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18 ,大小:613.11KB ,
资源ID:211725      下载积分:5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21172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DB T 16-2006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测震台站.pdf)为本站会员(赵齐羽)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DB T 16-2006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测震台站.pdf

1、ICS 91.120.25 P15 备案号:17206-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行业标准DB/T 16-2006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测震台站Specific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eismic station Seismograph station 2006-02 -20发布2006 -05 -01实施中国地震局发布DB/T 16 - 2006 目次前言.m 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4 观测场地勘选25 观测墩(井)建设 2 6 观测室建设.7 设备配置58 资料归档5附录A(资料性附录)地震计墩示意图7附录B(资料性附录)山洞和地下观测室

2、平面图.8 附录C(资料性附录)地面观测室平面图.9 附录D(规范性附录)台站建设报告uDB/T 16 - 2006 .u;圄目lj 本标准是地震台站建设规范系列标准中的一项。该系列标准结构及名称预计如下:地震台站建设规范测震台站(DB/T 16 - 2006)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强震动台站(DB/T17 -2006)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磁台站(DB/T 9 -2004)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电台站第1部分:地电阻率台站(DB/T18.1-2脱)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电台站第2部分:地电场台站(DB/T 18. 2 - 2006)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重力台站(DB/T 7 - 2003) 地震台站建设规

3、范地形变台站第1部分:洞室地倾斜和地应变台站(DB/T 8. 1 -2003)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形变台站第2部分:钻孔地倾斜和地应变台站(DB/T 8. 2 -2003)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形变台站第3部分:断层形变台站(DB/T 8. 3 - 2003)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全球定位系统连续观测台站(DB/T 19 -2制)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下流体台站第1部分:水位和水温台站(DB/T20. 1 -2制)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下流体台站第2部分:气氨和气柔台站(DB/T 20. 2 - 2006)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和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附录D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本标准由全国

4、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25)归口。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负责起草,广东省地震局和四川省地震局参加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伟清、刘瑞丰、琴朝智、吕金水、张海、梁建宏。m DB/T 16 - 2006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测震台站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测震台站观测场地勘选、观测墩(井)和观测室的建设、观测设备配置和资料归档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国家和区域测震台站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其他测震台站的勘址、建设可参照使用。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

5、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19531. 1 -2004 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第1部分:测震GB 50011 - 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21 -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57一19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169 -199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74 -1993 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 50343 -2制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J 16一198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1年版)JGJ 52一1992普通混凝

6、土用砂质量标准及验收方法JGJ 53一1992普通濡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 55 -2(削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3 术语和定义3. 1 3.2 3.3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地震计墩seismometer pier 安放地震计的墩体。测震井seismometer well 安放井下地震计的井。地震计房seismometer room 建有地震计墩的房间及其过渡间的统称。3.4 3.5 山洞观测室饵”。bservationvault 建有地震计房的洞室。地下观g室underground observation vault 建有地震计房的地下室。DB/T 16 - 200

7、6 3.6 地面观测室ground observation house 建有地震计房的地面建筑物。3.7 井房well house 安放井下地震观测设备(或同时还设有测震井)的井口建筑物。3.8 记录室r优orderroom 具有地震资料记录、分析和处理功能的场所。3.9 观测室observation house 安放地震观测设备和记录处理设备的建筑物。包括:地震计房、山洞观测室、地下观测室、地面观测室、井房和记录室。3. 10 过渡间transition r佣m具有缓冲作用并能用于准备工作的房间。3. 11 辅助间au姐iaroom安放除地震计外其他地震观测设备的辅助房间。4 观测塌地勘选4

8、. 1 地质构造要求4. 1. 1 观测场地应避开地质断层带。4. 1.2 观测场地测震井中安放地震计处的岩层应避开溶洞、夹层、裂隙和液化层。4.2 岩性结构要求4. 2.1 地震计房应选在坚硬、完整、未风化的基岩岩体上,岩体的质量要求应符合GB50021 -2001 的规定。4.2.2设在基岩地层的测震井,井深应深人基岩50m以下;设在非基岩地层的深井,井深应大于250m,测震井中安放地震计处的岩层应坚硬、完整。4.3 地形地貌要求4. 3. 1 观测场地应避开陡坡、风口或河滩等地区。4.3.2 山洞观测室的位置应建在山体的下方。4.4 环境要求4.4. 1 观测场地应避开对地震观测有影响的

9、发展规划区域。4.4.2 观测场地避开各种干扰源的距离应符合GB/T19531. 1 -2刷第5章的规定。4.4.3 各类地区的各类台站对观测环境地噪声水平的要求应符合GB/T19531. 1一2刷第4章的规定。4.4.4 观测场地环境地噪声水平的观测,宜在夏季或冬季进行,其观测仪器、观测方法以及观测结果的分析、处理和计算,应按GB/T19531. 1 -2004附录A中的规定进行。4.4.5 观测场地应具备电力、通讯和交通条件,有人值守台站还应具备工作和生活条件。5 观测墩井建设5. 1 地震计墩建设5. 1. 1 地震计墩面中心的地理参数测定,应符合下列规定:DB/T 16-2制炀a)经纬

10、度测量精度应为0.I”; b)海拔高程测量精度应为0.Sm; c)地理子午线测量精度应为0.I。5.1.2 地震计墩制做应符合下列规定:a)地震计墩基凿制过程不应采用爆破作业;b)地震计墩面的四边,宜与地理东、南、西、北方位一致;c)地震计墩不应与任何建筑体相连;的地震计墩宜采用附录A的形式建造,基岩表面应粗糙,其风化层、碎石泥沙等应清除干净;e)地震计墩尺寸:安放三分向甚宽频带地震计(最大外形尺寸为0.6mx0.6时,墩子长x宽为2.5m I. 3m,高出房内地面0.6m,误差5%;安放三位一体的甚宽频带地震计,墩子长宽为l.2mxl.Om,高出房内地面0.6m,误差5%;安放三位一体的宽频

11、带和短周期地震计,墩子长x宽为I.Om xO. Sm,高出房内地面0.6m,误差5%;f)地震计墩应一次性浇筑混凝土,振捣密实后抹平,表面不应有裂缝、蜂窝和麻面,墩面应平整并在中心刻有地理子午线,误差0.I 0; g)地震计墩四周应有隔震槽,隔震槽宽不超过O.lm,深不超过0.3m,槽底及四周应采取防潮措施,有渗水现象的应采取抗渗措施,槽内应充填松散材料。5. 1.3 地震计墩材料a)地震计墩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30的素混凝土;有渗水现象的基岩,其地震计墩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30的防渗素混凝土。混凝土其他原材料的质量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符合JGJ52-1992、JGJ53 -1992和JG

12、J55 -2(阳的规定;b)无渗水现象的基岩,可直接凿制成地震计墩,其制作要求可参照5.I. 2条中的有关规定执行。5.2 测震井建设5. 2. 1 使用陀螺仪定向的测震井,应在井口正南(或正北)方向具有不小于15m的开阔区域,开阔区域宽度不小于3m。5.2.2 使用磁法定位仪定向的测震井,应在正对井口的任一个方向具有不小于15m的开阔区域,开阔区域宽度不小于3m。5.2.3 测震井应采用无缝钢管护井,钢管内径136mm - 158 mm为宜,钢管壁厚不小于5mrn。5.2.4 使用磁法定位仪定向的测震井,距井底lOm段应采用无磁性不锈钢管。5.2.5 测震井井斜度应小于40。5.2.6 测震

13、井应固井,套管与井壁间的固井材料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M7.5的水泥砂浆。5.2. 7 干井型的测震井其套管丝扣应密封,井底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M7.5的防渗水泥砂浆封墙,封堵厚度应大于lm,应抽干井水并清洗管壁及井底残留物。5.2.8 水井型的测震井应清洗管壁并洗井。5.2.9 测震井套管宜露出地面0.4m-0.5m,井口应采取罩盖防护措施。6 观测室建设6. 1 基本要求6. 1. 1 观测室的抗震设计应符合GB50011 -2001对乙类建筑的规定。6. 1. 2 观测室防雷应按GB50057 -1994中第二、三类工业建筑物设防,并依据雷击次数确定:a)参照当地气象部门提供的资料,预计雷

14、击次数大于0.06次每年的测震台站,应按第二类防雷建筑物设防;b)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12次每年且小于或等于0.06次每年的测震台站,应按第三类防雷建筑物设防。3 DB/T 16 - 2006 6. 1. 3 观测室电子信息系统防雷,应参照GB50343 -2004的规定设防。6. 1.4 观测室应采取防火和防盗措施,其防火措施可参照GBJ16-1987的有关规定设防。6. 1.5 观测室四周应设排水沟。6. 1.6 观测室的过道(不包括密封门内的过道)应设空气交换通气口。6. 1. 7 观测室内仪器和照明用电线路应互相独立。6. 1.8 观测室应有配电箱和在线式UPS220V交流电源

15、插座,交流电源线不应呈环状架设。6. 1.9 观测室电气装置的接地应按GB50169一1992的规定进行。6.2 地震计房建设6. 2. 1 地震计房距记录室宜大于30m。6.2.2 地震计房距配电室应大于50m。6.2.3 地震计房距台站围墙(沿),遥测台站应大于3m,其他台站宜大于30m。6.2.4 地震计房的上方不应有任何建筑物。6.2.5 国家级测震台站地震计房宜建两个,一间地震计房安放一套地震计,其平面布置参见附录B和附录C。6.2.6 年温差在48以上地区的地震计房,宜建在山洞或地下观测室内。6.2.7 地震计房的建设应在地震计墩建造完成并将墩面中心的地理参数测定后进行。6.2.8

16、 地震计房应具有过渡间,其平面布置参见附录B和附录C。6.2.9 地震计房内净高应不低于i.Sm,其地震计墩四周与内墙壁的间距最窄处不应小于O.Sm,其他有关尺寸参见附录B和附录C。6.2. 10 地震计房墙壁、顶壁和地面应采取防潮和防尘措施,有渗水现象的应采取抗渗措施。6.2. 11 安放甚宽频带地震计的地震计房内年温差应小于10,日温差应小于1,相对湿度应保持在20%-85%。安放其他地震计的地震计房内年温差应小于12,日温差应小于1.5,相对湿度应保持在20%-90%。6.2. 12地震计房外间应采用密封门,房门应向外开启,里间宜用推拉门,房门不应直接对着地震计墩。6.2. 13 地震计

17、房内应采用发热量小、亮度好的灯具。6.3 山洞观测室建设6.3. 1 山洞观测室应具有过渡间和辅助间,其平面布置参见附录B。6.3.2 山洞观测室内净高不超过2.Sm,过道宽度应大于l.2m,其他有关尺寸参见附录B。6.3.3 安装甚宽频带地震计的山洞观测室应设不少于二道密封门。6.3.4 山洞观测室的外墙和顶壁宜采用夹墙结构,夹墙空间宽度不应大于O.Sm。夹墙内壁、顶壁和地面应采取防潮措施,有渗水现象的应采取抗渗措施。6.3.5 山洞观测室内的墙壁、顶壁和地面应采取防潮措施,有渗水现象的应采取抗渗措施。6.3.6 年温差在48以上地区的山洞观测室进深应大于12m,平均覆盖层厚度应大于Sm,宜

18、采用“拱式”洞体结构。6.3. 7 安放甚宽频带地震计的山洞观测室内(不包括地震计房)年温差应小于15,日温差应小于5,相对湿度应保持在20%-90%。安放其他地震计的山洞观测室内(不包括地震计房)年温差应小于18,日温差应小于7,相对湿度应保持在20%-90% 0 6.4 地下观测室建设6.4. 1 年温差在48以上地区的地下观测室地基离地面垂直深度应大于7m,覆盖层厚度应大于3m。6.4.2 地下观测室的其他要求应满足6.3.1条、6.3.2条、6.3.3条、6.3.4条、6.3.5条和6.3.7条的规定。4 DB/T 16-2006 6.5 地面观测室建设6. 5.1 地面观测室应具有过

19、渡间和辅助间,其平面布置参见附录C。6.5.2 地面观测室内净高应不低于2.5m,其他有关尺寸参见附录C。6.5.3 地面观测室的其他要求应满足6.3.3条、6.3.4条、6.3.5条和6.3.7条的规定。6.6 井房建设6. 6. 1 测震井可设在井房外或井房内。6.6.2 测震井设在井房外时,井房距井口的距离应大于3m,井房内净高应不低于2.5m。6.6.3 测震井设在井房内时,井房内墙壁距井口的距离不应小于1.5 m,井房内净高应不低于3.5m,井房门宽不应小于lm,房门应正对井口,门外环境应满足5.2.1条和5.2.2条的要求。6.6.4 井房面积不超过20m2。6.6.5 井房内常年

20、温度应保持在030之间,相对湿度应保持在20%90%,其防潮、保温措施可参考地面观测室的建设。6.6.6 井房内宜加设三相交流配电箱和插座,负荷功率不小于5kW。6. 7 记录室建设6. 7. 1 记录室距配电室的距离应大于30m。6. 7.2 记录室内净高不应低于2.Sm,总使用面积不超过50m2o 6. 7.3 记录室应采取防尘和防静电措施。6.7.4 微型计算机房内温度应保持在255吧,相对湿度应保持在20%-80%。6.7.5 微型计算机房及其工作室的照明和室内装饰,可参照GB50174 -1993的有关规定进行设计。6.8 线缆敢设6. 8.1 观测室内线缆应采用套管穿引后暗装或明装

21、敷设。6.8.2 传输电缆线宜采用镀铸钢管穿引,可在地下或地面敷设。室外地下敷设深度应大于0.3m,寒冷地区敷设深度应在本地区冻土层以下。6.8.3 室外交流供电线宜选用铠装电缆地下敷设,敷设深度应大于0.3m,寒冷地区敷设深度应在本地区冻土层以下。6.8.4 线缆地下敷设时,在地面上应设路由标志。6.8.5 传输电缆线与交流电源线不宜平行敷设,当不得不平行敷设时,敷设距离应大于1.2m。6.8.6 穿越观测室墙壁的敷设线应采用绝热材料封堵。7 设备配置表1和表2给出了测震台站需要的观测设备和辅助设备。8 资料归挡台站观测场地勘选和建设工作结束后,应按附录D的要求整理有关资料和数据,完成台站观

22、测场地勘选和建设报告,以纸介质和磁介质归档保存,并报送有关部门备案。5 DB/T 16一2例如6表1观测设备及主要技术指标主要技术指标设备名称最大输出数量(套)主要功能频带宽度灵敏度国态范围线性电压范围二0. 025 (或1 X沁Vs/m甚宽频带0. 05) s -120s (单端输出)优于优于土lOVp_p地震仪或0.025 (或2JOVs/m 140dB 1% (单端)1.应具有地震信息0. 05 ) s - 360s (差分输出)资料的采集、记录、速度输出平坦分析和处理功能0.但5(或1lOVs/m 2.应具有时间服务宽频带0. 05) s -40 (单端输出)优于优于 lOVp_p 1

23、套(备选)功能地震仪(或60)s 2lOVs/m 140dB 1% (单端)3.应具有地震仪标速度输出平坦(差分输出)定功能4.应具有地震警报1lOVs/m 功能短周期0. 025 (或(单端输出)优于优于土lOVp_p地震仪0. 05) s -1 s 2lOVs/m 120dB 1% (单端)速度输出平坦(差分输出)表2辅助设备及主要技术指标设备名称主要技术指标数量UPS不间断电源1JOYA町2JOYA1 -2 (套)电源设备发电机3kW-30kW(备选)1 (台)数字温度计温度范围040;精度1%;分辨率0.1 3 4 (台)湿度计分辨率1%3 -4 (台)其他设备空调机$1J冷量不小于3

24、(兀附W;制热量不小于4仪JOW1 (台)降湿机功率200W450W;最大除湿量(每日)不小于2011 (台)6 地震计墩形式如图A.1所示。l一一地震计墩;2一一房内地面;俨二A r 3一一防潮(防渗水)层;4一基岩。1 附录A资料性附录)地震计墩示意固A .6. 4 .6. / . I f; 4 A 4 b. A 4 4 f; 4 . I A A A DB/T 16-2似“单位为毫米(mm)/ , 2 ,马,岖, 3 r:;:俨.Al.1 4 固A.1地震计墩剖面图7 DB/T 16 - 2006 附录B资料性附录)山洞和地下观测室平面固山洞和地下观测室平面图如图B.1所示。产f2500

25、60010001 1 1 2500 单位为毫米(mm)1000.600“1200也6001 1 1 1 | 11LJ 日 5 6 7 - | 4 9 2 r-L 300。1一一观测室过撞间兼辅助间;2一一一过道;3一一地震计墩;4一一地震计房;5一一地震计房过渡间;6一一辅助间:7一一地震计房过渡间;8一一地震计墩;9一一地震计房。注:图中尺寸均为内部空间尺寸。图B.1山洞和地下观测室平面固8 附录C(资料性附录地面观测室平面圈地面观测室平面图如图c.1和图C.2所示。严严T2500 600 1000 l)() .600. 1 l l l l 单位为毫米(mm)1200 .600“700l l

26、 1 言II I I g ;十II I I I I I I 去II I 2 1 I 3 1一一地震计墩;2一地震计房;3一一地震计房环形过渡间;4一一辅助间;5一一观测室过渡间兼辅助间;6一一地震计墩;7一一地震计房;8一一地震计房环形过渡间;9一一辅助间。注:图中尺寸均为内部空间尺寸。5 3)() 曰7 8 9 图C.1地面观测室平面固一言- 8 DB/T 16-2佣69 DB/T 16-2刷际单位为毫米(mm)500 500”1创)()1 1 1 科旦T2)() 甘且可8 。的8 。 I I I 4 2 3 1一一地震计墩;2一一地震计房;3一一环形过搜间;4一一辅助间兼过踵间。注:图中尺

27、寸均为内部空间尺寸。10 国C.2地面观测室平面固二DB/T 16-2制淄D.1 前言应包括任务来源,建台目的和要求。D.2 观测塌地勘选D.2.1 观测场地勘选概况附录D规范性附录台站建设报告应包括勘选单位、参加勘选工作的人员和勘选范围、勘选时间及过程。D.2.2 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概况D.2.2. 1 应详细描述观测场地地区的地形地貌,并提供1:50仅均地形图和具有代表性的12寸现场照片1张4张。D.2.2.2 应详细描述观测场地地区的地质构造情况,内容包括:a) 1: 200旧地质图;的地震地质(如地质断层带、历史地震等);c)水文地质(如地下水类型、深度等);d)地基岩性;e)以观测场

28、地为中心,半径20km范围内,按1:50泊比例尺绘制的示意图,图中应标明地震地质概况、观测场地和干扰源位置以及主要的村镇(区)。D.2.3 气象和自然条件概况D.2. 3.1 观测场地地区的温差(年温差和最大日温差)、大风、雷雨以及月平均相对湿度等。D.2. 3.2 本地区的冻土层厚度(单位为m)。D.2.4 供电、通讯、交通状况和工作及生活条件应包括:电力类型及供电保障、通讯条件及保障、交通条件、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D.2.5 地区发展规划概况应包括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D.2.6 观测结果的归纳环境噪声观测的有关资料以及按GB/T19531. 1 -2004规定的分析、处理和计算结果应逐项

29、填人表D.1中。D.2. 7 结论应阐明选取观测场地的综合依据和对观测场地的综合评价。D.3 台站建设D.3. 1 台站建设的施工概况应包括设计、施工和验收单位的名称、时间和过程。D.3.2 观测场地布局应按A4纸幅比例绘制观测场地布局的平面图,图中应标明方位、图幅比例和观测墩(井)及观测室的名称、间距。D.3.3 观测墩井)建设D.3. 3.1 地震计墩建设,内容应包括:11 DB/T 16-2例如6a)按1:20比例分别绘制每个地震计墩(包括隔震槽和部分基岩)的垂直剖面示意图;b)地震计墩(包括隔震槽)的相关尺寸;c)地震计墩制做工艺;的地震计墩的材料;e)地震计墩四周隔震槽的防潮(防渗水

30、)措施;f)地震计墩面中心的经纬度、海拔高程和地理子午线测量使用的仪器及测量单位;g)地震计墩面中心的经纬度、海拔高程以及墩基的地址和岩性等有关资料和数据应填人表D. 2中。表D.1环境噪声观翻资料和数据观测起止自月臼时分天气日期和时间年至月日时分风力级台址台基岩性最高气温观测人员最低气温主要技术指标观测仪器型号频带仪器噪声仪器灵敏度采样率HZ mis count/ms-1 点秒计算环境噪声水平记录截取一时段计算时段功率谱密度PSD均方根值rmsrms Enlv Enlv m2 s-2/Hz m/s m/s m/s dB 第一小时自自日时分简二小时天至日时分第三小时第四小时第一小时晚自日时分第

31、二小时上至日时分第三小时第四小时计算人员日期年月日地震计墩地址纬度N句FunL一度表k24地震计墩情况! 海拔高程Im墩基岩性及地质年代D.3.3.2 测震井建设,内容应包括:a)测震井周围的地貌和环境;b)测震井钻探和固井工艺;c)测震井套管的材料和规格;12 DB/T 16 - 2006 d)测震井固井用材料;e)应按A4纸幅比例、用施工(勘察)单位提供的格式绘制深井孔结构和分段岩性的综合柱状图表;f)测震井台基经纬度、海拔高程测量使用的仪器及测量单位;g)测震井台基的经纬度和海拔高程以及类型、井深、井斜、地址及岩性等有关资料和数据应填人表D.3中。表D.3测震井情况测震井地址类型(干井或

32、水井)纬度NI经度El海拔高程mi井深ml井斜基岩岩性及地质年代a井下地震计所在位置的海拔高程。D.3.4 观测室建设D.3. 4.1 观测室建设6.1条规定条款实施情况的说明,应包拓:a)抗震设防;b)避雷设防和措施;c)防火、防盗措施;d)接地措施;e)其他相关建设(措施)的实施情况。D.3.4.2 线缆敷设应按A4纸幅比例分别绘制观测场地建筑物之间和建筑物内各种线缆敷设的平面图,圈中应标明:a)方位、图幅比例;b)线缆名称和路由布置;c)线缆规格和型号:的线缆敷设方式,包括长度、高度、深度及接头位置。D.3.4.3 地震计房及相应观测室的建设,内容应包括:a)地震计房的类型(山洞、地下和

33、地面),相应观测室的地貌和环境;b)按A4纸幅比例绘制地震计房及相应观测室平面图和结构的垂直剖面示意图,图中应标明方位、图幅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和相关尺寸;c)地震计房及相应观测室的施工工艺;的地震计房及相应观测室的主要建筑材料;e)地震计房及相应观测室的防潮(防渗水)、保温和防尘措施。D.3.4.4 井房建设,内容应包括:a)按A4纸幅比例绘制井房(包括井口位置)的平面图和井房结构的垂直剖面示意图,图中应标明方位、图幅比例、各部分名称及其尺寸(间距);的井房的施工工艺;c)井房的主要建筑材料;d)井房的防潮和保温措施。D.3.4. 5 记录室建设,内容应包括:a)记录室环境;b)按A4纸幅比例绘制记录室平面图,图中应标明方位、图幅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及尺寸(包括高度);13 DB/T 16 - 2006 c)记录室的施工工艺(包括室内照明和装饰);d)记录室的主要建筑材料;e)记录室的保温、防潮、防尘、防静电等措施。D.4 附件D.4. 1 观测场地勘选后申报当地政府审批和当地政府批复文件的复印件。D.4.2 观测场地勘选后报送有关部门审批文件的复印件。D.4.3 有关部门批复建设文件的复印件。D.4.4 台站建设后报送有关部门备案文件的复印件。14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