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15 ,大小:509.35KB ,
资源ID:227894      下载积分:5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22789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SY T 5579.3-2008 油藏描述方法.第3部分 碳酸盐岩潜山油藏.pdf)为本站会员(postpastor18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SY T 5579.3-2008 油藏描述方法.第3部分 碳酸盐岩潜山油藏.pdf

1、回回国重E立ICS 75. 020 E 12 备案号:24328-2008 SY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 /T 5579. 3-2008 代替SY/T5355-2000, SY/T 53栩如00,SY/T 6165-1995 , SY/T 6286-1997 油藏描述方法第3部分:碳酸盐岩潜山油藏Reservoir description method-Part 3 , Carbonate buried hill reservoir 2008-06-16发布2008-12-01实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E隘二(SY IT 5579. 3-2008 目次前言. . rr 1 范围

2、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4 描述内容 2 4. 1 地层层序反沉积相. 2 4. 2 油藏圈闭., 2 4.3 碳酸盐岩储层. . 3 4.4 汕藏特征.9 4. 5 油藏三维地质模型.10 4. (, 储量计算及复核. . . 10 5 各开发阶段泊藏描述的(精度)要求.- 10 5. 1 油藏评价阶段描述 . 10 5.2 泊藏开发初期阶段描述. 5.3 油藏开发中后期阶段精细描述 . 11 6 成果图件及电子文中牛 . . 12 I SY /T 5579. 3-2008 前言SY/T 5579 (油藏描述方法分为四个部分:第1部分:总则,第2部分:碎屑岩泊藏;第3部分:碳酸盐

3、岩潜山油藏,第4部分:特殊岩性油藏。本部分为SY/T5579的第3部分,由SY/T 5355-2000 (油藏地质特征描述技术要求碳酸盐岩潜山泊藏部分),SY/T 5388-2000 (碳酸盐岩储层的划分方法、SY/T6165-1995 (碳酸盐岩油藏地质特征描述方法、SY/T 6286 1997 (碳酸盐岩储层精细描述方法四个标准整合修订而成。本部分与SY/T 5355-2000. SY /T 5388-2000 , SY /T 6165-1995 , SY /T 6286-1997四个标准相比,主要变化如下.E 将SY/T5355-2000, SY/T 6165-1995和SY/T 628

4、6 -1997中的内容重复部分进行了整合、精简,将SY/T 5388-2000中的内容进行了合并与重写;对有关条款的内容进行了精简,增加了各开发阶段精细汹藏描述的(精度)要求方面的内容。本部分由油气田开发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泊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本部分起草人:)iJ大听、张淑娟、黄杰、张国杰。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SY/T 5355-1991, SY/T 5355 -2000, SY /T 5388-1991 , SY /T 5388- 2000, SY/T 6165.1995, SY /T 6286-1997 , 圈圈

5、圈隘坏油藏描述方法第3部分:碳酸盐岩潜山油藏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碳酸盐岩潜山泊藏描述的技术内容、方法和要求。本部分适用于碳酸盐岩潜山油藏的描述。2 规范性引用文件SY/T 5579. 3-2008 F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SY/T557的卒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比口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SY/T曰石油探明储量计算细则裂缝性油气藏部分SY/T 5478 碳酸盐岩成岩阶段划分SY /T 5579. 1油藏描述方法第1部分

6、-总则3 术语和定义F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SY/T5579的本部分。3.1 3.2 3.3 3.4 3.5 碳酸盐岩潜山油藏carbonate buried hill reservoir 由地层圈闭形成,产层为碳酸盐岩的油藏。潜山地层buried hill strata 不整合面之F的碳酸盐岩地质层位。油层组reserVOlr group 按照碳酸盐岩岩性组合特征变化,结合沉积旋回划分的地层单元。小层subzone 油层组内次-级沉积韵律的地层单元。相对隔层relative restraining barrier 横向分布稳定、具有一定厚度,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对流体运动起相对隔挡作用的泥质碳酸盐岩

7、03.6 内幕构造inner structure 潜山地层内部,由相对隔层和断层或潜山面构成的地质构造。3.7 储层reservoir 缝、洞、孔发育且具有储渗能力的碳酸盐岩地层。SY IT 5579.3-2008 3.8 非储层nonreservoir 缝、洞、孔不发育的泥质碳酸盐岩和致密碳酸盐岩地层。4描述内容4. 1 地层层序及沉积相4. 1. 1 地层层序4. 1. 1. 1 油田地层层序4. 1.1.1. 1 应用测井资料,结合岩性、古生物等有关资料编制地层综合柱状剖面图;近行单井岩性剖面与区域地层对比。4. 1.1.1. 2 建立地层分层数据表。地层系统,如界、系、统、组、段,应与

8、区域地层系统层位名称保持一致。4. 1.1.1. 3 选择有代表性的剖面编制出油田地层对比图。4. 1.1. 2 油藏油层组、小层4. 1. 1. 2. 1 选择钻开厚度大、层组多的井作为基础剖面,按照岩性特征,落实细分层的电性标志层,结合沉积旋回划分泊层组。4. 1. 1. 2. 2 根据岩性、电性及物性特征,落实纵向k稳定分布的非渗透层,作为油藏主要相对隔层。4. 1. 1. 2. 3 在泊层组的内部依据次一级韵律划分小层,并建立汕层组内的小层数据表。4. 1. 1. 2. 4 编绘泊层组和小层对比图。4. 1. 2 沉积相4. 1. 2. 1 沉积相标志4. 1. 2. 1. 1 岩性标

9、志,岩石成分、颜色、沉积结构、陶造、自生矿物、特殊指相矿物。4. 1.2.1.2 古生物标志:种类、组合类型以及生物化石的保存状况及产状。4. 1. 2. 1. 3 地球化学标志: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其比值,如棚(四、棚/嫁CB/Ga)、如/饵CRb议)、银/顿(Sr/Ba)、黄铁矿及化石中的13,03含量。还有氧(0)、硫(S)、碳(C)稳定同位素的含量及其比值等。4. 1. 2. 1. 4地球物理相标志岩性单元的测井相特征和地震相特征。4. 1. 2. 2 沉积相带划分根据水体能量、潮沙作用、水体深度、古地理位置等进行沉积相带戈rJ分。4. 1. 2.3 沉积相带特征根据碳酸盐岩潜山地层不同沉

10、积相带的岩性、古生物特征及电测曲线形态和地震相位特征,建立潜山地层沉积相综合柱状剖面图,描述纵向t沉积相带的特征变化。4. 2 由藏圈闭4.2.1 应用资料、方法和要求4.2. 1. 1 应用资料主要包括地震资料、测井解释资料及钻井资料。不同开发阶段所应用资料侧重不同。4.2. 1. 2 方法和要求4.2. 1. 2. 1 依据钻井分层,单井合成地震记录,对潜111各地层层位进行标定,建立连井潜111地层层序框架。4.2. 1. 2. 2 应用三维地震资料(包括常规剖面解释、连井任意剖面解释、水平切片解释等方法)进行潜山形态反潜山内幕构造精细解释研究,编制i替11119而形态图、内幕梅造图和古

11、地形地质图。4.2.2 潜山形态4.2.2.1 层位分布特征SY/T 5579. 3-2008 根据潜山古地形地质图.描述潜山地层在不同部位分布特征。4.2.2.2 潜山形态特征4.2.2.2.1 描述潜11带的走向.长、宽分布,闭含面积,闭合高度,坡度变化.L11头分布等。4.2.2.2.2 描述山谷、11梁带的分布方向、起伏大小和断层及层,位分布的关系。4.2.2.2.3 描述潜山局部高点位置、埋深、幅度、规模。4.2.3 内幕构造4.2.3.1 相对隔层特征4.2.3. 1. 1 根据岩性、电性反物性特征,纵向上对非渗透相对隔层进行分类评价。4.2.3. 1. 2 描述各类|楠层平面厚度

12、及岩性的变化。4.2.3. 1. 3 根据沁采关系分析及井JJT扰试验,分析判断各类隔层在开发动态仁对流体运动的阻隔作用。4.2.3.2 内幕构造形态根据潜山内幕主要隔层构造图,描述受主要隔层控制的内幕构造形态,包括构造闭合面积、幅度、高点埋深、地层产状。4.2.4 潜山断裂系统4.2.4.1 根据潜山1页面掏造形态阁,统计各级断层的数量,描述各级断层的产状、断距、延伸长度、分布问距等。4.2.4.2 描述内幕构造断层的户二状、规模、断距大小和内幕隔层厚度的关系。4.3 碳酸盐岩储层4.3.1 成岩作用4.3. 1. 1 成岩阶段划分成岩阶段划分及各阶段成岩标志描述按照SY/T5478的规定执

13、行。4.3. 1. 2 主要成岩作用对储层性质的影晌4.3. 1. 2. 1 胶结作用4. 3. 1. 2. 1. 1 描述胶结物的成分:常见的矿物成分有方解石、白云石、石膏、天青石、粘士等矿物,以方解石为主。4. 3. 1. 2. 1. 2描述胶结类型和胶结物的结构特征胶结物的结掏特征有新月型、悬挂型、渗流砂型、再生311咆、ttt代型、包壳型等。4. 3. 1. 2. 1. 3 描述胶结作用对储层孔隙结构及物性的影响。4.3. 1. 2. 2 白云岩化作用4. 3. 1. 2. 2. 1 描述自三岩化的程度:根据灰岩的原始结悔及白云岩化后的被破坏程度.确定白云岩化程度。4. 3. 1. 2

14、. 2. 2 描述不同成岩阶段白云岩化包括准同生臼云岩化、成岩白云岩化、后牛白二岩化、表牛白云右化。4. 3. 1. 2. 2. 3 惜述白云岩纺晶程度对储层孔隙结构的影响和臼云石含量对储层物性的影响。4.3. 1. 2. 3 去白云岩化作用描述去内三岩化的程度及只对储层孔隙结仰和物性的影响。4.3. 1. 2. 4 硅化作用4. 3. 1. 2. 4. 1 描述世质去的分布特征硅质岩分布-般有结核状、条带状、薄层状、分散状等。4. 3. 1. 2. 4. 2 描述砖化作用对储层孔隙结构、储层物性和储层裂缝发育程度的影响。4.3. 1. 2. 5 重结晶作用4. 3. 1. 2. 5. 1 描

15、述结晶特征:包括晶体大小、形状、分布及晶体内的包体04.3. 1. 2. 5. 2 描述重结晶科度对储层孔隙结仰和储层物性的影响。-圄酶革二、3 SY/T 5579. 3-2008 4.3. 1. 2.6 溶蚀作用4. 3. 1. 2. 6. 1 描述溶蚀作用所形成孔渗空间的类别、形态与规模以及所形成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和晶内溶孔、溶蚀缝洞的特征。4. 3. 1. 2. 6. 2 划分溶蚀作用阶段,确定成岩前溶蚀作用、成岩早期溶蚀作用、成岩晚期溶蚀作用和表生期溶蚀作用。4. 3. 1. 2. 6. 3 描述溶蚀带的分布特征和发育程度。溶蚀作用形成岩溶古地貌、垂直淋漓带、水平溶蚀带、顺层溶蚀

16、带,以及由于岩性的变化形成不规则的溶蚀作用。4.3.2储层电性特征4.3.2.1 测井系列碳酸盐岩由于岩性及裂综债累蹦虽非均质性,应采用的测井系列是za)岩性划分:GR、岩性密度。b)孔隙度z补偿中子、补偿窝在是4补偿密度c)裂缝分析成像测井系列。d)饱和度分析饱和度测井系列。e) 4.3.2. 4.3.2. 栋算白云4.3.2.2.2 储层段划分4. 3. 2. 2. 2. 1 储层类型确定9类型及依据为:a)大洞大缝型储层tiil联来主主则,间,溶洞多为溶蚀作瘸形成二被猿对缝和溶洞的相对比例如醉灿础数平方微米(m勺。滚溺发育为主。二三己、b)复合型储层:此类储滚轧浓辈辈发育程度50%左右C

17、l察级浪潮缝渗透率较高,透率相差比较大,c)裂缝型储层.量的微孔、微隙,d)孔隙型储层:指自通,性在钻井中极少放空4.3.2.2.2.2 储层划分根据各类储层电性特征、划分标准,参考本井的录井、取心及邻井的试泊、测井、录井等项基础资料,划分出I类、E类、皿类、N类储层及非储层。根据FMI处理成果计算裂缝方位、开度、密度。根据裂缝在双侧向、声波、自然伽马、井径曲线的响应特征划分裂缝发育段。4.3.2.2.3 孔隙度计算根据中子、密度曲线计算总孔隙度,根据声波曲线计算岩块孔隙度,裂缝孔隙度为总孔隙度与岩隙裂渗孔般质数一幕多。和。半率一透占渗各缝洞裂溶连层互储相类此成组差隙力微帷渗4 -圄酷撞兰、S

18、Y/T 5579.3-2008 块孔隙度之差。或者有阵列侧向时,裂缝孔隙度口J根据阵列侧向计算。4.3.2.2.4 渗透率计算应用新测井系列直接解梓渗透率;常规iffi,井系列根据岩心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计算渗透率。4.3.2.2.5 饱和度计算根据FMI,HRLA处理成果及中子、密度、声波曲线计算。4.3.3 储层几何形态4.3.3.1 产状根据油层对比和构造解释结果,描述储层的倾向、倾角及其平面变化。4.3.3.2 埋深根据钻井、中句造解释和测井解释生在巢,铃还储层不同构造部位的埋藏深度及其变化规律。4.3.3.3 厚度描述分油层组、小层统计储层层数,总9厚度,单是主最太、缓小秀留若要构厚

19、度及储层厚度的平而变化。4.3.3.4 平面展布描述储层平面分布的几何形状、分布商积以及和食泊在草积的比例关系4.3.4 储层物性4.3.4.1 孔隙度4.3.4. 1. 1 孔隙度的确定4. 3. 4. 1. 1. 1 利用大直径或小王军径岩心测量储层基质孔隙度和部分小缝、洞的孔隙度。4. 3. 4. 1. 1. 2 利用铸体薄片和岩心切面测量储层面孔率。4. 3. 4. 1. 1. 3 利用放空、扩径溶洞率确定直径大子。5m溶洞的孔隙度。4. 3. 4. 1. 1. 4 利用中子、密度、声波等测并资料求储层的总子IJ家庭积有效ifL隙度。4. 3. 4. 1. 1. 5 利用压力恢复强线、

20、井闵干扰试验和生产苦苦态资料确滋储恳豹总有效孔隙度及裂缝孔隙度。、4. 3. 4. 1. 1. 6 利用CT、核磁共振技术确定储层的孔隙度。4. 3. 4. 1. 1. 7 根据与泊藏根似地质条铃的野外地质模拟漓查以及英他方法确定储层的孔隙度。4.3.4. 1. 2 孔隙度描述4. 3. 4. 1. 2. 1 描述基质、裂缝和溶满孔隙度以及总孔隙度和有效孔隙盟军在分布。4. 3. 4. 1. 2. 2 描述汹层组、小层的平均孔隙度及其纵横向变化情况。4. 3. 4. 1. 2. 3 描述孔隙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表性、埋藏深虔成表作用和断裂构造作用。4. 3. 4. 1. 2. 4 描述不同开

21、发阶段孔隙度的变化及其影确因素。4.3.4.2 渗透率4.3.4.2.1 渗透率的确定4. 3. 4. 2. 1. 1 利用大直径或小直径辛苦心潮寇基盖章及部分小缝、潮的渗透率及不同方InJ的渗透率。4. 3. 4. 2. 1. 2 利用测井资料(组合泌并及裂缝澳阱定性地解释渗透率。4. 3. 4. 2. 1. 3 利用压力恢复资料和试井资料确定有效渗透率和裂缝渗透率。4.3.4.2.2 渗透率描述4. 3. 4. 2. 2. 1 描述基质岩块渗透率和有效渗透率的关系、垂直渗透率和水平渗透率的关系以及不同方向渗透率的变化。4.3.4.2.2.2 描述油层组、小层的平均渗透率及其纵横向变化情况。

22、4.3.4.2.2.3 描述渗透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裂缝的发育程度、岩性及地层压力变化等。4.3.4.2.2.4 描述小l司喉道级别渗透率贡献值的大小。4. 3. 4. 2. 2. 5 描述不同开发阶段渗透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sv/r 5579. 3-2008 4.3.4.3 孔、渗关系描述孔隙度和渗透率的相关关系,并分析这种关系的影响因素。4.3.4.4储层的四性关系根据储层的岩性描述、测井解释、物性分析和含油性特征,描述储层的岩性、电性、物性和含油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4.3.5 储层裂缝4.3.5.1 裂缝信息资料4.3.5. 1. 1 岩心资料包括岩心裂缝统计资料和利用岩心做的分析化

23、验资料。4.3.5. 1. 2 测井资料包括倾角测井、井径测井、微电子扫描、井下电视和常规测井裂缝解释资料、成像测井资料。4.3.5. 1. 3 生产动态及井间测试资抖包括试井、井间干扰、试踪剂测试及生产动态资料等。4.3.5. 1. 4 地震资料包括三维地震资料和二维地震资料。4.3.5. 1. 5 野外模拟资料相似露头区的野外裂缝地质调查资料。4.3.5.2 单条裂缝特征4.3.5.2.1 产状裂缝的倾向、倾角。4.3.5.2.2 形态裂缝的长度、开度和裂缝壁的结构。4.3.5.2.3 充填情况描述裂缝充填程度,可分为未充填、半充填和全充填。描述充填物的成分、结晶程度、溶蚀情况及充填物和缝

24、壁的接触关系。4.3.5.3 裂缝分级和分类4.3.5.3.1 分级4. 3. 5. 3. 1. 1 根据裂缝穿层情况,分为穿层缝和层内缝。4. 3. 5. 3. 1. 2 根据裂缝的宽度及延伸长度,分为微裂缝和宏观裂缝。裂缝宽度分级见表10表1裂缝大小分级表裂缝级别裂缝宽度备注口1m宽缝1 宏观缝中缝。11毛细管力作用较弱窄缝o. 01S()()m的地rr层。5.2 油藏开发初期阶段描述5.2.1 描述内容要求5. 2. 1. 1 结合动、静态资料,描述构造、断层切割程度及对油层连通的影响。5. 2. 1. 2 描述单井泊水运动规律,进步落实油气水分布。其中:a)潜山XY.重fL隙介质渗流机

25、理描述1 )裂缝系统驱替机理,根据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和i由藏动态特征,描述裂缝系统驱替动力及由于诸如速度和压力的变化其含油饱和度、JM效率和采收率的变化。2)某质轩块系统驱替机理:根据密闭取心分析、压*、相渗和主内驱替实验分析,描述基质右块系统驱替动力及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泊饱和度和泊水相对渗透率变化。b)油藏汕水分布描述1)单井见水规律:描述单井水锥高度,波及范围及影响因素,单井含水上JI速度和压力变化、产液强度的关系;2)油水界面形态通过数值模拟和单井资料分析,描述油水界面形态变化;泊水界面形态变化、上JI速度与构造、储层、井网反采油速度的关系。5. 2. 1. 3 以小层为单元描述储层物性、

26、非均质性及油层分布状况。5.2. 1. 4 进一步完善地质模型。5.2.2 描述精度要求构造幅度二三21lr丑,等高线日l隔三三20m,应表现断距二三20m、延伸长度100m的断层。5.3 油藏开发中后期阶段精细描述5.3.1 描述内容要求5.3. 1. 1 潜山顶面微构造描述泊山顶面起伏变化所思示的做构造特征,进一步落实断层位置,包括小高点、小构造、小断层寺,编制微构造图。5.3. 1. 2 内幕隔层特征描述隔层的电性特征、在开发动态上的反映,建立识别模式,对隔层类型进行划分及评价、研究隔层分布特征及对油水分布的影响。5.3. 1. 3 7)淹层解释及判断5.3. 1. 3. 1 根据水淹前

27、后储层物性、含油性及电性特征变化解释水淹层。5.3. 1. 3. 2 结合动态资料,分析试油、压录等资料,建立水淹层解释模型。5.3. 1. 3. 3 量化计算储层含油饱和度,划分水淹级另rJ(弱、中、强水淹后)。5.3. 1. 3. 4 根据密闭取心井和俭查井资料,修正水淹层解择模型,确定泊层水淹状况。5.3;1. 4 剩余油分布预测(油藏数值模拟)主主耳包括以F冈个方面:a)剩余泊动态监测.利用油藏观察井、采油井开发动态分析和时间推移视rJ井等资料,对?由藏不10J开发时期油水界面的变化进行研究。t仆地质储量拟含在静态地质模型闷格粗化后形成的数值模拟地质模型的基础七拟合地质储量。c)生产历

28、史拟合:汕藏数值模拟生产历史拟合的升二发指标,主要包括:产量及累积产量、含水、气油比、压力。生产历史拟合时间点以月为拟fT单位,也可根据油藏开采历史长短或实际需安选择日或年为时间单位。c)剩余油量化及分布:在泊减数值模拟哇产历史拟合后,研究储层剩余油空间量化分布场。II SY/T 5579.3-2008 5.3. 1. 5 剩余油分布特征5.3. 1. 5. 1 剩余油分布影晌因素定量描述剩余泊在储集空间的分布产状与类型,描述裂缝系统和基质岩块系统剩余油分布特征和含油饱和度的变化;描述油藏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有.a)潜山顶面几何形态。b)断层分布。c)内幕构造。d)裂缝系统等影响

29、因素。5.3. 1. 5. 2 剩余油分布模式剩余油分布模式分以下五类:a)潜山顶面形态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包括:1)侵蚀残丘型,受潜山古地貌形态控制;2)断棱型,受断层和潜山古地貌双重因素控制;3)潜山面膝折带型,受潜山面坡度变化控制,位于潜山面由缓变陡处。b)内幕构造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包括:1)边界断层侧向封堵型,隔层顶部遮挡型或上下隔层夹持型,2)内幕断层侧向封堵型,圈闭规模往往较小,隔层顶部遮挡型或上下隔层夹持型。c)内幕隔层与潜山面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z由潜山顶面盖层和内幕隔层组合形成局部圈闭。d)低渗透岩块区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受潜山裂缝发育程度的控制,些裂缝发育较差的区带

30、,因渗流条件的差异和油水置换进度的滞后,存留有较高含油饱和度区。巳)油水界面低部位所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由于裂缝储层渗流条件的差异及井网控制程度和各井采出程度的不同,导致油水界面上升速度和高度差距很大,在泊藏边部及潜山内部局部地区出现油水界面低部位。5.3.2 描述精度要求5.3.2.1 顶面构造表现幅度二三10m的构造,微构造图等高线间隔三三10m;应表现断距二三10m、延伸长度1()(阳的断层。5.3.2.2 内幕断层表现断距注10m、延伸长度100m的断层。5.3.2.3 三维地质模型三维地质模型要求反映平面上十米级的变化,纵向上分米级的变化。6 成果图件及电子文档成果图件及电子文梢按SY/T 5579. 1要求执行。12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