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B63/T 14182015 ICS 65.020 B 16 备案号:47897-2015 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63/T 14182015 高原鼢鼠监测技术规范 2015 - 09 - 24 发布 2015 - 12 - 20 实施 青海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63/T 14182015 前 言 本规范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规范由青海省农牧厅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青海省草原总站。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任程、于红妍、星学军、唐俊伟、侯秀敏、尚永成、刘晓健、李林霞、王朝华、 赵廷贵、张明、李卫民、丁恺、何玲、史小为。 DB63/T 1418201
2、5 1 高原鼢鼠监测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高原鼢鼠监测采用的方法、监测时间以及监测数据记载归档等技术内容。 本规范适用于以高原鼢鼠为主的草地害鼠的监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B63/T 209 青海省草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 DB63/T 331 草地害鼠预测预报技术规程 DB63/T 393 草地鼠虫害、毒草调查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 草地鼠害 啮齿类动物在一定区域内过度繁殖,对草地、
3、人、畜造成损失及危害的统称。 3.2 草地害鼠 直接危害草地生态,造成生物量下降,地表大面积裸露,植被盖度降低,引起草地退化的鼠类优 势种群,主要包括营地面生活的高原鼠兔和营地下生活的高原鼢鼠。 3.3 鼠害监测 为全面获取鼠害基础信息,在鼠害发生发展变化的客观过程,运用适当的方法,对鼠害发生期、发 生量、迁移量、灾害程度等所进行的持续、科学的调查,称为鼠害监测。 3.4 新土丘 当年高原鼢鼠推出的土丘。 3.5 DB63/T 14182015 2 土丘群数 由数量不等的、走向一致的若干土丘组成,或密集成片,或排列成行,个别情况下1个孤立的或数 个土丘可视为 1个土丘群。 3.6 性比 种群中
4、雄性个体与雌性个体的比例关系,可用整体数与雄性数的百分率表示。 3.7 生境 是生态环境的简称,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 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 4 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规范。 雌性。 雄性。 5 观测区和样地 5.1 观测区设立 5.1.1 观测区设立标准 在当地主要草地害鼠发生危害区域内,根据不同草地类型或生境,选择交通便利、观察鼠种齐全、 具有鼠种代表性的地段确定害鼠的观测区。观测区设置后应保持相对稳定,不同生境各确定观测区1个, 每个观测区的面积50公顷以上。 5.1.2 观测区设立方法 以县为单位调查草地害鼠发生区域所属乡、村具体地名,查阅
5、与草地害鼠生存有关的地理位置、 海拔高度、气候条件、草地类型、地质与土壤、水文及植被等有关文献资料,然后邀请熟悉当地鼠害 情况的干部和牧民群众进行座谈访问,初步掌握害鼠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采用路线调查的方法, 根据当地鼠害、地形、植被特点设置调查路线,使能够横穿主要地形要素及草地植被类型的主要段 面,对符合设立观测区标准的确定为一个观测区,并编号登记,参见附录A表A.1,A.2要求进行记录。 5.2 样地设立 5.2.1 样地设立标准 在观测区内依据不同地貌单元和草地类型,在当地主要害鼠栖息的典型栖息环境,能够满足长期 取样的需要,确定为害鼠调查样地。样地设置后应保持相对固定,只有当样地内的
6、高原鼢鼠密度不能 反应出动态趋势时方可转移,距永久性居民点距离不少于1千米。 DB63/T 14182015 3 5.2.2 样地设立方法 依据样地设立标准每个观测区设样地3个,并编号记录。样地面积为0.5公顷。 6 草地鼠害监测 6.1 观测区监测 6.1.1 分布区域监测 在观测区的样地外进行取样,数量不少于3个(即样本数3),监测的方法参照DB63/T 393执行, 确定该区域主要害鼠种类及分布情况,并将监测结果参见附录A表A.3中。分别在不同生境找出分布规 律,并根据高原鼢鼠种群数量,划分危害等级,划分标准参见附录B表B.1,以确定该区域内高原鼢鼠 分布和危害等级状况。 6.1.2 危
7、害程度监测 6.1.2.1 破坏量监测 破坏量用“样线法”进行监测,方法与记录内容参照DB63/T 393执行。 6.1.2.2 牧草损失监测 牧草损失用“采食量计算法”进行监测,方法与记录内容参照DB63/T 331执行。 6.1.3 巢区与迁移监测 在观测区对巢区范围和迁移距离用标志流放法进行调查,每日检查一次,每只鼠捕获次数不少于10 次,根据多次反复捕捉记录,估算出巢区面积和迁移距离,并勾绘出边界线。 6.1.4 草地植被监测 草地植被监测内容包括草地类型、植被盖度、草群高度、产草量及放牧强度等,方法与记录内容 参照DB63/T 209执行。 6.1.5 气象因素监测 调查了解当地气象
8、情况,可从各专业部门公布的资料和当地气象台(站)获取。除做好温度、降 雨、光照、风速等一般记录外,着重调查记录影响鼠类种群发生消长因素的特殊气象、环境因子,监 测结果参见附录A表A.6要求进行记录。 6.1.6 观测区监测时间 观测区监测每年两次,第一次在4月5月,第二次在9月10月。 6.2 样地监测 6.2.1 种群数量监测 采用开洞封洞法、土丘群系数法、新土丘计数法。根据不同监测任务的要求, 选择其中1种2种方 法进行监测,监测结果参见附录A表A.4,A.5要求进行记录。计算公式参见附录D。 6.2.2 种群繁殖监测 DB63/T 14182015 4 6.2.2.1 性比 对所有捕获的
9、草地害鼠分别进行雌雄个体鉴别,分别统计其数量。结果参见附录A表A.7要求进行记 录。 6.2.2.2 年龄结构 常对所有捕获的草地害鼠进行体重(胴体重)、体长的测量,根据体重(胴体重)划分年龄结构, 标准参见附录C表C.1,监测结果参见附录A表A.8要求进行记录。 6.2.2.3 繁殖指标 对样地内捕获的草地害鼠进行解剖,雌鼠主要观察胎仔数、子宫斑,雄鼠主要观察睾丸及附睾发育 情况。计算怀孕率、平均胎仔数、繁殖率和繁 殖指数、繁殖强度,监测结果参见附录A表A.8、表A.9要 求进行记录。计算公式参见附录D。 6.2.3 样地监测时间 可结合观测区监测进行,每年监测两次,第一次在4月5月,第二次
10、在9月10月。如有监测的特 殊需要,可酌情增加监测次数,直至每月1次。 7 数据汇总、上报、归档 监测工作结束后,将数据汇总整理上报业务主管部门,将原始数据填入附录A内归档保存。 8 草地鼠害监测操作规则及所需设备、器材 草地鼠害监测操作应遵守的规则参见附录E,监测所需的设备、器材参见附录F。 DB63/T 14182015 5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高原鼢鼠固定监测点调查资料手册 表A.1给出了高原鼢鼠固定监测调查资料手册封面样式;表 A.2至表A.9给出了高原鼢鼠固定监测点 相关调查记录表格式样。 表A.1 手册封面要求 ( 年) 站 名 (盖章) 承担单位 站 址 调查人员
11、 负 责 人 DB63/T 14182015 6 表A.2 观测区基本情况调查表 行政名称(县级) 调查地点 调查人 观测区编号 观测区设立日期 观测区位置 观测区面积(hm 2 ) 经度() 纬度() 高程(m) (中心位置) 草原类 草原型 土壤类型 土壤质地 地形地貌 地表特征 主要植物 害鼠种类 天敌种类 利用方式 利用状况 草场综合评价 灾害性气候因子 注: 1.行政名称:必须填写标准完整的行政名称,不能简写; 2.观测区编号:调查种类+由6位县级行政区划编码当前年度4位顺序编码组成,顺序编码范围00019999; 示例:2014年玛多县高原鼠兔2号观测区的编码为:R63262620
12、140002。 3.经度、纬度:按.填写,例:113.84981。其他格式经纬度需要转换成度; 4.高程:以整数位填写海拔高度,单位为m; 5.草原类:按全国统一分类系统中类的名称填写; 6.草原型:按全国统一分类系统中型的名称填写; 7.土壤类型:按全国统一分类系统中的名称填写,如栗钙土、淡栗钙土等; 8.地形地貌:台地、平地、坡地、陡坡、沟谷、悬崖、其它; 9.地表特征:主要记录枯落物多与少,覆沙多与少,覆砂砾多与少,盐碱斑多与少,土壤侵蚀,地表板结重与 轻,地表龟裂多与少; 10.主要植物:填写主要3-4种,按每种植物的出现频度递减排序; 11.害鼠种类:填写主要3-4种,依调查结果和历
13、年积累资料,按危害程度排序填写; 12.天敌种类:依调查结果和历年积累资料,罗列观测区域出现的天敌种类名称; 13.利用方式:割草地、放牧地、刈牧兼用、是否开垦及撂荒时间等; 14.利用状况:轻度、中度、重度放牧; 15.草场综合评价:好、中、差。 DB63/T 14182015 7 表A.3 观测区野外路线调查表 县级行政名称 调查人 观测区编号 调查地点 经度() 纬度() 高程(m) 地形 坡向 坡位 植被盖度(%) 地上生物量(g /m 2 ) 调查日期 土壤类型 地表特征 草原类型 主要植物 利用方式 利用状况 天敌种类 害鼠发生情况 害鼠种类 密度或数量 捕获率或数量比 备注 调查
14、样方1 调查样方2 调查样方3 注: 1.县级行政名称:必须填写标准完整的行政名称,不能简写; 2.观测区编号:调查种类+由6位县级行政区划编码当前年度4位顺序编码组成,顺序编码范围 00019999; 示例: 2014年玛多县高原鼠兔2号观测区的编码为:R63262620140002; 3.经纬度单位为“”,小数点保留6位。高程为“m”; 4. 地形:台地、平地、坡地、陡坡、沟谷、悬崖、其它; 5.坡向:阳坡、半阳坡、阴坡、半阴坡; 6.坡位:坡顶部、坡上部、坡中部、坡下部、坡底部; 7.土壤类型:如栗钙土、淡栗钙土等; 8.地表特征:主要记录枯落物多与少,覆沙多与少,覆砂砾多与少,盐碱斑多
15、与少, 土壤侵蚀,地表板结重与轻,地表龟裂多与少; 9.草原类型:如羊草、针茅型; 10.主要植物:只要记录前三种主要植物名称; 11.利用方式:割草地、放牧地、刈牧兼用、是否开垦及撂荒时间等; 12.利用状况:轻度、中度、重度放牧; 13.天敌种类:依调查结果和历年积累资料,罗列观测区域出现的天敌种类名称; 14.害鼠种类:填写主要34种,依调查结果和历年积累资料,按危害程度排序填写; 15.数量比:调查区各种啮齿动物的比例。 DB63/T 14182015 8 表A.4 监测样地定面积捕尽法调查表 县级行政名称 调查人 观测区编号 样地编号 样地经度 () 样地纬度 () 样地高程 ( m
16、) 样地面积 ( hm 2 ) 害鼠种类 第1次 检查 第2次 检查 第3次 检查 调查日期 布夹 (弓)数 收夹(弓) 数 捕获数 (只) 捕获率 (%) 备注 注: 1.行政名称:必须填写标准完整的行政名称,不能简写; 2.观测区编号: 调查种类+由6位县级行政区划编码当前年度4位顺序编码组成, 顺序编码范围00019999; 示例: 2014年玛多县高原鼠兔2号观测区的编码为:R63262620140002。 3.样地编号:样地编号+01,例如,2014年玛多县高原鼠兔2号观测区1号样地的编码为:R6326262014000201; 4.经度、纬度:按 .填写,例:113.84981 ,
17、其他格式需要转换成度; 5.高程:以整数位填写海拔高度,单位为 m; 6.样地面积:本次捕尽法调查的样方面积; 7.害鼠种类:填写每个监测站(点)固定监测的害鼠类; 8.捕获率(%)= 100 鼠夹(弓箭数) 捕获鼠数 DB63/T 14182015 9 表A.5 高原鼢鼠洞口(土丘)密度调查表 行政名称(县级) 调查人 观测区编号 样地编号 样方经度() 样方纬度() 样方高程(m) 植被盖度(%) 草群高度(cm) 地上生物量(g/m 2 ) 坡向 坡位 主要植物 调查时间 开洞(土丘群)数 (个/0.5hm 2 ) 有效洞口(新土丘)数 (个/0.5hm 2 ) 有效洞口(新土丘)密度
18、(个/hm 2 ) 捕鼠数 (只) 土丘(群) 系数 折合鼠密度 (只/hm 2 ) 注: 1.行政名称:必须填写标准完整的行政名称,不能简写; 2.观测区编号:调查种类+由6位县级行政区划编码当前年度4位顺序编码组成,顺序编码范围00019999; 示例: 2014年玛多县高原鼠兔2号观测区的编码为:R63262620140002。 3.样地编号:样地编号+01; 示例: 2014年玛多县高原鼠兔2号观测区 1号样地的编码为:R6326262014000201。 3.经度、纬度:按.填写; 示例: 113.84981。其他格式需要转换成度。 4.高程:以整数位填写海拔高度,单位为m; 5.植
19、被盖度:样方内各种植物投影覆盖地表面积的百分数; 6.草群高度:植物叶层平均自然高度,高度的测定重复10次的平均; 7.地上生物量:指某一时刻单位草原面积地上全部植物生长量。测定草原植物地上生物量要齐地面剪割; 8.坡向:分为阳坡、半阳坡、半阴坡、阴坡; 9.坡位:坡顶、坡上部、坡中部、坡下部、坡脚; 10.主要植物:填写主要3-4种,按每种植物的出现频度递减排序; 11.有效洞口密度=有效洞口数/调查面积(0.5 hm 2 ); 12.新土丘密度=新土丘数/调查面积(0.5 hm 2 ); 13.土丘(群)系数=捕获鼠数/土丘群(新土丘)数; 14.折合鼠密度=新土丘密度(单位面积土丘群数)
20、土丘(群)系数; 15.新土丘:当年鼢鼠推出的土丘。 DB63/T 14182015 10 表A.6 气象因素监测记录表 县级行政名称 调查年度 观测区编号 调查人 本月气象 自然灾害 草地环境 日期 平均温度 最高温度 最低温度 降雨量 光照 风速 类型 发生时间 对鼠有利因素 对鼠不利因素 备注 自然灾害情况描述: 注: 1.行政名称:必须填写标准完整的行政名称,不能简写; 2.观测区编号:调查种类+由6位县级行政区划编码当前年度4位顺序编码组成,顺序编码范围00019999。 示例: 2014年玛多县高原鼠兔2号观测区的编码为:R63262620140002。 DB63/T 141820
21、15 11 表A.7 鼠类种群性比调查表 县级行政名称 调查人 观测区编号 样地编号 调查地点 成体 亚成体 幼体 总计 调查日期 序号 捕获数 性比 捕获数 性比 捕获数 性比 捕获数 性比 备注 注: 1.行政名称:必须填写标准完整的行政名称,不能简写; 2.观测区编号:调查种类+由6位县级行政区划编码当前年度4位顺序编码组成,顺序编码范围00019999; 示例: 2014年玛多县高原鼠兔2号观测区的编码为:R63262620140002。 3.样地编号:样地编号+01; 示例: 2014年玛多县高原鼠兔2号观测区 1号样地的编码为:R6326262014000201。 4.性比:/10
22、0%。 DB63/T 14182015 12 表A.8 高原鼢鼠捕鼠调查表 县级行政名称 调查人 观测区编号 样地编号 调查地点 雌鼠 雄鼠 日期 序号 体长 体重 胴体重 胃容物 (是否含有昆虫、种子、茎叶、根) 胎仔数 胎斑数 睾丸是否下降 贮精囊是否肥大 备注 注: 1.行政名称:必须填写标准完整的行政名称,不能简写; 2.观测区编号:调查种类+由6位县级行政区划编码当前年度4位顺序编码组成,顺序编码范围00019999; 示例: 2014年玛多县高原鼠兔2号观测区的编码为:R63262620140002。 3.样地编号:样地编号+01。 示例: 2014年玛多县高原鼠兔2号观测区1号样
23、地的编码为:R6326262014000201。 DB63/T 14182015 13 表A.9 高原鼢鼠种群特征调查表 县级行政名称 观测区编号 样地编号 调查人 雄鼠 雌鼠 日期 序号 鼠总数 (只) 成体 % 睾丸下降 % 亚成体 % 幼体 % 成体 % 平均胚胎(胚斑)数 亚成体 % 幼体 % 注: 1.行政名称:必须填写标准完整的行政名称,不能简写; 2.观测区编号:调查种类+由6位县级行政区划编码当前年度4位顺序编码组成,顺序编码范围00019999; 示例: 2014年玛多县高原鼠兔2号观测区的编码为:R63262620140002。 3.样地编号:样地编号+01。 示例: 20
24、14年玛多县高原鼠兔2号观测区1号样地的编码为:R6326262014000201。 DB63/T 14182015 14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高原鼢鼠发生与危害指标参考表 表B.1给出了高原鼢鼠危害等级指标。 表 B.1 高原鼢鼠发生与危害分级指标 名 称 级 别 高原鼢鼠(只 /公顷) 生态平衡 1 0.4 轻度危害 2 0.5 2 中度危害 3 3 5 重度危害 4 6 9 极度危害 5 9 DB63/T 14182015 15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高原鼢鼠种群特征指标参考表 表C.1给出了高原鼢鼠体重与年龄参考指标。 表 C.1 高原鼢鼠体重与年龄的变化 体重( xSE
25、)g 年龄组 201.06.8 178.64.7 271.43.2 236.91.6 352.61.2 293.61.7 442.93.3 358.34.6 525.56.5 460.627.1 DB63/T 14182015 16 附 录 D (规范性附录) 高原鼢鼠监测相关计算公式 公式D.1至公式D.12给出了高原鼢鼠监测数据的计算公式和高原鼢鼠繁殖监测的计算公式。 D.1 有效洞口率计算公式 P=100 n m . (D.1) 式中: P有效洞口率; m有效洞口数; n开洞数。 D.2 有效洞口密度计算公式 M= s m . (D.2) 式中: M有效洞口密度; m有效洞口数; s调查
26、面积。 D.3 土丘群系数计算公式 Q= a b . (D.3) 式中: Q土丘群系数; a土丘群数; b捕获鼠数。 D.4 土丘群密度计算公式 F= s a . (D.4) 式中: F土丘群密度; a土丘群数; s调查面积。 D.5 土丘系数计算公式 DB63/T 14182015 17 T= c b . (D.5) 式中: T土丘系数; c新土丘数; b捕获鼠数。 D.6 土丘密度计算公式 G= s c . (D.6) 式中: G土丘密度; c新土丘数; s调查面积。 D.7 鼠密度计算公式 E= FQ . (D.7) 式中: Q土丘群系数; F土丘群密度; E鼠密度。 D.8 怀孕率计算
27、公式 H=100 L N . (D.8) 式中: H怀孕率; N孕鼠数(包括怀孕母鼠和具子宫斑母鼠); L雌鼠总数(不计幼鼠)。 D.9 平均胎仔数计算公式 K= V U . (D.9) 式中: K平均胎仔数; U雌鼠胚胎(包括子宫斑)总数; DB63/T 14182015 18 V参加繁殖的雌鼠总数。 D.10 雌鼠繁殖率计算公式 Y=100 L KH . (D.10) 式中: H怀孕率; K平均胎仔数; Y雌鼠繁殖率; L雌鼠总数(不计幼鼠)。 D.11 繁殖指数计算公式 I= W KN . (D.11) 式中: N孕鼠数(包括怀孕母鼠和具子宫斑母鼠); K平均胎仔数; W总捕获鼠数; I
28、繁殖指数。 D.12 雄鼠繁殖强度计算公式 R= 100 B A . (D.12) 式中: R雄鼠繁殖强度; A睾丸下降个体数(或睾丸膨大个体数); B雄鼠总数(不计幼鼠)。 DB63/T 14182015 19 附 录 E (资料性附录) 监测操作应遵守的规则 E.1 防疫措施 测报人员在操作时应穿经消毒处理的防蚤衣、防蚤袜。戴手套和工作帽。凡直接接触鼠的仪器、设 备、工具为专用设备,使用前后应做无蚤处理;使用后消毒清洗妥善保存以备再用。需要直接与人接触 的鼠应先在除蚤箱内除蚤。 当调查样地或观测区被确定为人畜共患疾病的流行区时,应及时转移调查地。以避免鼠传播疾病 对人体的威胁。 E.2 面
29、积误差 样地的面积允许误差1%。 E.3 鼠体处理 处理后的鼠体应及时就地深埋。 E.4 标本 制作的标本应保存完整的头骨、填写标签、注明采集地点和其他内容。 E.5 原始记录要求 野外调查时的原始记录必须完整、字迹规整,使用铅笔记录,不得涂改,记录有误时应在错误的地 方划线,再将正确的内容注在旁边。 E.6 原始记录、文件管理 所有测报文件由同级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做到专人专柜妥善保管,并有健全的交接制度。 DB63/T 14182015 20 附 录 F (资料性附录) 高原鼢鼠监测所需的设备、器材 F.1 设备器材 养鼠笼、鼠夹、捕鼠笼、弓箭(地夹)、鼠袋、计数器、放大镜、望远镜、夜视镜、测绳、克称、 钢卷尺、铁锹,解剖工具(解剖刀、解剖剪)、塘瓷盘、PDA(GPS)、照相机(或摄象机)、调查区地 形图(1/5万或1/10万)、基本工具(锤、钳、螺丝刀等)、记录本、记录表、交通工具。 F.2 消毒用品 棉花、纱布、碘酒、福尔马林、布袋、林丹粉。 F.3 防护用品 防护(防蚤)服、口罩、橡皮手套、高筒布袜和手套、肥皂、毛巾等。 _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