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17 ,大小:737.06KB ,
资源ID:1485699      下载积分:5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48569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DB37 T 1567-2010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 实施指南.pdf)为本站会员(eveningprove23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DB37 T 1567-2010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 实施指南.pdf

1、ICS 27.010 F01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 37/ T15672010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 实施指南 2010 - 01 - 20 发布 2010 - 02 - 01 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提供了DB37/T 10 13-2009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的实施指南,包括对标准模式、 要求以及要点等进行诠释,对DB37/T 1013-2009的实施路径和方法提出指导性建议。 本标准采用DB37/T 1013-2009相同的条款结构,以便对照。 本标准由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

2、局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能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节能协会、德州市节能监察支队、山东长润节能服务公司、德州市能源利用 监测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世岩、尹洪坤、代兵、徐峰、任香贵、张涛、李琰、慕晓燕、张士波。 DB37/T 15672009 1 工 业企业 能源管理体系 实施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为以下对象提供实施指南: a) 应用 DB37/T 1013-2009 的工业企业; b) 其他相关方。 2 规范性引用 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

3、于本文件。 GB 17167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DB37/T 10132009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DB37/T 1013-2009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4.1 总要求 用能单位应将能源管理体系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根据其规模、性质和能力等状况确定能源管理 体系边界,边界范围内的能源利用和管理活动应符合DB37/T 101 3-2009的要求。 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能源管理体系,应通过以下活动进行: a) 体系策划 识别评价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及贯彻执行情况; 评价能源利用和管理现状; 确定能源基准、标杆; 识别评价能源

4、因素; 制定能源方针、目标、指标; 确定能源管理职责,配备资源; 建立内、外部信息交流机制; 将策划的结果形成文件。 a) 体系实施 对体系范围内相关人员实施培训; 执行体系文件,对能源利用过程进行控制,包括能源规划、设计、采购、贮存、加工转换、 传输分配、使用、回收利用等过程; 全过程监视和测量; DB37/T 15672009 2 对不符合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必要时实施应急预案; c) 体系检查与改进 实施内部审核; 实施管理评审; 识别节能潜力,确定改进措施,提供必要资源。 4.2 文件要求 4.2.1 总则 用能单位应通过建立适宜的文件,沟通意图、统一行动,最终实现能源管理体系的有

5、效运行。能源 管理体系文件应系统阐述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体系范围内全部能源利用和管理过程,为评价体系有效性和 适宜性提供评价标准和客观证据。 a) 体系策划与文件编写应紧密结合,其中: 能源方针、目标。能源方针、目标是用能单位所追求的方向和目的。能源方针应表明用能 单位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方向,成为全体员工的行为准则,具有用能单位 自身特点,并保持先进性和相对稳定性。能源目标是具体的、可测量的,能源方针为能源 目标的制定提供原则指导,而能源目标的完成情况为能源方针的实现提供评价证据; 能源管理手册。能源管理手册应阐述体系能源方针、目标、组织机构等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对能源管理体系的范围

6、、程序、过程进行描述,并且描述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规定 对过程进行控制的各项准则,是体系内容的纲要; 程序文件。程序文件是针对所识别的需控制的能源利用和管理活动,阐明过程中人员的职 责、权限、相互关系,明确活动方法和评定准则,并作为执行、验证和评审能源管理活动 的依据。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对文件控制、信息与沟通、设施和设备、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 识别评价与策划、能源目标和指标、能源采购、过程监测、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内部审核等要素编制程序文件; 节能改进方案。节能改进方案是用能单位针对具有节能潜力的重要能源因素所采取的具体 措施。在制定节能改进方案时应充分考虑自身资源状况、技术的适用

7、性和经济的合理性。 同时,还应制定对方案进行有效策划、运行、控制和验证的系列文件; 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对能源管理体系相关过程提出更详细的要求或操作方法。能源利 用和管理过程中关键性的过程和环节,宜制定作业指导书对其进行控制; 记录。记录用于证实活动的结果,表明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中规定的活动已实施,为能 源统计和能源利用效率分析提供资料,是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证据及能源管理绩效改进的 依据。 b) 在建立文件化的能源管理体系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体系所覆盖的所有文件应根据用能单位的变化与发展及时更新; 用能单位可根据自身规模、能源消耗类型、能源利用过程及相互作用的复杂程度、人力资 源状况

8、、能源管理需求、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等确定文件数量,并选择合理适用的文件结构, 建立书面或电子形式的文件; 制定程序文件时,文件的相关人员应参与文件的编制,并传递其对文件草案的反馈意见, 能源管理负责人应对意见的采纳与否作出最终判断; 能源管理体系各层次文件在内容上可以互相引用,并且要做到结构合理、接口明确、协调 有序; 对文件使用者的职责和权限做出规定,尤其对电子形式的文件及其修改权限加以控制; DB37/T 15672009 3 能源管理体系文件可与其它管理文件整合。 4.2.2 文件控制 用能单位应编制程序文件,明确控制内容、方法、场所、时间、人员及其职责,对管理用能单位内 部及外来文件进行

9、控制,确保所有岗位人员都能获得适宜的文件,使体系文件能够指导其工作。应对文 件做如下控制: a) 文件控制方式应简单、实用; b) 文件发布前由授权人批准;文件实施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定期进行评审,评审由授权人组织 进行,并保证其获取评审所需资料;文件实施过程中发现不适宜,应经授权人批准后,由文件 编制人员对文件进行更改,授权人对更改后文件重新审批; c) 确保使用文件的有效版本,对无效、作废的或暂时不用的文件做出相应标识,并从发放和使用 场所及时收回,防止文件的误用;需要保留的作废文件,应做出适当标识; d) 识别外来文件,控制其分发范围; e) 能源记录可采用文字或电子形式,要求清楚、完整

10、、真实、准确、及时,使其具有可追溯性; f) 对各类文件应做出标识(名称、编号等),并明确保存期限和保存方法(地点、环境、方式等), 并由授权人决定对其进行处置。 g) 能源记录应能够被相关岗位人员明确理解、使用、统计和分析,以证实能源利用和管理活动符 合体系要求和所取得的能源管理绩效。 5 管理职责 5.1 管理承诺 管理承诺明确了最高管理者的领导责任和能源科学管理的要求,是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体系充分、有 效运行的前提条件,其关键是将承诺贯彻落实到体系实施中。为兑现对策划、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能 源管理体系所作出的承诺,最高管理者应开展以下工作: a) 通过召开会议、建立制度及发布文件等方式,

11、要求全体员工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 求; b) 组织制定、实施能源方针和目标,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 c) 提供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支持; d) 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及条件组织人员进行管理评审; e) 以现有的企业文化为基础,构建、强化节能文化; f) 采用节能新技术和产品,优化能源结构。 5.2 能源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组织制定能源方针,并审核、批准实施。能源方针应与本单位的总体发展战略和经营 管理方针相适应并确保其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为用能单位制定和评价能源目标、指 标提供指导原则。能源方针所用语言应通俗易懂,易于单位内部沟通和员工理解。制定能源方针时应考 虑的问题: a)

12、 遵守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的承诺; b) 用能单位的性质及活动、产品和服务范围、任务、发展战略、核心价值观和信念; c) 相关方的要求及信息交流; d) 相关指导原则; DB37/T 15672009 4 e) 资源条件; f) 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持续改进的承诺; g) 与用能单位的其他方针相协调(如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 5.3 职责与沟通 最高管理者应为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规定相应的职责和权限: a) 任命能源管理负责人,授权其负责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并形成文件; b) 设立能源管理机构,应明确能源主管部门,规定其职责与权限,并形成文件; c) 明确各职责间

13、的关系与沟通方式,并制定制度。 5.3.1 能源管理负责人 能源管理负责人是由最高管理者任命,授权其负责组织并监督能源管理体系运行的高层管理人员。 a) 能源管理负责人应具备以下条件: 节能专业知识; 节能工作经验; 管理、沟通能力和节能意识; 技术职称,重点用能企业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 b) 能源管理负责人应履行以下职责: 组织、实施能源管理体系及节能改进方案; 协助最高管理者提供并保证充分的资源; 组建和领导能源管理队伍; 监督和沟通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状况; 识别能源管理体系的改进机会,确保其实施,并评价效果; 评估和改善能源管理绩效; 及时向最高管理者报告体系的运行情况。 5.3.2 信

14、息与沟通 用能单位应建立内、外部信息交流机制,用以获取与交流能源管理体系运行的有关信息。 5.3.2.1 内、外部信息交流的主要内容: a) 内部信息交流: 能源方针、目标、指标、节能改进方案等; 适用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其他要求; 识别评价出的能源因素及重要能源因素; 体系运行的监视和测量结果; 组织的能源管理绩效; 初始能源评审、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及外部评价的结果; 各部门的职责; 能源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及作业指导书; 不符合及纠正、预防措施。 b) 外部信息交流: 管理承诺、能源方针、能源管理目标; 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其他要求的更新; DB37/T 15672009 5 政府及节

15、能主管部门对能源管理的要求、发布的各项政策等; 外部机构对于能源利用状况的反馈; 基准、标杆的相关信息; 成熟先进的管理方法和节能技术。 5.3.2.2 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 a) 内部信息交流方式主要包括:会议、广播、公告、内部报刊、意见箱、网站、电子邮件等; b) 外部信息交流方式主要包括:非正式的讨论、焦点问题的沟通对话、对外开放日、专业技术交 流、公开发行的刊物、新闻发布会、网站、电子邮件、广告、年度报告(表)、热线电话等。 6 资源管理 6.1 人力资源 6.1.1 节能意识 用能单位应强化全体员工的节能意识。可采取以下措施: a) 加强宣传教育 法律法规和上级对节能的要求; 节能形

16、势、政策; 能源方针、目标和指标; 节约能源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等。 b) 开展节能活动 节能知识竞赛; 组建节能小组; 征集合理化建议; 能源报表统计分析,能源审计和能效对标等活动; 评选节能先进; 节能技术讲座等。 c) 完善规章制度 节能目标责任制; 绩效考核制度; 再教育制度等。 6.1.2 能力和培训 用能单位应对能源管理体系相关人员的能力进行评价、培训和验证,保证其有能力胜任岗位工作。 a) 用能单位应当对预期的能力需求与现有的能力进行分析,确定岗位所需的能力,对岗位能力评 价可考虑以下方面: 所需的学历要求; DB37/T 15672009 6 有关的专业培训要求; 技术能力要

17、求; 工作经历要求。 b) 用能单位应根据岗位需要和人员能力等因素来确定培训内容,可采取考试、考核、实际操作、 证书的取得、业绩评定等方式对培训的效果进行验证。培训内容可包括: 节能意识培训; 能源管理体系建立、实施、运行和审核知识培训; 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及体系文件培训; 节能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的培训; 节能管理知识培训; 节能技术培训; 能源计量、统计等知识培训; 用能设备操作培训; 政府要求及其他要求的培训。 6.2 设施和设备 设施设备的先进程度和运行状况对能源消耗有重要影响,计量器具和监测装置配备、管理状况是能 源利用过程得到有效控制和考核能源管理绩效的前提。用能单位应制定并实施相

18、关程序,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的内容: a) 设施设备的购买、安装要求; b) 设施设备操作要求; c) 设施设备使用、维护要求; d) 设施设备检修、检定要求; e) 设施设备报废要求; f) 明确设施设备管理、使用等部门的职责、权限和考核准则。 6.2.1 基础设施 用能单位应当提供实现能源管理和能源利用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与能源管理体系相关 的建筑物、工作场所(如办公场所,实现能源利用信息和数据即时在线采集、汇总、分析的设备安装空 间等)和相关设施(如水、电、汽供应设施等);支持性服务设施(如运输设施、通讯设施设备等)。 对基础设备的管理可包括: a) 考虑因基础设施而引起的节能问

19、题; b) 制定并实施基础设施的维护保养和运行验证的规章制度; 6.2.2 用能设施设备 用能单位应对用能设施设备的选购、安装、运行、维护和报废进行管理,制定管理措施,措施包括: a) 用能设施设备的选择和评价。在采购用能设施设备时要掌握国内外技术发展的动向和规律,考 虑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并结合自身实际选择性能好、能效高、与用能系统匹配的设施设 DB37/T 15672009 7 备;对已购入的用能设备,要及时做好安装、调试工作等,组织专业人员对其进行节能评估、 验收。 b) 用能设施设备的合理使用。用能单位应建立设施设备台帐,并根据各种用能设施设备的性能设 置能效限定值和经济运行指标,

20、合理安排运行负荷,制定用能设施设备使用规程和管理制度。 c) 用能设施设备的检测和维修。对用能设施设备进行定期检测,制定对其维修及日常检查的管理 制度,定期进行巡检维修等。 d) 用能设施设备的更新和改造。对用能设施设备的技术改造要考虑法律法规要求和节能效益,结 合自身资源做好用能设施设备技术改造的整体规划。用能设备的淘汰、更新、改造记录应载入 设备档案。 6.2.3 计量和监测装置 用能单位应严格执行GB 17167的规定,同时考虑行业特点和自身能源管理的要求,配备与管理计量 器具和监测装置,保证及时获得全面、准确的能源数据,并对数据的处理做出规定。措施包括: a) 建立完善的能源计量器具台

21、帐、能源计量器具档案、能源计量器具量值传递或溯源图,制定具 体的使用管理办法、规章制度等。 b) 设立专人对能源计量器具进行管理,同时能源计量管理人员应通过相关部门的培训考核,持证 上岗,建立和保存管理人员的技术档案等。 c) 按有关计量法律法规的要求,定期对计量器具进行检定(校准),保证所用计量器具状态完好, 且在检定周期内。如发现计量器具失准,应采取纠正措施。 d) 采用规范的表格,明确被测量与记录数据间的转换方式和关系,建立能源统计报表,保证数据 的可追溯性。 e) 有条件的用能单位可建立能源计量数据中心,实现能源计量数据的即时化、网络化管理。 6.3 资金 用能单位应提供确保能源管理体

22、系的持续运行和推进节能技术进步的资金,包括确定资金需求、资 金管理等活动。 a) 资金需求分析 应急和预防成本的分析; 不符合成本的分析; 节能改进方案成本的分析; 设施设备维护、检修及寿命周期成本的分析; 培训成本的分析; 监视和测量成本的分析; 办公费用成本的分析; 创新性持续改进工作成本的分析等。 b) 资金管理 识别所有能源管理活动所需的资金; 根据资金估算和进度计划进行预算编制; 依据资金管理制度,对能源管理体系所用资金的使用过程进行控制; DB37/T 15672009 8 根据规定的时间间隔、数据收集与预测的频次对资金使用的有效性进行评审,对出现的 偏差进行分析,并采取纠正措施。

23、 7 过程策划 7.1 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 遵守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是用能单位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用能单位在建立、实施和保持 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控制程序时,应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定和落实: a) 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的收集与识别。识别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目的是选择适用的具体条款。 收集的内容至少包括: 相关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行政法规,如公共机构节能条例; 地方性法规,如山东省节约能源条例 ; 行政规章,如山东省节能监察办法; 政府及节能行政主管部门的其它要求; 节能标准,如山东省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地方标准。 b) 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的传递与落实。 确保对能源利用可能

24、具有影响的工作人员熟悉法律法规和 其他要求的相关要求,并严格落实。 c) 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的监督与更新。对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落实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此外, 还要定期根据其获取的更新信息,及时进行调整。 7.2 用能系统 用能单位在建立或优化用能系统时应进行合理用能评价。 a) 评价人员应全面了解项目设计方案的意图、思路和内容,对以下方面进行重点分析: 设计开发的项目及产品是否符合国家、省、市的节能政策要求; 用能系统新增能源获取的可行性和区域的承载能力; 生产工艺是否先进、合理,设施设备是否高效、节能; 系统之间、设施设备之间、系统与设施设备之间的配置是否优化合理; 对需要监控和监测的关键点

25、和重要部位是否配备了计量与检测装置; 是否有利用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可能性; 在系统设计时余热余压等余能是否再利用。 b) 对新、改、扩建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其它法律法规、标 准等要求进行项目的节能评估审查。用能单位还应对建立或优化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相关申 请、批复、设备说明等资料按照文件和记录控制程序进行妥善建档保存,以备查用。 DB37/T 15672009 9 7.3 识别、评价与策划 用能单位在策划用能系统的管理时,重点做好过程识别、能源因素识别与评价、过程控制策划等工 作。 7.3.1 能源利用过程的识别 识别人员应从能源管理和利用两个方面进行

26、全过程识别。特别是对于初次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用能 单位应采用初始能源评审的方式,对用能系统进行全面诊断。 a) 能源管理方面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是否制定能源方针,确定目标、指标,并评价其合理性; 机构配置是否完善,能力是否满足体系要求; 能源的生产、采购、贮存、加工、转换、传输、使用、回收利用的制度是否科学规范, 且严格执行; 评审能源计量及统计工作是否系统规范; 是否制定节能技术进步制度,且充分落实; 是否对能源管理系统进行定期的检查和更新。 b) 能源利用方面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产品产量、消耗能源的数量及品质分析; 能源成本分析; 单位产品能耗指标分析、工序产品能耗指标分析; 重点耗能

27、设备效率分析; 辅助、附属系统的能耗分析。 7.3.2 能源因素的识别与评价 能源因素的识别与评价是过程策划的基础工作,能源因素的识别是否全面、重要能源因素评价是否 合理决定着过程策划的成败,需要管理者高度重视,提供人力和技术保障,综合运用目前先进成熟的方 法和工具进行能源因素的识别和评价。能源因素识别工具可采用能源审计、物料平衡、能量平衡、能源 检测、能效对标等。能源因素评价的方法可采用打分法、专家判断法、面谈法、过程观察法、是非判断 法、数理统计分析法等。 a) 能源因素的识别 为了保证能源因素识别的全面、系统,评价人员可根据能源利用过程的识别结果从以下途径进行: 按能源消耗的种类和工艺流

28、程进行识别。即:可从电、煤、油等能源消耗种类或工序、 车间、生产线等工艺流程着手,分析哪些条件或原因能够对能源的消耗产生影响,将分 析结果进行逐条记录,并分类汇总。 按机构设置的部门职能进行识别。即:可从用能单位所涵盖部门的职能着手,分析哪些 条件或原因能够对能源的消耗产生影响,将这些条件或原因进行逐条记录,并分类汇总。 DB37/T 15672009 10 将识别的能源因素进行全面汇总,形成能源因素清单。 b) 重要能源因素的评价 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对能源因素清单中所列的能源因素进行逐一评价,评价出重要能源因素,按其 重要程度进行排序,以确定需要优先控制的重要能源因素。在评价重要能源因素时应

29、重点考虑以下几个 方面的问题: 能源因素是否产生了能源浪费或出现了用能违规行为; 产生能源浪费或出现用能违规行为的频次及造成的影响; 产生能源浪费或出现用能违规行为的最终原因是什么(可从能源和原材料、人员、设施 设备、控制方法等方面分析); 改变重要能源因素的技术难度; 采取措施减少能源影响所需资金。 7.3.3 策划过程管理 a) 过程控制及管理 对能源消耗及能源利用效率有影响的每个过程单元和(或)环节进行有效策划,使能源利 用的全过程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保证在满足生产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降低能源消耗 和避免用能违规行为的发生,以保证能源方针、目标、指标的实现,达到预期能源管理绩 效。 能

30、源主管部门应组织各部门充分利用过程方法,针对不同类型能源需求,完善相应的工艺 流程、工艺文件、工作说明、检验计划、控制计划等文件。在对用能系统进行控制与管理 的策划时,应针对每一个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充分考虑各系统、过程、环节、能源因素之 间相互制约的影响。 b) 重要能源因素的控制及管理 应制定节能改进方案对具有节能潜力的重要能源因素或能源利用较为薄弱的过程单元进 行控制。 应选取重要能源因素明确进行优先控制,制定全面的节能改进方案,并在对比各种不同措 施的节能效果的基础上,确定最佳措施作为节能改进方案。 应将暂时无法采取控制措施的重要能源因素列入备选方案中,在时机及条件成熟的情况下 采取措施

31、进行控制。 c) 过程控制的策划 用能单位对能源利用过程的管理控制进行策划时,其步骤为: 识别过程并确定该过程的目标; 确定过程输入,包括输入的具体内容; 确定过程输出,包括输出的具体内容; DB37/T 15672009 11 分析并确定实现该过程需开展的活动、顺序和职责; 研究开展活动的最佳方法,形成文件; 分析、确定开展活动所需的资源,并进行配置; 执行文件化程序,开展过程中的各项活动; 对实施过程的运行质量进行测量和监控; 测量过程输出,评价其满足规定要求的程度; 将该过程的输出提供给与之相关的其它过程作为其输入。 7.3.4 识别、评价与策划的持续改进 用能单位应按体系规定的时间间隔

32、对用能系统进行识别、评价和策划。当下列三类情况中的某一类 或多类发生变化时,用能单位还应及时追加识别、评价和策划。 新增、淘汰或更新重要耗能设备,而导致系统所消耗的能源品种、数量及结构发生变化; 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发生变化; 成熟的外部节能技术、工艺或经验方法适用于本单位。 7.4 能源目标和指标 能源目标和指标是落实能源方针的具体体现,也是评价能源管理绩效的依据。为此用能单位应建立 相应的程序文件对确定能源基准、能源标杆和制订能源目标和指标的方法和步骤进行规定。用能单位建 立能源目标指标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a) 在充分考虑目前能源管理模式和能源利用流程的基础上, 借鉴节能标准或者行业

33、成熟的统计指 标体系,剔出不可比因素后制订一个完善的能源指标框架,其内容可包括:指标名称、单位、 统计口径,必要时还可以包括对总体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一般来讲,能源指标的基本框架由 目标性指标、过程性指标、条件性指标三部分组成。 目标性指标,如:节约能源量、万元 GDP 综合能耗、万元增加值能耗等; 过程性指标,如:单位产品能耗、工序产品能耗、耗能设备效率等; 条件性指标,如:人员培训合格率、持证上岗率、能源损耗率等。 b) 用能单位可根据初始能源评审结果,考虑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将各项指标数值计算后填入指标 框架中,形成基准。 c) 可行时,用能单位可建立标杆,获取先进耗能企业的能耗指标,在获

34、取标杆时应考虑在哪一方 面需要获取标杆以及怎样获取数据等因素,使标杆地获取更具有针对性和可用性。通过标杆和 基准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距以及产生差距的原因,将消除差距的各项措施贯彻到能源管理体 系中,指导能源目标、指标的建立。 d) 用能单位在依据能源方针,根据已确定基准和标杆数据,充分考虑自身能力的情况下,确定各 项指标预计达到的数值,填入指标框架体系中,制定出切合自身实际的能源目标指标体系。需 DB37/T 15672009 12 要注意的是形成的目标指标体系应尽量细化和量化,利于测量,以保证对各层次绩效的考核。 在建立能源目标、指标时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自下而上:用能单位应先寻找问题,

35、查找能源因素,然后挖掘节能潜力,判断自身能够 达到的程度,最后将确定达到的程度定为能源目标、指标。 自上而下:用能单位根据标杆数据、政府节能指标的要求以及相关方的建议,并结合自 身的设施设备情况、工艺状况以及现行的管理状况,制定一个可行的能源目标,根据各 部门或过程的不同,将能源目标分解至各个层次。 e) 用能单位还应采取定期考核和内部审核等方式对能源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如果发 现不适合,应及时调整和更新。 8 运行控制 8.1 总则 用能单位应当对能源利用和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并且对能源采购、具有节能潜力的重要能源因 素和余热余压等余能进行重点控制。 8.2 控制要求 用能单位应

36、根据策划的结果,对以下能源利用过程进行控制,并形成记录,以备查用。 a) 通过经验确定、专家评判、检验测试等手段,根据能源目标、指标确定各用能系统、过程和环 节的经济运行区间及参数;并制定达到经济运行状态的操作规范或程序; b) 明确运行过程中的能源利用信息的传递方式和手段,保证能源的协调调度和过程的优化匹配; c) 在控制过程中,为确保其经济运行,应对用能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内容主要包括:对设备检查 的项目,所用的仪器,检查的方法以及数据处理的要求等; d) 对于能源消耗和能源利用效率影响较大的过程和环节,应当利用过程控制的方法,对其输入输 出以及过程内部运行的参数进行规定,并按规定的时间间隔

37、、方式和方法对能源消耗的合理性 进行评价; e) 对因缺乏程序文件而可能导致偏离的运行过程和环节, 应加以纠正,并制定相关文件进行控制。 8.3 控制重点 8.3.1 能源采购 用能单位应根据能源消耗的种类、数量和其他要求,编制形成程序文件对能源采购进行控制。 a) 确定使用能源的产地、种类、品质和数量; b) 从供方的供货能力等方面确定稳定的供方; c) 以文件的形式明确所需能源的品质; DB37/T 15672009 13 d) 确立获取能源的渠道和采购的流程和方法; e) 在采购过程中准确计量能源的数量,并形成记录; f) 对采购的能源进行检验,以满足经济生产的要求,并形成记录; g)

38、定期对采购过程进行评价,以验证其有效性。 8.3.2 节能改进方案 用能单位应对策划过程中评价的具有节能潜力的重要能源因素进行分析辨识,根据现行的技术和自 身实际情况,确定需要制定节能改进方案的重要能源因素。并根据工艺技术、实施过程等要求,制定方 案,方案内容可包括: a) 针对重要能源因素和预计实现的节能效果; b) 明确实施部门及其职责; c) 采用的技术方法、施工方法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d) 确定需要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 e) 实施过程所分解的步骤,以及每个步骤所预计达到的效果; f) 实施完成后,对节能效果进行验证的方法或标准; g) 应对实施过程形成记录,如:实施进

39、度完成情况、节能效果实现情况等。 8.3.3 余热余压 用能单位应重点考虑余热余压等余能的利用,当用能单位的能源利用过程中存在余热余压等余能 时,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行时,应按 8.3.2 制定节能改进方案进行控制。 8.4 过程监测 用能单位应对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监视测量,以满足日常运行控制的需要,并根据监测的 结果判断体系运行的情况: a) 利用能源计量、检测等工具对各用能系统、过程和环节的运行参数进行日常性的监测,并将监 测结果与标准或者规定进行对比,以确定其是否在规定状态下运行; b) 利用能源统计等工具,汇总、分析用能数据,判断能源目标、指标的实现情况以及节能改进方 案是否符合

40、预定安排; c) 利用巡检、不定期的抽查等方式对执行文件的符合性进行检查; d) 如果能源目标、指标出现未完成的现象,则应进行分析和纠正; e) 监测过程应形成记录, 并采用能量平衡、能效对标等工具进行分析,为挖掘节能潜力提供依据。 8.5 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用能单位应识别能源利用和管理过程中的不符合,并针对不符合制定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a) 用能单位应根据过程监测、内部审核过程的结果,识别不符合; DB37/T 15672009 14 b) 针对识别的不符合制定纠正措施; c) 在实施过程中应验证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d) 采用专家诊断、头脑风暴等方法,识别潜在的不符合,制定预防措

41、施; e) 对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结果进行记录,并定期评审其有效性。 f) 用能单位可识别判断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并制定应急预案,最大限度的减少紧急情况对能源 的浪费,并在发生紧急情况之后或定期对其有效性进行验证。 9 内部审核 内部审核是对能源管理体系进行定期、全面的检查方式,目的是评价能源管理体系实施和运行的符 合性和有效性。 a) 实施内部审核应满足下列要求: 审核前应进行策划,明确审核的范围、确定审核人员及能力要求; 编写审核计划,明确审核目的、准则、各部门具体审核时间及人员安排等内容,并制定 相应表格; 审核过程中收集的信息应具有针对性、代表性; 审核结论应经过评审,并形成报告; 对

42、发现的不符合应查找原因、采取措施,并进行效果验证。 b) 验证的方法 体系性符合验证。体系性符合即能源管理体系文件能否满足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政 府及节能主管部门的要求。用能单位的能源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等体系文件与能源管理体 系标准、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进行对比、评价。 实施性符合验证。实施性符合即体系文件的运行情况能否满足体系文件的要求。用能单位 可将收集到的信息(生产日志、生产能耗报表)或现场控制活动的观察与操作规程、相关 体系文件的规定对照、评价。 效果性符合验证。效果性符合即体系的运行效果能否实现能源管理体系预先规定的要求。 效果性验证是能源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重点,包括能源目标

43、、指标和节能改进方案的实现 程度,如重点用能设备和系统的运行效率、产品综合能耗、产值综合能耗和节能量等。用 能单位通过采用节能检测、能源审计、能量平衡、统计分析等工具,通过对监视测量、生 产消耗统计数据的汇总,依据综合能耗计算分析、节能量计算分析、用能设备测试等方法 对内部审核进行验证、评价。 10 管理评审 DB37/T 15672009 15 最高管理者应按规定的时间间隔主持管理评审工作,对能源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 行评判,以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管理评审每 12 个月至少一次,一般在一次完整的内部审核后进行。 管理评审过程要记录,结果要形成评审报告。管理评审可采用以下步骤进行: a) 制定计划,明确开展管理评审的时间、目的、内容、参加人员,对管理评审输入信息的有关部 门提出资料准备等要求; b) 组织实施管理评审, 记录评审过程; c) 编制评审报告,内容包括: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评价,持续改进措施等; d) 对提出的改进措施及时实施,并进行效果验证。 e) 当发生以下重大变化时可临时追加管理评审: 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发生变化; 能源管理体系人员发生重大变化; 政府及节能主管部门的要求发生变化; 企业组织机构、能源结构等其他发生变化。 _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