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0 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试卷 语文 一、语言的积累和运用(16 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2 分) 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 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 地无尽的甜美与芳 xn。 峰环水抱的萨尔茨堡,高高低低的房屋鳞次栉 比,庄严肃穆的修道院坐落在绿树浓荫中。 xn( )栉( )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2 分) 似乎设计师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 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 ,讲究假山池沼的 ,讲究花草树 木的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A布
2、局 映衬 配合 B映衬 布局 配合 C配合 布局 映衬 D布局 配合 映衬 3请对下列病句提出修改意见。 (2分) (1)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交警部门加大了执法力度。 修改意见: (2)改革开放 30 年来,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变。 修改意见: 4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 A “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眼睛亮似灯。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身披一领鹅黄氅, 腰束双攒露白藤。项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 ,写的是沙僧。 B 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一部讽刺小说,它通过虚构的离奇情节和丰富的讽刺 手法深刻剖析了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 C赵
3、云是蜀国五虎将之一,以骁勇善战著称。一杆长枪,勇救幼主,征战无数,屡建奇功。 D鲁达和林冲、史进在潘家酒楼吃酒,遇到金翠莲父女卖唱乞讨,得知他们父女受了郑屠欺负, 不禁大怒,不但慷慨解囊,而且三拳打死了镇关西。 5默写。 (8分) (1)曾子曰: “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论语学而 ) (2)僵卧孤村不自哀, 。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3) ,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 (4)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 (诸葛亮出师表 ) (5) 文天祥 过零丁洋 中表明自己舍生取义的决心, 充分体现民族气节的两句诗是: 。 二、综合性学习(9 分)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
4、题。 【材料一】中国书法源渊流长,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研习、欣赏书法,可以增加书写的美 感,增近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材料二】为了进一步推广素质教育,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海 南省从今年起加强中小学写字教学,把写字列入日常训练。从今年秋季开学起,小学每天将安排 10分钟的写字课,初中每天写字训练时间不少于一课时,且隔天安排 15分钟写字时间。 【材料三】一幅书法作品。 6材料一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改正: “ ”改为“ ” , “ ”改为“ ” 。 (2分) 7把材料二的内容概括为一句话新闻。 (3 分) 8欣赏材料三的书法作品,完成下列题目。
5、(4分) (1)这幅书法作品的字体属于( ) (1 分) A行书 B草书 C隶书 D楷书 (2)请用正楷简化字写出这幅书法作品的最后一行。 (3 分) 三、文言文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9-12 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 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 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 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 【乙】余
6、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 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 遍观群书。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 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 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 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 分) 媵人持汤沃灌 汤:
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 10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2 分) A人恒过 然后能改 以其境过 清 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时时而间 进 C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河曲智叟亡 以应 D以 衾拥覆 祭以 尉首 11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2阅读简答。 (4 分) (1)甲文开头连用六个排比列举事实,证明了什么道理? (2)乙文表现了宋濂的什么精神? 四、现代文阅读(33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13-16 题。 (13 分) 袁隆平在北京得知找到野生雄性不育株的消息时,欣喜异常。如同他劳作
8、在夏日酷暑下的稻 田里,正值灼热难耐之际,忽然迎面吹来一股清凉的风,拂拭着他的肌肤,熨帖着他的心灵。那种 无比幸福的感觉, 融进了他的血液, 渗入了他的周身, 这种幸福的感觉从此几乎追随了他的后半生。 袁隆平连夜乘火车南下赶赴天涯海角。 当他来到南红农场时,恰好是次日的清晨,他来不及休息,使与李必湖一起,踏着晶莹的露 珠,穿过迷蒙的雾霭,走近那棵野生的雄性不育株。只见那棵野生的雄性不育株静静地伫立着,披 着迷蒙的雾霭,款款地低下了头。那绿色的长发,在微风中轻柔地飘着,那浅浅的乳黄色的长蕊, 嫣然而笑,似乎在为远方的“情人”绽放着清香的花朵。 袁隆平分别采集了 3个稻穗上尚未开放的小花朵,置于
9、100倍显微镜下观察,看到了大量不 规则形状的碘败花粉粒,经反复辨认后,他激动得大声叫好: “妙,妙!这的确是一株天然的雄性败 育野生稻!”他当即为这棵野生雄性不育株命名为“野败” ,其含意就是野生的雄性败育稻。 两年以来,袁隆平以寻觅野生雄性不育株为事业。为了它,他天南地北地长途跋涉;为了它, 他朝朝暮暮,不眠不休。当见到这株“野败”以后,他如同一位痴情少男,与他心爱的少女进行了 一次心灵的对话: 好一个“野败” ,总算找到你了。 我朝思暮想的“野败” ,终于找到你了。 这么多年了,你总是躲躲闪闪的,你让我盼得好苦啊! 我朝思暮想的“野败” ,我们终于相遇了。多么漫长的寻觅啊,你终于有了可喜
10、可贺的归宿。 从那一刻开始,袁隆平日日夜夜守候在他心爱的“野败”身边。太阳、月亮和星星也轮流照 看着他的“野败” 。那“野败”如婴儿般无拘无束地舒展开双臂,生机勃勃地贴近身边成行的栽培 稻。轻轻吹来的风,飘飘洒洒的细雨,从从容容的流水,使得它从浅浅的嫩绿变成浓浓的墨绿。袁 隆平轻手轻脚地选择了精良的籼稻雄花为他的“野败”一次又一次地授粉。 11“野败”的发现,为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事业打开了突破口,这株“野败” ,为杂交水稻科研 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也使得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在杂交水稻的探索中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转机。 12自然与人原本是有诸多机缘的。黄河遇到了李白,才会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
11、复 回”的千古绝唱;长江遇到了苏轼,才会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盖世词章;那 “野败”遇见了袁隆平,才会有几千亿公斤杂交水稻的收获。 13上帝给的并不多,上帝只给袁隆平三穗“野败” ,然而,他抓住了,他成功了 14他像是一位到西天取经的唐僧,经过九九八十一道劫难,终于获得了成功! 13简要分析选文第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 分) 14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3 分) (1)下面句中的“情人”具体指谁? 似乎在为远方的“情人”绽放着清香的花朵。 (2)下面句子中的“终于”写出了袁隆平怎样的心情? 我朝思暮想的“野败” ,终于找到你了。 15最适合做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
12、 (2 分) A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B三穗“野败” C走近袁隆平 D “野败”的故事 16阅读下面语句,请分析其人物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5 分) (1)袁隆平轻手轻脚地选择了精良的籼稻雄花为他的“野败”一次又一次地授粉。 (2)我父亲突然好想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 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 (二)阅读下文,完成 17-20 题。 (11 分) 植物“气象员” 张晓天 植物不仅供给人们氧气和果实,而且也可以预报天气。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观察到了一些植 物预报天气的规律。发现它们可以预
13、报阴雨和温度。 天气晴朗时,南瓜蔓梢是向上翘起生长的。如果发现南瓜蔓梢下垂,那是天气转为阴雨的征 兆;如果在连绵阴雨的天气里,南瓜蔓梢由下垂转为上翘,那就表明阴雨天气即将结束,晴朗的天 气马上就会到来。南瓜蔓为什么能指示天气呢?原来,天气在变化时,南瓜有向阳性和向阴性,这 是南瓜在进化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天气保护自身所形成的特性。 风雨草生长在我国西双版纳的密林中,能预报风雨,它开花的习性很特殊,没有固定的时间。 可每当暴风雨来临之前的两三天,它那小巧玲珑的花就开放了。而且暴风雨过后,它的花开得越发 齐整和鲜艳,好像只有经过暴风雨的洗礼,才能显露其本身。 “含羞草害羞,天将阴雨。 ”天气正常时
14、,你用手指触动它的叶柄,叶子马上就会合拢,但 是很快就会恢复常态。如果叶片自然下垂合拢,便是阴雨天气的征兆。 在秘鲁的安第斯山区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晴雨花” ,它的花瓣紧密无隙,吸水性和透气性都 很弱。因此,每当下雨前气压低、空气中的水气密度饱和时,花蕊深处的露珠也就消失了。这种现 象是表明晴朗天气即将逝去,阴雨天马上就要到来。因此,当地居民将这种花称为“晴雨花” 。 在炎热的夏季里,茅草的叶子和茎的交界处会冒出一小团水沫来,好像螃蟹吐沫那样,因此 老百姓总结出“茅草叶柄吐沫,明天冒雨干活”的农谚。 在瑞典的南部生长着一种名叫“三色鬼”的草,人们称它为“天然寒暑表” ,因为这种草对 温度的变化极
15、为敏感。在 20以上时,它的叶片都是向斜上方伸出;温度若降低到 15时,枝叶 就向下运动,直到与地面平行时为止;当温度下降到 10时,枝叶向下弯曲:如果温度回升到原 来的状况,叶片就会恢复到原状。 栗子树不但感觉灵敏,而且还能预测天气。进入冬季以后,在预测到有霜或下雪的坏天气将 要来临时,它会提前几个星期长出芽来。研究证明,栗子树是在对夜间的时间长度进行“测量”之 后,预知严冬的到来。 在我国东北各省,农民喜欢在房前屋后或田边地头种植鬼子姜,用它的块茎来腌制咸菜。据 观察,鬼子姜能准确预报初霜,在它开花 10 天左右,就要降第一场霜了,从而提醒农民做好防霜 抗冻的准备工作。 (选自 2010年
16、第 5期百科知识 ,略有删改) 17选文标题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 (3 分) 18下面农谚适合用于本文的一项是( ) (2分) A河里泛青苔,必有大雨来。 B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C老鹰盘旋,天气转晴。 D子夜杜鹃啼,来日晒干泥。 19选文第段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3 分) 20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看看说明了什么道理。 (3 分) 链接材料: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庄稼;布谷鸟 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 ( 大自然的语言 ) (三)阅读下文,完成 21-24 题。 (9分) 读“死”书与读“
17、活”书 蒋孔阳 读“死”书好,还是读“活”书好?看起来,自然是读“活”书好。读“活”书,可以联系 实际,可以活学活用,可以打开思路,可以进行创造一些举一反三的例子,一些科学上的创造 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 但是,天下任何事情,都要看时间、地点和条件而定。我们现在谈的是中学生的读书。中学 生刚刚开始人生的路,他们刚刚学会自己读书,需要的是牢固可靠的基础知识,首先要把书读懂, 这样掌握的知识是可靠的,准确无误的,就可以终生受用。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我看与其鼓励 他们现在读“活”书,不如老老实实地劝他们读“死”书,或者是先读“死”书,后读“活”书。 (a)所谓读“死”书,
18、是说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 (b) 书上怎样讲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认清楚,然后照着去理解。 (c)读“死”书,就是要抓住书中的形、 音、义,把形认准,把音读准,把义理解准,然后准确无误地把书中的话记准、背准、用准。 (d) 我主张中学生读“死”书,就是鼓励他们要在书内用功夫。 (e)要把书读进去,真正读懂,而不是 不求甚解,或者不懂装懂。 我这样讲,是从我个人的切身感受出发的。首先,我有感于“四人帮”时的“假、大、空” , 给我们的学风和文风所造成的危害。其次,我总结了过去的失误:年轻时,我读书,喜欢从兴趣出 发,强调读“活”书。结果许多基本知识都还没有搞通,就自以为
19、是,夸夸其谈,以至什么都没有 真正学到。年纪大了,回首往事,不胜懊恼。所以,读书先要读“死”书,有了读“死”书的基础, 然后再读“活”书为佳。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死”书读“活” ,让书发挥作用。 “死” “活”之间,相互为用,相互补充。我们强调读“死”书,但又不拘泥于读“死”书。 “死” 与“活” ,都是对人而言的。人要书“死” ,书就“死” ;人要书“活” ,书就“活” 。这就叫“运用 之妙,存乎一心” 。善读书者,手中都有一把打开书籍奥秘的金钥匙。书籍是死的,金钥匙却是活 的。 “死”与“活”的关系,大概有如书籍与金钥匙的关系。我们先要有书籍,然后金钥匙才能
20、发 挥作用。只有漂亮的金钥匙,又有什么用处?因此,谈读书,就得先读书。 (选自自读课本) 2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 分) 22下面的句子是从第段抽出来的,它的位置应该在 句和 句之间。 (2 分) 【由于图片答案不清楚特补充:b句和 c句之间】 由于书是文字构成的,中国的文字包括形、音、义三个方面。 23第段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金钥匙”是 指 。 (3 分) 24结合选文内容,请你说说对当今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认识。 (2 分) 五、作文(50 分) 25题目:从那天开始 要求: (1)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 (2)不少于600 字。 (3)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