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28 ,大小:778.29KB ,
资源ID:210547      下载积分:5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21054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GB T 29272-2012 信息技术 射频识别设备性能测试方法 系统性能测试方法.pdf)为本站会员(priceawful19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GB T 29272-2012 信息技术 射频识别设备性能测试方法 系统性能测试方法.pdf

1、ICS 35.040 L 70 道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9272.2012 信息技术射频识别设备性能测试方法系统性能测试方法Information techn.ology-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device performance test methods-Test methods for system performance 2012-12-31发布2013-06-01实施d配镜码霉.:J. ,.川、?电), ,;( 夕确鸳.伽他.-飞啕蕾帽明,r, f,j与层i!f.trf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唱舍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

2、委员会&叩GB/T 29272-2012 目次前言.I1 范围.2 术语和定义.3 符号.4 被测设备分类.5 测试要求.3 6 移动式系统测试方法.6 7 固定单天线系统测试方法.108 门式天线系统测试方法.13 9 隧道式天线系统测试方法.15附录A(资料性附录)固定单天线系统测试报告模板.参考文献.23 GB/T 29272-2012 前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z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中国物品编码中

3、心、北京邮电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z王文峰、耿力、洪卫军、夏蝉娜、李书芳、谭杰、赵洪胜、赵辰、部若髓。I 1 范围信息技术射频识别设备性能测试方法系统性能测试方法GB/T 29272-2012 本标准规定了射频识别设备的系统性能测试的一般要求,还规定了移动式系统、固定单天线系统、门式天线系统和隧道式天线系统的测试项目、测试布置、测试步骤和测试报告。本标准适用于射频识别设备系统性能的评估。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2. 1 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在频谱的射频部分,利用电磁桐合或感应藕合,通过各种调制和编码

4、方案,与射频标签交互通信唯一读取射频标签身份的技术。2.2 射频识别标签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tag 射频标签radio-frequency tag 用于物体或物品标识、具有信息存储功能、能接收读写器的电磁场调制信号,并返回晌应信号的数据载体。2.3 读写器reader /writer 询问器interrogator 一种用于从射频标签获取数据和向射频标签写人数据的电子设备,通常具有冲突仲裁、差错控制、信道编码、信道解码、信源编码、信源译码和交换源端数据等过程。2.4 射频识别系统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system

5、 一种自动识别和数据采集系统,包含一个或者多个读写器以及一个或者多个标签,其中,数据传输通过对电磁场载波信号的适当调制实现。2.5 2.6 前向链路forward link 下行链路downlink 从读写器到射频标签的通信信道。返回链路retum link 上行链路uplink 从射频标签到读写器的通信信道。GB/T 29272-2012 2. 7 2.8 2.9 2. 10 2. 11 标签标识符tag identifier; TID 标签制造商或用户定义的标识标签的代码。识别identify 分辨射频标签的过程,使读写器能与射频标签进行唯一寻址通信。注z应用数据尚未被访问,读read从已

6、识别的射频标签总体中取出信息的射探标签事务赴理过程,包括单字节和多字节事务处理。写write向已识别的射频标签总体存入信息的射频标签事务处理过程,包括单宇节和多字节事务处理。注2具有验证功能,识别距离identifi咀tiondistance 在规定的条件下,读写器能够有效识别射频标签时读写器禾线几何巾心和射颇标签(群)几何中心之间的最大间距。2. 12 读距离read distance 在规定的条件下,读写器能够有效读射颤标签时读写器天线几何中心和射顿标签群几何中心之间的最大间距。2.13 写距离write distance 在规定的条件下,读写器能够有效写射频标签时,读写器天线几何中心和射

7、频标签(带几何中心之间的最大间距。2.14 2. 15 2. 16 2. 17 2. 18 识别范围identification range 在规定的条件下,读写器能够有效识别射频标签时,读写器天线和射频标签之间的最大空间区域。读范围read range 在规定的条件下,读写器能够有效读射频标签时,读写器天线和射频标签之间的最大空间区域。写范围write range 在规定的条件下,读写器能够有效写射频标签时,读写器天线和射频标签之间的最大空间区域。识别率identify percentage 措取率pick rate 读写器能够正确识别射频标签数与射频标签总数的百分比。注2受到通过速度、标签

8、方向、标签总数等因素的影响.读取率read percentage 读写器能够正确读取标签数据的射频标签数与射频标签总数的百分比。注2受到通过速度、标签方向、标签总数等因素的影响.2 GB/T 29272-2012 2. 19 写入率write percentage 读写器能够正确写人标签数据的射频标签数与射频标签总数的百分比。注2受到通过速度、标签方向、标签总数等因素的影响.3 符号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D一一标签几何中心与读写器天线之间的距离。DG一一门式和隧道式系统中两个天线之间的水平距离。4 被测设备分类4. 1 移动式系统读写器天线位置在使用中不固定。4.2 固定单天线系统读写器天线位

9、置在使用中固定,读写器天线可以是一个全双工天线,也可以是位于同一侧的两个半双工天线。4.3 门式天线系统一种包含至少两个天线的系统,天线被安装在相互平行的两个立面上,两个立面之间具有预定的距离,标签在这两个天线之间通过。4.4 隧道式天线系统一种包含至少三个天线的系统,其中至少两个天线被安装在相互平行的两个立面上,至少有一个天线被安装在水平面上,标签在这三个天线之间通过。5 测试要求5. 1 测试项目选择可以根据射频识别系统产品的组成、工作方式和应用要求选择测试项目。5.2 测试对象测试对象一般包含za) 标签gb) 读写器和天线。5.3 标准大气条件除非另有规定,应在下列标准大气条件下进行测

10、试Ed 温度:15 c -35 C; b) 相对湿度(RH):20%-80%; 3 GB/T 29272-2012 c) 大气压z测试场所气压。5.4 射频环境测试应在可控的射频环境中进行。测试前应对射频环境进行测量。被测系统工作频段内的噪声水平应低于一80dBm。5.5 预处理测试对象应在测试环境中存放24h后再进行测试。5.6 默认允差除非另有规定,所给出量值的默认允差为士5归a5. 7 测量不确定度应对测量结果进行不确定度分析。5.8 识别测试测试过程中以读写器获取标签唯一标识符为准。5.9 读写测试测试数据采用OxAA和Ox55分别进行。除非另有要求,读写操作对存储器用户区第一个地址和

11、最后一个地址进行z如对其他存储地址进行测试,应在测试报告中注明。5. 10 速度测试对于所有速度测试,应保证标签在读写器的工作范围内保持恒定的速度。测试过程中应将读写器设置为重复发送命令的模式。5. 11 标签黯附材料标签应贴在实际应用的材料上。5. 12 通信参数应依据标签符合的空中接口标准对测试对象的不同通信参数情况进行测试。5. 13 标签排到当采用两个以上的标签进行测试时,这组标签构成标签群。标签群的几何排列可以是一维、二维和三维,分别见图1、图2和图3。在规定的几何排列中标签的间距应是一致的。标签的间距应是相邻标签几何中心之间的距离。标签的最小间距应不小于标签天线长度最大值的2倍。口

12、口口口口口口圄1一维标签排列4 GB/T 29272-2012 D D D D D o D 仁1D D D D D J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圄2二维标签排列图3三维标签排列5. 14 长度采样步长距离和范围测试应对系统的识别过程、读数据过程和写数据过程分别进行。为了控制采样点的数量,缩短测试时间,可对不同的系统选取合适的采样步长,具体数值见表1。表1采样步长标签与读写器天线之间的距离(D)步长值10 m 1. 0m 5. 15 速度采样步长移动速度测试应对系统的识别过程、读数据过程和写数据过程分别进行。为了控制采样点的数量,缩短测

13、试时间,可对不同的系统选取合适的采样步长,具体数值见表2.5 G/T 29272-2012 表2速度韧始值和步长值系统速度初始值建议速度步长值135 kHz以下元源标签系统1 cm/s 1 cm/s 13.56 MHz元源标签系统0.1 m/s 0.1 m/s 840 MHz-845 MHz元源标签系统,920 MHz-925 MHz元源标签系统,0.1 m/s 0.1 m/s 2.45 GHz元源标签系统433 MHz有源标签系统0.1 m/s;5 km/h(车载时0.1 m/s;5 km/h(车载时2.45 GHz有源标签系统0.1 m/s;5 km/h(车载时0.1 m/s;5 km/h

14、(车载时)5. 16 测试报告测试报告宜至少包括如下信息za) 测试环境z测试地点、温度、湿度和电磁噪声等zb) 标签=标签标识符、空中接口协议等zc) 读写器z读写器标识符、天线特性、读写器与天线连接方式等zd) 前向链路:工作频率、发射功率、调制方式、编码方式、信息速率、读写器命令等;e) 反向链路z工作频率、发射功率、调制方式、编码方式、信息速率、标签响应等z注z对于元源标签,反向链路不包括发射功率。f) 测试结果z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标准方差和测量不确定度、以及标签数量、标签群排列形式、标签方向和贴附材料等。固定单天线系统测试报告摸板参见附录A.6 移动式系统测试方法6. 1 操作

15、距离6. 1. 1 测试目的通过测试确定移动式系统读写器天线前方识别距离、读距离和写距离。6. 1.2 测试布置移动式系统操作距离测试的布置见图4。日-豆读写器4一一一一读写器移动方向一一一一X轴正方向圄4移动式系统操作距离测试布置6 GB/T 29272一2012测试平台水平放置。读写器天线固定在测试平台的可移动部件上。将一个标签固定在测试平台的固定部件上。读写器天线和标签天线的方向为最佳藕合方向。6. 1.3 测试步骤本项测试的步骤如下za) 将读写器放置在大于识别距离期望值的某处,读写器发出识别命令(或读命令或写命令),确保读写器不能解码标签返回的任何响应zb) 读写器按照表1规定的步长

16、向标签移动zc) 读写器发出识别命令(或读命令或写命令),验证通信链路是否建立z注2通信链路建立意味着读写器能正确识别标签(或读标签或写标签) d) 如果通信链路未建立,则重复b);如果通信链路成功建立,则连续发送识别命令(或读命令或写命令)5次,验证每次通信链路是否建立ze) 如果5次中有一次通信链路未建立,则重复b);如果5次通信链路均成功建立,则记录该距离30 继续将读写器向标签移动,直到标签所处位置为止,记录各采样点测试结果。6. 1.4 测试报告测试报告应给出测试结果的最大值作为识别距离(或读距离或写距离。6.2 操作范围6.2. 1 测试目的通过测试确定移动式系统读写器天线前方的识

17、别范围、读范围和写范围。6.2.2 测试布置移动式系统操作范围测试的布置见图5。日|运读写器向方动丰|移|器写读Y X z -一-一一读写器移动方向一一一一a) X-Y平商向方动4|移|器写读Z X Y +一一一读写器移动方向一一一一b) x-z平面圈5移动式系统操作范围测试布置7 G/T 29272-2012 测试平台水平放置。读写器天线固定在测试平台的可移动部件上。将一个标签固定在测试平台的固定部件上。读写器天线和标签天线的方向为最住藕合方向。6.2.3 测试步骤本项测试的步骤如下:a) 读写器放置在识别距离处或读距离处或写距离处),该距离是6.1中测试的结果zb) 读写器在Y-Z平面上沿

18、Y轴或Z轴的正方向或负方向移动一个步长,步长按表1确定:c) 读写器发出识别命令(或读命令或写命令),验证是否建立了通信链路z注2通信链路建立意味着读写器能正确识别标签(或读标签或写标签).d) 如果通信链路未成功建立,则记录上一个成功建立的位置z如果通信链路成功建立,则连续发送识别命令(或读命令或写命令)5次,验证每次通信链路是否建立;e) 如果5次通信链路都成功建立,则重复b);如果5次中有一次通信链路未建立,则记录上一个通信链路成功建立的位置z。如果确定完Y-Z平面的识别范围(或读范围或写范围),则将读写器按照表1规定的步长移向标签,然后重复b),直到标签所处位置为止。6.2.4 测试报

19、告测试报告应将测试结果中通信链路成功建立的空间区域作为识别范围(或读范围或写范围。6.3 多标签访问能力6.3. 1 测试目的通过测试确定移动式系统读写器天线前方的多标签访问能力,包括识别、读和写一组静态标签的能力。6.3.2 测试布置移动式系统多标签访问测试的布置见图60一-一-读写暴回回回回回回回回回固6移动式系统多标签访问能力测试布置测试平台水平放置。读写器天线固定在测试平台上的可移动部件上。标签群放置在系统的识别范围(或读范围或写范围)内。标签群的排列见5.13,读写器天线和标签天线的方向为最佳藕合方向。6.3.3 测试步骤本项测试的步骤如下z8 GB/T 29272-2012 a)

20、读写器应发出识别命令(或读命令或写命令).分别记录识别率(或读取率或写入率为80%、90%和100%时所用的时间;b) 如果标签识别率或读取率或写入率)不到100%.则测试应在5Tso%或预定时间到达后停止。注: Tou 表示识别或读取或写人)80%的标签所用的时间。测试应根据应用要求对标签群在不同的位置、各种几何排列形式、各种方向等情况重复进行。6.3.4 测试报告测试报告应记录最大识别率(或读取率或写人率及所用时间,并根据实际情况分别给出识别率(或读取率或写入率为80%、90%和100%时所用时间,记录标签数量、位置、排列和方向等参数。6.4 移动速度6.4. 1 测试目的通过测试确定移动

21、式系统读写器天线前方标签可被识别、读和写时的最大移动速度。6.4.2 测试布置移动式系统移动速度测试的布置见图7.读写器回回回回曰回回回回圈7移动式系统移动速度测试布置Y z X 测试平台水平放置。读写器天线固定在测试平台的可移动部件上。将一个标签或标签群固定在测试平台的固定部件上,标签群的排列见5.13.读写器天线和标签天线的方向为最佳藕合方向。读写器沿Y轴方向移动,读写器移动时应保证标签或标签群处于识别范围(或读范围或写范围内。读写器在识别(或读或写标签前应被加速至某一预定速度,并保证在其识别范固(或读范围或写范围经过标签时保持恒定的移动速度。6.4.3 测试步骤本项测试的步骤如下za)

22、读写器连续发出识别命令(或读命令或写命令).并验证通信链路是否建立F注2通信链路建立意味着读写器能正确识别或读或写标签。b) 将读写器加速至表2中规定的初始速度,并使标签处于识别范围内(或读范围内或写范围内) 验证通信链路是否建立,重复5次zc) 如果5次通信链路均成功建立,则记录此时的速度z如果有一次通信链路不存在,或已达到应GB/T 29272-2012 用要求的速度,则测试停止zd) 按表2规定的步长增加读写器移动速度后重复b);测试可根据应用要求对标签群在不同的位置、排列形式和不同方向重复进行。6.4.4 测试报告测试报告应给出测试结果的最大值作为移动识别速度(或移动读速度或移动写速度

23、),并记录标签数量、位置、排列和方向等参数。7 固定单天线系统测试方法7. 1 操作距离7. 1. 1 测试目的通过测试确定固定单天线系统读写器天线前方识别距离、读距离和写距离。7.1.2 测试布置固定单天线系统距离测试的布置见图80D -一一标答移动方向+一X轨If:方向图8固定单天线系统操作距离测试布置测试平台水平放宜。读写器天线固定在测试平台的固定部件上。将个标签固定在测试平台的可移动部件上。读写器天线和标签天线的方向为最佳藕合方向。7. 1.3 测试步骤本项测试的步骤如下za) 将标签放置在大于识别距离期望值的某处,读写器发出识别命令(或读命令或写命令),确保读写器不能解码标签返回的任

24、何响应zb) 标签按照表1规定的步长向读写器移动zc) 读写器发出识别命令(或读命令或写命令),验证通信链路是否建立E注2通信链路建立意味着读写器能正确识别标签(或读标签或写标签)0 d) 如果通信链路未建立,则重复b);如果通信链路成功建立,则连续发送识别命令或读命令或写命令)5次,验证每次通信链路是否建立se) 如果5次中有一次通信链路未建立,则重复b);如果5次通信链路均成功建立,则记录该距离zf) 继续将标签向读写器移动,直到读写器所处位置为止,记录各采样点测试结果。10 GB/T 29272-2012 7. 1.4 测试报告测试报告应给出测试结果的最大值作为识别距离(或读距离或写距离

25、。7.2 操作范围7.2. 1 测试目的通过测试确定固定单天线系统读写器天线前方的识别范围、读范围和写范围。7.2.2 测试布置固定单天线系统范围测试的布置见图9.Y f)-z 向方动il-移|1il-签标X 读写器日-一-一标签移动方向一一一a) X-Y平面Z X !J. 方动移|11|1缝标Y +一一一标签移动方向一一一严b) x-z平面圄9固定单天线系统操作范围测试布置 测试平台水平放置。读写器天线固定在测试平台的固定部件上。将一个标签固定在测试平台的可移动部件上。读写器天线和标签天线的方向为最佳祸合方向。7.2.3 测试步骤本项测试的步骤如下za) 标签放置在识别距离处或读距离处或写距

26、离处),该距离是7.1中测试的结果zb) 标签在Y二Z平面上沿Y轴或Z轴的正方向或负方向移动一个步长,步长按表1确定30 读写器发出识别命令(或读命令或写命令),验证是否建立了通信链路E注2通信链路建立意味着读写器能正确识别(或读或写标签.d) 如果通信链路未成功建立,则记录上一个成功建立的位置J日果通信链路成功建立,则连续发送识别命令(或读命令或写命令)5次,验证每次通信链路是否建立ze) 如果5次通信链路都成功建立,则重复b);如果5次中有一次通信链路未建立,则记录上一个通信链路成功建立的位置z11 GB/T 29272-2012 。如果确定完Y-Z平面的识别范围或读范围或写范围),则将标

27、签按照表1规定的步长移向读写器天线z然后重复b),直到读写器天线所处位置为止。7.2.4 测试报告测试报告应将测试结果中通信链路成功建立的空间区域作为识别范围(或读范围或写范围)。7.3 多标签访问能力7.3. 1 测试目的通过测试确定固定单天线系统读写器天线前方的多标签访问能力,包括识别、读和写一组静态标签的能力。7.3.2 测试布置固定单天线系统的多标签访问能力测试的布置见图10。读写器回圆圆圆圆回圆圆圆圄10固定单天线系统多标签访问能力测试布置测试平台水平放置。读写器天线固定在测试平台的固定部件上。标签群放置在系统的识别范围(或读范围或写范围)内。标签群的排列见5.13,读写器天线和标签

28、天线的方向为最佳糯合方向。7.3.3 测试步骤本项测试的步骤如下za) 读写器发出识别命令(或读命令或写命令),分别记录识别率(或读取率或写人率为80%、90%和100%时所用的时间zb) 如果标签识别率(或读取率或写入率不到100%,则测试应在5TBOYo或预定时间后停止。注: Tao y. 表示识别率(或读取率或写入率)为80%时所用的时间。测试应根据应用要求对标签群在不同的位置、各种几何排列形式、各种方向等情况重复进行。7.3.4 测试报告测试报告应记录最大识别率或读取率或写人率及所用时间,并根据实际情况分别给出识别率(或读取率或写人率为80%、90%和100%时所用时间,记录标签数量、

29、位置、排列和方向等参数。7.4 移动速度7.4. 1 测试目的通过测试确定固定单天线系统读写器天线前方标签可被识别、读和写时的最大移动速度。 GB/T 29272-2012 7.4.2 测试布置固定单天线系统移动速度测试的布置见图11。标签或标签群移动方向国回回回回回国圆圆固11固定单天线系统移动速度测试布置Y X 测试平台水平放置。读写器天线罔定在测试平台的固定部件上。将一个标签或标签群固定在测试平台的可移动部件上,标签群的排列形式见5.13。读写器天线和标签天线的方向为最佳搞合方向。标签沿Y轴方向移动,标签或标签群移动时应确保其几何中心应处于识别范围或读范围或写范围)内。标签在进入识别范围

30、(或读范围或写范围前应被加速至某一预定速度,并保证在其穿过识别范围(或读范围或写范围时保持恒定的移动速度。7.4.3 测试步骤本项测试的步骤如下:a) 读写器连续发出识别命令(或读命令或写命令),并验证通信链路是否建立z注2通信链路建立意味着读写器能正确识别(或读或写)标签.b) 将标签加速至表2中规定的初始速度,穿过识别范围(或读范围或写范围),验证通信链路是否建立,重复5次;c) 如果5次通信链路均成功建立,则记录此时的速度z如果有一次通信链路不存在,或已达到应用要求的速度,则测试停止Fd) 按表2规定的步长增加标签移动速度后重复b);测试可根据应用要求对标签群在不同的位置、排列形式和不同

31、方向重复进行。7.4.4 测试报告测试报告应给出测试结果的最大值作为移动识别速度或移动读速度或移动写速度),并记录标签数量、位置、排列和方向等参数。8 门式天线系统测试方法8. 1 多标签访问能力8. 1. 1 测试目的通过测试确定门式天线系统读写器天线之间的多标签访问能力,包括识别、读和写一组静态标签的13 GB/T 29272-2012 能力。8. 1. 2 测试布置门式天线系统的多标签访问能力测试的布置见图120回回回回回回回回回X-y平面图12门式天线系统多标签访问能力测试布置Y X Z 测试平台水平放置。读写器天线固定在测试平台的固定部件上。标签群放置在系统的识别范围(或读范围或写范

32、围内。标签群的排列见5.13,读写器天线和标签天线的方向为最佳藕合方向。8. 1. 3 测试步骤本项测试的步骤如下za) 读写器应发出识别命令(或读命令或写命令),分别记录识别率(或读取率或写人率)为80%、90%和100%时所用的时间;b) 如果标签识别率(或读取率或写人率)不到100%,则测试应在5T80Yo或预定时间后停止。注: Tso , 表示识别到(或完成读操作或完成写操作)80%的标签所用的时间.测试应根据应用要求对标签群在不同的位置、各种几何排列形式、各种方向等情况重复进行。8. 1.4 测试报告测试报告应记录最大识别率及所用时间,并根据实际情况分别给出识别率(或读取率或写入率)

33、为80%、90%和100%时所用时间,记录标签数量、位置、排列和方向等参数。8.2 移动速度8.2. 1 测试目的通过测试确定门式天线系统的标签可被识别、读和写时的最大移动速度。8.2.2 测试布置门式天线系统移动速度测试的布置见图13014 GB/T 29272-2012 标签或标签群移动方向L!J回回回回回回回回固13门式天线系统移动速度测试布置Y X Z 测试平台水平放置。读写器天线固定在测试平台的固定部件上。将一个标签或标签群固定在测试平台的可移动部件上,标签群的排列形式见5.13。读写器天线和标签天线的方向为最佳搞合方向。标签沿Y轴方向移动,标签或标签群移动时应确保其几何中心应处于识

34、别范围(或读范围或写范围内。标签在进人识别范围(或读范围或写范围)前应被加速至某一预定速度,并保证在其穿过识别范围(或读范围或写范围时保持恒定的移动速度。8.2.3 测试步骤本项测试的步骤如下=a) 读写器连续发出识别命令(或读命令或写命令),并验证通信链路是否建立;注:通信链路建立意味着读写器能正确识别(或读或写标签.b) 将标签加速至表2中规定的初始速度,穿过识别范围(或读范围或写范围),验证通信链路是否建立,重复5次zc) 如果5次通信链路均成功建立,则记录此时的速度z如果有一次通信链路不存在,或已达到应用要求的速度,则测试停止;d) 按表2规定的步长增加标签移动速度后重复b)。测试可根

35、据应用要求对标签群在不同的位置、排列形式和不同方向重复进行。8.2.4 测试报告测试报告应给出测试结果的最大值作为移动识别速度(或移动读速度或移动写速度),并记录标签数量、位置、排列和方向等参数。9 隧道式天线系统测试方法9. 1 多标签访问能力9. 1. 1 测试目的通过测试确定隧道式天线系统的多标签访问的能力,包括识别、读和写一组静态标签的能力。9. 1.2 测试布置隧道式天线系统多标签访问测试的布置见图14。15 GB/T 29272-2012 天线1Z 日U回回回回回回回回回日口X Y X-y平面圄14隧道式天线系统标签访问能力测试布置测试平台水平放置。读写器天线固定在测试平台的固定部

36、件上。标签群放置在系统的识别范围或读范围或写范围内。标签群的排列见5.13,读写器天线和标签天线的方向为最佳藕合方向。9. 1. 3 测试步骤本项测试的步骤如下za) 读写器应发出识别命令(或读命令或写命令),分别记录识别率(或读取率或写入率)为80%、90%和100%时所用的时间;b) 如果标签识别率(或读取率或写入率)不到100%,则测试应在5Tso%或预定时间后停止。注: T so 表示识别到或完成读操作或完成写操作)80%的标签所用的时间.测试应根据应用要求对标签群在不同的位置、各种几何排列形式、各种方向等情况重复进行。9. 1. 4 测试报告测试报告应记录最大识别率及所用时间,并根据

37、实际情况分别给出识别率或读取率或写人率为80%、90%和100%时所用的时间,记录标签数量、位置、排列和方向等参数。9.2 移动速度9.2. 1 测试目的通过测试确定隧道式天线系统的标签可被识别、读和写时的最大移动速度。9.2.2 测试布置隧道式天线系统移动速度测试的布置见图15。16 一豆豆丁阳山阳山回回回回回回回回回天线la) X-Z平面标号在或标斗在群移动方向回回回回回回回回回b) X-Y平面G/T 29272-2012 Z Y X Y X Z 圈15隧道式天线系统移动速度测试布置测试平台水平放置。读写器天线固定在测试平台的固定部件上。将一个标签或标签群固定在测试平台的可移动部件上,标签

38、群的排列形式见5.130读写器天线和标签天线的方向为最佳搞合方向。标签沿Y轴方向移动,标签或标签群移动时应确保其儿何中心应处于识别范围(或读范围或写范围内。标签在进入识别范围(或读范围或写范围前应被加速至某一预定速度,并保证在其穿过识别范围(或读范围或写范围)时保持恒定的移动速度。9.2.3 测试步骤本项测试的步骤如下:a) 读写器连续发出识别命令(或读命令或写命令),并验证通信链路是否建立z注z通信链路建立意味着读写器能正确识别(或读或写)标签.b) 将标签加速至表2中规定的初始速度,穿过识别范围(或读范围或写范围),验证通信链路是否建立,重复5次zc) 如果5次通信链路均成功建立,则记录此

39、时的速度;如果有一次通信链路不存在,或已达到应用要求的速度,则测试停止;17 GB/T 29272-2012 d) 按表2规定的步长增加标签移动速度后重复b); 测试可根据应用要求对标签群在不同的位置、排列形式和不同方向重复进行。9.2.4 测试报告测试报告应给出测试结果的最大值作为移动识别速度(或移动读速度和移动写速度),并记录标签数量、位置、排列和方向等参数。18 G/T 29272-2012 附录A(资料性附录固定单天线系统副试报告模握A.1 一般信息一般信息主要包括测试环境、标签、读写器、前向链路和反向链路的基本信息,见表A.l。表A.1一般信息项目描述测试地点温度测试环境理嚷电磁噪声

40、一标签标识符标签二十空tjl接口一读写器标识符读写器天线特性读写器与天线连接方式工作频率+-一一一一-_一一一发射功率调制方式前向链胳 -一一编码方式信息速率读写器命令工作频率发射率调制方式反向链路编码方式信息速率标签响应._ A.2 操作距离测试固定单天线系统操作距离测试结果见表A.2。19 GB/T 29272-2012 表A.2操作距离测试结果实际值一识别距离读距离-写距离A.3 操作范围测试固定单天线系统操作范围测试结果见表A.3、表A.4和表A.5。表A.3识别范围测试结果X轴坐标y轴坐标Z轴坐标识别是否成功表A.4读范围测试结果X轴坐标Y轴坐标Z轴坐标读取是否成功表A.5写范围测试

41、结果X轴坐标Y轴坐标Z轴坐标写入是否成功A.4 多标签访问能力测试固定单天线系统多标签访问能力测试结果见表A.6、表A.7、表A.8和表A.9。表A.6标签布置标签总数标签位置标签排列20 表A.7识别率测试结果识别率识别的标签数量x%(最大80% 90% 100% 表A.8读取率测试结果读取率读取的标签数量Y%(最大)80% 90% 100% 表A.9写入率部!g试结果写入写人的标签数量z%(最大80% 90% 100% A.5 移动速度测试固定单天线系统移动速度测试结果见表A.I0、表A.ll和表A.12o表A.10识别移动速度测试结果速度可识别标签总数标签排列X轴坐标0.1 m/s 0.

42、2 m/s 5 km/h 10 km/h GB/T 29272-2012 所用时间所用时间所用时间标签位置Y轴坐标21 GB/T 29272-2012 表A.11读移动速度测试结果标签位置速度可读取标签总数标签排列X轴坐标Y轴坐标0.1 m/s 0.2 m/s 5 km/h 10 km/h 表A.12写移动速度测试结果标签位置速度可写入标签总数标签排列X轴坐标Y轴坐标0.1 m/s 0.2 m/s 5 km/h 10 km/h 22 GB/T 29272-2012 参考文献lJ ISO/IEC 18046: 2006信息技术射频识别设备性能测试方法系统性能测试方法2J ISO/IEC WD 1

43、8046-1信息技术射频识别设备性能测试方法第1部分=系统性能测试方法3J ISO/IEC 19762-3信息技术自动识别和数据采集技术协调词汇第3部分z射频识别NFON|NhNmNH阁。华人民共和国家标准信息技术射频识别设备性能测试方法系统性能测试方法GB/T 29272-2012 国中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甲2号(100013)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北街16号(10004日网址总编室:(010)64275323发行中心:(010)51780235读者服务部:(010)68523946中国标准出版社秦皇岛印刷厂印刷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印张1.75 字数48千字2013年5月第一次印刷开本880X12301/16 2013年5月第一版 书号:155066. 1-46871 27.00元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中心调换版权专有侵权必究举报电话:(010)68510107定价打印H期:2013年6月5HF002A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