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07.060 CCS D 10 41 河南省 地方标准 DB41/T 2150 2021 地质公园数字化建设规范 2021-07-06 发布 2021-10-05 实施 河南省市 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41/T 2150 2021 I 目 次 前 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建设原则 .2 5 技术框架与实施步骤 .2 6 基础数据平台建设 .3 7 应用服务平台建设 .5 DB41/T 2150 2021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 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2、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河南省林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大队、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四地质 大队。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袁海明、杨琳、贺笑余、王柏义、刘国营、祝彦婷、苏士星 、 秦战营、张东阳、 王晓江、喻广军、王江平、胡伟、程宝成、刘昭宜、张良杰、李志国、陈霏霏、戴帅军、于磊刚、赵爱 华、徐刚、卢希、余文丽。 DB41/T 2150 2021 1 地质公园数字化建设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地质公园数字化建设的术语和定义、建设原则、技术框架与实施步骤、基础数据平台 建设、应用服务平台建设
3、。 本文件适用于地质公园的数字化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2887 2011 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 GB 4943.1 2011 信息技术设备安全 第 1部分 :通用要求 GB/T 12991.1 2008 信息技术数据库语言 SQL 第 1部分:框架 GB/T 15629.2 2008 信息技术 系统间远程通信和信息交换 局域网和城域网 特定要求 第 2部 分:逻辑链路控制 GB/T 17533
4、.1 1998 信息技术 开放系统互连 远程数据库访问 第 1部分 :类属模型、服务与协议 GB/T 18578 2008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设计规范 GB/T 18726 2011 现代设计工程集成技术的软 件接口规范 GB/T 18729 2011 基于网络的企业信息集成规范 GB/T 19001 2000 应用于计算机软件的指南 GB/T 19003 2008 软件工程 GB/T 20157 2006 信息技术 软件维护 GB/T 20273 2019 信息安全技术 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技术要求 GB/T 25487 2010 网络化制造系统应用实施规范 GB/T 25647 2010 电子
5、政务术语 GB/T 25654 2010 手持电子产品嵌入式软件 API GB/T 28035 2011 软件系统验收规范 GB/T 28172 2011 嵌入式软件质量保证要求 GB/T 28452 2012 信息安全技术 应用软件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要求 GB/T 29639 2020 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GB/T 30225 2013 旅游景区数字化应用规范 GB 50016 2014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2018年版) GB 50057 2010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174 2017 数据中心设计规范 GB 50198 2011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监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T 50
6、312 2016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 GB 50395 2007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DZ/T 0303 2017 地质遗迹调查规范 LY/T 2581 2016 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规范 LY/T 2582 2016 森林防火视频监控图像联网技术规范 DB41/T 2150 2021 2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地质公园数字化 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地质公园的资源要素、旅游要素和管理要素的数字信息量化与集成。 3.2 应用服务平台 为地质公园业务实际应用层面的各个系统提供不同应用服务的基础支持平台。 3.3 基础数据平台 负责数字化基础
7、的硬件设施、网络结构、系统架构并对各类信息数据进行分类、组织、编码、存储、 检索和维护的数字化平台,承载应用服务平台的运行。 4 建设原则 4.1 基本原则 4.1.1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引领原则。 4.1.2 突出地质遗迹等资源数字化保护原则。 4.1.3 地质公园业务全覆盖原则。 4.2 基本要求 4.2.1 应遵循国家、行业及地方性地质公园建设标准、规范及相关指南。 4.2.2 应统筹规划,规范建设,确保实现行业管理信息共享。 4.2.3 按照突出重点、先急后缓原则,可分阶段实施,制定切实可行的数字化建设总体方案,优先建 设遗迹保护和公园管理需求迫切的项目,确保数字化建设取得成效。 4.2
8、.4 注重实效,应选择成熟度较好的技术。 4.2.5 注重创新产业化经营管理机制,促进资源保护与产业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5 技术框架与实施步骤 5.1 技术框架 地质公园数字化建设,涉及地质公园内包含地质遗迹等自然资源管理与保护及科普、旅游、公园等 管理与服务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地质公园数字化技术框架见图 1。 地质公园数字化建设分为基础数据平台建设、应用服务平台建设。 基础数据平台应包括通讯网络设施及信息安全保障,实现对各业务系统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共享服务, 数据种类包括影像数据、空间数据、多媒体数据、各类测量 /观测数据以及其他综合业务数据。 应用服务平台应实现管理资源的整合及对地质公园各部
9、门的统一组织协调。 技术框架建设 参照 附录 A。 DB41/T 2150 2021 3 地质遗迹保护与管理 地质公园 管理与服务 车流统计 电子门禁 规划管理 一卡通 电子巡查 网络办公 自 然 资 源 数 据 库 自 然 资 源 管 理 灾 害 预 警 地学科普管理与服务 地 质 遗 迹 数 字 化 展 示 虚 拟 地 质 公 园 虚 拟 地 质 博 物 馆 科 普 基 地 管 理 科 普 解 说 管 理 科 普 宣 传 管 理 旅游管理与服务 应 用 服 务 平 台 电 子 商 务 客 户 关 系 管 理 自 助 展 示 导 览 安 防 监 控 游 客 求 救 应 急 救 援 与 调 度
10、 地 质 遗 迹 名 录 地 质 公 园 网 络 与 服 务 地 质 公 园 交 流 管 理 与 服 务 采集 、 存储 、 计算 、 通讯 、 可视化等基础设施 网闸 、 防火墙 、 入侵检测 、 病毒防范等安全措施 G I S 、 RS 、 图文影音处理 、 操作系统等软件 基 础 数 据 平 台 G I S RS G N S S M E D I A DB 图 1 地质公园数字化技术框架 5.2 实施步骤 实施步骤按照以下程序: a) 地质公园数字化场地(数据中心机房、汇聚中心机房、站点监控机房、指挥调度大厅、信息 化终端站点等)、 水电、网络布线等建设,场地硬件设 备购置与安装调试,设备
11、联网联调; b) 地质公园基础数据(基础地理、区位交通、区域地质、公园边界,公园内自然资源分布与面 积等,地质遗迹、公园主 /副碑、博物馆、科普影视厅、解说牌、导引标识、科普平台、科普 线路、观测站等)采集、处理与建库,基础软件购置安装与调试,可与 a)同步; c) 地质公园资源管理、经营 管理、产业整合等系统建设,常态化监测、运营等数据动态接入与 管理; d) 地质公园数字化建设评价与优化。 6 基础数据平台建设 6.1 基础设施建设 6.1.1 基础设施构成要素 DB41/T 2150 2021 4 基础数据平台的基础设施应包括但不限于:移动互联网、移动物联网、局域网(含无线网络)、 GN
12、SS、 机房设施、 PC、服务器、智能穿戴、无人机、虚拟现实、通讯设备、办公自动化、安防监控、防火监控 等硬件及其周边设施, GIS、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软件。 6.1.2 基础设施非功能性要求 6.1.2.1 可靠性 应具备数据备份及数据恢复能力,数据安全可靠;能屏蔽用户操作错误,检查输入数据的有效性; 具有失效恢复能力及容错性,故障可追溯;提供运行日志管理及审计功能。 6.1.2.2 易用性 应具备友好的图形用户界面和多语种支持,易于安装;系统应具有可调置能力,如显示界面、显示 格式、报表格式等可以调整。 6.1.2.3 可扩展性 应具备用户可定制界面,可进行系统功能的扩充,提供二次
13、开发接口。 6.1.2.4 可管理性 应提供用户角色权限管理及其可视化配置。 6.1.2.5 可兼容性 硬件之间、软件之间或是软硬件组合系统之间可相互协调稳定工作。 6.1.3 基础设施质量 基础设施质量应符合但不限于 GB/T 2887 2011、 GB 4943.1 2011、 GB/T 15629.2 2008、 GB/T 30225 2013、 GB 50016 2014、 GB 50057 2010、 GB 50174 2017、 GB 50198 2011、 GB/T 50312 2016、 GB 50395 2007、 LY/T 2581 2016、 LY/T 2582 2016
14、的规定。 6.2 数据库建设原则及要求 6.2.1 数据的定义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继承性、兼容性、可扩展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 6.2.2 构建数据库应遵 循三大范式, 提供完备的数据关系图、系统定义表的涵义、表的字段说明、公 开重要查询语句。 6.2.3 各系统用户管理应实现可以直接访问统一平台的数据库,自定义用户表的系统应公布表关系及 用户相关接口。 6.2.4 数据的采集和交换过程应采用标准的数据格式,能够完整描述系统的对外接口。 6.2.5 数据库应支持地质公园各系统不同数据的存储与管理 、各种系统功能的实现, 满足地质公园数 字化建设的各种应用需求。 6.2.6 数据库的选择应具有分
15、布式处理数据能力、空间数据处理能力、多维查询能力、大型在线事务 处理能力、提供基于数据仓库的数据分析能力的数据库类型。例如对亿条以上数据量的数据库宜采用大 数据平台或分布式数据库。 6.2.7 数据库应有完备的主键、外键、索引等约束条件,若无此类约束条件,需有相应的说明性文档。 对于数据规模在百万条以上,且表中数据每天修改在千条以上,宜采用数据分区技术,且提供分区说明。 6.2.8 数据库系统应提供方便、易用、功能强大的数据库系统管理工具。 6.2.9 数据库应采用数据容灾技术保护重要数据。 DB41/T 2150 2021 5 6.2.10 数据库开发应采用当前主流开发技术,并符合但不限于
16、GB/T 12991.1 2008、 GB/T 17533.1 1998、 GB/T 20273 2019 的规定。 6.3 地理信息系统建设 6.3.1 地理信息系统应为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等资源的规划与管理、应 急响应、地学科普、地学研究 与应用、基础设施管理等提供空间数据的采集、编辑、可视化与分析功能。 6.3.2 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采用当前主流开发技术,并符 合 GB/T 18578 2008 的规定 。 6.4 信息安全系统建设 6.4.1 信息安全范畴 信息安全系统应覆盖系统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与应用安全。 6.4.2 网闸 应采用网闸作为数据安全的防护设备,实现不同敏感级别网
17、络之间的应用数据安全交换。 6.4.3 防火墙系统 应在内外网之间部署防火墙禁止外部用户进入内部网,访问内部机器;保证外部用户可以且只能访 问某些指定的公开信息,限制内部用户只能访问某些特定的 Internet资源。 6.4.4 网络实时入侵检测系统 应建设网络实时入侵监测系统,动态监测网络内部活动并检测出攻击行为且给予响应和处理。 6.4.5 病毒防范系统 应部署网络病毒防范系统,对所有服务器、终端进行管理,包括统一分发、维护、更新和报警等。 6.4.6 信息安全系统开发要求 信息安全系统的开发应 符合 GB/T 28452 2012的规定。 7 应用服务平台建设 7.1 平台建设基本要求
18、7.1.1 基本构成 应用服务平台根据地质公园的功能性质一般分为地质遗迹管理与保护、地学科普管理与服务、旅游 管理与服务、公园管理与服务。 7.1.2 设计与功能要求 平台架构设计应采用 云计算模式,实现基于在线地图的包含各大功能区在内的各类基本资料的综合 管理、基于地图平台的可视化监控管理及相关的空间分析和打印输出功能。 7.1.3 应用层软件开发要求 DB41/T 2150 2021 6 应用层软件开发应符合但不限于 GB/T 18726 2011、 GB/T 18729 2011、 GB/T 19003 2008、 GB/T 20157 2006、 GB/T 25487 2010、 GB
19、/T 25647 2010、 GB/T 25654 2010、 GB/T 28035 2011、 GB/T 28172 2011、 LY/T 2582 2016的规定。 7.2 地 质遗迹保护与管理 7.2.1 地质遗迹管理与维护体系建设 7.2.1.1 基本要求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包括地质遗迹在内的自然资源数据管理。应包括自然资源数据库、自然资 源管理系统与地质遗迹名录管理系统,通过信息的采集、交换、归纳整理,实现对地质遗迹等资源管理。 7.2.1.2 自然资源数据库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将地质公园内包含地质遗迹的自然资源的详细资料数据输入数据库,并分类管理。 7.2.1.3 自然资源管理系
20、统 支持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等自然资源数据的编辑、查询、整理、更新、分析及结果输出等功能。 7.2.1.4 地质遗迹名录系统 实现地质遗迹研究课题进展与应用等各环节的资料(报告 、数据等)的查询、展示、更新与输出等 功能。 7.2.2 资源与环境保护体系建设 7.2.2.1 基本要求 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集地质公园内 各类自然与文物资源 的信息,进行精准信息化管理。 对地质遗 迹应定期采集其地表出露点、自然风化、人为损毁状态信息,并经地学专家做出评价、提出保护建议与 措施, 并参照 DZ/T 0303 2017规定执行,古生物研究和保护按相关规定执行,应对生物资源进行定期 统计。 7.2.2.2
21、灾害预警系统 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和采集 地质环境、气象、水文、电场、红外等数据信息,并编辑与分析, 预测灾害发生概率,以便采取相应等级的预警措施和启动应急程序。 7.3 地学科普管理与服务 7.3.1 地质遗迹展示与交互体系建设 7.3.1.1 基本要求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地质遗迹数据,实现地质遗迹多样化展示与科普服务,应包括地质遗迹数字化 展示、虚拟地质公园、虚拟地质 公园 博物馆等子系统。 7.3.1.2 地质遗迹数字化展示系统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形成过程与再现的演示场景、动画与解说语音等。 7.3.1.3 虚拟地质公园 DB41/T 2150 2021 7 建立
22、地表三维模型和地质三维模型,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地质公园的形成与演化过 程,结合穿戴 式智能设备,多角度展现地质遗迹、景观及相关地学知识。 7.3.1.4 虚拟地质 公园 博物馆 访客利用虚拟现实、人机交互、多媒体技术可进行多维式互动体验。可按照提示及简单操作游览整 个博物馆不同展区,能立体化欣赏不同展区的藏品,可观看实体博物馆无法展现的地质演变进程、古生 物演化过程的历史,全景式再现馆藏实物蕴藏的历史。 7.3.2 科普管理体系建设 7.3.2.1 基本要求 对访客和地质公园的各种信息采集交换、归纳整理,可分为科普基地管理系统、科普解说管理系统、 科普宣传管理系统等子系统。 7.3.2.2
23、科普基地管理系统 支持地质公园室内外科普场地规划、建设、运营等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包括科普活动规划、申请、 预定、过程管理及历史活动的查询、统计、分析等的在线管理。 7.3.2.3 科普解说管理系统 支持地质公园室内外解说牌、解说终端、解说人员的动态管理。解说设备、人员、数据、在线资源 等的登记、维护、查询与统计等,文字、图片、影音与虚拟信息等向特定设备与人员的实时推送。 7.3.2.4 科普宣传管理系统 利用地质公园官方网站,以文字、图片、影音、虚拟展示等多种形式为访客提供地质公园基本情况、 科普活动与记录及其它相关地学知识,提供科普宣传图书、画册等在线浏览与下 载。 7.3.3 地质公园网络
24、与交流体系建设 7.3.3.1 基本要求 应实现地质公园网络管理与交流服务等活动及其过程的管理与服务,可分为地质公园网络管理与服 务系统、地质公园交流管理与服务系统。 7.3.3.2 地质公园网络管理与服务系统 应实现地质公园网络中各网站的联接,地质公园网络宣传与推广,地质公园网络申报、考察、评审、 定期检查、中期评估、参与网络活动的全过程管理,资料与数据的查询、更新、统计与分析等。 7.3.3.3 地质公园交流管理与服务系统 应实现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科研 /教育 /学术组织及其它企事业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等活动的策 划、执行、评价、共享等全过 程管理,资料与数据的查询、更新、统计与分析等。
25、 7.4 旅游管理与服务 7.4.1 经营与服务体系建设 7.4.1.1 基本要求 DB41/T 2150 2021 8 通过访客与地质公园的信息交换、分析,实现旅游管理、营销服务等提供精准数据支撑,可划分为 电子商务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自助展示导览系统等子系统。 7.4.1.2 电子商务系统 利用地质公园官方网站,为访客提供安全便捷的预订服务及在线支付方式,访客可检索查询地质公 园内的吃、住、行、游、购、娱、学、研等服务。 7.4.1.3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通过对客户资源的集中管理、调研、分析、评估,确定目标客户群及分类,制定科普、实践、研究、 营销等战略和策划。 7.4.1.4 自助展
26、示导览系统 7.4.1.4.1 电子查询系统 可以 LED 显示屏、全息投影、触摸屏等多媒体设备为载体 ,利用声光电等技术,实现访客与以地理 信息系统和三维仿真技术构建的导游图互动。 7.4.1.4.2 自助导游终端 应重点标注地质遗迹、旅游资源信息,引导访客自主确定学研、旅游路线,实现自助导游。 7.4.2 安防监控与救援体系建设 7.4.2.1 基本要求 应通过监测设备采集与交换信息,对各类突发情况快速响应,应包括安防监控、游客求救、应急救 援与调度等子系统。 7.4.2.2 安防监控系统 监测范围应覆盖地质公园内重要地段(地质遗迹、地质灾害隐患点、景点、停车场、乘车船点、运 营车辆、船舶
27、等 ),安防监控系统建设 应 符合 GB 50198 2011、 GB 50395 2007的 规定。 7.4.2.3 游客求救系统 可提醒游客浏览特定网页或发放材料,游客需要求救时,能通过简单快捷方法获得地质公园游客求 救系统的响应和帮助。 7.4.2.4 应急救援与调度系统 地质公园的应急救援与调度系统建设应符合 GB/T 29639 2020的规定 。 7.4.3 业务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 7.4.3.1 基本要求 实现对人员、设施更精细的管理和更便捷的服务,可分为电子门禁系统、规划管理系统、电子巡查 系统、 无线传感网车流量统计系统、 公园一卡通等子系统。 7.4.3.2 电子门禁系统
28、应采用身份识别技术,实现对门票的智能管理、防伪自动识别和访客流量控制。 DB41/T 2150 2021 9 7.4.3.3 规划管理系统 应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绘制大比例尺地质公园地图,综合运用“ 3S”技术,采用多期遥感影像比对、 辅助规划数据判读的方法,实现对地质公园的科学规划。 7.4.3.4 电子巡查系统 应通过对地质公园的数字化管理,实现地质公园的地质环境、防火、治安等定时、定路线、定点位 的巡查。 7.4.3.5 无线传感网车流量统计系统 应采用无线数据采集的方法和地磁传感器检测公园内各类车辆感应数据,对车流量状况实时监控。 7.4.3.6 地质公园一卡通系统 地质公园应向员工配发“
29、员工一卡通”或“虚拟一卡通”,访客可登录地质公园票务系统提前预定 “一卡通”或“虚拟一卡通”,实现员工、访客的精准管理和服务。 7.4.4 决策支持与服务体系建设 7.4.4.1 集成网络办公系统 支持网上需求、管理等电子化、流程化、实时化,实现移动办公、远程办公。 7.4.4.2 内部协同管理平台 信息支撑应完成对整个系统的底部构建。员工作业层应完成对知识、客户、项目、资产、流程、财 务等业务信息输入和输出;管理层能通过相应的报表分析系统了解整个组织的运行情况,做出营运及管 理决策。 7.4.4.3 管理业务平台 应以协同管理平台为核心,联接电子门 票系统、监控系统、电子巡查系统等,提取相关
30、的信息和数 据。 7.4.5 保障与评价体系建设 应包括政策保障、机制保障、资金保障、技术保障、人才保障、安全保障和发展保障等七大保障措 施及数字地质公园评价系统。数字地质公园评价系统宜对两个平台、三个应用层面和九个数字化体系(见 附录 A)进行指标定量评价。 A A DB41/T 2150 2021 10 附录 A (资料性) 地质公园数字化建设内容 地质公园数字化建设的内容见表 A.1。 表 A.1 地质公园数字化建设内容 序号 数字化建设内容 1 平台建设 基础数据平台 2 应用服务平台 3 应用层面建设 地质遗迹保护与管理 4 地学科普管理与服务 5 旅游管理与服务 6 数字化体系建设 自然资源管理与维护体系 7 资源与环境保护体系 8 地质遗迹展示与交互体系 9 科普管理与服务体系 10 地质公园网络与交流体系 11 经营与服务体系 12 安防监控与救援体系 13 业务管理与服务体系 14 决策支持与服务体系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