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49 ,大小:2.31MB ,
资源ID:172988      下载积分:5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7298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GB 50497-2009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pdf)为本站会员(bowdiet14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GB 50497-2009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pdf

1、S/N:1580177.221 统一书号:1580177 221 定价:15.00元叫15;!21撞蜿蜒坑工时翩翩计划始嫩程国PUDC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El P GB 50497 - 2009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Technical code for monitoring of building exca va tlOn engmeenng 2009 - 03 - 31 发布2009 - 09 -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叫-一一-一一一一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Tec

2、hnical code for monitoring of building excav且tlOnengmeenng GB 50497 - 2009 主编部门:山东省建设厅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0 0 9 年9 月1 日J711:lj 中国计划出版社g :lt 200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 * 山东省建设厅主编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北里甲11号国宏大厦C座4层(邮政编码:100038电话:6390643363906381) 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世界知识印刷厂印刷850 X 1168毫米1

3、/32 3印张75千字2009年8月第1版2009年8月第1次印刷印数1-30100册女统一书号:1580177 221 定价:15.00元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289号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的公告现批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0497-2009,自2009年9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3.0.1、7.0.4 (1、2、3、4、5、6、7、8、9、10)、8.o. 1、8.0.7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行。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二00九年三月三十一日前言本规范是根据原建设

4、部关于印发200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6J77号文)的要求,由济南大学会同10个单位共同编制完成。本规范是我国首次编制的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调查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建筑基坑工程监测的实践经验,吸收了国内外相关科技成果,开展了多项专题研究并形成了专题研究报告。本规范的初稿、征求意见稿通过各种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了意见,并经多次编制工作会议讨论、反复修改后,形成送审稿并通过了审查。本规范共有9章和7个附录,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监测项目、监测点布置、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监测频率、监测报警、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等。本规范以黑

5、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山东省建设厅负责日常管理,济南大学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为了提高本规范的质量,请各单位在执行本标准的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济南大学国家标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管理组(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济微路106号,邮政编码:250022),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主编单位:济南大学莱西市建筑总公司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造价协会 1 4. 1 一般规定( 7 ) 4.2 仪器监测( 7 ) 4.3 巡视检查( 8 ) 5 监测点布置

6、门口5. 1 一般规定.u 5.2 基坑及支护结构(11) 5.3 基坑周边环境(13) 6 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门的6.1 一般规定U们6. 2 水平位移监测(17)6. 3 竖向位移监测(17) 6.4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18) 6.5 倾斜监测U川队6裂缝监测U川6. 7 支护结构内力监测门的6.8 土压力监测川队9孔隙水压力监测6. 10 地下水位监测6.11 锚杆及土钉内力监测6.四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22) 1 2 参编单位: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青岛建设集团公司昆山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济南鼎汇土木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济宁华园建筑设计研究

7、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地矿工程勘察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刘俊岩应惠清孔令伟陈善雄张波王松山顾浩声刘观仕任锋张道远王美林张同波王成荣史春乐张行良丁洪斌孙华明陈培泰高景云蔡宽余主要审查人:叶可明赵志结袁内镇桂业珉郑刚高文生张勤焦安亮叶作楷于志军吴才德目次1总则2术语3 基本规定4 监测项目飞/、J飞/、/-aAqrUAutq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监测频率8 监测报警9 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 (28)

8、附录A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监测日报表(3 1 ) 附录B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日报表.附录C围护墙内力、立柱内力及土压力、孔隙水压力监测日报表.附录D支撑轴力、锚杆及土钉拉力监测日报表 (34) 附录E地下水位、周边地表竖向位移、坑底隆起监测日报表附录F裂缝监测日报表附录G巡视检查日报表本规范用词说明引用标准名录附:条文说明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 1 ) Z T echnical terms ( 2 ) 3 Basic regulations . ( 4 ) 4 Monitoring items ( 7 ) 4. 1 General regulations (

9、7 ) 4. 2 Instrument monitoring ( 7 ) 4. 3 Inspection and examination . ( 8 ) 5 Arrangement of monitoring point (1 1 ) 5. 1 General regulations (1 1 ) 5. 2 Building excavation and bracing and retaining structure (1 1 ) 5.3 Surroundings around building excavation (1 3 ) 6 Monitoring methods and precis

10、ion requirements (1 6 ) 6. 1 General regulations (1 6 ) 6. 2 Monitoring of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1 7) 6. 3 Monitoring of vertical displacement (1 7) 6.4 Monitoring of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in deep stratum (1 8 ) 6. 5 Monitoring of inclination . (1 9) 6.6肌!J:onitoringof crack (1 9 ) 6.7 Monitori

11、ng of internal force i口bracingand retaining structure (1 9 ) 6.8肌!J:onitoringof soil pressure ( 20) 6. 9 Monitoring of pore water pressure (20) 6. 10 Monitoring of water table ( 2 1 ) 3 2 6. 11 Monitoring of tensile force in anchor rod and soil nail ( 2 1) 6. 12 Monitoring of vertical displacement i

12、n different stratum (22) 7 Frequency of monitoring (23) 8 Alarming on monitoring 5 ) 9 Data processing and information feedback (28) Appendix A Daily report on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and vertical displacement ( 3 1) Appendix B Daily report on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in deep stratum (32) Appendix C

13、Daily report on internal force in retaining structure or column, soil pressure, and pore water pressure ( 3 3 ) Appendix D Daily report on axial force in bracing and tensile force in anchor rod and soil nail (34) Appendix E Daily report on water table,ground vertical displacement, and upheaval in th

14、e bottom ( 3日Appendix F Daily report on crack ( 3 6 ) Appendix G Daily report on inspection and examlnatlOn (3 7)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 ( 39)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40) 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 4 1 ) 1 总JHHJ mm川1. 0.1 为规范建筑基坑工程监测工作,保证监测质量,为信息化施工和优化设计提供依据,做到成果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

15、理,确保建筑基坑安全和保护基坑周边环境,制定本规范。1. O. 2 本规范适用于一般土及软士建筑基坑工程监测,不适用于岩石建筑基坑工程以及冻土、膨胀士、湿陷性黄土等特殊土和侵蚀性环境的建筑基坑工程监测。1. O. 3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应综合考虑基坑工程设计方案、建设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周边环境条件、施工方案等因素,制订合理的监测方案,精心组织和实施监测。1. O. 4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4 1 2术语2. O. 8 冠梁top beam 设置在固护墙顶部并与国护墙连接的用于传力或增加围护墙整体刚度的梁式构件。2.0.9 监测点monitorin

16、g point 直接或间接设置在监测对象上并能反映其变化特征的观测2.0.1 建筑基坑building excavation 为进行建(构)筑物基础、地下建(构)筑物施工所开挖形成的地面以下空间。2.0.2 基坑周边环境surroundings around building excava-t lOn 在建筑基坑施工及使用阶段,基坑周围可能受基坑影响的或可能影响基坑的既有建(构)筑物、设施、管线、道路、岩土体及水系等的统称。2.0.3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monitoring of building excavation engmeenng 在建筑基坑施工及使用阶段,对建筑基坑及周边环境实施的检查

17、、量测和监视工作。2.0.4 支护结构bracing and retaining structure 为保证基坑开挖和地下结构的施工安全以及保护基坑周边环境,对基坑侧壁进行临时支挡、加国的一种结构体系。包括围护墙和支撑(或拉锚)体系。2.0.5 围护墙retaining structure 基坑周边承受坑侧士、水压力及一定范围内地面荷载的壁状结构。2.0.6 支撑bracing 在基坑内用以承受围护墙传来荷载的构件或结构体系。2.0.7 锚杆anchor rod 一端与围护墙联结,另一端锚固在土层或岩层中的承受围护墙传来荷载的受拉杆件。点。2.0.10 监测频率frequency of mon

18、itoring 单位时间内的监测次数。2.0.11 监测报警值alarming value on monitori吨为保证建筑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对监测对象可能出现异常、危险所设定的警戒值。 3 3基本规定3.0.1 开挖深度大于等于5m或开挖深度小于5m但现场地质情况和周围环境较复杂的基坑工程以及其他需要监测的基坑工程应实施基坑工程监测。3. O. 2 基坑工程设计提出的对基坑工程监测的技术要求应包括监测项目、监测频率和监测报警值等。3.0.3 基坑工程施工前,应由建设方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对基坑工程实施现场监测。监测单位应编制监测方案,监测方案需经建设方、设计方、监理方等认可,必要时还

19、需与基坑周边环境涉及的有关管理单位协商一致后方可实施。3.0.4 监测工作宜按下列步骤进行:1 接受委托。2 现场踏勘,收集资料。3 制订监测方案。4 监测点设置与验收,设备、仪器校验和元器件标定。5 现场监测。6 监测数据的处理、分析及信息反馈。7 提交阶段性监测结果和报告。8 现场监测工作结束后,提交完整的监测资料。3.0.5 监测单位在现场踏勘、资料收集阶段的主要工作应包括:1 了解建设方和相关单位的具体要求。2 收集和熟悉岩土工程勘察资料、气象资料、地下工程和基坑工程的设计资料以及施工组织设计(或项目管理规划)等。3 按监测需要收集基坑周边环境各监测对象的原始资料和使用现状等资料。必要

20、时可采用拍照、录像等方法保存有关资料 4 或进行必要的现场测试取得有关资料。4 通过现场踏勘,复核相关资料与现场状况的关系,确定拟监测项目现场实施的可行性。5 了解相邻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情况。3.0.6 监测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1 工程概况。2 建设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及基坑周边环境状况。3 监测目的和依据。4 监测内容及项目。5 基准点、监测点的布设与保护。6 监测方法及精度。7 监测期和监测频率。8 监测报警及异常情况下的监测措施。9 监测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10 监测人员的配备。11 监测仪器设备及检定要求。12 作业安全及其他管理制度。3.0.7 下列基坑工程的监测方案应进行专门论证:1 地

21、质和环境条件复杂的基坑工程。2 临近重要建筑和管线,以及历史文物、优秀近现代建筑、地铁、隧道等破坏后果很严重的基坑工程。3 已发生严重事故,重新组织施工的基坑工程。4 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一、二级基坑工程。5 其他需要论证的基坑工程。3. O. 8 监测单位应严格实施监测方案。当基坑工程设计或施工有重大变更时,监测单位应与建设方及相关单位研究并及时调整监测方案。3. O. 9 监测单位应及时处理、分析监测数据,并将监测结果和评价及时向建设方及相关单位做信息反馈,当监测数据达到监测报 5 警值时必须立即通报建设方及相关单位。3.0.10 基坑工程监测期间建设方及施工方应协助监测单

22、位保护监测设施。3.0.11 监测结束阶段,监测单位应向建设方提供以下资料,并按档案管理规定,组卷归档。1 基坑工程监测方案。2 测点布设、验收记录。3 阶段性监测报告。4 监测总结报告。 6 4监测项目4.1一般规定4.1.1 基坑工程的现场监测应采用仪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4. 1. 2 基坑工程现场监测的对象应包括:1 支护结构。2 地下水状况。3 基坑底部及周边土体。4 周边建筑。5 周边管线及设施。6 周边重要的道路。7 其他应监测的对象。4. 1. 3 基坑工程的监测项目应与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方案相匹配。应针对监测对象的关键部位,做到重点观测、项目配套并形成有效的、完整的监

23、测系统。4.2仪器监测4.2.1 基坑工程仪器监测项目应根据表4.2.1进行选择。表4.2.1建筑基坑工程仪器监测项目表L?之T一级二级三级围护墙(边坡)顶部水平位移应测应!i!应测围护墙(边坡)顶部竖向位移应测应测应!i!深层水平位移应测应测宜测 7 续表4.2.1LK之芒!一级二级三级立柱竖向位移应测宜测宜测国护墙内力宜测可测可测支撑内力应现宜测可测立柱内力可泪j可测可测锚杆内力应测宜测可测土钉内力宜测可测可视j坑底隆起(回弹)宜测可测可测围护墙侧向土压力宜测可测可测孔隙水压力宜泪j可测可测地下水位应测应Jil应测土体分层竖向位移宜i则可视j可测周边地表竖向位移应测应测宜测竖向位移应测应视

24、j应测周边建筑倾斜应测宜测可测水平位移应i则宜测可测周边建筑、地表裂缝应!应测应测周边管线变形应测应!应测注z基坑类别的划分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02执行。4.2.2 当基坑周边有地铁、隧道或其他对位移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及设施时,监测项目应与有关管理部门或单位协商确定。4.3巡视检查4.3.1 基坑工程施工和使用期内,每天均应由专人进行巡视 8 检查。4.3.2 基坑工程巡视检查宜包括以下内容:1 支护结构:1)支护结构成型质量;2)冠梁、围模、支撑有无裂缝出现;3)支撑、立柱有无较大变形;4)止水帷幕有无开裂、渗漏;5)墙后土体有元裂缝、沉陷及滑

25、移;而基坑有无涌土、流沙、管涌。2 施工工况:1)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差异;2)基坑开挖分段长度、分层厚度及支锚设置是否与设计要求一致;3)场地地表水、地下水排放状况是否正常,基坑降水、回灌设施是否运转正常;的基坑周边地面有无超载。3 周边环境:1)周边管道有无破损、泄漏情况;2)周边建筑有无新增裂缝出现;3)周边道路(地面)有无裂缝、沉陷;4)邻近基坑及建筑的施工变化情况。4 监测设施:1)基准点、监测点完好状况;2)监测元件的完好及保护情况;3)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5 根据设计要求或当地经验确定的其他巡视检查内容川3巡视检查宜以目测为主,可辅以锤、轩、量尺、放大镜等

26、工器具以及摄像、摄影等设备进行。4.3.4 对自然条件、支护结构、施工工况、周边环境、监测设施等 9 飞的巡视检查情况应做好记录。检查记录应及时整理,并与仪器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4.3.5 巡视检查如发现异常和危险情况,应及时通知建设方及其他相关单位。 10 5 监测点布置5.1 -般规定5. 1. 1 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置应能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状态及其变化趋势,监测点应布置在内力及变形关键特征点上,并应满足监控要求。5. 1. 2 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置应不妨碍监测对象的正常工作,并应减少对施工作业的不利影响。5. 1. 3 监测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监测点的位置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

27、。5.2 基坑及支护结构5.2.1 围护墙或基坑边坡顶部的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水平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宜少于3个。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宜为共用点,监测点宜设置在围护墙顶或基坑坡顶上。5.2.2 围护墙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周边的中部、阳角处及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水平间距宜为20m5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1个。用测斜仪观测深层水平位移时,当测斜管埋设在围护墙体内,测斜管长度不宜小于围护墙的深度;当测斜管埋设在土体中,测斜管长度不宜小于基坑开挖深度的1.5倍,并应大于围护墙的深度。以测斜管底为固定起算点时,

28、管底应嵌入到稳定的土体中。5.2.3 围护墙内力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数量和水平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竖直方向监测点应布置在弯矩极值处,竖向间距宜为2m4m。 11 5.2.4 支撑内力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监测点宜设置在支撑内力较大或在整个支撑系统中起控制作用的杆件上。2 每层支撑的内力监测点不应少于3个,各层支撑的监测点位置在竖向上宜保持一致。3 钢支撑的监测截面宜选择在两支点间1/3部位或支撑的端头;混凝土支撑的监测截面宜选择在两支点间1/3部位,并避开节点位置。4 每个监测点截面内传感器的设置数量及布置应满足不同传感器测试要求。5.2.5 立柱的竖

29、向位移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部、多根支撑交汇处、地质条件复杂处的立柱上。监测点不应少于立柱总根数的5%,逆作法施工的基坑不应少于10%,且均不应少于3根。立柱的内力监测点宜布置在受力较大的立柱上,位置宜设在坑底以上各层立柱下部的1/3部位。5.2.6 锚杆的内力监测点应选择在受力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基坑每边中部、阳角处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区段宜布置监测点。每层锚杆的内力监测点数量应为该层锚杆总数的1%3%,并不应少于3根。各层监测点位置在竖向上宜保持一致。每根杆体上的测试点宜设置在锚头附近和受力有代表性的位置。5.2.7 土钉的内力监测点应选择在受力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基坑每边中部、阳角处和地质

30、条件复杂的区段宜布置监测点。监测点数量和间距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各层监测点位置在竖向上宜保持一致。每根土钉杆体上的测试点应设置在有代表性的受力位置。5.2.8 坑底隆起(回弹)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监测点宜按纵向或横向剖面布置,剖面宜选择在基坑的中央以及其他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剖面数量不应少于2个。2 同一剖面上监测点横向间距宜为10m30m,数量不应少于3个。5.2.9 围护墙侧向土压力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土质条件变化较大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2 平面布置上基坑每边不宜少于2个监测点。竖向布置上监测点间距直为2m5m,下部宜加密。3 当按土层分布情况

31、布设时,每层应至少布设1个测点,且宜布置在各层土的中部。5.2.10 孔隙水压力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受力、变形较大或有代表性的部位。竖向布置上监测点宜在水压力变化影响深度范围内f土层分布町设竖向间距宜为川叫量不宜少于35.2.11 地下水位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基坑内地下水位当采用深井降水时,水位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央和两相邻降水井的中间部位;当采用轻型井点、喷射井点降水时,水位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央和周边拐角处,监测点数量应视具体情况确定。2 基坑外地下水位监测点应沿基坑、被保护对象的周边或在基坑与被保护对象之间布置,监测点间距宜为20m50m。相邻建筑、重要的管线或管线密集处应布置

32、水位监测点;当有止水帷幕时,宜布置在止水帷幕的外侧约2m处。3 水位观测管的管底埋置深度应在最低设计水位或最低允许地下水位之下3m5m。承压水水位监测管的滤管应埋置在所测的承压含水层中。4 回灌井点观测井应设置在回灌井点与被保护对象之间。5.3 基坑周边环境5.3.1 从基坑边缘以外13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需要保护的周边环境应作为监测对象。必要时尚应扩大监测范围。 13 5.3.2 位于重要保护对象安全保护区范围内的监测点的布置,尚应满足相关部门的技术要求。5.3.3 建筑竖向位移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建筑四角、沿外墙每10m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且每侧不少于3个监测点。2 不

33、同地基或基础的分界处。3 不同结构的分界处。4 变形缝、抗震缝或严重开裂处的两侧。5 新、旧建筑或高、低建筑交接处的两侧。6 高耸构筑物基础轴线的对称部位,每一构筑物不应少于4点。5.3.4 建筑水平位移监测点应布置在建筑的外墙墙角、外墙中间部位的墙上或柱上、裂缝两侧以及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一侧墙体的监测点不宜少于3点。5.3.5 建筑倾斜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监测点宜布置在建筑角点、变形缝两侧的承重柱或墙上。2 监测点应沿主体顶部、底部上下对应布设,上、下监测点应布置在同一竖直线上。3 当由基础的差异沉降推算建筑倾斜时,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本规范第5.3.

34、3条的规定。5.3.6 建筑裂缝、地表裂缝监测点应选择有代表性的裂缝进行布置,当原有裂缝增大或出现新裂缝时,应及时增设监测点。对需要观测的裂缝,每条裂缝的监测点至少应设2个,且宜设置在裂缝的最宽处及裂缝末端。5.3.7 管线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应根据管线修建年份、类型、材料、尺寸及现状等情况,确定监测点设置。2 监测点宜布置在管线的节点、转角点和变形曲率较大的部位,监测点平面间距宜为15m25m,并宜延伸至基坑边缘以外14 13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的管线。3 供水、煤气、暖气等压力管线宜设置直接监测点,在无法埋设直接监测点的部位,可设置间接监测点。5.3.8 基坑周边地表竖向位移监

35、测点宜按监测剖面设在坑边中部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剖面应与坑边垂直,数量视具体情况确定。每个监测剖面上的监测点数量不宜少于5个。5.3.9 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孔应布置在靠近被保护对象且有代表性的部位,数量应视具体情况确定。在竖向布置上测点宜设置在各层土的界面上,也可等间距设置。测点深度、测点数量应视具体情况确定。 15 6 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6.1一般规定6. 1. 1 监测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基坑类别、设计要求、场地条件、当地经验和方法适用性等因素综合确定,监测方法应合理易行。6. 1. 2 变形监测网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 每个基坑工程至少应有3个稳定、可靠的点作为基准

36、点。2 工作基点应选在相对稳定和方便使用的位置。在通视条件良好、距离较近、观测项目较少的情况下,可直接将基准点作为工作基点。3 监测期间,应定期检查工作基点和基准点的稳定性。6. 1. 3 监测仪器、设备和元件应符合下列规定:1 满足观测精度和量程的要求,且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2 应经过校准或标定,且校核记录和标定资料齐全,并应在规定的校准有效期内使用。3 监测过程中应定期进行监测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检测以及监测元件的检查。6. 1. 4 对同二监测项目,监测时宜符合下列要求:1 采用相同的观测方法和观测路线。2 使用同一监测仪器和设备。3 固定观测人员。4 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

37、工作。6. 1. 5 监测项目初始值应在相关施工工序之前测定,并取至少连续观测3次的稳定值的平均值。6. 1. 6 地铁、隧道等其他基坑周边环境的监测方法和监测精度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以及主管部门的要求。6. 1. 7 除使用本规范规定的监测方法外,亦可采用能达到本规范规定精度要求的其他方法。6.2 水平位移监测6.2.1 测定特定方向上的水平位移时,可采用视准线法、小角度法、投点法等;测定监测点任意方向的水平位移时,可视监测点的分布情况,采用前方交会法、后方交会法、极坐标法等;当测点与基准点无法通视或距离较远时,可采用GPS测量法或三角、三边、边角测量与基准线法相结合的综合测量方法。6.2.

38、2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的埋设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的有关规定,宜设置有强制对中的观测墩,并宜采用精密的光学对中装置,对中误差不宜大于O.Smmo 6.2.3 基坑围护墙(边坡)顶部、基坑周边管线、邻近建筑水平位移监测精度应根据其水平位移报警值按表6.2.3确定。表6.2.3水平位移监测精度要求(mm)水平位移| 累计值D(mm)报警值l 监测点坐标中误差注:1 监测点坐标中误差,是指监视j点相对测站点(如工作基点等)的坐标中误差,为点位中误差的ljJ2;2 当根据累计值和变化速率选择的精度要求不一致时,水平位移监测精度优先按变化速率报警值的要求确定;3 本规范以中误差作为衡

39、量精度的标准。6.3 坚向位移监测6.3.1 竖向位移监测可采用几何水准或液体静力水准等方法。6.3.2 坑底隆起(回弹)宜通过设置回弹监测标,采用几何水准并配合传递高程的辅助设备进行监测,传递高程的金属杆或钢尺等 17 应进行温度、尺长和拉力等项修正。6.3.3 围护墙(边坡)顶部、立柱、基坑周边地表、管线和邻近建筑的竖向位移监测精度应根据其竖向位移报警值按表6.3.3确定。表6.3.3竖向位移监测精度要求(mm)竖向位移| 累计值S(mm)报警值|变化速率vs(mm/d)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注2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是指相应精度与视距的几何水准测量单程-li!站的高差中误差。6.3.4 坑底

40、隆起(回弹)监测的精度应符合表6.3.4的要求。表6.3.4坑底隆起固弹监测的精度要求(mm)坑底回弹(隆起)报警值监测点li!站高差中误差4060 2.0 6.3.5 各监测点与水准基准点或工作基点应组成闭合环路或附合水准路线。6.4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6.4.1 围护墙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的监测宜采用在墙体或土体中预埋测斜管、通过测斜仪观测各深度处水平位移的方法。6.4.2 测斜仪的系统精度不宜低于0.25mm/m,分辨率不宜低于O.02mm/500mmo 6.4.3 测斜管应在基坑开挖1周前埋设,埋设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 埋设前应检查测斜管质量,测斜管连接时应保证上、下管段的导槽相互对准、顺

41、畅,各段接头及管底应保证密封。2 测斜管埋设时应保持竖直,防止发生上浮、断裂、扭转;测斜管一对导槽的方向应与所需测量的位移方向保持一致。3 当采用钻孔法埋设时,测斜管与钻孔之间的孔隙应填充密实。6.4.4 测斜仪探头置入测斜管底后,应待探头接近管内温度时再量测,每个监测点均应进行正、反两次量测。6.4.5 当以上部管口作为深层水平位移的起算点时,每次监测均应测定管口坐标的变化并修正。6.5倾斜监测6.5.1 建筑倾斜观测应根据现场观测条件和要求,选用投点法、前方交会法、激光铅直仪法、垂吊法、倾斜仪法和差异沉降法等方法。6.5.2 建筑倾斜观测精度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及

4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的有关规定。6.6裂缝监测6.6.1 裂缝监测应监测裂缝的位置、走向、长度、宽度,必要时尚应监测裂缝深度。6.6.2 基坑开挖前应记录监测对象已有裂缝的分布位置和数量,测定其走向、长度、宽度和深度等情况,监测标志应具有可供量测的明晰端面或中心。6.6.3 裂缝监测可采用以下方法:1 裂缝宽度监测宜在裂缝两侧贴埋标志,用千分尺或游标卡尺等直接量测,也可用裂缝计、粘贴安装千分表量测或摄影量测等。2 裂缝长度监测宜采用直接量测法。3 裂缝深度监测宜采用超声波法、凿出法等。6.6.4 裂缝宽度量测精度不宜低于O.lmm,裂缝长度和深度量测精度不宜低于lmm。6.7 支护结构内

43、力监测6.7.1 支护结构内力可采用安装在结构内部或表面的应变计或应力计进行量测。6.7.2 混凝土构件可采用钢筋应力计或混凝土应变计等量测,钢构件可采用轴力计或应变计等量测。6.7.3 内力监测值宜考虑温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6.7.4 应力计或应变计的量程宜为设计值的2倍,精度不宜低于O.5%F.S,分辨率不宜低于O.Z%F So 6.7.5 内力监测传感器埋设前应进行性能检验和编号。6.7.6 内力监测传感器宜在基坑开挖前至少1周埋设,并取开挖前连续Zd获得的稳定测试数据的平均值作为初始值。6.8 土压力监测6.8.1 土压力宜采用土压力计量测。6.8.2 土压力计的量程应满足被测压力的要

44、求,其上限可取设计压力的2倍,精度不宜低于O.5%F S,分辨率不宜低于O.Z% F.S。6.8.3 土压力计埋设可采用埋人式或边界式。埋设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 受力面与所监测的压力方向垂直并紧贴被监测对象。2 埋设过程中应有土压力膜保护措施。3 采用钻孔法埋设时,回填应均匀密实,且回填材料宜与周围岩土体一致。4 做好完整的埋设记录。6.8.4 土压力计埋设以后应立即进行检查测试,基坑开挖前应至少经过1周时间的监测并取得稳定初始值。6.9 孔隙水压力监测6.9.1 孔隙水压力宜通过埋设钢弦式或应变式等孔隙水压力计测试。6.9.2 孔隙水压力计应满足以下要求:量程满足被测压力范围的 20 要求,

45、可取静水压力与超孔隙水压力之和的2倍;精度不宜低于O.5%F.S,分辨率不宜低于O.Z%F.S。6.9.3 孔隙水压力计埋设可采用压入法、钻孔法等。6.9.4 孔隙水压力计应事前埋设,埋设前应符合下列要求:1 孔隙水压力计应浸泡饱和,排除透水石中的气泡。2 核查标定数据,记录探头编号,测读初始读数。6.9.5 采用钻孔法埋设孔隙水压力计时,钻孔直径宜为llOmm130mm,不宜使用泥浆护壁成孔,钻孔应圆直、干净;封口材料宜采用直径10mmZOmm的干燥膨润土球。6.9.6 孔隙水压力计埋设后应测量初始值,且宜逐日量测1周以上并取得稳定初始值。6.9.7 应在孔隙水压力监测的同时测量孔隙水压力计埋设位置附近的地下水位。6.10 地下水位监测6.10.1 地下水位监测宜通过孔内设置水位管,采用水位计进行量测。6.10.2 地下水位量测精度不宜低于10mm。6.10.3 潜水水位管应在基坑施工前埋设,滤管长度应满足量测要求;承压水位监测时被测含水层与其他含水层之间应采取有效的隔水措施。6.10.4 水位管宜在基坑开始降水前至少1周埋设,且宜逐日连续观测水位并取得稳定初始值。6.11 锚杆及土钉内力监测6.11.1 锚杆和土钉的内力监测宜采用专用测力计、钢筋应力计或应变计,当使用钢筋束时宜监测每根钢筋的受力。6.1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