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13. 180 A 25 道昌国家标准国不日11: /、民华人中GB/T 5703-2010 代替GBjT5703-1999 用于技术设计的人体测量基础项目Basic human body measurements for technological design (lSO 7250-1: 2008 , Basic human body measurements for technological design一Part 1: Body measurement definitions and landmarks , MOD) 2011-01-14发布数码防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
2、验检技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1-07-01实施发布GB/T 5703-2010 目次前言.皿引言.N l 范围-2 术语和定义2.1 人群2.2 人体测量术语.1 3 测量条件和工具.4 3. 1 测量条件.4 3.2 测量工具43.3 其他条件4 人体测量基础项目44. 1 立姿测量项目4.2 坐姿测量项目4.3 特定部位的测量项目4.4 功能测量项目附录A(规范性附录)推荐使用的人体测量术语20参考文献.33 I GB/T 5703-2010 目。吕本标准按照GB/T1. 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O7250-1: 2008(用于技术设计的人体
3、测量基础项目第1部分:人体测量项目的定义和标记点儿本标准与ISO7250-1: 2008相比,主要技术差异如下:增加了规范性附录A。本标准代替GB/T5703-1999(用于技术设计的人体测量基础项目),与GB/T5703-1999相比,主要技术差异如下:一一-附录A中增加了72项新的测量项目和14个相应的测点;一一附录A中删除了容貌面长、容貌上面长和耳屏点问顿下弧长3项原有的测量项目,以及颅侧点、耳上附着点、耳下附着点、耳上点、耳下点、下唇中点、口裂点和耻骨联合点8个与本标准中测量项目无关的测点。删除了附录B。本标准由全国人类工效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7)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
4、: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北京服装学院、总装防化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欣、冉令华、郭小朝、肖惠、郑睐、丁松涛、刘太杰。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 5703-1985;GB/T 5703-1999。mu GB/T 5703-2010 引人的健康和舒适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体同诸如衣着、工作场所、运输工具、住宅和娱乐活动等各种因素之间的几何关系。为了优化工作场所和居住环境的技术设计,确保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性,必须量化人体尺寸和体形。N GB/T 5703-2010 用于技术设计的人体测量基础项目1 范围本标准给出了用于不同人群间比对的人体测量基础项目的描述。
5、本标准中规定的基本项目,旨在为专业人员提供服务,帮助他们测定人群,并将有关知识用于产品的设计以及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场所的设计。本标准不作为如何获取人体测量数据的准则,而是为工效学专家和设计者提供在解决设计任务时需要的有关解剖学基础、人体测量学基础以及测量原则方面的资料。本标准宜与相关的国家或国际的标准或法规一起使用,以确保人群测定的一致性。针对各种不同应用,宜在本标准的基础项目列表之外增加一些特定的测量项目。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2. 1 人群populaion group 具有某种共同生活环境或行为的人的群体。注:人群有各种不同的划定方式,例如依据地域或年龄。2.2 人体
6、测量术语2.2.1 肩峰点acromion肩甲骨外缘的最外侧点。注:肩峰点高通常等同于肩高。2.2.2 腹侧venral 前侧anerior 朝向身体前部的方向。2.2.3 两bi前缀:表示连接一对对称测点。注:例如,两肩峰点(biacromion)、两耳屏点(bitragion)。2.2.4 股二头肌biceps femoris 大腿后部最大的肌肉。2.2.5 颈椎点cervicale 第七颈椎棘突尖端的点。1 GB/T 5703-2010 2.2.6 三角肌deltoid muscle 上臂肩部外侧缘最大的肌肉。2.2.7 远位distal 远离人体质心的方向。2.2.8 法兰克福平面Fr
7、ankfurt plane 当头的正中矢状面保持垂直时,两耳屏点和右眶下点所构成的标准水平面。注:此平面也称眼耳平面。2.2.9 眉间点glabella 在正中矢状面上两侧眉弓之间最前的点。2.2.10 臀裙gluteal fold 臀部和大腿之间的皮肤皱裙。2.2. 11 抓握轴grip axis 手中抓握的握棒的纵轴。2.2. 12 尾侧caudal 下inferior远离头部朝向尾部的方向。2.2.13 枕外隆突点inion 头枕部在正中矢状面上可沿项肌上缘摸到的最低点。2.2.14 外侧lateral 远离正中矢状面的方向。2.2.15 内侧medial 朝向身体中线的方向。2.2.1
8、6 额下点gnathion 下颁额部在正中矢状面上的最下点。2.2.17 胸中点mesostemal 左右第三和第四胸肋关节之间中点的连线与正中矢状面的交点。2.2.18 掌骨metacarpal 腕骨和指骨之间的长骨。2 2.2.19 鼻梁点sellion 鼻根部的最凹点。2.2.20 指骨(趾骨)phalanx (phalange) 于指骨或脚趾骨。2.2.21 背侧dorsal 后posterior朝向身体后部的方向。2.2.22 突process骨头上明显的隆起。2.2.23 近位proximal 朝向身体质心的方向。2.2.24 挠骨radius 前臂拇指侧的长骨。2.2.25 矢状
9、面sagiUal 人体前后方向的正中平面(正中矢状面)或平行于它的平面(侧矢状面)。2.2.26 茎突styloid process 挠骨或尺骨在腕部最远端的隆突。2.2.27 颅侧cranial 上superior朝向头顶的方向。2.2.28 甲状软骨thyroid cartilage 颈前部最突出的软骨。2.2.29 腔骨点tibiale 小腿腔骨内侧慎内上缘的最高点。2.2.30 耳屏点tragion 耳屏上切迹(耳屏上缘与前缘相交的点)。2.2.31 尺青ulna 前臂小指侧的长骨。G/T 5703-2010 3 GB/T 5703-2010 2.2.32 头顶点vertex 头部以法
10、兰克福平面定位时正中矢状面上的最高点。3 测量条件和工具3. 1 测量条件下列测量条件应与测量数值结果同时记录。建议对测量项目和过程进行拍照或详细绘图。a) 被测者的衣着测量时,被测者应裸体或尽可能少着装,且免冠赤足。b) 支撑面站立面(地面)、平台或坐面应平坦、水平且不变形。c) 身体对称对于可以在身体任何一侧进行的测量项目,建议在两侧都进行测量,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应注明此测量项目是在哪一侧测量的。3.2 测量工具推荐的标准测量工具包括人体测高仪(包括圆杆直脚规和困杆弯脚规)、直脚规、弯脚规、体重计和软尺。3.2.1 人体测高仪用于测量身体各测点与标准参照面(如地面或坐面)之间直线距离的专用
11、工具。3.2.2 直脚规和弯脚规用于测量人体各部位的宽度、厚度以及参照点之间距离的工具。3.2.3 软尺用于测茧身体围长或弧长的工具。3.2.3.1 测量块边长为200mm的立方体测量块,用于确定一个人坐姿时臀部的最向后突出点。3.2.3.2 握棒直径为20mm的棒,用于抓握项目的测量。3.3 其他条件胸部及其他受呼吸影响的项目宜在被测者正常呼吸状态下进行测量。4 人体测量基础项目4. 1 立姿测量项目4. 1. 1 体重说明:人体质量。4 G/T 5703-2010 测量方法:被测者站立在体重计上。测量仪器:体重计。4. 1. 2 身高说明:地面到头顶点的垂直距离。见图10测量方法:被测者足
12、跟并拢,身体挺直站立。头以法兰克福平面定位。测量仪器:人体测高仪。4. 1. 3 眼高说明:地面到眼外角点的垂直距离。见图2。测量方法:被测者足跟并拢,身体挺直站立,头以法兰克福平面定位。测量仪器:人体测高仪。4. 1. 4 肩富说明:地面到肩峰点的垂直距离。见图3。测量方法:被测者足跟并拢,身体挺直站立。肩部放松,上臂自然下垂。测量仪器:人体测高仪。圄1身高图2眼高4. 1. 5 肘高说明:地面到弯屈肘部的最下点的垂直距离。见图40图3肩高测量方法:被测者足跟并拢,身体挺直站立,上臂自然下垂,前臂与上臂弯屈呈直角。测量仪器:人体测高仪。4.1.6 睡前上棘点高,立姿说明:地面到需前上棘点(儒
13、前上棘向前下方最突出的点)的垂直距离。见图5。测量方法:被测者足跟并拢,身体挺直站立。测量仪器:人体测高仪。5 GB/T 5703-2010 4. 1. 7 会阴高说明:地面到耻骨联合下方的垂直距离。见图60测量方法:被测者先以双腿叉开100mm的姿势站立,人体测高仪的滑动臂靠在大腿的内侧面,略向上移动,使其轻轻靠在耻骨相应部位。在测量时,被测者要足跟并拢,身体挺直站立。测量仪器:人体测高仪。图4肘高图5瞎前上棘点高,立姿4. 1. 8 腔骨点高说明:地面到腔骨点的垂直距离。见图70测量方法:被测者足跟并拢,身体挺直站立。测量仪器:人体测高仪。4. 1. 9 胸厚,立姿说明:在胸中点高度处测得
14、的躯干-正中矢状面的前后距离。见图8。测量方法:被测者足跟并拢,身体挺直站立,双臂自然下垂。测量仪器:圆杆弯脚规。4. 1. 10 体厚,立姿6 说明:身体最大厚度。见图9。测量方法:被测者足跟并拢,双臂自然下垂,身体靠墙挺直站立。测量仪器:人体测高仪(圆杆直角规)。图6会阴高G/T 5703-2010 图7腔骨点高图8胸厚,立姿4. 1. 11 胸宽,立姿说明:在胸中点高度处测得的躯干宽度。见图10。测量方法:被测者足跟并拢,身体挺直站立,双臂自然垂下。测量仪器:人体测高仪(圆杆直脚规)。4. 1. 12 臀宽,立姿说明:臀部两侧的最大水平距离。见图110测量方法:被测者足跟并拢,身体挺直站
15、立,测量时不能压迫臀部肌肤。测量仪器:人体测高仪(圆杆直脚规)。4.2 坐姿测量项目4.2.1 坐高说明:水平坐面到头顶点的垂直距离。见图120图9体厚,立姿测量方法:被测者躯干挺直,大腿完全由坐面支撑,小腿自然下垂,头以法兰克福平面定位。测量仪器:人体测高仪。7 GB/T 5703-2010 图10胸宽,立姿图11臀宽,立姿固12坐高4.2.2 眼高,坐姿说明:水平坐面到眼外角点的垂直距离。见图130测量方法:被测者躯干挺直,两大腿完全由坐面支撑,两小腿自然F垂,头以法兰克福平面定位。测量仪器:人体测高仪。4.2.3 颈椎点高,坐姿说明:水平坐面到颈椎点的垂直距离。见图11。测量方法:被测者
16、躯干挺直,且大腿完全由坐面支撑,小腿自然下垂,头以法兰克福平面定位。测量仪器:人体测高仪。4.2.4 肩高,坐姿8 说明:水平坐面到肩峰点的垂直距离。见图15。测量方法:被测者躯干挺直,两大腿完全由坐面支撑,两小腿自然下垂。肩部放松,上臂自然下垂。测量仪器:人体测高仪。GB/T 5703-2010 图13眼高,坐姿图14颈椎点高,坐姿图15肩高,坐姿4.2.5 肘高,坐姿说明:水平坐面到与前臂水平屈肘的最下点的垂直距离。见图16。测量方法:被测者躯干挺直,且大腿完全由坐面支撑,小腿自然下垂,上臂自然下垂,前臂呈水平。测量仪器:人体测高仪。4.2.6 肩肘距说明:肩峰点到与前臂水平屈肘的最下点的
17、垂直距离。见图17。测量方法:被测者躯干挺直,两大腿由坐面支撑,两小腿自然下垂,上臂自然下垂,前臂呈水平。测量仪器:人体测高仪(圆杆直角规)。4.2.7 肘腕距说明:墙壁到腕部(尺骨茎突)的水平距离。见图180测量方法:被测者坐或挺直站立,背靠墙壁,上臂自然下垂。双肘触墙,两前臂呈水平。测量仪器:人体测高仪(圆杆直角规)。图16肘高,坐姿图17肩肘距图18肘腕距9 GB/T 5703-2010 4.2.8 肩宽(两肩峰点宽)说明:两肩峰点之间的直线距离。见图190测量方法:被测者坐或站立,身体挺直,双肩放松。测量仪器:圆杆直角规或圆杆弯脚规。4.2.9 肩最大宽(两三角肌间)说明:左右上臂三角
18、肌最外突出点之间的直线距离。见图20。测量方法:被测者坐或站立,身体挺直,双肩放松。测量仪器:圆杆直角规或圄杆弯脚规。4.2.10 两肘间宽说明:两肘部外侧面之间的最大水平距离。见图210测量方法:被测者坐或站立,身体挺直,两t臂自然下垂并轻靠体侧,两前臂水平弯屈且彼此平行,并与地面平行。测量时,不压迫肘部肌肤。测量仪器:圆杆直角规或圆杆弯脚规。图19肩宽(两肩峰点宽)图20肩最大宽(两三角肌间4.2. 11 臀宽,坐姿说明z臀部两侧最宽部位的宽度。见图220, / 图21两肘间宽测量方法:被测者坐着,两大腿完全由坐面支撑着,小腿自然下垂,两膝盖并拢,测量时不能压迫臀部肌肤。测量仪器:圆杆直角
19、规或圆杆弯脚规。10 GB/T 5703-2010 4.2.12 小腿加足高(捆高)说明:膝部弯成直角,从足底面到膝弯屈处的大腿下面的垂直距离。见图23。测量方法:坐姿测量时,被测者大腿和小腿弯成直角;立姿测量时,则将足搁放在升高的平台上,移动测高仪的滑动臂轻靠股二头肌的肌膛。测量仪器:人体测高仪。4.2. 13 大胆厚,坐姿说明:坐面到大腿最高点的垂直距离,见图24。测量方法:被测者躯干挺直,膝部弯成直角,双足平放在地面。测量仪器:人体测高仪。固22臀宽,坐姿图23小腿加足高(阻高)4.2.14 膝高,坐姿说明:地面到骸骨上缘的最高点的垂直距离。见图250测量方法:被测者躯干挺直,膝部弯成直
20、角,双足平放在地面。测量仪器:人体测高仪。4.2. 15 腹厚,坐姿说明:坐姿时,腹部前后最突出部位的水平直线距离。见图26。测量方法:被测者躯干挺直,双臂自然下垂。测量仪器:人体测高仪(圆杆直角规)。4.2.16 乳头点胸厚说明:在乳头点高度处胸部的最大厚度。见图270测量方法:被测者坐或站立,女子戴普通胸罩,双臂自然下垂。测量仪器:圆杆直角规。图24大腿厚,坐姿11 GB/T 5703-2010 图25膝高,坐姿图26腹厚,坐姿图27乳头点胸厚4.2.17 臀一腹厚,坐姿说明:腹部最向前突处与臀部最向后突处之间最大的投影厚度。见图280测量方法:被测者躯干挺直,两大腿完全由坐面支撑着,小腿
21、自然下垂,臀部最后点靠在一垂直板,测量从垂直板到腹部最向前突处的距离。测量仪器:人体测高仪。4.3 特定部位的测量项目4.3. 1 手长说明:中指指尖点到挠骨茎突和尺骨茎突之间掌面连线的垂直距离。见图290测量方法:被测者前臂水平,手伸直,四指并拢,掌心向上,两个茎突连线的测点大致在腕部皮肤皱纹的中间。测量仪器:直脚规。4.3.2 掌长12 说明:挠骨茎突和尺骨茎突的掌面连线到中指近位的掌面皱纹之间的垂直距离。见图30。测量方法:被测者前臂水平,手伸直,四指并拢,掌心朝上。在手的掌面进行测量。测量仪器:直脚规。GB/T 5703-2010 图28臀一腹厚,坐姿图29手长4.3.3 手宽说明:在
22、第E到第V掌骨头水平处,掌面挠尺两侧间的投影距离。见图310测量方法:被测者前臂水平,手伸直,四指并拢,掌心朝上。测量仪器:直脚规。4.3.4 食指长说明:从第E指的指尖到该指近位掌面的指皱福之间的距离。见图32。图30掌长测量方法:被测者前臂水平,掌心朝上,于平伸,手指分开,测量在手的掌面进行。测量仪器:直脚规。4.3.5 食指近位宽说明:中节指骨和近节指骨之间关节区的内侧面与外侧面之间的最大距离。见图33。测量方法:被测者前臂水平,掌心朝上,手平伸,四指分开。测量仪器:直脚规。图31手宽图32食指长图33食指近位宽13 GB/T 5703-2010 4.3.6 食指远位宽说明:中节指骨和远
23、节指骨之间关节区的内侧面与外侧面之间的最大距离。见图340测量方法:被测者前臂水平,掌心朝上,于平伸,四指分开。测量仪器:直脚规。4.3.7 足长说明:足跟的后部到最长足趾(第I或第E趾)的趾尖之间的最大距离,测量时注意与足的纵轴平行。见图350测量方法:被测者站立,体重均匀分布于双足。测量仪器:人体测高仪。4.3.8 足宽说明:足的内外侧间与足纵轴相垂直的最大距离。见图360测量方法:被测者站立,体重均匀分布于双足。测量仪器:弯脚规。图34食指远位宽圄35足长4.3.9 头长说明:眉间点和枕后点之间的直线距离。见图37。测量方法:头的位置不影响测量。测量仪器:弯脚规。注:枕后点定义见附录A.
24、2.1.204.3.叩头宽14 说明:两耳上方与正中矢状面相垂直的头部的最大宽度。见图380测量方法:头的位置不影响测量。测量仪器:弯脚规。图36足宽GB/T 5703-2010 4.3. 11 形态面长说明:鼻梁点和旗下点之间的距离。见图390测量方法:被测者自然闭嘴,头以法兰克福平面定位。测量仪器:直脚规。图37头长4.3.12 头围图38头宽说明:由眉间点绕过枕后点的最大水平周长。见图4.0。测量方法:软尺放在眉间点经枕后点绕头一周,测量时头发包含在内。测量仪器:软尺。4.3. 13 头矢状弧说明:从眉间点经过头顶到枕外隆突点的弧长。见图4.10测量方法:软尺放在眉间点沿着头顶到枕外隆突
25、点,测量时头发包含在内。测量仪器:软尺。4.3.14 耳屏间弧说明:从一侧耳屏点越过头的冠状面到另一侧耳屏点的弧长。见图42。图39形态面长测量方法:软尺贴在头的一侧耳屏点越过冠状面到另一侧耳屏点。测量时,头发包含在内。测量仪器:软尺。图叩头围图41头矢状弧图42耳屏间弧15 GB/T 5703-2010 4.4 功能测量项目4.4. 1 墙一肩距说明:肩峰点到垂直面的水平距离。见图43。测量方法:被测者挺直站立,肩脚部和臀部紧靠一垂直面,双肩对该垂直面的压力相等,手臂完全水平前伸。测量仪器:人体测高仪。4.4.2 上肢执握前伸长说明:被测者双肩靠在垂直面时,从手握轴到垂直面的水平距离。见图4
26、4。测量方法:被测者挺直站立,肩肝部和臀部紧靠一垂直面,一只手臂水平前伸,手握握棒,其轴垂直。测量仪器:人体测高仪。测量所握的握棒直径为20mmo 4.4.3 肘一握轴距说明:肘弯屈成直角时,从上臂肘部的后面到握轴的水平距离。见图45。测量方法:被测者坐或站立,上臂自然下垂,手握握棒,使其轴垂直。测量仪器:人体测高仪。测量握棒的直径为20mm。图43墙一肩距图44上肢执握前伸长4.4.4 拳(握轴)高说明:拳握轴到地面的垂直距离。见图460图45肘一握轴距测量方法:被测者双脚并拢挺直站立,肩部放松,双臂自然下垂,手握握棒,棒轴水平且位于矢状面内。测量仪器:人体测高仪。握棒的直径为20mmo 4
27、.4.5 前臂一指尖距16 说明:从上臂肘部的后面到指尖点的水平距离,肘部弯屈呈直角。见图470测量方法:被测者躯干挺直,上臂下垂,前臂水平,于前伸。测量仪器:人体测高仪(圆杆直角规)。GB/T 5703-2010 4.4.6 臀一腼距说明:从膝部后腼窝处到臀部最后点的水平距离。见图480测量方法:被测者躯干挺直,两大腿完全放在坐椅面,坐椅面尽可能靠膝后腼窝,小腿自然下垂。用垂直于坐椅面的测量块抵触臀部最向后的突出点,测量从测量块到坐椅面前缘的距离。测量仪器z人体测高仪(圆杆直脚规),测量块。图46拳(握轴)高4.4.7 臀一膝距图47前臂一指尖距说明:从膝盖的最前点到臀部的最后点的水平距离。
28、见图的。图48臀一腮距测量方法:被测者躯干挺直,两大腿完全放在坐椅面,坐椅面尽可能靠膝后脑窝,小腿自然下垂。用垂直于坐椅面的测量块抵触臀部最向后的突出点,测量从测量块到膝盖最前点的距离。测量仪器:人体测高仪(圆杆直脚规),测量块。4.4.8 颈围说明:甲状软骨凸下缘点处的颈部围长。见图500测量方法:被测者躯干挺直,头以法兰克福平面定位。测量仪器:软尺。4.4.9 胸围说明:在乳头水平位置测量的胸部围长。见图51。测量方法:被测者双足并拢,挺直站立。两手臂自然下垂,妇女戴普通胸罩。测量仪器:软尺。17 GB/T 5703-2010 图49臀一膝距图50颈围4.4.10 腰围说明:在最下肋骨和上
29、儒幡中间处的躯干水平围长。见图520测量方法:被测者双足并拢,挺直站立,腹肌要放松。测量仪器:软尺。4.4.11 腕围说明:手伸直时,挠骨茎突和尺骨茎突水平位置的腕部围长。见图53。测量方法:被测者前臂保持水平,手展开且手指伸直。测量仪器:软尺。图51胸围图52腰围图53腕围18 4.4. 12 大腿围说明:大腿最大的围长。见图540测量方法:被测者站立,用软尺紧靠臀榴下方水平环绕大腿测得的围长。测量仪器:软尺。4.4.13 腿肚围说明:小腿肚的最大围长。见图55。测量方法:被测者站立,用软尺水平地绕过小腿肚测得的最大围长。测量仪器:软尺。图54大腿围图55腿肚围G/T 5703-2010 1
30、9 GB/T 5703-2010 附录A(规范性附录)推荐使用的人体测量术语A.1 基本术语A. 1. 1 立姿standing posture 身体挺直,头部以法兰克福平面定位,眼睛平视前方,肩部放松,上肢自然下垂,手伸直,掌心向内,手指轻贴大腿侧面,左、右足后跟并拢,前端分开大致呈450夹角,体重均匀分布于两足。A. 1.2 坐姿siUing posture 躯干挺直,头部以法兰克福平面定位,眼睛平视前方,膝弯屈大致成直角,足平放在地面上。A. 1.3 冠状面vertical plane 过身体的一点,垂直于正中矢状面的几何平面。冠状面将人体分成前、后两个部分。A. 1.4 水平面hori
31、zontal plane 与矢状面和冠状面同时垂直的所有平面都称为水平面。水平面将人体分成上、下两个部分。A.2 测点术语A. 2.1 头部测点术语A. 2. 1. 1 头顶点vertex 头部以眼耳平面定位时,在头顶部正中矢状面上的最高点。A. 2.1.2 枕后点。pisthocranion在正中矢状面上,枕部离眉间点最远的点。A.2. 1. 3 额点zygion 额弓处向外侧最突出的点。A. 2. 1. 4 眼内角点entocanthion 在眼裂内角处,上、下眼险缘相接的点。A. 2. 1. 5 眼外角点ectocanthion 在眼裂外角处,上、下眼险缘相接的点。20 . 2. 1.
32、6 睡孔点papilla 睦孔中心点。. 2.1.7 眶下点orbitale 眼眶下缘的最低点。A.2. 1. 8 鼻尖点pronasale 头部以法兰克福平面定位时,鼻尖处向前最突出的点。. 2. 1. 9 鼻翼点alare 鼻翼最外侧点。.2. 1. 10 鼻下点subnasaJe 在正中矢状面上乡品中踊与上屏皮肤所构成的角的最深点。.2. 1. 11 口角点cheilior. 口裂的外角上,上、下唇薪膜缘在外侧端相接的点。. 2.1.12 额下点gna血ion头部以眼耳平面定位时,额都在正中矢状面f二的最低点。.2. 1. 13 下额角点gonron 下颁角向外、后方最突出的点。A.2.
33、2 躯干部和四肢部测点术语. 2. 2.1 颈窝点fossa jugularis 左、右锁骨胸骨端上缘的连线与正中矢状面的交点。. 2. 2. 2 颈根外侧点lateral neck root point GB/T 5703-2010 在外侧颈三角处,斜方肌前缘与在颈外侧部位上连结颈窝点和颈椎点曲线的交点。.2.2.3 锁骨点clavicular point 锁骨凸处最突出的点。. 2. 2. 4 胸上点suprasternale 胸骨柄上缘的颈静脉切迹与正中矢状面的交点。. 2. 2. 5 乳头点thelion 乳头的中心点。21 GB/T 5703-2010 A. 2. 2. 6 腋窝前点
34、anterior armpit 在腋窝前裂上,胸大肌附着处的最下端点。A. 2. 2. 7 腋窝后点posterior armpit 在腋窝后裂上,大圆肌附着处的最下端点。A. 2. 2.8 肩端点sholllder tip 锁骨与肩肝岗相连接部位向上的最高点。A. 2. 2. 9 肩外侧点lateral shOlllder point 肩甲骨外侧面最突出的点。A.2.2.10 挠骨点radiale 挠骨小头上缘的最高点。A. 2. 2. 11 挠骨茎突点stylion radiale 挠骨茎突的下端点。A.2.2.12 尺骨茎突点stylion lllna 尺骨茎突的下端点。A. 2. 2.
35、 13 肘点elbow 曲肘900,尺骨鹰嘴向后下方最突出的点。A. 2. 2.14 需幡点iIiocristale 儒d特向外最突出的点。A.2.2.15 需前上黯点iIiospinale anterillS 儒前上棘向前下方最突出的点。A. 2. 2.16 大转子点trochanterion 股骨大转子的最高点。A. 2. 2.17 臀峰点peak of bllttock 臀部向后最突出的点。A.2.2.18 会阴点perinellm point 左、右坐骨结节最下点的连线与正中矢状面的交点。A. 2. 2. 19 22 骸骨中点patella center point 骸骨上下端连线的中
36、点。GB/T 5703-2010 A. 2. 2. 20 腔骨前下点anterior distal end of tibia point 腔骨下端的最前缘点。A.2.2.21 内躁点sphyrion 腔骨内躁的下端点。A. 2. 2. 22 外躁点malleolus fibulae point 昨骨外躁的下端点。A. 2. 2. 23 指点phalangion 在手背固第一节指骨近位端向上最突出的点,指点在各指分别称为第I第V指点。A. 2. 2. 24 指尖点fingertip 上肢下垂时,于中指尖端上最向下的点称中指指尖点。其余各指上,分别称指尖点。A. 2. 2. 25 尺侧掌骨点met
37、acarpale ulna 第五掌骨小头向尺侧最突出的点。A.2.2.26 足后跟点pternion 立姿时,足后跟部向后最突出的点。A. 2. 2. 27 趾尖点acropodion 足趾的端点。A.3 测量项目术语A. 3.1 立姿测量项目A. 3. 1. 1 额下点高gnathion height 旗下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A. 3. 1. 2 颈椎点高cervicale height 颈椎点至地面的垂距。A. 3. 1. 3 肩端点高shoulder tip height 肩端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A. 3. 1. 4 锁骨点高c1avicle height 锁骨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23
38、GB/T 5703-2010 A. 3.1.5 胸上点高suprasternal height 胸上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A. 3. 1. 6 乳头高nipple height 乳头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A.3. 1. 7 乳房下缘高underbreast height 在前胸壁上,从乳头点的垂线与乳房下缘的交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A. 3. 1. 8 腋窝后点高posterior axillary height 腋窝后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A. 3. 1. 9 挠骨点高radial height 挠骨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A.3. 1. 10 腰围高waist height 最下的肋骨和上懵峙的中间处
39、至地面的垂直距离。A.3. 1. 11 臀峰点高peak of buttock height 臀峰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A.3. 1. 12 大转子点高trochanter height 大转子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A.3. 1. 13 膝高knee height 1宾骨中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A.3. 1. 14 腿肚高calf height 小腿腿肚向后最突出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A. 3. 1. 15 外躁高lateral malleolus height 外躁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A.3. 1. 16 内躁高medial malleolus height 内躁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A.3. 1.
40、17 颈前长anterior neck length 在躯干前正中线上,从额下点至胸上点的曲线长。A.3. 1. 18 颈后长posterior neck length 在头部后正中线上,从枕外隆突点至颈椎点的曲线长。24 A. 3. 1. 19 颈后弧长posterior neck hemicircumference 两侧颈根外侧点经颈椎点间的弧长。A.3.1.20 颈侧腋前弧长side neck-to-anterior axilliary arc 从颈根外侧点至腋窝前点间的弧长。A. 3. 1. 21 颈侧腋后弧长side neck-to-posterior axilliary arc 从
41、颈根外侧点至腋窝后点间的弧长。A. 3.1.22 背横弧长transverse arc of back 左、右腋窝后点间的背部水平弧长。A. 3. 1. 23 胸前长waist front length 在躯干前正中线上,从胸上点至腰围部位的曲线长。A. 3. 1. 24 背后长waist back length 在躯干后正中线上,从颈椎点至腰围部位的曲线长。A. 3. 1. 25 腋后腕长posterior armpit-to-wrist length 上肢自然下垂时,从腋窝后点,经肘点至尺骨茎突点间的曲线长。A. 3. 1. 26 腋后肘长posterior armpit-to-elbow
42、 length 上肢自然下垂时,从腋窝后点至肘点间的曲线长。A. 3. 1. 27 腋后腰节长posterior armpit-to-waist length 从腋窝后点沿躯干后正中线平行向下,与腰固交点间的曲线长。A. 3. 1. 28 前肩端腰节长anterior shoulder tip-to waist arc 从肩端点沿躯干前正中线平行向下,与腰围交点间的曲线长。A. 3. 1. 29 后肩端腰节长posterior shoulder tip-to-waist arc 从肩端点沿躯干后正中线平行向下,与腰围交点间的曲线长。A.3. 1. 30 肩长shoulder length 颈根
43、外侧点至肩峰点的直线距离。A. 3. 1. 31 斜肩长acromion-to-neck root length 从颈根外侧点至肩峰点间的曲线长。A. 3. 1. 32 上肢长length of upper extremity 上肢自然下垂时,肩峰点至中指指尖点的垂直距离。GB/T 5703-2010 25 GB/T 5703-2010 A. 3. 1. 33 全曹长arm length 上肢自然下垂时,肩峰点至挠骨茎突点的垂直距离。A. 3. 1. 34 上臂长upperarm length 上肢自然下垂时,肩峰点至挠骨点的垂直距离。A. 3. 1. 35 前臂长forearm length
44、 上股自然下垂时,挠骨点至挠骨茎突点的垂直距离。A. 3. 1. 36 上肢长length of upper extremity 上肢自然下垂时,从肩峰点至中指指尖点的垂直距离。A. 3. 1. 37 下肢长lower extremity length 会阴点至内躁点的直线距离。A. 3. 1. 38 大腿长thigh length 儒前上棘点至腔骨点的垂直距离。A. 3. 1. 39 小腿长leg length 腔骨点至内躁点的垂直距离。A. 3. 1. 40 会阴上部前后长crotch length 在躯干前正中线上,以腰围部位为起点,经会阴点至在躯干后正中线上的腰围部位的曲线长。A. 3
45、. 1. 41 上臂根厚armpit breadth 腋窝前点至腋窝后点的直线距离。A. 3. 1. 42 腰厚waist depth 在腰围高度处,腰部的最大厚度。A.3.1.43 腹厚abdominal depth 在儒崎点高度处,腹部的最大厚度。A. 3. 1. 44 臀厚hip depth 臀峰点高度处,臀部的最大厚度。A.3.1.45 大腿厚thigh depth 臀沟下缘处,大腿前、后最突出部位间的纵向水平直线距离。A. 3. 1. 46 腿肚厚calf breadth 在小腿腿肚最粗处,前、后最突出部位间的纵向水平直线距离。26 A. 3. 1.47 颈宽neck breadth
46、 甲状软骨凸下缘点处,颈的最大横向水平直线距离。A. 3. 1. 48 肩端宽shoulder tips distance 左、右肩端点间的直线距离。A. 3. 1. 49 最大体宽maximum body breadth 左、右臂向外最突出部位间的横向水平直线距离。A.3. 1. 50 两乳头点间宽internipple breadth 左、右乳头点之间的直线距离。A. 3. 1. 51 背宽back breadth 左、右腋窝后点间的直线距离。A. 3. 1. 52 腰宽waist breadth 在腰围高度处,腰部两侧最大水平直线距离。A. 3. 1. 53 腹宽abdominal br
47、eadth 在儒崎点高度处,腹部两侧最大水平直线距离。A. 3. 1. 54 两瞎幡点间宽crista iliaca brcadth 左、右儒崎点间的直线距离。A. 3. 1. 55 瞎前上牒点间宽spina! bread th 左、右髓前上棘点间的直线距离。A. 3. 1. 56 大转子点间宽trocbntic breadth 左、右大转子点之间的直线距离。A. 3. 1. 57 大腿宽thigh breadth 臀沟下缘处,大腿腔侧和排侧最突出部位间的横向水平直线距离。A. 3. 1. 58 颈根围neck root circumference 以颈椎点为起点,经左、右颈根外侧点和颈窝点至
48、起点的围长。A. 3. 1. 59 最大体围maximum body circumference 经两侧肩外侧点的躯干上部水平围长。A. 3. 1. 60 胸上围upper chest circumference 通过左、右腋窝后点的水平围长。GB/T 5703-2010 27 GB/T 5703-2010 . 3. 1.61 胸下围lower chest circumference 乳房下缘部位水平围长。. 3. 1. 62 上臂根围scye circumference 以肩峰点为起点,经腋窝前点和腋窝后点至起点的围长。. 3. 1.63 上臂围biceps circumference 上肢自然下垂时,在上臂脏二头肌最粗处的水平围长。. 3. 1. 64 前营围least f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