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03.120.20 CCS Q 23 32 江苏省地方标准 DB32/TXXXX2022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砌体结构应用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trengthening Masonry Structure with Ultra-high Ductile Concrete(报批稿)2022-XX-XX 发布2022-XX-XX 实施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 布 DB32/TXXXX2022 II 目次 前言.错误!未定义书签。1 范围.4 2 规范性引用文件.4 3 术语和定义.5 4 基本规定.6 5 材
2、料.7 5.1 原材料.7 5.2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性能要求.7 6 设计与构造.9 6.1 一般规定.9 6.2 砌体受压加固.9 6.3 砌体受弯加固.12 6.4 砌体受剪加固.14 6.5 砌体抗震加固.14 6.6 面层加固构造规定.16 6.7 条带式加固构造规定.20 7 施工.222 7.1 一般规定.222 7.2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施工.233 8 检验与验收.244 8.1 一般规定.244 8.2 基面处理.255 8.3 施工质量检验.255 附录 A(规范性)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本构关系.28 附录 B(规范性)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楼屋
3、盖整体性构造加固.300 附录 C(规范性)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设计强度、抗拉应变等级参照表.311 附录 D(规范性)符号.333 DB32/TXXXX2022 III 前言 本规程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规程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常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同济大学、中维建研(江苏)设计有限公司、苏州中固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溧阳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同延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常州绿玛特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尼高科技有限公司、江苏鼎达建筑新技术有限公司、南京科杰建设工程质量检测
4、有限公司、江苏韧强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菁燕、余江滔、王华勤、杨建辉、滕新华、黄彬、顾天熊、吴文娟、李法善、王道中、冯明岩、闵轶、丁钟铭、杨健文。DB32/TXXXX2022 4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砌体结构应用技术规程 1 范围本规程规定了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既有砌体结构工程技术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规定、材料、设计与构造、施工和检验与验收等内容。本规程适合于江苏省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采用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或配筋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的既有砌体结构的设计、加固施工和施工质量验收。注:以下6度、7度和8度抗震设防地区简称为6度、7度、8
5、度地区。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75 通用硅酸盐水泥GB/T 1499.1 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T 1499.2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T 1499.3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3部分:钢筋焊接网GB 8076混凝土外加剂GB/T 13788冷轧带肋钢筋GB/T 18046用于水泥、砂浆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 18401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GB/T 23439
6、混凝土膨胀剂GB 50003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9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68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T 50083工程结构设计基本术语标准GB/T 50107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 5020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300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T 50476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GB 50550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702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728工程结构加固材料安全性鉴定技术规范GB 55021既有建筑鉴定与
7、加固通用规范JC/T 2461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方法DB32/TXXXX2022 5 JGJ 52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63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T 104 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 JGJ 114 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T 283 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JGJ/T 363农村住房危险性鉴定标准JGJ/T 426农村危险房屋加固技术标准JT/T 524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用纤维 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 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s(ECC
8、)一种由水泥基胶凝材料、矿物掺和料、骨料、外加剂和纤维等原材料组成,按一定比例加水搅拌,硬化后具有一定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且极限延伸率不低于1%的水泥基复合材料。3.2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 ECC overlay通过人工抹压或机械喷射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在原墙体表面形成的厚度一般介于10mm40mm的薄层。无特殊说明时,面层覆盖整面墙体。3.3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条带 ECC stripe通过人工抹压或喷射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在原墙体表面形成厚度介于10 mm40 mm、宽度介于300 mm1000 mm的带状薄层。3.4 空斗墙 rowlock w
9、all用砖侧砌或平、侧交替砌筑成的空心墙体。3.5 预制装配式楼屋盖整体化加固 prefabricated-slab floor integral strengthening在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楼屋盖表面增设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薄层,从而实现楼屋盖的整体性加固。3.6 条带-砌体组合圈梁 constructional beam made of composited ECC stripe and masonry用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条带贴合在砌体侧面所形成类似圈梁的构件。3.7 条带-砌体组合构造柱 constructional column made of composited
10、 ECC stripe and masonry用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条带贴合在砌体侧面形成类似构造柱的构件。3.8 墙体双侧加固 strengthening wall from double sides 对砌体墙两个侧面进行加固。3.9 无筋加固 strengthening with plain ECCDB32/TXXXX2022 6 面层或条带中不配钢筋,利用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材料力学性能实现加固。3.10 配筋加固 strengthening with steel reinforced ECC面层或条带中配置钢筋,利用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和钢筋的共同作用实现加固
11、。3.11 墙体单侧加固 strengthening wall from single sides对砌体墙单个侧面进行加固。3.12 墙体双侧加固 strengthening wall from double sides对砌体墙两个侧面进行加固。3.13 极限延伸率 percentage total extension at the maximal force最大拉力下总延伸量(弹性延伸加塑性延伸)与原始标距之比的百分率,也称为极限拉伸应变。3.14 残余延伸率 percentage total extension at 85%of the maximal force after reachi
12、ng the maximal force达到最大抗拉强度之后,继续加载导致拉伸强度降至最大抗拉强度85%所对应的延伸率。3.15 应变强化 strain-hardening在屈服之后,材料仍然保持受拉应力随着拉应变的增大而不断增加的特性。3.16 剪切销钉 Shear pin一种以专用的结构胶粘剂将带有直钩或弯钩的带肋短钢筋植入基材中,以增强加固层与原构件之间的抗剪切、抗剥离能力的后锚固体。4 基本规定4.0.1本规程适用于下列砌体结构的加固设计、加固施工和质量验收:a)砖砌体:包括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蒸压灰砂普通砖、蒸压粉煤灰普通砖、混凝土普通砖、混凝土多孔砖的无筋和配筋砌体;b)砌块砌
13、体:包括混凝土砌块、粉煤灰砌块、轻集料混凝土砌块的无筋和配筋砌体;c)加固对象的块体强度不小于 MU5.0。4.0.2 本规程适用于下列空斗墙房屋的加固:a)被加固砌体结构应为标准设防类及以下类建筑;b)加固对象为一斗一眠承重墙体时,房屋层数不宜超过三层;c)加固对象为二斗一眠墙、三斗一眠承重墙体时,房屋层数不宜超过两层;d)加固对象房屋层高不应超过 3.9 m。4.0.3 采用本规程进行砌体结构加固前,应按相关要求进行安全性检测鉴定或抗震鉴定,并根据检测鉴定结果,结合业主要求进行加固设计。4.0.4 本规程涉及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加固方法和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条DB32/
14、TXXXX2022 7 带加固方法。其中,面层加固适用于砌体结构的承载力加固和构造性加固;条带加固适用于砌体结构的构造性加固。4.0.5 根据设计需求,可采取无筋或配筋的方式进行面层加固设计和条带加固设计,具体设计及构造要求见本规程第 5 章的相关规定。4.0.6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范围可以是整体结构或局部区段,也可为单独的结构构件,但均应满足加固后结构的整体性要求。4.0.7 采用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砌体结构的工程,需提前完成预留预埋工作,加固完成后不可进行二次破坏。4.0.8 对于加固过程中可能出现倾斜、失稳、过大变形或坍塌的墙体,应先行实施临时有效支撑措施,确保
15、结构安全。4.0.9 采用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后,应定期检查砌体结构的工作状态。检查周期可由设计单位确定,检查的时间间隔不宜超过 10 年。4.0.10 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加固后砌体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5 材料5.1 原材料5.1.1 水泥应符合通用硅酸盐水泥GB 175 有关的规定,宜采用 42.5 级及以上普通硅酸盐水泥5.1.2 细骨料应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 的有关规定。细骨料可以为河砂、石英砂,其粒径不宜超过 0.6 mm。5.1.3 粉煤灰和矿渣粉等矿物掺合料应符合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 1596 和用于水泥、砂
16、浆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 18046 的有关规定。粉煤灰等级应为级及以上,矿渣粉等级应为 S95 级以上。5.1.4 外加剂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GB 8076 的有关规定。常用外加剂宜为聚羧酸粉体减水剂。5.1.5 膨胀剂剂应符合混凝土膨胀剂GB 23439 的有关规定。常用膨胀剂为钙类膨胀剂、镁类膨胀剂。5.1.6 拌合用水应符合混凝土用水标准JGJ 63 的有关规定。5.1.7 钢筋应分别符合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 1 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 1499.1、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2 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 1499.2 和钢筋混凝土用余热处理钢筋GB 13014 的有关规定,抗震加固中宜
17、优先选用热轧带肋钢筋。5.1.8 面层加固用钢筋网片、钢筋焊接网应符合钢筋混凝土用钢第 3 部分:钢筋焊接网GB 1499.3的有关规定;性能指标的取值应按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标准JGJ 114 的有关规定执行。5.1.9 合成纤维应符合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GB 18401 中 C 类基本安全技术要求的规定,宜采用长度为 6 mm24 mm 且直径为 1080 m 的聚丙烯、聚乙烯醇、芳纶、聚乙烯等纤维,抗拉强度不宜低于 1000 MPa,合成纤维的掺量宜为 0.3%1.5%。合成纤维应通过耐碱性能试验测试,其极限拉力保持率不应低于 85%。5.2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性能
18、要求5.2.1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按力学性能指标分为 I 型、II 型和 III 型,其主要力学性能指标满足表 1 和表 2 的要求。型式检验合格标准为表 2 所列全性能指标,同时宜满足表 1 所列全性能指标。DB32/TXXXX2022 8 表 1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 28d 主要力学性能指标项目指标型型型立方体抗压强度/MPa,28d20dc,cukf3030dc,cukf4040dc,cukf50极限抗拉强度/MPa,28d2.03.04.0极限延伸率/%,28d加固时配筋1.5加固时不配筋3.5表 2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 56d 主要力学性能指标项目指
19、标型型型立方体抗压强度/MPa,56d30dc,cukf4040dc,cukf5050dc,cukf80极限抗拉强度/MPa,56d3.04.05.0极限延伸率/%,56d加固时配筋1.0加固时不配筋3.0静弹模/GPa,56d14.015.816.55.2.2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拌合物应具有良好的和易性,不得离析、泌水,纤维不得团聚,并应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拌合物性能的试验方法应符合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标准JGJ/T 70的有关规定。拌合物中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应符合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 221 的有关规定,拌合物中水溶性氯离子含量的测定方法宜符合混凝土中国氯离子含
20、量检测技术规程JGJ/T 322的规定。用于加固砌体结构的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其拌合物采用人工抹压时,稠度宜为2540 mm;采用机械喷射施工时,稠度宜为 6080 mm。5.2.3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极限抗拉强度、极限延伸率和静弹模的试件尺寸、数量应通过现行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方法JC/T 2461 规定的试验方法确定。5.2.4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抗冻、抗水渗透、抗氯离子渗透、抗硫酸盐侵蚀、抗碳化等耐久性能应符合加固部位及所处环境确定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耐久性要求。无配筋要求时,可不作抗氯离子渗透和抗碳化的性能
21、要求。相应的耐久性能应符合表 3 的规定。表 3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主要耐久性能指标项目指标抗冻试验(快冻法)F300抗水渗透(逐级加压法)P12抗氯离子渗透(RCM 法)RCM-DB32/TXXXX2022 9 抗硫酸盐侵蚀KS90抗碳化性能28d 碳化深度2.0mm5.2.5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耐久性能,应按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2 的有关规定进行试件的制作、养护及性能测试,并按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JGJ/T193 的有关规定进行等级评定。在 28d 龄期或 56d 龄期用标准试验方法检测以上性能。当设计对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
22、复合材料的耐久性能有具体要求时,应进行耐久性能指标的检验,一般情况下可不做此要求。5.2.6 被加固的砌体结构的界面性能指标应达到表 4 中指标要求。表 4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与砌体的界面性能指标检测项目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与砌体正拉粘结强度合格指标 1.0(MPa),砖或砌块内聚破坏试验方法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550-2010 附录 U 注:1)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与砌体正拉粘结强度的规定参考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550-2010 的第 13.4.3 条。2)本表中粘结强度指标为 28d 龄期指标;3)被加固房屋为临时性建筑
23、时,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与砌体正拉粘结强度不低于 0.6MPa。6 设计与构造6.1 一般规定6.1.1 本章涉及的承载力计算方法适用于厚度不小于 120 mm且砖或砌块强度等级不低于 MU5 的承重墙体。6.1.2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采用墙体双侧加固的方式提升结构承载力和整体性。双侧加固时,宜保证两侧面层材料性能的统一。6.1.3 用于砌体结构加固的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其抗压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25 MPa。6.1.4 面层加固设计可采用无筋面层或配筋面层两种方式。无筋面层的材料极限延伸率等级不应低于附录 C 表 C.0.2 中 CD3。配筋面层的材料极限延伸率等级不应
24、低于附录 C 表 C.0.2 中 CD1。6.1.5 可采用条带-砌体组合圈梁、条带-砌体组合构造柱、条带-砌体组合斜撑进行构造性加固,条带加固分为无筋条带或配筋条带两种方式。无筋条带的材料抗拉强度等级不应低于附录 C 表 C.0.1 中 CT6,且极限延伸率等级不应低于附录 C 表 C.0.2 中 CD5。配筋条带的材料的极限延伸率等级不应低于附录 C表 C.0.2 中 CD3。6.2 砌体受压加固6.2.1 采用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加固轴心受压墙体时,其加固后正截面受压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commmdcdc,cdc+sysNf AfAf A(+)(6.2.1)DB32/TXX
25、XX2022 10 式中:N轴心压力设计值;com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可根据加固后截面的高厚比及配筋率,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 中组合砖砌体构件稳定系数的规定取值;fm原构件砌体的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Am原构件砌体截面面积;Adc新增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的截面面积 Adc=btdc。双面加固时,tdc 取其厚度之和;dc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抗压强度利用系数。实砌墙体(包括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受压加固时,取 dc=0.15;空斗墙体受压加固时,取 dc=0.35;fdc,c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s受压构件钢筋强度利用系数,对砖砌体
26、,取 s=0.8;对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取 s=0.7(配筋面层的厚度不宜小于 30 mm);fy钢筋抗压强度设计值;As新增受压面层区竖向钢筋截面面积。注:加固后正截面受压承载力不应超过原砌体受压承载力的 1.8 倍。6.2.2 采用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双面加固偏心受压墙体(图 1)时,其加固后正截面受压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mmdcdc,cdc,csysssdcdc,t+Nf AfAf AAA+(6.2.2-1)Nmmsdcdc,cdssysw+N ef SfSf A t-a-a+()(6.2.2-2)公式中,钢筋的应力 s,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应力 dc(单位为
27、 MPa,正值为拉应力,负值为压应力),应根据截面受压区相对高度,按下列规定确定:当b(即小偏心受压)时s650 800(6.2.2-3)dcsdcs/EE(6.2.2-4)ysyff(6.2.2-5)当b(即大偏心受压)时syf(6.2.2-6)dcdc,tf(6.2.2-7)w0/x t(6.2.2-8)其中截面受压区高度 x 应符合下列规定:mmNddc,cdNsysNssNdcdc,tN0f SfSf AeA eAe(6.2.2-9)Na/weeet2-a()(6.2.2-10)DB32/TXXXX2022 11 Naweeet/2-a()(6.2.2-11)2a0.0222200wt
28、e(1-)(6.2.2-12)注:本公式适用于无筋或配筋加固后墙体的偏心受压承载力计算。无筋加固时,取新增竖向钢筋截面面积sA 和sA均取为 0。式中:Adc,c离轴向力 N 作用点较近一侧的砌体偏压侧的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截面面积,取 Adc,c=btdc,1;Adc,t离轴向力 N 作用点较远一侧的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截面面积,取Adc,t=btdc,2;eN离轴向力 N 作用点较远一侧钢筋的合力点至轴向力 N 作用点的距离;Sms砌体受压区的截面面积对钢筋 As 重心和受拉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重心的面积矩;Sds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受压区的截面
29、面积对钢筋 As 重心和受拉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重心的面积矩;b加固后截面受压区相对高度的界限值,对 HPB300 级钢筋,取 0.575;对 HRB335 级钢筋,取 0.550;对 HRB400 级钢筋,取 0.518;SmN砌体受压区的截面面积对轴向力 N 作用点的面积矩;SdN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受压区的截面面积对轴向力 N 作用点的面积矩;eN离轴向力 N 作用点较近一侧钢筋的重心至轴向力 N 作用点的距离;e轴向力对加固后截面的初始偏心距,按荷载设计值计算,当e 0.05 时,取e=0.05tw;ea加固后的构件在轴向力作用下的附加偏心距;加固后的构件高厚比;t
30、dc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厚度(双面加固时,取两侧厚度之和,tdc=tdc,1+tdc,2,见图 1);tw加固后砌体墙的截面厚度,取 tw=tm+tdc;tdc,1受压侧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厚度;tdc,2受拉侧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厚度;tm原砌体墙的截面厚度;a 和 a分别为离轴向力 N 作用点较远和较近一侧钢筋的合力点至截面外侧边缘距离;fy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As距轴向力 N 较远一侧钢筋的截面面积;As距轴向力 N 较近一侧钢筋的截面面积。DB32/TXXXX2022 12(a)小偏心受压;(b)大偏心受压 图 1 组合砌体偏心受压构件6.2.3
31、采用本节公式计算所得加固后墙体受压承载力超过原砌体受压承载力 1.8 倍时,取原砌体受压承载力的 1.8 倍为加固后受压承载力。6.2.4 应设置贯穿墙厚的对拉锚栓或锚筋。锚栓或锚筋宜成梅花状布置,其竖向间距和水平间距均不应大于 500 mm,并应确保锚栓或锚筋与面层可靠锚固。6.3 砌体受弯加固6.3.1 本节适用于实砌墙体的受弯加固设计。6.3.2 在双侧加固的情况下,应保证墙体两侧面层厚度及材料性能一致。6.3.3 在双侧配筋加固的情况下,应保证墙体两侧面层内配筋形式和数量一致,且钢筋在面层中配筋率不应超过 2%。6.3.4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应按下列基本假定进行计算:a)截面应变保持平面
32、;b)不考虑原砌体的抗拉强度;c)在面层配筋情况下,面层重心与面层内钢筋的重心重合;d)在双侧面层配筋情况下,不考虑受压面层内钢筋的抗压贡献。6.3.5 双侧面层加固实砌墙体的受弯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图 2):ysdc,tdc,t,2()(/2/2)wdcMf AfAttx(6.3.5-1)墙体的等效受压区高度 x 应符合下列规定,如果按 6.3.5-2 式计算所得 xtdc,1,则取 x=tdc,1。DB32/TXXXX2022 13 dc,cdc1dc,cysdc,tdc,tdc,tfAfbxf AfA(6.3.5-2)注:上述公式适用于无筋及配筋双侧面层加固墙体的受弯承载力计算。无筋加
33、固时,新增纵向钢筋截面面积sA 取为 0。式中:fdc,t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抗拉强度设计值;dc,t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抗拉强度利用系数,实砌墙体受弯加固时,dc,t=0.8;Adc,t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受拉侧的截面面积,取 Adc,t=btdc,2;1 等效矩形应力图形系数。矩形应力图的应力值可由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fdc,c 乘以系数 1 确定。当强度等级不超过 50 MPa 时,1 取为 1.0,当强度等级为 80 MPa 时,1 取为 0.94,其间按线性内插法确定;b砌体墙的水平宽度。6.3.6 单侧面层加固实砌墙体的受弯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图
34、3):ysdc,tdc,tdc,t,2()(/2/2)wdcMf AfAttx(6.3.6-1)6.3.7 墙体的等效受压区高度 x 应符合下列规定:mmysdc,tdc,tdc,tf bxf AfA(6.3.6-2)注:上述公式适用于无筋及配筋单侧面层加固墙体的受弯承载力计算。无筋加固时,新增纵向钢筋截面面积sA 取为 0。式中:m系数。受压区砌体的应力图形可简化为等效的矩形应力图,m取为 0.8;注:如果单侧加固计算所得等效受压区高度比 x/tm 0.3,则应改用墙体双侧受弯加固设计。图 2 双侧加固组合砌体受弯构件 udbtdc,2tmM uT=dc,t f dc,ttdc,2b+f y
35、AsM utdc,1加固面层砌体钢筋T=dc,t f dc,ttdc,2b+f yAsf dc,c1f dc,cx=xnxnDB32/TXXXX2022 14 图 3 单侧加固组合砌体受弯构件6.4 砌体受剪加固6.4.1 沿平面内水平截面或沿斜截面破坏时,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加固砌体墙的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mdcVVV(6.4.1)式中:V砌体墙面内剪力设计值;Vm原砌体受剪承载力,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 相关条文计算;Vdc面层加固提高的受剪承载力,应按 6.4.2 条确定。无筋加固的情况下,Vdc 不应超过原砌体受剪承载力 Vm的 3 倍。6.4.2 高延性
36、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提高的受剪承载力 Vdc 应符合下列规定:dcdc,vdc,t dcdcsysdc/Vft hf A hs()(6.4.2)注:上述公式适用于无筋及配筋面层加固墙体的受剪承载力计算。无筋加固时,新增纵向钢筋截面面积sA 取为 0。式中:dc,v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抗剪强度利用系数。实砌墙体及空斗墙体在抗剪加固时,dc,v 取为 0.49;hdc采用面层加固的墙体水平截面长度;s钢筋强度利用系数,抗剪加固时,取 s 取为 0.2(配筋面层的厚度不宜小于 30mm);As配置在同一截面水平分布钢筋的全面截面面积;s 水平向钢筋的竖向间距。6.5 砌体抗震加固6.5
37、.1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加固砌体墙的抗震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dcEMEREVVV+(6.5.1)式中:VE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加固墙体地震剪力设计值;VME原墙体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 计算;udbtdc,2tmxnM uxnf mM uxnmf m砌体加固面层钢筋T=f dc,ttdc,2b+f sAsT=f dc,ttdc,2b+f sAsDB32/TXXXX2022 15 Vdc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加固提高的受剪承载力,按本规程 6.4.2 条计算;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取 RE 为 0.85。6.5.2 加固后楼层和墙段的
38、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应符合下列规定:sp120=(6.5.2)式中:s加固后楼层或墙段的综合抗震能力指数;p加固后某楼层 pi抗震能力增强系数或某墙段抗震能力增强系数 pij应按本规程 6.5.4 条计算;0楼层或墙段原有的抗震能力指数,应按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 规定的有关方法计算;1、2分别为体系影响系数和局部影响系数,应根据房屋加固后的状况,按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 的有关规定取值。6.5.3墙体加固后,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的规定选择从属面积较大或竖向应力较小的墙段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时,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不计入构造影响时EpMEVV(6.
39、5.3-1)计入构造影响时EpMEVV(6.5.3-2)式中:VME墙段原有的抗震受剪承载力,可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 有关规定计算;其中的材料性能设计指标、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按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 116 的有关规定采用;VE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加固墙体地震剪力设计值。6.5.4面层加固后,楼层和墙段抗震能力的增强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pijij01pii0(1)1njAA(6.5.4-1)pij0vE240=0.075/240mmtft(+(-1))(6.5.4-2)式中:pi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后第i 楼层抗震能力的增强系数,原墙体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平均
40、竖向压应力 0.8fm时(为原墙体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平均竖向压应力,fm为原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基准增强系数 pi 应乘以 0.8 进行折减;Vdc,ij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加固提高的第 i 楼层第 j 墙段受剪承载力;VME,ij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加固提高的第 i 楼层第 j 墙段受剪承载力;Ai0第 i 楼层中验算方向原有抗震墙在 1/2 层高处净截面的面积;Aij0第 i 楼层中验算方向面层加固的抗震墙 j 墙段在 1/2 层高处净截面的面积;n第 i 楼层中验算方向上的面层加固抗震墙的道数。0面层加固后,墙体抗震受剪承载力的基准增强系数;tm原砌体墙
41、的截面厚度;fvE原砌体墙的抗震抗剪强度设计值,应根据 GB 50011 中关于“砌体抗剪强度设计值 fv”和“砌体抗震抗剪强度的正应力影响系数 N”的规定进行计算。当原砌体砂浆强度等级为 M0.4 时,fv 取 0.04 MPa,当原砌体砂浆强度等级为 M1.0 时,fv 取 0.06 MPa。DB32/TXXXX2022 16 6.5.5 采用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或配筋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加固后,墙体抗震受剪承载力的基准增强系数 0 应符合下列规定:dc0ME0/0.851 VV (6.5.5)式中:VMEO原墙体(截面厚度 240 mm)的基准抗震受剪承载力,可按
42、 GB 50011 计算;当原墙体厚度不等于 240 mm 时,应将其换算成截面厚度 240 mm 的墙体后,再计算相应的抗震受剪承载力;Vdc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加固提高的受剪承载力,按本规程 6.4.2 条计算。注:原墙体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平均竖向压应力 时,基准增强系数 应乘以 0.8 进行折减。为原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6.5.6面层加固后,墙体侧向刚度的提高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实心墙单侧加固 mkk0m2400.75 240tt(-1)(6.5.6-1)实心墙双侧加固 mkk0m240240tt(-1)(6.5.6-2)空斗墙双侧加固 kk01.670.4()(6.
43、5.6-3)式中:k加固后墙体的侧向刚度提高系数;k0面层加固后墙体(截面厚度 240 mm)的侧向刚度基准提高系数,可根据表 5 取值计算。表 5 面层加固后墙体刚度的基准提高系数 面层厚度(mm)单面加固双面加固原墙体砂浆强度等级M0.4M1.0M2.5M0.4M1.0M2.5101.861.491.35201.391.122.711.981.70301.711.33.572.472.06402.031.491.294.432.962.416.6 面层加固构造规定6.6.1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加固应符合下列规定:a)无筋面层厚度宜为 10 mm40 mm。面层内增设钢筋网片时
44、,面层厚度不应小于 35 mm,钢筋网的设置宜符合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702 的相关规定。b)采用双侧面层加固时,面层厚度不宜小于 10 mm;采用单侧面层加固时,面层厚度不宜小于15 mm。DB32/TXXXX2022 17 c)应采用双侧面层加固空斗墙体且面层厚度不宜小于 15 mm。仅在特定情况下,可采用双侧条带进行空斗墙的构造性加固,并应严格遵守本规程第 6.7 节的相关规定,且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面层、条带与空斗墙楼屋面板的可靠连接,连接方法可参见本规程第 6.6.6 条。d)对于局部尺寸小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规定限值的墙体,应进行墙体双侧加固。对于墙肢高宽比大
45、于 4 的墙体,应采用面层进行四面围套加固且面层厚度不宜小于 20 mm。e)遇有门窗洞口时,单侧面层宜弯入洞口侧边锚固;双侧面层宜从两侧弯入洞口闭合锚固,面层入洞口内锚固长度不宜小于 100 mm。6.6.2 应采取下列措施进行加固墙面的界面处理,以保证新增面层与墙面的可靠连接:a)应通过抠缝方式对被加固墙面进行界面处理。相邻水平缝抠缝的竖向间距不宜大于 200 mm,相邻竖向缝抠缝的间距不宜大于 600 mm,抠缝深度不宜小于 15 mm。b)在被加固墙面表面开凿方孔。方孔平面尺寸不宜小于 50 mm50 mm,深度不宜小于 40 mm。方孔宜呈梅花状布置,其竖向间距和水平间距均不应大于
46、600 mm;c)采用剪切销钉或锚筋增强面层与被加固墙体的连接。剪切销钉或锚筋直径宜为 68 mm,间距不宜大于 600 mm。销钉或锚筋应锚固在砌块的实心部位,锚固长度不小于 15d。销钉或锚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小于 10 mm,与构件边缘的距离不宜大于 100 mm。d)本条包括三类界面处理方法,其中“抠缝界面处理”为必选项。设计人员宜在“墙面开凿方孔”和“剪切销钉或锚筋”中选取一种结合“抠缝界面处理”共同增强界面性能。6.6.3 可采用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增强混凝土空心板楼屋盖的整体性,具体做法参见本规程附录 B。6.6.4 底层墙体的加固面层应可靠连接,面层应向下延伸至室外地面
47、下不小于 500 mm 或基础顶面锚固,也可按图 4 所示方法与地面以下地圈梁连接锚固,此类地圈梁可采用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或普通钢筋混凝土浇筑。如面层内配筋,钢筋也应伸入地圈梁内可靠锚固。(a)外墙基础做法(b)内墙基础做法图 4 加固面层与基础连接构造6.6.5 当采用配筋面层加固时,配筋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当采用冷轧带肋钢筋制作钢筋网时,钢筋的选取应满足冷轧带肋钢筋GB/T 13788 的相关规定。钢筋网的节点可焊接或绑扎。剪切销钉的端部直钩应挂住钢筋网。当被加固构件需承受DB32/TXXXX2022 18 动力疲劳荷载时,应采用焊接非冷加工钢筋网。钢筋网竖向受力钢筋直径不应
48、小于 6 mm;水平分布钢筋的直径宜为 6 mm,网格尺寸不应大于 500 mm。b)采用配筋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砌体柱时,宜采用闭合式箍筋,箍筋直径不应小于 6 mm,间距不应大于 150 mm。c)采用配筋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墙体壁柱时,可设置如下两类箍筋:一种为不穿墙的 U 形筋,但应与墙柱角隅处的竖向钢筋可靠连接,其间距与柱的箍筋相同;另一种为穿墙箍筋,加工时宜先做成不等肢 U 形箍,待穿墙后再弯成闭合式箍,其直径宜为 8 mm10 mm,每隔 600 mm 替换一支不穿墙的 U 形箍筋。箍筋与竖向钢筋的连接可采用焊接或绑扎。d)采用双侧钢筋网面层加固墙体时,钢
49、筋网应采用穿通墙体的 S 形钢筋拉结,穿墙筋的间距宜为 600 mm,应与墙体两侧的钢筋网片焊接或绑扎;采用单侧钢筋网面层加固墙体时,应设直径不小于 6 mm 的 L 形锚筋固定,锚筋间距不宜大于 600 mm,锚固长度不宜小于 180 mm。拉结筋应采用孔内注胶或刷环氧涂层等可靠的防锈措施处理。e)钢筋保护层最小厚度不应低于 10 mm,露天或室内潮湿环境的钢筋保护层最小厚度不应低于15 mm。6.6.6 经过面层加固后的墙体可不增设圈梁和构造柱,宜按下列规定增强加固面层与原结构的连接:a)楼板的底部或顶部区域增设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增强带。增强带厚度不宜小于 2倍面层厚度且不应小于
50、 40 mm,增强带高度不应小于 120 mm;增强带内宜配置穿板钢筋、穿墙钢筋以及水平纵筋,钢筋直径不宜小于 6 mm。穿板钢筋、穿墙钢筋与水平纵筋之间应采取可靠措施拉结,具体做法参见图 5。(a)楼面双侧加固-1 (b)楼面双侧加固-2 DB32/TXXXX2022 19 (c)楼面单侧加固-1 (d)楼面双侧加固-2(e)屋面双侧加固 (f)屋面单侧加固图 5 面层增强带与无圈梁楼屋面的连接示意 b)应在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702 要求设置构造柱的区域进行墙体灰缝的抠缝处理,抠缝的水平范围参见图 6,该范围内全部水平和竖向灰缝均应抠缝,抠缝深度不小于 15 mm;面层施工过程中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