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25 ,大小:1.10MB ,
资源ID:1499013      下载积分:5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49901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HJ 734-2014 固定污染源废气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固相吸附-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pdf)为本站会员(diecharacter30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HJ 734-2014 固定污染源废气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固相吸附-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pdf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HJ 7342014 固定污染源废气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固相吸附-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 Stationary source emissionDetermination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Sorbent adsorption and thermal desorption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 method 2014-12-31发布 2015-02-01实施 环 境 保 护 部 发 布 HJ 7342014 i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公 告 2014年 第91号

2、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环境监测工作,现批准固 定污染源废气 挥发性有机物的采样 气袋法等三项标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并予发布。标准名称、 编号如下: 一、固定污染源废气 挥发性有机物的采样 气袋法(HJ 7322014); 二、泄漏和敞开液面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检测技术导则(HJ 7332014); 三、固定污染源废气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固相吸附-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HJ 734 2014)。 以上标准自 2015 年 2 月 1 日起实施,由中国环境出版社出版,标准内容可登录环境保护部网站 ()查询。 特此公告。 环境保护部 2014年12月31日

3、 HJ 7342014 iii 目 次 前 言.iv 1 适用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方法原理.2 5 试剂和材料.2 6 仪器和设备.2 7 样品.3 8 分析步骤.4 9 结果计算与表示.6 10 精密度和准确度.7 11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7 附录A(规范性附录) 目标物的检出限和测定下限.9 附录B(资料性附录) 精密度和准确度.10 附录C(资料性附录) 吸附管的使用与选择.13 附录D(资料性附录) 标准总离子图.15 附录E(资料性附录) 其他目标挥发性有机物.16 HJ 7342014 iv 前 言 为贯彻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保护环境

4、,保障人体健康,规范固定污染源废气中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方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固定污染源废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固相吸附-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E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环境监测站、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本标准验证单位:苏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上海市杨浦区环境监测站、上海市浦东新区环境监测站、 澳实分析检测(上海)有限公司、华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4年12月31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5年2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5、。 HJ 7342014 1 固定污染源废气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固相吸附-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 警告:挥发性有机物属易燃物质,其中部分属有毒物质,配制标准样品和保存时应注意安全。 在有可能发生爆炸的环境采样时,要特别注意采样仪器和操作的安全性。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固定污染源废气中24种挥发性有机物测定的固相吸附-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 本标准适用于固定污染源废气中24种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24种挥发性有机物包括:丙酮、异丙醇、 正己烷、乙酸乙酯、苯、六甲基二硅氧烷、3-戊酮、正庚烷、甲苯、环戊酮、乳酸乙酯、乙酸丁酯、丙 二醇单甲醚乙酸酯、乙苯、对/间二甲苯、2-庚酮、苯乙烯、

6、邻二甲苯、苯甲醚、苯甲醛、1-癸烯、2- 壬酮、1-十二烯。其他挥发性有机物经过验证后也可使用本方法。 当采样体积为300 ml时,本标准的方法检出限为0.0010.01 mg/m3,测定下限为0.0040.04 mg/m3。 详见附录A。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HJ 639 水质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 HJ 732 固定污染源废气 挥发性有机物的采样 气袋法 HJ/T 397 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采样穿透 sampling p

7、enetration 串联两支吸附管采样,若后边一支吸附管的分析结果超过前、后两支和的 10%,则认为已经发生 采样穿透。 3.2 穿透体积 penetration volume 当恒定浓度的分析物质穿过吸附剂时,在吸附剂的后端能检出分析物质浓度的5%时进入吸附剂空 气的总体积。 3.3 安全采样体积 safe sampling volume 2/3的穿透体积定义为安全采样体积。 HJ 7342014 2 4 方法原理 使用填充了合适吸附剂的吸附管直接采集固定污染源废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或先用气袋采集然后再 将气袋中的气体采集到固体吸附管中),将吸附管置于热脱附仪中进行二级热脱附,脱附气体经气相

8、色 谱分离后用质谱检测,根据保留时间、质谱图或特征离子定性,内标法或外标法定量。 5 试剂和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分析时均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分析纯化学试剂。 5.1 甲醇:农残级或者等效级。 5.2 内标溶液:r =2 000 mg/ml或2 500 mg/ml,市售有证内标溶液(挥发性有机物分析专用)。 5.3 4-溴氟苯(BFB):r =50 mg/ml。 用于GC-MS性能检验。取适量色谱纯的4-溴氟苯(BFB)配制于一定体积的甲醇(5.1)中。 5.4 标准物质 挥发性有机物的标准物质可以使用气体标准,也可以使用液体标准。 5.4.1 气体标准 使用高压罐储存的气体标准,必须符合国家标准

9、或国际权威机构认证的标准且在有效期内使用。标 准气体的稀释建议使用动态稀释方法。 5.4.2 液体标准贮备溶液:r =1 000 mg/ml。 购买色谱纯的目标化合物,取一定体积用甲醇(5.1)稀释,配制成1 000 mg/ml的标准贮备液。也 可购买市售有证混合标准溶液,浓度为2 000 mg/ml。 5.5 替代物标准溶液:r =2 000 mg/ml 或 2 500 mg/ml,市售有证替代物标准溶液(挥发性有机物分析 专用)。也可选择目标化合物中色谱纯氘代物用甲醇(5.1)配制。 5.6 吸附剂:Tenax GR(比表面积35 m2/g),Carbopack B(比表面积100 m2/

10、g),Carbopack C(比表 面积10 m2/g),Carboxen 1 000(比表面积1 200 m2/g),或其他等效吸附剂如国产GDX-502(比表面积 170 m2/g)、GDX-201(比表面积510 m2/g)、GDX-101(比表面积330 m2/g)等。常用的吸附剂的粒径 一般为6080目。 5.7 吸附管:不锈钢材质,内径5 mm。 组合1吸附管,内装Tenax GR、Carbopack B,长度分别为30、25 mm。 组合2吸附管,内装Carbopack B、Carboxen 1000,长度分别为30、10 mm。 组合3吸附管,内装Carbopack C、Car

11、bopack B、Carboxen 1000,长度分别为13、25、13 mm。或 使用其他具有相同功能的产品。吸附管的使用与选择参见附录C。 5.8 氦气:纯度99.999%。 载气气路中应安装氧气和有机物过滤器。这些滤料应根据厂商说明定期更换。 5.9 氮气:纯度99.999%。 6 仪器和设备 6.1 毛细管气相色谱仪:具有分流/不分流进样口,能对载气进行电子压力控制,可程序升温。 6.2 质谱仪:电子轰击(EI)电离源,1 s内能从35 u扫描至270 u,具NIST质谱图库、手动/自动调 谐、数据采集、定量分析及谱库检索等功能。 6.3 色谱柱: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内径 0.18 mm、

12、0.25 mm、0.32 mm,1.0 mm膜厚,2060 m长的100% HJ 7342014 3 甲基聚硅氧烷毛细柱(色谱柱-1)或等效柱。 6.4 热脱附装置:能对吸附采样管进行二级热脱附,并将脱附气用载气带入气相色谱,脱附温度、脱 附时间及流速可调,冷阱能实现快速升温。冷阱一般采用半导体制冷。热脱附装置与气相色谱相连部分 和仪器内气体管路均应使用硅烷化不锈钢管,并至少能在50150均匀加热。 6.5 吸附管老化装置:最高温度应达到400以上,最大载气流量至少能达到100 ml/min,流量可调。 6.6 无油采样泵:采样流量应能达到20200 ml/min,采样泵最好采用具有恒定质量流

13、量控制的采样 泵。 6.7 校准流量计:能在5500 ml/min精确测定流量,流量精度2%;宜采用电子质量流量计。 6.8 半导体制冷除湿装置或冰浴小型撞击式水分收集器:半导体制冷器(电流为3A,电压为12V,最 大温差60),除湿器中气路部分的材质,采用不锈钢及聚四氟乙烯导管,除湿部件设计成可更换的组 件;当样气流量3 L/min时,入口样气温度60(双路串联时120),出口样气温度1.54.0。 6.9 微量注射器:1.0、5.0、10.0、25.0、50.0、100、250和500 ml。 6.10 一般实验室常用仪器和设备。 7 样品 7.1 预调查和预监测 在测试固定源挥发性有机物

14、排气前,应事先调查污染源信息,包括公司名称、原材料、中间体、产 品、副产品、生产工艺、排气筒采样孔位置、总有机碳(或非甲烷总烃)排放浓度等情况,以及行业排 放标准所列的常见有机污染物。 预监测样品采集使用组合3吸附管采样,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也可采用采样罐采样气相 色谱-质谱法分析。预监测确定各固定污染源废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组分。 7.2 吸附采样管的准备 老化后的吸附采样管两端立即用密封帽密封,放在气密性的密封袋或密封盒中保存。密封袋或密封 盒存放于装有活性炭的盒子或干燥器中,4保存。必要时,采样前在老化好的吸附管中加入一定量(一 般为校准曲线中间浓度)的替代物标准,加载方法参见8

15、.2.2。 7.3 样品采集 7.3.1 吸附管采样 按照HJ/T 397中使用吸附管采样系统(如图1)采样要求,进行样品采集。 对于使用多层吸附剂的吸附采样管,吸附采样管气体入口端应为弱吸附剂(比表面积小),出口端 为强吸附剂(比表面积大)。对于外径为 6 mm的不锈钢吸附采样管,推荐的采样流量为2050 ml/min。 每个样品至少采气300 ml,组合1吸附采样管如果监测C6以上挥发性有机物则样品采气量可达2 L。 废气温度较高,含湿量大于2%,目标化合物的安全采样体积不能满足样品采气300 ml,影响吸附采样 管的吸附效率时,应将吸附采样管冷却(05)采样。 采样穿透试验样品采集:在吸

16、附采样管后串联一根吸附采样管,同时采样。每批样品应至少采集一 根串联吸附采样管,用于监视采样是否穿透。 注1:组合2、3吸附采样管的主要干扰物是水蒸气。如果存在水蒸气干扰,可在吸附采样管前加一个冰水浴小型撞 击式水分收集器或半导体制冷除湿装置。水分收集器中的水应同时用HJ 639分析,含量计入样品中。 HJ 7342014 4 6 2 3 5 7 4 1 8 9 10 11 小型冲击瓶 冰水浴小型撞击式水分收集器 冰 水 浴 1排气管道;2玻璃棉过滤头;3采样枪;4三通阀;5旁路吸附管;6温度计;7压力表; 8吸附管;9干燥器;10恒流控制器;11抽气泵 图1 废气采样系统 7.3.2 气袋-

17、吸附管采样 参照HJ 732进行固定污染源废气挥发性有机物的气袋采样,气袋采用3 L聚氟乙烯(Tedlar)袋, 采气2 L左右。8 h内将气袋与吸附采样管连接,用样品采集装置(6.6)以50 ml/min流量,至少采气 150 ml。 7.4 全程序空白采样 将密封保存的吸附采样管带到采样现场,同样品吸附管同时打开封帽接触现场环境空气,采样时全 程序空白吸附管关闭封帽,采样结束时同样品吸附管接触环境空气,同时关闭封帽,按与样品相同的操 作步骤进行处理和测定,用于检查从样品采集到分析全过程是否受到污染。 7.5 样品保存 吸附采样管采样后,立即用密封帽将采样管两端密封,4避光保存,7 d内分析

18、。 8 分析步骤 8.1 仪器分析参考条件 8.1.1 热脱附仪参考条件 吸附管初始温度:室温;聚焦冷阱初始温度:室温;干吹流量:30 ml/min;干吹时间:2 min;吸 附管脱附温度:270;吸附采样管脱附时间:3 min;脱附流量:30 ml/min;聚焦冷阱温度:3; 聚焦冷阱脱附温度:300;冷阱脱附时间:3 min;传输线温度:120。通用型冷肼,填料为石墨 化碳黑。 吸附管脱附温度和脱附时间等条件根据目标化合物特性和吸附管类型不同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如果 废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或者水分含量高,应根据需要设置分流比。 注2:目标化合物1001 000 ng,分流比30.41。设置:吸附

19、采样管初始温度:室温;聚焦冷阱初始温度:室温; HJ 7342014 5 干吹流量:48 ml/min;干吹时间:1 min;组合1吸附采样管脱附温度:270;吸附采样管脱附时间:5 min;一级聚焦 冷阱流量:30 ml/min;一级分流流量18 ml/min;聚焦冷阱温度:3;二级聚焦冷阱脱附温度:300;冷阱脱附时间: 3 min;二级分流流量:18 ml/min;柱流量:1 ml/min;传输线温度:120。 8.1.2 毛细管柱气相色谱仪参考条件 进样口温度:200;柱流量(恒流模式):1.5 ml/min;升温程序:初始温度 35,保持 5 min, 以6/min的速度升温至140

20、,以15/min的速度升至 220,在220保持3 min。 8.1.3 质谱仪 8.1.3.1 质谱仪参考条件 扫描方式:全扫描;扫描范围:33180 u(06 min),33270 u(6 min结束);离子化能量: 70 eV;传输线温度:230,其余参数参照仪器使用说明书进行设定。 为提高分析灵敏度,可以使用选择离子扫描方式进行分析,特征离子选择参照附表A-1。 8.1.3.2 质谱性能检查 在空白吸附管中加入4-溴氟苯(BFB)50 ng(6.3),参照8.1仪器条件进行TD-GCMS分析,得到 的BFB质谱图各离子丰度应该满足表1的规定,否则需对质谱仪的参数进行调整或者考虑清洗离子

21、源 等,以满足表1的要求。 表1 BFB进行质谱调谐时各离子的峰及强度 质量数 相对强度 质量数 相对强度 50 质量数95的8.0%40.0% 174 质量数95的50.0%120% 75 质量数95的8.0%40.0% 175 质量数174的4.0%9.0% 95 基峰,100% 176 质量数174的93.0%101% 96 质量数95的5.0%9.0% 177 质量数176的5.0%9.0% 173 质量数174的2.0% 8.2 校准 8.2.1 校准系列配制 用微量注射器分别移取25.0、50.0、100、250、500 ml标准贮备溶液(5.4.2)至5 ml容量瓶,用甲 醇稀释

22、定容至标线,配制成质量浓度梯度为5.00、10.0、20.0、50.0、100 mg/ml的混合标准溶液。 注3:根据实际工作需求,也可配制质量浓度较高的校准系列100、400、600、800、1 000 mg/ml,此时内标加入量 定为500 ng(校准曲线最高浓度的一半),分析时热脱附仪应设置分流比,推荐分流比为301。 8.2.2 标样加载 将老化好的吸附管装到热脱附标样加载平台上(注意吸附管进气端朝向注射器),用微量注射器取 1.0 ml混标溶液(8.2.1)注入空白吸附管,同时在吸附管中加入1.0 ml 50 mg/ml内标使用液(用5.2稀 释),用 50 ml/min 的 N2吹

23、扫吸附管 2 min,迅速取下吸附管,用密封帽将吸附管两端密封,得到含量 为5.00、10.0、20.0、50.0、100 ng的校准系列吸附管,每根吸附管的内标含量均为50 ng。 注4:如果没有标样加载平台,可用如下方式进行标样加载:将老化好的吸附管连接于气相色谱仪的填充柱进样口, 设定进样口温度为 50,用微量注射器分别注射 1.0 ml 混标溶液(8.2.1)和内标使用液(用 5.2 稀释),用 50 ml/min 的流量通载气2 min,迅速取下吸附管,用密封帽将吸附管两端密封,得到校准系列吸附管。 8.2.3 校准曲线绘制 将校准曲线系列吸附管放进热脱附仪,按照仪器参考条件(8.1

24、),依次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进行分析 测定,根据目标物/内标物质量比和目标物/内标物特征质量离子峰面积(或峰高)比,用最小二乘法或 者相对响应因子绘制校准曲线。 HJ 7342014 6 8.3 样品分析 参照标样加载步骤(8.2.2),在采好样品的吸附管中加入内标物 50 ng(高浓度曲线则加入内标 500 ng),按照仪器参考条件(8.1),对样品进行TD-GCMS分析。 8.3.1 定性分析 以保留时间和质谱图比较进行定性。 8.3.2 定量分析 根据内标校准曲线法(液体标准线性相关系数一般应达到0.995)或曲线各点的平均相对响应因子 均值(RRF相对标准偏差RSD30%,相对响应因子0.

25、010)计算目标组分的含量。 8.4 全程序空白试验 按与样品分析相同的操作步骤分析全程序空白样品。 9 结果计算与表示 9.1 目标化合物质量浓度的计算 nd i i m Vr = 式中:ri气体中VOCs目标化合物的质量浓度,mg/m3; mi样品中第i种目标化合物的含量,ng; Vnd标准状态下(0,101.325 kPa)干采气体积,ml。 9.2 使用内标物进行定量时相对响应因子(RRFi)和平均相对响应因子(RRF)的计算 目标化合物i的相对响应因子RRFi的计算: is is RRF ii i Am Am = 式中:Ai目标化合物i的峰面积; mi目标化合物i的含量,ng; Ai

26、s内标化合物的峰面积; mis内标化合物的含量,ng。 目标物的平均相对响应因子RRF的计算: 1 RRF RRF n i i n = 式中:n校准系列点数。 9.3 用平均相对相应因子计算 is isRRF i i Amm A = HJ 7342014 7 式中:mi样品中第i种分析物质的含量,ng; Ai目标化合物的峰面积; Ais内标化合物的峰面积; mis内标化合物的含量,ng。 9.4 结果表示 列出所有目标化合物的质量浓度。当目标化合物的质量浓度小于1 mg/m3时,分析结果保留至小数 点后3位(丙酮保留至小数点后2位),当目标化合物的质量浓度大于等于1 mg/m3时,保留3位有效

27、 数字。 10 精密度和准确度 10.1 精密度 5家实验室对空白加标5.00 ng、50.0 ng、100 ng的统一样品进行了测定: 实验室内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30.1%,0.7%20.0%,0.9%20.8%; 实验室间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6%36.1%,2.3%11.9%,0.8%13.0%; 重复性限分别为0.164.30 ng,4.0811.0 ng,4.4318.8 ng; 再现性限分别为0.646.35 ng,6.8326.0 ng,8.4338.1 ng。 详见附录B。 10.2 准确度 5家实验室对加标50 ng和100 ng的统一样品进行了加标分析测定,加标回收率分别

28、为102%122% 和 96%108%; 加标回收率最终值分别为(102%9%)(122%22%)和(96%5%)(108%19%)。 详见附录B。 11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11.1 实验室空白 对于Tenax多孔聚合物吸附剂,单个化合物的实验室空白水平不应大于 7 ng。新买的或自行填充 的吸附采样管需进行空白水平测试和吸附解吸效率评价。 11.2 全程序空白 每批样品应至少做一个全程序空白样品,全程序空白样品中目标化合物的含量过大可疑时,应对本 批数据进行核实和检查。 11.3 替代物采样 必要时每个样品均加入替代物采样。替代物采样的回收率应在91.5%128%。 11.4 空白加标 每

29、批样品至少做一个空白加标,回收率符合准确度控制要求。 HJ 7342014 8 11.5 校核样品分析 每批样品应带一个校核点,其相对误差在 30%以内。若超出允许范围,应重新配制中间浓度点标 准溶液,若还不能满足要求,应重新绘制校准曲线。 11.6 吸附采样管的穿透试验 串联两支吸附采样管采样,如果在后一支吸附采样管中检出目标化合物的量大于总量的 10%,则 认为吸附采样管发生穿透,本次采集样品无效。应重新采样,并确保目标化合物的采气量小于吸附采样 管安全采样体积。 11.7 采样器流量校准 采样前后流量变化大于5%,但不大于10%,应进行修正;流量变化大于10%,应重新采样。 HJ 734

30、2014 9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目标物的检出限和测定下限 当采样体积为300 ml时,23种目标物全扫描方式的方法检测限和测定下限见附表A.1。 附表A.1 目标物的检出限和测定下限 序号 目标物 定量离子 检出限/ ng 测定下限/ ng 检出限/ (mg/m3) 测定下限/ (mg/m3) 1 丙酮 58 3.13 12.5 0.01 0.04 2 异丙醇 45 0.64 2.55 0.002 0.008 3 正己烷 57 1.06 4.24 0.004 0.016 4 乙酸乙酯 43 1.80 7.22 0.006 0.024 5 苯 78 1.16 4.63 0.004 0.

31、016 6 六甲基二硅氧烷 147 0.42 1.69 0.001 0.004 7 3-戊酮 57 0.64 2.54 0.002 0.008 8 正庚烷 43 1.20 4.78 0.004 0.016 9 甲苯 91 1.23 4.92 0.004 0.016 10 环戊酮 55 1.18 4.70 0.004 0.016 11 乳酸乙酯 45 2.19 8.77 0.007 0.028 12 乙酸丁酯 43 1.39 5.55 0.005 0.020 13 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 43 1.53 6.12 0.005 0.020 14 乙苯 91 1.91 7.66 0.006 0.024

32、15、16 对/间二甲苯 91 2.81 11.2 0.009 0.036 17 2-庚酮 43 0.35 1.40 0.001 0.004 18 苯乙烯 104 1.20 4.80 0.004 0.016 19 邻二甲苯 91 1.18 4.72 0.004 0.016 20 苯甲醚 108 1.01 4.04 0.003 0.012 21 苯甲醛 106 2.10 7.51 0.007 0.028 22 1-癸烯 41 0.96 8.38 0.003 0.012 23 2-壬酮 58 0.86 3.43 0.003 0.012 24 1-十二烯 69 2.41 9.64 0.008 0.0

33、32 HJ 7342014 10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精密度和准确度 附表B.1中给出了方法的重复性、再现性和加标回收率等精密度和准确度指标。 附表B.1 精密度和准确度 实验室内相对标准偏差/% 序号 目标物 空白加标量/ ng 总均值/ ng 最小 最大 实验室间相对标 准偏差/% 重复性限r/ ng 再现性限R/ ng P2SP/% 5.0 8.38 5.1 23.3 16.2 4.30 5.46 50.0 58.7 2.5 14.7 10.2 5.38 17.5 1115 1 丙酮 100 93.8 2.3 11.5 13.0 18.8 38.1 9820 5.0 5.65 2

34、.1 17.7 6.2 0.77 1.20 50.0 53.2 3.1 11.7 3.4 5.60 7.24 1087 2 异丙醇 100 96.6 1.9 11.1 10.1 9.27 28.7 1027 5.0 6.32 1.7 12.8 12.9 0.37 2.22 50.0 50.4 0.7 7.5 7.5 6.76 12.3 10313 3 正己烷 100 100 2.0 5.1 7.7 9.18 23.1 1005 5.0 5.62 1.1 7.7 7.8 0.73 1.40 50.0 55.3 2.0 4.1 3.2 5.07 6.83 1116 4 乙酸乙酯 100 101 1

35、.8 3.7 6.5 7.17 19.6 10312 5.0 5.89 2.3 28.7 15.6 0.90 2.70 50.0 53.0 2.0 5.7 7.4 6.58 12.6 1087 5 苯 100 101 1.7 6.8 9.5 10.5 28.5 10017 5.0 5.27 1.2 12.9 6.7 0.20 1.01 50.0 50.7 2.4 8.6 5.5 8.44 11.0 1029 6 六甲基二硅氧烷 100 101 2.3 10.7 11.6 9.39 34.0 965 5.0 7.22 0.7 30.1 4.4 0.27 0.93 50.0 53.7 1.9 10

36、.7 6.8 5.90 11.6 10613 7 3-戊酮 100 102 1.4 4.5 9.5 9.14 28.5 993 HJ 7342014 11 续表 实验室内相对标准偏差/% 序号 目标物 空白加标量/ ng 总均值/ ng 最小 最大 实验室间相对标 准偏差/% 重复性限r/ ng 再现性限R/ ng P2SP/% 5.0 5.73 1.5 26.9 5.0 0.34 0.86 50.0 52.5 1.4 4.7 8.8 5.43 13.9 10815 8 正庚烷 100 98.5 1.5 2.8 10.7 6.21 30.0 10019 5.0 6.25 0.7 7.1 36.

37、1 0.65 6.35 50.0 53.2 1.6 4.5 6.2 4.83 10.3 10912 9 甲苯 100 103 1.1 2.4 4.0 5.48 12.5 1015 5.0 5.89 1.5 17.2 3.0 0.46 0.64 50.0 53.7 1.7 11.1 8.8 11.0 16.6 10717 10 环戊酮 100 102 1.6 20.8 3.2 16.3 17.6 1014 5.0 4.59 8.0 19.1 18.7 1.86 2.94 50.0 53.1 1.9 8.8 10.8 4.44 16.6 11318 11 乳酸乙酯 100 101 2.1 2.9

38、4.0 6.77 13.0 1067 5.0 5.52 1.4 6.7 7.7 0.68 1.34 50.0 53.1 1.8 6.9 8.8 6.77 14.5 11215 12 乙酸丁酯 100 106 1.7 5.7 0.8 8.43 8.43 1036 5.0 5.59 0.4 9.4 8.4 0.16 1.32 50.0 55.0 1.9 14.8 7.9 4.83 12.9 11319 13 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 100 101 1.4 5.9 7.4 10.3 23.0 1049 5.0 5.85 1.3 9.6 8.3 0.42 1.42 50.0 55.7 1.5 17.4 4

39、.8 4.08 8.40 11217 14 乙苯 100 104 1.2 6.3 5.9 5.99 18.1 10310 10.0 11.5 1.1 6.8 11.3 1.23 3.80 100 111 1.7 9.1 8.0 8.50 26.0 11322 15、16 对/间二甲苯 200 203 0.9 3.9 4.3 15.1 28.0 1039 5.0 5.92 1.5 11.5 2.6 0.51 0.64 50.0 54.5 2.1 10.8 8.4 9.22 15.3 11212 17 2-庚酮 100 102 1.4 4.7 3.7 8.35 13.0 1027 5.0 5.55

40、 0.6 8.8 4.1 0.28 0.69 50.0 53.8 2.4 8.0 9.3 7.18 15.5 11213 18 苯乙烯 100 102 1.3 2.2 5.6 4.96 16.6 10111 HJ 7342014 12 续表 实验室内相对标准偏差/% 序号 目标物 空白加标量/ ng 总均值/ ng 最小 最大 实验室间相对标 准偏差/% 重复性限r/ ng 再现性限R/ ng P2SP/% 5.0 5.84 1.1 7.0 6.9 0.32 1.16 50.0 53.4 1.7 6.9 7.7 5.51 12.6 11115 19 邻二甲苯 100 102 1.1 4.0 5

41、.3 4.43 21.3 10011 5.0 5.69 0.4 7.8 8.3 0.20 1.33 50.0 53.6 1.8 6.5 7.1 5.64 11.9 11110 20 苯甲醚 100 102 1.1 6.8 6.0 4.85 17.6 10110 5.0 6.38 5.2 24.6 11.4 1.49 2.58 50.0 55.9 2.1 20.0 2.3 8.19 8.32 1114 21 苯甲醛 100 101 2.9 13.1 1.3 12.1 12.1 1026 5.0 5.76 1.1 13.9 4.1 0.39 0.75 50.0 57.5 2.1 11.4 5.6

42、5.36 10.3 11714 22 1-癸烯 100 105 1.6 3.3 3.2 6.61 11.1 1037 5.0 5.8 0.0 26.6 4.7 0.31 0.81 50.0 55.2 1.9 12.6 11.9 9.87 20.4 1168 23 2-壬酮 100 101 1.4 6.5 9.1 9.54 27.2 1084 5.0 5.28 0.6 9.9 30.7 0.56 4.56 50.0 58.7 2.7 10.5 9.8 5.55 16.8 12222 24 1-十二烯 100 100 1.4 13.0 7.1 4.85 20.5 10819 HJ 7342014 13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吸附管的使用与选择 C.1 吸附采样管一般要求 可购买商品化的吸附采样管或者自行填装。吸附采样管应标记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