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80.20 B16 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 63/ T10002011 油菜角野螟化学防治技术规范 2011 - 06 - 14 发布 2011 - 07 - 01 实施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63/ T10002011 I 前 言 本规范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规范由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张登峰、来有鹏、咸文荣、王信、董亮。 DB63/ T10002011 1 油菜角野螟化学防治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化学防治油菜角野螟的防治指标、防治适期和防治方法
2、等。 本规范适用于春油菜产区油菜角野螟的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GB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 油菜角野螟 Evergestis extimalis Scopoli 又名为茴香薄翅野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共有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虫态。 4 角野螟主要识别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4.1 角野螟主要识别特征 4.1.1 成
3、虫 触角丝状黄褐色。胸背和腹部黄白色。前翅淡黄色,外缘 顶角至Cu1脉间有暗褐色斑,中室端有小 暗斑;翅中部稍内在亚前缘、中室后缘及2A脉处各有1个小暗斑;外线黑褐点形,前缘至M2间外斜,M2 之后内斜;缘毛灰褐色。后翅白色微黄,外缘淡黄褐色,亚缘脉纹上有褐色小点列;缘毛灰黄色,中段 稍暗。 4.1.2 卵 块产,卵块形状不规则。初产时淡黄色或米黄色,经一昼夜后变为桔黄色或杏黄色。孵化前幼虫头 部黑色。 4.1.3 幼虫 DB63/ T10002011 2 老熟幼虫体黄绿色,背中线为一黄色纵带,背侧线与气门上线连成一较宽的灰褐色纵带,气门线为 淡黄色,腹面为淡黄色。头部黑色,前胸背板上的黑色盾
4、板被背中线一分为二,形成二个近方形的黑色 斑块,中后胸及腹部第9节各有4个黑色毛片排成一排;腹部1节8节背面各有6个黑色毛片,前4个大, 后2个小,排成两排。尾节背面有两个黑斑。腹足趾钩二序缺环式。 4.1.4 蛹 刚蛹化时黄褐略带绿色,后变为黄褐色,腹部腹面有微突,腹部末端黑褐色,端部有二个淡色的向 后弯曲的细小臀棘。 4.2 生物学特性 油菜角野螟越冬代成虫初见于6月上中旬,成虫产卵主要在油菜主茎上, 7月初田间可见卵块。幼 虫共5龄,幼虫孵化后即可在茎杆上蛀食为害,或蛀入皮层下为害表皮及皮层组织,或蛀入幼嫩角果内 为害籽粒,在角果表皮上留下细小的蛀入孔;幼虫脱皮时,吐丝结成薄网并在其中完
5、成。随着虫龄的增 大,幼虫个体增长,食量增大,可不断的进行转角为害或转株为害,在油菜角果上造成一至多个孔洞, 是油菜开花结角期和角果成熟期的重要害虫。油菜角野螟以幼虫越冬,幼虫老熟后在田间、地埂或田块 周边的荒草滩地表0 cm10 cm做土茧越冬。 5 角野螟化学防治方法 5.1 防治指标 油菜种植田间每平方米有幼虫12头或有2块3块卵。 5.2 防治适期 7月下旬8月上旬,春油菜终花期至角果期,角野螟成虫产卵盛期和幼虫孵化始盛期。 5.3 防治方法、次数及间隔期 喷雾法,喷施总药液量为450.000公斤/公顷(即每亩喷施30.00公斤),共喷2次3次,施药间隔 期7天。 5.4 施药时的天气
6、 无风,晴天,气温20 25 。 5.5 推荐施用药剂 使用药剂应符合GB 4285、GB/T 8321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本规范推 荐的杀虫剂见附录A。 5.6 防治效果 采用推荐药剂防治时,防治效果达80 %95 %。 5.7 注意事项 5.7.1 严格控制施药次数、施药量和施药间隔期。严防人畜中毒及二次中毒事件发事。 5.7.2 喷雾 24 小时内若降中到大雨时,应补喷农药。 DB63/ T10002011 3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推荐使用农药 A.1 防治油菜角野螟推荐使用的杀虫剂见到表A.1 表A.1 防治油菜角野螟推荐使用的杀虫剂 推荐使用量 杀虫剂名称 药液浓度 克(毫升)/亩 0.5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 3000倍液 4.5 %高效氯氰菊酯乳油 2000倍液 2.5 %功夫菊酯乳油乳油 3000倍液 48 %乐斯本乳油 800倍液 40 %万灵将可溶粉剂 40克 00克/升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 30毫升 _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