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16 ,大小:455.78KB ,
资源ID:162997      下载积分:5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629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GB T 25898-2010 仪器化纳米压入试验方法 薄膜的压入硬度和弹性模量.pdf)为本站会员(sofeeling20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GB T 25898-2010 仪器化纳米压入试验方法 薄膜的压入硬度和弹性模量.pdf

1、ICS 19.060 A 42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5898-2010 仪器化纳米压入试验方法薄膜的压入硬度和弹性模量Instrumented nanoindentation test Indentation hardness and modulus of thin film 2011-01-10发布2011-05-01实施数码防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度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GB/T 25898-2010 目次前言.1 引言.II l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符号4 测试原理5 测试要求.26 测试程序.27 结果分析8 试验报告9参

2、考文献10G/T 25898-2010 目IJ1=1 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应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中国科学院提出。本标准由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CSAC/TC279)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秀芳、张泰华、宋洪伟、杨晓萍、杨荣、哪勇。I GB/T 25898-2010 引薄膜的硬度和弹性模量测量经常被作为一种控制其质量的手段。对于微/纳米尺度的薄膜,采用常规硬度试验方法难以准确地测定其硬度,而且不能测定其弹性模量。近年来,仪器化纳米压人技术发展迅速,正逐渐成为纳米力学表征领域最重要的

3、试验方法之一,为测定薄膜的硬度和弹性模量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利用仪器化纳米压人技术测定薄膜的硬度和弹性模量时,除了受到仪器、环境、方法以及测试人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之外,还可能受到样品本身,如支撑薄膜的基底、薄膜与基底匹配关系的影响。有关如何排除仪器等因素的影响,并选择合适的测试条件进行仪器化纳米压入试验,在(GB/T 22458-2008 仪器化纳米压人试验方法通则的相关条款中,已经做了详尽的规定。本标准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尽可能排除基底影响的薄膜的压人硬度和弹性模量测试方法。E 1 范围仪器化纳米压入试验方法薄膜的压入硬度和弹性模量本标准规定了测试薄膜压入硬度和弹性模量的仪器化纳米压入试验方法

4、。GB/T 25898-2010 本标准适用于附着在固体表面的薄膜。压入方向为垂直于试样表面方向,压入深度范围通常在纳米量级,也可以扩展至几微米。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22458-2008 仪器化纳米压人试验方法通则GB/T 21838.4-2008 金属材料硬度和材料参数的仪器化压痕试验第4部分:金属和非金属覆盖层的试验方法(lSO14577-4:2007 , MOD) 3 术语和定义、符号3. 1 术语和定义GB/T 22458-

5、2008中3.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 1. 1 单一刚度测量single stiffness measurement 利用准静态加载方式获得的载荷一深度曲线的卸载部分,确定出材料在最大压入深度处的单一接触刚度的测量方法。3. 1. 2 连续刚度测量continuous stiffness measurement 在准静态加载方式的基础上,叠加一个微小的动态交变载荷,使其产生的同频交变位移保持微小的恒定振幅,测量出交变载荷和交变位移信号的幅值和相位差,由此确定出材料在加载阶段随压入深度变化的连续接触刚度的测量方法1,飞3.2 符号和名称GB/T 22458-2008中3.2

6、的符号和名称适用于本标准。4 测试原理4. 1 基于单一刚度测量方法进行纳米压入测试,从而获得材料在最大压人深度处的硬度和弹性模量的原理见GB/T22458-2008中4.1和4.2、附录C和附录G。4.2 基于连续刚度测量方法进行纳米压入测试,从而获得材料的硬度和弹性模量随压入深度变化曲线的原理见GB/T22458一2008中附录Ho1 G/T 25898-2010 5 测试要求5. 1 仪器要求5. 1. 1 基于单一刚度测量方法进行纳米压入测试的仪器应符合GB/T22458-2008第5章中的规定。5.1.2 基于连续刚度测量方法进行纳米压人测试的仪器应符合GB/T22458-2008第

7、5章、附录H中H.3的规定。5. 1. 3 宜采用尖端半径小的玻氏(Berkovicb)压头进行测试,以减小压头尖端半径对硬度测试的影响。5.2 环境要求测试环境应符合GB/T22458-2008第7章中的规定。5.3 试样要求5.3. 1 试样宜在原始状态下使用。宜采用测试仪器的光学成像配件或原位扫描配件观测薄膜的表面,选择远离诸如颗粒或划痕等缺陷的平坦区域进行测试。5.3.2 如果薄膜的表面需抛光处理,抛光量宜保持在最低限度。注,:抛光可能导致薄膜表面的加工硬化,从而影响硬度的测量。注2:薄膜中通常存在残余应力,例如由薄膜和基底热错配或者薄膜沉积过程所导致的残余应力,而且薄膜中也普遍存在应

8、力梯度。抛光可能导致残余应力状态的改变,从而影响薄膜的硬度测量。注3:抛光会减小薄膜的厚度,基底的影响可能会增强。5.3.3 薄膜的表面粗糙度Ra宜小于最大压入深度的5%。如果采用触针式粗糙度测试仪器,其探针的尖端半径宜小于或接近压头尖端半径。如果采用原子力显微镜或纳米压人仪的原位扫描配件来测试某区域的Ra,宜采用10mX10m的扫描范围。宜在压入测试前,采用纳米压人仪的原位扫描配件预扫描试样表面,以选择满足粗糙度要求的区域进行测试。注:随着压入深度的减小,试样表面的粗糙度对测试结果分散性的影响将增大凶。如果压入深度接近于Ra时,相对于试样表面轮廓波峰或汲谷不同位置的压人,接触面积将发生较大变

9、化阳。5.3.4 如果薄膜的表面需清洁,宜采用损伤较小的方法,例如:一一采用干的、无油气体;一一采用对试样是化学惰性的溶剂进行清洗,然后干燥。5.3.5 对于薄膜足够硬的试样,如果5.3.4的清洁方法元效,可采用元绒棉浸溶剂擦拭薄膜表面,以去除蒙古附的灰尘颗粒,然后再采用适当的溶剂进行清洗。注:超声清洗方法可能造成或增加薄膜的损伤,使用时宜注意。6 测试程序6. 1 安装试样6. 1. 1 试样的安装方法应与仪器柔度确定所采用的安装方法相同。为了不显著增加仪器柔度,试样应被牢固地支撑。试样应置于压入方向为刚性的支座上或者固定在适当的夹具内,试样与支座或夹具之间的接触面应无外来杂物。6. 1.

10、2 试样测试面应垂直于试验载荷的方向,测试面倾角宜小于10。可采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并测量从试样表面某一聚焦位置到临近的某一模糊位置的距离,再利用透镜的焦距知识求得两个位置的平面高度差,可求出局部试验面的倾角;在实际试验中,对非球形压头所产生的压痕进行成像,也能求出试验面的倾角。GB/T 25898-2010 6.2 选择测试位置压人位置点和界面或自由表面之间的距离应至少是最大压入深度的30倍,在不同位置进行测试时,相邻压入位置点的间距应至少是最大压入深度的20倍。6.3 确定接触零点对于每次测试,都应单独指定接触零点。零点位置的不确定度要求以及零点的确定方法见GB/T 22458-2008中8.

11、306.4 设定测试循环6.4.1 基于连续刚度测量方法的测试循环在试样的固定位置进行单次加卸载,可以得到压入硬度和弹性模量随压入深度或相对(薄膜厚度)压入深度的变化曲线。设定测试循环的步骤如下:a) 设定载荷控制、深度控制或压入应变率控制方式。宜设定压入应变率控制方式,压入应变率宜设定为0.05S-1 0 b) 设定最大压入深度或载荷。宜设定约为1.5倍膜厚的最大压入深度。c) 设定保持最大载荷的时间。保载时间宜设定为10s30 So d) 设定测量热漂移速率的保载位置和时间。在整个测试循环中应测量一次热漂移速率,这可以通过在压头与试样接触之后插入一个保载阶段、或者在卸载过程中的某一点(常在

12、最大载荷的10%20%之间)插入一个保载阶段来实现,保载时间宜为60So e) 设定压头趋近试样表面的速度。趋近速度不宜超过2m/s,趋近最后阶段的典型速度为10 nm/s20 nm/s,或者更小。f) 设定数据采集频率,或者循环每一阶段所采集的数据点数。g) 设定重复测试的次数,宜设定为510次。为提高测试结果的可靠性,重复测试次数可适当增加。h) 对多个试样进行对比时,宜设定相同的测试循环。6.4.2 基于单一刚度测量方法的测试循环6.4.2.1 固定位置的单次加卸载测试循环在试样的固定位置进行单次加卸载,可以得到在最大压入深度处的压人硬度和弹性模量。设定测试循环的步骤如下:a) 设定载荷

13、控制、深度控制或压入应变率控制方式。宜设定载荷控制方式。b) 设定最大压人深度或载荷。1) 对于硬度测试,宜设定小于1/10膜厚的最大压入深度或该深度对应的载荷,以排除或减小基底的影响。如果元法判断产生小于1/10膜厚压人深度所需的载荷,可通过尝试性测试来确定。同时,设定的压入深度不宜过小,宜大于50nm。2) 对于弹性模量测试,所设定的最大压入深度或载荷宜尽可能地小,以排除或减小基底的影响。同时,设定的压人深度不宜过小,宜大于20倍的Rao3) 对于较厚的薄膜,宜设定相对较大的压入深度或载荷,通过一次测试同时获得硬度和弹性模量;对于较薄的薄膜,硬度和弹性模量宜分开测试,前者设定相对较大的压入

14、深度或载荷,后者设定相对较小的压入深度或载荷。注1:一般来说,当压人深度小于1/10膜厚时,薄膜的硬度测试不受基底的影响,而薄膜弹性模量测试受基底影响的压入深度可能远小于硬度。3 GB/T 25898-2010 注2:压入深度过小时,硬度的测试可能受到表团粗糙度3.4J、压头尖端半径町等因素的较大影响,弹性模量的测试可能受到表面粗糙度等因素的较大影响。c) 设定加载、保持最大载荷、卸载的时间。加载、保载、卸载时间均宜设定为30So d) 设定测量热漂移速率的保载位置和时间。在整个测试循环中应测量一次热漂移速率,这可以通过在压头与试样接触之后插入一个保载阶段、或者在卸载过程中的某一点(常在最大载

15、荷的10%20%之间)插入一个保载阶段来实现,保载时间宜为60So e) 设定压头趋近试样表面的速度。趋近速度不宜超过2m/s,趋近最后阶段的典型速度为10 nm/s20 nm/s,或者更小。f) 设定数据采集频率,或者循环每一阶段所采集的数据点数。g) 设定重复测试次数,宜设定为510次,为了提高测试结果的可靠性,重复测试次数可适当增加。三h) 对多个试样进行对比肘,宜设定相同的测试循环。6.4.2.2 多位置的单次加卸载测试循环在试样的多个不同位置进行系列压人载荷或深度的单次加卸载,可以得到压人硬度和弹性模量随压人深度或相对(薄膜厚度)压入深度的变化曲线。设定测试循环的步骤如下a4 a)

16、设定载荷控制、探度控制或压入应变率控制方式。宜设定载荷控制方式。b) 设定系列压人截荷或深度的个数及其变化规律。1) 如果设定系列压入载荷,其个数n不宜小于5,其最大值宜取产生约1.5倍膜厚压入深度所需载荷,其最小值宜取产生约50nm压人深度所需载荷,最大值和最小值可通过尝试性测试来确定。系列载荷宜遵循式(1)的变化规律,k值确定见式(2),以保证在较小压入深度的测试点数较密。Fm (i)二ki-I Fm (1) ( 1 ) k = Fm ()/Fm (1) 出.110.(2 ) 式中:Fm (i)一十第i次压入的最大载荷,其中i二1,2,n;Fm(1)-一系列载荷中的最大值;Fm(n)一咛系

17、列载荷中的最小值;是一比例因子。2) 如果设定系列压人深度,其个数n不宜小于5,其最大值约为1/5倍膜厚,其最小值约为50 nm。系列深度遵宜循式(3)的变化规律,走值确定见式(4记以保证在较小压入深度的. 测试点数较密:式中zhm(i) =ki-I hm(1) k = hm (n) /hm (1) 击hm (i)一一第i次压入的最大深度,其中i=1,2,川hm(1)一一系列深度中的最大值;hm (n)一一系列深度中的最小值;是一一比例因子。. ( 3 ) . ( 4 ) c) 设定加载、保持最大载荷、卸载的时间。加载、保载、卸载时间均宜设定为30So d) 设定测量热漂移速率的保载位置和时间

18、。每次加卸载试验都应测量一次热漂移速率,这可以通过在压头与试样接触之后插入一个保载阶段、或者在卸载过程中的某一点(常在最大载荷的10%20%之间)插入一个保载阶段来实现,保载时间宜为60So d GB/T 25898-2010 e) 设定压头趋近试样表面的速度。趋近速度不宜超过2m/s,趋近最后阶段的典型速度为10 nm/s20 nm/s,或者更小。f) 设定数据采集频率,或者循环每一阶段所采集的数据点数。g) 设定重复测试次数,宜设定为510次,为了提高测试结果的可靠性,重复测试次数可适当增加。h) 对多个试样进行对比时,宜设定相同的测试循环。6.4.2.3 固定位置的多次加卸载测试循环在试

19、样的固定位置进行系列压人载荷或深度的多次加卸载,可以得到压人硬度和弹性模量随压人深度或相对(薄膜厚度)压入深度的变化曲线。设定测试循环的步骤如下za) 设定载荷控制、深度控制或压入应变率控制方式。宜设定载荷控制方式。b) 设定系列压入载荷或深度的个数及其变化规律。设定方法与6.4.2.2(b)所采用的设定方法相同。c) 设定加载、保持最大载荷、卸载的时间。每次加载、保载、卸载时间均宜设定为30so d) 设定测量热漂移速率的保载位置和时间。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应至少测量一次热漂移速率,这可以通过在压头与试样接触之后插入一个保载阶段、或者在最后一次卸载过程中的某一点(常在最大载荷的10%20%之间)

20、插入一个保载阶段来实现,保载时间宜为60so e) 设定压头趋近试样表面的速度。趋近速度不宜超过2m/s,趋近最屈阶段的典型速度为10 nm/s20 nm/s,或者更小。f) 设定数据来集频率,或者循环每一阶段所采集的数据点数。g) 设定重复测试次数,宜设定为510次,为了提高测试结果的可靠性,重复测试次数可适当增加。h) 对多个试样进行对比时,宜设定相同的测试循环。6.5 执行测试循环根据制造商或试脸方法的要求执行测试循环,记录载荷、位移、时间数据。仪器对原始数据进行热漂移、仪器柔度和接触零点修正后,自动给出供分析用的压入载荷、深度等数据。7 结果分析7. 1 基于连续刚度测量方法的结果分析

21、测试结果的分析方法如下ta) 绘制多次重复测试得到的试样压人硬度和弹性模量的平均值随压人深度或相对(薄膜厚度压人深度曲线。b) 分析压入硬度和弹性模量曲线,可获得试样的压人硬度和弹性模量随压入深度的变化规律,同时可提取试样在压入深度范围内特定深度处的硬度和弹性模量。c) 明确压人硬度和弹性模量曲线上是否出现平台,提取薄膜的压入硬度和弹性模量。1) 如果出现平台,可在平台所在的压入深度范围内取值,作为薄膜的压人硬度或弹性模量,见图102) 如果不出现平台,仅出现峰值即最大值,可将该值作为薄膜的压入硬度或弹性模量的最小估计值,见图2。如果不出现平台,仅出现谷值即最小值,对于弹性模量,可将该值作为薄

22、膜的弹性模量最大估计值,见图3a);对于硬度,不宜将该值作为薄膜的硬度最大估计值。如果硬度随深度的变化存在由较快上升到较慢上升的过渡点,可将该点的值作为薄膜的硬度最大估计值,见图3b)。5 G/T 25898-2010 如果不出现平台,也可采用类似于GB/T21838. 4-2008中7.2和7.3所规定的方法,对在一定压入深度范围内的硬度和弹性模量与深度的关系线性外推到零深度,来获得薄膜的压入硬度和弹性模量,见图2和图30参与外推的数据所在的压人深度范围不宜过小,宜大于50nm。注1:所出现的硬度谷值即最小值很有可能是受压头尖端半径影响的结果。注2:将最大或最小估计值作为薄膜的压人硬度或弹性

23、模量,可能存在较大偏差。注3:压入深度过小时,硬度的测试结果可能受到表面粗糙度、压头尖端半径等因素的较大影响,弹性模量的测试结果可能受到表面粗糙度等因素的较大影响。注4:通过线性外推方法获得的薄膜的压入硬度和弹性模量,可能存在较大偏差。3) 20 -B- 1 -于一2备一316 8 12 6 d 、H 1. 6 1. 2 0.8 h/lr 硬度-深度曲线a) 0.4 4 0 0.0 160 0 、占80Itl -牙一1 -t于一2 坠-3 240 60 MUHOh问问0.05 h/lr 1. 6 1. 2 0.8 h/lr、弹性模量深度曲线0.4 0.0 b) 1一一-Si(100); 2一一

24、-Si02/Si(100)tf=707nm; 3一一Si02/Si(100)tf=1000 nm。Si( 100)基底上热氧化生长的Si02薄膜试样的测试结果图16 GB/T 25898-2010 200 50 100 150 h(nm) nnunununu 民AAnn4l啤问。出。50 40 30 10 du【HO已足600 500 400 300 200 100 hlnm 硬度-深度曲线a) 500 400 6 ! 300 、H 200 400 25 50 75 h(nm) 250 du0叶飞200 15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100 0 hlnm 7 弹性模量

25、深度曲线GT35钢基底上离子弧镀工艺溅射的约320nm厚DLC薄膜试样的测试结果b) 图2200 150 100 50 MH0问G/T 25898-2010 500 400 300 200 100 。h/nm 弹性模量深度曲线a) 20 15 500 400 300 200 100 。h/nm 硬度深度曲线b) Si(100)基底上热氧化生长311nm厚Si02薄膜试样的测试结果图3基于单一刚度测量方法的结果分析7.2 测试结果的分析方法如下:如果试验的最大压入深度小于1/10膜厚,所获得的试样在最大压人深度处的硬度一般可作为薄膜的硬度。如果试验的最大压入深度大于1/10膜厚,所获得的试样在最

26、大压人深度处的硬度可能包含基底的影响,可作为膜基的搞合性质,用来定性评价薄膜的性能。所获得的试样在最大压入深度处的弹性模量很可能包含基底的影响,作为薄膜的性能使用时宜慎重。固定位置的单次加卸载测试结果分析7.2.1 a) b) 多位置的单次加卸载测试结果分析测试结果的分析参见7.1所采用的方法。7.2.2 7.2.3 固定位置的多次加卸载测试结果分析测试结果的分析参见7.1所采用的方法。GB/T 25898-2010 注:对于这种固定位置的多次加卸载测试,后续的测试可能受到之前加卸载测试所导致的材料加工硬化等的影响。8 试验报告试验报告宜包括如下信息:a) 注明采用本标准;b) 测试仪器的描述

27、,包括制造商和型号;c) 压头的描述,包括材料、形状及其面积函数;d) 试样的描述,宜包括:薄膜的材料和制备工艺、名义厚度和表面粗糙度;e) 测试循环的描述,宜包括:一一压人控制方式;一一压入控制参数,如最大压入深度或载荷、系列压入深度或载荷;一一每次加载、保载和卸载时间;一一测量热漂移的保载位置和保持时间;一一数据采集频率或者循环每一阶段所采集的数据点数;重复测试的次数。f) 薄膜或试样的压人硬度和弹性模量结果,总的扩展不确定度;g) 说明是否修正了热漂移和接触零点;h) 可能已经影响测试结果的任何细节;i) 本报告未作规定的任何细节;j) 测试环境的温度和湿度;k) 测试日期和时间。9 G

28、B/T 25898-2010 参考文献lJ W C Oliver, G M Pharr. An improved technique for determining hardness and elastic modulus using load and displacement sensing indentation experiments. Journal of Mat巳rialsResearch. 1992 , 7(6) :1564-1583 2J W. C. Oliver and G. M. Ph盯r:Measurement of hardness and elastic modulus

29、 by instrumented in dentation: 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and refinements to methodology. 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2004 ,19 (1): 3-20 3J 张泰华.影响纳米压入测试结果的因素.实验力学.2004,19(的:437-4424J M S Bobji , S K Biswas. Estimation of hardness by nanoindentation of rough surfaces. 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30、1998,13 (11) :3227-3233 5J Weimin Chen,Min Li , Taihua Zhang, Yang-卫eCheng,Cl旺MinCheng. Influence of indenter tip roundness on hardness behavior in nanoindentation.岛也terials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2007 , 445-446: 323-327 10 2日|的NH益。华人民共和国家标准仪器化纳米压入试验方法薄膜的压入硬度和弹性模量GB/T 25898-2010 国中蜂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复兴门外三里河北街16号邮政编码:100045网址电话:6852394668517548 中国标准出版社秦皇岛印刷厂印刷各地新华书店经销9导印张1字数22千字2011年5月第一次印刷开本880X 1230 1/16 2011年5月第一版* 书号:155066. 1-42517 18.00元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中心调换版权专有侵权必究举报电话:(010)68533533定价GB/T 25898-2010 打印日期:2011年5月24日F002A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