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32 ,大小:3.61MB ,
资源ID:1491993      下载积分:5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49199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DB52 T 1453.1-2019 金属非金属矿山排土场灾害防范技术规程 第1部分:监测.pdf)为本站会员(diecharacter30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DB52 T 1453.1-2019 金属非金属矿山排土场灾害防范技术规程 第1部分:监测.pdf

1、 ICS 73.020 D 09 DB52 贵州省地方标准 DB52/T 1453.12019 金属非金属矿山排土场灾害防范技术规范 第 1 部分:监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disaster prevention of metal and non-metal mine dump Part 1: monitoring 2019 - 12 - 03 发布 2020 - 05 - 01 实施 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52/T 1453.12019 I 目 次 前言 . . II 1 范围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1 3 术语和定义 . .

2、1 4 总则 . . 2 5 变形监测 . . 5 6 土压力监测 . . 7 7 土壤含水率监测 . . 8 8 水文气象监测 . . 8 9 现场供电及防雷 . . 10 10 在线监测系统 . . 10 11 监测资 料整理与分析 . . 12 附录 A(资料 性附录) 观测墩施工方法 . 13 附录 B(资料 性附录) 测斜仪安装施工方法 . 15 附录 C(资料 性附录) 土压力计安装施工方法 .18 附录 D(资料性附录) 土壤含水率计安装施工方法 . 20 附录 E(资料性附录) 孔隙水压力计安装施工方法 . 21 附录 F(资料性附录) 监测现场线缆敷设及防雷布置方法 . 24

3、 DB52/T 1453.12019 II 前 言 DB52/T 1453金属非金属矿山排土场灾害防范技术规范包括两部分: 第1部分:监测; 第2部分:预警。 本部分为DB52/T 1453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部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部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部分由贵州省劳动保护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提出。 本部分由贵州省应急管理厅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贵州省劳动保护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国铝业贵州分公司、贵 州锦丰矿业有限公司、瓮福集团有限责任

4、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幸贞雄、谢振华、周远生、周训兵、徐明智、孙殿阁、窦培谦、陈微微、邓江 烽、韩继令、曹家红、汪恒、李慧清、成朝正、张宇、杨胜波、钟阳、吴忠健、徐翔、莫小荣、张健、 赵朝阳、何兴菊、尹智雄、邓万涛、赵红、何远、祝钲洋、黄松、高成香、陈世海、张百清。 DB52/T 1453.12019 1 金属非金属矿山排土场灾害防范技 术规范 第 1 部分:监测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金属非金属矿山排土场灾害的变形监测、土压力监测、土壤含水率监测、水文气象监 测、现场供电及防雷、在线监测系统、监测资料整理与分析等内容。 本部分适用于金属非金属矿山排土场,不适用于放射性矿山。 2 规范性引

5、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6423 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 GB 50421 有色金属矿山排土场设计规范 GB 50666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 GB 51119 冶金矿山排土场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排土场 dump 集中排放矿山剥离和掘进过程中产生的腐植表土、风化岩土、坚硬岩石及其混合物和贫矿等的场所。 3.2 变形监测预报 deformation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

6、g 对地表和地下一定深度范围内岩土体的位移、倾斜、裂缝的变化进行监测,并提供变形分析预报的 过程。 3.3 堆置高度 heap height 各台阶高度的总和。 3.4 监测点 monitoring point 根据变形物体的变形情况所布置用于安置监测仪器的位置点。 DB52/T 1453.12019 2 3.5 监测基点 monitoring base point 建在监测区域外经确认相对固定不动的点。 3.6 渗流 seepage 地下水在边坡体内岩(土)体裂隙或孔隙中的流动。 3.7 滑坡 landslide 岩土体在较大范围内沿某一特定的剪切面(带)产生破坏性滑动的灾害。 3.8 在线

7、监测 online m onitoring 应用现代电子、信息、通信及计算机技术,实现数据实时采集、传输、分析、管理的监测技术。 3.9 灾害监测系统 disaster mon itoring system 由监测仪器,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分析、管理、显示等软硬件构成的系统。 4 总则 4.1 一般规定 4.1.1 矿山排土场灾害主要指滑坡和泥石流。 4.1.2 矿山应根据 GB 16423 的要求和矿山实际建立排土场灾害监测系统,定期进行排土场监测,有效 防范、控制和减少地质灾害事故的发生。当排土场发生滑坡或滑坡征兆时,应加强监测监控工作。 4.1.3 排土场灾害监测可采取人工监测和在线监

8、测两种方式。灾害监测系统应遵循科学可靠、布置合 理、全面系统、经济适用的原则。 4.1.4 监测仪器、设备、设施的选择,应具有先进性且便于实现在线监测;监测仪器、设备、设施的 安装、埋设和运行管理,应确保施工质量和运行可靠。 4.1.5 监测系统建成并试运行 3 个月后,经矿山组织验收合格后投入正式使用。 4.1.6 矿山企业应评估排土场稳定性状况,按 4.2 和4.4 确定灾害监测等级和监测指标,进行排土场 总体监测方案设计,并按设计要求建设监测系统。排土场定期进行稳定性分析后,灾害监测等级上升的 应补充设计并进行建设。 4.1.7 排土场总体监测方案设计应当根据监测对象实际情况确定监测项目

9、。排土场表面位移、降雨量 为基本监测项目。 4.1.8 排土场灾害监测,应根据排土场设计等级、堆置方式、地形和地质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设 置必要的监测项目及其相应设施,定期进行监测。 DB52/T 1453.12019 3 4.1.9 排土场灾害监测等级为一级与二级、不良地质条件、堆置高度 H100 m 的排土场应安装在线监 测系统。 4.2 排土场灾害监测等级 4.2.1 矿山排土场依据场地条件等级指数 E、堆置高度等级指数 H、排土容积等级指数 V、地质条件等 级指数 G、安全等级指数 S、最终边坡角等级指数 六个指标确定不同的灾害监测等级。 4.2.2 场地条件等级指数 E:根据 GB

10、 51119,场地条件等级按表 1划分为四级。 表1 场地条件等级 场地条件等级指数E 分类名称 坡度 场地环境 1 良好 地形坡度6 场地地基良好 2 一般 6地形坡度12 场地内部不存在软弱地基、非易 发生泥石流灾害 3 复杂 12地形坡度24 场地内部分存在软弱地基、低易 发生泥石流灾害 4 不良 地形坡度24 场地内存在大范围软弱地基、易 发生泥石流灾害 注:当排土场的坡度和场地环境等级差为一级时,按高标准划分;两者的等级差大于一级时,按高标准降低一级划 分。 4.2.3 堆置高度等级指数 H:根据 GB 50421,排土场堆置高度等级按表 2 划分为四级。 表2 堆置高度等级 堆置高

11、度等级指数H 分类名称 高度 1 低边坡 50 m 2 中高边坡 50 mH100 m 3 高边坡 100 mH150 m 4 超高边坡 150 mH 4.2.4 排土容积等级指数 V:根据 GB 51119,排土容积等级按表 3划分为四级。 表3 排土容积等级 排土容积等级指数V 分类名称 排土容积10 4 m 3 1 小型排土场 V1000 2 中型排土场 1000V5000 3 大型排土场 5000V20000 4 超大型排土场 V20000 4.2.5 地质条件等级指数 G:根据排土场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将排土场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 划分为简单、中等和复杂,对应的工程条件等级指数

12、G 分别为 1、2、3。当两者等级指数不一致时取高 者作为排土场地质条件等级,见表 4。 DB52/T 1453.12019 4 表4 地质条件等级 地质条件等级指数G 分类名称 1 简单 2 中等 3 复杂 4.2.6 最终边坡角等级指数 :根据最终边坡角与排土场物料自然安息角的大小关系,将最终边坡角 等级指数 划分,见表 5。 表5 最终边坡角等级 最终边坡角等级指数 分类名称 1 小于排土场物料自然安息角 2 大于排土场物料自然安息角 4.2.7 灾害监测等级指标权重见表 6。 表6 灾害监测等级指标权重值 灾害监测等级指标 权重值 场地条件等级指数 2.30 堆置高度等级指数 2.65

13、 排土容积等级指数 1.02 地质条件等级指数 1.68 最终边坡角等级指数 2.35 4.2.8 灾害指数:矿山排土场根据公式(1)计算排土场灾害指数 D ,并将灾害监测等级划分为一、 二、三、四级,一级为最高等级,四级为最低等级,按表 7 确定监测等级。 35.268.102.165.230.2 GVHED . (1) 式中: D 灾害指数; E 场地条件等级指数; H 堆置高度等级指数; V 为排土容量等级指数; G 工程条件等级指数; A 最终边坡角等级指数。 表7 灾害监测等级 灾害监测等级 灾害指数D 一级 3134) 二级 2431) 三级 1724) 四级 1017) DB52

14、/T 1453.12019 5 4.3 灾害监测指标体系 4.3.1 灾害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是排土场灾害监测系统的核心内容,应客观、全面、准确地反映排土 场的安全状况。 4.3.2 灾害监测指标体系包括表面位移、内部位移、裂缝、土压力、土壤含水率、孔隙水压力、降雨 量等指标。 4.4 监测要求 4.4.1 矿山排土场应结合灾害监测等级,对边坡变形、土压力、土壤含水率、水文气象等进行监测, 灾害监测基本指标如表 8 所示。 表8 灾害监测基本指标表 变形监测 水文气象监测 监测 等级 表面 位移 内部 位移 裂缝 土压力 土壤含水 率 孔隙水压力 降雨量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注:强制项,推荐

15、项,不设项。 4.4.2 所有等级的排土场均应定期对稳定状况进行人工巡视,降雨条件下应加强巡视。当排土场边坡 顶部出现长度超过 5 m、宽度大于5 cm、深度大于2 m 的贯通性裂缝时,应对边坡裂缝实施监测。 5 变形监测 5.1 一般规定 5.1.1 变形监测包括边坡体表面位移、内部位移和裂缝监测。 5.1.2 变形监测采用的坐标系及水准高程宜与矿山设计或运行阶段的国家控制网坐标系统一致,也可 采用独立的坐标系。 5.1.3 对潜在滑动带、可疑部位加强监测工作,视具体情况增加监测点。 5.1.4 表面位移为自动化在线监测的,应每季度进行人工监测比对。 5.1.5 变形监测正负号的规定: a)

16、 水平位移:以监测边坡外向为正,反之为负。背向边坡,沿边坡走向,以左为正,右为负; b) 竖向位移:向下为正,向上为负; c) 裂缝位移:张开为正,闭合为负。 5.2 表面位移监测 5.2.1 监测内容 监测边坡顶部表面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 DB52/T 1453.12019 6 5.2.2 监测布置 5.2.2.1 监测基点应设置在边坡外部稳定区域。 5.2.2.2 表面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应共用一个测点。 5.2.2.3 测线选择和测点布置:宜在边坡中轴线上、工程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区域及有异常反应部位布 置测线,再根据测线布置相应测点。 5.2.2.4 测点间距:一般边坡走向长度小于 300

17、m 时,宜取20 m100 m;边坡走向长度介于 300 m1000 m 之间时,宜取 50 m200 m;边坡走向长度大于 1000 m 时,宜取100 m300 m。测点垂直 间距不大于 50 m。 5.2.3 监测精度 水平面误差不大于3 mm,高程误差不大于5 mm。 5.2.4 监测设施及安装要求 5.2.4.1 使用 2 个GPS进行表面位移监测,1 个作为监测基点,1 个作为监测点。 5.2.4.2 监测基点和监测点的结构应稳固可靠,不易变形。 5.2.4.3 监测基点和监测点在土体上的底座埋入土体的长宽高不低于 1.2 m。 冰冻区应深入冰冻层以下 0.5 m。 5.2.4.4

18、 设置观测墩的,观测墩基座和墩身应设钢筋骨架,采用混凝土浇筑,外观尽量布置为白色, 埋深要大于冻土层等松动区域。观测墩施工方法可参照附录 A,具体施工要求按照 GB 50666 的相关规 定执行。 5.3 内部位移监测 5.3.1 监测内容 内部位移包括内部水平位移和内部竖向位移。 5.3.2 监测布置 5.3.2.1 监测断面的布置应根据监测等级、地质条件、潜在滑动面位置等情况确定。 5.3.2.2 监测断面布置:宜以边坡中轴线为中心,建立监测网。一般边坡走向宽度小于 300 m时,纵 向断面间距宜取 20 m100 m;边坡走向长度介于 300 m1000 m之间时,宜取 50 m200

19、m;边坡走向长 度大于1000 m 时,宜取100 m300 m。 5.3.2.3 每个纵断面上竖直监测线首尾高程差不大于 50 m。每条竖直监测线上测点不少于 3 个,间距 不大于 10 m,最下一个测点应置于潜在滑动面之下。 5.3.2.4 可参照内部水平位移监测要求布设内部竖向位移监测;内部竖向位移监测宜与内部水平位移 监测结合布置。 5.3.2.5 内部位移的监测深度应依据潜在滑移面的位置确定。 5.3.3 监测精度 内部水平位移监测的仪器精度应不大于0.10 mm/m。 5.3.4 监测设施及安装要求 5.3.4.1 内部测斜仪需与测斜管配合使用。测斜仪安装施工方法可参考附录 B。

20、DB52/T 1453.12019 7 5.3.4.2 现场钻孔宜采用套管护壁的方式钻进,套管长度以 1 m 为宜。钻头钻到预定位置后,不要立 即提钻,需把水泵接到清水里向钻孔内灌清水,直至泥浆水变成清水为止,提钻后立即安装套管。 5.3.4.3 连接测斜管时,一定要插到管子端面相接为止,再用自攻螺钉拧紧。底盖封口处和管接头处 用土工布裹扎。 5.3.4.4 测斜管长度安装到位后,需要调正凹槽的方向,先把管子向上提起少许,转动测斜管,使测 斜管内的一对凹槽垂直于测量面即可。 5.3.4.5 测斜管安装合格后应回填测斜管与孔壁之间的空隙,使测斜管与周边有机结合。回填时用手 扶正测斜管,不断向测斜

21、管内注入清水,注满并保持满管清水。回填的原料视钻孔确定。岩石钻孔用水 泥沙浆或纯水泥浆回填。土中钻孔可用中粗砂或原状土、膨胀泥球等回填。一边回填一边轻轻地摇动管 子,使之填实。回填速度不能太快,以免塞孔后回填料下不去形成空洞。填满后盖上管盖,用自攻螺丝 上紧。24 小时后再去检查,回填料若有下沉再补充填满。 5.3.4.6 安装测斜仪时,先用活动测斜仪试放一遍,确认与设计一致后进行安装。每只倾斜仪的传感 器需与安装附件连接完好,传感器的两端各配有一只严格处于同一平面内的导向定位机构。单只传感器 使用时倾斜仪为一组装完整的准测斜仪,两导轮之间的间距即为测斜仪的“标距”。多只传感器串联使 用时,需

22、将单只传感器分别用连接配件于安装现场连接固定可靠,此时需保证每只倾斜仪的导向轮处于 同一平面内。把不同深度的连接杆和测头按顺序连接放入时,注意滚轮的方向(高轮指向边坡外)和供 电电缆編号,作好记录,逐一确认后方可固定或封堵孔口。 5.3.4.7 将露出地表的测斜管截至地表以上 10 cm,在测斜管周边浇灌 40 cm40 cm30 cm 混凝土槽, 并预埋穿线管,并浇灌 40 cm40 cm5 cm 的水泥盖板保护管口。 5.4 裂缝监测 5.4.1 对边坡表面裂缝可采用皮尺、钢尺及简易测点等简单手段进行测量,对裂缝深度 2 m 以内的浅 缝可用坑槽探法检查裂缝深度、宽度及产状等。 5.4.2

23、 当裂缝长度不超过 20 m时宜采用埋设测缝计或位移计进行监测。 5.4.3 边坡表面裂缝监测的误差应不大于 5 mm。 5.4.4 裂缝开始出现后,采用人工观察时应逐日观测,稳定后每周观测 1 次,直到裂缝变化趋于稳定 为止。 6 土压力监测 6.1 监测内容 监测边坡土体内部压力变化。 6.2 监测布置 土压力监测点的布置宜与内部位移监测点相结合,成组实施监测,土压力与内部位移监测孔的孔距 不低于2.5 m。 6.3 监测精度 监测量程宜为计算的最大土压力值的2 倍,精度不宜低于0.5%F S。 DB52/T 1453.12019 8 6.4 监测设施及安装要求 6.4.1 压力传感器应具

24、有足够的强度、抗腐蚀性、耐久性,能灵敏反应压力变化。土压力计安装施工 方法可参考附录 C。 6.4.2 安装土压力计之前,宜先将土压力计做成预制件。将长度为 60 cm,孔径为 180 mm 的PVC 管内 用混凝土填实并做好吊拉穿线,竖直放置 PVC管,将土压力计背板水平放置在 PVC 管内混凝土上压紧, 土压力计感应板应超出 PVC 管边沿,待整体凝固后使用。 6.4.3 将待安装的钻孔孔底 5 m用混凝土填实,具体填实深度以现场实际施工情况为准,原则上填实 深度最低不小于 1 m。 6.4.4 孔底填实后立即安装土压力计预制件,使感应板朝上,在孔口用横杆吊拉固定,待预制件与孔 底混凝土凝

25、固后用土回填至与管口平。 6.4.5 在地表管口上方浇筑 40 cm40 cm30 cm 混凝土墩,并预埋穿线管,以保护管口和标明位置。 7 土壤含水率监测 7.1 监测内容 监测边坡土壤含水量。 7.2 监测布置 7.2.1 在边坡中轴线所在纵断面上布置 12 个监测区域。 7.2.2 监测深度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至少有 3 个以上监测点。 7.3 监测精度 监测精度不低于3%F.S,分辨率不低于2%。 7.4 监测设施及安装要求 在监测坑侧壁每隔一定距离插入一个土壤含水率计,设备间距不低于30 cm,设备数量根据监测需 要确定。安装完成后回填土至地表平,并做好安装位置标记。土壤含水率计安装施

26、工方法可参考附录D。 8 水文气象监测 8.1 孔隙水压力监测 8.1.1 监测内容 监测地下水渗流变化情况。 8.1.2 监测布置 8.1.2.1 监测断面应选在有代表性且能控制主要渗流情况的边坡纵断面,以及预计有可能出现异常渗 流的区域。 8.1.2.2 监测点的位置和深度应根据地质情况、潜在滑动面位置、可能产生的渗透变形情况、渗水部 位、汇集条件、渗流量大小并结合所采用的监测方法进行确定。 8.1.2.3 孔隙水压力监测点的布置宜与内部位移监测点、土压力监测点相结合,成组实施监测,两两 监测钻孔之间的距离不低于2.5 m。 DB52/T 1453.12019 9 8.1.3 监测精度 监

27、测精度不低于0.1%F.S。 8.1.4 监测设施及安装要求 8.1.4.1 孔隙水压力计需配合测压管使用,测压管推荐使用 2 寸镀锌钢管。孔隙水压力计安装施工方 法可参考附录 E。 8.1.4.2 透水段为 6 mm的透水孔呈八排交错排列,纵向孔距 100 mm,横向孔距 20 mm30 mm(4 排), 管内壁的钻孔应去毛刺。 8.1.4.3 包扎透水段的土工布为(400 g/m 2 )无纺短纤针刺土工布。绑扎用的尼龙绳垂直间距 100 mm, 绑扎角度为 15。 8.1.4.4 凡不需要监视渗透的孔段(非反滤料段)应严密封闭。必要时需在导管外叠套橡皮圈或油毛 毡圈 23 层,管周再填封孔

28、料。 8.1.4.5 安装测压管前,需在孔底灌注不低于 250 mm 厚度的混凝土打底。 8.1.4.6 透水段采用反滤料(中砂)封孔。测压管底部采用铁板点焊封底。 8.1.4.7 非反滤料段封孔材料宜采用膨润土球或高崩解性粘土球。要求在钻孔中潮解后的渗透系数小 于周围土体的渗透系数。土球应由直径 5 mm10 mm 的不同粒径组成,应风干,不宜日晒、烘烤。封孔 时需逐粒投入孔内,必要时可掺入 10%20%的同质土料,并逐层捣实。切忌大批量倾倒。管口下 1 m2 m 范围内应用夯实法回填粘土(或水泥粘土浆)。封至设计高程后,向管内注水,至水面超过泥 球段顶面,使泥球崩解膨胀。 8.1.4.8

29、封孔后应尽快安设管口保护装置,防止雨水流入和破坏,并将测压管的管口高程,管底高程, 位置坐标(桩号、距坝轴线距离)均需测量准确,记入考证表。 8.1.4.9 将露出地表的测压管截至地表以上 10 cm,在测压管周边浇灌 40 cm40 cm30 cm 混凝土槽, 并预埋穿线管,并浇灌 40 cm40 cm5 cm 的水泥盖板保护管口。 8.2 降雨量监测 8.2.1 监测内容 对监测区域的降雨情况进行监测和预警。 8.2.2 监测布置 按一个排土场设置一套雨量监测系统。 8.2.3 监测精度 降雨强度:0.01 mm4 mm/min(允许通过最大雨强8 mm/min);分辨率:0.1 mm。

30、DB52/T 1453.12019 10 8.2.4 监测设施及安装要求 降雨监测应采用自动气象站或雨量计等计量仪器。宜建立雨量监测系统,能够实时显示降雨量,统 计日降雨量、月降雨量和年降雨量,并生成报表。监测现场按以下方式设置雨量计观测墩: a) 开挖长宽高为 1.2 m1.2 m0.5 m 的基坑; b) 用14 螺纹钢筋单层双向制作底座钢筋网(1 m1 m),间隔为 0.2 m; c) 用14 螺纹钢筋作为主筋,并以8钢筋为箍筋制作长宽高为 0.3 m0.3 m1.7 m 的钢筋笼, 箍筋间隔为 0.2 m; d) 将钢筋笼放到底座钢筋网中央,并用扎丝扎接至底部钢筋网上; e) 向坑底浇

31、筑 0.1 m 厚混凝土并整平,然后将扎接好的钢筋网和钢筋笼放入底座混凝土上并浇筑 混凝土至 0.3 m 厚,浇筑时注意捣固; f) 在底座混凝土凝固后,开始立柱的浇筑施工,具体施工要求按照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 的相关规定执行。模板尺寸为 0.4 m0.4 m1.7 m(长宽高),事先应将 PVC 预埋管 ( 3 cm)和预埋防雷接地线(延伸至基座底部以下土层内)放入钢筋笼内,在预埋管中穿好 相关电缆。以主筋外混凝土厚度不小于 10 cm 为标准固定好模具(保证预埋管两端至少露出模 具之外 10 cm长度),然后将底座未浇筑部分浇筑完成(主筋覆盖混凝土厚度宜超过 10 cm), 并开始浇筑立

32、柱混凝土; g) 立柱浇筑结束后及时将无杂质的细腻新鲜土覆盖于基座之上,厚约 15 cm(保证凝固同时便于 拆模),拆模时间根据气温和外加剂性能决定。 9 现场供电及防雷 9.1 供电 排土场现场监测仪器在不具备市电供电条件的情况下,宜采用太阳能供电,并具备在连续15 日无 光照条件下的供电能力。 9.2 防雷 9.2.1 现场直击雷防护采用避雷针,感应雷防护采用单项电源避雷器和通讯电缆防雷器。通信线路两 端分别加装防雷器,一端靠近传感器,避免由于感应雷造成的电流对传感器的损害;另一个防雷器尽量 靠近数据处理设备。 9.2.2 直击雷避雷接地系统控制在 10 以下;感应雷避雷接地系统控制在 4

33、 以下。监测现场线缆敷 设及防雷布置方法可参考附录 F。 10 在线监测系统 10.1 一般规定 10.1.1 在线监测系统应包含数据自动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分析及预警等部分,并具备在各种气候 条件下实现实时监测的能力。 DB52/T 1453.12019 11 10.1.2 在线监测系统应具备下列基本功能: a) 数据自动采集功能; b) 现场网络数据通信及远程通信功能; c) 数据存储及处理分析功能; d) 统计和报表功能; e) 数据查询,图形、报表等显示功能; f) 监测周期可调; g) 单指标预警和综合预警功能; h) 防雷和抗干扰功能; i) 数据采集故障报警功能; j) 其他辅

34、助功能,包括数据备份、断电保护、来电自动重启、自诊断及故障显示等功能。 10.1.3 在线监测系统应符合下列基本性能要求: a) 巡测采样时间小于 30 min; b) 故障率小于 5%; c) 监测现场太阳能供电系统能保证连续 15 天无光照条件下设备的正常运行; d) 防雷电感应不小于 1000 V; e) 采集装置测量范围满足被测对象有效工作范围的要求。 10.2 在线监测系统设计 10.2.1 在线监测系统控制中心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控制室和计算机机房的规定,宜设置在企业调度 中心。 10.2.2 在线监测系统设备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数据采集装置,能适应应答式和自报式两种方式

35、,按设定的方式自动进行定时测量; b) 监控主机系统,与数据采集装置连接在一起,其配置应满足在线监测系统的要求,并配置必要 的外部设备; c) 数据通信与传输,数据采集装置和监控主机之间可采用有(无)线网络通讯。矿山企业应根据 要求配置公网 IP 地址,开放网络通信端口等。 10.2.3 在线监测系统软件应包括实时数据采集和灾害监测预警管理两个部分。灾害监测预警管理应具 有基础资料管理、各项监测内容实时显示发布、数据分析、图形报表制作、单指标预警和综合预警等功 能。 10.2.4 在线监测系统各种传感器宜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稳定性好、易维护保养。 10.3 安装与调试 10.3.1 对有相对位

36、置和方向要求的监测设备的安装,在现场放样时,应严格控制坐标位置;监测设备 的安装支架应埋设牢靠,水平度和垂直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10.3.2 在线监测系统安装过程中,应按设计要求精心施工确保质量,安装和埋设完毕后应绘制竣工图, 并对系统设备进行现场调试、参数标定,做好详细记录。 10.3.3 监测设施更新改造工程,在安装在线监测传感器时,尽量不破坏原有可用的监测设施。 10.4 运行与管理 10.4.1 应对在线监测系统每年至少进行 1 次系统检查,做好记录,存档备查。 10.4.2 应对在线监测系统基点、测点和线缆等加以防护,设置安全管理标牌。 DB52/T 1453.12019 12 10

37、.4.3 应制定在线监测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及监测人员岗位责任制、操作规程、值班制度等规章制 度。 10.4.4 应指定人员负责在线监测系统的日常检查与维护工作。 10.4.5 应绘制在线监测系统布置图,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更新。布置图应标明传感器等设备的 位置,以及信号线缆和供电电缆走向和型号等。 10.4.6 应建立以下台账及报表: a) 监测系统设备台账; b) 监测系统设备故障登记表; c) 监测系统检修记录表; d) 监测系统巡检记录表; e) 预警记录月报表。 10.4.7 在线监测系统发出预警信息时,值班人员应按规定程序及时处置,处置结果应记录备案。 10.4.8 预警记录月

38、报表应包括打印日期和时间、传感器名称及编号、安装位置、所测物理量名称、预 警次数、对应时间、解除时间、累计时间、每次预警的最大值、对应时刻及平均值、每次采取措施时间 及采取措施内容等。 10.4.9 每3 个月应对在线监测系统数据进行备份,备份的数据保存时间应不少于 2 年。 10.4.10 在线监测系统应有足够的备件。 11 监测资料整理与分析 11.1 一般规定 11.1.1 每年应至少进行 1 次资料整理,定期进行资料分析,做出分析报告。 11.1.2 资料整理和分析中,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做出判断,有问题及时上报处理。 11.1.3 工程施工阶段和试运行阶段,宜根据理论计算或模型试验

39、成果,并参考类似工程经验,对监测 项目提出预计的监测值变化范围,提出监测预警指标。在监测项目投入运行后,应定期根据实测资料提 出或调整监测预警指标值。 11.1.4 资料分析报告应做到项目齐全、考证清楚、数据可靠、图表完整、规格统一、说明完备。 11.1.5 应建立监测资料档案或信息管理系统。 11.2 资料整理 11.2.1 人工监测和安全检查应做好所采集数据和检查情况的原始记录,应有固定格式,数据和检查情 况应准确、清晰、齐全、应记入监测日期、监测(检查)人姓名及监测条件等必要说明。 11.2.2 在线监测数据应能自动分类存储数据,能分别以表格、图形等方式按年、月、日进行统计查看, 打印等

40、操作。 11.3 资料分析 11.3.1 资料分析的项目、内容、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11.3.2 应分析了解各监测值大小、 变化规律、 变化趋势以及相互间的关系。 对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判断各监测值的变化和趋势是否正常,发现异常情况和不安全因素,评估边坡安全状态,预报未来变化 趋势。 DB52/T 1453.12019 13 11.3.3 资料分析后,提出资料分析报告,资料分析报告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a) 排土场概况; b) 监测设备运行、维护、保养、更换情况; c) 监测资料整理、分析情况; d) 对改进安全管理工作和运行调度工作的建议。 11.3.4 资料分析报告及各类监测记录

41、应及时存档,保存期限不低于 30 年。 DB52/T 1453.12019 14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观测墩施工方法 A.1 布置方式 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观测墩推荐采用钢筋混凝土方式。埋深要大于冻土层、磷石膏堆积坝表层松 动区域。观测墩的外观尽量布置为白色,这样既可以减少太阳照射时引起的温度变形,且容易辨识。 A.2 钢筋网笼及墩身技术要求 A.2.1 钢筋应清除表面的铁锈、油渍等,使其表面洁净。钢筋应平直,如局部弯曲度超过标准的,应 予以矫直后才可使用。混凝土观测墩钢筋笼技术要求见图A.1。 图A.1 混凝土观测墩钢筋笼技术参数示意图 DB52/T 1453.12019 1

42、5 A.2.2 观测墩中的竖向钢筋骨架采用直径10 mm的螺纹钢筋,使用时须在距顶端10 cm处,向内弯成 形弯,足筋下端需在距端头30 cm处向外弯成形弯。裹筋采用直径6 mm的普通钢筋,间隔200 mm;基 座钢筋网片采用单层双向布置方式,相互间隔为200 mm,材料选型与竖向钢筋骨架相同。 A.2.3 监测基点和监测点的基坑开挖尺寸为1.2 m1.2 m1.2 m。观测墩墩身露出地面高度不低于 1.5 m。 A.2.4 在底座混凝土凝固不少于12 小时后,开始立柱的浇筑施工。搭建好模板(0.4 m0.4 m2.5 m) 后,将PVC预埋管( 30 mm)和预埋防雷接地线(延伸至基座底部以

43、下土层内至少1 m)放入钢筋笼内, 还应在预埋管中事先穿好相关电缆。其次,以主筋外混凝土厚度不小于10 cm为标准固定好模具(保证 预埋管两端至少露出模具之外10 cm长度)。然后将底座未浇筑部分浇筑完成,并开始浇筑立柱混凝土, 浇筑同时注意捣固,浇筑至顶部时候,及时将强制对中基座安置于观测墩顶端,并做相关处理。 A.2.5 立柱浇筑结束后及时将无杂质的细腻新鲜土覆盖于基座之上,厚约15 cm。拆模时间根据气温和 外加剂性能决定。 DB52/T 1453.12019 16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测斜仪安装施工方法 B.1 钻孔 B.1.1 采用工程钻探机钻孔,一般采用 100 m

44、m以上钻头钻孔。 B.1.2 为防止安装时测斜管中有沉淀,测斜孔都需比安装深度深一些。一般每10 m多钻0.5 m,即10 m+ 0.5 m=10.5 m,20 m+1 m=21 m,以此类推。 B.1.3 由于排土场系松散物质构成,塌孔现象较为严重,推荐采用套管护壁的钻进方法,建议套管长 度不低于1000 mm,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验后确定套管长度。 B.2 清孔 钻头钻到预定位置后, 不要立即提钻, 需把水泵接到清水里向下灌清水, 直至泥浆水变成清水为止, 提钻后立即安装测斜管。 B.3 安装测斜管 B.3.1 安装方法 测斜管长度一般为2 m/根,需要一根一根地连接到设计的长度。连接的

45、方法是采用边向孔内插入边 连接的方法,首先将第一根测斜管在没有外接头的一端套上底盖,用三只M4 10自攻螺钉拧紧(这是钻 孔中安装在底部的一节管子)封口,封口后为防缝隙漏浆,可用土工布裹扎,然后插入孔中慢慢地向下 放。放完一节,再向管接头内插入下一节测斜管,应注意的是一定要插到管子端面相接为止(用自攻螺 钉拧紧,接头处为防缝隙漏浆,可用土工布裹扎),按此方法一直连接到设计的长度。当测孔较深,测 斜管重量较大时,可用尼龙绳吊住测斜管往下放。若孔内有水测斜管向上浮,放不下去时,应向测斜管 内注入清水,边下放边注水,见图B.1。 DB52/T 1453.12019 17 图B.1 测斜仪安装示意图

46、B.3.2 调正方向 当测斜管长度安装到位后,需要调正凹槽的方向,先把最后一节测斜管上的接头取下,看清管内凹 槽方向,把管子向上提起少许,转动测斜管,使测斜管内的一对凹槽垂直于测量面。一人提不动时,可 用多人协助,对准后再缓慢放下,开始回填。 B.3.3 回填 测斜管安装合格后应向测斜管与孔壁之间的空隙中回填,使测斜管与周边有机结合。回填时用手扶 正测斜管,不断向测斜管内注入清水,注满并保持满管清水。回填的原料视钻孔确定。岩石钻孔用水泥 沙浆或纯水泥浆回填。土中钻孔可用中粗砂或原状土、膨胀泥球等回填。一边回填一边轻轻地摇动管子, 使之填实。回填速度不能太快,以免塞孔后回填料下不去形成空隙。填满后盖上管盖,用自攻螺丝上紧。 一天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