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21 ,大小:512.36KB ,
资源ID:197890      下载积分:5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9789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GB T 24246-2009 放射性物质与特殊核材料监测系统.pdf)为本站会员(outsidejudge26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GB T 24246-2009 放射性物质与特殊核材料监测系统.pdf

1、Ics 13280F 84 圆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4246-2009放射性物质与特殊核材料监测系统Radioactive and special nuclear material monitoring systems2009-06-19发布 2010-02-01实施丰瞀髅鬻瓣警糌瞥鐾发布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锚1”目 次GBT 24246-2009前言-。-一引言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总体特点一41系统概述42系统分类“-5技术要求-51电源工作条件52总体要求一53辐射兼容特性54外观与结构55性能指标-56电气安全要求57电磁兼容性58环境适应性一6试验

2、方法-61参考条件和标准试验条件62试验用仪器设备-63试验源64外观与结构检查65功能试验66性能指标试验67电气安全试验68电磁兼容性试验-69环境适应性试验7检验规则一71检验分类-72检验-一-73判定规则8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81标志-。82包装”83运输-84贮存“图1双侧探测立柱系统探测区域示意图-5I,4444446060m加nnnn”地挖nM坫坫GBT 24246-2009表1行人监测系统7静态探测效率表2车辆监测系统7静态探测效率表3传送带式监测系统7静态探测效率表4行人监测系统探测灵敏度表5车辆监测系统探测灵敏度-表6火车监测系统探测灵敏度表7传送带式监测系统探测灵敏度

3、表8监测系统在基本绝缘条件下的试验电压表9参考条件和标准试验条件一表10试验用仪器设备一表11试验源一表12误报警率试验-表13环境试验条件及方法表14检验项目7778889unn”M前 言本标准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核仪器仪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康克军、赵岜、贺宇、阮明、薛昕、张彤。GBT 24246-2009GBT 24246-2009引 言放射性物质与特殊核材料监测系统用于对放射性物质与特殊核材料进行监测,可单独使用在需要进行放射性物质与特殊核材料监测的场所,也可作为其他检查设备(如集装箱检

4、查系统等)的辅助监测系统,对被检物品实施放射性物质与特殊核材料检查。放射性物质与特殊核材料监测系统不具备对放射性物质与特殊核材料量值进行计量的功能,不应作为计量设备使用。放射性物质与特殊核材料监测系统可用于海关、质检口岸、核电厂、交通运输或仓储通道、公共安全场所进出通道等需要进行放射监测的相关场所。放射性物质与特殊核材料监测系统的技术及安全性要求旨在确保:人员、设备和环境的安全;产品可用性;产品技术性能的先进性。放射性物质与特殊核材料监测系统GBT 24246-2009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放射性物质与特殊核材料监测系统的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标准适用于利用

5、辐射探测器对放射性物质与特殊核材料进行监测的系统。本标准不适用于手持式设备。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191-2008包装储运图示标志(IS0 780:1997,MOD)GBT 24231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A:低温(IEC 60068-2-1:1990,DT)GBT24232 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

6、试验方法试验B:高温(IEC 60068-2-2:1974,IDT)GBT 242332006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Cab:恒定湿热试验(IEC 60068278:2001,IDT)GBT 24235一1995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二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Ea和导则:冲击(IEC 60068227:1987,IDT)GB 4208-20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IEC 60529:2001,IDT)GBT 6543-2008运输包装用单瓦楞纸箱和双瓦楞纸箱GBT 8993-1998核仪器环境条件与试验方法GB 99691 1998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 总则GB 1180

7、6-2004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规程(IAEA NOTSR1,IDT)GBT 12464-2002普通木箱(JIS Z 1402:1999,NEQ)GBT 133061991标牌GBT 14436-1993工业产品保证文件总则GBT 1779922003电磁兼容通用标准工业环境中的抗扰度试验(IEC 6100062:1999,IDT)GB 177994电磁兼容通用标准工业环境中的发射标准(GB 1779942001,IEC 6100064:1997IDT)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放射性物质radioactive material任何含有放射性核素并且其活度浓度和放射性总活度都

8、超过GB 11806-2004中51525规定值的物质。1GBT 24246-200932特殊核材料special nuclear materialPu 233U及浓缩铀,简称sNM。注:浓缩铀是指”5u古量高于20的u。33放射性物质与特殊核材料监测系统radioactive and special nuclear material monitoring system当射线强度大于系统所设定的报警阈值的被检物通过搽测区域时,能够产生报警的系统(以下称为监测系统)。34放射性标准源standard radioactive source性质和活度在某一确定的时间内都是准确已知的,并有相应证书可以

9、作为标准放射源,包括7标准源和中子标准源。35放射性标准试验源standard radioactive test source用于实验室测试,或易于获得也适合使用于制造厂产品评估中的放射性标准源,包括7标准试验源和中子标准试验源。36特殊核材料标准试验源standard SNM test source具有最小发射射线强度的呈球形或立方形(具有最大的自吸收衰减)的SNM。注:由于包装和过滤装置将影响射线强度,因此应对每个试验源的包装和过滤装置进行特别说明。此类试验源用于实验室测试,但如果合适并易于获得可以用于制造厂产品评估中。37标准Pu试验源standard plutonium test so

10、arce一个球形或立方形的Pu源,包含至少93的2”Pu,少于65的“。Pu和少于05的杂质。注:需要至少008 cIn的镉过滤器用来减少2“Am的影响。38标准U试验源 standard uranium test som-ce一个球形或立方形的U源,包含至少93的”5u和少于025的杂质。注:采用薄塑料或小于032 cm的铝进行封装以降低封装对射线的不必要吸收。39特殊核材料等效Y试验源alternative SNM gamma-ray test source通过理论计算或实验测试在一定程度上与SNM的7射线特性类似,可以与特殊核材料标准试验源等效的放射性标准源,如1”Ba。310特殊核材料

11、等效中子试验源alternative SNM neutron test Source通过理论计算或实验测试在一定程度上与SNM的中子特性类似,可以与特殊核材料标准试验源等效的放射性标准源,如”2cf。311特殊核材料等效试验源alternative SNM test SourceSNM等效7试验源(例如:”3Ba)与SNM等效中子试验源(例如:2”Cf)的统称。312误报警率false alarm rate非放射性物质或非SNM引起的监测系统报警的概率。2GBT 24246-2009313本底计数率background count rate单位时间内监测系统探测到的由宇宙射线和环境中天然放射性

12、的存在而引起的计数,以N表示。常用计量单位为每秒计数,符号为s。314源计数率net count rate单位时间内监测系统探测到的由放射性物质或特殊核材料引起的计数值,以s表示。315总计数率gross count rate单位时间内监测系统所记录下的计数值,为本底计数率和源计数率之和,以n,T表示,r_N-k+s。316探测概率detection probability放射性物质或SNM通过探测区域并产生报警的概率。317静态探测效率static detection efficiency在指定位置上的单位活度或一定质量的放射性标准试验源所引起的源计数率。318Y探测灵敏度gammaray

13、detection sensitivity在一定的测量条件下,监测系统能够以不小于09的探测概率(置信度95),检测到的放射性标准试验源的最小活度、SNM标准试验源的最小质量或SNM等效试验源的最小活度。319中子探测灵敏度neutron detection sensitivity在一定的测量条件下,监测系统能够以不小于09的探测概率(置信度95),检测到的放射性标准试验源的最小活度、SNM标准试验源的最小质量或SNM等效试验源的最小活度。注:使用铅屏蔽容器将标准Pu试验源的7辐射强度降至未屏蔽数值的1以下。320探测灵敏度detection sensitivity7探测灵敏度与中子探测灵敏度

14、的统称。321灵敏度一致性uniformity of sensitivity在探测区域内,距监测系统探测面一定距离,垂直地面方向的7探测灵敏度的相对变化程度,此变化程度是指各点源计数率相对于其平均值的最大变化,用百分数表示。322探测组件detection assembly由探测7射线和(或)中子的辐射探测器及其相关功能单元组成的组件。323探弱立柱detection pillar包含一个或多个探测组件的机械结构。324探测区域detection zone监测系统可以探测到放射性物质或SNM的一定空间范围。对于双侧监测系统,探测区域为对立3GBT 24246-2009的探测立柱之间的一定区域;

15、对于单侧监测系统,探测区域为临近探测立柱探测面的一定区域。325探测区域参考点reference point of the detection zone探测区域的几何中心点。326灵敏度一致性参考线reference line for uniformity of sensitivity在探测区域内通过探测区域参考点且垂直于监测系统安装地面的线段,简称参考线。4总体特点41系统概述本标准规定的监测系统用于探测在物体中含有的、集装箱或车辆中载带的或行人携带的放射性物质或SNM。当带有这些物质的被检物体或人员通过探测区域(动态模式)或者停留在探测区域内(静态模式)被系统探测到时,监测系统会发出报警。

16、42系统分类根据用途不同,监测系统可分为:a)行人监测系统;b)车辆(含公路运输集装箱车辆)监测系统;c)火车监测系统;d)传送带式监测系统。5技术要求51电源工作条件交流220 V(85110),47 Hz51 Hz。52总体要求521系统配置一个监测系统可设计成由一个数据采集分析单元连接一个或几个探测立柱的形式,每个探测立柱中可包括一个或几个探测组件;探测组件可用于探测7射线,或用于探测中予,或用于探测7射线和中子;探测立柱与数据采集分析单元可邻近布置或置于一定距离以外。522系统功能系统应具有以下功能:a) 当监测系统触发7射线报警时,应采用红光闪烁提示并伴随报警声音。当监测系统触发中子

17、报警时,应采用蓝光闪烁提示并伴随报警声音。当监测系统触发其他报警(如系统故障、本底计数率异常等)时,应采用黄光闪烁提示并伴随报警声音。b)监测系统应能对由具有天然放射性的物质(如钾肥或陶瓷等)引起的系统报警给出提示。c)监测系统应能提供本地及远程报警信号。d)在监测系统运行时,探测立柱和监测系统的数据采集分析单元可在100 m内分开布置。e)应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有权限对监测系统进行校正或对报警参数进行调整。f) 监测系统应能独立使用,不受远程监控站的任何操作模式或故障的影响。g)监测系统应能实时提供系统的状态信息。h)监测系统应能存储和显示历史数据。i)监测系统应能识别被测物体的到达。j

18、)对于动态模式,监测系统应具备测量被检测物体速度的功能,同时,还应具备超速报警设置和指示功能;制造厂应提供满足监测系统技术指标所需的最大通过速度用户可以通过改变超速4GBT 24246-2009报警设置对最大速度设置进行调整。k)监测系统应能提供静态测量功能。1)监测系统应易于维护,且具有故障记录和故障提示功能。523探测区域5231行人监测系统行人监测系统应具备一个能够对行人进行监测的探测区域,此探测区域的高度至少为设备安装地面上方0 m2 m。对于双侧探测立柱的监测系统,探测区域位于两侧对立放置的探测立柱之间。对于单侧探测立柱的监测系统,探测区域应至少覆盖垂直探测立柱表面1 m的距离。在双

19、侧探测立柱的监测系统的性能评估测试中,探测立柱之间的距离应为1 m。双侧探测立柱监测系统探测区域示意图见图1。注:图中15双箭头与通道方向平行,分别通过参考线的底端、中下位置、中心、中上位置和顶端。中下位置是指底端与中心之间的中点位置;中上位置是指顶端与中心之间的中点位置。图1 双侧探测立柱系统探测区域示意图5232车辆监测系统车辆监测系统应具备一个能够对车辆进行监测的探测区域,此探测区域至少是位于两侧对立放置的探测立柱之间、高度为设备安装地面上方0 m45 m。两侧探测立柱之间的距离不应大于5 m。对于将探测组件装载在可移动设备上的监测系统(可由单侧探测立柱或双侧探测立柱组成),其探测区域应

20、满足;对于单侧探测立柱的监测系统,探测区域的高度为05 m45 m,垂直探测立柱表面方向应距探测立柱表面5“;对于双侧探测立柱的监测系统,探测区域的高度为05 m45 m,两侧探测立柱之间的距离不应大于5 m。5233火车监测系统火车监测系统应具备一个能够对火车进行监测的探测区域,此探测区域位于两侧对立放置的探测立柱之间、高度为03 m6 m(自铁轨轨面起)。两侧探测立柱之间的距离不应大于6 m。5234传送带式监测系统传送带式监测系统具备一个能对被检行包、物品或航空箱进行监测的探测区域。监测系统可以采5GBT 24246-2009用在单方向装配探测组件探测立柱的形式,也可采用在多方向装配探测

21、组件探测立柱的形式,如装配在探测区域的上方、下方、侧面。对于上方装配或下方装配的监测系统,此探测区域宽度方向与传送带宽度相同,与探测组件或探测立柱表面垂直方向距离不超过15 m;或者对于侧面装配形式的监测系统,此探测区域是宽度覆盖传送带的宽度,高度与被检物允许的最大高度相同。524通过速度5241行人监测系统监测系统应在被检行人的通过速度不超过12 ms的情况下正常工作。5242车辆监测系统监测系统应在被检车辆的通过速度不超过8 kmh的情况下正常工作。5243火车监测系统监测系统应在被检火车的通过速度不超过8 kmh的情况下正常工作。5244传送带式监测系统监测系统应在被检物的通过速度不超过

22、1 ms的情况下正常工作。53辐射兼容特性监测系统应具有与安装地点已装配的其他检查设备协同工作的能力,特别是与基于辐射原理的检查设备,如集装箱(货物)检查系统、航空箱(货物)检查系统、小型物品(行包)检查系统或物品CT检查系统等设备协同工作时,监测系统应提供相应的功能或方法,避免其探测性能受到相关辐射设备所产生的电离辐射影响。54外观与结构541监测系统外观应完好,所有部件应安装正确、操作方便。系统各部分表面应平整光洁、色泽均匀、无明显机械损伤。所有的控制和显示面板上的标记和字迹应清晰可辨。542所有装置的外盖板应便于安装和拆卸。框架等结构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保证正常搬运后不发生明显变形

23、。543监测系统外壳防护等级应符合GB 4208-2008中IP55的规定。55性能指标551误报警率监测系统7和中子误报警率均不应大于01(置信度95)。552灵敏度一致性5521行人监测系统在探测区域的高度范围内,7探测灵敏度变化不应超过30。5522车辆监测系统由安装地面至距安装地面1 m范围内,7探测灵敏度变化不应超过15。由安装地面1 m至距安装地面45 m范围内,7探测灵敏度变化不应超过40。5523火车监测系统在探测区域高度范围内,7探测灵敏度变化不应超过25。553静态探测效率5531要求各类系统的静态探测效率要求见表1表3。5532行人监测系统将7标准试验源置于探测区域参考点

24、处,7静态探测效率应满足表1的要求。表1行人监测系统Y静态探测效率GBT 24246-2009主要能量 静态探测效率 15 m处剂量率放射源keV S一1MBq s一1(nSvh一1) (nSvh一1MBq)241Am 60 180 78 2357Co 122,136 700 75 93137Cs 662 800 19 4260Co 1173,1 333 1 500 94 160133Ba 31,81,302,356 1 400 61 23将中子源强为12 000s(1士20)的“2Cf中子标准试验源置于探测区域参考点处,中子静态探测效率应满足源计数率(扣除本底计数率)不小于100(1:1=2

25、0)s的要求。5533车辆监测系统将7标准试验源置于探测区域参考点处,7静态探测效率应满足表2的要求。表2车辆监测系统Y静态探测效率主要能量 静态探测效率 3 iTI处剂量率放射源keV S一1MBq S一1(nSvh一1、 (nSvh一1MBq)241Am 60 200 330 0657Co 122,136 800 350 23”7Cs 662 900 85 10660Co 1173,1 333 1 900 48 40133Ba 31,81,302,356 1 600 275 58将中子源强为12 000s(1士20)的”。cf中子标准试验源置于探测区域参考点处,中子静态探测效率应满足每个探

26、测立柱产生的源计数率(扣除本底计数率)不小于8(1土20)s的要求。5534火车监测系统同5533。5535传送带式监测系统将T标准试验源置于探测区域参考点处,7静态探测效率应满足表3的要求。表3传送带式监测系统Y静态探测效率主要能量 静态探测效率 3m处剂量率放射源keV s一1MBq S一1(nSvh一1、 (nSvh一1MBq)“1Am 60 400 77 52”Co 122,136 2 000 95 21137Cs 662 2 200 23 9560Co 1 173,1 333 4 800 133 360133Ba 31,81,302,356 3 800 73 52将中子源强为12 0

27、00s(1士20)的2”cf中子标准试验源置于探测区域参考点处,中子静态探测效率应满足每个探测立柱产生的源计数率(扣除本底计数率)不小于50(1士20)Is的要求。554探测灵敏度5541行人监测系统监测系统应能以不小于90的探测概率(嚣信度95)检测到表4列出的标准试验源(通过探测区7GBT 24246-2009域的速度为12 ms)。衰4行人监测系统探测灵敏度放射源 活度或质量137Cs o096MBq60Co 0024MBq2“Am 272MBq252Cf 3 000s标准U试验源 10 g标准Pu试验源7 1 g标准Pu试验源中子 120 g注:在试验时,每个标准试验源的实际活度或质量

28、在表中规定值的(1土20)范围内。中子标准试验源放在(1土01)cm厚的钢屏蔽体中封装。5542车辆监测系统监测系统应能以不小于90的探测概率(置信度95)检测到表5列出的标准试验源(通过探测区域的速度为8 kinh)。表5车辆监测系统探测灵敏度放射源 活度或质量137Cs 06MSq6。Co 015MBq241A111 17MBo252Cf 20 000s标准u试验源 1 000 g标准Pu试验源7 10 g标准Pu试验源中子 200 g注:试验时,每个标准试验源的实际活度或质量在表中规定值的(1土20“)范围内。中子标准试验源放在(1士01)cm厚的钢屏蔽体中封装。5543火车监测系统监测

29、系统应能以不小于90的探测概率(置信度95)检测到表6列出的标准试验源(通过探测区域的速度为8 kmh)。表6火车监测系统探测灵敏度放射源 活度或质量137Cs 06MBq60Co 015MBq21A121 17MBq2”Cf 20 000s标准U试验源 1 000 g标准Pu试验源7 10 g8表6(续)GBT 24246-2009放射源 活度或质量标准Pu试验源中子 200 g注:试验时,每个标准试验源的实际活度或质量在表中规定值的(1士20)范围内。中子标准试验源放在(1士o1)cm厚的钢屏蔽体中封装。5544传送带式监测系统监测系统应能以不小于90的探测概率(置信度95)检测到表7列出

30、的标准试验源(通过探测区域的速度为1 ms)。表7传送带式监测系统探测灵敏度放射源 活度或质量137Cs o096 MBq60Co 0024 MBo“1Am 272MBo252Cf 3 000s标准u试验源 10 g标准Pu试验源7 1 g标准Pu试验源中子 120 g注:试验时,每个标准试验源的实际活度或质量在表中规定值的(1土20)范围内。中子标准试验源放在(1o1)el厚的锕屏蔽体中封装。555过载特性当探测组件表面剂量率大于100 ttSvh“时,监测系统应保持报警状态。制造厂应注明在剂量率降至标准试验条件后监测系统返回非报警状态所需要的时间,该时间不应大于60 S。556中子探测器的

31、T射线抗扰特性当一个”Co源在监测系统中子探测器表面的几何中心处产生i00 psvh-1的剂量率时,监测系统不应触发中子报警。557速度监测对于速度低于30 kmh的车辆或火车,监测系统得到的速度信息不确定度不应超过20。56电气安全要求561设备保护接地监测系统设备金属表面与接地端子间的电阻不应大于01 0。562绝缘电阻在51规定的工作环境条件下,监测系统中所有供电电源各相线及零线对地(PE线)的绝缘电阻不应小于1 Mn。563介电强度监测系统内满足561要求的电气设备的所有电路导线和保护接地电器之间应能承受表8规定的介电强度试验,在规定的持续时间内无击穿或重复飞弧现象。工作在或低于以下电

32、压的电路除外:a) 在干燥环境正常使用,且带电部分与人体无大面积接触时,不超过25 v交流有效值或60V直流;b)在其他情况下,不超过6 V交流有效值或15 V直流。9GBT 24246-2009监测系统内不适宜经受该试验电压的电气设备在试验期间可以断开。表8监测系统在基本绝缘条件下的试验电压试验电压 试验持续时间(交流有效值或直流峰值)1 000V 1 s监测系统内工作电压超过1 000 V的电路应通过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设计保证介电强度要求。564防电击监测系统内电气设备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应具备防电击功能,即人可触及的零部件之间或零部件与地之间的电压值应不超过30 V有效值(424 V交流峰值

33、)或60 V直流值。57电磁兼容性571监测系统中各相关设备的电磁骚扰发射限制应符合GB 177994中规定的发射限值要求。572监测系统中各相关设备应具备GBT 177992 2003中规定的抗扰度要求。监测系统在GBT 1779922003中规定的条件下能正常运行,其计数率值变化不应大于标准试验条件下获得计数率值的15。58环境适应性58I气候环境适应性5811温度适应性在一25 oC40。c(含40)的温度范围内,监测系统应能正常工作,监测系统指示的计数率值变化应不大于在标准试验条件下获得计数率值的15。此外,在4055。C温度范围内的恶劣高温环境中,监测系统指示的计数率值变化不应大于监

34、测系统在标准试验条件下获得计数率值的40。5812湿度适应性在温度40、相对湿度93条件下,监测系统指示的计数率值变化不应大于监测系统在标准试验条件下获得计数率值的15。5813贮存温度适应性在-4060。C的温度范围内短期贮存,恢复至标准试验条件后,监测系统应能正常工作。582运输环境适应性对监测系统内具有独立功能部件的包装件,按GBT 8993-1998附录H中规定的条件进行试验,试验后各独立功能部件应能正常工作,各零件应无松动、位移或损坏,外壳应无机械损伤。583机械环境适应性5831一般要求除了在运输至现场的时候,行人和传送带式监测系统一般不处于振动的机械环境中。车辆和火车监测系统通常

35、处于冲击和或振动的环境之中。根据系统所处环境,必要时,应满足5832和5833规定的要求。对安装在其他移动设备上的监测系统的额外要求,本标准不做规定,由用户与制造厂协商确定。5832机械冲击当探测组件或探测立柱受到来自三个方向、加速度为300 ms2、脉冲持续时间为6 ms(GBT 24235 1995),波形为半正弦波的机械冲击时,其性能应不受到影响。在试验过程中,该组件应处于运行状态。试验结束后,该探测组件或探测立柱不应出现部件松动或破损。GBT 24246-20095833机械振动58331扫频在扫频过程中,监测系统应能正常运行且无报警。58332振动耐久性监测系统显示的读数与相关的正常

36、参考读数的之间的变化不应大于15。监测系统的部件应不受该振动的影响(例如:焊点保持牢固,螺母和螺栓无松动)。6试验方法61 参考条件和标准试验条件参考条件和标准试验条件见表9。表9参考条件和标准试验条件影响量 参考条件 标准试验条件环境温度 20。C 15。C35。C相对湿度 65 50-75大气压强 1013 kPa 86 kPa106 kPa电源电压 额定电压巩 (1士1)巩电源频率 50 Hz (1土1)50 Hz电源波形 正弦波 正弦波总的谐波畸变5环境T本底 空气比释动能率01 pGyh_1 空气比释动能率小于025 FGyh“外部电磁场 忽略不计 小于引起干扰的最低值外部磁感应 忽

37、略不计 小于地球磁场磁感应值的两倍62试验用仪器设备试验用仪器设备见表10。表10试验用仪器设备仪器设备名称 规格及技术要求最小探测限:001扯svh,X、7环境剂量率仪最大允许误差:10接地电阻测量仪 毫欧(mn)级,最大允许误差:3“(5个字)绝缘电阻表(兆欧表) 500 V,最大允许误差:10钢卷尺 最小分度1mm秒表 最小分度10ms63试验源试验源见表11。表11试验源序号 试验源 要求 用途1 21Am 272 MBq(100120) 5541和55442 241Am 17 MBq(i00120) 5542和55433 57Co 004 MBq(100120) 5541和5544,

38、等效10 gHEU4 57Co 1 MBq(100120) 5542和5543,等效1 000 g HEUGBT 24246-2009袭11(续)序号 试验源 要求 用途5 133Ba 012 MBq(100120) 5541、5544和5521,等效1 g Pu6 133Ba 06 MBq(100120) 5S42、5543、S522和5523,等效10 g Pu7 137Cs 0096 MBq(100120) 5541和55448 137Cs 06 MBq(100120) 5542和55439 oCo 0024 MBq(100120) 5541和554410 oCo 015 MBq(i00

39、“120) 5542和554311 252Cf 3 000s(100120) 5541和5544,等效120 gPu12 252Cf 20 000s(100120“) 5542和5543,等效200 gPu注:HEU为高浓缩铀。64外观与结构检查641外观检查目测检验外观,应符合541和542的要求。642外壳防护能力试验监测系统按GB 4208-2008规定的试验方法和IP55的要求进行外壳防护等级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543的要求。65功能试验按照监测系统操作手册进行现场实际操作,检查522规定的功能项目,试验结果应满足5z2要求。66性能指标试验661误报警率试验6611行人或传送带式监测

40、系统可采取触发占用信号模拟实际被检物体通过的方法进行误报警率试验,试验结果应满足551的要求。不同误报警率所允许的误报警次数见表12,例如:进行10 000次模拟试验,7或中子误报警次数均应不大于5次。注:每次模拟持续1 s,间隔2 s。每进行30次模拟,进行一次本底更新,每次本底更新的时间为30 s。最少进行3 600次模拟。6612车辆或火车监测系统可采取触发占用信号模拟实际被检物体通过的方法进行误报警率试验,试验结果应满足551的要求。不同误报警率所允许的误报警次数见表12。例如:进行10 000次模拟试验,7或中子误报警次数均应不大于5次。注:每次模拟持续3 s,间隔2 s。每进行30

41、次模拟,进行一次本底更新,每次本底更新的时间为30 s。最少进行3 600次模拟。表12误报警率试验不同误报警率 标所允许的最大误报警次数(95的置信度)试验次数 误报警率一11000 误报警率一13 600 误报警率=1lO 0003 600 010 000 5 030 000 21 4 O100 000 19 5GBT 24246-2009662灵敏度一致性试验灵敏度的一致性可用源计数率的相对变化来表示。系统灵敏度一致性试验按下列方法进行:a)测量并记录监测系统的本底计数率。b)将表11中相应的试验源放置在灵敏度一致性参考线上的探测区域的最低处。c)测量并记录监测系统的总计数率。d)计算并

42、记录监测系统的源计数率。e)将试验源沿灵敏度一致性参考线上移,行人或传送带式监测系统每次上移025 m,车辆或火车监测系统每次上移05 m,直至探测区域最高处。每次移动后均重复进行步骤c)和d)。f)分析并记录灵敏度一致性,试验结果应符合552的要求。663静态探测效率试验静态探测效率试验按下列方法进行:a) 测量并记录监测系统的本底计数率;b)依次将表11中相应的试验源放置在探测区域的参考点处,测量并记录源计数率;c)无相应源时可通过其他活度同类源的测量结果折算获得,折算公式:静态探测效率 要求源活度d)试验结果应满足553的要求。664探测灵敏度试验监测系统探测灵敏度试验按下列方法进行:a)依次使表11中相应的试验源分别沿图1中15双箭头所示的5个位置通过,试验源通过速度满足524中的要求;b)采用耳闻及目测的方法观察并记录监测系统产生的声光报警信号;c)对于每一种源,重复步骤a)和b),进行50次测试,试验结果应满足554的要求。注:在50次测试中至少有49次报警即可满足不小于90的探测概率(置信度95)的要求。665过载特性试验监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