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93.160 P 55 DB21 辽宁省 地方标准 DB21/T 3217 2019 水工混凝土雷达法检测 应用 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pplication of Hydraulic Concrete Radar Detection 2019 - 12 -20 发布 2020 -01 - 20 实施 辽宁省 市场监督管理 局 发布 DB21/T 3217-2019 II 目 次 前 言 . III 1 总则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 . 1 4 符号 . 2 5 基本规定 . 3 6 钢筋布设检测 . 7 7 内部缺陷
2、检测 . 9 8 厚度检测 . 10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 12 典型雷达成果图 . 12 附录 B (资料性附录) . 14 本规程用词说明 . 20 水工混凝土雷达法检测应用技术规程 . 21 条 文 说 明 . 21 1 总则 . 2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23 4 符号 . 23 5 基本规定 . 23 6 钢筋布设检测 . 25 7 内部缺陷检测 . 26 8 厚度检测 . 26 附录 A . 27 附录 B . 27 附录 C . 27 III 前 言 本规程按照 GB/T1.1 给出的规则起草 。 本规 程 由 辽宁省水利厅 提出并归口 。 本规 程 主要由 辽宁省水
3、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起草 。 辽宁江河水利水电新技术设计研究院 有限公司 、 辽宁江海水利工程 公 司 、 辽宁省安全科学研究院 参 与 起草 。 本规程 主要起草人 为 王健、周凯、汪玉君、富天生、宗兆博、汪魁峰、苏炜焕、王惟一、徐志林、 王兴华、马洪山、曹云龙、周旭、张红亮、杨毅、高宽、关凯伦、华玉多、余尚合、徐广忠、潘琼芝、 程 雪、李博研、刘志宏、王刚、刘开坤、田原、赵雪石、胡庆武、王俊达、雷炎、王昱杰、韩立东、孙 凤利、孔德栋、郭雨明、马铁员、马路、贾皓翔、李根、孙会堂、吴永跃、赵宇、于秀英、刘芃呈 、关 守安、李岐 。 本 规程 发布实施后,任何单位和个人如有问题和意见建
4、议,均可以通过来电和来函等方式进行反馈, 我们将及时答复并认真处理,根据实际情况依法进行评估及复审。 归口管理部门 通讯地址和联系电话: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十四纬路 5-6 号 , 024-62181315。 规程 起草单位通讯 地址 和联系电话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十四纬路 5-4 号 , 024-62181253。 水工混凝土雷达法检测 应用 技术规程 1 总则 本规程规定了水工混凝土 结构 雷达法检测 应用 的程序 、 方法 、数据处理、成果及质量评价等 。 本规程适用于 检测 水工混凝土内 部 钢 筋布置 (钢筋的数量、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钢筋间距) 、 混凝土 内部缺陷 (振捣不实
5、、 空 洞、 夹层 ) 、 混凝土背部脱空、 混凝土 厚度(衬砌厚度、底板厚度、路 面厚度) 、混凝土与非混凝土 粘 接( 衬砌与围岩粘接 、底板与基础连接) 情况 等, 钢拱架、 管线、电缆 检测可参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 本规程 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 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 本规 程 ;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 本规程 。 SL 326 水利水电工程物探规程 SL 436 堤防隐患探测规程 SL 632 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标准 混凝土工程 SL 713 水工混凝土结构缺陷检测技术规程 SL 734 水利工程质量检测
6、技术规程 DL/T 5299 大坝混凝土声波检测技术规程 JGJ/T 152 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 TB 10223 铁路隧洞衬砌质量无损检测规程 3 术语 3.1 雷达法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 GPR) 利用雷达发射天线向地下发射高频脉冲电磁波,由接收天线接收目的体的反射电磁波,探测目的体 分布的一种勘探方法。 3.2 测试线 test line 为 达到 检测目的和 满足检测要求 而 设置 的 辅助线 。 3.3 检测线 detection line 完成检测目的和检测要求必须的 检 测 成果 线。 3.4 检测 筋 detection concrete
7、 steelbar 检测方案中 要求待 检测的钢筋 。 DB21/T 3217-2019 2 3.5 干扰筋 interfere concrete steelbar 除了检测方案中待 检测钢筋之外的其他钢筋 。 3.6 点检测 法 point-detection method 钢筋布置检测方法中, 以 测区命名 , 检测七 根钢筋 布 置 数据 的检测方法 。 3.7 线检测 法 line-detection method 钢筋布置 检测方法 中 , 以 检测单元命名 , 取得 整条测线 钢筋布置 数据 的检测方法 。 3.8 检测值 detection value 采用仪器、工具等设备直接
8、测得 的 未经过 加权 修约的结果 值。 3.9 一线法 one-line method 布置一条检测线的检测方法 。 3.10 五线法 five-lines method 布置五条检测线的检测方法。 4 符号 r 混凝土相对介电常数; c 真空中的电磁波速度, 3 108 m/s; t 电磁波从顶面到达底面再返回双程 走时时间, s; h 已知的混凝土结构厚度, m; v 混凝土介质中的电磁波速度, m/s; 时窗长度, s; 调整系数,混凝土介质电磁波速度与目标体深度变化所留出的残余值,可取 1.3 2.0; maxh 拟检测目标体的最大深度, m; Sp 雷达波最小采样点数; f 天线中
9、心频率, Hz; t 时间采样率, s; xV 天线 移动 速度, m/s; cS 天线扫描速率, Hz; DB21/T 3217-2019 3 mind 检测目标体最小尺度, m; ,mks 钢筋平均间距,精确至 1mm; ks 第 k个钢筋间距,精确至 1mm; ,mis 钢筋 平均保护层厚 度 ,精确至 1mm; is 第 i个 钢筋保护层厚度 ,精确至 1mm; n 钢筋数量,根。 5 基本规定 5.1 检测工作 准备 5.1.1 检测前应调查工程建设基本情况, 收集 与待检测区域 有关 的技术 资料 。 5.1.2 可 踏勘现场,实地调查工程周边环境情况 。 5.1.3 应 明确检测
10、目的和技术要求,调查检测方法的适用条件,制定 合理的 检测方案。 5.1.4 检测机构应符合相应的资质要求。 5.1.5 检测及审核人员应参加培训。 5.2 检测方案 编制 5.2.1 应 根据收集资料的情况和现场调查结果,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编制全面、可行的检测方案 。 5.2.2 水工混凝土雷达法检测方案 宜 执行 DL/T5299 中 3.4 节 的规定 。 5.3 仪器设备 5.3.1 仪器设备 应 检定 或 校准 。 5.3.2 主要检测仪器和设备应 符合 SL713 规定, 包括雷达主机、电脑、天线、数据采集及分析处理系 统等。 5.3.3 雷达 检测 系统 主要性能及 技术 指标
11、应符合 SL326 规定 。 5.3.4 雷达天线的选 择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可采用不同频率或不同频率组合,应根据检测任务要求、目标体埋深、分辨率、介质特性及天 线尺寸是否符合场地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 b) 应具有屏蔽功 能,探测的最大深度应大于缺陷体埋深,垂直分辨率宜优于 2cm。 DB21/T 3217-2019 4 c) 应根据检测的目标体深度和现场具体条件,选择相应频率天线。在满足检测深度要求下,宜使 用中心频率较高的天线。 d)根据中心频率估算出的检测深度小于缺陷体埋深时,应适当降低中心频率以获得适宜的探测深 度。 e)混凝土内部缺陷、厚度 检测时宜 选用 与检测精度要求相 对
12、 应 的天线 。 f)钢筋布设检测时宜选用与检测精度要求相对应的天线。 5.3.5 仪器参数选取: a) 相对介电常数。 2r ) ct ( 2h ( 5.3.1) 式中: r 混凝土相对介电常数; c 真空中的电磁波速度, 3 108 m/s; t 电磁波从顶面到达底面再返回双程走时时间, s; h 已知的混凝土结构厚度, m。 b)电磁波波速。 2hv t ( 5.3.2) 式中: h 已知的混凝土结构厚度, m; t 电磁波从顶面到达底面再返回双程走时时间, s。 c)时窗长度估算。 max2hv ( 5.3.3) 式中: 时窗长度, s; 调整系数,混凝土介质电磁波速度与目标体深度变化
13、所留出的 富 余值,可取 1.3 2.0; maxh 拟检测目标体的最大深度, m; v 混凝土介质中的电磁波速度, m/s。 d) 每道雷达波形最小采样点数。 10pS f ( 5.3.4) DB21/T 3217-2019 5 式中: pS 雷达波最小采样点数; 时窗长度, s; f 天线中心频率, Hz。 e)时间采样率。 ft 61 6 10 ( 5.3.5) 式中: t 时间采样率, s; f 天线中心频率, Hz。 f)移动速率。 mindcX SV 20 ( 5.3.6) 式中: xV 天线速度, m/s; cS 天线扫描速率, Hz; mind 检测目标体最小尺度, m。 5.
14、4 现场检测 5.4.1 应现场踏勘, 尽量规避 测线附近的金属物,根据检测环境和检测目的正确合理的布置测线 。 5.4.2 雷达系统连接 a) 应检查 雷达 主机、电脑、天线,使之处于正常状态; b) 仪器的信号增益应保 持信号幅值不超出信号监视窗口的 3/4,天线静止时信号应稳定 。 5.4.3 介质参数标定 a) 可采用在材料和工作环境相同的 混凝土结构 或钻取的芯样上进行测试 ; b) 记录中的雷达影响图界面反射信号应清楚、准确 ; c) 测试值应不少于 3次,单值与平均值的相对误差应小于 5%,其计算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标定值 。 5.4.4 检测过程 a) 宜确保检测区域表面无颗粒杂物
15、或障碍物 ,保持检测表面平整 ; b) 支撑天线的器材 应选用绝缘材料,天线操作人员不应佩戴含有金属成分的物件,应与 天线保持 相对固定的距离 。 c) 检测过程中,应保持天线的平面与 检 测平 面基本平行,距离相对一致 ; DB21/T 3217-2019 6 d) 天线 应 与混凝土表面贴壁良好,沿测线匀速、平稳滑行 ; e) 同类测线的数据采集方向宜一致。 f) 应规避 影响检测结果的 影响源 ,选择电磁波环境较简单的区域布置测线。 无法规避 时应做好记 录 。 5.4.5 检测记录 a) 记录应包括测线号、方向、标记以及天线频率 ; b) 应随时记录可能对探测产生电磁影响的物体和位置
16、; c) 数据记录应完整,信号清晰,桩号准确 ; d) 应标记检测位置 。 5.5 数据 处理 与解析 5.5.1 原始数据处理前应 核 验,数据记录完整、信号清晰,标记位置应准确无误 。 5.5.2 原始记录 应 清晰、 规范 ,需要修 改应杠改 并本人 签字 。 5.5.3 应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滤波处理。 a) 根据 检 测的实际 采集 情况,选择合适的滤波方式,滤波方式可选择低通、高通、带通滤波等; b) 根据不同的天线初选滤波参数,可根据需要选取删除无用道、水平比例归一化、地形校正、偏 移、点平均 、叠加、反褶积 等处理方法 ; c) 对数据进行频谱分析,得到较为准确的频率分布,设定滤波
17、参数,进行滤波处理等 ; d) 根据实际 需要 ,应对采集的数据进行适当的增益处理,增益方式可选择:线性增益、平滑增益、 反比增益、指数增益、常数增益等 ; e) 根据实际情况,宜对采集的数据有选 择的进行反滤波等; f) 应对图像进行增强处理。 振幅恢复、将同一道不同反射段内振幅值乘以不同权系数、将不同道 记录的振幅值乘以不同的权系数等方法, 结合多个相邻剖面雷达图像,找到数据之间的相关性。 5.5.4 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将 检 测区域表面情况和实际探测图像进行比对分析。将 检 测得到的雷达 图和经典验证的雷达图比对分析。 5.5.5 雷达图像解释时应通过综合资料, 雷达图像解释时应通过综
18、合资料,充分考虑探测结果的内在 联系并排除可能存在的干扰因素 。 5.6 检测 成果提交 5.6.1 应 给出 检测线 典型雷达图 或 检测成果表 。 附录 A 及附录 B。 5.6.2 点检测法应列出每个点值 及合格率 。 DB21/T 3217-2019 7 5.6.3 线检测法应给出测线内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及合格率 。 6 钢筋布 设 检测 6.1 一般 规定 6.1.1 本章适用于检测 水工 结构混凝土 中 钢筋保护层厚度、钢筋间距、钢筋数量等参数 。 钢拱架可参 照。 不适用于含有 大范围金属、 铁磁性物质的混凝土。 6.1.2 应根据钢筋设计资料, 确定检测区域内钢筋可能分布的
19、状况,选择适当的检测面。检测面应清 洁、平整,并应避开金属预埋件,对于有饰面层的结构及构件,应清除饰面层后在混凝土面上进行检测 。 6.1.3 测线宜垂直于被检测区域钢筋方向。钻孔、剔凿时,不得损坏钢筋,实测应采用游标卡尺,量 测精度应为 0.1mm。 6.1.4 遇到下列 情况之一时,应选取不少于 30%的已测钢筋,且不少于 6 处(当实际检测数量不到 6 处时应全部选取),采用钻孔、剔凿等方法验证 : a) 认为相邻钢筋对检测结果有影响; b) 钢筋实际根数、位置与设计有较大偏差或无资料可提供参考; c) 混凝土含水率较高; d) 钢筋以及混凝土材质与校准试件有显著差异 。 6.2 检测方
20、法 6.2.1 点 检测 法 a) 在检测部位, 根据钢筋可能分布的方向 平行 检筋 布设 3条测试线, 标记出 相邻的 4根 干扰 筋位置 ; b) 在 已标记的 4根 干扰筋 ,两两钢筋之间分别布置 检测线, 检测线长度 均为 7根钢筋 信息 ,检测线 同一桩号开始 至同一桩号结束 ,天线 探测 方向同向 ; c) 检测线 结果 作为 最终 检测 成 果,详细记录混凝土表面外观,周围可能影响的干扰源、起点桩号、 结束桩号、天线行走的过程 ,记录表格 附录 C.1.1; d) 回放检测结果图像,保证采集数据准确无误 。 6.2.2 线 检测 法 a) 根据钢筋可能分布的方向平行待检筋 布设
21、2条测试线, 标记出相邻的 2根干扰筋位置 ; b) 在 已标 记 的 2根 钢筋之间布设检测线, 检测线长度 应符合技术要求 及 委托 要求 ; c) 检测线 总长为 检测 成 果,详细记录混凝土表面外观,周围可能影响的干扰源、起点桩号、结束 桩号、天线行走的 方向和 过程 ,记录表格 执行附录 C.1.2; d) 回放检测结果图像,保证采集数据准确无误。 DB21/T 3217-2019 8 6.3 检测数据处理 及成果提交 6.3.1 按 5.5 节进行图像 解析, 提取 检测线中 清晰完整的钢筋 数据 ,统计钢筋间距、混凝土保护层厚 度 值 ,分别整理形成检测结果 图或 表 。 6.3
22、.2 点检测法 钢筋间距成果 a) 提取每一根钢筋 位置 数据值,填写检测 成 果表。附录 B.1.1至 B.1.3。 b) 计算合格点、不合格点及合格率 。 c)所有检测点全部列出,合格率 90%及以上为合格。 6.3.3 点检测法钢筋保护层厚度成果 a) 提取每一根钢筋 位置数据值,填写检测结果表。 附录 B.1.4至 B.1.5。 b)计算合格点、不合格点及合格率。 c)所有检测点全部列出,合格率 90%及以上为合格。 6.3.4 线检测法 钢筋间距成果 a)提取每一根钢筋 位置 数据值,统计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及合格率。填写检测成果表。附录 B.1.6。 b)钢筋 间距 平均检测值应
23、按下式计算: ,mks n kk=1s n ( 6.3.2) 式中: ,mks 钢筋平均间距,精确至 1mm; ks 第 k个钢筋间距,精确至 1mm。 n 钢筋数量,根。 6.3.5 线检测法 钢筋保护层厚度成果 a)提取每一根钢筋保护层的数据值,统计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及合格率。填写检测成果表。 附录 B.1.7。 b) 钢筋 保护层厚度 平均 值应按下式计算 : ,mis n ii=1s n ( 6.3.2) DB21/T 3217-2019 9 式中: ,mis 钢筋 保护层厚度 平均 值 ,精确至 1mm; is 第 i个钢筋保护层厚度值 ,精确至 1mm。 n 钢筋数量,根。 6
24、.4 检测成果 评价 6.4.1 点检测法, 钢筋间距及保护层厚度均 可 执行 SL734 和 SL632 中的规定 ,各个单值与设计值比较, 在允许偏差范围内, 合格率 90%及 以上为合格 。 6.4.2 线检测法, 钢筋间距 可 执行 JGJ/T152 中规定 ,平均值与设计值比较,在允许偏差范围内为合格; 保护层厚度 可 执行 SL632 表 4.4.2-1 中 规定 ,各个单值与设计值比较,在允许偏差范围内, 合格率 90% 及以上为合格 。 7 内部缺陷检测 7.1 一般 规定 7.1.1 本章适用于检测 水工 结构混凝土内部缺筋、不密实区、夹层、空洞 等 检测 。 7.1.2 测
25、线经过的表面应相对平缓,无障碍,易于天线移动 。 7.1.3 测区内不应有大范围的金属 构件或无线电射频源等较强电磁干扰 。 7.2 检测方法 7.2.1 应根据检测的缺陷深度和现场具体条件,选择相应频率天线。在满足检测深度要求下,宜使用 中心频率较高的天线 。 7.2.2 记录应包括 文件名称、测 线号、测试 位置、方向、标记间隔以及天线中心频率等 。 7.2.3 测线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 以 天线及人员便于行走方向 布线为主, 天线行走 较难方向 布线为辅 。 b) 测线的范围,一般限于检测方案的测区范围 。 在测区边界段发现异常时应对异常做追踪测量, 适当增加辅助测线。 c) 隧洞
26、曲面类 宜 五 线 法布置,可分别为左边墙(左拱脚)、左拱肩、正顶拱、 右拱肩、 右边墙(右 拱脚。) d) 板、墙平面类 宜一线法 布置,以能识别缺陷范围为宜 ,适当追踪 。 DB21/T 3217-2019 10 7.3 检测数据处理 7.3.1 按 5.5 节进行图像数据处理 。 7.3.2 提取 缺陷反射波组数据,标注里程桩号及埋深 。 7.4 检测成果 提交 7.4.1 检测成果可根据实际需要提交 典型雷达图或检测成果 表,可执行 附录 B.1.8。 7.4.2 检测成果评价 可 执行 SL436 中 3.3.3 的规定,未发现明显质量缺陷、 振捣不实、空洞、夹层、 脱空 。 8 厚
27、度检测 8.1 一般规定 8.1.1 本章适用于检测低屏蔽或无屏蔽的混凝土厚度(衬砌厚度、底板厚度、路面厚度)检测。 8.1.2 测线经过的表面应相对平缓,无障碍,易于天线移动。 8.1.3 测区内不应有大范围的金属构件或无线电射频源等较强电磁干扰。 8.1.4 喷射混凝土厚度宜采用无屏蔽材料光面平板支撑天线扫面检测 。 8.2 检测方法 8.2.1 应根据检测面范围实际条件,选择相应频率天线, 一线 法布置测线,可 左侧、中间、右侧 选其 一 布 线 。在满足检测深度要求下,宜使用中心频率较高的天线。 8.2.2 记录应包括文件名称、测线号、测试位置、方向、标记间隔以及天线中心频率等。 8.
28、2.3 测线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有代表性 。 b) 厚度界限明显处 。 8.3 检测数据处理 8.3.1 按 5.5 节进行图像数据处理。 8.3.2 提取 层位 反射波组数据,标注里程桩号及 位置 。 8.4 检测成果提交 DB21/T 3217-2019 11 8.4.1 应 提交 典型雷达图或检测成果 表。 提取厚度值,统计最大值、最小值及平均值 。 可执行 附录 B 中表 B.1.9。 8.4.2 检测成果评价 可 执行 TB10223 中 6.0.2 节 的规定,测线较长以 1m 为单位提取 检测 值,测线 较短 以 1cm 为单位提取 检测 值,提取 的检测 值与设计值比较
29、,厚度检查点相对误差小于 15%为合格,合格的 检查点数量大于总检查点数量的 90%为合格 。 DB21/T 3217-2019 12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典型 雷达 成果 图 A.1 混凝土 中 钢筋布置 检测典型 图 A.1.1。 图 B.1.1 A.2 混凝土内 部 缺陷典型 图 A.2.1 至 B.2.2 图 A.2.1 混凝土内部 缺筋 图 A.2.2 混凝土出现 分层 DB21/T 3217-2019 13 A.3 混凝土 背部 脱空见图 A.3.1。 图 A.3.1 混凝土背部脱空 A.4 路面厚度 见图 B.4.1 和 B.4.2 图 A.4.1 路面厚度 图 A.4.
30、2 路面厚度 DB21/T 3217-2019 14 附 录 B ( 资料 性附录) B.1 钢筋布置雷达法检测 成果 表 表 B.1.1 钢筋间距检测结果表(点检测法) 序 号 位置 设计值 标准允许偏差 钢筋间距检测值 (mm) 备 注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合格点 不合格点 合格率 表 B.1.2 钢筋间距检测 结 果表(点 检测法) 序 号 位置 设计值 标准允许偏差 钢筋间距 检测值 (mm) 备 注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合格点 不合格点 合格率 DB21/T 3217-2019 15 表 B.1.3 钢筋间距检测成果表(点检测法
31、) 序 号 位置 设 计 值 标准 允许 偏差 检测结果值 (mm) 合格 点 不合 格点 合格 率 备 注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合格点 不合格点 合格率 表 B.1.4 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 结果表(点检测法) 序 号 位置 设计值 标准允 许偏差 检测筋的保护层厚度 (mm) 备 注 1 2 3 4 5 6 7 合格点 不合格点 合格率 表 B.1.5 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结果表(点检测法) 序 号 位置 设计值 标准允 许偏差 检测筋的保护层厚度 (mm) 备 注 1 2 3 4 5 6 7 合格点 DB21/T 3217-2019 16 不合格点
32、 合格率 表 B.1.6 钢筋间距检测结果表(线检测法) 序 号 位置 测线 长度 钢筋数量 标准允 许偏差 钢筋间距检测值 (mm) 合格率 备注 设计值 检测值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总合格率 表 B.1.7 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结果表(线检测法) 序 号 位置 测线 长度 钢筋数量 标准允 许偏差 保护层厚度检测值 (mm) 合格率 备注 设计值 检测值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总体合格率 表 B.1.8 混凝土内部缺陷检测结果表 序 号 检测 方向 桩号 部位 混凝土 内部异常情况 测线长度 (m) 异常范围 (m) 异常情况 所占比例 备 注 表 B.1.9 混凝土厚度检测结果
33、表 序 号 检测 方向 桩号 部位 测线 长度 设计 厚度 实测厚度 (cm) 备 注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DB21/T 3217-2019 17 DB21/T 3217-2019 18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C.1.1 钢筋布置雷达法检测原始记录表(点检测法) 项目编号 工程名称 第 页 共 页 构件名称 开工日期 竣工日期 设备名称 驱动名称 测区名称 检测内容 介电常数 波速 文件名称 方向 钢筋 直径 钢筋 间距 保护层 厚度 混凝土 强度 混凝土 厚度 介电 常数 波速 检测位置 起点 方向 终点 测试线 测试线 1 测试线 2 测试线 3 检测线 检测线 1 检测线 2
34、检测线 3 文件名称 文件名称 测线长度 测线长度 外观 外观 验证值 验证值 示意图: 检测日期 年 月 日 校核 检测 DB21/T 3217-2019 19 C.1.2 钢筋布置雷达法检测原始记录表(线检测法) 项目编号 工程名称 第 页 共 页 构件名称 开工日期 竣工日期 设备名称 驱动名称 测区名称 检测内容 介电常数 波速 文件名称 检测位置 检测桩号 钢筋数量 直径和 间距 钢筋 层数 保护层 厚度 混凝土 强度等级 混凝土 厚度 示意图 检测日期 年 月 日 校核 检测 DB21/T 3217-2019 20 本规程 用词说明 标准用词 严 格 程 度 必须 很严格,非这样做
35、不可 严禁 应 严格, 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 不 应、不得 宜 允许稍 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 不 宜 可 有 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 DB21/T 3217-2019 21 辽 宁 省 地 方 标 准 水工混凝土雷达法检测应用 技术规程 DB21/T 3217 2019 条 文 说 明 DB21/T 3217-2019 22 目 次 1 总则 . 2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23 4 符号 . 23 5 基本规定 . 23 6 钢筋布设检测 . 25 7 内部缺陷检测 . 26 8 厚度检测 . 26 附录 A . 27 附录 B . 27 附录 C . 27 DB21/
36、T 3217-2019 23 1 总则 雷达法检测技术在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雷达法是无损检测方法,为在混 凝土结构质量检测中正确使用该技术,提高现场检测 工作质量、数据分析科学性与合理性、确保检 测工作质量,更好的促进该方法的应用与推广,制定本规程。 规定了本规程的适用范围。目前工程实践、实验室试验与理论分析,认为雷达法检测技术较为 成熟的检测项目有:混凝土结构体中的钢筋数量、钢筋间距、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混凝土内 部振捣不实、衬砌厚度、路面厚度、闸底板厚度、混凝土背部脱空、混凝土内预埋的管线、电缆、 观测设施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阐述了有关雷达法检测的主要技术规程及
37、本规程的出处。遵循协调一致、互相补充、避免技术 矛盾或冲突的原则。雷达法现场检测时,除应符合本标 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技术标 准。 4 符号 Smi与 Si以 mm单位,指雷达法 检测结果 能达到 mm级,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是否采用雷达法检测。 如果添加垫块检测,依据 JGJ/T152要求应达到 0.1mm。 5 基本规定 5.1.1 5.1.4 检测工作程序 雷达法检测结果的可靠性除与雷达系统的配置有关外,还受检测环境条件和检测人员经验的制 约。充分了解被检测对象的基本资料,如设计文件、施工图、施工记录、竣工验收及原材料检测、 混凝土检验报告、工程变更、修复、处理等 相关资料,调查现场工作条件与环境,以便选用适宜的 检测方法和制定全面、合理的检测方案,有利于现场检测和数据分析工作。如已有的埋设物位置、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