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13.040.20 CCS Z 15 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 20632022 核电厂周围环境气溶胶中总、总 分析操作规程 Operation specification for gross alpha and gross beta analysis in aerosol around nuclear power plant 2022-08-08 发布 2022-11-08 实施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DB35/T 20632022 I 目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方法原理.1 5 试剂和设备.1 6 样品采集.2
2、7 分析步骤.3 8 结果计算.4 9 结果表示.5 10 准确度.6 11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6 附录 A(规范性)关于核电厂周围环境气溶胶中总、总 分析规程实施的补充要求.8 附录 B(资料性)探测下限和计数不确定度.9 附录 C(资料性)方法的精密度与正确度.10 附录 D(规范性)滤膜收集效率的测定方法.14 附录 E(资料性)采样、制样和测量记录表.15 参考文献.18 DB35/T 20632022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3、。本文件由福建省生态环境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福建省辐射环境监督站。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温莉琴、何喆、陈永伟、黄丽华、高一弘、周忠阳、黄菁华、林珂、王艳飞。DB35/T 20632022 1 核电厂周围环境气溶胶中总、总 分析操作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用灰化/厚源法测定核电厂周围环境气溶胶中总、总放射性的操作程序和技术要求。包括方法原理、试剂和设备、样品采集、分析步骤、结果计算、结果表示、准确度、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核电厂周围环境气溶胶常规监测中总、总放射性的分析,其它核设施参照使用。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
4、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8999 电离辐射监测质量保证通用要求 GB/T 11682 低本底和/或测量仪 HJ/T 22 气载放射性物质取样一般规定 HJ 61 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 168 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订技术导则 HJ 1009 辐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运行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4 方法原理 采用大流量或超大流量采样器抽取定量体积的空气,使空气中气溶胶粒子被截留在滤膜上,滤膜经400 条件下灼烧处理得到固体残渣。准确称取相同质量厚度的固体
5、残渣和标准物质,分别转移到测量盘内均匀铺平制成样品源和标准源,在采样结束至少96 h后开始用低本底/测量仪测量总和总放射性。5 试剂和设备 试剂材料 5.1.1 分析时使用分析纯试剂,实验用水为蒸馏水或去离子水。5.1.2 滤膜,应符合 HJ/T 22 的规定,且材质应可灰化,如聚丙烯、聚丁烯等易灰化材质。5.1.3 有机溶剂:无水乙醇或丙酮。5.1.4 硫酸钙,优级纯。DB35/T 20632022 2 5.1.5 标准物质:总 以有证241Am 标准粉末为标准物质;总 以优级纯氯化钾,或以有证40K 标准粉末为标准物质。仪器设备 5.2.1 采样设备:超大流量采样器或大流量采样器,性能和技
6、术指标应符合 HJ 1009 的规定。超大流量采样器流量不小于 600 m3/h,流量示值误差5%;大流量采样器流量不小于 60 m3/h,流量示值误差2%。5.2.2 低本底/测量仪,性能指标应符合 GB/T 11682 的规定。使用前应根据仪器说明书检查确定其性能稳定。5.2.3 分析天平,感量 0.1 mg。5.2.4 干燥设备:烘箱、红外箱或红外灯。5.2.5 炭化设备:可调温电热板,也可选用电炉或其他加热设备。5.2.6 马弗炉,能在 400 下保持恒温。5.2.7 测量盘,带有边沿的不锈钢圆盘,测量盘的直径应小于仪器探测器的直径。在不超过探测器灵敏区面积的条件下尽量使用大面积的测量
7、盘。5.2.8 坩埚,石英或瓷制材料,容量 150 mL。5.2.9 研钵和研磨棒。6 样品采集 采样前准备 6.1.1 按照 HJ 61 的规定编制采样方案。根据核电厂的自然环境、气象因素、堆型、监测目的和要求等资料,合理布设采样点位。6.1.2 取一张新滤膜(5.1.2),确认滤膜边缘平滑、厚薄均匀,应无毛刺、无污染、无碎屑、无折痕、无破损。6.1.3 按照采样器(5.2.1)采样口的大小裁剪滤膜,滤膜的大小比采样器采样口的有效尺寸略宽,在滤膜采样面的两个对角标识编号。将滤膜平展装入滤膜保存袋,采样前不应将滤膜折叠。6.1.4 采样器使用前应根据仪器说明书检查确认采样器电压和流量正常。放样
8、 6.2.1 打开采样器头顶盖,旋松滤膜夹,用清洁干布擦去采样头内、滤膜夹和滤膜支持网表面的灰尘,检查滤膜支撑网无堵塞,滤膜夹无污染、无损坏。6.2.2 将滤膜采样面朝向进气方向,平放在滤膜支持网上,同时核查滤膜编号,固定滤膜并夹紧,确保不漏气。6.2.3 按照采样仪器使用说明,设置采样参数,启动采样。采样体积应根据采样目的、预计浓度及总、总 的探测下限进行设置,宜大于 10 000 m3。6.2.4 记录天气状况、采样起始时间、采样流量、环境温度和环境大气压等信息。取样 6.3.1 确认空气采样体积累计达到 10 000 m3以上后,停止样品采集。若滤膜收集的灰尘量较大,阻力增大影响流量,流
9、量下降超过 5%时,应及时更换滤膜。DB35/T 20632022 3 6.3.2 记录天气状况、采集结束时间、采样流量、环境温度、环境大气压和采样体积等信息。6.3.3 空气采样体积应按照 HJ 61 规定的方法换算为标准状态下的采样空气体积。能自动修正至标准状态下流量和取样体积的采样器,不必重复以上修正。6.3.4 检查确认滤膜无破裂、滤膜受尘面的积尘边缘轮廓清晰和完整。6.3.5 从滤膜边缘夹取滤膜,将滤膜受尘面向里沿长边均匀对折,放入与滤膜编号相同的滤膜保存袋中密封。7 分析步骤 灼烧处理 将滤膜剪碎放入已恒重称量的坩埚(5.2.8)中,置于电炉(5.2.5)上缓慢加热至滤膜完全融化,
10、蒸干、炭化直至无烟状态,然后转入马弗炉(5.2.6)缓慢升温至400 灼烧至少2 h,直到成灰,取出坩埚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准确称量灰样残渣总质量。将坩埚壁的灰粉尽可能全部刮下捣碎磨细,均匀混合。若残渣必要时转入用研钵(5.2.9)研磨。若灰样残渣总质量不足10A mg此处A为测量盘的面积值,单位为平方厘米(cm2),则应在坩埚中加入硫酸钙(5.1.4),使灰样总质量达到13A mg,再沿坩埚内壁加入有机溶剂(5.1.3)30 mL,搅拌混匀烘干。样品源的制备 称取10A mg13A mg灰样残渣粉末到测量盘(5.2.7)中,用滴管吸取有机溶剂(5.1.3),滴到残渣粉末上,将浸润在有机溶
11、剂中的残渣粉末均匀平铺在测量盘内,然后将测量盘晾干或置于干燥设备(5.2.4)中烘干。标准源的制备 分别将标准物质和标准物质(5.1.5)在烘箱(5.2.4)105 下干燥恒重后,直接称取与样品源相同质量的标准物质于测量盘(5.2.7)中,按照样品源的制备步骤(7.2)制成标准源和标准源。空白样的制备 将硫酸钙(5.1.4)在烘箱(5.2.4)105 下干燥恒重后,称取与样品源相同质量于测量盘(5.2.7)中,按样品源的制备步骤(7.2)制成空白样。实验室全过程空白样的制备 取采集1次气溶胶所需的空白滤膜(5.1.2)量剪碎放入已恒重称量的坩埚中,加入与气溶胶样品总残渣相近质量的硫酸钙(5.1
12、.4),按7.17.2操作,然后称取与样品源相同质量的残渣,制成实验室全过程空白样。测量 7.6.1 仪器本底测量 取干净无污染的测量盘(5.2.7),用无水乙醇(5.1.3)浸泡1 h以上,取出、烘干,置于低本底/测量仪(5.2.2)上连续测量仪器的本底计数率8 h24 h,取平均值,以计数率Nb单位为每分(min-1)表示。DB35/T 20632022 4 7.6.2 仪器探测效率的测定 将标准源(7.3)置于低本底/测量仪(5.2.2)上测量计数率,以计数率Ns单位为每分(min-1)表示。按公式(1)计算仪器探测效率:(1)式中:仪器探测效率;Ns 标准源的计数率,单位为每分(min
13、-1);Nb 本底计数率,单位为每分(min-1);60秒分转换系数;As 标准源的活度,单位为贝克(Bq)。7.6.3 样品源的测定 在采样结束至少96 h后开始进行样品源(7.2)测量。在低本底/测量仪(5.2.2)上读取计数率Nx(单位为min-1),并记录测量起始时刻和测量时长。测量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样品和本底的计数率及所要求的精度。计算方法按照附录A中A.1的规定。7.6.4 空白样的测定 将空白样(7.4)在低本底/测量仪(5.2.2)上读取总和总计数率。计数率应保持在仪器本底平均计数率的3倍标准偏差范围内,否则以当前计数率作为本底计数率参与公式计算,或者更换试剂重新测量。7.6.5
14、 实验室全过程空白样的测定 将实验室全过程空白样(7.5)在低本底/测量仪(5.2.2)上测量总和总计数率。计数率应保持在仪器本底平均计数率的3倍标准偏差范围内,否则以当前计数率作为本底计数率参与公式计算,或者更换试剂重新测量。8 结果计算 总 放射性浓度计算 样品中总放射性浓度C(单位为Bq/m3)按公式(2)计算。(2)式中:C 气溶胶样品中总 放射性浓度,单位为贝克每立方米(Bq/m3);N 样品源的 计数率,单位为每分(min-1);Nb 本底计数率,单位为每分(min-1);60 秒分转换系数;探测效率;V 空气标准状态(温度为 273.15 K,压力为 101.325 kPa)下的
15、采样体积,单位为立方米(m3);F 滤膜的收集效率;DB35/T 20632022 5 M 气溶胶灼烧后的残渣总质量,单位为克(g);m 样品源的质量,单位为克(g)。总 放射性浓度计算 样品中总放射性浓度C(单位为Bq/m3),按公式(3)计算。(3)式中:C 气溶胶样品中总 放射性浓度,单位为贝克每立方米(Bq/m3);N 样品源的 计数率,单位为每分(min-1);Nb 本底计数率,单位为每分(min-1);仪器测量纯 标准源时,射线对 道的串道比;N 样品源的 计数率,单位为每分(min-1);60 秒分转换系数;探测效率;V 空气标准状态(温度为 273.15 K,压力为 101.3
16、25 kPa)下的采样体积,单位为立方米(m3);F 滤膜的收集效率;M 气溶胶灼烧后的残渣总质量,单位为克(g);m 样品源的质量,单位为克(g)。仪器在正常工作状态下,测量纯标准源,测量次数不少于10次,每次测量的累计计数不少于1 000,射线对道的串道比按公式(4)计算。(4)式中:仪器测量纯 标准源时,射线对 道的串道比;N仪器测量纯 标准源时,总 的计数率,单位为每分(min-1);N仪器测量纯 标准源时,总 的计数率,单位为每分(min-1)。9 结果表示 探测下限 气溶胶中总或总放射性浓度的方法探测下限(LMDC)计算参照附录B中的B.1。测量不确定度 气溶胶中总或总放射性浓度测
17、量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评定执行HJ 61的规定。若某些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困难时,可仅给出计数扩展不确定度。计数扩展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参见附录B中B.2。大于探测下限的结果表示 当测量结果大于方法探测下限时,测量结果表示为测量值、相应的扩展不确定度和包含因子,包含因子取2,并注明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DB35/T 20632022 6 小于探测下限的结果表示 当测量结果小于方法探测下限时,测量结果表示为“LMDC”,并注明探测下限值。有效数字 9.5.1 测量结果的有效位数由扩展不确定度确定,同时测量结果末位与扩展不确定度末位要对齐。当数值较大或较小时以科学计数法形式表示。9.5.2 扩展不确定度和
18、探测下限最多保留 2 位有效数字。平行样测量结果 平行样的测量值在允许偏差范围内时,用其平均值表示测量结果。10 准确度 精密度和正确度按HJ 168的相关要求和计算方法进行测定,测定示例见附录C。11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检定/校准 采样设备、烘箱、马弗炉、分析天平、低本底/测量仪应定期检定或校准,并在其有效周期内使用。仪器泊松分布检验 低本底/测量仪每年应至少开展一次泊松分布检验,检验方法和步骤按照GB 8999的规定执行。仪器长期可靠性检验 低本底/测量仪每月应至少开展一次本底和探测效率的长期可靠性检验。收集正常工作条件下一定时间内(如一年)等时间间隔测量的20个以上本底或效率测量值,计
19、算平均值和标准差,绘制质量控制图,方法按照HJ 61的规定执行。样品 11.4.1 按照 HJ 61 的规定进行布点、采样和对样品的管理。11.4.2 采样时应至少有 2 名监测人员在场。11.4.3 使用不同型号滤膜前应确定收集效率,应以文件形式说明。应根据使用的实际条件通过实验测定收集效率,测定方法按照附录 D 的规定。如果使用条件与采样滤膜的生产厂家的测定条件相同或相近,亦可采用厂家给出的数据。11.4.4 样品运输前应检查样品包装是否密封、完整,避免在运送过程中出现破损和撒漏的现象。空白样 每六个月应至少制备并测定一次空白样品,一次应至少平行测定两个空白实验值,平行测量的相对偏差应不大
20、于50%。此外,新购置或维修后的测量仪器启用前、更换试剂应至少制备并测定一次空白样品。DB35/T 20632022 7 平行双样 11.6.1 选择比例应不少于 10%的样品进行平行双样测定。平行双样相对偏差控制指标按照 HJ 61 的规定执行。11.6.2 若平行双样的相对偏差在允许范围内,取双样的平均值报告测定结果;若平行双样的相对偏差超允许范围,在样品允许的保存期内,再加测一次,取符合相对偏差质控指标的双样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若加测的平行双样相对偏差仍超出允许范围,则该批次监测数据失控,应予以重测。原始记录 11.7.1 采集、制样和分析记录表见附录 E。11.7.2 每个样品从采样、
21、预处理到分析测量、结果计算全过程中的每一步应清晰、详细、准确记录,对每个操作步骤的记录内容和格式、记录的修改都应有明确、具体的规定。11.7.3 每个样品上都应贴上不易脱落或损坏的标签或标记。11.7.4 为了追踪和控制每个样品的流动情况,应有随样品一起转移的样品转移记录单,记录每个操作步骤的有关情况,并应由工作人员签名确认。DB35/T 20632022 8 A B A 附录A (规范性)关于核电厂周围环境气溶胶中总、总分析规程实施的补充要求 A.1 测量时间 测量时间按照公式(A.1)估算:(A.1)式中:tx 样品测量所需要的时间,单位为分(min);Nx样品源的计数率,单位为每分(mi
22、n-1);Nb本底的计数率,单位为每分(min-1);E 预定的相对标准偏差。A.2 注意事项 A.2.1 宜优先使用恒流且具有显示标准状态下采样体积功能的采样器。A.2.2 如果已知气溶胶样品灼烧后残渣中、放射性核素的成分,可以选择与其化学组分中主要、射线能量相同或相近的核素取代241Am、40K作为标准源测定探测效率,并在结果报告中注明。A.2.3 总和总同时测量的样品制备要兼顾两种射线测量的需要,样品源的质量厚度在10 mg/cm240 mg/cm2之间,略大于10 mg/cm2为宜。A.2.4 实验中产生的低水平放射性废物集中收集,统一保管,做好相应的标识,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D
23、B35/T 20632022 9 附录B (资料性)探测下限和计数不确定度 B.1 探测下限 本文件的方法探测下限(LMDC)取决于采样体积、样品含有的残渣总质量、测量仪器的探测效率、本底计数率和测量时间等。考虑=0.05,即K=K=1.645,置信度为95%时,LMDC参照公式(B.1)计算。.1 (B.1)式中:LMDC置信度为 95%时,样品中总 或总 放射性浓度的探测下限,单位为贝克每立方米(Bq/m3);3.29K与 K之和;M 气溶胶灼烧后的残渣总质量,单位为克(g);60 秒分转换系数;仪器探测效率;V 空气标准状态下的采样体积,单位为立方米(m3);m 样品源的质量,单位为克(
24、g);F 滤膜的收集效率;Nb 本底计数率,单位为每分(min-1);tx 样品测量的时间,单位为分(min);tb 本底测量时间,单位为分(min)。B.2 计数不确定度 气溶胶中总或总放射性浓度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主要来源包括样品计数、探测效率、采样体积和残渣质量等。由低本底/测量仪统计计数引起的样品计数测量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c参照公式(B.2)计算。(B.2)式中:uc 样品计数测量相对标准不确定度;Nx 样品源的计数率,单位为每分(min-1);tx 样品源的测量时间,单位为分(min);Nb本底的计数率,单位为每分(min-1);tb 本底的测量时间,单位为分(min)。样品计数测量相
25、对扩展不确定度 U 参照公式(B.3)计算。(B.3)式中:U相对扩展不确定度;k 包含因子,取 2,相应的包含概率约为 95%;uc 样品计数测量相对标准不确定度。DB35/T 20632022 10 C D B E C 附录C (资料性)方法的精密度与正确度 C.1 方法的精密度 C.1.1 计算方法 C.1.1.1 实验室内相对标准偏差 当对某一水平浓度的样品在第i个实验室内进行n次平行测定时,实验室内相对标准偏差参照公式(C.1)公式(C.3)进行计算。(C.1)式中:第i个实验室对某一浓度水平样品测试的平均值,单位为贝克每立方米(Bq/m3);第i个实验室内对某一浓度水平样品进行的第
26、k次测试结果,单位为贝克每立方米(Bq/m3);n 每个实验室对某一浓度水平样品进行平行测定的次数。(C.2)式中:Si 第i个实验室对某一浓度水平样品测试的标准偏差,单位为贝克每立方米(Bq/m3);第i个实验室内对某一浓度水平样品进行的第k次测试结果,单位为贝克每立方米(Bq/m3);第i个实验室对某一浓度水平样品测试的平均值,单位为贝克每立方米(Bq/m3);n 每个实验室对某一浓度水平样品进行平行测定的次数。,100%(C.3)式中:SRSD,i第i个实验室对某一浓度水平样品测试的相对标准偏差;Si 第i个实验室对某一浓度水平样品测试的标准偏差,单位为贝克每立方米(Bq/m3);第i个
27、实验室对某一浓度水平样品测试的平均值,单位为贝克每立方米(Bq/m3)。C.1.1.2 实验室间相对标准偏差 当对某一水平浓度的样品在l个实验室内进行测定时,实验室间相对标准偏差参照公式(C.4)公式(C.6)进行计算。(C.4)式中:l个实验室对某一浓度水平样品测试的平均值,单位为贝克每立方米(Bq/m3);第i个实验室对某一浓度水平样品测试的平均值,单位为贝克每立方米(Bq/m3);l 参加验证实验的实验室总数。DB35/T 20632022 11 (C.5)式中:S实验室间标准偏差,单位为贝克每立方米(Bq/m3);第i个实验室对某一浓度水平样品测试的平均值,单位为贝克每立方米(Bq/m
28、3);l个实验室对某一浓度水平样品测试的平均值,单位为贝克每立方米(Bq/m3);l 参加验证实验的实验室总数。100%(C.6)式中:SRSD实验室间相对标准偏差;S实验室间标准偏差,单位为贝克每立方米(Bq/m3);l个实验室对某一浓度水平样品测试的平均值,单位为贝克每立方米(Bq/m3)。C.1.1.3 重复性限 r 和再现性限 R 当对某一水平浓度的样品进行l个实验室的验证实验,每个实验室平行测定n次时,重复性限r和再现性限R参照公式(C.7)公式(C.11)进行计算。(C.7)式中:Sr重复性限标准差,单位为贝克每立方米(Bq/m3);Si 第i个实验室对某一浓度水平样品测试的标准偏
29、差,单位为贝克每立方米(Bq/m3);l 参加验证实验的实验室总数。S (C.8)式中:SL实验室间标准差(若根号内运算值为负值,则取 0),单位为贝克每立方米(Bq/m3);第i个实验室对某一浓度水平样品测试的平均值,单位为贝克每立方米(Bq/m3);l 参加验证实验的实验室总数;Sr重复性限标准差,单位为贝克每立方米(Bq/m3);n 每个实验室对某一浓度水平样品进行平行测定的次数。S (C.9)式中:SR再现性限标准差,单位为贝克每立方米(Bq/m3);SL实验室间标准差(若根号内运算值为负值,则取0),单位为贝克每立方米(Bq/m3);Sr重复性限标准差,单位为贝克每立方米(Bq/m3
30、)。DB35/T 20632022 12 2.8 (C.10)式中:r 重复性限,单位为贝克每立方米(Bq/m3);2.8在95%的概率水平下,两组重复性测量的标准差是一样时,两组均值之差的标准差系数(1.962);Sr重复性限标准差,单位为贝克每立方米(Bq/m3)。2.8 (C.11)式中:R 再现性限,单位为贝克每立方米(Bq/m3);2.8在95%的概率水平下,两组重复性测量的标准差是一样时,两组均值之差的标准差系数(1.962);SR再现性限标准差,单位为贝克每立方米(Bq/m3)。C.1.2 精密度的测定结果 C.1.2.1 总 放射性 八个实验室分别对总放射性平均浓度为0.27
31、mBq/m3的统一实际样品进行了6次重复测定:实验室内相对标准偏差为(1.318)%;实验室间相对标准偏差为21%;重复性限为1.7 Bq/m3;再现性限为0.16 mBq/m3。C.1.2.2 总 放射性 八个实验室分别对总放射性平均浓度为0.86 mBq/m3的统一实际样品进行了6次重复测定:实验室内相对标准偏差为(1.37.9)%;实验室间相对标准偏差为7.6%;重复性限为3.3 Bq/m3;再现性限为0.19 mBq/m3。C.2 方法的正确度 C.2.1 计算方法 l个验证实验室加标回收率参照公式(C.12)公式(C.14)进行计算。100%(C.12)式中:Pi第i实验室的加标回收
32、率;yi第i个实验室对加标样品测试的平均值,单位为贝克每立方米(Bq/m3);xi第i个实验室对某一浓度水平样品测试的平均值,单位为贝克每立方米(Bq/m3);加标量,加标量应为本底量的0.53倍,单位为贝克每立方米(Bq/m3)。DB35/T 20632022 13 (C.13)式中:l个验证实验室加标回收率的均值;Pi第i实验室的加标回收率;l 参加验证实验的实验室总数。(C.14)式中:l个验证实验室加标回收率的标准偏差。Pi第i实验室的加标回收率;l个验证实验室加标回收率的均值;l 参加验证实验的实验室总数。加标回收率最终值:2。C.2.2 正确度的测定结果 C.2.2.1 总 放射性
33、 九个实验组分别对在空白滤膜中加入241Am标准物质粉末的加标样品进行了6次重复测定:加标回收率范围为(69.596.5)%;加标回收率最终值为(86.715.8)%。C.2.2.2 总 放射性 九个实验组分别分析了在空白滤膜中加入40K标准物质粉末的加标样品进行了6次重复测定:加标回收率范围为(88.1103)%;加标回收率最终值为(97.38.0)%。DB35/T 20632022 14 F D 附录D (规范性)滤膜收集效率的测定方法 由于气溶胶的组成和粒径复杂,以及滤膜的结构、材料和厚度等参数不同,在进行气溶胶样品采集时,滤膜收集效率的测定方法是两层滤膜法。在流量恒定、滤膜均匀的情况下
34、,采样滤材相同、厚度相等的两张滤膜紧挨着取样,取样结束后用本文件方法将第一层气溶胶滤膜(靠进气侧)和第二层气溶胶滤膜分别制备成样品源并测量计数率,滤膜的收集效率F按照公式(D.1)计算。1 (D.1)式中:F 滤膜的收集效率;n1第一层气溶胶滤膜的计数率,单位为每分(min-1);n2第二层气溶胶滤膜的计数率,单位为每分(min-1)。DB35/T 20632022 15 G E 附录E (资料性)采样、制样和测量记录表 采样、制样和测量记录表格见表E.1表E.4。表E.1 气溶胶采样记录表 任务名称:采样日期:年 月 采样地点:采样器型号及编号:额定采样流量:m3/h 气压表型号及编号:温湿
35、度表型号及编号:风向:风速:共 页 第 页 采样地点 样品编号 滤膜 序号 1 2 3 4 编号 采样起止时间(Y/M/D)(H:mm)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天气状况 环境温度/相对湿度/%环境大气压/kPa 采样流量/(m3/h)标准状态流量/(m3/h)有效采样时长/h 采样体积/m3 标准状态体积/m3 采样总时长/h 标准状态总体积/m3 备注 采样人:校核人:校核日期:DB35/T 20632022 16 表E.2 样品采集交接记录表 任务名称:共 页 第 页 序号 样品名称 样品编号 采样地点 采样日期 标准状态总体积/m3
36、 分析项目 状态 备注 采样人:送样人:接样人:交接日期:表E.3 样品制备记录表 任务名称:马弗炉型号及编号:检定有效期限:天平型号及编号:检定有效期限:共 页 第 页 样品编号 样品名称 采样地点 制样日期 坩埚重/g 灼烧 坩埚总重/g 总渣量/g 铺样量/g 制样人 备注 温度/时长/h DB35/T 20632022 17 表E.4 气溶胶总、总 测量记录表 共 页 第 页 任务名称 测量方法 仪器型号及编号 仪器检定有效期限 样品名称 样品编号 采样起始时间 采样地点 采样结束时间 标准状态总体积/m3 样品测量时长/min 总残渣量/g 本底测量时长/min 测量盘有效直径/mm
37、 测量项目 平行样号 铺样量/g 测量道数 样品计数起始时间 探测效率/%串道比/%本底计数率/cpm 样品计数率/cpm 样品浓度/(Bq/m3)样品浓度平均值/(Bq/m3)方法探测下限/(Bq/m3)扩展不确定度(k=2)/%备 注 DB35/T 20632022 18 参考文献 1 EJ/T 90094 水中总放射性测定 蒸发法 2 EJ/T 10751998 水中总放射性浓度的测定 厚源法 3 HJ 8982017 水质 总放射性的测定 厚源法 4 HJ 8992017 水质 总放射性的测定 厚源法 5 潘自强.电离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7:296-310.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