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2年政治真题(文科)答案真题 120单项选择题第1题: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本题考点:自在世界、人类世界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自在之物”是人的活动之外的自然物,是人类产生之前就存在的;“为我之物” 是人造之物,是人的活动的对象化,它和人的活动不可分离。二者都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都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醋酸纤维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是人实践活动的产物,在这一过程中,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是实践促使天然物质转化为人造物质,因此选项B正确。选项A、C、D都属于唯心主义观点,因而是错误的。第2题: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本题考点:科学技术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与主要标志。江泽民在
2、建党80周年大会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与主要标志。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具革命性的推动力量。因此选项C正确。选项A是先进生产力中的首要因素,B项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D项既涉及生产力问题,又涉及生产关系问题,都与题意不符。第3题: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本题考点: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发展,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与内容,又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与基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侧面,是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的。因此选项D正确。选项A、C将人的发展与
3、社会发展割裂开来,是不正确的;B项涉及人的价值的两方面内容,与题意不符。第4题: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本题考点: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的解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这一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得到解决。只有当商品卖出去了,实现了价值,他的私人劳动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变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此选项C正确。选项A、B、D都是为商品交换准备必要条件,不是商品交换本身,不符合题意。第5题: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本题考点:物质资料生产四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社会生产过程中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
4、节,其中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分配交换和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因此B项正确。选项A、C、D都为生产所决定。第6题: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本题考点:相对剩余价值及其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的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的剩余价值。而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工人的剩余劳动。由于资本家普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使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
5、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因此,资本家普遍获得的相对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家竞相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必然结果。据此分析选项D正确。 选项A、B是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前提条件,C项是获得绝对剩余价值的前提条件,都不符合题意。第7题: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本题考点:在中国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一项伟大工程。毛泽东在1939年10月的发刊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把党建设成为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毛泽东把建设这样的党称之为“伟大的工程”。江泽民在多次江湖中也提出了要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都是要建设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因此选项C正确。选项A指的是
6、中国革命道路,B项是关于统一战线,D项是1949年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前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均不合题意。第8题: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本题考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是执政党最容易犯的错误。早在1963年,周恩来就提出过“官僚主义是我国领导机关最容易犯的政治病症”。江泽民在关于改进党的作风中又提出关于工作作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因此选项D正确。反对享乐主义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而选项B、D不属于政治上的病症,而属于学风问题,是思想路线上的病症。第9题: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本题考点: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与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选项A正
7、确。选项B是我国的国体,C项是我国的政权形式,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D项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均不符合题意。第10题: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本题考点: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同时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公有成份(即国有与集体)所有成份。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因此,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集中表现应在“控制力”上,而不是“量”上。因此选项C正确。选项A、B的表述都不正确,D项混淆了国有经济和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均不符合题意。第11题: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本题考点:社
8、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2001年10月,党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上指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因此选项A正确。选项B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C项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一项内容 ,D项是道德建设的内容之一,均与题意不符。第12题: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本题考点: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都是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二者的共同点,个体经济相对私营经济而言,一般投资规模较小,经营方式单一,不是法人企业,且投资人自己便是劳动者,主要依靠个体劳动,而私人经济依靠雇佣工人的劳动。其中本质区别在于后者,本质区别也就决定了“性质上的不同”
9、。据此分析,选项A、B、D均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第13题: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本题考点:谋求世界各国经济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谋求世界各国经济共同发展的途径包括: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推动南北对话;加强南南合作;加速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但根本途径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选项A、B、C虽然都是谋求世界各国经济共同发展的途径,但都不是根本途径。第14题: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本题考点:2001年度国际重大时事。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是1972年尼克松主义的产物,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当时的美国被拖入越战泥潭,为了缓和美苏关系
10、,与苏签署了该条约,该条约的核心是以所谓的“核恐怖平衡”来避免核战争,被视为全球战略稳定的基石。而2001年12月31日小布什宣布美国退出该条约,并将于半年后正式生效。在国际上遭到绝大多数国家的反对。因此选项A正确。B项签署于1993年,C项签署于1987年12月,D项签署于1968年1月7日,均于题干中所说的时间不符。第15题: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本题考点:2001年度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2001年9月中共召开十五界六中全会,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决定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我们党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必
11、然要求,也是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因此选项C正确。选项A、B、D是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具体要求,与题意不符。多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第16题:参考答案:ABE答案解析:本题考点: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意识依赖于物质,同时,意识对物质又有能动的反作用,通过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可以改变物质的存在形态,这就是意识转化为物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而不是一切物质的固有属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而不是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空间和时间才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据此分析,选项A、B、E
12、正确。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而非物质的固有属性,选项C属于物活论;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而非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时间和空间才是物质的存在形式,D项也不正确。第17题:参考答案:ACD答案解析:本题考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是指社会运动具有必然性、规律性,也就是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是指社会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创造性活动。一个民族的发展往往表现为多种可能性构成的“可能性空间”,哪种可能性能够实现,取决于主体的自觉选择。具体地说,一是取决于民族利益,二是取决于国际交往,三是取决于对
13、历史必然性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据此分析,选项A、C、D正确。 选项B否定了主体选择性,是一种机械决定论观点;E项夸大了主体选择性,而否定了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观点。第18题:参考答案:BCD答案解析:本题考点:货币流通规律与通货紧缩。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要求现实中纸币的发行量必须满足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当纸币的发行量不能满足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则会导致纸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这种现象叫做通货紧缩。据此分析,选项B、C、D正确。即使货币供应增速减缓,但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适应,就不会引起通货紧缩,选项A错误;E都只表明居民收入中消
14、费支出的减少,并不能说明已产生通过紧缩。第19题:参考答案:ADE答案解析:本题考点: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划分的依据。产业资本循环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出售,收回预付资本和实现剩余价值。可见,三者的划分是以产业资本运动在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职能为标准的。因此选项A、D、E正确。选项B、C是以生产领域中的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为划分根据的。第20题:参考答案:ABE答案解析:
15、本题考点:级差地租的形成原因和条件。题干中的材料表明房租是有差别的,从马克思地租理论来分析,这种房租差别属于级差地租。产生级差地租的原因是住房经营权垄断,条件是住房地理位置的不同和供求状况的不同。因此选项A、B、E正确。选项D与级差地租产生无关,C项是形成绝对地租的原因,均与本题题意不符。第21题:参考答案:ABDE答案解析:本题考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来源、意义及其发展。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来源角度分析,它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就其科学内涵来说,是研究价值创造而不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就其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来说,劳动价值理论是剩余价值理
16、论的基础;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生产,但只有运用劳动二重性原理,才能科学地揭示剩余价值的本质及其真正来源。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活的行动指南,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因此选项A、B、D、E是正确答案。由于劳动价值论是研究价值创造的理论,而非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因此选项C错误。剩余价值理论才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第22题:参考答案:ABC答案解析:本题考点: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基本特点。“中国革命”分为五四运动前和后两个不同的发展时期,五四运动前的“中国革命”属于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后的“中国革命”按其性质而言,仍是
17、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由于“十月革命”的影响,已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所以,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性质、动力在两个阶段都不变,而“前途”在五四运动前后,也不是始终如一的,只有在五四运动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中国革命”的前途才是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据此分析,选项D、E错误。正确答案为A、B、C。第23题:参考答案:ABCDE答案解析:本题考点: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主要特点的分析。1936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科学地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四个特点: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大国;第二,敌人的强大;第三,人民军队的弱小;第四,共产党的领导
18、和土地革命。这四个特点决定了积极防御是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核心,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战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主要的作战形式是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可见,选项A、B、C、D、E均正确。第24题:参考答案:BE答案解析:本题考点:毛泽东关于人民政治生活中判断言论和行动是非的若干标准。毛泽东根据宪法原则,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了在人民政治生活中判断言论和行动是非的六条标准。其中最重要的两条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的领导。因此选项B、E正确。选项A、C、D均“最重要的”这一说法。第25题:参考答案:AD答案解析:本题考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邓小平多
19、次强调,在改革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因此选项A、D正确。选项B、C、E都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中提出的重要举措,都围绕根本原则并为之服务。第26题:参考答案:ABCD答案解析:本题考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按劳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与过去计划经济条件有不同的特点,主要包括: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的主体,而不是社会惟一的分配原则;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为尺度;必须通过商品的货币形式来实现;按要素分配对按劳分配进行有效补充,处于次要地位。因此选项A、
20、B、C、D。我国公有制经济为主决定了分配方式上还是必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因此选项E错误。第27题:参考答案:ACE答案解析:本题考点:2001年度国际重大时事。近年来日本政要多次参拜靖国神社,特别是在2001年8月13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正式参拜靖国神社,遭到了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日本之所以出现这种否认侵略战争历史的“靖国神社情结”,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政治原因的。主要包括:美国战后初期为了反共改清算日本为扶持其作为反共基地,遗留后患;长期以来日本政府多年来在“侵略战争”历史问题上态度暖昧,纵容右翼势力;近年日本国内右翼势力日益狂獗,气焰嚣张,政要有恃无恐。因此选项A、C、E正确。 选项B、
21、D与日本正要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否认侵略战争的历史没有直接关系。第28题:参考答案:ACE答案解析:本题考点:2001年度国际重大时事。上海合作组织的前身为“上海五国”,是中国与原苏联中与中国有边境接壤的邻国为解决边境问题而成立的组织。2001年新增加“乌兹别克斯坦”为新成员,改名为“上海合作组织”,其议题不断扩大,成为第一个正式明确提出反对恐怖主义,且写入公约的国际组织。可见选项A、C、E正确。选项B是美国霸权主义的新发展,与D都不属于“公约”规定的打击目标。第29题:参考答案:ACD答案解析:本题考点:2001年度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上的讲话指出:“看一
22、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选项A、C、D正确。B、E两项的表述错误,且不符合题意。第30题:参考答案:ABCDE答案解析:本题考点:2001年度国际重大时事。2001年10月21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这是亚太经合组织发展史上首次在中国举办的会议,会议达成了领导人宣言及相关的上海共识等文件。本题涉及领导人宣言既APEC方式的原则、特征等内容。选项A、B、C、D、E均正确。分析题 第31题:参考答案:(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是理
23、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2分) (2)古希腊哲学家的上述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是有合理之处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3分)详细解答:本题考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及其辨正关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指出题干中承认理性认识的合理性,同时又要指出其完全否认感性作用的错误的一面。回答时分两个层次:首先,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然后结合上述原理分析题干中的命题。该命题强调了没有理性指导的感性是盲目的、有害的。但是它忽略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虽具有局限性,但由于它是
24、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因而也具有可靠性,忽视或否认这一点,就会犯哲学史上唯理论的错误。第32题:参考答案:(1)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基础。在自由竞争条件下,价值的变化必然引起价格的变化。(2分) (2)但是,在现实的交换活动中,影响价格变化的不仅仅是价值的变化,还有供求关系、竞争、货币币值和政府政策等因素。(3分)详细解答:本题考点: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影响价格的因素。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用全面、辩证看问题的观点和方法。回答时可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要明确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和内容,所以价值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价格的变化。另一方面要指出影响和制约价格的因素多种多样,所以在现实生活
25、中,价格的变化不一定是价值变化的表现。第33题:参考答案:(1)国际秩序有“旧”与“新”之分。国际旧秩序是在大国控制下建立起来的,其实质是维护大国的霸权地位。国际新秩序应当是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只能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3分) (2)大国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应当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但不能凭借实力,对别国实行控制。否则势必导致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严重阻碍国际新秩序的建立。(2分)详细解答:本题考点:国际新旧秩序的基础;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必须明确有国际新、旧秩序之分,并指出大国只有承担国际责任,支持和帮助别国发
26、展,才有利于建立国际新秩序。回答时分三个层次:首先要指出国际秩序有新、旧之分,其次分析国际旧秩序的基础是大国的控制,国际旧秩序的实质是维护大国的霸权地位,最后说明国际新秩序应是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它只能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大国应扮演重要的角色,但不是谋求对别国的控制,而应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否则将阻碍国际新秩序的建立。第34题:参考答案:(1)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在当时是一个全局性的、紧迫的、至关重要的问题。(1分) (2)在拨乱反正中,邓小平率先抵制和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指导全党恢复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又坚决地批评了借毛泽东晚年错误从根本上否定
27、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倾向,强调毛泽东思想这面旗帜丢不得,否则要犯历史性的大错误。(2分) (3)他指出:毛泽东的伟大功勋是永远不可磨灭的,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毛泽东思想,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根据邓小平的这些重要思想,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正确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5分) (4)这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政治上、理论上成熟的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它排除了左的和右的干扰,统一了全党思想,激励着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事业。(2分)详细解答:本
28、题考点: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极端重要性,邓小平对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历史性贡献。解答本题时建议分三个层次:首先,指出毛泽东逝世后,如何科学评价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已成为我党的事关全局性的重大政治问题。在对待这一问题时邓小平曾反对过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两个凡是论”,一是“根本否定论”,同时简述它们的危害;其次,说明邓小平或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科学评价的两个基本点;最后,阐明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意义。第35题:参考答案:(1)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人们的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扩大,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在克服分配领域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方面取得了
29、显著的成效,但另一方面,又要求我们注意收入分配中的差距过大问题,避免出现两极分化。(2分) (2)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在我国现阶段有其客观性。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会拉大收入分配的差距。实行按要素分配的政策,使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能得到更多的收入。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把调动积极性、提高效率放在优先位置,也会便收入差距拉大。(5分) (3)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所以,我们又不能使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国家必须采取对低收入者实行补助,征收累进的收入所得税等措施,避免出现两极分化。(3分)详细解答:本题考点:正确认识和处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解
30、答本题的关键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理论和社会主义的目标出发,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出现“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扩大”的现象。回答时分三个层次:首先,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差额有所扩大是客观事实,进而分析其双重社会效应;其次,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理论,概述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扩大的经济根据;最后,联系社会主义的目标即共同富裕,强调要规范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第36题:参考答案:(1)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应当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我国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直接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协调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没有同时关爱自然界;而深层原因则是
31、人们没有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导致各个利益群体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4分) (2)解决水资源问题,就是促成矛盾的转化,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在材料3中,就是努力将不能直接利用的海水转化为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而矛盾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人们必须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积极创造实现转化的条件,既要创造技术条件,又要创造社会条件,如降低成本、改变观念等等。(3分) (3)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目的的实现受到客观条件及其规律的制约。面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挑战,人类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转变实践活动方式,以最少的水资源耗费达到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32、(3分)详细解答:本题考点: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的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及其意义。 第一问,材料1说明的水资源问题主要是污染、浪费,其表面原因是工业污染排放量大,农业传统的漫灌方式落后,材料2说明的水资源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洪水泛滥等,表面原因是滥砍滥伐,围湖造田,过度开采地下水。上升到哲学高度,导致水资源问题的直接原因是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层原因是没有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以致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顾局部而不顾整体。 第二问,材料3指明了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一种方法,即海水淡化工程。这
33、一现象体现了矛盾向对立面转化的思想。矛盾的转化是有条件的,因此海水淡化既要有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也要发挥人的主观创造精神。结合材料可以看出,制约我国海水淡化的根本点在于思想观念上的问题。 第三问,材料4说明人的主观目的是发展生产,提高农民收入。材料中的农民遵循自然规律,以节水为出发点,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选择既高效又节水的种植业品种,把发展经济和保护资源结合起来,最终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37题:参考答案:(1)不同点,材料1反映的中苏关系是结盟关系,针对第三方;材料2反映的中俄关系是不结盟关系,不针对第三方。(1分) 原因:中国从维护自己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国际形势与世界格局的变化来决
34、定自己的政策。与苏联的结盟,和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密切相关;与俄罗斯的不结盟、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则是多极化条件下,大国关系调整的反映。(2分) (2)中国在安理会投票中的立场体现了中国外交坚持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反对干涉内政的原则;特别体现了坚持独立自主的根本原则,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启己的立场。(3分) (3)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是所有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国家间和平共处的必备条件。中国始终把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放在第一位,这既是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材料4的观点无视
35、公认的国际法准则,把中国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视为对美国的战略竞争,实质上是要干涉中国内政,是强权政治的表现。(4分)详细解答:本题考点: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中苏、中俄、中美);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是2001年中国对外政策的国际重大时事,命题者以此与50年代中苏同盟条约联系在一起来考查中俄关系的变迁。 第一问,材料1表明了中苏结盟,针对第三方,这和战后两极对峙的国际格局有关;材料2说明了中俄不结盟,不针对第三方,这与冷战后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有关。 第二问,结合材料3,中国在安理会中的投票立场体现了中国的外交原则,简言之:坚持独立自主的根本原则,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坚持对于一切国际事物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立场的原则。 第三问,材料4表明中国政府始终把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放在第一位,这是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也是符合国家法准则的,因为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国际间和平共处的必备条件。美国部分政客把作为主权国家的政党做法视为对美国的战略竞争,实质上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逻辑。更多试卷请见麦多课文库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