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GB 7412-2003 前言本标准代替GB7412-1987小麦种子产地俭疫规程。GB 7412 1987小麦种子产地检疫规程,已执行了10余年,小麦生产形势、限定有害生物发生和检验技术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对原标准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标准增加了种子样品的杆样方法、小麦全蚀病菌分离培养技术、小麦矮腥黑穗病菌显微荧光鉴定与袍子萌发试验法、小麦黑森瘦蚊的形态鉴定方法等内容,并对前版标准中一些提法作了适当的修改。本标准的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本标准由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归口。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s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本标准参加
2、起草单位z农业部小麦玉米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河南省植保植检站、山东省植保植检站、安徽省植保植检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z王春林、林芙蓉、商鸿生、玉伟新、韩世平、宋妹娥、戴钢、李传礼。本标准委托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负责解释。本标准1987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GB 7412-2003 小麦种子产地检擅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小麦种子产地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和限定非检疫性有害生物种类、健康种子生产、检验和签证等。本标准适用于实施小麦种子产地检疫的检疫机构和所有小麦种子的繁育单位和个人。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 1 有害生物任何对植物或植物产品有害的植物、动物或病原物的种
3、、株(品)系或生物型。2. 2 检疫性有害生物对受其威胁的地区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但尚未在该地区发生,或虽已发生但分布不广并已进行官方防治的有害生物。2. 3 限定非检疫性有曹生物一种非检疫性有害生物但它在供种植的植物中存在,危及这些植物的预期用途而产生无法接受的经济影响,因而在输入方境内受到限制。2. 4 检测为确定是否存在有害生物或为鉴定有害生物种类而进行的,除肉眼检查以外的官方检查。2. 5 调查在一个地区内为确定有害生物的种群特性(或确定存在的品种情况)而在一定时期采取的官方程序。2. 6 植物检疫旨在防止检疫性有害生物传人、扩散以及确保其官方控制的一切活动。2.7 产地检疲在生长季节
4、对植物和在收获后储藏期间对产品所进行的检疫,包括田间调查、现场检查以及室内检验、签证及疫情监督处理。2.8 健康种子经植物检疫部门检验未发现本规程第3章所列限定有害生物的小麦种子。2.9 繁育地经植物检疫部门核定作为繁育健康种茵的地块。GB 7412-2003 3 检疫性有寄生物和限定非检瘦性有害生物3. 1 检疫性有害生物: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ntroversa K lihn 小麦黑森瘦蚊Mayetiola destructor Say 毒麦Lolium temulentum L. 3. 2 限定非检疫性有害生物z小麦普通腥黑穗病菌小麦光腥黑穗病菌Tilletia foeti
5、da CWallr)Lindr. 小麦网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aries(DC. )Tul. 小麦粒线虫Anguina tritici(steinb)Filipjev et Stekn 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omyces gram口时(Sacc.)Arx et Oliver 3.3 省里补充的其他检疫性有害生物。4 健康种子生产4. 1 选地及土攘处理繁殖地的选择应在前个生长季进行,应在当地植物检疫部门的指导下,选择在无检疫对象发生的地区或轻发生地区,但具有一定隔离条件的无检疫对象发生的地块。繁殖地确定后,种子繁育单位或农户应在播种前一个月向当地植物检疫部门申请产地检疫,并提交产地
6、位疫申报表(见表门,经审查同意后,方可安排生产。表1产地检瘦申报表申报号z作物名称申报单位(农户)联系人联系电话地址种植地点种植地块种植面积品种种苗来源预计播期预计总产量隔离条件编号667 m(亩)kg 合汁植物检疫机构审核意见2审核人z植物检疫专用章年月日注1本表一式二联第联由审核机关留存,第二联交申报单位白注2本表仅供当季使用。4. 2 选种及种子消毒处理4. 2. 1 繁殖地应尽量选用健康种子。选用调入种子应附有植物检疫证书并报请当地植物检疫部门验证或复检;选用当地种子应为前一生长季产地检疫合格的种子。4. 2. 2 播种前要进行种子精选,用泥(盐)水、比重选种机选种以汰除菌瘦、虫瘦、毒
7、麦粒和小麦植株的残渣碎屑。汰除物集中销毁。GB 7412-2003 4. 2. 3 有条件地区应尽量使用包衣种子。4.2.4 在黑森瘦蚊发生地区,用锐劲特、甲基异柳磷或其他有效剂进行拌种后播种。4. 2. 5 在小麦矮腥黑穗发生地区,用萎锈灵或其他有效药剂处理麦种或55的0.13 mol/L次氯酸锅处理30S0 4.2.6 在小麦普通腥黑穗病发生地区,用粉锈宁、烯喽喜事、恶霉灵、卫福或其他有效药剂拌种后播种。4. 2. 7 在小麦粒线虫发生地区,用甲基对硫磷、甲基异柳磷等闷、拌种。4. 3 繁殖地的检疫措施4. 3. 1 生产小麦种子的地块与其他小麦田之间必须具有一定的隔离条件。4. 3. 2
8、 生产地不得使用病田桔杆饲喂牲口的粪肥和用病田秸轩讴制的粪肥。严禁和邻近回块串灌或大水漫灌。4. 3. 3 在黑森瘦蚊、矮腥黑穗病、全蚀病、小麦粒线虫等发生地区,采用轮作倒茬、调整播期、高茬收割等措施。4.3.4 在毒麦发生地区,用骤马、禾草灵等除草剂防除。4. 3. 5 繁殖地收获的种子应单收、单打、单贮并防止污染。4.3.6 零星发生有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植株立即拔除,集中销毁,并通知生产单位或农户进一步查除。4.3.7 检疫性有害生物严重发生的地块生产的小麦应禁止作种用。5 检验和签证5. 1 田间调查5. 1. 1 由申报单位(农户)协同植物检疫部门进行。在小麦拔节期、抽穗期调查小麦黑森瘦
9、蚊、毒麦、小麦粒线虫病、小麦全蚀病;小麦乳熟期调查第3章所列全部有害生物(田间调查症状识别参见附录A)。将调查结果填入产地检疫田间调查记录表(见表2)。襄2产地检疲田间调查记录表编号种苗繁青单位调查地点调查地块编号2对应申报号:调查面积,调查日期作物名称品种名称g种茵来源:生长期z症状危害状2田间调发病率虫口密度及田间分布情况查情况危害面积2判断初步判断:备注g填表人(签名),植物检疫专用章审核人(签名)年月日GB 7412-2003 5. 1. 2 调查方法z在全面目测的基础上,对疑似发生的地块采取棋盘式取样方法有针对性地调查,0. 33 hm2以下的地块取样数不少于10点;O.33 hm2
10、 1. 33 hm2的地块取样数不少于15点;1. 33 hm2 3. 33 hm2的地块取样数不少于20点;3.33 hm2以上的地块取样数不少于25点g每点面积为0.5 m2 1. 0 m2 5. 2 实验室检验田间调查发现可疑病株或有害生物应带回实验室作进一步检验,繁育地收获的种子必须抨样进行实验室检验(方法见附录Bl,检验结果填入“实验室检验报告单”(见表3)。表3实验室检验报告单编号2对应申报号,样本编号:取样日期作物名称作物品种:取样部位检验方法:检验结果备注z检验人(签名)植物检疫专用章审核人(签名)年月日5. 3 签证5. 3. 1 凡两次出间调查及实验室检验后均未发现第3章所
11、列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发给产地检疫合格证(见表4)。GB 7412-2003 表4产地栓在合格证有效期至年月日检疫日期年月日()检()字第号作物名称品种名称种植面积回块数目肉,种苗产量kg(株)种苗来源种植单位负责人经田间调查和实验室检验未发现规程规定的限定有害生物符合小麦健康种子标准,准于作种用。检疫结果签发机关(盖章)检疫员注1,本证第联交生产单位凭证按取植物检疫证书第二联留存检疫机关备查。注2丰证不作自植物检疫证书V使用。5.3.2 在田间调查、实验室检验过程中,有一次发现带有第3章所列检疫性有害生物的,不发给产地检疫合格证,所繁育的种子经吁地农业植物检疫部门监督处理后,可在当地发生区使用
12、。发生田不得再作种子繁育地。5. 3. 3 田间调查或实验宇检验发现第3章所列限定非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如果该限定11检疫)有寄生物为所在省补充检疫对象,则不发给产地检疫合格证,如果不是则发给产地检疫合格证。5. 3. 4 种子繁育单位凭产地检疫合格证收购、IJJ售种子。GB 7412-2003 附录A(资料性附录)小麦限定有害生物田间症状识到A.1 小麦矮腥黑穗病小麦矮腥黑穗病典型症状:a) 病株矮化,高度为健株的1/42/3,在重病田可明显见到健穗在上面,病穗在下面,形成“二层楼”的现象。b) 分藤增多,病株分囊一般比健株多一倍以上。c) 小花增多,病穗宽展、小穗紧密,有芒品种芒外张。d)
13、小花成菌瘦。菌瘦黑褐色,近球形,较硬,不易压破,破碎后虽块状,有鱼腥味。在小麦生长后期,如水分多病粒可胀破,使泡子外溢,干燥后形成不规则的硬块。但是,在自然条件下,矮腥病株的多分囊与矮化程度变异较大,这既与寄主、病菌和环境多种因素有关,也与侵染时间和程度密切相关,有时与网腥的症状不易区别,此时不宜以症状作为诊断的唯一依据。小麦矮腥黑穗病的典型症状与小麦其他腥黑穗病有明显区别,见表A.I。表A.14、麦三种腥黑穗病典型症状比较项目矮腥网腥和光腥株高极度矮化,可为健株的1/42/3较健株稍矮分赛增多,可比健株多倍以上较健株略多1病穗宽展,小穗、小花明显增多s1病穗略短,小穗、小花略有增多,颖亮略开
14、张s穗部特征2.病位整个变为抱于堆(菌瘦,近球形较硬,2.病粒整个变为抱子堆(菌瘦),麦粒状,不硬,3有鱼腥味昂破;3高鱼腥味A.2 小麦光腥黑穗病及同腥黑穗病两种腥黑穗病的症状元区别。病株一般较健株稍矮,分冀增多,矮化程度及分票情况依品种而异。当小麦行将成熟而健穗变黄时,病穗一般较短,直立,颜色较健穗深,保持灰绿色或灰白色。病穗的典型特征是颖壳略向外张开,露出灰黑色或灰白色菌瘦。菌瘦外面有一层灰色薄膜,用手指微压,容易破裂,散发黑色粉末,此即病菌的冬抱子。菌瘦有鱼腥味。病穗的籽粒多数变为菌瘦,但也有部分小穗仍为健粒,甚至同一粒部分完好,部分有病。还有一些病粒,外表完好,状如健粒,但胚内则有袍
15、子堆。A.3 小麦全蚀病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根部病害。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地上部的症状,是根及茎基部受害所引起。受土壤菌量和根部受害程度的影响,田间症状显现期不一。轻病地块在小麦灌浆期病株始显零星成簇的早枯白穗,远看与绿色健株形成明显对照;重病地块在拔节后期即出现若干矮化发病中心,小麦植株生长高低不平,中心病株矮、黄、稀疏,极易识别。各期症状主要特征如下:a) 拔节期病株返青迟缓黄叶多拔节后期重病株矮化、稀疏叶片自下向上变黄,似干旱、缺肥。植株种子根、次生根大部变黑。横剖病根根轴变黑,湿度大时,在茎基部表面和叶销内侧,生有较明显的灰黑色菌丝层。b) 乳熟期病株成簇或点片出现早
16、枯“白穗”,在潮湿麦田中,茎基部表面布满条点状黑斑,覆盖黑色菌丝块,形成“黑脚”。麦株基部叶鞠内侧生有黑色颗粒状突起即子囊壳。在土壤干燥的GB 7412-2003 情况下,多不形成“黑脚”症状,也不产生子囊壳,仅在因病旱死的无效分寨和变黑的根部上,能够镜捡到菌丝体。A. 4 小麦粒线虫小麦被害后,从茵期到成熟期都有症状表现,但以接近成熟现在德上形成虫瘦时最为明显。一般受害麦苗叶片短阔,皱边,直立,微现黄色,严重者可萎缩枯死。能成长起来的病株在抽穗前叶片皱缩畸卷,叶鞠疏松,茎轩肥肿扭曲,有时在幼嫩叶片上出现很小的圆形突起叶片虫瘦)。孕穗期以后,病株矮小,茎轩肥大,节间缩短,受害重的不能抽穗。一般
17、虽能抽穗,但麦穗的部分或全部不结籽实,而变成虫瘦。有时一花裂成2个5个小虫瘦,有时还有半病半健麦粒。病穗比健穗短,颜色深绿,而且绿的时间较长,芒短而扭曲。虫瘦比健粒短而圆,近球形,颖壳及芒被挤向外张开,从颖缝间露出瘦粒。虫瘦顶上有钩状尖突,侧边有沟,最初油绿色,以后变成黄褐色至暗褐色,同时外壳增厚变硬为老熟瘦粒。瘦粒外形与小麦腥黑穗病的病粒相似,但其外被硬壳不易压碎,内含物为白色棉絮状(线虫儿A.5 小麦黑森瘦蚊对冬小麦和春小麦都能造成严重危害。以幼虫潜伏在麦株茎轩基部的叶鞠内侧吸吮汁液,小麦在拔节前受害,植株严重矮化,受害麦叶比未受害麦叶短、宽而直立,叶片变厚、叶色加深呈黑绿色,受害植株因不
18、能拔节而匍伏地面,心叶变黄以致不能抽出,严重时分冀枯黄乃至整株死亡。小麦拔节后,幼虫多数在地面上的1、2节上危害,被害植株由取食处折倒。田间检查若发现可疑植株,剥开叶鞠检查,发现幼虫和围蜗后,带回室内作进一步鉴定。A.6 毒麦幼苗基部紫红色,后变绿色,成株茎轩光滑坚硬,肥沃田中植株比小麦矮,癖薄田中比小麦植株高。穗形狭长,穗轴平滑两侧有轴沟,呈波浪形弯曲。每穗8个19个小穗,互生于穗轴上,每个小穗2个6个花,排成两列,其腹面可见明显的小穗节段,小穗第一颖缺,第二颖大,长短与小穗相近,所以,俗称小尾巴麦子。毒麦与其他近似种的区别见表A.2o表A.2霉麦与其他近似种的区里lj名称学名典型症状黑麦草
19、Loli um户teneL 小穗吉7个15个花,外秤无芒多花黑麦草Loli um multi/Irum Lam. 小穗吉7个15个花,外梓有长5mm芒细穗毒麦Lulrnm mnotum Schernnk. 小穗吉4个6个花,颖短于小穗欧毒麦Loli um户ermumBorns &. Hohen. 小穗吉4个6个花,颖短或等长、或长于小穗,颖有5脉芒自外秤顶伸出毒麦Loh um temufrntum L. 小穗吉4个6个花,颖短或等长、或长于小穗,颖有67脉,芒自外秤顶端稍下方伸出长芒毒麦L tanufrntum vac M Longiaritatum l且arnel毒麦变种,芒长,每小穗9个1
20、1个花田毒麦L temulentum vac. arveme Bab. 芒短,每小福有7个8个花GB 7412-2003 附录B(规范性附录)小麦限定有害生物实验室检验方法B. l 筛检将所取样品倒入二层规格筛内(上层筛孔2.5 mm;下层筛孔1.5 mm),过筛后将两层筛下物分别倒入两个白瓷盘内,摊开用肉眼或手持放大镜检查,最下层细小筛出物倒在黑底玻璃板上,用50倍60倍双筒体视显微镜观察。通过筛检确定是否带有菌瘦、线虫虫瘦、毒麦及小麦全蚀病病株碎屑。如发现可疑物而肉眼不能确定的,应进一步作室内检验。B.2 三种腥黑粉病菌的实验室鉴定B. 2. 1 洗涤检验B. 2. 1. 1 仪器设备a)
21、 振荡器;b) 低速大容量离心机zc) 高倍生物显微镜。B. 2. 1. 2 适用范围本检验方法适用于检验粘附于小麦种子表面的三种腥黑粉病菌冬袍子的形态。B. 2. 1. 3 检验程序B.2. 1. 3. 1 将每份小麦样品按四分法提取两份试验样品,每份50g, B. 2. 1. 3. 2 将50g试样倒入灭菌三角瓶内,加元茵水100mL,再加表面活性剂(0.I %吐温20)1滴2滴,加塞后在振荡器上振荡5min,然后将悬浮液倾人50mL的灭菌离心管内,以1000 r/min离心5 min,弃上清液,再加适量无菌水悬浮沉淀物并合并悬浮物于一10mL离心管中,再以1000 r/min离心5min
22、,弃上清液。加席尔氏液悬浮沉淀物,视沉淀物多少,定容至lmL 2 mL,用灭菌吸管吸取悬浮液滴于灭菌玻片上,和l片镜检。每个样品全片检查5个玻片。B. 2. 1. 3. 3 应以油镜(1000倍)检测成熟于包子各种尺度,目尺要精确核校。B. 2. 1. 3. 4 在鉴定腥黑穗冬于包子时,每个样品必须测量25个:io个抱子,测量参数为网纹有元、网目大小、网脊高度、胶质销厚度。B. 2. 1. 4 结果判定无网纹的抱子应确定为光腥,凡是70%以上的袍子网脊高度集中在1.5 m 2. 5 11m.胶质销厚度集中在2.0 m 3. 0 m,应确定为矮腹,低于这个数值的应确定为网腥。三种腥黑穗病冬抱子特
23、征见表B.1, 表B.1三种小麦腥黑穗病菌冬袍子形态特征比较项目光腥闷腥矮腥菌瘦麦粒状董缸状或近球状球形坚实同纹无有有网目大小m无2 4 3 5 6 网脊高度!11m无0 5 I 5 1.5 3 胶质鞠厚度lm无l. 5以下2 4 B.2.2 范子自发荧光鉴定B.2.2. 1 仪器设备落射式荧光显微镜,B. 2. 2. 2 适用范围本方法主要针对发现菌瘦后的网腥和矮腥病菌的鉴别。B. 2. 2. 3 检验程序GB 7412-2003 B. 2. 2. 3. 1 从菌瘦上刮取少许冬抱子粉至洁净的载玻片上,加适量蒸馆水和j成抱子悬浮液,其浓度以显微镜每视野(400倍600倍)不多于40个袍子为宜,
24、然后任其自然干燥。在载玻片干燥的抱子上加一滴无荧光浸泡油(Ndl.516),加覆盖玻片。B. 2. 2. 3. 2 用落射式荧光显微镜检查冬抱子的自发荧光,50w高压隶灯,激发滤光片485nm,屏障滤光片520nmo每视野照射2.5 min,激发抱子产生荧光,并在此时开始计数。全过程不得超过3min. 每份样品至少检查5个视野,不少于200个袍子。B. 2. 2. 3. 3 通过观察冬袍子表面的网纹来判定冬抱子有无荧光。如网纹有不同程度的橙黄色至黄绿色的荧光,就认为该抱子有自发荧光。有些抱子网纹荧光亮而强,一经照射立即发生,有些抱子需经一定时间的照射后才缓慢地出现荧光,还有些抱子经近3min的
25、照射,才在网纹的边缘发出一定强度的荧光(称为“镶边勺。若网纹不可见或呈暗网状,贝u该抱子定为无荧光。B. 2. 2. 4 结果判定白发荧光率在80%以上为矮腥冬子包子,30%以下为网腥冬泡子。B.2.3 各抱子萌发鉴定B.2. 3. 1 仪器设备a) 高倍生物显微镜;b) 光照培养箱。B.2.3.2 适用范围本方法可用于鉴别发现菌瘦后矮腥和网腥病菌。B. 2. 3. 3 检验程序将冬子包子团块置于灭菌凹玻片上,加灭菌水数滴,用玻棒轻轻研碎成糊状物然后用灭菌的L型玻棒将它均匀涂布于3%水琼脂培养基平板上,密度以显微镜低倍视野不超过40个60个袍子为宜。然后分别在5、弱光照(450Ix上下),以及
26、17、弱光照或黑暗条件下恒温培养。第一次检查可在培养10天后进行,以后每隔3天7天再行检查。B. 2. 3. 4 结果判定矮腥冬11!子萌发通常始于第3周,有的甚至始于第5周以后。网腥冬于包子在1517下经7天10天萌发,而在5时约经2周萌发。B.3 小麦金蚀病菌的实验室检验B. 3. 1 田间标本的病原商检查B. 3. 1. 1 仪器设备体视显微镜和高倍生物显微镜。B. 3. 1. 2 适用范窗小麦各生育期田间调查所采集的可疑病株或种子筛出物中发现的可疑植株残片。B. 3. 1. 3 检查程序B. 3. 1. 3. 1 检查匍匍菌丝2病株种子根、次生根不同程度地变黑腐烂,地下茎亦变黑,根表、
27、茎基部和叶鞠内侧均有黑褐色、粗壮近平行分布的匍匍菌丝。将可疑病株带回实验室洗净泥土,直接以体视显微镜检查根部匍匍茵丝。若不清楚,可将变黑的细根剪成3mm长的小段,浸人透明液中,待组织透明后GB 7412-2003 制片镜检。茎基部检查,需剥取叶销,用体视显微镜检查,挑取有菌丝的叶销,用小银子撕下一小段内表皮,置于载玻片上,滴加一滴乳盼油,镜检,观察菌丝形态。常用透明剂有za) Pl比睫液(用于快速透明hb) 苯盼二甲苯液(苯盼l份与二甲苯4份混合而成);c) 乳盼汹(苯盼10g、乳酸10ml,、甘油20mL、蒸馆水10mUo B. 3. 1. 3. 2 检查子囊壳:将可疑病株带回实验室洗净泥土
28、,仔细检查有无黑色颗粒状子囊壳,特别注意检查麦株基部叶鞠内侧。若发现可疑黑色颗粒状突起物,可用拨针挑取,用蒸馆水做浮载液制片镜检。若为子囊壳,用拨针轻压盖玻片,使子囊、子囊袍子溢出,观察子囊壳、子囊、子囊泡子形态,计测其尺度。B. 3. 1. 3. 3 诱导子囊壳产生z若可疑病株未生有子囊壳或子囊壳未成熟,压碎后元子囊和袍子散放,可进一步诱生子囊壳,再行检查。用细沙土将病株茎基部(最好病根部己形成“黑膏药”)埋在花盆中,并经常浇水,保持湿润。也可置于培养皿内,用棉球浸水保湿。在1625和有散射光的条件下诱导,约20天后即可产生子囊壳。B. 3. 2 病原菌室内分离和检查B. 3. 2. 1 仪
29、器设备a) 高倍生物显微镜gb) 高压灭菌锅gc) 恒温培养箱。B. 3. 2. 2 适用范围根据田间症状,自然发病植株上病原菌检查结果仍不能确诊时,需采取可疑植株,进行全蚀病菌分离和鉴定。B. 3. 2. 3 操作程序B. 3. 2. 3. 1 全蚀病菌的分离B. 3. 2. 3. 1. 1 分离用培养基以1/2PDA酵母膏培养基(马铃薯100g,葡萄糖10g,酵母膏1g,琼脂17g20g,水I000 mL,pH7. 0)效果较好。也可以用普通PDA培养基(马铃薯200E,葡萄糖20g,琼脂17g 20 g,水1ooo mU或玉米粉琼脂培养基(玉米粉100g、琼脂20g、水I000 mU。高
30、压灭菌后制成培养基平板备用。为防止细菌污染,可在培养基内加入含量为200个300个单位的链霉素。B. 3. 2. 3. 1. 2 新鲜的病株直接用种子根、次生根和茎基部叶销或茎轩作为分离材料,以剥去叶硝的茎基部第一节茎秤和新鲜种子根的中柱组织分离效果最好。病株根部严重腐烂或腐生菌较多时,可将病根茬切成lcm 2 cm的小段i昆埋人灭菌沙中,再播种经表面消毒(用75%酒精消毒2ffil旧的小麦种子,15天后麦苗种子根受侵变黑,用作分离材料很易成功。B. 3. 2. 3. 1. 3 将待分离的材料用水洗净,剪成3mm 5 mm小段,用0.1%硝酸银(AgN03)溶液消毒30 s 60 s,再用无菌
31、水冲洗3次5次,移植于培养基平板上,置于2025C恒温箱中培养。B. 3. 2. 3. 1. 4 产生子囊壳的标本,可直接用子囊抱子做分离材料。取有成熟子囊抱子的基部叶鞠一小块,用自来水充分冲洗后,在解剖镜下挑单个子囊壳,用0.1%硝酸银溶液消毒15s 30 s,经元菌水冲洗后压碎子囊壳,在无菌水中稀释子囊抱子,取子囊袍子悬液在培养基表面划线,再置于2025恒温箱内培养。B. 3. 2. 3. 1. 5 病组织在1/2PDA培养基上经3天5天后由两端长出纤细无色的菌丝,5天10天后形成菌丝束,培养6周8周后形成成熟的子囊壳。B. 3. 2. 3. 2 诱导子囊壳产生B. 3. 2. 3. 2.
32、 1 用1/2PDA酵母膏培养基分离全蚀病菌,分离物可在培养基平板上产壳,不需另行诱导。若采用其他培养基分离,不能产壳时,需行诱导。B. 3. 2. 3. 2. 2 三角瓶培养诱导法,50mL二角瓶中装入15mLPD培养液或15mLWSY培养液,然后GB 7412-2003 选取平板培养菌落,切取菌苔,转接于三角瓶培养液中。在25温箱中培养1周后,取出放在20室内散射光下再培养4周7周,形成成熟子囊壳。PD培养液(pH7. OJ成分为马铃薯100g,葡萄糖10g, 酵母膏2g,水1000 mL。WSY培养液(pH7. OJ成分为碎麦轩1g、o.2%酵母膏水溶液15mL。B. 3. 2. 3.
33、2. 3 寄主诱导法z将灭菌沙装入小花盆中,再将平板辖养的菌落置于沙层表面,其上放置表面消毒后催芽的麦种,再覆以灭菌沙。在1822C、每天光照12h并保持湿润的条件下培养,30天左有可在麦苗根和茎基部产生子囊壳。B.3.2.3.2.4 培养基上产生的或经诱导后产生的子囊壳均需制片镜检。B. 3. 3 全蚀病菌鉴定标准小麦全蚀病菌为禾顶囊壳小麦变种(Gaeum口momycesgraminis var. tritici),依据菌丝、菌落、有性态和附着枝特征鉴定,其中有性态特征最重要。B. 3. 3. 1 匍匍菌丝病株上匍匍茵丝黑褐色,有隔,粗壮,宽4m 6 m,2根8根为一束。茵丝分枝处主校与视l
34、枝各形成一横隔膜,两横隔构成“八”形。根部匍匍菌丝与根铀近平行分布。茎基部口1鞠内表皮上长满密集交织的黑色菌丝体和成串连生的菌丝结,B.3.3.2 菌落病组织在1/2PDA培养基上经3天5天后由两端长出纤细元色的菌丝,呈风轮状平贴向周围延伸,5天10天后形成浅灰色葛丝柬渐变为黑色扭曲状,类似婴儿头发,从接种点向外放射状分布。菌落颜色随菌龄增长由浅变深,最终呈深灰色或黑褐色。菌落边沿的菌丝有反卷现象,气生菌丝稀少。B. 3. 3. 3 附着枝禾顶囊壳小麦变种附着枝简单,生于分校菌丝上,浅褐色或元色,i同生时为不规则球状,端生的卵圆形至长筒形,具小子L清晰的小亮点),尺度(9 15)m(5 12)
35、m, 观察附着校可在培养5天的菌落边缘,斜插灭菌盖玻片,使菌丝沿玻片生长,并形成附着枝,7天10天后取下玻片镜检。B.3.3.4 有性态子囊壳散生,完体卵圆形至近球形,有颈,黑色至暗褐色。周围有褐色毛茸状茵丝,基部埋入基质中,颈圆筒状,微弯曲,穿透寄主表皮外露,尺度(150)200m400(500)m,颈长100m 250 m.人工诱发的子囊壳比田间采集的大,颈也较长,位置居中,很少弯曲。子囊无色,单壁,棍棒形,尺度(70)80130(140lm(1015)m,端部钝图,基部向柄变细a顶部壁较厚,侧看有两个折光小亮点为其原生质环,吸水后易从下部胀裂。成熟的子囊抱子吸水后会溢出子囊壳孔口,干周后
36、成团块,呈淡红色。单个子囊炮子无色线形,稍弯曲,中部较宽,两端渐细。尺度(60)70105(110)m2.53(4)m,刚成熟的子囊抱子有隔膜5个12(14)个,两周后隔膜消解,袍子成浑浊状,内含许多油球。B.4 小麦粒线虫的实验童检验B. 4. 1 仪器设备a) 体视显微镜;bl 高倍生物显微镜。B.4.2 适用范围线虫虫瘦。B. 4. 3 操作程序将虫瘦切开,加水一滴,稍后,即有白色丝状物游出,此即线虫。在显微镜下观察线虫形态。B. 4. 4 结果判定雌雄成虫线形均不很活跃,具有内含物浓厚、呈不规则形腊肠状的体躯,卵母细胞和精母细胞成轴GB 7412-2003 状排列。雌虫体肥胖常卷曲成发
37、条状,头尾骤然锐尖,大小(35)mmX(0. 1 0. 5)mm,雄虫较雌虫短小,不卷曲,大小(1. 9 2. 5)mmX(O. 07 O. l)mm;于绿色虫瘦将成阶段,在虫瘦内交配产卵。卵在绿色虫瘦腔内,散生,长椭圆形,大小为(73140)m(3363)m,外被透明韧性的卵壳,内为半透明均匀的原生质及明亮的圆卵核。1龄幼虫盘曲在卵壳内,纤细如丝,长约500fllli。2龄幼虫针状,头部钝函,尾部细尖,大小(658lO)m(1520)m,前期在绿色虫瘦内活动为害,后期在褐色虫瘦内长期休眠。B. 5 小麦黑森瘦蚊的实验室检验B.5. 1 仪器设备体视显微镜。B. 5. 2 适用范围在田间发现可
38、疑幼虫、围娟、成虫或田间发现的部分幼虫、国且国经室内饲养羽化的成虫。B. 5. 3 操作程序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解剖固娟、幼虫和成虫。B. 5. 4 结果判定B. 5. 4. 1 幼虫z初孵化时为红褐色,取食脱皮后变为乳白色半透明状,纺锤形,沿背部中央有一半透明绿色条带。围蜗里的幼虫在胸腹面前有一个“Y”形骨质胸叉,此为幼虫鉴定的主要特征。B.5.4.2 固蝠2色泽大小形状似亚麻种子平均4.4mm,有的可达5.9mm,前端小垒钝圃,后端大且具凹缘,呈不对称菱形。围蜗内含臼色3龄幼虫,蜗裸式,前期乳白色,中期桶红色,后期褐黑色,有头前毛一对,很短,前胸缘有一较长呼吸管。B.5.4.3 成虫检查:
39、似小蚊子,身体灰黑色。雌成虫长约3mm,雄虫约2mm,头部前端肩,后端大部分被眼所占据。触角黄褐色,位于额部中间,基部互相接触,17节,长度超过体长的1/3,每两节之间被透明的柄分开,称触角间柄雄虫的柄明显等于节长。下顿须4节,黄色,第一节最短,第二节球形,第三节长,第四节圆柱形较细,但长于前一节的J./3,胸部黑色,背面有两条明显的纵纹。平衡棒长,暗灰色。足极细长且脆弱,甜节5节,第一节很短,第二节等于末3节之和。翅脉简单,亚前缘脉很短。几乎跟前脉合并,径脉很发达,纵贯翅的全部,臀脉分成两叉。雌虫腹部肥大,桶红色或红褐色,雄虫腹部纤细,几乎为黑色,末端略带淡红色,雄虫外生殖器上生殖板很短,深深地凹人,有很少刻点,当从上面看时,被下生殖板和阳具峭远远超过。尾侠的端节长近于宽的4倍,爪着生于末端。B.6 毒麦的实验室检验见附录A。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