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5 ,大小:122.19KB ,
资源ID:164656      下载积分:5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6465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GB T 4759-1995 内燃机排气消声器测量方法.pdf)为本站会员(tireattitude36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GB T 4759-1995 内燃机排气消声器测量方法.pdf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T 4759 -19 9 5 内燃机排气消声器测量方法Measurement procedure for exhaust silencer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内燃机排气消声器(以下简称消声器的试验方法。代替GB4759-84 本标准适用于中、小功率内燃机消声器的试验,进气消声器也可参照使用。2 51用标准GB 3785 声级计的电、声性能及测试方法GB 3241 声和振动分析用的1/1和1/3倍频程滤波器GB 1105. 11105. 3 内燃机台架性能试验方法GB 3947 声学名词术语

2、3 术语3. 1 排气消声器排气消声器为具有吸声衬皇或特殊形式的气流管道,可有效地降低气流噪声的装置。注z内燃机排气消声器一般包括从消声器进气口开始的整个消声器部件,不包括内燃机排气歧管和排气管。3. 2 插入损失消声器的插入损失为装置消声器前后,通过排气口辐射声功率级之差。符号:D;单位,dBo注z在通常情况下,管口大小、形状、声场分布保持近似相间,这时插入损失就等于在给定测点处装置消声器前后声压级之差。3.3 功率损失比消声器的功率损失比是内燃机在标定工况下,使用消声器前后的功率差值和没有使用消声器时功率值的百分比。符号:ro4 测量仪器4. 1 声学测量仪器4. 1. 1 测量声压级应使

3、用l型或2型的声级计或其它声学测量仪器,所用仪器应符合GB3785的有关规定。4.1.2 进行频谱分析使用的1/1倍频程或1/3倍频程滤波器,应符合GB3241的有关规定。4. 1. 3 每次连续测量前后,应对测量仪器进行校准。声级校准器的准确度应优于或等于+0.5础。两次校准值相差不应超过1dBo 4.2 内燃机台架试验的测量仪器应符合GB1105.3中的有关规定。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06-15批准1996-02-01实施251 GB/T 4759-1995 5 测量条件5. 1 在试验室测量中,内燃机应按GB1105.1中规定的标定工况,即在标定功率和相应转速下稳定运转。油温、水温(风

4、温)达到稳定时1J能进行测量。对车用内燃机等,可根据使用要求在不同E况时进行测址,并在报告中予以说明。5. 2 内燃机排气系统(包括消声器、管道)的长度、管径及形斗丢接近其实际使用情况。5. 3 除排气噪声外,其它噪声均作为测量时的背景噪声,测量噪声与背景噪声声压级之差值应在10dB 以上,若测量噪声与背景噪声声压级之差在3dB以下,则应对背景噪声声源采取措施后,再进行测量,如在3dB10 dB应按表l进行修正(即测量噪声减去修正值)。表1背景噪声修正值测量噪声和背景噪声声级之差值3 45 69 10和10以上dR 修正值3 2 l 。dB 5.4 测点位置的风速超过2m/s时,应使用防风罩,

5、当风速超过5m/s时,应停止测量.5. 5 测点位贵要求在与排气口气流轴向成45。方向上,距离500mm处,传声器指向排气口(图1)。若有两个排气口时,测点选在与两个排气口轴向成45方向上,按图2所示的两个假定园的交点处(图2)。对大型内燃机,测点距离可适当增加,小型内燃机可适当缩短,但测点到排气口距离应大于3倍的管口直径。且测量结果应不受气流影响。测点距地面高度大于1m,测点距其它反射面的距离大于二倍测距。在试验中,测点和排气口相对位置保持不变。5.6 为保持测量时声场分布状况不变,测点附近应符合自由场条件,或测点和周围环境中反射面保持相对位皆不变。414守器很体州气u1专声器图l一个排气口

6、的消声器的测点位置252 GB/T 4759-1995 泊,41揣体111气!1l1J _1 112芦晤, 、 _ . 传声器位置假设线上)图2具有两个排气口的消声器的测点位置6 测量方法本标准规定了三种测量方法z试验室测量方法、现场测量方法和消声器表面辐射噪声测量方法。消声器性能的全面评价应以试验室方法为准,主要评价量为A、C计权声压级插入损失和功率损失比。测量未加消声器的排气噪声时,应加装和消声器长度相同,管径和排气管相同的空管。6. 1 试验室测量方法6. 1. 1 测量内容,主要测量消声器的A、C插入损失和功率损失比。6.1.2 测量方法,首先对内燃机及其辅助设备噪声进行屏蔽。在标定工

7、况下测量不带消声器和带消声器的排气噪声的A、C声压级或频带声压级和内燃机的功率。进行两次测量,莫测量结果差值应小于2 dB。测量结果均应记录,数据处理时应取两次平均值。消除大气条件和其它因素影响所产生的误差,上述测量应在一次试验中进行,停车时间应不超过30mino 6. 1. 3 测量A、C声压级时,应使用声级计的慢档测量。并读取声级计指针在观察周期内的平均值。如进行频谱分析,应使用中心频率31.5-8 000 Hz的1/1倍频程或1/3倍频程滤波器,读取平均值的观察时间,对于中心频率在200Hz及200Hz以上者为10s,对于中心频率在160Hz及160Hz以下者为30s。6. 1.4 插入

8、损失按下式计算sD = L,一L,(1) 式中:D一一插入损失,dB,L , 不带消声器带空管的排气噪声A、C声压级或频带声压级,dB(基准量。dB=20Pa); L,一带消声器后的排气噪声A、C声压级或频带声压级,dB(基准量。dB=20Pa)。6.1.5 内燃机功率矶,凡的测量,可按GB1105中规定的测量方法进行。6.1.6 功率损失比按下式计算z立一P吨r = _,_百一-X 100% (2) 253 GB/T 47591995 式中,r一功率损失比;只不带消声器带空管时的内燃机功率,kW;h 带消声器后内燃机功率,kW。6.7 如果需要,也可以用消声器在不同工况下的功率比来评价。6.

9、2 现场测量方法6. 2. 1 本方法适合于现场实际使用条件下内燃机(如处于空档的内燃机驱动的车辆、设备等)消声器插入损失的测量。它仅能提供同台内燃机不同消声器消声性能的相对比较。6.2.2 消声器测量应在配套的内燃机上进行。不同消声器测量插入损失时,内燃机应保持相同工况,并在报告中予以说明。6.2.3 测量消声器插入损失值,按6. 3、6. 4条进行.6.3 排气消声器表面辐射噪声测量方法6.3.1 本方法适用于内燃机消声器表面辐射的噪声测量。6. 3- 2 除消声器表面辐射噪声外,其它噪声均作为背景噪声处理。6.3.3 消声器表面辐射噪声级测点距辐射表面0.5m,测点数目同消声器的长度有关

10、,消声器妖度。.5m 以下,可采用个测点,每增加0.5m,增加一个测点。测点距地面的高度应大于1m。6.3.4 消声器表面辐射噪声级用各测点的A声压级的平均值来评价。6.3.5 试验方法按6.1.3条进行。7 试验报告7- 1 试验内燃机及消声器参数记入表20表2内燃机和消声器参数记录表内燃机型号制造厂编号排量L 标定功率kW 标定转速r/min 消声器容积L 消声器质量kg 7.2 消声器试验结果记入表30254 测量时间环境温度 试验地点测量仪糟测点距离m 背景噪声dB 测量人员内燃机转速r/min 油温 水温 it权声压级频带声压级(倩频带中心频率.Hz)备注附加说明zGB/T 4759-1995 表3内燃机消声器性能试验数据记录表P , kW P, kW r L dB LA L,_ 31.5 63 125 250 500 1 000 2000 4000 8000 本标准由全国声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内燃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由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天津内燃机研究所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任文堂、赵伸.L, D dB dB 255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