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9 ,大小:477.99KB ,
资源ID:1522603      下载积分:5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52260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DB13 T 5371.7-2021 粮食作物种传病害控制技术规程 第 7 部分:糜子黑穗病.pdf)为本站会员(ownview25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DB13 T 5371.7-2021 粮食作物种传病害控制技术规程 第 7 部分:糜子黑穗病.pdf

1、ICS 65.020 CCS B 16 DB13 河北省 地方标准 DB 13/T 5371.7 2021 粮食作物种传病害控制技术规程 第 7 部分:糜子黑穗病 2021 - 04 - 26 发布 2021 - 05 - 26 实施 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13/T 5371.7 2021 I 前 言 本 文件 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与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DB13/T 5371粮食作物种传病害控制技术规程分为 7个部分: 第 1部分: 谷子白发病 ; 第 2部分: 谷子线虫病 ; 第 3部分: 谷子粒黑穗病; 第 4部分: 玉

2、米丝黑穗病 ; 第 5部分: 小麦散黑穗病; 第 6部分: 高粱黑穗病; 第 7部分: 糜子黑穗病。 。 本文件为 DB13/T 5371的第 7部分。 本文件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提出。 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 王永芳 、董志平、马继芳、刘国庆、冯佰利、白辉、李志勇、 刘佳 、 全建章 、 刘磊 、张梦雅、勾建军、李秀芹、刘旺。 DB13/T 5371.7 2021 1 粮食作物种传病害控制技术规程 第 7 部分:糜子黑穗病 1 范围 本 文件 规定了糜子黑穗病 的病情分级、控制原则和控制技术 。 本 文件 适用于 糜子黑穗病的控制 。 2 规范性引用文

3、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 用于本文件。 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第 1部分:禾谷类 GB/T 15671 农作物薄膜包衣种子技术条件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DB61/T 1028-2016 糜子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 于本文件。 3.1 糜子黑穗病 由稷光孢堆黑粉菌 Sphacelotheca destruens(Schlechtenckl) Stevens et A. G. J

4、ohnson引起 的种传、土传系统性侵染病害。发病部位主要在穗部。病株矮小、抽穗迟,一直保持绿色,整个穗子 变成一团黑粉,外被白色薄膜,薄膜破裂后散出黑褐色冬孢子,最后残留丝状物。 冬孢子粘贴到种子 上引起种子带菌,散落到田间引起土壤带菌。秸秆还田有利于该病的扩散为害。糜子黑穗病症状和发 生规律见附录 A。 3.2 种传病害 以种子携带病原物传播为主的病害。 3.3 无病种 子 不带 糜子黑穗病 活体病菌的种子。 3.4 农田清洁生产 预防病原物污染作物或农田土壤的农业生产方式。在作物或农田野生寄主上的病原物扩散前将病 部彻底清理出田间,并进行灭活处理 ,减少或者消除 病原物 对 作物或农田土

5、壤等 环境 的污染。 DB13/T 5371.7 2021 2 4 病情分级 无病地块:没有糜子黑穗病发生的地块;零星发病地块:糜子黑穗病发病率在 1%以下;常发地块: 糜子黑穗病发病率在 1% 5%;重病地块:糜子黑穗病发病率在 5%以上。 5 控制原则 以生产和使用无病种子为前提,农田清洁生产为重点,根据病情分级对不同发生程度的地块采用 分级治理的原则。多措并举控制重 病地块;种子处理等技术防控常发地块;农田清洁生产控制零星发 生地块;重点保护无病地块。实现地块病情逐年降级,由点到片再到面,逐步实现不用农药控制病害 的目的。 6 控制技术 6.1 无病种子生产 6.1.1 无病原种 6.1

6、.1.1 选用无病原种 选用无糜子黑穗 病病菌的糜 子原种进行繁种。种子 质量 应符合 GB 4404.1的规定 。 6.1.1.2 药剂处理种子 选用 2%戊唑醇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 先将药剂用水稀释,然后 按照种子重量的 0.2% 0.3%进行拌 种。药剂使用应符合 NY/T 1276规定,包衣种子质量应符合 GB/T 15671规定。 6.1.2 建立无病繁种基地 6.1.2.1 无病地块繁种 在无糜子黑穗病的地块建立繁种基地, 确保繁种田周边 500 m之内没有糜子黑穗病发生 。 6.1.2.2 轮作倒茬地块繁种 选用 3年内没有种植糜子的田块作为繁种田。 6.1.3 农田清洁生产 在

7、糜 子 抽穗后, 黑粉开裂散出之前, 发现病株及时拔除 病穗。带出糜子田,集中深埋( 30 cm) 或烧毁。 6.2 田间控制技术 根据糜子黑穗病在当地的发生情况,因地制宜选用下列相应病情级别的控制技术。 6.2.1 重病地块控制 6.2.1.1 土壤深翻 糜子黑穗病发生严重田块,糜子收获后深翻 30 cm。 DB13/T 5371.7 2021 3 6.2.1.2 轮作倒茬 实行 3年以上轮作。选择玉米、高粱、大豆、花生、蔬菜、甘薯、油料等非 寄主作物进行轮作。 6.2.1.3 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抗(耐)黑穗病的优良品种。 6.2.1.4 选用无病种子 禁止从病区调运种子,选用

8、无黑穗病菌的糜子种子。 种子质量 应符合 GB 4404.1的规定。 6.2.1.5 药剂处理种子 选用药剂对生产用糜子种子进行拌种。方法同 6.1.1.2。 6.2.1.6 适期晚播 根据土壤墒情和糜子品种生育期,可以适期晚播、适宜浅播。 6.2.1.7 农田清洁生产 同 6.1.3。 6.2.2 常发地块控制 6.2.2.1 选用抗病品种 同 6.2.1.3。 6.2.2.2 选用无病种子 同 6.2.1.4 6.2.2.3 药剂处理种子 同 6.2.1.5。 6.2.2.4 适期晚播 同 6.2.1.6。 6.2.2.5 农田清洁生产 同 6.1.3。 6.2.3 零星发病地块控制 6.

9、2.3.1 选用无病种子 同 6.2.1.4。 6.2.3.2 药剂处理种子 同 6.2.1.5。 6.2.3.3 农田清洁生产 DB13/T 5371.7 2021 4 同 6.1.3。 6.2.4 无病地块保护 6.2.4.1 选用无病种子 同 6.2.1.4。 6.2.4.2 药剂处理种子 同 6.2.1.5。 DB13/T 5371.7 2021 5 A A 附 录 A (资料性) 糜子黑穗病症状及发病规律 A.1 糜子黑穗病症状 该病主要 为害糜子 穗部 ,一般抽穗前很难识别,抽穗后才现典型症状。病株矮小,抽穗迟,一直 保持绿色 。 健株大部分进入乳熟期以后,病穗才抽出心叶 , 孢子

10、堆从苞叶中抽出后外露,外 被 一层由 菌丝组织形成的乳白色薄膜 , 薄膜破裂后散出黑褐色冬孢子或称厚垣孢子, 最后残留丝状物。 一般 病 株 所有分蘖均可染病形成多个病瘿, 偶尔也有基部分枝正常抽穗结实的现象。 A.2 糜子黑穗病发病规律 病菌冬孢子以粘附在 种子 上或遗落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 主要途径。病菌幼苗期侵入,是系统性侵染病害。糜子播后发芽时,越冬的冬孢子也在萌发,产生先 菌丝,先菌丝上产生小孢子,不同性系的小孢子融合后形成侵染丝侵入幼芽鞘,并到达生长点,随糜 子植株生长发育,进 入花芽和穗部而发病,形成大量冬孢子。温度和湿度 是 影 响 糜 子 黑 穗 病 发 生 程 度 的 主 要 因 素,从播种到幼苗阶段,温度在 13 17 条件下植株发病多 ,而在 20 时 则发病的很少。湿度有利于发病,且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显著。 _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