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UDC P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WlVS 5229-96 岩土王程监测规范Code for monitoring of geotechnica! engmeermg 1996-11-20发布1997-05-01实施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岩土工程监测规范Code for monitoring ot geote chnical engineering YS 5229-96 主编单位,申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院批准部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北京申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岩土工程监测规范YS 6229-96 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院主编中国计划出版社
2、出版发行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小街2号:U:京北方印刷厂印刷8创皿mXHmrn1/32 3. 5t:IJ)k ll十字1997年8月第-版1997年8月第一次印刷印数rJ-l阜00册统书号.1580058. 362 定价. 2.51)元关于发布岩土工程监测规范的通知中色投宇(1996)0701号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院主编的岩土工程监测规范),已通过审查。现批准岩土工程监测规范)YS 5229-96为强制性行业标准,自1997年5月1日起施行。各单位在执行中要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有意见和建议,请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工程建设标准规范管理处联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1996年11月20
3、日目次1总则. . . ( 1 ,. 2 主要符号与术语. . .,. . ( 2 ,. 3 建筑物、构筑物变形监测.( 4 ,. 3.1 -殷规定. . .( 4 ) 3.2 水平位移监测网. ( 5 ) 3.3水平位移监测点的布设.(6 ) 3.4水平位移监测3.5霉直位移监测网.3.6 垂直位移监测点的布设.,.( 14 ) 3.7 垂直位移监测.,.,.( 15 -3.8 裂缝与挠度监测.( 11 )-4岩土体变形监测.4.1 一般规定.( 19 ) 4.2水平位移监测网川.( 21 ) 4.3 垂直位移监测网.4.4 井下来矿区地表和建筑场地的监测. ( 24 ) 4.5 边坡和滑坡
4、的监测. ( 29 ). 4.6 坝体监测. 土压力和孔隙水压力监测.(33 ) 5.1 土压力监测.-5.2孔隙水压力监测.( 35 ) 6 数据处理. . (mm) l 1 S-I:l ;1 ;3 0/70000 6 式中d一-监测物顶部相对于底部的水平位移值(mm)I L1h一一基础两端点的差异沉降值(mm), D一一基础两端点间的水平距离时EH一一监测物的高度时。2)倾斜率应按本规范式(3.4.2-2)计算。S.4.8 采用地面摄影测量方法作业,应符合下列要求z。在摄影方向成正交的位置上,设立2个摄影站,问摄影站至监测点下标志的距离测量相对中误差,1/2000, 不应大于。摄影时每站拍
5、摄2-4片,象片比例尺不宜小于1I 1000,当11 采用倾斜摄影时象片比例尺不宜小于11 500, d)摄影和摄影处理,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摄影测量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e)像片量测应采用精度不低于0.01mm的量测设备,量测时先进行内定向,再照准上、下标志各2次,每次2次读数,读数较差不应大于0.015mm,采用同样的步骤再进行1次,两次观测值较差不应大于0.02mm,。水平位移值计算。位移分量观测值应按下式计算zL X上JX下D(3. 式中L-一位移分量观测值(mm)J X上、X下一一上、下标志量测的像片坐标(mm), f一一摄影仪器焦距(mm), D-一摄影站至下标志的水平距离(mm)J
6、 2)水平位移值、倾斜率和倾斜方位角,应分别按本规范式(3.4.2-1)、式(3.4.2-2)和式(3.4.2-3)计算。:3 .4.9 当采用切线测角法、前方交会法和极坐标法观测监测点上标志的相对位移时,其下标志可只作首次观测,必要时可作适当的检核。:3 .4.10 当需要观测监测物的绝对位移时,应在监测网点上设站,采用前方交会法或极坐标法进行观测。:3 .4.11 水平位移观测周期宜符合下列要求za)施工期间,可参照垂直位移观测周期的要求确定Fb)竣工后的运营阶段,宜每隔2-3个月观测1次,c)当监测物附近有大量堆载或卸载、基坑开挖4桩基施工和场:地积水等情况导至位移速度加快时,应增加观测
7、次数zd)观测周期亦可接委托方的要求进行。12 3.5 垂直位移监湖罔3.5.1 垂直位移监测网,应布设成闭合环形一次布阳gJ 1监测网申至少应有3个基准点。3.5.2 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5.2的规定。霎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表3.5.全相邻点每差站离申往返较差检测巴等级离差中或(闭m环合m线差) 预IJ高差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误(mm差) 误差较(mm差) (mm) DS05视术5m型距要,仪差求参籍s施g照,测h国视z家m线一.长槐等度距水累准臼积测血差量, 二等士。.3士0.070.15./n o.?./n 前后;1. 的技-三等士0.5士0.130.30./n 。.b
8、./nDS1国型家仪标器准,视线长度;25m,参-照等现行术工程测量规范一等水准测量的技要求,双摆站观测四等士1.0士。.30。.60/tI0.8.1t1 DS1国型家仪标器准,视线长度;40m,参等照现行术工程测量规范二照c等=水准测量的技要求施测注ItI为测段的测站数.3.5.3 监测网点选点时,应避开交通要道、地下管线、水源井、河岸以及有机械振动等地段。3.5.4 监测网点的埋设宜符合下列要求za)基准点应埋设在基岩或微风化岩层,b)基准点埋设在原状土土层中时,深度应太于压缩土层,主宝冻地区应在冻土线下O.5mJ。在变形区附近,可埋设深层金属管基准点,d)工作基点的埋设深度不宜小于o.5
9、mJ e)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标石类型和埋设规格,宜符合本规范:附录C的有关规定,。标石埋设后,原状土层中标石宜稳固30d以上,岩石上标有宜稳固5-8d。13. 3.5.5起始点高程宜采用测区原有高程,亦可自定高程系统。3.5.6 垂直位移监测网观测时,除应符合国家一等水准和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二等水准测量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zo设站位置应避开机械振动和车辆、行人流量大的地段Eb)迁站时,仪器应直立搬运,测伞不可离开仪器,。水准尺应有支撑,并应在气抱居中稳定后方可读数。3.6 垂直位移监测点的布设3.6.1 垂直位移监测点布设的位置和数量,应根据建仆的筑物的规模、型式、结构特征、地
10、质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3.6.2 .监测点的点位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za)布设在建筑物的拐角处,直线部位宜每隔2-3根柱基或润隔10-15m布设Eb)布设在结构沉降缝、伸缩缝、高低层和新旧建筑物交界处的两侧,。布设在基础埋深相差较大、填土与原状土接壤处和建筑结构变化分界处的两侧,的圆形建构筑物沿用边或基础轴线对称部位布设,e)每个建掬筑物的监测点,不得少于4个。:a .6.3 监测点的埋设应符合下列要求Ea)埋设应稳固、易于保存和不影响建构筑物的美观sb)埋设的位置适宜,标志的高度适中,便于观测。监测点标志的类型和规格,可按本规范附录D的有关规定执行。3.6.4 垂直位移监测点埋设后,应绘
11、制监测点分布图和观测路线圈。14 3.7 垂直位移监测:3 .7.1 垂直位移监测点观测,宜采用几何水准法,亦可采用静力水准等测量方法。3.7.2 监测点观测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7.2的规定。点中草40酬酣误阳级等监测点观测技术要求往返校差附合或环形闭合差(mm) 表3.7.2观视j方法二等| 士0儿.5川I;0儿.三骂等l日严:t1.() 1;0ed . ./n F 囚等l 士2.0I ;1.4.,/百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按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按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三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3.7.3 首次观测前,宜选择出固定的设站和水准只位置。
12、:3 .7.4 首次观测应在荷载较小的情况下开始。:3 .7.5 垂直位移监测点观测周期,应符合下列规定za)民用建筑每增加1-3层宜观测一次,b)工业建筑在基坑回填、立柱和屋架安装、砖墙砌筑、设备安装、设备运转等不同荷载阶段,宜分别进行观测,c)施工期间不宜少于4次,施工暂停和重新开工时宜各观测1次,停工期间每隔2.3个月宜观测1次pd)建构筑物竣工后的观测次数,宜符合下列要求so第一年观测3.4次,2)第二年观测2.3次F。第三年后,每年观测1次,。根据沉降速率进行调整,当沉降速率小于O.Olmmjd时,可停止经常性观测。:3 .7.8 基坑回弹观测,宜采用水准仪配辅助抨或挂尺方法。并应符
13、合下列要求z15 的基坑回弹监测点,宜在基坑中央和沿基坑纵、棋线上长、宽各1/4她对称布点,标志应埋入基坑底面.塞坑开挖前,应在选定的位置用钻机成孔,钻孔应垂直,将监测点标志埋入预定深度。基坑开挖前、开挖结束和基础浇灌前应各观测1次。当基坑开挖和浇灌的时间较长时,应酌情增加观测次数。d)观测数据应进行辅助杆的温度、钢尺尺长和拉力等改正。的回弹监测点离程中误差,不应大于土1.0mm。3.1.7 地基土分层沉降观测,应符合下列要求=的根据地基地质剖面图或委托方的要求,确定监测点标志埋设探度和数量,b)监测点宜布设在基础中心部位的2m范围内,最洗的标志应设置在基础底面下不小于50cm处,。基坑开挖结
14、束后,应采用钻机成孔,将套管式观测标志分层;埋设.当埋设时间大于7d后方可进行观测,d)监测点观测标志的类型和规格宜符合本规范附录D的有关规定,e)观测方法、作业技术要求和观测周期,应按本规范第3.7.2:条和第3.7.5条的有关规定执行,。测标杆应进行温度改正。3.7.8 建筑施工对周围建构筑物影响的变形观测,应符合下b列要求z时监测点布设范围线至基坑边缘的距离,宜大于基坑设计开挖探度的2倍,b)建构筑物面向基坑一侧的监测点,应按本规范第3.6.7条的要求布设,其背面可适当减少布点的数量F。监w!点标志的类型和规格宜符合本规范附录D的有关规定,d)观测方法和作业技术要求,应按本规范第3.7.
15、2条的有关规二定执行p16 e)对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管道亦应进行水平位移观测,其观测方法、作业技术主要求和观测周期应按本规范第3.4节的有关规定执行。3.7.9 当建构筑物进行基础加固或纠偏施工时,变形监测应在施工过程中和施工结束半年内进行。3.8 ,裂缝与挠度监测:3.8.1 裂缝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za)在裂缝的首末端和最宽处应各布设一对监测点Fb)各对监测点两点的连线应垂直于裂缝,。监测点标志的类型和规格,宜符合本规范附录B的有关规定。,3.8.2 裂缝观测应符合下列要求E。当直接量测标志间宽度时,可采用比例尺、棋形尺和游标卡尺等进行量测,读数应读至0.2mm,两次读数较差不应大
16、于。.5mm,b)采用摄影测量观测裂缝应符合下列要求E1)采用单片摄影,摄影主光轴应垂直于被摄影的平面,2)摄影象片比例尺不宜小于1t 200, 。摄影作业和像片量测,应按本规范第3.4.8条的有关规定执行。.3.8.3 裂缝观测周期应符合下列要求za)开始时宜逐日观测,b)稳定后,每隔10.15d宜观测1次,。观测周期亦可按委托方要求进行观测。3.8.4 挠度观测监测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z的对于基础、悬梁、横梁和行车轨道等,应布设在两端和中1胃部位,b)对于建构筑物的主体,应布设在上、下和中间部位,。中间部位至少应布设1个。17 3.8.5 挠度观测作业应符合下列要求za)基础、悬捷.民梁
17、和行车轨道等挠度的观测方法和作业技术要求,应按本规范第3.7.2条的有关规定执行,亦可采用挂尺水准、静力水准测量和地面摄影等方法进行观测,b)建构筑物主体挠度的现自由!方法和作业技术要求,应按本规范第3.4节的有关规定执行Fc)量取监测点之间的距离,距离测量的相对中误差不应大于1/1000, 3.8.6 挠1:1值计算可参照图3.8.6并应按下式进行zD fc=LB-LC) -nln (LA-LB) (3.8.6) B -, D1 + Dl 式中fc-一挠度值(m)J LA、LB、Lc一一分别为A、B、C位移(沉降观测值(m). B D,一-B、C间水平距离(m)斗D一-A、C间水平距离(m)
18、J c DJ Lc D2 图3.8.6饶度计算示意图A L A. 3.8.7 观测周期宜每隔2.3个月观测1次,或按委托方的要求进行。当荷载有较大变化时,应增加观测次数。18 4 岩土体变形监测4.1 -般规定-4 .1.1 本章适用于井下来矿区的地表、建筑场地,边坡、滑坡,土石结构的尾矿坝体和中小型水库的坝体等岩土体的变形监涮。.4 .1.2 监测网和监测点的技术设计,应根据委托书及其技术要求,并搜集与变形监测有关的测绘、地质、设计、气象等资料进行。4.1.3 水平位移监测网和监测点的精度要求,应符合表4.1.3的规定。水平位事监测网和监测点的精魔要求寝4.1.3l监测网|监测点等级!相邻点
19、点位1)点位中误差中误差| (mlD) I (mm) 适用范围JiZJ|fi|:2 王者结梅的尾矿预和中小蜜泳库坝体,建筑场地等边坡、滑坡.井下*矿区的地表等4.1.4 垂直位移监测网和监测点的精度要求应符合表4.1.4的规定。垂草位移监测网和监测点的精度要求装4.1.4监测网| 监测点4 程差。误寓中。差离兹)点误m邻申hv相级等适用范围四等l士1士4I土石结构的尾矿坝和中小型水库坝体,建筑场地等土8I边坡、滑坡,井下采矿区的地表等五等|土219 -4 .1.5 当监测的岩土体变形区域较大时,可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建立监测网,其监测网点的精度应符合本规范表4.1.3和表4.1.4的有关规定
20、。作业的具体要求应按照国家现行标准执行。4.1.6 监测网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za)基准点应布设在监测区范围外的稳寇地段,每个监测网的基准点不应少于3个,的工作基点应布设在比较稳定且便于施测监测点的部位。4.1.7 监测点应根据监测对象、任务要求、工程地质情况和自然条件进行布设,并应符合下列要求za)监测点应布设在变形体和受其影响的地段,b)监测点应组成断面观测线,各观测线宜平行或正交,或成辐射线状,c)观测线的方向应与预计的水平位移方向或已发生的位移方向一致或垂直。4.1.8 监测网的观测应定期进行。建网的初期宜每隔半年观测一次,一年后可每年观测一次。当有异常情况对其成果发生怀疑时,应随时
21、进行检测。4.1.9监测点的观测周期,宜按委托方要求进行,当遇有下列情J况之一时,应随时进行观测za)不明原因的变形速率增大Fb)暴雨之后,c)久雨期间或之后,白地震之后Ee)其它意外情况。4.1.10 监测网点和监测点的观测,应在埋设标石10.15d后进行。4.1.11 在监测工程进行期间,当发现个别监测网点和监测点被破坏时,应及时设法恢复,并注意与以前观测戚呆的联系。20 水平位移监测同.14.2.1 监测阳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za)当采用网形时,多余观测量、与观测总量之比应大于ti.4o的当采用轴线形式时,应在轴线的两端分别设立检核点.当在两端设立检核点有困难时,可在一端设立两个检核点。
22、-4.2.2监测网点的布设位置应符合本规范第4.1.条的要求。4. 2.3 水平位移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2.3的规定.4.2 襄4.2.3等级平均(m边)只|测距相(m对m中)误差测角中误差相邻点点mm位中误差三等200 1/100000 土Z士3200 1/50000 土4士8四等400 1/100000 土2. 士6水平位移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4.2.4水平位移监测网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2.4的规定。裴4.2.4同一万向各测阻较差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 方向观测法四等水平位移监测网距离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2.5的规21 .2.5 定.距离测量的按术要求襄
23、4.2.S观测次数-较(m测m回差单回程m较m各量是测往返mm较差等级段时度精度往|返总测回数等级三四等等川l四2捕2。机0-0 础u。o e 3 s 0/70000 E 1 1 8-12 5 T 二1 1 4 2 5 0/35000 -10000 E 1 1 6 5 T 4.2.6 测距时应读取温度和气压,并应符合下列要求s。温度计读至O.2C,b)气压表应置平,指针不应阻滞,读至50Pao4.2.7测距边用垂直角进行平距计算时,测距仪高度、经纬仪高度、反射镜高度和照准舰牌高度应量至毫米。垂直角观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2.7的规定。计算平E垂直角理澜的捷术要求褒4.2.7中丝观测法测回数指
24、标差号垂直角差垂直角测角中误差等毒草角较差较(.) 边长200m边长400m() () 级范围011 I 0 2 I 0 1 I 0 2 01 ,10 2 0111012 边20长0m|边4长oom =一L 凡检验通不过时,应将第一组点中坐标或高程较差较大的点去掉,再作F检验,直至检验通过为止,第一组点中剩余的点为稳定点。6.2.7 当多数监视j网点之间的观测关系不少于3个时,可采用模糊聚类变形分析法,按下列步骤进行a的计算两次观测的监测网点间有观测关系的高差或边长较差,b) 根据两次观测的监测网的高程或边长较差,按本规范附录H的有关规定计算模糊相似关系矩阵及其最小模糊等价矩阵,。稳定水平相似
25、系数,应按下式计算s.=1-豆豆丘品1L11式中-一稳定水平相似系数,(6.2.7) 1L1一两次观测的监测网点间高差或边长绝对值最大的较差,一一按(6.2.4-1)计算的两次观测的监测网综合单位权42 中误差,d)当点i和点j的rtJ .时,聚类为稳定点Jrf f.时,聚婆为非稳定点,根据多个观测关系,可判断出稳定点和非稳定点。6.2.8 监测点的位移显著性检验,宜用相邻两次观测的位移值,或本次与首次比较的位移累计值,同本规范表3.1.2、表4.1.3和表4.1.4中相应等缀规定的监测点中误差相比较,当位移值小于干2v2倍中误差时.可视被检验的监测点无位移,否则认为该点1-v.移显著。6.2
26、.9 在对监测点进行变形分析时,应根据其相邻两次的位在值和位移累计值,分析其变形趋势。当监测点位移值虽小,其多次观测变形趋势明显时,应视为有变形。6.2.10 在对监测点进行变形分析时,宜绘制监测点的变形值与相关因素曲线图。一般有变形与荷载、变形与时间的曲线图,绘图时宜取变形值为纵轴,荷载或时间为横轴。6.2.11 根据变形数据和变形与相关因素曲线图,选用合适的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变形与相关因素的函数关系,作为预报监测点未来变形值的数学模型,亦可用灰色理论建立预报模型,进行预:报。灰色理论预报模型的计算应按本规范附录I的有关规定进行。6.2.12 当发现监测点的位移值突然增大或其它异常情况时,应
27、: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6.3 成果整理6.3.1 变形监测成果资料的整理应符合下列要求za)成果资料整理应在野外观测和数据处理完成后及时进行tb)成果表的整理应按观测的先后次序,分别按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进行F。图纸资料的整理应能反映变形过程和变形与相关因素的关系。43. .3.2 监测网点和监测点成果表,宜包括下列内容za)历次观测的坐标或高程,b)相邻两次观测的水平位移值或垂直位移值,。与首次观测成果相比较的水平位移或垂直位移的累计值zd)分区间的位移速率和整个观测期间的平均位移速率。. 1J.3.3根据历次观测裂缝的数据,整理裂缝观测成果表。裂缝观测成果表宜包括下到!内容za)每次观测裂缝
28、成对标志阔的宽度Fb)相邻两次裂缝宽度的变化值,。与首次观测相比较的宽度变化累计值Fd)裂缝宽度变化速率。1; .3.4 根据监测工程的需要,可有选择地整理和绘制下列图纸资料,a)监测点的水平位移或垂直位移变形过程图,应按本规范附录F.0.1的有关要求绘制,b)等沉降垂直位移曲线图,应按本规范附录F.0.2的有关要求绘制,。滑坡监测点水平位移与垂直位移综合曲线图、,应按本规范附录F.0.5的有关要求绘制,的监测点的变形与相关因素曲线图,应按本规范附录F.0.3 . F .0.4的有关要求绘制,e)裂缝平面图,f)受变形体变形影响的范围平面图,监测网和监测点布设平面圈,h)委托方要求提交的其它图
29、琪。;.3.5 工程结束后,应编写变形观测和变形分析报告书。报告书应附有需要的成果表和图纸资料。44 附录A观测墩类型和规格A.O.l 土层上观测墩应符合下列要求g的观测墩高度应根据视线高度确定tb)埋设深度应按土质情况确定,。规格如图A.O.l所示,单位mm,.,寸ll-SEtsnH4 jl-700 -骨一一-1200-1500-一寸图A.O.l土层上观测墩自-归心盒.2-纵向钢筋中12-20,3-箍筋6-10,4-地面.5-瑛土.阜-冻土线或原状土线45-岩石上观测墩规格如图A.O.2所示,单位mm.A.O.2 丁。由toom4,叫AU AHV 户UAU 10-16,2-混凝土,3-建梅筑
30、扬48 B .2.4 地面钢板标志规格如图B.2.4所示,单位mmo图B.2.4钢板标志1-钢板厚-10,长宽自定I2-地面I3-混凝土.I 俨钢筋中8-12.B .2.5 岩土体岩石上标志规格应符合下列要求sa)中心钢筋直径按剧牌插入孔径确定,的规格如图B.2.5所示,单位mm。图B.2.5岩土体岩石上标志1-中心钢筋,任指石,3-混凝土49 B.2.6 岩土体土层上标志规格如图B.2.6所示,单位mm3 图B.2.ti岩土体土层上标志、)-辑骂筋I2-预制桩,3-地丽I4-填土,5-混凝土B.2.7 裂缝监测,点标志规格应符合下列要求sa)内圆直径应按坐标量测仪测标志直径计算,b)外圆直径
31、按经纬仪双丝夹角计算,。规格如图B.2.7厨示,单位mm。50 1一-2 120才Ei 图B.2.7裂缝监测点标志1-墙体I2-裂缝附录C垂直位移标石类型和规格C.l 基准点标右cC.l.l 基准点混凝土标石规格如图C.l.l所示,单位mm.1 ? H 250 一. 机一500一一-1000一一-图C.l.t基准点混凝土标石l-.地面.2-填土,如冻土线s盖板.5-纵向钢筋51 , ? 1 -3 -.; 。图F.O.3监测点变形-一时间曲线图1-监测点沉降曲线2-监测点位移曲线s-监测点挠度曲线61 F.O.4 温度马-沉降曲线图如图形F.O.4所示,。地1: EH 3D -20 10 -10
32、 - 20 - 30 62 11 12 1 2 : 4 5 6 7 8 9 1011 12 1 2 3 4 5 (月)。飞-_:_-j-/(mm) 图F.O.4温度一一沉降曲线图1-大气混度曲线沉降曲线F .0.5 滑坡监测点位移与沉降综合曲线图宜符合下列要求za)监测点平面位置图可用比例尺1I 500或1I 1000绘制,b)位移和沉降矢量可用比例尺1I 1或1I 5绘制,。综合曲线图如图F.0.5所示.图F.O.5滑坡监测点位移与沉降综合曲线图63 附录GF检验中时的计算G .0.1 两期观测的监测网点坐标或高程较差应按下式计算zXO=XOI-XOI XJ=XII-Xr ) XT = (X
33、iXr) (G.O.D 式中L1X o, Xl-一分别为两次监测网中第一组、第二组点的坐标或高程较差,L1XT_一两次全部监刚网点的较差矩阵EXOI、XoI,X1、X11-一分别为两次监测网中第一组和第二组点的坐标或高程,角标。表示第一组,角标1表示第二组,角标Z、E分别表示第1次和第2次。G.O.2 两次监测网全部点的较差权矩阵及其第二组点和第一组点的权分块矩阵应按下式计算E、BElt-tSIlli-/-x 、,AUXX AN-a dQ1lr QYee xxlx aaxa uu代P门可门可.1KE-EXuxx mH山门p门=门vrL/IIl-txzd= ASAX XXXIA AAA口iQPQ
34、J (G .0.2) OXX-监测网全部点较差的权系数矩阵:01-一第1期秩亏网平差的权系数矩阵FPn-一监测网全部点较差的权矩阵,Pt:,XI、Pt. xo ,P AXl 0 ,P t. xo ,-分别为第二组点,第一组点和两者相关的权分块矩阵。式中64 G.O.3 叫应按下式计算z = L1X ?aoL1 X L 0- /0 ) (G.O.3) PXO =PXO -PXO I(PXl)-IPXlO I 式中/0-_-. -矩阵.x。中相互独立的变量数。6S 附录H模糊聚类变形分析中R*的计算.0.1 变形相似系数应按下式计算,并组成模糊相似矩阵z1, i=i时r 1 j = (0,点i和点
35、j点无观测关系时飞l-Cl.dIJI,i手j时c= 1 l.d l (H.O.l) (r 11 R=lrll , Ir n I r 1 r 1n . . , . . . . . . . . . . . . e . r . rr 0 2:-. nn r l1 =rjl 式中rI1_点i和点j间的变形相似系数,角标i,j全部监测网点的序号,i , j = 1, 2, .DJ L1.-=-两次观测的监测网中点i和点j间的高差或边长较差,L1.;.;.两期观测的监测网中绝对值最大的较差,R-一模糊相似矩阵。.0.2 最小模糊等价矩阵中变形相似系数应按下式计算,并据此组成最小模糊等价矩阵=rt. =(r
36、llrIJ)V(r! 2r.j)V(rl nr nJ) (H.0.2-1) r, =(r:lr,)V(r:lr:,)V(r: n八r!,)(H.0.2-2) 直至rrJ=rf, =rJ (k=1、2、4、866 aaa Ee-. ,B rrr . . . 22ip-z曲虫avv IIt -! 血市且眷24*nrrr JflpaPEE-lti-飞、= * R (H.0.2-3) 式中,.fj;一-最小模糊等价矩阵中的变形相似系数,点i和点jr可无观测关系时rJ = 0, R*-一最小模糊等价矩阵,八一取小运算符号,v _ _:取大运算符号。67 附录I建筑物垂直位移预测的灰色模型.1 灰包模型的
37、建立及其预溺精度,评定可.1.1灰色模型的建立应按下列步骤进行s。将某监测点的历次垂直位移累计值,依观测时间顺序写成等前间间隔由沉降-时间曲线查取所需要等时间间隔对应的垂直位移累计值的原始数据数罗IJaX: = Xt, X, X:, X 0.1.1-1) 式中x:号音某监测点的第k次位移数据。上标0表示原始数据,下标吨表示观测次序数。k= 1, 2 , 3 .nJ b)按下式一次累加生成新数列z、BEBEE-,at-,I82sX XX+ +叫XXX川XXXXHX (1 .1.1-2) 式中Xi-某监测点第k次数据一次累加值,上标勺表示一次累加。按下式由原始观测数列x:和一次累加生成数列x并组成
38、炮阵A、B。68 (1 .1.1-3) 1 1 . (-(XHXi3 Azl-士川叫1-+0.95 0.80 0.70 0.6巳不合格;0.70 二:1:0.65F 预测精度等级模型更新1.2.1 随着观测次数的增加,模型应不断更新。1.2.2 模型更新的原则如下aa)在原始数列中,将最前面的原始观测数据去掉,再将最后一次观测的数据加在数列的最后面,b)数列中的数据个数不应少于4伞,以保持6个为宜z。用更新的数列,依本规范附录第1.1节的方法建立新的预测模型。70 1.2 附录J本规范用词说明.J .0.1 为了正确执行本标准的条文,对表示严格程度的用词作如下说明,以便执行过程中按不同要求区别对待。1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s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渺.2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都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但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或可, 反面词采用不宜。J.0.2 条文中指定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71 附加说明本规范主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名单主编单位z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院主要起草人z高永生孙祥洲包大中72 po-T户。咱-nut-AU AA-00-00 8一价口亏一书一定统一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