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航天工业部航空工业标准机载设备制造工艺工作导则产品设计工艺性审查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HB/Z 221.3-92 本标准规定了机载设备产品设计工艺性审查的范围、内容、工作要求及组织管理.本标准适用于机载设备从研制到批生产各阶段的工艺性审查。2 引用标准GJB 190 特性分类HB 6103 铸件尺寸公差HB 6077 模锻件公差及机械加工余量HB 5013 热处理零件检验类别HB 5033 镀层和化学覆盖层的选择原则与厚度系列HB 5800 一般公差3 工艺性审查的范围产品设计工艺性审查的文件包括s设计方案、总装配图、零件和组件结构图、随机工具图、包装箱图、产品技术条件、相应
2、的设计更改单、技术通知单等。4 工艺性审查在产品设计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及要求4.1 设计方案论证(F型阶段工艺技术部门要参加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向设计部门说明企业的工艺、技术现状,提供国内外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信息:对设计布局、主要构件提出改进意见;并对关键工艺、重大测试技术及其所用设备提出解决途径。4. 2 初步设计(C型阶段4.2. 1 组织专业工艺人员对产品结构形式、设计基准等提出工艺性审查意见。4.2.2 对拟采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提出工艺性审查意见并开展试验。4.2.3 在尽量采用企业现有工艺条件并能满足c型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初步确定c型图样的工艺方法、提出关键工艺
3、项目,会签c型设计文件。4. 3 试制设计(S型阶段4.3. 1 组织专业工艺人员,对产品设计文件进行工艺性审查。4.3.2 c型阶段采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应有初步可采用结论方可用于5型设计。航空航天工业部1993一02-22发布1993-03-01实施9 HB/ Z 227.3-92 4.3.3 明确了关键工艺、重大测试技术及其所用设备的解决措施-4.3.4履行会签手续。4.3.5 对于需要复杂工艺装备的零组件的s型设计图样,应按D型设计图样进行工艺性审查并严格控制设计更改。4- 4 定型设计(D型阶段4.4. 1 D型设计阶段的工艺性审查尤其重要,应组织各专业工艺人员接本标准第5章的
4、内容对产品0型设计文件进行全面详尽的工艺性审查.4.4.2 s型阶段所采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只有具备明确可用结论,方可用于D型设计。4.4.3 以上三阶段提出的关键工艺,重大测试技术及其所用设备,外购外协件均应落实-4. 4.4 按专业分工会签0型设计文件。4.5 批生产(p型)阶段4. 5. 1 0型设计文件经生产定型转为p型设计文件时,未更改的不需工艺部门会签,但转型时的设计更改单、技术通知单、转型报告必须经工艺部门审查会签.4. 5.2 p型设计当其进行设计改进时,改进设计文件必须进行工艺性审查会签。4. 6 工艺性审查的要求4. S. 1 在产品设计的各阶段,应对设计部门提供的成
5、套设计文件进行工艺性审查.4. S. 2 未经工艺性审查会签的设计文件不得晒蓝发阁,更不得进行生产.4. B. 3 设计文件经工艺性审查会签后,如需更改,应重新征求工艺技术部门意见.4.6.4 对于涉及多种专业如工的复杂零组件的设计图样,必要时应由有关专业工艺人员同时会签.4. S. 5 工艺人员在进行工艺性审查时应严肃认真;如与设计人员意见分歧较大,应及时报上级主管领导,求得协调解决。4. 6. 6 在产品设计的各阶段进行工艺性审查时,均应认真填写产品设计工艺性审查记录k必要时写出产品设计工艺性审查报告。5 工艺性审查的内容5. 1 工艺性审查的基本内容5. ,. 1 产品结构合理;装自己、
6、调试、检测、维修的工艺性良好;卉与生产大纲相适应.5. ,. 2 各组、部件应尽量形成单元体结构;结构形式合理,设计补偿充分,工艺性好,经济性好.5. 1. 3 设计基准合理、力求与工艺基准及测量基准重合;尺寸标注、公差的选择及分配、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确定及技术要求合理,便于加工装配和检验。5. 1. 4 零件毛坯选用合理,零件结构的工艺性好;应能尽量利用企业现有设备。5. 1.5 零件应具有良好的铸造、锻造、成型、焊接、热处理及涂镀等工艺性a5.1.6 同类型的零组件的规格、尺寸、公差、形状尽可能统一要求、便于加工。5. 1. 7 材料选用应合理、符合标准、工艺性要好;标明牌号、规格、状
7、态及技术条件z注明零件HO/Z 227. 3-92 净重。5. 1.8 产品特性分类应符合G-JB190。5. 1.9 标准件品种,规格选用应合理。5. ,. 0 产品结构的继承性好。5. ,. 11 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选用应与工艺研究相协调。5. 1. 12 设计文件应完整、配套、便于生产使用和管理.5. 1. 13 特殊加工和企业不具备条件的工艺要考虑外协加工的可能性。5. 2 专业工艺性审查内容5. 2. 1 铸造专业工艺性审查见附录A)5.2.2 锻造专业工艺性审查凡附录B)5.2.3 焊接专业工艺性审查(见附录。5.2.4 热处理专业工艺性审查见附录0)5. 2. 5 涂镀专业
8、工艺性审查(见附录E)5.2. S 非金属件工艺性审查(见附录F)5.2. 7 银金、冲压、导管件工艺性审查(见附录G)5.2.8 切削加工件工艺性审查见附录H)5.2.9 装配工艺性审查见附录J)5.2.10 其它专业工艺性审查内容,各企事业根据需要,自行制定.6 工艺性审查的组织管理6. 1 企事业工艺技术部门负责组织管理产品设计文件的工艺性审查工作。各专业主管工艺员负责审查会签产品设计图样(其他人员不得代替).协调审查中发现的技术问题。如有必要可组成工艺性审查小组对产品设计文件进行会审。6. 2 根据企事业实际情况,工艺技术部门可责成分厂(车间)进行部分(或全部产品设计资料的工艺性审查工
9、作。6.3 根据需要成立以总工程师为首的工艺性审查领导小组,加强对工艺性审查工作的领导;协调解决各项重大技术问题并做出决策。11 HB/z 227.3-92 附录A铸造专业工艺性审查(补充件)Al 铸件选用材料应符合国际、冶标、航标或企标并与铸造工艺方法相适应A2 图样应注明铸件最终热处理状态。A3 铸件尺寸精度应符合H6103的规定;其精度等级的确定应在保证产品设计要求的前提下,考虑技术的可能性和获得该精度等级的经济性。A4 铸件结构设计应符合铸造特点,尽可能减少分型面和凹凸面.避免采用大平面A5 铸件壁厚力求均匀.铸件壁的连接部位应圆滑过渡.并应避免厚大热节.A6 对易产生收缩、变形的铸件
10、,应设计加强筋或防变形结构。A7 根据铸件的复杂程度,几何尺寸、合金特性和铸造工艺方法,确定的铸件最小壁厚、铸造圆角、铸造斜度及最小非加工铸孔应合理。A8 铸件设计应尽量减少切削加工面.A9 铸件类别选择应合理;按航标规定应分类的铸件,在图样中应注明类别,如未注明均按最低类别.Al0 铸件需经气密性试验.则应在图样中注明气密性试验要求及试验条件。A 11 铸件需经特种检验,应在图样中规定检验部位、数量及检验要求.A 12 需从铸件上切取检验试样的铸件,应在囱样中规定取样部位、数量及检验要求.12 HBj Z 227.3- 92 附录B锻造专业工艺性审查补充件81 橙件选用材料应符合国标、冶标、
11、航标或企标规定并具有良好的可锻性.62 假件类别的确定在保证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应考虑材料冶金工艺因素和经济性.63 根据零件结构、形状、几何尺寸、所用材料及生产批量确定锻造工艺方法.对s型设计困样一般采用自由锻。84 模锻件的结构设计要考虑锻造工艺的可能性如便于分模,有合适的锻造斜度、腹桓厚度、转角半径及筋条高宽比等) 85 锻件非加工表面的确定要考虑热加工诸因素所造成的表面氧化皮、脱碳及其它缺陷的影响。86 模锻件的尺寸、公差、精度等级的选定按HB6077规定,也要考虑企业现有技术水平及经济可行性,87 图样应注明锻件最终热处理状态。88 零件上只寸要求较严的薄壁、易变形薄壁、厚度差要求较严
12、的外壁不宜设计成非加工表面.B9 锻件类别选择应合理#按航标规定应分类的锻件,应在图样中注明类别,如未注明均按最低类别.810 锻件低倍检查标准按国际、航标、冶标或按供需双方议定的标准.811 需经超声波、X光、萤光、磁力探伤等待种检验的锻件,应在图样中注明检验部位、数量及检验要求.812 需从锻件上切取检验试样的锻件,应在图样中注明取样部位.数量及检验要求.13 HB/z 227.3-92 附录C焊接专业工艺性审查(补充件Cl 焊接构件选用材制要有良好的焊接性和可靠性,C2 构件焊接可达性与开敞性要好;焊接时应有足够的能见度.C3 焊接方法的选择应合理可行,一般应与企事业焊接设备相适应。C4
13、 焊接接头型式应满足受力和表面清理要求。C5 电阻焊应尽量避免三层或三层以上板材连结.C6 焊缝分布合理,双排焊缝或点焊应错开排列.C7 同一焊接接头的两个或几个)构件的厚度(或直径)应尽量一致,并应符合焊接工艺标准要求.C8 轩焊应注明奸料、搭接长度和配合间隙。C9 封闭的焊接构件应有通气孔(特殊构件除外。Cl0 焊缝等级和质量要求应在图样中注明,并应符合国标、航标规定。Cll 一般焊接构件都应在焊后进行热处理。空心封闭构件不允许进行热处理。C12 焊接构件设计应考虑焊接应力和变形的影响,井证明允许变形量。C13 凡精加工表面应尽量避开焊埠。C14 需经X光透视检验的焊接构件应避免上下两条焊
14、缝重合及无法摆放X光底片的死角结构。14 HB/ Z 227.3-92 附录D热处理专业工艺性审查补充件01 零件用料的牌号、规格、状态应符合国标、治标、航标或企标。零件用料应尽量在企事业规定的材料限用范围之内选取,02 零件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要求应符合相应的航标及企标规定,并在图样中注明.D3 零件结构应符合热处理工艺要求;具有封闭内腔的零件和组件不允许进行热处理.D4 零件的热处理最大厚度悴透性应符合相应的航标、冶标或企标规定.D5 在最后完工需要复查硬度的重要零件图样中应规定打硬度的位置、打磨深度和硬度值。06 对于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焊接而成的组合件应注意进行热处理的可能性。07 热处
15、理零件应按HB5013分类,并在图样中注明类别。15 HB /z 221.3-92 附录E涂镀专业工艺性审查补充件El 零组件镀层和化学覆盖层的选择原则与厚度系列应符合HB5033的规定M 螺纹连结,应合、措接、锄接等组合件不宜进行化学、电化学镀覆处理.E3 盲孔和孔径小的零件,民度孔径比值大的通孔零件内腔不宜电镀、氧化、磷化及涂漆;若零件要求二述镀涂覆盖层应允许内腔无相应镀涂覆盖层。E4 需进行氧化、阳极化处理的零件,应在图样中注明具体种类,尽量不采用局部阳极化和局部化学氧化.E5 导管及易残存酸碱溶液的零组件进行化学、电化学镀覆,应考虑清除残存溶液的可能性.E6 需涂漆的零组件应在产品图样
16、中标明底漆、面漆的名称、牌号及涂漆部位和要求g选用的漆料应符合有关标准。E7 凡需涂漆的零件应尽量在零件状态涂漆.对零组件、部件装配后要求涂漆的,一般在零件状态下先涂底漆,装配后涂面漆。E8 零件上需涂两种以上色泽漆,应在产品图样中标明。16 HO/Z 227. 3- 92 附录F非金属件工艺性审查(补充件)Fl 零件选材应有良好的工艺性和可靠性,并应符合国标、航标或相应行标、企标。归零件结构各部位厚薄均匀.便于加工成型。F3 零件尺寸公差、表面粗糙度、形位公差、精度等级的选择应合理并符合相应标准规定N 零组件外观质量要求应合理,并符合有关标准规定。F5 零件有性能试验要求,应在产品图样中注明
17、。注:非金属仰件用料品种繁敌.性能要求差异大.工艺方法迥异.备企事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各自的非金属件工艺性审查标准.17 Gl 顿金、;中压零件H/Z 227.3-92 附录G锺金、冲臣和导管件工艺性审查(补充件)Gl.1 饭盒、冲压零件选用材料应符合国标、冶标、航标或企标并具有良好的工艺性.Gl.2 顿金件的弯曲转接半径、弯边高度的确定应便于加工成型、在同一零件上应一致z必要时应设计有止裂孔.Gl. :5 弯曲件要有展开图画Gl.4 冲压件结构应具有良好的工艺性.力求避免出现冲压死区和难以冲切的尖角、小孔、小窄槽。Gl.5 拉探成型件应尽量减小其变形量,避免非对称形状及复杂形状。Gl.6 拉
18、深件的结构应考虑工艺的可行性,并明确规定材料允许的极限减薄量.Gl.7 零件的减轻乱一般应设计成圆形,加强筋的型面尺寸在同一产品中应尽量保持一致.Gl.8 零件的尺寸公差,形位公差除有配合要求外,一般按HB5800第3章规定选取.G2 导管零件G2.1 导管件选材应符合国标、冶标、航标或企标。G2.2 导管件在设计图样上要给出导管展开度。G2.3 导管件两端部和两相邻弯角间应有一段直线段。G2.4 导管的弯曲半径不小于2倍导管外径.一根导管上各弯角的弯曲半径、不同零件号但直径相同的导管的弯曲半径力求相间。同一产品的导营的弯曲半径应尽量减少规格.G2.5 导管弯曲处的困度公差应符合HB5800第
19、4.2条规定。如有特殊要求应在设计图样或设计技术文件中注明。G2.6 导管组合件上管接头的安装段应为直线段。G2.7 导管件几何尺寸的标注应合理,避免封闭尺寸链。G2.8 需经压力试验的导管,应在设计图样中明确试验要求及试验条件。18 HB/Z 227.3-92 附录H切削加工件工艺性审查补充件H1 零件结构要考虑继承性和工艺性,提高标准化水平。H2 零件图尺寸、形位公差的精度等级、表面钮糙度、配合要求的选择应合理,适于切削加工,并应考虑经济性。H3 设计图样或设计技术文件应注明以下内容:a.未注尺寸公差标准;b.退刀槽、中心孔、滚花标准等;C.零件热处理状态、要求及检验类别;d.涂镀层和化学
20、覆盖层种类及镀层厚度;e.特种检验(超声波、X光、萤光、磁力探伤等)。H4 按有关标准尽量选用优先系列标注尺寸,尺寸规格应统一BH5 零件设计应注意采用新工艺、新技术。H6 同一零件上的各表面问转接圆半径尽可能相同。H7 对于刚性差的零件,形状公差应在设计困样中注明在约束状态下的检验条件、要求.H8 设计图样不应形成封闭尺寸链。H9 配合偶件一般应给出组件号。10 设计图样应标明打印标记位置。H11 当零件加工不能保证组合要求或工艺需要,应允许组合加工或在组合状态下加工,并在设计图样中注明。H12 设计基准应尽量与工艺基准相一致;对不易加工的特型零件,设计图样应尽可能考虑给出工艺辅助基准。13
21、 需经气密性试验的零组件,应在设计图样中注明气密性试验要求及试验条件。19 Hn/ z 227. 3-92 附录,装配工艺性审查(补充件)J1 装配图中备零组件、成件、标准件等的装配关系清楚;设计基准相装配基准一致-12 系统内的成附件、导营、导线装配有足够的设计补偿。J3 部组件结构应有较好的装配基准和零件积累误差补偿,以便装卸、检测和调整,保证装配技术条件。J4 装配用的紧固件、连接件应尽量减少品种,采用标准规格.15 紧固件装配有压紧力或拧紧力矩要求应在设计技术文件中明确规定数据.16 装配时,如需进行尺寸、重量选配组装,选配规定应合理;选配件分组合理、标记明确,尽量减少加工。17 为保证零部件互换性要求,应尽量少采用选配方法。 易损件和带有轴承的构件应便于更换和修理。J9 对过盈较大的零部件的装配应明确规定装配温度和保温时间。J10 各项试验技术要求和调试方法规定应明确、合理、可行。附加说明=本标准由航空航天工业部主O一所提出.本标准由航空航天工业部一三三广、三O一所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盛东、于凯甲、孙玉仁、中维纪、韩灿志。20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