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16 ,大小:911.97KB ,
资源ID:1481227      下载积分:5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48122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DB33 T 2166-2018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规范.pdf)为本站会员(diecharacter30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DB33 T 2166-2018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规范.pdf

1、ICS 13.080.01 B 11 DB33 浙江省 地方标准 DB33/T 2166 2018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comprehensive control of water and soil loss 2018 - 11 - 07发布 2018 - 12 - 07实施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3/T 21662018 I 前 言 本 标准依据 GB/T 1.1-2009给 出的规则起草 。 本 标准 由浙江省水利厅提出并归口。 本 标准 起草单位: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浙江广川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本 标准 主要

2、起草人: 张锦娟、廖承彬、陆芳春、叶碎高、田 刚、刘祥超、李健、赵强、李奕建、 马昌臣、李钢 、崔丹、 赵聚国、裘涛、 顾妍平 。 DB33/T 21662018 1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明确了水土流失现状 调查 的 基本 要求,提出了综合治理的 总体布局、 防治措施 、 水土保持监 测的技术要求 。 本 标准 适用于山区、丘陵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设计及建设管理,平原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 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3、适用于本文件。 GB/T 15774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 GB/T 16453.2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荒地治理技术 GB 50286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GB 51018 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 SL 25 浆砌石坝设计规范 SL 219 水环境监测规范 DB33/T 842 村庄绿化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 标准 。 3.1 小流域 以天然沟壑及其 两侧山坡地 形成的 自然汇水区域 , 面积一般不超过 50 km2, 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 基本单元 。 3.2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在综合调查 、 分析区域水土流失成因 和 分布的基础上,以生态修复为主, 合

4、理配置 工程措施 、植物 措施、耕作措施和管理措施 , 形成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实现对流域(或区域)水土资源的保护、 改良和合理利用的活动。 3.3 治理区 DB33/T 21662018 2 由单个或多个 小流域 组成 ,采取水土保持措施 实施 水土流失 综合 治理的区域。 3.4 植被缓冲带 在陆域与水域之间构建的具有一定宽度的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植被带。 3.5 拦沙堰 以 过水拦 沙、满足 生产生 活需水 为 目的,在 河(沟)道内 布设 的一种高度较低、不影响行洪的拦沙 建筑物 。 3.6 水土保持湿地 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中,以 拦截泥沙、 净化 水体 、改善景观、控制面源污染为

5、目的, 充分利用原 始地形及现状湿地植物,在水流入河(库)前布设的 人工湿地 。 4 基本 要求 4.1 应以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为目标,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土流失防治及水资源保护 需求,改善治理区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4.2 应坚持“山、水、林(草)、田、路、村”相结合, 因地制宜 、统一规划 、分步实施 ,建立综合 防治措施体系。 4.3 应注重 新理 念、 新技术和新方法 的应用 , 重视 调 查研究,提高各类防治措施的 实用 性、经济 性 和 生态性。 4.4 治理区选择应符合以下原则: 依据 水土保持规划, 优先 选择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江河源头区、饮用 水 水源地等区

6、域,循序 渐进地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以小流域为单元,选择水土流失分布相对集中、便于规模治理的区域进行综合治理, 水土流失 治理度不 宜 小于 80%。 4.5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宜进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以提高水源涵养、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及河流出 口泥沙为重点,以改善饮用水水质为目标,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5 调查 5.1 要求 5.1.1 制定小流域水土流失 综合 治理方案应进行调查,按照调查范围与 调查要素,分为综合调查和详 细调查。 5.1.2 调查宜采用资料收集、询问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和普查等相结合的方法。 5.1.3 地块、河(沟)、村庄和水土保持措施等位置信息应在野外工作

7、底图上标出,工作底图应为 比 例尺 不 小 于 1: 10000的 地形图。 DB33/T 21662018 3 5.1.4 拟布设 水土保持措施 的 区域应根据设计阶段深度要求进行相应的地形测量,在布设护岸、拦沙 堰等区域还应对工程区地质条件 及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勘察和评价。 5.2 综合调查 5.2.1 综合调查以治理区为单元,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以乡(镇、街道)为单元,调查内容包括自然条 件、社会经济情况、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状况。 5.2.2 自然条件调查包括小流域面积、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土壤、植被等基本要素 , 记录的内容及要求见附录 A中表 A.1 表 A.3。 5.

8、2.3 社会经济情况调查包括小流域人口、劳动力及转移情况、土地利用现状、农村各业生产情况、 当地特色产业、年人均纯收入、群众生活水平及需求等 ,记录的内容及要求见 附录 A中表 A.4和表 A.5。 5.2.4 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状况调查包括小流域水土流失类型、面积、强度、分布以及危害、成因等 水土流失现状资料 , 水土流失治理现状、主要经验以及存在问题等水土保持 状况 资料 ,记录的内容及要 求 见附录 A中表 A.6和表 A.7。 5.3 详细调查 5.3.1 应对治理区内拟布设坡改梯工程、坡面排蓄工程、经济林地治理工程、林草工程、护岸工程、 拦沙堰工程、村庄绿化美化工程、水土保持湿地工程

9、等水土保持措施的区块进行详细调查。 5.3.2 坡改梯工程区调查内容包括拟实施区域的地形、原地面坡度、土层厚度、土(石)料来源、 上 游 汇水面积等情况、下游排水 去向 、施工道路、雨洪利用条件及可利用水情况、梯田的种植结构和产业 结构发展情况。 5.3.3 坡面排蓄工程区调查内容包括拟实施区域的土地利用情况、坡度、坡长、土层厚度、汇水面积、 现状水土保持措施以及下游排水 去向 等情况。 5.3.4 经济林地治理 工程 区 调查内容包括治理范围内的坡面侵蚀原因、现有植物种类、生产耕作方式、 生产用水来源以及生产道路等情况。 5.3.5 林草工程区调查内容包括拟实施措施区域立地类型、立地条件、当

10、地适生树(草)种、防治病 虫害情况以及河(库)周边岸坡冲刷、植被生长、农田农药化肥施用和排水去向等情况。 5.3.6 护岸工程区调查范围为 拟 布设护岸工程的河(沟)道及其上下游可能影响区域,调查内容包括 河(沟)形态、岸坡结构、两岸情况、岸坡坍塌、沟底下切情况及原因,河(沟)内已建拦沙堰、护岸 、 灌溉渠道 等小型水利设施的断面及结构类型等 ,记录的内容及要求 见附录 A中表 A.8。 5.3.7 拦沙堰工程区调查范围为拦沙堰布设位置及其上下游可能影响 区域 ,调查内容包括筑堰区地形 条件、 河道水文特征、 地质条件、筑堰材料 、岸坡及护岸 情况,现有拦沙堰的数量、分布、结构断面以 及淤积和

11、运行情况,周边道路、村庄及施工条件等 ,记录的内容及要求 见附录 A中表 A.9。 5.3.8 村庄绿化美化工程区调查内容包括村庄位置、现有房前屋后、道路及河道两侧植物 种类及 生长 情况,裸露区域现状立地条件,以及村庄周边河(沟)道及两岸泥沙淤积、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堆放情 况等。 5.3.9 水土保持湿地工程区调查 内容包括 村庄截污纳管、生活污水处理及排放、河滩地植 物生长、库 尾河道水质水量等情况。 6 防治 措施 总体 布局 6.1 要求 DB33/T 21662018 4 6.1.1 根据小流域的自然条件、水土流失特点、功能 区划 类型、当地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等,明确防治 目标,确定防

12、治措施总体布局。 6.1.2 应充分利用大自然修复能力,工程措施 、 植物措施 、耕作措施 合理配置,措施设计上应综合考 虑生态、经济及安全 等因素 。 6.1.3 各项防治措施应具体落实到地块、村庄或河(沟) 道 ,并绘制水土保持措施布局图。 6.2 总体 布局 6.2.1 应以小流域为单元,按照“坡上、坡中、坡下”分区布设防治措施,形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措 施体系 : 坡上以“ 生态修复 ” 为主 ,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较少的远山 坡地,采取封育保护措施,设置 封禁标牌、护栏,加强植被保护,减少人为活动 的 干扰破坏,保持土壤,涵养水源。 坡中以“综合 治理 ” 为主 ,在人为扰动频繁且水土

13、流失严重的坡耕地、经济林地以及大面积裸 露荒山(坡)等区域,采取坡改梯、坡面排蓄 工程 、 经济林地治理以及水土保持林草等 措施 , 减少水土流失。 坡下以“生态 保护 ” 为主 ,在村庄 、 河 (沟) 道 及 周边农田集中区,采取 村庄绿化美化 、护岸 工程、拦沙堰、 植被 缓冲带、水土保持湿地 等 措施,改善 人居环境 ,维护河道水质。 6.2.2 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按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进行措施布局,措施布设宜侧重 面源污染控制 和水环境改善。 7 防治 措施 7.1 封育 工程 7.1.1 坡度大于 25或近远期人类生产、生活活动较少的 山林地,宜进行封育保护,可设置封禁标牌 和拦

14、护设施。 7.1.2 封禁标牌的设置应符合下列 要求 : 设置于拟封禁区域的出入口、路旁等人为活动比较频繁的区域; 封禁标牌 应 明确封禁范围、封禁管理规定或管护公约等; 封禁标牌的形状、规格及材料应与当地生态环境相协调。 7.1.3 封育 治理区内林草破坏严重、植被状况较差、恢复比较困难的区域出入口可设置护栏、围网等, 并与周边生态景观相协调。 7.1.4 封育年限 应 根据封育区水土流失情况、林草植被状况确定, 不 宜 少于 3年。 7.2 坡改梯 工程 7.2.1 在土层较厚、土质较好、便于经营管理的坡耕地、经济林地或已破损的梯田区域,宜进行坡改 梯。 7.2.2 梯田应以截水沟、排水沟

15、和田间道路为骨架,根据坡面地形自上而下沿等高线布设,大弯就势, 小弯取直,做到田面平整,地边有埂,保留表土层厚 30 cm以上。 7.2.3 梯田田坎的建筑材料根据当地土质和石料情况而定 。 在石料缺乏、坡度较缓、土壤黏结性好的 区域,宜修建土坎梯田 , 田 坎应用生土填筑,土中不应夹有石砾、树根、草皮等杂物,修筑时应分层夯 实 ;在坡度较陡、石料丰富的地区宜修筑石坎梯田 ,田坎应逐层向上砌筑,每层应用比较规 整的较大块 石砌成田坎外坡 ;在有石料但造价高 、 土层较厚的区域,可选用田坎下段为石、上段为土的土石混合田 坎。 DB33/T 21662018 5 7.2.4 梯田设计标准及田面宽度

16、、田坎断面等设计按照 GB 51018相关 要求 执行。 7.2.5 在梯田区 顶部与山坡交界 处, 宜 布置截水沟等小型排蓄工程,以保证梯田区安全。 7.3 坡面排蓄工程 7.3.1 要求 7.3.1.1 坡面排蓄工程 包括截水沟、排水沟、沉沙池、蓄水池等工程措施,适用于水土流失严重的坡 耕地、经济林地等区域。 7.3.1.2 应结合地形条件,按“高水高排、低水低排、以排为主、排蓄结合”为原则进行布设, 截水 沟应布设在治理坡面的上方,排水末端布设沉沙池与排水沟相 接;排水沟尽量利用天然沟道;蓄水池宜 布设在坡脚或坡面局部低洼处,与排水沟相连,以容蓄坡面排水。 7.3.1.3 截水沟、排水沟

17、 设计标准 按照 GB 51018相关 要求 执行。 7.3.1.4 在坡度大于 25的经济林 地 治理区,截、排水沟宜结合生产便道,根据山势走向呈“之”字 形布设。 7.3.2 截水沟 7.3.2.1 截水沟基本上沿等高线布设,按坡面实际地形沟底比降不小于 0.5%, 坡面来水经截水沟拦截 排水排水沟。 7.3.2.2 当 治理 坡面的坡长 较长 时, 宜 增设截水沟 , 间距根据其控制 集水 面积 、 坡面洪峰流量 、 排水 能力 , 结合地形条件通过计算确定 。 7.3.2.3 截水沟 宜 采用梯形断面, 坡 面 坡度较大时宜采用矩形 断面, 断面尺寸根据 其 控制的集水面积 和暴雨强度

18、按照 公 式 ( 1) 公式( 3) 计算确定。 0.167sQ qF . (1) 式中: sQ 设计 排水 流量, m3/s; q 设计 重现期和降雨历时内的平均降雨强度 , mm/min; 径流系数; F 集水 面积, hm2。 vAQ . (2) 式中: Q 设计 断面 最大 过水 流量, m3/s; A 设计 断面面积, m2; v 设计断面过流流速, m/s。 2/13/21 iRnv . (3) DB33/T 21662018 6 式中: v 设计断面过流流速, m/s R 水力半径, m; i 截水沟 沟底比降 ; n 糙率 。 7.3.3 排水沟 7.3.3.1 与等高线 斜交

19、或正交布置,沟底设置与地形条件相适应的坡度,引导截水沟或坡面上部的径 流,末端与天然沟道相连接。 7.3.3.2 沟底比降 应根据 沿线 地形、地质及与截水沟连接等因素确定。当 坡度陡、流量大时 ,应考虑 设置多级跌水 或加糙(坎)消能 。 7.3.3.3 宜根据地形及施工条件选用梯形、矩形或 “U”型断面,并做好防冲措施,衬砌材料可采用砂浆 抹面、浆砌片石、混凝土预制槽等。 7.3.3.4 断面尺寸根据 公 式 ( 1) 公式( 3) 计算确定。当排水沟较长、上下游汇水面积变化大时, 应根据地形条件考虑断面渐变。 7.3.4 沉 沙 池 7.3.4.1 具体位置 根据 坡面 地形和工程条件确

20、定。 7.3.4.2 沉沙池为矩形,其宽度宜为 相连排水沟宽的 2 倍,长度为池体宽度的 2 倍,并有适当的深度。 7.3.5 蓄水池 7.3.5.1 蓄水池的分布与容量按照“ 地形有利 、 经济合理 、 便于使用”的原则布置,一个坡面可集中 布设一个蓄水池,也可根据需要布设若干蓄水池。单池容量一般 5 m3 20 m3不等,不宜超过 50 m3。 7.3.5.2 一般为矩形 或 圆形 ,宜采用砖砌、浆砌块石、钢筋 混凝土 或素 混凝土 结构;对于海拔较高区 域,蓄水池结构材料应考虑抗冻要求。 7.3.5.3 池身 可 用隔墙分成沉沙区和蓄水区两部分,隔墙预留溢流槽,径流由进水口先进入沉沙区,

21、 经沉沙后通过预留的溢流槽进入蓄水区。 7.3.5.4 池深大于 1.0 m的蓄水池内宜设取水踏步,池周应设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及拦挡设施。 7.4 经济 林 地治理工程 7.4.1 对水土流失严重的经济林地,应采取工程措施与 植物 措施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理,工程措施包 括坡面排蓄工程和生产道路整治工程等。 7.4.2 生产道路整治工程应以治理区域内现有的生产道路为基础,对路面不平整、径流冲刷严重的道 路进行整修。路面宽度不宜 大于 原有路面宽度, 宜 采用混凝土路面, 对于景观要求较高的区域,可采用 生态透水混凝土 或条石 路面砖。 7.4.3 经济林生产 经营 不宜长期进行林下除草, 在地表

22、裸露的经济林下,宜采取种草或条播灌木植物 篱减少水土流失。 推荐 灌草 种 类参见附录 B。 7.4.4 可对经济林地进行补植、套种。补植密度应结合治理区现状经济林的种植密度、经营情况 确定 。 7.5 林草 工程 7.5.1 要求 DB33/T 21662018 7 林草工程包括水土保持林草和植被缓冲带,应根据治理区立地条件,结合林草措施功能特点布设。 水土保持林草采用的植物种类 参 见附录 B。 7.5.2 水土保持林草 7.5.2.1 在大面积裸露的荒山、荒坡、火烧迹地、采矿迹地等区域,应种植水土保持林草,采取乔、 灌、草结合方式,恢复植被。 7.5.2.2 采用的 树种应根据立地类型、

23、 气候特征 ,遵循适地适树(草)原则确定。海岛小流域植物种 类 的选择还 应 考虑 海岛缺水、土层瘠薄、海潮风等环境条件,并考虑海岛对 造林景观的要求。 推荐 林草 种类参见附录 B。 7.5.2.3 应根据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树(草)种,采用不同形式的整地工程。以穴状方式为主,穴面 与原坡面持平或稍向内倾斜, 大小因林种、苗木规格和立地条件而异 。整地时间以春季、秋季为宜。 7.5.2.4 水土保持林的造林密度 按照 GB/T 16453.2相关要求 执行。 7.5.3 植被 缓冲带 7.5.3.1 河(库)滨带宜种植适生植物,形成 植被 缓冲带固土护坡。 7.5.3.2 应结合河(库)岸坡防

24、护措施、植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以及区域绿化规划等统筹安排 。 有 条件的岸坡,宜先进行微地形改造,延长初雨径流在 植被 缓冲带的滞留时间。 7.5.3.3 植物配置应以本地植物 为主,结合河(库)岸坡稳定 要求 ,优先选择 固土护坡和 净化功能强 的植物。 推荐植物种类参见附录 B。 7.6 护岸工程 7.6.1 应 在河(沟) 道 有 岸坡 冲刷、坍塌,并影响 农业 生产安全的区段布设护岸护坡工程。岸线应与 河势流向相适应,力求平顺,各段平缓连接,不得采用折线或急弯。 7.6.2 护岸布设应保持河(沟)道的自然形态及其纵向连续性,并与河(沟)岸带治理、湿地恢复、 排洪渠(沟)等措施相结合。

25、7.6.3 护岸工程按照“防冲不防淹”的原则布设, 断面结构设计 按照 GB 50286相关 要求 执行,护岸高 度宜参照附近现有完整护岸高程或两侧防护的农田标高确定 ; 在人群活动 密集区应设置安全设施和警示 标志。 7.6.4 应 在 满足防洪、稳定、结构安全前提下,结合水文、地形、地貌、地质、河床形态、建筑材料、 施工条件等因素,优先选用植物、松木桩、卵石、块石、生态混凝土 预制 构件、格宾 、混凝土生态砌块 等生态护岸材料。 7.7 拦沙 堰 工程 7.7.1 在 上游有 大面积裸露山体 或 植被破坏严重的河(沟)道 内 ,宜 根据 河(沟)道 走势及两岸地形 逐级布设 拦沙堰 。 7

26、.7.2 堰 址 选择应考虑维持河槽纵向连 续 性的需要,与周围农田、道路、护岸、灌溉渠道等衔接,并 与当地生产生活需水、生态旅游、新农村建设 相 结合 。 7.7.3 拦沙堰 型式应采用低矮宽缓堰坝, 堰 高以不影响 河道行洪为宜 ,不宜超过 2.0m;布设于村庄上 下游、对安全性 要求较高的拦沙 堰 ,应根据 SL 25的 要求 进行稳定分析 。 7.7.4 建筑 材料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选用, 有景观要求的河段,可建设 生态景观堰。 7.7.5 拦沙堰的建设不得阻隔上下游生态系统,在近岸侧,应放缓坡度,满足鱼类洄游上溯需求。 7.8 村庄绿化美化 工程 DB33/T 21662018 8

27、 7.8.1 村庄绿化美化主要布置在村旁、宅旁、路旁和水旁。 7.8.2 村庄 绿化 技术要求按照 DB33/T 842相关规定执行。 推荐 绿化 植物种类参见附录 B。 7.8.3 村庄道路两侧、场院等地的“五堆”(柴、土、粪、垃圾、建筑弃渣)应进行清理整治。 7.8.4 村庄及周边河(沟 )道内淤积物、堆放物和垃圾等 应 及时 进行 清理,保护河道水质。 7.9 水土保持湿地工程 7.9.1 要求 7.9.1.1 在村庄周边、 水库库尾 及河道滩地宜建设人工湿地,通过湿地 植物拦截 入河(库)水流泥沙 及污染物,改善水生态环境 。 7.9.1.2 应对湿地植物定期进行修整和清理,防止造成二

28、次污染。 7.9.2 小型人工湿地 7.9.2.1 宜结合村庄周边地形,布设小型人工湿地,使农村生活污水排入 水域 前经过湿地植物净化 。 7.9.2.2 湿地植物配置 应 满足净化水体污染物 的 功能, 并 与 周边 景观协调。 7.9.3 库尾人工湿地 7.9.3.1 应结合入库河流水质水量、周边地形条件 ,因地制宜 建设库尾人工湿地 。 7.9.3.2 湿地改造和引水设施布设不宜改变 河道自然流向和现有地貌 。 7.9.3.3 湿地植物选择应考虑植物 物种 多样性,优先选用本地植物。 推荐湿地植物种类参见附录 B。 8 监测 与评价 8.1 应在小流域治理前、治理过程中以及治理完成后 第

29、 1年,对坡面土壤流失量、土壤肥力变化及小 流域水土流失进行监测: 可在坡面建设临时或长期径流场,观测坡面土壤流失量 ;无条件的可 借鉴相邻小流域坡面径流 场的土壤流失观测资料。 根据坡面地块立地条件的变化, 通过采集地块表层土壤土样,监测 坡面 土壤理化性质 变化 情况 。 可 在 集中治理区域下游 选取现有拦沙堰作为简易 卡口站, 通过 测量 堰前淤积泥沙量 估算 流域 水 土流失量 。 8.2 进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应对小流域出口河(沟)道水质变化情况实施监测,监测指标及分 析方法 按照 SL 219地表水监测部分的 相关 要求执行。 8.3 治理后 2年内,应对小流域治理实施效果进

30、行 评价 。 评价 内容包括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 益等, 评价 指标及计算方法按照 GB/T 15774的 相关 要求执行。 DB33/T 21662018 9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现场调查表格 现场调查记录表格见表 A.1 表 A.9。 表 A.1 小流域基本情况调查表 地 块 号 土地 利用 类型 所属 行政村 村名 地貌 类型 海拔 (m) 坡度 () 坡 向 土壤 母质 土壤 质地 土 层 厚度 (cm) 砂 砾 含量 (%) 植被 组成 备 注 注: 按小流域内 主要的 土地利用类型选取典型区块进行调查。 调查人: 校核人: 调查时间: 表 A.2 小流域主要气

31、象特征值表 气温 ( ) 降水量 (mm) 年平均蒸发 量( mm) 大风 日数 (d) 年平 均风 速( m/s) 主害 风风 向 10 积温 ( ) 无霜 期 (d) 年日 照时 数 (h) 年 最 高 年 最 低 年 平 均 年 最 大 年 最 小 平均 降水 量 7 月 -10 月降水 量 调查人: 校核人 调查时间: 表 A.3 小流域植被 情况 调查表 地 块 号 面积 ( hm2) 所属 行政 村村 名 树种 组成 林 龄 高度 ( m) 郁闭 度 下层灌木 下地被物 小流域 植被覆 盖度 ( %) 高度 ( m) 覆盖 度 ( %) 草被 覆盖度 ( %) 枯枝落叶 层厚度 (

32、cm) 注: 按小流域内不同植被类型 选取典型区块 进行调查。 调查人: 校核人: 调查时间: DB33/T 21662018 10 表 A.4 小流域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表 单位: hm2 小流 域面 积 耕 地 园 地 林 地 草 地 商服 用地 工矿仓 储用地 住宅 用地 公共管理 与公共服 务用地 特殊 用地 交通运 输用地 水域及水利 设施用地 其他土 地 调查人: 校核人: 调查时间: 表 A.5 小流域社会经济 基本 情况调查表 涉 及 乡 镇 所辖行政 村数量 (个) 土地面积 (hm2) 人口(万人) 农民人 均纯收 入(元) 耕地面 积( hm2) 人均耕地 ( hm2/ 人)

33、 年粮食总 产量( t) 主要经 济来源 当地特 色产业 总人 口 农业 人口 调查人: 校核人: 调查时间: 表 A.6 小流域水土流失现状调查表 小流域 名称 土地总 面积 (km2) 无明显流失面积 水力侵蚀面积 (hm2) 面积 (hm2) 占总面 积 比例 ( %) 轻度流失 中度流失 强烈 流失 极 强烈 流失 剧烈流失 面积 比例 ( %) 面积 比例 ( %) 面积 比例 ( %) 面积 比例 ( %) 面积 比例 ( %) 调查人: 校核人: 调查时间: DB33/T 21662018 11 表 A.7 小流域 水土流失图斑复核 调查表 编号 所属 行政村村 名 调查范围 (

34、hm2) 现状土地利用 类型 地质地貌类 型 植被覆盖度 ( %) 土壤侵蚀强度 水土流失 原因 其它需要说明 的问题 调查人: 校核人: 调查时间: 表 A.8 小流域河道现状情况调查表 河流名称 河道长度 ( m) 河 (沟)比降 ( %) 现状 护 岸情 况(岸坡结 构型式) 河道内 已建小型水利 设施 (拦沙堰、灌溉 渠道等) 拟建护岸位 置( 所属 行政村村 名 ) 拟建护岸长 度( m) 拟建护岸 两 岸 现状 存在问题(岸 坡坍塌、冲刷 等) 调查人: 校核人: 调查时间: 表 A.9 小流域拟建拦沙堰 堰 址 现状情况调查表 序号 调查内容 基本情况 1 建设地点(所在河道名称

35、及所处行政村) 2 堰址河道 断面 形状( V 型或 U 型) 3 堰址处河道平均底宽及沟槽深、面宽( m) 4 河道护岸情况 (含 左 /右岸坡比 ) 5 河(沟)道比降 6 河道 水文特征 (流量、常水位、 有无常流水 等) 7 堰址上下游河道淤积情况 8 堰址左右岸基本情况(农田、林地、 道路等 ) 9 堰址处 基岩埋深 等地质情况 10 其它情况 调查人: 校核人: 调查时间: DB33/T 21662018 12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水土保持措施区域推荐植物种类 水土保持措施区域推荐 种植的 植物种类见表 B.1。 表 B.1 水土保持 措施区域推荐植物种类一览表 适

36、用 区域 乔木 灌木 草本 经济林 治理区 / 紫穗槐 、茶 、杨 桐 、油茶、条叶榕 高羊茅、狗牙根、黑麦草、 紫云英、白三叶、石蒜、 白术、野油菜、紫英 水土保持林草 杉木、湿地松、木荷、青冈、 枫香、毛竹、杜英、檫树、 苦槠、甜槠 、黄檀、冬青 紫穗槐 、 胡枝子 、美丽胡枝 子、杨桐、檵木、 棯 木 高羊茅、狗牙根、黑麦草 村庄 绿化区 香 樟、合欢、乌桕、水杉、 石榴、 紫薇、桂花、樱桃、 桃、枇杷、紫荆、黄山栾树、 泡桐、石楠、杨梅、大叶榉、 垂柳、大叶女贞、无患子、 白玉兰 杜鹃、南天竺、无花果、八 角金盘、迎春、凌霄、红花 檵木、红叶石楠、云南黄馨、 木芙蓉、茶花 鸢尾、扫帚草

37、、紫茉莉 植被 缓冲带 或 水土保持 湿地区 常水位以下 池杉、水杉、 水松 / ( 1)具有良好水质净化 作用: 梭鱼草、水葱、苦 草、金鱼藻 、水芹、灯芯 草、 薏苡 ( 2)形成植物屏障,减 少岸坡侵蚀:野 茭白、芦 苇、菖蒲 ( 3)景观需求的水域: 荷花、慈姑、鸢尾、睡莲 、 水葱、菖蒲 常水位 设计洪 水位 池杉、水杉、 水松、木芙蓉 、 落羽杉 、乌桕、枫杨、重阳 木 、南川柳 小叶蚊母、水蜡、夹竹桃、 木芙蓉 千屈菜、芦竹、芒、班 茅 、 美人蕉 设计洪水位以 上 杜英、樟树、雪松、枫香、 国槐、侧柏、四季桂、 红 叶 李 、湿地松、大叶女贞、黄 山栾树、朴树、海州常山 栀子花、胡枝子、紫穗槐、 火棘 、马 棘 、杨梅、美丽胡 枝子、白棠子树 狗牙根、高羊茅、紫花苜 蓿、白三叶、麦冬 、萱草、 石蒜、美人蕉 _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