史因素的制约。现在只就新观众对京剧演唱与伴奏的听觉感受来说, 由于听的能力缺乏训练而未能入于唱腔与伴奏的精细之处,整个听觉既然处于极为粗略的宏观状态,就不能不感到京剧的唱腔与伴奏是过于单调以至于陈旧的。但从美学上说,京剧的佳妙是客观存在的,它的确蕴藏着中华民族创造的大量艺术精华。因此许多创作人员和热心人士深感到对它的继承与发扬负有历史的责任,为
10、此而进行种种探索以求改革振兴,试用交响乐队来伴奏京剧清唱就是这类探索的一种。这种探索,特别需要得到懂行的老观众在精神上的赞助与支持,这也是一种社会性的默契。 注托腔:戏曲演出时用乐器衬托演员的唱腔。 5下列对“艺术默契”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艺术默契是创作者和欣赏者双方对京剧艺术所持有的一种理解和认识。 B艺术默契的稳定是由创作者和欣赏者双方的谅解、求美心理决定的。 C艺术默契的变动是由创作者和欣赏者相互依存关系趋于破裂而导致的。 D艺术默契的形成是受到艺术运动的规律和种种社会历史因素制约的。 答案: D。 A项过于具体化, B 项主要因素是“心理定势” , C 项理解不准。 6
11、下列对京剧伴奏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以京胡为主的简单民族乐器为京剧伴奏,获得许多老观众的充分认可。 B增加了二胡、月琴等民族乐器,标志着传统京剧伴奏的逐渐变化和发展。 C使用交响乐队为京剧伴奏,就完全背离了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的默契。 D京剧伴奏引进新乐器新形式,是为了振兴传统京剧艺术而作出的新的尝试。 答案: B。 “增加了二胡、月琴等民族乐器”是为了说明“老观众也并不保守” , “双方的默契事实上也是处在发展之中的” 。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要接受现代庞大的交响乐队为传统的京剧演唱伴奏的表演形式,老观众就需要抛弃因循守旧的观念。 B只就听觉感受来说,
12、即使训练听力并改变听觉的粗略状态,新观众也很难进人京剧艺术的佳妙境界。 * C用交响乐队来伴奏京剧清唱,意味着京胡、二胡、月琴等简单的民族乐器将逐渐退出京剧艺术的舞台。 ( D有懂行的老观众的精神支持和缺乏听力训练的新观众的用心贴近,京剧探索中新的默契就可能形成。 答案: D。 A 项看文中“不能欣赏,是受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默契”运动规律的制约的,不能简单地视为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生事物” ,可知错误。 B 项和 C 向的判断缺少逻辑,过于武断。 三、 (9 分,每小题 3 分 )q 古文阅读选用的材料是明代许獬的古砚说 。这是一篇因事说理的散文,考查的内容分别是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意、
13、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翻译句子、对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这类文章考生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见过多次,但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出现则是在分省命题后才有的。材料看似有难度,其实很容易读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 10 题。 J 古砚说 明 许獬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曰: “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
14、物者,视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 僇 辱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曰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同好矣,而犹哓哓然窃好古之名,以求其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
15、其意则非。 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 予观今世之所好,大率类是。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 注 僇 (l)辱:羞辱,侮辱。 哓(xio)哓:吵嚷。 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 w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 遗:赠送 B示周、秦、汉、魏以上人 示:告诉 C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效:模仿 D是以好之而不厌厌:满足 答案: B。 “示”是“给看”的意思。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当一砚之用,不
16、知其为古也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B褰裳濡足,被僇辱而不知羞。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 ; C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 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z D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 答案: B。 都是转折连词, “但是、可是”的意思。 A 项虽都是代词,但意义不一样,第一个是“它” ,指古砚;第二个是“其中”的意思。 C 项都是连词,第一个表承接, “那么” ;第二个表转折, “可是” 。 D 项都为助词,第一个为“的” ,第二个意思更虚,不要译出。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Q A作者从一方古砚起笔,围绕人们对待古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借题发挥,联系现实,最后点
17、明了写作缘由。 B文章第二自然段指出,流传到后世的古物,在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只是被当作一件普通的物品来对待的。 C作者认为,真好古的人,搜求古物,追慕古人的道德文章;假好古的人,或附庸风雅,或谄媚权贵以逐利求进。 D文章对当时盲目好古、仿古、造假的风气进行针砭,体现了作者直面时俗的批判精神和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 答案: D。 “批判精神”倒是有一点,但要说“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 ,属无中生有。 参考译文: 我家有方古砚,是过去因友人的赠送所得到的,接受了后就一直放在那里,当作一方(普通)的砚台使用着,不知道它是一方(珍贵)的古砚。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告诉我: “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
18、了,应该小心的把它当作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让它受损和毁坏了。 ”我听到了这样的劝告后,也就依从了他的话把(这方砚)当作了宝贝。但没时间来辨识它是否真的是五代、宋代是的物件。 虽然这样,这器物如果真的是五代、宋时的东西,当初的人也只仅仅把它当作一个砚台来使用罢了, 哪里知道一定不能毁坏、 还一定要把它传到现在而成为一件古物呢?传到现在,然后才知道它是五代、宋时(的宝物) ,不知道它在五代、宋时,那些把周、秦、汉、魏以上时期的器物当作珍宝的人,对这块(五代、宋时的)砚台又如何(看待)呢?但又不知道那些把周、秦、汉、魏以上时期的器物,拿来给周、秦、汉、魏以上时期的人看,那时期的人看这些器物有怎样呢?
19、 人们看到世上那些和和乐乐的人,沉醉于奢华艳丽的享乐中,在权贵和地位显赫的人的门前来回奔跑,卑躬屈膝的样子,遭受羞辱却不知道羞耻。这时,有一个人站出来改变这种风气,高高直立守道自重,凭淡泊的心态守住自己的操守,拿古代先人琴书图画、器物爱好来娱乐自己,并且美其名叫“好古” 。所以大凡能名之曰“好古”的人,一定不是平庸世俗的人。因为那不是平庸世俗的人所喜欢的,那么那些平庸世俗的人也就追随并模仿着他们。于是读书人中那些追求财利求得上进的人,一定想竭尽办法拿出权贵们没有的东西,来巴结侍奉那些权贵要人;权贵要人也时时拿出自己的器物的在读书人中夸耀。可是那些羡慕“好古”却不知追求什么的读书人,也每每与世人
20、竞争角逐,一定要仿效他们所拥有的器物而后快。 唉!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与平庸世俗的人趣味相同罢了。既然与平庸世俗的人爱好相同,可是还要吵嚷着要拥有好古的名声,来显示与那些平庸世俗的人不一样。不知道他们的名声是这样,而他们真实想法却不是这样的。 我所说的好古的人,想学习(先人或前辈)的道义,写他们那样的文章,思念他们的人却不能相见,上下徘徊,期望只能得到他们的遗墨、遗物来保存把玩,就好像恍然见到他们真人一样,因此喜好而从不满足。所以古代的那些“好古”的人,不是因为他们留下的器物,而是他们的为人。 我看当今诗人所爱好的,大都像这样。不能详尽阐述,只能表述相近似的,就写了一篇古砚说 。 第卷
21、(非选择题共 120 分 )f 考生注意事项: 请用 0 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四、 ( 23 分) 11把第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0 分) ( 1)已而有识者日: “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 译文: 答案: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告诉我: “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的把它当作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使它毁坏。 (2)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 译文: 答案: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与平庸世俗的人趣味相同罢了。 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 分 )H 古诗词鉴赏选用的材
22、料是清代陈维崧的醉落魄 咏鹰 ,设题两道,分别考查对古代诗词中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分析, 题干中明确要求结合上片和下片的内容, 指向明确。 醉落魄咏鹰 清 陈维崧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堵:座。 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轩举:意气飞扬。 (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 (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
23、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 ,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 “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附补充注释和讲解 词借咏鹰抒壮怀,言其欲像雄鹰搏击狐兔一样,消除恶人、小人,声色俱厉,可见作者在郁闷中进发之愤慨。词大概作于作者旅寓河南期间。堵:一般为用于墙的量词,词中形容山高。“风低”句:写鹰在广阔平原上迅疾低飞。削碎,犹“划破” 。 寻呼处:行猎地方。寻呼,即呼鹰逐兽。杜甫壮游 : “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 ”身手:指才能、本领。和谁赌:没有机会与别人比高低。 轩举:昂扬貌。 汝:指鹰。 【讲解】词的题目为“
24、鹰” ,故多有将此篇划入咏物词者。然细味词情,其“咏物”的成分并不多,而是抒情主体“我”的形象更加突出些,在词篇中的比重也更大。故作借物咏怀题材来认识似更恰当。开篇“寒山几堵”的“堵”字、 “削碎中原路”的“削”字下得极新颖而重拙,有此二字,凌厉激荡的气势喷薄欲出,堪称炼字的典范。接数句以“袒貂裘” 、“略记”写出词人浩茫风度,为后文铺垫。下片兴感, “男儿”三句极豪迈,又极悲愤,精警无匹,如干将出匣,寒光射人。此等句是他人想不到、写不出者,最能代表迦陵词“鼓舞风雷” 、 “蹈扬湖海”的特色。末二句以荒莽景象收束全篇,于奔放之后作含蓄的一折,特别凸现词人九曲黄河般的积郁之情,力量沉厚。陈维崧在
25、诸多作品中皆以鹰自比,他所看中的是鹰的轩举的“猛气”与矫捷的“身手” ,用以抒发自己疾恶如仇、惩奸除弊的人格风范与人生理想。读本篇不仅令我们体察到“声色俱厉” (陈廷焯语)的雄健之美,尤其可感受到“顽者警、懦者立”的精神震撼。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意选做五题) ( 5 分) 名篇名句补写的内容均出自课本, 且 8 句选 5 句, 属于送分题。 我觉得这是很好的回归,名句名篇进入高考本来就是督促学生对大纲中规定篇目的背诵, 本来就不应该出什么偏、 怪、难的题目,如果那样,将是背道而驰。 (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 (荀子劝学 ) ( 2)潦水尽而寒潭清, 。
26、 (王勃滕王阁序 ) ( 3)天生我材必有用, 。 (李白将进酒 ) ( 4)复道行空, ? (杜牧阿房宫赋 ) ( 5) ,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 ( 6)挟飞仙以遨游, 。 ( 苏轼赤壁赋 ) ( 7)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 ( 8)过春风十里, 。 (姜夔扬州慢 ) 答案: ( 1) 金石可镂 ( 2) 烟光凝而暮山紫 ( 3) 千金散尽还复来 ( 4) 不霁和虹 ( 5)沧海明月珠有泪 ( 6)抱明月而长终 ( 7)云中谁寄锦书来 ( 8)尽荠麦青青 五、 ( 22 分) 8! 文学作品阅读选用的是我省当代作家、 散文家杂志执行主编许俊文的散文乡村的风
27、 。这是一篇感情真挚、意蕴丰厚的“美文” 。可以看出,作家对“老家豆村”的人和物(以至于风)是深情、念念不忘的,考生要在短时间里真正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要感受作家在文中表达的赤子之情又是可以做到的。因此,这部分阅读题着眼于文本,设题四道,重点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鉴赏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17 题。 乡村的风 许俊文 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
28、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 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 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 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 。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
29、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 ,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
30、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 。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
31、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 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 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 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 ,想必也该知足了。 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拔又一拔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
32、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友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q 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 14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 6 分) 答案:风拂炊烟图 风吹莲荡图 风摇树木图 15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 ( 4 分) b 答案:说明树的成长离不开。说明万物生长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由树的成长写到父亲对风的认识,丰富文章内涵。 16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 ( 6 分) F 答案:对自然生态环境下的乡村的热爱。 对给予自己温情的故乡的感激。 对朴实而明晓事理的父亲的敬爱
33、。 对故乡纯朴的风格人情的赞美。 对自然的永恒、生命的生生不息的敬畏。 17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第二、五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 6 分) 答案:第二自然段: “用顽皮的小手”句,运用拟人句,写出风的轻柔,让“我”感受到故乡的温馨、 亲切。 (举出 “摇头摆尾的小花狗” 或 “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等句,并指出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赏析,均可) 第五自然段: “庄稼在风中拔节”句,运用排比,描绘风中动人景象,使读者感受到风中勃勃生机。 (举出“春风归来遍地绿”句,并指出对偶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也可) 六、 ( 15 分) vj 语言表达
34、的考查由 3 道题组成,分别考查考生词语置换能力、根据上下文推断和概括的能力以及根据要求对所给材料进行筛选和评价的能力(后两道题有字数限制) 。三道语用题设题新颖,考查的是考生学习和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实问题,实用性极强。最值得称道的是18 题,有创意,但又不刁钻。 18 “雪藏”是近年来产生的新词。根据它在下列各句中的意思,分别用一个词语置换(每处不超过 4 个字) 。 ( 3 分) ( 1)某歌星多年前因直言而“得罪”公司经纪人,从此被公司雪藏,不知双方何时才能握手言和。 答案:搁置不用 ( 2)为确保最后一场小组赛能尽遣精锐上场,该队正在考虑明日与法国队交手时雪藏部分主力。 答案:有意隐瞒
35、 ( 3)这个原先颇有一定知名度的乡镇企业,在雪藏了五六年之后,一举跻身“中国百强企业”之列。 答案:隐没无闻 19某电视台邀请几位专家就一些产业部门的垄断问题进行讨论。请根据专家的回答推断并概括主持人的提问语(不超过 15 个字) 。 ( 4 分) 3W 主持人: 专家 A: 光引导消费者是不够的, 只有以法律为武器, 才能从根本上达到反垄断的目的。因此有关部门必须加快反垄断法律法规的制定。 N 专家 B:前一段时间,我在美国住了一年,对他们的反垄断法有了更多了解,反垄断法对维护美国市场经济秩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欧盟也是如此。我们需要借鉴他们的经验。 iO93: 答案:怎样制止一些产业
36、部门的垄断 或:为什么要制定反垄断法 20某校拟制作安徽名人宣传橱窗,同学们已搜集到下列材料。请你据此写一段陶行知简介(不超过 70 个字) ,再就人物言行、品质或贡献的某一点进行评价(不超过 30 个字) 。 ( 8分)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 y) 原名文睿,后改知行,又改行知。 1891 年生于安徽歙县。 1914 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1920 年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1946 年去世。 提倡并致力平民教育,提出“生活即教育” 、 “社会即学校” 、 “教学做合一”等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思想体系。著有陶行知全集 、 普及教育等。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
37、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九一八事变后, 组织国难教育社, 创办 “山海工学团” 。主张采用“小先生制” ,实行“即知即传” 。 1934 年创办生活教育半月刊。 他的教育名言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毛泽东说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 * 人物简介: 答案:陶行知( 1891 1946) ,安徽歙县人。人民教育家。毕生致力平民教育,主张“生活即教育” 。创办晓庄学校等。著有陶行知全集等。 人物评价: = 示例: “捧着”句,体现了教育者的无私奉献。 七、 (60 分 )w 21以“ 提篮春光看妈妈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38、( 60 分) 2 【注意】立意白定。文体自选。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得抄袭。 今年的作文是一道标题作文,这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标题作文大部分省市卷已经多年不考了,但去年又东山再起,今年出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再说感恩教育是近几年不变的话题。审题时,要注意春光和妈妈,春光是借喻。可指丰硕的成果、骄人的成绩等,妈妈可实指,也可虚指。但总的感觉这个题目不是很好。主要是让学生难以下手,难以深入,容易导致学生矫情,无病呻吟。缺少区分度,真正有思想的学生难以展身手,而那些善于抒情的考试可能走运些。 如果改成一个半命题作文, 如 “ 提篮春光” , 或 “ 提篮春光送(看)”等, 效果是否会更
39、好。 附场外“试水”作文(选自 2007 年 6 月 8 日新安晚报 ) 试水者:陈恩燕 身份:合肥市庐阳区市容局清洁一队环卫工人(平时热爱写作) 提篮春光看妈妈 跟往常的每个清晨一样,当我手持大扫帚清扫着脚下这条路的时候,我都会习惯性地看向路边一幢居民楼的阳台。 现在是几点钟了?还没到 5: 30 吗?我挥动着扫帚的手丝毫没有停下来,心里却在默默数着数。当我数到 20 的时候,二楼阳台门“吱呀”一声开了,两位老人搀扶着出现在阳台上。那两位老人也就是我的父亲和母亲,看着他们依偎的身影,笑容在我脸上荡漾开来,我挥舞着扫帚向前扫去。 那是一个普通的阳台,甚至有些破旧,阳台上杂乱地堆放着一些废弃的家
40、具,惟一显眼的是吊置在阳台上的那盆迎春花儿。仲夏时节,花儿早已谢去,一条条披着绿叶的枝条柔蔓地倾泻下来。父亲母亲每天都会早早站在阳台上,为这盆迎春浇水除虫,因为这是他们身为环卫工人的女儿我送给他们的一篮春光。 母亲和父亲一样,退休前都是这座城市的环卫工人。他们都曾用手中的扫帚,美化着我们生活的这片天地。只是退休后的母亲随着年龄的增长,旧病复发。作为女儿,我很为母亲的身体担心,每天作业时经过母亲楼下,我都要看看阳台上父母的身影,只要看到母亲能在父亲的搀扶下站在阳台上,我那颗紧绷的心才能舒展开来。 有时经过父母楼下,我真想奔上楼去,为母亲奉上一杯热茶,煮一顿早餐。可是就这些寻常女儿能做到的,于我却
41、是一种奢望。作为一名环卫工人,我每天凌晨 4: 30 就已经在工作岗位上了,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完成责任范围内的清扫保洁任务,把干净的道路献给市民。这也是病中的母亲交代我的话,她告诉我,不要总担心她的病,把心多放在工作上,一切还有父亲呢!再说还有我送的迎春花陪着她。 每当母亲提起那盆迎春花,我的泪水便会夺眶而出。 那是今年春节,环境卫生保障工作很繁忙,从大年三十开始,我和同事们就一直工作在马路上,根本没时间陪父母过年。大年初四,正在清扫作业的我接到父亲的电话,母亲犯病晕倒在厨房,一锅热汤洒在腿上,已经送到医院去了。我坚持将手边的工作做完,才跑到医院去看望母亲。母亲的腿因为大面积烫伤引发感染,在医院住了不少天才出院。母亲住院的日子里,我每晚 10: 30 下班后去陪护母亲,次日凌晨 4: 30 又赶着去上班。对母亲深感愧疚的我送给母亲一盆盛开的迎春,让那一只只金黄的小喇叭报告给母亲春的消息。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